我们对于糖尿病最多的了解可能就是知道血糖偏高,然后可能引发尿糖症状,所以很多人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印象就是比较胖,很多人于是会既定性的想象说胖一点的人容易患糖尿病,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那么,瘦人会不会得糖尿病呢?
1、瘦人会得糖尿病
(1)瘦人也会血糖高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糖尿病出现之前肯定会有一些高血糖的症状出现,所以高血糖可以说是糖尿病的一个导火索,当然不是全部的原因。那么,并不是说体型胖的人就会有高血糖,而体型瘦的人就没有高血糖,很多瘦人也会患高血糖的,这与个人血糖调节能力有关,与体型无关。
(2)体型不决定内分泌
上面说了一个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导火索,还说到了血糖调节能力,血糖调节能力是人体内分泌的一个部分,糖尿病内在的原因就是血糖调节能力的减弱。而血糖调节能力就更加与体型无关了,它主要就是跟人体血糖调节的腺体和内分泌机制有关。
(3)糖尿病不分体型的
糖尿病是跟体型没有太大的相关性的,现在的糖尿病患者当中胖人瘦人都有,而且并不是哪一类人群就更多些。糖尿病主要与人体的代谢和生活习惯有关,一般人在更年期容易出现高血糖糖尿病等的病症,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饮食规律。
2、糖尿病患病原因
(1)生活方式不科学
给点阳光就灿烂,也就是说你生活习惯稍稍不注意,就容易患糖尿病。而绝大多数是“干瘪的种子”,即遗传倾向并不强烈,这种“干瘪的种子”在土壤里必须有适宜的阳光、雨露、空气、营养,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就是说你的生活习惯及方式不科学、不规律,需要相当长时间或积累到相当程度,才会患上糖尿病。
(2)遗传及基因所致
在此要指出的是,即使有强烈的遗传性,遗传的也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遗传了糖尿病的易感性。所以,糖尿病病人的子女如果注意科学平衡饮食,保持适宜的体重,经常做适度的运动,就不容易发生糖尿病。
(3)不良生活方式
而有些人虽然没有遗传因素,却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干瘪的种子”有了适宜的“阳光、空气、雨露、营养”,如多食少动、喜肉少素、大吃大喝、嗜烟成性、熬夜等,这些都给糖尿病的发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3、糖尿病预防治疗
(1)饮食要清淡
作为三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人的饮食绝对是最麻烦的,在饮食上有诸多禁忌,很多食物都是不能吃的,特别是重油重盐重口味的菜,基本是绝缘的,其实这也是一种幸福,清淡少盐的饮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人营养觉悟高的表现,糖尿病人需要供给更多的营养素,保持食材的新鲜度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营养素,不仅对血糖的控制很有好处,同时还能控制糖尿病的一系列并发症。
(2)生活要规律
处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总是会有各种各样来自生活,工作,学习的压力,总是觉得有做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生活琐事,做不完的习题,连休息都无法得到满足,更别提做运动呢,工作一忙起来,更是一连几个通宵达旦,其实工作,学习一切都是为了生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一切的基础。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过度的疲劳,会引起自身胰岛素的抵抗,机体不能正常的分泌胰岛素,从而会使得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力减弱,因此,要预防糖尿病,规律的作息生活绝对是十分重要的。
(3)要控制体重
糖尿病不仅需要控制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还需要控制血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以及体脂肪。因为糖尿病患者同时有心血管疾病的巨大风险,50%的糖尿病患者是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控制血脂、控制血压和控制血糖一样重要。而对于体重的控制,除了饮食上需要控制之外,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运动,但是剧烈的运动同样不适合糖尿病人。
(4)常监测血糖
遗传对于糖尿病这种疾病来说,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对于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来说,经常性监测血糖是有效预防糖尿病的方法,与此同时,平时注意养成生活中的好习惯,不抽烟,少饮酒,口味清淡,适当运动。发现血糖有偏高或者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就医,以便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超过50岁很容易得糖尿病,这是有什么科学原因呢?提起糖尿病,人们首先会想到是由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引起。不过,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却发现,糖尿病更多的是在胎儿时期埋下隐患发展而成。跟一般人想象的相反,高风险的并不是那些胖娃,而是那些在子宫里就营养不良,出生时低体重的婴儿。这些人,恰恰多是现在五六十岁那批人。
糖尿病,从胎儿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已有11亿糖尿病患者的基础上,还有5亿以上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该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样,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病患者在近几十年也呈爆发式增长。
糖尿病等跟代谢有关的疾病素有“富贵病”之称,是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发病率上升。简单来说主要就是吃得太多、太精、太油、太咸,运动太少。
其实,这些疾病在那些由贫转富的国家或地区发病率最高,例如,英国冠心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原先基本上是贫困地区、土壤贫瘠的偏远农村。无论是从遗传因素还是青年时期的生活方式,都很难解释冠心病高发的原因,于是,有学者认为,许多成人慢性病可能来源于胎儿期的宫内环境。
虽然人在子宫里待的时间很短,但细胞、组织、腺体、器官和系统的发育成熟主要集中在那个时期,其中3/4以上的细胞分裂发生在胎儿期,此时各种外来刺激都可以影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导致成人后一些慢性病的发生,包括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凝血功能异常等。
出生低体重,更易患糖尿病以往,长辈们都喜欢白白胖胖的娃,觉得他们有福气,可是,胖娃成年后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所以现在的女性都很注意妊娠期体重增长和血糖水平。
但事实上,胎儿营养不足引起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临床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低于25公斤,70岁后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0%左右;出生体重在正常水平,即341公斤左右的,糖尿病发病率仅为6%;体重在4公斤以上的巨大儿,糖尿病发病率为9%。
英国也有一项研究显示,按平均出生体重3公斤来计算,新生儿每增加1千克,收缩压平均降低08毫米汞柱。而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浓度、甘油三酯水平等,甚至冠心病死亡率,都和出生体重呈反比关系。
我国的研究同样印证了这一理论。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协和医科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中国人出生时低体重和消瘦,是成年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那些出生时低体重,成年后却肥胖起来的人,风险最高。
为什么孕期低营养会致病胎儿各个系统都在经历关键发育期,如果此时营养供给不足,为适应这种环境,机体将发生一系列内分泌及代谢的改变,将营养物质优先供给大脑,对肝、胆、胰腺等的供应相对减少,代谢降低。因为营养不良,血糖都不够,负责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也随之减少了。
这些婴儿的机体适应了低代谢水平,能量消耗少,一旦营养好转甚至过度,代谢又不会一下子提高,就会很容易肥胖,并更容易导致一系列代谢性疾病。
这个现象,恰恰多发生于现在60~80岁的人,他们出生在建国前后至三年困难时期,很多孕妇、胎儿、小孩都有营养不良的问题。而近年来经济好转,生活富足,这批人也随着体型变肥胖而特别容易患上糖尿病,乃至其他代谢病。
因此,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成年后又肥胖的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如果希望孩子健康,一辈子少受疾病折磨,这就要求从孕期的营养做起,合理增长体重:
怀孕25个月时体重增加1公斤,5个月时增加4公斤,75个月时增加9公斤,足月时增加到125公斤,其中胎儿、胎盘占5公斤。
分娩以后仍比妊娠前增重4公斤左右,要经过半年到一年才会逐渐恢复到原来体重。
准妈妈千万不要为追求苗条,担心孕期增肥不好看,而盲目控制饮食,从而使机体处于低营养状态,导致宝宝体质瘦弱。
老妈就有二型轻度的糖尿病,而且自己朋友的爸爸前段时间糖尿病突发症去世了。所以糖尿病不仅仅是慢性的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桐状酸中毒,这两个并发症是急性而且是非常致命的。作为一个爱吃甜食的姑娘,我甚是恐慌呢。那么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血糖高,在医学界一直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终身性疾病。而且现在换糖尿病的几率特别高,人群也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引发了糖尿病呢?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最重要的是环境和饮食的影响。比如说生活习惯特别的不好,饮食不规律,平时很少运动。简单点说,糖尿病就是吃出来的疾病。在我们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鸡蛋肉类都是凭粮票肉票买的,而且当时人们大部分吃的都是粗粮,所以糖尿病发生的几率特别低。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吃的好了。平时大鱼大肉,高糖高油脂的吃,这样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了我们人体机能的营养过剩。从而引发肥胖。不是说瘦人就不容易得糖尿病,而是胖的人几率更大更高,而且症状更严重。特别是腹部比较肥胖的人更容易引发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还有原因就是我们活动的少。身体摄入的营养明显高于消化的能量。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吃得多动得少。这就会导致原有潜在功能低下的胰岛b细胞负担过重,最终会导致糖尿病的出现。
如果一个人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波动比较大,心里压力比较大,经常胡思乱想。也会引起激素分泌的大量增加,最后造成我们内分泌代谢调节的紊乱,导致内分泌彻底失调,从而也会引发糖尿病。
其实糖尿病对我们人体的威胁并不高,但是患有糖尿病的人都会相继出现很多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对我们的危险远远高于了糖尿病的本身。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疾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等等。糖尿病,对我们人体的伤害就像蚂蚁搬大象一样,一点一点的看不到痕迹,但是有一天突然发现就剩一个骨架了。所以在我们刚开始学涛有身高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服药,控制检测好我们的血糖。
糖尿病病因(一)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 :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 :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 :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3、与妊娠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二) 1)目前研究结果 自胰岛素问世以后,研究人员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功能后,对于绝对和相对胰岛素不足作为此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已进一步肯定,但引起胰岛素绝对和相对不足的病因至今尚属研究的问题。 多年来已发现与遗传、多食、肥胖、感染、应激、妊娠、少活动等因素有关,但这又仅仅是一种诱发因素,确切的原因至今尚未研究清楚。 2)其他研究结果 青岛某研究所声称已经发现了糖尿病的致病主要原因,并解释了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其研究结果是: 解剖学证明,80%以上的糖尿病是弓形虫引起的。大量的弓形虫寄生于大脑细胞内和神经细胞内。使人的各种腺体的分泌都有可能发生紊乱,其中也包括胰岛素的分泌。如果弓形虫同时寄生于胰脏,就直接破坏胰脏的细胞。当β细胞受到破坏时,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受到影响。认为弓形虫的破坏导致神经系统的失调和胰腺细胞的破坏,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该所认为糖尿病之所以出现遗传性,是因为这属于器官易感性遗传疾病。 该研究所研究发现弓形虫破坏胰腺分三个阶段。 亢进阶段(亢进期),这一时期神经细胞和β细胞破坏较少,在虫子的干扰下胰腺处于亢进状态,胰岛素分泌有时过多,往往造成低血糖或一过性低血糖,此阶段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 紊乱阶段(代偿期),这一时期神经细胞和胰脏的β细胞有相当数量受到破坏,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就会不足,机体便会启动代偿功能。因此,这一阶段的胰岛素分泌时多、时少,处于紊乱状态; 衰退阶段(衰退期),这一阶段神经细胞和β细胞破坏更多代偿功能达到极限。胰岛素分泌呈现不足,出现持续的血、尿糖偏高。随着弓形虫进一步破坏便产生了失明、糖尿足、冠心病、高血压等一系列并发症。
根据临床统计,糖尿病患者中有95%以上是属于第2型糖尿病,至于第1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只有不到5%,在台湾发生率约为每十万人有15人新发病。一般人的印象都认为第1型糖尿病大都是在少年时期发病,所以遗传因素占发病因素的比例极高,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第1型糖尿病可说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第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因为患者的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水平过高,而主要的致病机转可说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是经由人体内淋巴细胞中之T细胞大量地破坏胰脏内制造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大量减少而造成血糖增高。
第1型糖尿病主要并非遗传所引发由于第1型糖尿病发病族群主要为幼儿与青少年,平均发病年龄为73岁,所以一般人会直觉认为这应该主要是由遗传所引起的疾病。
不过,根据临床统计的结果显示,爸爸与小孩都有第1型糖尿病的机率是5-6%,妈妈和小孩都有第1型糖尿病的机率则是2-3%,相较于第2型糖尿病的遗传机率从父母有一方有第2型糖尿病的40%,到父母双方都有第2型糖尿病的70%,可以说低了很多,所以医界并未把遗传因素列为第1型糖尿病主要的发病因素。
第1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因而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第1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包括了2种:
一、自体免疫问题:
第1型糖尿病往往导因于胰脏β细胞的慢性自体性攻击,而且早在发病前数年即存在。70%到80%的第1型糖尿病病人血中可侦测出针对胰岛细胞内抗原之自体免疫抗体,譬如麸胺酸脱羧畊(GAD)、胰岛细胞自体抗原(IA-2)。第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GAD抗体发生频率与疾病发作年龄无关,也与糖尿病之发作年限无正性相关性。
因此,虽然多数第1型糖尿病病患的发病年龄都很年轻,但并不代表中壮年者不会得到第1型糖尿病。
二、环境因素:
包括病毒感染,例如克沙奇病毒(一种肠病毒,可透过食物或飞沫传染)、腮腺炎病毒(可导致腮腺炎,由患者飞沫或唾液传染)、风疹病毒(德国麻疹的致病原,透过飞沫传染)等,都会引起β细胞的伤害,而在具有某些白血球组织抗原易致病对偶基因者,则可能会在已有改变的β细胞接着发生自体免疫反应。此外,包括婴幼儿断奶的时间、人体肠道微生物群都是可能引发第1型糖尿病的病因。
成人第1型糖尿病很容易被误诊为第2型或延迟确诊而在一般人所比较熟知的青少年与幼儿第1型糖尿病之外,其实成年人也可能罹患第1型糖尿病,其临床特征较不典型,很容易被误诊为第 2 型糖尿病或延迟确定诊断。像是彰化基督教医院的新陈代谢科医师谢芳杰与杜思德,就曾提出一项研究报告,提出3例成人第1型糖尿病的病例,其中就有49岁的女性与50岁的男性。
成年第1型糖尿病的特征而成年第1型糖尿病多数是属于潜伏型成人自体免疫糖尿病(LADA),其疾病特征为发病于成人期,通常是在30 岁以上,病患的胰岛自体抗体呈阳性反应,在起初发病的至少半年内是不需注射胰岛素,但随着胰岛 β 细胞缓慢渐进性破坏,通常在发病 3 至 6 年内,就会转变成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此外,成年人罹患第1型糖尿病还有一种可能,即「猛暴性第1型糖尿病」,大部份病患胰岛自体抗体呈阴性反应,但 β 细胞严重缺损,其病症特色是胰岛细胞功能可以在两周内破坏殆尽。从口渴多尿等高血糖症状到发生酮酸中毒,统计平均只有 4天的时间。因为发生时间很短,所以 HbA1c值很接近正常。前驱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胃道症状。致病机转尚未确定,可能和病毒(例如肠道病毒,enterovirus)有关。
糖尿病大家都知道,现在还没有根治的办法,所以提前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想要预防就得先知道它的起因,从根本上改善,才能杜绝糖尿病。那么糖尿病主要是有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不过1型糖尿病的遗传率要低于2型糖尿病,如果父母都是糖尿病的话,他们的孩子并不是100%会得糖尿病,其中只有5%的人才会患有糖尿病,如果父母中只有一个人有糖尿病的话,糖尿病发生的几率会更低,糖尿病往往都是隔代遗传。所以建议啊,平时要保证良好的睡眠,睡眠时间不够,神经就会处于紧张的状态,从而影响血糖的稳定。
现在很多年轻人啊,总是认为糖尿病是别人的事,离自己还远着呢,而自己平时呢胡吃海塞、吸烟饮酒毫不顾忌,从来不锻炼身体,每年的体检也从不在乎,等到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的时候,已经有了不可逆的糖尿病并发症。
还有就是饮食上,像那些经常吃高热量的食物,比如巧克力、炸鸡、奶茶、烧烤等等,再加上不运动,时间长了就会肥胖,从而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最终引起糖尿病。不合理的饮食方式也是一大禁忌,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繁忙经常不按时进餐,有的时候在饥饿的情况下还会暴饮暴食,让身体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说到糖尿病,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它当成是老年疾病对待,以前糖尿病的年龄范围也大多是在55岁以上,不过如今不一样了,糖尿病开始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糖尿病呢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分,1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而2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要远高于1型糖尿病,因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多数都有高血压、高血脂、而且活动较少,容易发病。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如果在50岁之前患上了2型糖尿病的话,糖尿病的恶化速度会较快。一般在被诊断为糖尿病的25年后,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就会失效,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了。而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比如高热量、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都是50岁之前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所以平时最好控制自己的饮食,加强运动,才会预防糖尿病的来袭。
瘦人也会得糖尿病。瘦人人相对于胖人来说得糖尿病的机率要低,但是因为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血糖升高,而胖人相对于血糖升高的比较快,也相对会容易得。不过瘦人如果身体免疫力差且营养跟不上也是很容易生病的,也不能说就是不可能患有糖尿病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