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被称为“沛公”?

刘邦为什么被称为“沛公”?,第1张

刘邦之所以被称为“沛公”与他的出生以及起义有关。话说刘邦于去骊山途中斩白蛇起义后,又与沛县百姓合作,成功杀掉县令以反抗秦朝暴政,刘邦顺势被推选为沛县起义群众的***。刘邦作为沛县百姓起义的***,又生于沛县,于是便被追随者称为“沛公”。

刘邦在起义以前,只做过亭长这样的小官,平时吃吃狗肉,偶尔为秦朝押送农民去做苦力。每每将自己身边的父老乡亲送走为秦政府做苦力时,刘邦心里也是不忍的,因为他明白,这一定是有去无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是刘邦押送农民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次,刘邦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陵,但是还没到骊山,许多农民就逃跑了,刘邦明白,这样即使自己到了骊山也是死路一条。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放走了愿意离开的人,带着愿意留下的人斩白蛇起义。

刘邦起义以后,各地被秦王朝一直压迫的农民纷纷起义,沛县的县长也想自立为王,便起了招揽刘邦的心思。县长平日对百姓苛刻,招揽刘邦反而引火上身。刘邦和沛县百姓里应外合,最终县令被刘邦和他的兄弟杀掉。

代表秦朝政权的沛县县令死了,也就意味着沛县的百姓在秦朝政令下将难以全身而退。于是沛县的父老乡亲便决定让刘邦作为他们的***,来反抗秦朝的政权。

这时,有人就问,该怎么称呼刘邦呢?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大家都明白,既然作为***,总不能直呼其名吧,但此时刘邦虽是领导也不算是王,称呼刘邦为“王”便太过。面对疑问,聪慧如萧何,顺势便提议说:“刘邦生于沛县,带领沛县百姓起义,那就叫沛公吧”。于是“沛公”便成了刘邦一生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称呼。

刘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根皇帝,恐怕跟他早年当过亭长不无关系。别看只是当了一个芝麻绿豆般的小吏,毕竟在当地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以致于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刘邦被推举为沛公,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我们先来看看古代“流氓”的定义: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打架斗殴,欺男霸女等等等等,跟今天的评判标准差不多。而刘邦就身兼这些“美德”,是个地地道道的“流氓”。

关于亭长的定义呢?秦始皇当初设立郡县制,又在其下设立了亭乡制。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有亭长,乡有里正。亭长不但管辖有十里之多,而且管辖范围也很广:治安,纠纷,劳役登记,流动人口检查,抓捕逃犯等等等等,总之这十里地老百姓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管,权利还是挺大的。

那么这么一个无才无德的“流氓”刘邦,为何能当上亭长呢?

公元前247年,刘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里已经有两个哥哥了,所以他的出生并没有给他的父亲带来多少喜悦。不过《史记》记载他出生时脚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异于常人。因为有幸是和本村地主家的儿子卢绾一天出生的,因此卢老地主便邀请刘邦陪卢绾一起读书。可以说刘邦的童年还是挺不错的,一切费用都由卢老地主承担。

可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变大,刘邦再也没有心思读书了。他带着自己的铁哥们卢绾开始了自己的“流氓”生涯,长达十多年。直到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自己一生中的贵人。这个人就是萧何。萧何是丰邑人,出生于地主之家,自幼饱读诗书,在沛县衙门里做官。因为办事公正,为人正直,颇受沛县百姓的称赞。当时的沛县县令觉得萧何才能非凡,便想推荐他进朝廷做官。而萧何却拒绝了,他认为自己首先当不了大官,怕在官场上惹出事来。又不想远离家乡,想要为家乡百姓服务。县令见他如此谦虚,便对他更加敬重。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刘邦。那天天气很热,萧何便跟着几名衙役去河里洗澡。当走到河边时,他看到草丛中躺着一个人。这个人脚上的七十二颗黑痣很快吸引了萧何,于是两人开始了交谈。刘邦当时在江湖上已经混迹了十多年,别的本事没有,嘴上功夫那是一流。三两句便将萧何说的如坠雾中,两人相见恨晚,成为了好友。

从此一个奇怪的画面便出现了,两个身份地位完全不一样的人,成了形影不离的莫逆之交。而县衙高官萧何也心甘情愿的跟在“流氓”刘邦的身边当“小弟”。不过在此应该佩服一下萧何,他确实有识人之能,要不也当不成大汉王朝的第一位丞相。

由于萧何身处官场,便有心帮助刘邦,想要为他谋个一官半职。不久之后,机会来了。县里泗水亭的亭长病故,亭长之位便空缺了出来。萧何听说之后,立即找到县令,推荐了刘邦。沛县的县令一向很敬重萧何,于是满口应允。

就这样“无业游民”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之下,得到了他一生中第一个身份,开始了自己“创业”的生涯。

萧何和曹参的名望都胜过刘邦,为什么反而推举落草为寇的刘邦为主公呢?

秦二世胡亥元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天下大乱,关东郡县纷纷起陆续举兵叛秦。沛县人也击杀死秦国任命职的县令太爷,沛县头面人物萧何、曹参纷纷推举陆续举荐刘邦做主公。刘邦推让不成,欣然接受毫不在意,改称号为沛公正式兴兵伐秦。

那么问题来了,萧何曾是沛县管理人事的官员,曹参也是县官,威望和名声知县,声望和知名度都胜过于刘邦,为什么反而推举何反倒举荐落草为寇的刘邦为主公呢?小编认为觉得存在三大原因。

猜测一:二人身份注定无法当老大

萧何、曹参仅仅沛县的两个县吏,说起声望,肯定不如沛县县令,可沛县县令也被老百姓杀掉了,他二人算个啥?假如强制左右,要当老大,如果将老百姓不接受,那么他们二人仅有死路一条,害怕死亡,让二人害怕迈出这一步。

还有一点,沛县县令要起兵造反时,便与萧何、曹参二人商议,由此可见,这二人,在沛县县令心里,还是有一定分量的,假如萧何、曹参并没有与沛县县令欺压过老百姓,沛县县令是不可能这般仰仗这二人,沛县县令被害后,二人心里不安不心虚?自然心里不安,即然心里不安,如何还敢左右?

猜测二:二人深知刘邦秉性

沛县起义之际,谁的阵营较大?不容置疑就是刘邦,尽管刘邦只带到沛县上百人,但这上百人是啥身份?逃跑的徒役或是犯罪分子,这帮人,假如不谋反,等候他的仅有死路一条,因而,是谋反信心最坚定的一波人,都是战斗能力最强悍的一拨人。而这波人,只认一个大哥,那便是刘邦,假如萧何、曹参与刘邦角逐大哥之职,也许沛县老百姓会支撑她们,但这一波人绝对不会适用。

或许在沛县老百姓的支持下,萧何、曹参可在与刘邦的角逐中有幸获胜,但如果真的当上大哥,反而成了萧何、曹参的催命符。刘邦什么人,二人心照不宣,此次领人回家,目地便是要当老大,如果被萧何、曹参摘了胜利果实,必然气急败坏,一定会对二人下凶手,萧何、曹参全是聪明的人,怎样会干这类傻事?

猜测三:读书人的劣势

萧何、曹参虽然都是县吏,却也算得上文武官的行列,起义之时,最主要的就是角逐地界、抵御秦军围歼,这些事该哪些去干?不容置疑武人。

即然起义早期武人更为重要,那样县吏出生的萧何、曹参便注定只有待在一个辅助的位置上,这也是抗战时期,弱不禁风的文人的可悲。也亏到萧何、曹参二人有自知之明,不然有没有我们熟悉的大汉王朝,还不可知。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对于以上猜想大家认同吗?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598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