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特拉斯简历

英国首相特拉斯简历,第1张

英国首相特拉斯简历

英国新任首相特斯拉今年47岁,1975年,特拉斯出生于苏格兰Paisley一个英国白人左翼之家。

特斯拉个人简历

尼古拉·特斯拉,奥地利帝国-克罗地亚自治王国的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机工程师、化学家和未来学家。

被认为是电力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并因主要设计了现代交流电力系统而最为人知。在迈克尔·法拉第发现的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上,特斯拉在电磁场领域有着多项革命性的发明。他的多项相关的专利以及电磁学的理论研究工作是现代的无线通信和无线电的基石。

在赢得著名的19世纪80年代的“电流战争”及在1894年成功进行短波无线通信试验之后,特斯拉被认为是当时美国最伟大的电机工程师之一。

他的许多发现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是电机工程学的先驱。1891年,特斯拉在成功试验了把电力以无线能量传输的形式送到了目标用电器之后,致力于商业化的洲际电力无线输送,并且以此设想建造了半成品-沃登克里弗塔。

于20世纪30年代,特斯拉这时接近生命的尾声阶段。特斯拉一度变得深居简出,足不出户,独居于纽约市的WyndhamNewYorkerHotel3327房间之中,偶尔才会向新闻界发表一些不同寻常的声明。

因为他举止怪异,特斯拉被普遍认为是“疯狂科学家”的原型。他对于金钱和法律事务之不在乎亦是其一生之致命伤。数家电子公司联合派出一群能言善道的律师,夺走了他大部分的专利。

1943年1月7日,特斯拉在穷困潦倒中过世。去世之后,特斯拉的成就并不太为当时的人所知,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的成就才出现在世人面前,并被世人认可。

在2005年,他被电视节目“最伟大的美国人”列为前100名,这张名单是由公众投票产生。

在现代社会中处处可见特斯拉的遗产。撇开他在电磁学和工程上的成就,阴谋论作家RobertLomas认为特斯拉对机器人、弹道学、信息学、核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上等各种领域有贡献。许多他的成就已伴随着一些争议被应用,去支持着许多的非主流科学,如幽浮理论。

RobertLomas视他为“创造出二十世纪的人”。国际单位制中的,用来衡量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以特斯拉的名字命名,符号T。

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有一座国际机场以他的名字命名。塞尔维亚纸币上至今有他的头像。

扩展资料:

在19世纪90年代,发生了著名的交流电与直流电之战,使得两大电力巨头卷入了这场“电流大战”。托马斯爱迪生支持的直流电被尼古拉特斯拉支持的交流电所威胁。为了败坏交流电的名声,爱迪生采取了一些手段误导大众,他不惜用交流电来电死一头大象,以此来告诉世人交流电的致命性危险。

然而,这个并没有影响到特斯拉想要推广更为廉价且高效的电能的梦想。最终,特斯拉的梦想实现了,交流电占据了主导地位,统治了一个世纪,不管是家庭还是办公室都是使用交流电。

严格说起来,与其称爱迪生为科学家,不如说他是位精明的生意人,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电灯的推广与应用,让电快速普及到百姓生活中,可惜的是爱迪生为了利益,不断打压、迫害竞争对手的行为令人不齿,更因此被后人冠上奸商的名号。

爱迪生和特斯拉的恩怨要从1880年说起,当年爱迪生发明了直流电,两年后,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当时还是爱迪生公司职员的特斯拉向爱迪生提出,交流电才是人类的未来,但爱迪生因为在直流电上已付出庞大的投资,使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特斯拉的建议。

不过最关键的原因是爱迪生曾经交给特斯拉一项任务,要他改进马达和发动机性能,并承诺如果特斯拉改进成功,将支付5万美元的酬劳。

特斯拉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做到了,但爱迪生借此机会占有特斯拉的24项发明专利之后,居然称5万美元只是一个“美式笑话”,就连后来特斯拉希望将自己的周薪由原本的18美元提高到25美元,同样遭到拒绝。

于是特斯拉愤而辞职,并得到威斯汀豪斯创办的西屋电气支持,自此揭开了这场电流大战的序幕。这段精彩的故事也吸引好莱坞将它拍成**《电力之战》。

——尼古拉·特斯拉

特拉斯为什么要辞职

特拉斯接受女王任命正式成为英国首相,在此前民调中就显示,特拉斯的支持率比其对手苏纳克遥遥领先,不过,最终的投票结果显示,特拉斯在党内获得的支持率并非像此前预测的那么高,而就在她刚刚当上首相,英国两名大臣就相继辞职,这是怎么回事?离任的两名大臣均是约翰逊领导的保守党政府高官,其中一位还是特拉斯的竞争对手,在约翰逊宣布辞职不久后,该名大臣就参选保守党党首和首相。

图为英国首相府邸

在本次首相竞选活动中,大约有57%的有效选票投给了特拉斯,自从保守党进行新的内部选举规则之后,在特拉斯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以低于60%的得票率赢得党首职位。现年47岁的特拉斯1975年出生于牛津,毕业于牛津大学,在她毕业的那一年,加入了保守党,2021年,她被任命为英国外交大臣,而她一直为自己打造“铁娘子”的人设,在今年,她也迎来了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战胜苏纳克,成为新任保守党党魁。虽然对于外界认为她“刻意模仿撒切尔夫人”的说法,特拉斯并不认可,但是以其在政治上的强硬姿态来看,透露出来非常浓厚的撒切尔色彩,但是这种领导形象却不会给她带来政治仕途的一片光明,刚上任,就有大臣辞职的她,会重蹈约翰逊的覆辙吗?对此,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图为约翰逊

第一,约翰逊在经历了“派对门”丑闻,以及对英国面临的重重危机不能有效解决之后,即便挺过了保守党党内不信任投票,但是最终在内阁的大规模辞职潮中被迫下台,而特拉斯之所以能够击败竞争对手前财政大臣苏纳克,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她对约翰逊的效忠,赢来了一大批保守党的好感,在民调中显示,特拉斯被推上首相之位,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约翰逊的怀念,相对而言,在保守党内,约翰逊的影响力要大过特拉斯和苏纳克两人,所以实际上,她并非因为执政能力得到认可才获得高选票,那么很有可能会重蹈约翰逊的覆辙。

第二,约翰逊离任之后,给英国留下了许多难解的问题,在内政外交上,特拉斯将不得不解决脱欧遗留的各种问题,以及因为种种原因而造成的经济紧缩。当年,约翰逊因为高度支持脱欧,获得了非常丰富的政治利益,也是他能够接任首相之职的重要原因,但是英国脱欧成功,却迎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过往的两任首相都没能解决由脱欧而带来的北爱尔兰边境问题,对于保守党而言,在这个问题上的任何让步都是对英国主权的挑战,而特拉斯宣布当选之后,将会尊崇保守党的强硬态度,但也势必会影响与欧盟之间的关系,那么前两任都难解决的问题,特拉斯能够应对这个挑战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很有可能会再度激起保守党的不满。

图为特拉斯与约翰逊

第三,特拉斯准备正式接任首相之际,就迎来内阁的首次变动,这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并且根据英国民意调查机构的数据来看,有多半数英国人都对特拉斯成为新首相而感到不满,与此同时,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或几乎不信任特拉斯内阁的政治决策能够帮助英国走出危机,还有40%的人认为,特拉斯实际上与约翰逊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在因对能源危机,通胀高企,经济衰退等多重挑战中,民众对她带出英国走出困局并不抱太大的希望,而随着局势情况越来越迫在眉睫,特拉斯若在任期内难以做出有效措施,很有可能会面临约翰逊的下场。

总而言之,特拉斯在英国当前这个危机的关口担任首相,将要面临众多的挑战,而她在上任之前,就发布众多强硬的言论,不仅仅只是针对俄罗斯,对英国的一些盟友也很不客气,比如法国,美国等,美国媒体毫不留情地指出,特拉斯胜出将会导致英国和其盟友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这对于正在走下坡路的英国不是什么好事,苏格兰的首席大臣还表示,特拉斯可能会成为整个英国的灾难,在种种不被看好的情况之下,特拉斯的首相之路可能走不了多远。

特斯拉照片真实照片

有关特斯拉的传说有哪些呢?可以说多得枚不胜举,随便说几例:制造了通古斯大爆炸,发明了飞碟,发明了死光武器,认为太阳系是制造出来的等等。这些传说随便有一件是真的,那他就不是科学家而是大神了。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这些传说基本都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证据。

特斯拉是一个传奇人物,但他身上的传奇色彩大部分是一些人无中生有或牵强附会加上去的,使得这个本来实实在在的科学实践者变得魔幻起来,甚至成为一些反智反科学群体的精神支柱,这或许是特斯拉本人的悲哀。

总体上说,特斯拉算不上一个顶级基础科学家,但可以算一个顶级应用科学家或工程师。基础科学家与应用科学家的最大区别就是,基础科学发现的是宇宙自然规律,是最原创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而引用科学家或工程师是把基础科学理论变成实用的技术,发明创造出新的工具或提升生产水平,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

特斯拉曾经很著名,盛名盖过许多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但从来也没有得过诺贝尔奖。当时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密立根、布拉格、康普顿、弗朗克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都对他大加赞赏和尊重,曾为他75岁生日发贺信,在他葬礼上联合发表颂词。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及夫人、副总统华莱士也在葬礼上对他表示崇高敬意。但他只得过诺贝尔奖提名,终身都没有得到过这项殊荣,这与他的成就并非原创基础理论有更大关系。

特斯拉最伟大的丰碑是尼亚加拉水力发电站。

特斯拉的研究领域很宽,但主要与“电”有关,如交流电系统、无线电系统、无线电能传输、球状闪电的研究等,还对涡轮机、放大发射机、太阳能发动机、X光设备、电能仪表等发明充满兴趣,对导弹科学、粒子束武器、雷达系统、宇宙射线、遥感技术、飞行器、机器人等等有过研究。

其一生最著名的成就或事件有:1897年建成的尼亚加拉首座10万马力水电站,是世界上首座交流发电站,也是世界上首座水电站,其电力传输到35公里外的水牛城,成为该市主要电力来源;随着其后一系列大大小小发电站相继建成,所生产电力足够供应美国纽约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总需求的四分之一,至今这组电力建设仍然在正常运行,成为人类百年科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和奇观。

这组建设是特斯拉的一座丰碑,是特斯拉30多岁风华正茂时的一项设计作品,工程运用了特斯拉的9项专利发明,包括其发明的交流电发电机和远距离输电技术。这个工程是伟大的,工程运用的是特斯拉的技术,但却不是他的原创理论和发明。

在特斯拉之前,已经有许多电磁理论的前辈科学家,发现和奠定了足够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如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波利特·皮克西在1832年就基于法拉第原理制造出了第一台交流发电机,1882年英国的詹姆斯·戈登制造出大型双相交流发电机,威廉·汤姆森和塞巴斯蒂安·费兰蒂开发出频率在100赫兹到300赫兹之间的交流发电机等等。

特斯拉还有许多震惊当时世界的想法和发明。

特拉斯真的是一个敢想敢干的奇人,除了让交流电走向人类社会生活,他还创造出球形闪电、300多米的巨型闪电、100万伏高压电;还用小型机电振荡器制造小型地震、扬言发明死光;发明了X光机、收音机、传真机、真空管、霓虹灯管、飞弹导航等等。他的专利有上千项,他的名字“特斯拉”被命名为磁密度单位:1Tesla=10000Gause。

由于他一些发明涉及军事,被美国政府列为机密,加上他晚年穷困潦倒,常发表一些不太靠谱的言论,传闻就变得越来越离奇,特别是什么他制造出了飞碟,通古斯大爆炸是他制造的,太阳系是制造出来的等等。这些都是在他死后,他的一些传奇经历和奇葩言论发生了变异魔化,从而迎合了一些人反智反科学群体,成为他们利用的精神支柱。

其实,除了交流电和无线电等一些发明,很多流传令人惊悚的达拉斯发明并不存在或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如飞碟只是一个设计图,没有实物:死光武器也只有一些想法,没有形成成果和实物;通古斯大爆炸更是无稽之谈,那个被认为制造通古斯大爆炸的沃登克里弗塔,在通古斯大爆炸之前数年就被停用了,设备也拆除去抵债了。

特斯拉几个导致魔幻流言的发明。

除了交流发电,特拉斯影响后人比较大的发明或者说事件,是建设沃登克里弗塔、人造闪电等研究,这些都是基于前人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型实验,这些研究中,虽然给人一些启发和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没有什么更多的的遗产或者结果。

著名的沃登克里弗塔是在纽约长兴岛建设一架高约57米的高塔,目的是将无线电广播信号传输到大西洋彼岸。这项工程耗资巨大,特斯拉说动了摩根财团资助15万美元。但塔还没有完成建设,意大利发明家、工程师伽利尔摩·马可尼就于1901年12月12日,抢先完成了跨大西洋的无线电传输实验,第一次使无线电波越过了康沃尔郡的波特休和纽芬兰省的圣约翰斯之间的大西洋,距离3381千米证明了无线电波不受地球表面弯曲的影响。

由此摩根财团觉得这个实验已经失去意义,停止了对特斯拉实验的资助。这样,特斯拉开始债务缠身,沃登克里弗塔建设工地的实验设备被法院没收抵债,这个接近完工的塔最终也被拆除,轰动一时的高塔实验以失败告终。由此,马可尼获得了无线电发明专利,成了“无线电之父”,并获得了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特斯拉失去了先机。

特斯拉无线电发明专利权的争取一直没有停止,终于在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撤销马可尼胜诉的原判,承认特斯拉的发明在马可尼专利之前就已经完成,裁定特斯拉为无线电发明者。但这个判决依然在在社会上有较大争议,有人认为这是美国是出于经济原因的耍无赖,是美国政府为了不用付给马可尼公司二战期间巨额无线电专利使用费而做出的判决,因为特斯拉声明放弃专利使用权。

孰是孰非现在已经不重要,但从这点可以看出,在19世纪和20世纪,是人类科学精英伟人辈出的时代,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并非特拉斯一人有过。在这两个世纪,人类文明以过去千百倍的速度进步,从而使人类文明从黑暗蒙昧走向了光明时代。

特斯拉风华正茂时的照片与晚年最后一张照片

特拉斯虽然是一个伟人,但他也是一个凡人。

特斯拉出生在一个塞尔维亚一个普通乡村,由于经济等原因,甚至没有读完大学,但他比我们常人更聪明,大多数有过更深学业造诣人们并没有做出他那样的伟业。但或许正是基于他基础知识的不牢固,没能在基础理论上有重大建树。

特斯拉虽然很聪明很伟大,但他也是一个凡人,他也要吃喝拉撒,他也会犯错,也有生有死。晚年,他的一些行为渐渐偏离了科学精神轨道,常常举止怪异,发表一些不着边际的言论,他反对相对论的著作《引力的动态理论》没有得到科学界任何支持,他渐渐被社会和科学界所冷淡,最终穷困潦倒,深居简出,独居于纽约一个旅馆中。

特斯拉晚年曾经学过瑜伽,了解一些印度教思想,就被妖魔化为“佛性科学”,这个谣言的源头被认为是某领头羊媒体的科教频道《人物》栏目,2009年播出过两集《科学超人尼古拉·特斯拉》,迎合了一些具有民科思维甚至神鬼崇拜者们的心态。正是这种扭曲的宣传和流言,渐渐把特斯拉妖魔化成一个半神半人的科学“大仙”,被反智反科学群体所利用,让特斯拉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民科大神,影视中“疯狂科学家”的原型。

而这位“大仙”依然规避不了人间的生死自然现象,特斯拉于1943年1月7日晚10点30分,在旅馆房间睡眠中因心衰孤独逝去,是第二天清晨收拾房间的女仆发现并报告,法医尸检后确定死因和死亡时间的。

现在来说说特斯拉

没有,在他的所有论述中,从来没有谈过太阳系的问题,更没有说过太阳系是被制造出来的话。这又是一些反智反科学的人们给他戴上的一个大帽子。现在人类虽然还有许多宇宙的未知领域等着去探究去突破,但对于太阳系的了解已经有了很多的进展。

人类派出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226亿千米之远了,早就飞出了太阳风顶层,也就是太阳辐射的带电粒子边际,进入了星际空间,接收到了来自星际空间的带电粒子。要知道这两种带电粒子是不同的,探测器能够分辨出来,并把这些数据传输回来供科学家们研究。

当然,

但不管怎样,宇宙恒星系统的大致形成过程和运行规律,已经是科学界的常识,我们太阳系只不过是银河系数千亿颗恒星中普通一颗而已,而银河系又是宇宙万亿星系中的一员。俺们地球呢?只不过是浩渺宇宙中一粒小小尘埃,这粒尘埃在还没有飞出太阳系时,早就看不到了,但这个尘埃上聚集着70多亿人类,其中有那么一些不靠谱的臆想家。

他们甚至狂妄地以为可以控制操弄宇宙,自己做不到就臆想着特斯拉为他们做到了,仅此而已。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英国首相特蕾莎的长腿

1月31日至2月2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中国访问,在游览故宫后,首相把留影照片发上微博,细心的网友发现梅姨虽然穿了大衣,腿却露着。当天北京室外气温零下8度,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心疼梅姨”,劝她“穿秋裤打底裤”。

据说“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还有一种冷叫网友觉得你冷啊。

中国人历来讲求养生保健,大冬天一定要裹得严严实实,大冬天露腿在老人家看来肯定是要冻出关节炎的,不能“只要风度不要温度”。

穿裙子肯定比穿裤子更彰显女性气质,女生为了美的神操作,大冬天穿光腿穿裙子就是一种。

因为穿秋裤显胖,大冬天零下十几度只穿一条薄薄的校服裤子。中学时,班里大多数女生都这样做。冷当然是冷,在家里被妈妈逼着穿上秋裤保暖裤的,也会有相机会脱下来,比如不先到教室而先到洗手间,把秋裤脱下来塞书包里有的在到家前会穿上,有的忘了穿被妈妈揭穿,挨一顿批评,无非是“你冻出关节炎来!你以后就知道苦处了!你不注意保暖冻死你活该!”真是操碎了心啊。

问她冷不冷,嘴唇冻得发紫也咬紧牙关说“不冷,不冷,一点都不冷”哎,真是“谁冷谁知道啊。”

还见过有的女生为了美,用“暖宝宝”贴替代棉衣。在腰上、腿上、甚至脚底下贴上“暖贴”。

有个妹妹身高1米57,为了显高,常年踩“恨天高”的高跟鞋,别人都以为她1米7。终于有一天她因脊椎腰肌受损,不得不卧床治疗。老医生见她那种情况,只问了句:“是不是天天穿高跟鞋啊?!”她这才相信,原来一年365天穿12分的高跟鞋,连续穿了几年,真的对身体不好啊。后来她接受教训,终于把鞋子换成了平底。

美很重要,健康更重要。

不过科普一下,关节炎并非冻出来的。在俄罗斯、在日本,很多女孩子冬天是光腿穿裙子的,日本学校的校服冬天也是裙装。只要不是长时间地呆在室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丁是丁:专栏作者,书评人。新书《你与更好仅一步之遥》在全网热销中。自媒体公众号“丁是丁。

1、丘吉尔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

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2、罗伯特·沃波尔

罗伯特·沃波尔,第一代奥福德伯爵,KG,KB,PC(Robert Walpole, 1st Earl of Orford,1676年8月26日-1745年3月18日,又译罗伯特·华尔波尔),英国辉格党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爵士(Sir Robert Walpole)是他在1742年以前更为人所知的名称。

后人普遍认为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尽管“首相”一衔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法律的官方认可,也没有在官方场合被使用,但有见于他在内阁所施加的影响力,他事实上也是内阁的掌权者。

沃波尔任相期间曾历仕乔治一世及乔治二世两朝,他起先于1721年因南海泡沫事件而取得实权,此后主导政局约20年之久,惟后来因为对西班牙开战而失势。

沃波尔首相任期始于他在1721年出任第一财政大臣之职;但也有人认为内阁重臣汤森子爵在1730年退仕,沃波尔继而完全领导内阁后,其首相任期才正式开始。

不过,人们多数取前者为其首相生涯的起点。沃波尔一直到1742年才辞职退仕,成为历史上最长任的英国首相。

在任首相期间,沃波尔曾努力避免对外开战,并维持低税率政策,让英国免于欧陆战争影响,使经济繁荣稳定。至于在他的个人影响下,乔治二世对沃波尔十分信赖,而其所属辉格党的势力更继续巩固,成为英国一大政党。

沃波尔的强势管治出于其个人影响力,多于其官位的本身影响,因此继他以后的几任首相,相较之下,影响力实相形见绌。

3、小威廉·皮特

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59年5月28日-1806年1月23日),活跃在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英国政治家。

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时至今日,仍然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801年,他辞去首相一职,但在1804年,他再次出任首相,却在1806年任内去世。

担任首相期间,他同时兼任财政大臣。民间为了把他和他的父亲,老威廉·皮特区分开来,通常会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小”(the Younger)。1766年,因父亲获封伯爵,他获得了“The Hon”的前序。

小皮特首相任内,欧洲风起云涌,先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一般认为,皮特是一个托利党人(或称新托利党人)。然而,皮特自称“独立的辉格党人”,反对英国发展出过于严密的政党政治系统。

因领导英国对抗法国,皮特声名大噪。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效率极高,推行改革,培养出一代优秀的政治家。为筹备对法战争军费,皮特提高税率,又打压国内的激进派。

为应对法国支持的爱尔兰叛乱,他提出1800年联合法令,又试图解放天主教(Catholic Emancipation,未获成功)。

皮特创出了“新托利主义”(new Toryism),奠定了托利党在他去世后继续执政二十多年的基础。

4、亨利·约翰·坦普尔

亨利·约翰·坦普尔,第三世帕尔姆斯顿子爵(又称帕麦尔斯顿、巴麦尊)(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 (1784年10月20日 - 1865年10月18日)。

英国外交大臣(1830年~1834年,1835年~1841年和1846年~1851年)和英国首相(1855年~1858年)。

他出身于爱尔兰贵族,毕业于剑桥大学,1809年-1828年任英国军务大臣,其后担任内政大臣。两次组阁,连续担任英国首相近十年。他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对华侵略政策的主要制订者。

5、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 英国政治家,曾作为自由党人四次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 1880-1885、1886以及1892-1894)。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他和保守党领袖本杰明·迪斯雷利针锋相对,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政治大戏。格莱斯顿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偶像,始终被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英国首相之一。

——小威廉·皮特

——温斯顿·丘吉尔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亨利·约翰·坦普尔

——罗伯特·沃波尔

一、美国总统

1、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89年4月30日—1797年3月4日 无党派;

2、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797年3月4日—1801年3月4日 美国联邦党;

3、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801年3月4日—1809年3月4日 民主共和党;

4、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1809年3月4日—1817年3月4日 民主共和党;

5、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1817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 民主共和党;

6、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1825年3月4日—1829年3月4日 国家共和党;

7、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1829年3月4日—1837年3月4日 民主党;

8、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1837年3月4日—1841年3月4日 民主党;

9、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1841年3月4日—1841年4月4日 辉格党;

10、约翰·泰勒(John Tyler)1841年4月4日—1845年3月4日 辉格党;

11、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1845年3月4日—1849年3月4日 民主党;

12、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1848 年6 月7 日-1848 年8 月9 日 辉格党;

13、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1850年3月4日—1853年3月4日 辉格党;

14、福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 Pierce)1853年3月4日—1857年3月4日 民主党;

15、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1857年3月4日—1861年3月4日 民主党;

16、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 共和党;

17、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1865年4月15日—1869年3月4日 民主党;

18、尤里西斯·格兰特(Ulysses Grant)1869年3月4日—1877年3月4日 共和党;

19、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Rutherford B Hays)1877年3月4日—1881年3月4日 共和党;

20、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Garfield)1881年3月4日—1881年9月19日 共和党;

21、切斯特·艾伦·阿瑟(Chester AArthur)1881年9月19日—1885年3月4日 共和党;

22、格罗佛·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85年3月4日—1889年3月4日 民主党;

23、本杰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1889年3月4日—1893年3月4日 共和党;

24、格罗佛·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93年3月4日—1897年3月4日 民主党;

25、威廉·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1897年3月4日—1901年9月14日 共和党;

26、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901年9月14日—1909年3月4日 共和党;

27、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1909年3月4日—1913年3月4日 共和党;

28、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1913年3月4日—1921年3月4日 民主党;

29、沃伦·甘梅利尔·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1921年3月4日—1923年8月2日 共和党;

30、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923年8月2日—1929年3月4日 共和党;

31、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1929年3月4日—1933年3月4日 共和党;

32、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 民主党;

33、哈里·S·杜鲁门(Harry STruman)1945年4月12日—1953年1月20日 民主党;

34、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Eisenhower)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共和党;

35、约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 民主党;

36、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1963年11月22日—1969年1月20日 民主党;

37、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1969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 共和党;

38、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1974年8月9日—1977年1月20日 共和党;

39、吉米·卡特(Jimmy Carter)1977年1月20日—1981年1月20日 民主党;

40、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1981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 共和党;

41、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1989年1月20日—1993年1月20日 共和党;

42、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1993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 民主党;

43、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 Bush)2001年1月20日—2009年1月20日 共和党;

44、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民主党;

45、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1月20日—今 共和党。

二、英国首相

1、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1721年4月4日—1742年2月11日 辉格党;

2、斯潘塞·康普敦(Spencer Compton)1742年2月16日—1743年7月2日 辉格党;

3、亨利·佩尔汉姆(Henry Pelham)1743年8月27日—1754年3月7日 辉格党;

4、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4年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 辉格党;

5、威廉·卡文迪许(William Cavendish)1756年11月16日—1757年6月25日 辉格党;

6、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7年7月2日—1762年5月26日 辉格党;

7、约翰·斯图尔特(John Stuart)1762年5月26日—1763年4月16日 托利党;

8、乔治·格伦维尔(George Grenville)1763年4月16日—1765年7月13日 辉格党;

9、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65年7月13日—1766年7月30日 辉格党;

10、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1766年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 辉格党;

11、奥古斯都·亨利·菲茨罗伊(Augustus Henry FitzRoy)1768年10月14日—1770年1月28日 辉格党;

12、腓特烈·诺斯(Frederick North)1770年1月28日—1782年3月22日 托利党;

13、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82年3月27日—1782年7月1日 辉格党;

14、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782年7月4日—1783年4月2日 辉格党;

15、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托利党/福克斯-诺斯联合内阁;

16、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 托利党;

17、亨利·阿丁顿(Henry Addington)1801年3月17日—1804年5月10日 托利党;

18、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 托利党;

19、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1806年2月11日—1807年3月31日 辉格党/贤能人士联合内阁;

20、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托利党;

21、斯潘塞·帕西瓦尔(Spencer Perceval)1809年10月4日—1812年5月11日 托利党;

22、查尔斯·詹金逊(Charles Jenkinson)1812年6月9日—1827年4月10日 托利党;

23、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1827年4月10日—1827年8月8日 托利党;

24、弗雷德里克·约翰·罗宾逊(Frederick John Robinson)1827年8月31日—1828年1月22日 托利党;

25、亚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 托利党;

26、查尔斯·格雷(Charles Grey)1830年11月22日—1834年7月16日 辉格党;

27、威廉·兰姆(William Lamb)1834年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 辉格党;

28、阿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9日 保守党;

29、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1834年12月10日—1835年4月18日 保守党;

30、威廉·兰姆(William Lamb)1835年4月18日—1841年8月30日 辉格党;

31、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1841年8月30日—1846年6月30日 保守党;

32、约翰·罗素(Lord John Russell)1846年6月30日—1852年2月23日 辉格党;

33、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2年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 保守党;

34、乔治·汉密尔顿·戈登(George Hamilton-Gordon)1852年12月19日—1855年2月6日 皮尔派保守党/联合内阁;

35、亨利·约翰·坦普尔(Henry John Temple)1855年2月6日—1858年2月20日 辉格党;

36、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8年2月20日—1859年6月12日 保守党;

37、亨利·约翰·坦普尔(Henry John Temple)1859年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 自由党;

38、约翰·罗素(Lord John Russell)1865年10月29日—1866年6月28日 自由党;

39、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66年6月28日—1868年2月27日 保守党;

40、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68年2月27日—1868年12月3日 保守党;

41、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68年12月3日—1874年2月20日 自由党;

42、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74年2月20日—1880年4月23日 保守党;

43、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0年4月23日—1885年6月23日 自由党;

44、E·A·罗伯特·塞西尔(Robert Gascoyne-Cecil)1885年6月23日—1886年2月1日 保守党;

45、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6年2月1日—1886年7月25日 自由党;

46、E·A·罗伯特·塞西尔(Robert Gascoyne-Cecil)1886年8月3日—1892年8月15日 保守党;

47、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92年8月15日—1894年3月5日 自由党;

48、阿奇博尔德·普里姆罗斯(Archibald Primrose)1894年3月5日—1895年6月25日 自由党;

49、E·A·罗伯特·塞西尔(Robert Gascoyne-Cecil)1895年6月25日—1902年7月12日 保守党;

50、亚瑟·贝尔福(Arthur Balfour)1902年7月12日—1905年12月5日 保守党;

51、亨利·坎贝尔·班纳曼(Henry Campbell-Bannerman)1905年12月5日—1908年4月7日 自由党;

52、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1908年4月7日—1916年12月7日 自由党;

53、戴维·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1916年12月7日—1922年10月23日 自由党;

54、安德鲁·伯纳尔·劳(Andrew Bonar Law)1922年10月23日—1923年5月22日 保守党;

55、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1923年5月22日—1924年1月22日 保守党;

56、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 MacDonald)1924年1月22日—1924年11月4日 工党;

57、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1924年11月4日—1929年6月5日 保守党;

58、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 MacDonald)1929年6月5日—1935年6月7日 工党/国家工党;

59、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1935年6月7日—1937年5月28日 保守党;

60、阿瑟·尼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 保守党;

61、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6日 保守党/联合内阁;

62、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Attlee)1945年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 工党;

63、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 保守党;

64、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1955年4月6日—1957年1月10日 保守党;

65、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保守党;

66、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 保守党;

67、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1964年10月16日—1970年6月19日 工党;

68、爱德华·希思(Edward Heath)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保守党;

69、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1974年3月4日—1976年4月5日 工党;

70、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1976年4月5日—1979年5月4日 工党;

71、玛格利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1979年5月4日—1990年11月28日 保守党;

72、约翰·梅杰(John Major)1990年11月28日—1997年5月2日 保守党;

73、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1997年5月2日—2007年6月27日 工党;

74、戈登·布朗(Gordon Brown)2007年6月27日—2010年5月11日 工党;

75、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2010年5月11日—2016年7月13日 保守党/联合内阁;

76、特雷莎·梅(Theresa May)2016年7月13日—今 保守党/联合内阁。

扩展资料

美国总统的权力如下:

1、行政

在行政方面,总统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种工作。他可以发出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有权选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须经参议院认可),以及其它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

2、立法

在立法方面,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两院中各有2/3多数票推翻他的否决,否则该法案就不能成为法律。总统可以向国会提出各种咨文,建议他认为必须的立法。此外,总统还享有委托立法权。据此,总统不仅有权在原有的行政体系内进行某些改组,而且有权设立新机构。

3、司法

在司法方面,总统有权任命联邦最高司法官员。他可提名任命联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法官在内,但须获得参议院的认可。总统还可以对任何被判处破坏联邦法律的人作完全或有条件的赦免。

4、军事

总统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国民警卫队为联邦服务。在战争和紧急情况下,经国会授权,总统还可拥有更大的权力。

5、外交

在外交事务方面,总统是负责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官员。他任命驻外大使、公使和领事(须经参议院认可),接见外国大使及公务人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经参议院2/3多数票的批准;而总统与外国签订的一切行政协定,却不需经参议院的同意。

英国首相享有的权力如下:

1、首相有权解散下议院。

2、首相可向议会提出立法动议权。

3、代表政府向英王汇报全部情况。

4、代表政府在议会中为政府的重大政策进行辩护。

5、向英王提出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部长名单,也可要求他们辞职或变更他们的职务。

6、主持内阁会议,决定内阁议事日程。

7、向英王推荐高级法官、主教和对某些其他官员的任命。

8、决定各部职权的划分,决定部的成立、合并和废除。

9、对各部业务进行总的指导,解决各部之间的争议。

10、首相掌握着三军的总指挥权,有宣战权。

-英国首相

-美国总统

1914年8月,欧洲列强之间爆发了后来将整个世界卷入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令交战的欧洲各国两败俱伤,曾经称雄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霍亨索伦王朝、罗曼诺夫王朝和奥斯曼王朝被相继扫进了 历史 的垃圾堆,支配了整个19世纪的“欧洲时代”随之终结。相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坐收渔利的美国摇身一变从战前的债务国成了欧洲的债权国,国力突飞猛进,晋身为举足轻重的一流的世界强国。

1914年的美国人口约9000万,工业产值雄踞世界首位。战争初期,由于地理位置的保护和经济利益的考虑,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4日发表了《中立宣言》,奉行不偏不倚的中立外交,利用其中立地位,与交战双方大做买卖,乘机拓展市场和发展经济。1913 1916年间,欧洲各国从美国购买的货物价值由15亿美元激增至38亿美元。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出口骤减,世界市场出现了真空,美国商品趁机补进,美国出口总额由25亿美元激增至55亿美元。外贸的扩展带动工农业同时发展,美国经济呈现出飞速增长势头。

1917年2月25日,英国将其破获的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勾结墨西哥、组织反美联盟的密电寄给了美国政府。威尔逊阅后甚为震怒。3月1日,威尔逊授权将“齐默尔曼电报”交给新闻界发表,美国舆论随即大哗,全国掀起反德浪潮。4月4日,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站到了协约国一边。

1917年美国宣战时拥有现役军人20万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将近280万人应征入伍,前后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武装部队总人数达到4791172人,其中139万人实际参加了法国战场的战斗。由于远征的需要,美国海军力量在战争期间得到了急剧的扩充。

1917年5月,威尔逊任命约翰·潘兴将军为美国远征军司令。6月,美国步兵第一师抵达法国,到年底已有20万美军进入法国。当年11月7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宣布退出战争。

1918年9月29日,德军总监鲁登道夫将军通知德国政府:败局已定,请求停战。10月2日,马克斯亲王接掌德军,并通过瑞士向美国发出首次停战照会,要求以威尔逊“十四点”(14 Points)为议和基础。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整个战争期间,美军共死亡112432人,其中一多半死于疾病,直接战死48909人,受伤230074人。从1917年4月到1919年4月,美国共花费战争费用2185亿美元。

1919年1月12日,巴黎和会召开,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蒙梭、意大利首相奥兰多, 1860-1952)等“四巨头”是和会的主角,32个国家参加会议,德国和苏俄被排除在外。大多数会议是秘密进行的。威尔逊极力主张建立国际联盟,借以谋求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4月28日,国联盟约通过,规定建立一个由五大国为常任理事、若干小国参加的国际行政机构和一个所有国家都参加讨论问题的国际大会,以保障集体安全、仲裁国际争端、裁减军备和开展公开外交等。和会还瓜分了德国的殖民地,向德国提出了330亿美元的赔偿要求。1919年6月28日,美、英、法、意、日等战胜国在巴黎的凡尔赛宫与战败的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德国丧失了13%的领土、10%的人口和海外殖民地,承诺赔款3168亿美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大发战争财,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的债权国,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取代英国登上了世界霸主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739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