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刮痧经络图 经络图与刮痧

全身刮痧经络图 经络图与刮痧,第1张

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其主要表现为﹕

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昼轻夜重,不能向患侧侧卧。

功能活动受限~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例如,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屈肘时手摸不到肩。日久可以发生肌肉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臂上举不便、后伸不利等症状,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年龄的人,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刮痧部位﹕

颈部~哑门、风池、大椎。

肩背部~肩井、天宗。

胸部~中府、云门、缺盆。

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

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中风偏瘫刮痧治疗

中风偏瘫的刮痧治疗应待中风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

上肢部:

(1)刮手阳明大肠经:由颈前部扶突穴处沿颈向肩背部,经巨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等穴,刮至合谷处(见图3示)。

(2)刮手少阳三焦经:由天牖穴处沿肩背部及上肢后侧,经肩髎、臑会、天井、外关等穴,刮至阳池穴处(见图2示);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

(3)刮手厥阴心包经:由胸前天池穴处沿上肢前侧经天泉、曲泽、郄门、内关刮至劳宫穴处(见图1示)。

(4)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下肢部:

(1)刮足阳明胃经:由髀关穴处沿大腿外侧向下经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等穴,刮至丰隆穴处(见图1示)。

(2)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由环跳穴处沿大腿外侧经风市、阳陵泉等穴,刮至悬钟穴处(见图3示)。

(3)刮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由血海穴处沿下肢内侧经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刮至太冲穴处(见图3示)。

(4)刮足太阳膀胱经:由承扶穴处沿下肢后侧向下,经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刮至昆仑

穴处(见图2示)。

(5)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随证加减:中风伴口眼歪斜者,加刮面部迎确、颊车、地仓、阳白、太阳等穴(见图1示);语言謇涩者,加刮哑门(见图2示)、廉泉等穴(见图1示);元阳虚脱者,加刮关元、气海(见图1示)、涌泉穴(见图3示)。

注意事项:

(1)中风偏瘫宜早期治疗,一般在中风发作后两周左右,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刮痧治疗,半年以内是刮痧治疗的最佳时期,一年以内疗效较好,三年以后刮痧治疗疗效较差。 (2)中风偏瘫在刮痧治疗的同时,可配合针灸、理疗、中西药物等方法综合治疗。

(3)中风偏瘫病人,宜保持情志平静,饮食清淡,起居有常。在治疗期间应配合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练习。

面部美容保健刮痧治疗

面部是人体气血外荣的集中部位,是经络汇集之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就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的记载。从十四经脉循行分布来看,就有九条经脉直接上达面部,而其余经脉则通过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而间接上达面部。在十四经脉中,手、足阳明经在面部循行分布最广,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脉,对面部荣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面部的荣润与憔悴,可反应人体经脉气血的盛衰,尤其是阳明经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这就是说妇女在35岁以后,男子在48岁以后,由于阳明脉经气逐渐衰弱,表现在面部开始失去润泽而渐憔悴。因此,面部的美容保健应从经络入手,特别是阳明经脉。

面部美容保健的刮痧方法:

(1)刮前额中间向两侧经阳白穴,刮至头维穴处(见图3示)。

(2)刮眼部周围:由印堂穴处沿眼眶上缘,经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等穴刮至太阳穴处(见图1示);由四白穴处沿眼眶下缘,经瞳子髎刮至太阳穴处(见图1示)。

(3)刮面颊部:由鬓角处的耳和髎穴处向前下方,经下关、颊车等穴刮至下颌正中的承浆穴处(见图1和图3示)。

(4)刮颜面部:由目内眦处向外下方,经迎香、巨髎、颧髎等穴,刮至颊车穴处(见图3示)。

(5)刮口唇部:由地仓穴处,经口禾髎、人中、承浆等穴环绕口唇(见图1示)。

面部美容保健刮痧的适应范围:

面部黄褐斑、妊娠斑、雀斑、老年斑、蝴蝶斑、面部苍白或萎黄及面部皱纹增多等,均可采用面部美容保健的刮痧方法。

注意事项:

(1)面部美容保健的刮痧操作时,手法宜轻,以补为主。刮前可先给面部涂些美容液或润肤剂,如貂油膏、胎盘膏、护肤霜、嫩肤霜等,刮后可用热毛巾热敷面部片刻。

(2)面部美容保健刮痧,可每天进行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坚持数个疗程,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过敏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兼见胸闷、气急、咳嗽多痰。本病好发于秋冬季节。

刮痧部位

背部:定喘、肺俞

胸部:天突、膻中、中府

上肢部:天府、尺泽、列缺

下肢部:足三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鼻、鼻咽和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临床以鼻塞、喷嚏、咳嗽、头痛、全身不适为特点。本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且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为多。

刮痧部位

头颈部:太阳、迎香、风府、风池、大椎

背部:风门、肺俞

上肢部:尺泽、曲池、列缺、合谷、肩井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指循着该神经径路出现的疼痛性疾病。由于疼痛多继发于肋间神经炎症的基础上,所以又有「肋间神经炎」的别名。临床表现在一个或几个肋间隙出现阵发剧痛(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 ,呈带状分布,有时会放射到背部及肩部,在咳嗽、喷嚏或深吸气时可诱发或加剧疼痛。相应的皮肤有感觉过敏及肋骨缘压痛。

刮痧部位

背部:膈俞、肝俞、胆俞

胸部:膻中、中府

上肢部:尺泽、鱼际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经臀部而分布于整个下肢。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症,称为「坐骨神经痛」。以单侧性为多,起病多急骤。急性起病的坐骨神经炎常先出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病侧下肢疼痛由腰部、臀部开始,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散,呈针刺、刀割、触电样持续或间歇性疼痛。弯腰、咳嗽、喷嚏、大便时均可加重;病侧下肢微屈可减轻疼痛。病久者下肢无力,肌肉松软,伴有小腿或足部麻木感。

刮痧部位

背部:脾俞、肾俞、大肠俞

下肢部:环跳、风市、秩边、殷门、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

忧郁症

忧郁症为情志所伤,气分郁结所致。其表现为抑郁不畅,情绪不宁,精神不振,胸闷胁痛,善太息,不思饮食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有如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常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我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

刮痧部位

背部:肝俞、胆俞

上肢部:内关、支沟

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

眩晕

目视发黑或眼花、视物模糊为「目眩」;头如旋转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为「头晕」,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其至昏倒等症状。

刮痧部位

头颈部:印堂、睛明、百会、风府

背部:脾俞、肾俞

腹部:气海、关元

上肢部:合谷、内关

下肢部:足三里

惊悸

惊悸是指患者自感心中急剧跳动,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主要由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背部:心俞、膈俞、脾俞

胸部:膻中、周荣、巨阙

上肢部:内关、通里、神门

失眠

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而言。轻者人寐困难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整夜不能入眠。形成失眠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眠。

刮痧部位

头颈部: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攒竹、太阳、角孙、风池、鱼腰

背部:神道、心俞

上肢部:神门

下肢部:三阴交

多寐

多寐的特征为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又睡的病症,又称为「嗜睡」。主要由于脾气不足、脾肾阳虚、痰湿阻滞、肝胆热盛、瘀血阻穷等因素所致。此外,病后或高年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困倦无力而多寐者,亦有所见。至于在热性或慢性疾病过程出现的嗜眠,每为病情严重的预兆。

刮痧部位

头部:太阳、睛明、百会、人中

腹部:中脘、天枢、大横、梁门

下肢部:足三里、上巨虚、丰隆

健忘

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症。它与生性迟钝、天资不足者不同。主要由于肾气亏虚、心肾不虚、心脾两虚、痰浊扰心、瘀血痹阻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头部:太阳、百会、天柱

背部:心俞、肾俞、膏肓、志室

下肢部:足三里、太溪

咳嗽

咳嗽是肺部急患的常见症候。有咳声而无痰咳出的称之「咳」,无咳声而喉中有痰,易咳出痰液者谓之「嗽」;若既有咳声,又有痰液咳出的,就称为「咳嗽」。主要由于外邪侵袭、脾失健运、肝火刑肺、肺脏虚弱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头面部:角孙、风池

背部:肺俞、脾俞

胸部:膻中、中府、神封

上肢部:天府、侠白、尺泽、太渊

失音

失音是指讲话声音嘶哑,甚则不能发声。主要由于感受外邪、久病虚劳、忧思郁怒、过食辛辣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

头颈部:人迎、扶突、哑门、风池、肩井、翳风

背部:大椎、大杼、陶道、风门

胸部:天突、膻中、中府、云门

上肢部:合谷

感冒

感冒是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为其特征的常见外感疾病。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气候骤变时多见。

刮痧部位

头颈部:太阳、四神聪、天柱、风池、风府、大椎

背部:肺俞

上肢部:尺泽、经渠、支沟、合谷

鼻渊

鼻渊是指以鼻流腥涕、鼻塞、嗅觉减退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外邪犯肺、胆腑郁热、脾胃湿热、正气虚羸所致。

刮痧部位

头颈部:风池、印堂、迎香、大椎

背部:肺俞

胸腹部:膻中、中脘、关元

上肢部:曲池、合谷

下肢部:丰隆

中暑

中暑是发生在夏季或高温作业下的一种急性病。在夏令暑热的环境下,人体处于劳倦或饥饿的状态时,元气亏虚,暑热乘虚而入随体质的不同,或燔灼阳明,或触犯心包,甚至导致阴阳离决。临床以壮热、烦渴、出汗、昏迷、肢厥为特征。

刮痧部位

头部:百会

颈背部:风池、大椎、心俞

胸部:膻中

上肢部:曲泽、曲池

下肢部:委中、涌泉

痹症

人体肌表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导致气血失于通畅,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处发生酸楚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肿大、甚至红肿热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均称为「痹症」。

刮痧部位

背部:大杼、膏肓、膈俞、筋缩、肾俞、关元俞

上肢部:肩井、肩髎、肩贞、肩髃、曲池、尺泽、手二里、阳池、大陵、合谷

下肢部:环跳、委中、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解溪、昆仓、太溪

头痛

凡整个头部疼痛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总称为「头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患。头痛的发病与外感风、寒、湿,内伤肝、脾、肾三脏有关。

刮痧部位

头颈部:印堂、太阳、头维、百会、风池、风府

背部:大椎、肺俞、肝俞、肾俞

上肢部:合谷、内关、列缺

下肢部:阳陵泉、太冲

老年性早老性痴呆

本病是一组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疾病,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病理改变以大脑萎缩和变性为主。早期症状为人格改变,患者变得主观、任性、固执、自私狭隘、不喜与人交往、对家人缺乏感情、情绪不稳、缺乏羞耻及道德感等。另一重要症状是记忆力,尤其是近记忆力减退。

刮痧部位

头颈部:哑门、大椎

背部:肾俞

胸腹部:鸠尾

上肢部:手三里、劳宫

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冲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官能症。系指精神活动长期持续地过度紧张,使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以精神活动易兴奋和脑力与体力易疲劳为特征,伴有多种躯体主诉,大致

包括过度敏感、容易疲劳、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疑病和焦虑等5个方面的症状,症状特点常表现为失眠、多梦,对躯体细微的不适特别的敏感,常感到精神疲乏,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不愿多活动。

刮痧部位

头部:百会、太阳、风府、印堂、睛明

背部:心俞、胆俞、脾俞、肾俞

胸部:膻中、期门、章门

上肢部:曲池、内关、神门

下肢部:血海、三阴交、行间

月经不调

月经的期、量、色、质异常,并伴有其它症状者,称为「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提前、退后和无规律,月经经量过多、过少,月经淋漓不净以及月经色质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经期不定、经量时多时少、经水淋漓不净,心烦易怒,食欲不振,夜寐不安,小腹胀满,头晕眼花,大便时秘时溏。

刮痧部位

背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

腹部:中极、气海、关元、子宫穴

下肢部:血海、三阴交、照海

痛经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期间或经期前后数日内出现以小腹及腰部为主的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等症,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亦称「经行腹痛」,为青年妇女常见病之一。

刮痧部位

背部: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髎

腹部:气海、关元

下肢部:足三里、血海、曲泉、三阴交

闭经

凡女子年龄超过18岁,仍无月经来潮(暗经除外) ;或已形成月经周期而又中断达三个月以上者(妊娠及哺乳期除外) ,均可称为「闭经」。临床兼见形体瘦弱、面色苍白、头昏目眩、腹部硬满胀通、大便干燥、忧郁易怒等症。

刮痧部位

背部:肝俞、脾俞、命门、腰阳关、肾俞、八髎

腹部:上脘、中脘、下脘、关元、归来

下肢部:血海、三阴交

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妇女卵巢功能失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中医称为「崩漏」。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止,兼见面红口干,心中烦燥,头晕目眩等症。

刮痧部位

背部:肝俞、脾俞、肾俞

腹部:气海、关元

下肢部:血海、曲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经前紧张综合症

经前紧张综合症是指妇女在行经前数日或经期出现的一系列全身性症状:头痛、头晕、心情烦燥、失眠、乳房或胸胁胀通、四肢浮肿、泄泻、身通等症。本病多由情志内伤,思虑劳倦或肝气郁结所致。

刮痧部位

颈部:风池

背部: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腹部:中脘、气海

下肢部:三阴交、太冲

雷公接着又问黄帝了,问经络究竟有哪些呢?它们是怎么运行的呢?

黄帝回答说经络在人身上非常多,有经、有络。经有十二正经,有奇经八脉等。经就是道路,是有路线的,非常清晰的。黄帝介绍得非常详细,描绘得非常清楚,如果不是看到,是不可能描绘得这么清晰、形象的。

从黄帝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经络在我们人体周身上下都有,是纵横交错的,就像网络。今天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词,叫“网络”,经络就是网络。你瞧古人多先进,早就在用现在最时髦的词汇了。

具体地说,“经”和“络”是有区别的,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人体上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里我主要介绍经脉。经脉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十二正经,一种叫奇经八脉。

那么,为什么经脉要分一正一奇呢?十二正经有什么作用呢?奇经八脉又有什么作用呢?先看十二正经,是指每一条经脉都可以与脏腑一一对应的,就是这个通道,这个“经”把脏腑联系起来,而且十二正经具有表里关系,分为六阴六阳,阴阳是可以一一对应起来的,很有规律,跟脏腑联系又非常密切,所以叫做“正”。

奇经八脉,它不直接和脏腑相对应,同时这八条经脉又没有表里对应关系,所以把它称为“奇”。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这张十二正经图。字十二正经图十二经脉是经脉的大道十二经脉是从人体的手、脚运行到全身的,所以称为手六经(三阴三阳)、足六经(三阴三阳)。它们是怎么运行的呢?

手上的三根阴脉,是从胸开始发出的,然后沿着手臂的内侧往下走,一直走到手指。内侧为阴,外侧为阳。所以在内侧走的是三条阴脉,叫“手三阴”;而到了手指后,又往手背开始循行了,这就是手上的三根阳脉,叫“手三阳”,从手一直走到头。然后由头往下,循着人体外侧往下一直走到脚,所以称为“足三阳”。足三阳脉到了脚趾以后又往上走,沿着内侧由小腿大腿往上行了,走到腹又走到胸。因为是从脚开始、在内侧走所以叫“足三阴”。足三阴到了胸后,又和手三阴脉交接到一起。但请注意,它不是三根阴脉、三根阳脉一起走的,而是一根阴脉接一根阳脉,一根阳脉接一根阴脉,这么一根一根走的。

省略内容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手臂上都有哪些经络

循行经过手臂的经脉有6条,分别是循行于臂外侧面(皮比较厚、暗)的三条阳经,和臂内侧面(皮比较 )的三条阴经。

经络理论中,“上下”指人直立状态,双手自然下垂、双腿自然并拢时的上和下。这样的描述虽然容易理解,不过不够准确。可以加入手、头、足来细化描述。

三条阳经起于手指指端,走前臂、大臂外侧上行至肩部,经过脖子侧面到头面部;

三条阴经起于胸腹中,从腋下走向大臂、前臂内侧面,止于指端。

简言之:手三阳从手走头(下到上),手三阴从胸走手(上到下)。

同样,循行经过腿、足的经脉称为“足经”。

足三阳从头下行经过躯干,走大腿、小腿外侧面,下行到脚趾;足三阴从脚趾上行,经过小腿、大腿内侧面,上行至胸腹。

简言之:足三阳从头走足(上到下),手三阴从足走腹胸(下到上)。刚好和手经互换。

经脉循行方向主要依据临床 、针灸的经验来看吧。其实通常保健而言,注意刮痧、 的时候沿着上述方向单向操作就好。这样病人会舒服很多的。

临床上顺逆施术还有补泻功效,这个具体可以参考针灸、推拿、经络理论书籍。

胳膊上的经络 拍打手臂内侧的好处

拍打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区域性组织的血液回圈,帮助代谢以及排毒,可以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但由于仅仅改善的是水分的代谢,所以减肥效果比较有限

刮痧 手上有六条经络 外手臂3条经 内手臂3条经分别是哪几个

三条阳经(外手臂):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三条 (内手臂):手厥阴肺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

推胳膊经络后的注意事项

经络 是将经络油或通络油涂在穴位上或患处,反复揉搓至面板吸收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经络 所用的材料:艾草精油或由天然艾叶配伍红花、丹皮、赤芍、郁金等中药炼制而成奇灸通络油。经络 有如下作用功效: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对改善颈椎病、关节炎、肩周炎、骨质增生效果较好。2、加速面板的血液回圈,,淡化色斑,减少皱纹,使肤色红润,延缓衰老。3、调和气血、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强身健体。4、疏风解表,提神醒脑经络 注意事项:1、面板脆弱敏感者使用前请于手臂内侧或者耳后根处进行测敏,若出现红肿发痒现象请停止使用。2、孕妇、婴幼儿、癫痫禁用经络

人体执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路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

自身调节论:认为经络是以西医"三调节"之一的"自身调节"为第一主要机制的理论,以及相应的"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大统一的分形经络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 ,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执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线,经筋分 布其外部

背腧穴 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委中 腰背委中求”语出“四总穴歌”。委中是四总穴中的一穴,其意是指凡腰背病症都可取委中穴治疗。此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

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学了不少时间的中医,也看了不少方子,但不敢用。始终记着这句老话“是药三分毒”,吃下去的东西还是要慎重又慎重。在没有对症的情况下,只会使用单方,复方不敢用。

一个机缘巧合,我认识了一个自称是老中医的老爷子。

老爷子年轻的时候是个按摩师。当时我想按摩师能算老中医吗,这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吗。但我一直在坚持给孩子背部按摩,搞不懂那个是什么穴位,但效果挺好的。如果那天晚上孩子还是兴奋过度不想睡觉,我就会给他按摩,从头部按摩到背部按摩,然后是脸部按摩,最后是手部按摩,这一套下来,孩子已经呼呼大睡,很有安神的效果。当时也看了一些有关按摩的文章,真是兴头上,于是乘着机会预约了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十二天。

于是带着书,带着按摩穴位图,我经历了十二天的大套按摩。所谓大套按摩就是全身按摩,十二条经络依次按摩,还有任督二脉,总共十四条。老爷子看我学习挺认真,也愿意教,所以一边按摩一边讲解,我都细心听着,虚心请教。十二天下来,收获颇多。才体会到按摩的妙用,把按摩归属于中医也不为过。按摩的好处是不用吃药,随手就可以对症按摩,方便。

可想要学会,得了解清楚人体的十二经络和任督二脉,还要会找穴,还得有一定功力,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我是今天看过,隔日就忘了,还好现在网络发达,手机搜寻一下也方便。

亲身看到了按摩的好处,我来说说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孩子那天从学校回来,发高烧,用体温表测得体温是39度。于是我查得发高烧的按摩穴位有:大椎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十宣穴(十个手指指尖),每个穴位各按摩200下。

除了大椎穴是一个穴位,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都是左右手各一,十宣穴就十个手指,得按摩十个地方。

我从大椎穴开始,到十宣穴结束,整整按摩了两个小时,手指和手臂全都发酸,不过效果很好,再测量温度,已经下降到385度,而且孩子微汗。

孩子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测量体温正常,我给孩子吃了我经典的生病食疗:一小碗糯米稀饭,到九点再吃一碗,到中午孩子就想吃肉了,完全好转,神奇呀!

还有一例是落枕,一天早上起床,孩子爸说自己落枕了,刚好我前两天看过这个穴位,就在手背上食指跟中指中间,从指跟向手腕推凹陷处的酸痛部位就是落枕穴。我给他推了大约100下,让他感觉一下,他动了动脖子,发现转动正常。哈,又好了,不得不服呀,这个穴位确实简单,易上手,而且无副作用。

其实想一想,经络通则气血通,气血通则百病消。我们通常所说的病大多只是外表,正真的原因在于身体内部的阴阳不和,经络不通,气血不通。

在生活中,一遇到病就会往医院里跑,把自己的健康交给我们并不了解的医生,实在是一件胆大的事情。

我之所以想写这些文字,是想告诉大家,只有自己才是健康的专家,把病痛预防在起发之初,不要混混沌沌,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才急匆匆地把自己交给一个你毫不了解的医生。

如果遇到良医,是祖上积德了,可是良医难求,庸医遍地,我想我们还是相信自己比较好,学一点中医知识,防范于未然。

下面的知识是我摘取网络的,一是为了自己再次看一遍,这些真是看得越多越好,看百遍也不嫌多。二是如果有缘,你看到了这篇文章,对你有所所获,这真是太好了。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阴-毛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1)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关元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作用:温肾益精,回阳补气,调理冲任,理气除寒。 主治:①阳痿,遗精,遗溺,小便频数,小便不通。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出血。③中风脱症,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④泄泻,脱肛,完谷不化。

气海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作用: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调理冲任。 主治:①腹痛,泄泻,便秘。②遗溺。③疝气。④遗精,阳痿。⑤月经不调,经闭。⑥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阴交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作用:温肾益精,调理冲任。 主治:①小便不利,水肿。②疝气腹痛。③月经不调,带下,崩漏,阴痒,产生出血。

神阙 :在腹中部,脐中央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①中风脱证,四肢厥冷。②泄泻,偏身出汗。③水肿。

下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胃脘痛,腹胀泄泻,呕吐,呃逆。

中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呃逆,吞酸。②腹胀,泄泻,饮食不化。③咳喘痰多。④黄疸。⑤失眠。

上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内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 作用: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气化湿,宁神定志。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胀。②癫痫。

膻中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主治:①气喘,胸前,胸闷。②心痛,心悸。③乳汁少,呃逆,噎膈。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带下。③泄泻。④腰脊强痛。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 主治:①热病,疟疾,骨蒸盗汗。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③癫痫。④咳喘。

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疏散风邪,清心开窍,通利机关。 主治:①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②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平肝熄风,升阳益气,醒脑宁神,清热开窍。 主治:①眩晕,头痛。②昏厥,中风偏瘫,不语。③脱肛,阴挺。④癫狂不寐。

所以没事按摩一下肚子,在墙壁上撞一撞后背,就打开了任督二脉,一代武林高手就这么出炉了,好不威风,也挺简单的一件事,关键在于坚持。

我一般在睡觉前会按住神阙(肚脐眼)顺时针100下,再逆时针100下。至于撞墙还是蛮少的,这得改过来,怪不得我的功夫一直没进展,忏悔中……

肺经的原穴是太渊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八会穴,脉会。

位置: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肱桡肌的尺侧,桡动脉处(或尺侧或桡侧),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相当于寸口部位。

功效:补益肺气,调气利水。

主治:因肺气虚所致的久咳不愈,白稀痰,咳喘,肩背痛寒;尿不尽,遗尿,尿频,尿色变,卒遗矢;气短自汗,少气,乏力,胸闷,心悸,心痛;逆气;经闭;水肿,肿胀;目赤痛,白翳,数欠,咳血,呕血。

太渊穴可改善肺通气量,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人体还有一个肺三角,左右各一个,寻找起来很方便,用左手敲右上方,用右手敲左上方,尤其是咳嗽的时候更要敲,使自己使劲咳嗽,把肺部的废气排出、废水咳出,从而达到了养肺的功效。

手太阴心经的原穴是神门穴

神是元神,指人的意识;神门,即意识出入之处。说明此腧穴对神志病有调节作用。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在掌后豌豆骨桡侧下缘,在第一或第二横纹,但不完全在横纹。位于尺侧腕屈肌腱和指浅屈肌腱之间,尺动脉处(其尺侧或桡侧),在豌豆骨的桡侧缘,于尺骨和腕骨的关节缝中。

功效:安神养血,益心气。由于心经主火,且神门是土穴,能泻本经的浮火,故有引火归原之功。

主治失眠:(睡眠浅,易醒),胆小,脏躁,心烦,恐悸,面赤喜笑,狂笑,痴呆,健忘,伏梁,癫痫,五痫。心阳不足导致的气短、喘气、胸闷、少气、胸痛、怔忡等。舌尖赤痛,舌疮,舌头溃疡。小便红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心脏传导束障碍导致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慌、心律不齐等。

手厥阴的原穴是大陵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十三鬼穴之一。

位置:位于月骨和手舟骨之间,靠近手舟骨尺侧缘,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宽胸和胃,和营血,清郁热,清浮热,清心包经的热毒或火毒。该腧穴较特殊,其温阳益气之功不明显,反而清泻功能较明显。原因是厥阴经为三阴之里,本身易产生郁热。此外,由于心包是臣使之官,辅助心完成血液的运行,也易出现实热,而虚、寒证较少见。

主治:烦心掌热,口臭,口舌疮。由于心包火毒,或有郁热、浮热而致多种精神方面的病症,如善笑不休,狂言不乐,烦躁不宁,小儿夜闹不安。心痛,心悸,心悬若饥,胸闷。头痛,疮癣,皮肤湿疹,乳痈。

手腕一圈都是穴位,所以没事在手上带一个银镯子,木串子,不仅彰显你的与众不同,更多的是可以按摩手腕部位。你就随手一甩手,手腕一圈的穴位都按摩个遍,多划算的事,你干嘛不干?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回阳九针穴之一。

合谷是人体大穴,可治疗很多外感病、经络病,在治疗外感疾病方面居诸穴之首。

位置:在拇指、食指之间,在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近端。

我们有一句话叫“虎口拔牙”,合谷也叫虎口,如果拔牙的时候,按住合谷,拔牙会一点都不疼。

还有如果我们想变得漂亮,除了遗传,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颜面合谷求”,脸上出现各种问题,多按按合谷准没错。

功效:温阳、益气。浅刺有解表、宣发、开窍、升阳之功,深刺有利湿、降逆、下气、固脱之功。

主治:头面、鼻、目、咽、皮肤疾病;纵隔、食道和气管的上部疾病;大肠和肛门疾病。由于手阳明主津所生病者,故合谷对津的分泌异常和津的成分异常有重要调节作用。

(1)温阳解表:主治风寒外感导致的咳嗽、头痛、哮喘、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风疹等。一般可配大椎。

(2)温阳固脱:阳经快脱者,可通透温阳,引动三焦原气以固脱;例如由出汗过多而致腹泻进而出现休克者,可取合谷。此外主治腹泻、遗尿、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等;根据下垂的器官不同,可选择不同的配穴,如子宫下垂可配关元,胃下垂可配建里、足三里,脱肛可配百会。

(3)温阳化湿祛痰:风湿性心脏病,水肿。可配阴陵泉、三阴交。

(4)温阳解毒:疥疮,面部疮疡,荨麻疹,日光性皮炎,扁平疣。可配曲池、血海、膈俞、筑宾或三阴交。

(5)益气行血:中风,多发性神经炎,脑外伤后遗症。可配前顶、后顶、风府、风池、曲池或三阴交。

(6)益气散结:急性结膜炎,泪囊炎,睑缘炎,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红眼病,电光性眼炎。可配风池、太阳、头维、悬颅。

(7)益气通络: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可配大椎、风池、天柱、上星、耳门、复溜(按经络诊察结果及症候配穴)。此外可治喑不能言。

(8)益气升阳:各种麻痹,包括软腭麻痹、眼睑下垂等;习惯性下颌脱臼,视神经萎缩。可配建里、足三里、手三里、前顶、气海。

阳池是手少阳三焦经原穴。

位置:位于腕关节的关节缝隙处,小指伸肌腱和指伸肌腱之间的缝隙中。

功效:行阳益气,益气增液,温阳通络。

主治:阳虚感冒,阳虚便秘,大便干燥,消渴,口干。少阳经的肩背疼痛,烦闷。

腕骨是手太阳小肠经原穴。小肠主液所生病。津包含净化、解毒、润滑的东西,液则包含更多营养物。

位置:第五掌骨与三角骨之间

功效:安神定惊,通络开窍,益气增液。

主治:惊风,狂言,惊恐,易胆小,瘛疭(包括小儿多动症、小儿惊风、小儿阳虚瘛疭)。项强(往往由于项背肌腱受寒而致),项部肿胀,手腕无力,肩背痛,偏枯。黄疸,热病汗不出。面、眼、耳、鼻、喉病变,包括角膜病变、目流冷泪、目生云翳、鼻塞喉痹、耳鸣等。消渴,口干,口渴,口腔炎,口腔溃疡,贫血,痄腮。

冲阳是足阳明胃经原穴。

位置:第二、三跖骨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大致在内庭上5寸(但必须摸穴),陷谷上3寸。

功效:温阳和胃,温阳通脉,益气化痰,益气安神。

主治:胃病,如胃痛、不欲食、纳差、腹坚大等。阳明头痛,面瘫,因睡眠不足而出现的头面肿胀,牙痛,身前痛,足缓不收,下肢疼或麻痹。精神病症,如癫狂、久狂不识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甲状腺肿大,慢性牙龈炎。

丘墟是足少阳胆经原穴。

位置:外踝关节的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温阳散寒,温阳通络,益气开窍。

主治:少阳经循行部位的颈项疼痛、腰髋关节痛,如髋关节骨膜炎症(多数由于少阳经受寒,局部骨膜和筋膜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疼痛;与坐骨神经痛的区别在于,坐骨神经痛的疼痛症状沿着坐骨神经发生)。胸膜炎,胆囊炎,腋下淋巴结炎,肿胀,胸胁满痛。慢性眼病,结膜炎。

由于肝虚阴竭或疲劳过度导致胆管的收缩力差,经针刺丘墟后,胆管收缩节律加强。证明丘墟有温阳益气的作用。

京骨是足太阳膀胱经原穴。

位置:第五跖骨粗隆的前下缘,小趾展肌的上缘。

功效:温阳疏经,益气升阳。

主治:颈项强,包括背部脊柱两侧肌腱的疼痛。痔疮(瘢痕后出现疼痛)。身后侧痛,心痛,髀枢痛,腰背急痛不可俯仰,癫痫,腰腿痛,膝痛脚挛不得屈伸。目眦眵烂伴有炎症,慢性结膜炎,泪囊狭窄,目眩(多属虚性)。膀胱疾病,如膀胱排尿障碍。

太白是足太阴脾经原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第一跖骨头的后侧缘,趾跖筋膜下,在第一跖骨下、展肌之上的缝隙中。

功效:补脾益气。

主治:腹胀,不欲食,善噫,身体沉重,心悸,便溏(大便偏稀,但不是腹泻);脾虚低热(374℃左右);胸胁胀,下肢肿,肿胀。

太冲是足厥阴肝经原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在趾本节上缘,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头略后方,位于短伸肌和骨间背侧肌之间,较大的缝隙。

功效:补肝血,益肝气,温通下焦,强腰膝。肝主血液的净化及分配,因此有疏导作用。太冲接受三焦运行的原气,通过温阳益气来提供血液运行动力,因此有行血的功能。这是使用太冲的重要原则。

主治:腰膝酸软无力或疼痛(膝痛而引少腹),肝经虚寒导致的脐痛而牵连少腹。腰引小腹痛。胫酸,足腹肿胀,脚软无力,下肢虚劳浮肿,下肢痉挛。溏泄,便难,便血。囊缩,遗溺,淋浊,疝气,小儿卒疝,小便不利。妇科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等。慢性结膜炎(急性结膜炎用行间),虚性的青光眼。颈淋巴结结核。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原穴。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回阳九针穴之一

“太”与“大”通,太溪即大溪,与江河相比水量较少,河道较窄。故此处为一细窄缝隙。由于肾主水,属命门火,太溪对人体的津液运行起重要调节和控制作用。

功效:壮肾阳,滋肾阴,理胞宫,强腰肌。

主治:遗精,阳痿;咳逆,喘息;吐血,呕吐黏痰;口中如胶;手足寒至节,手足厥冷;肾虚牙痛(牙神经痛,可灸太溪),顽固性咽峡炎,咽肿;心疼如针刺;肾阳虚的腰腿痛;月经不调;两腿生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83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