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肩简介

偏肩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偏肩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肩髃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2 穴区神经、血管 13 特异性 14 功效与作用 15 主治病症 16 刺灸法 161 刺法 162 灸法 17 配伍 18 文献摘要 19 研究进展 2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偏肩 1 拼音

piān jiān

2 英文参考

Jiānyú LI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偏肩为经穴别名。出《针灸大成》。即肩髃[1]。

穴位 肩髃 汉语拼音 Jianyu 罗马拼音 Chienyu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号 中国 LI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5 富耶氏 GI15 德国 DI15 英国 Li15 美国 LI15

肩髃为经穴名(Jiānyú LI15)[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2]。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2]。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2]。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4 偏肩的别名

髃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中肩井(《备急千金要方》),扁骨(《外台秘要》),尚骨(《循经考穴编》),肩尖[3],扁骨[3],偏骨[3]。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

6 特异性

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2]。

7 穴名解

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2]。

8 所属部位

《广韵》:“肩,项下。”《说文》:“髃,肩前也。”段注:“肩头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髃之言隅也。”《类经·十二经脉》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处,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穴当肩角,故名肩髃。[3]

9 肩髃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4][5]。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2]。

肩髃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下际出现二个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6]。

肩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穴的位置(肌肉)

肩髃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2]。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或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间取穴[7]。

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11 穴位解剖

肩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2]。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5]。

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5]。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并有旋肱后动、静脉通过[6]。

13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14 功效与作用

肩髃有通经活络,疏散风热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风、通利关节作用[2]。

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7]。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肩髃穴有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之功。[3]

15 主治病症

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5]。

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2]。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6]。

肩髃穴是治疗上肢不遂和肩关节疾病的首选穴[7]。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热,瘾疹,瘰疬[7]。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16 刺灸法 161 刺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5]。

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2][6]。

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7]。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治岗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注意:行针时禁忌活动肩部,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的现象,故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7]。

162 灸法

可灸[2][5][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17 配伍

阳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2]。

阳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疬[2]。

阳溪配阳溪治风疹[2]。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7]。

肩髃配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7]。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7]。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7]。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7]。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18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针灸大成》: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百症赋》: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灸偏风不遂,七七壮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当灸不畏细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唐鲁州刺史库狄钦,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痈,乳毒,乳巖。

19 研究进展

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按揉肩髃穴后,测肢体末端血流图比较,结果表明动脉弹性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少[7]。

第一章 血管神经显微解剖

一、动静脉结构

二、神经显微结构

三、浅筋膜内动脉血管构筑

四、皮瓣的临床解剖学分型

五、皮瓣的血管网与血管链

第二章 显微外科手术设计与实施原则

一、显微外科手术设计原则

二、组织瓣切取方法 第一章 额部显微解剖

一、额部铸型标本

二、额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组织瓣设计

三、额部显微解剖

四、额部组织瓣切取示意图

第二章 面动脉及唇部解剖

一、唇面部血管铸型标本

二、唇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组织瓣设计

三、面动脉下颌部解剖

四、唇面部显微解剖

五、唇面部组织瓣切取示意

第三章 颞部解剖

一、颞部血管铸型标本

二、颞浅动脉血管解剖

三、颞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组织瓣设计

四、颞部显微解剖

五、颞部组织瓣切取示意图

第四章 耳后部解剖

一、血管铸型标本

二、耳后血管体表投影及组织瓣设计示意图

三、耳后部显微解剖

第五章 枕部解剖

一、枕部铸型标本

二、枕部血管解剖标本

三、枕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组织瓣设计范围

四、枕部显微解剖

五、枕部组织瓣切取示意图 第一章 颈前上部解剖一、体表解剖和颈上部主要血管体表投影位置及皮瓣设计范围

二、颈上部显微解剖

三、组织瓣切取示意

第二章 锁骨上部解剖

一、锁骨上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皮瓣设计范围

二、锁骨上部显微解剖

三、锁骨上组织瓣切取示意图

第三章 颈肩部解剖

一、颈肩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皮瓣设计示意图

二、颈肩部显微解剖标本一

三、颈肩部组织瓣切取示意图

四、颈肩部显微解剖标本二 第一章 胸肩前部显微解剖

一、胸肩前区体表标志

二、胸肩前区动脉体表投影及组织瓣设计范围

三、胸肩前区显微解剖标本1

四、标本2胸三角皮瓣解剖

五、胸大肌瓣切取

第二章 侧胸部解剖

一、侧胸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组织瓣设计

二、侧胸部显微解剖标本1

三、胸外侧显微解剖标本2

四、胸外侧显微解剖标本3

五、胸外侧组织瓣切取示意图

第三章 前胸部解剖

一、前胸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组织瓣设计范围

二、前胸部断层解剖

三、前胸部显微解剖

第四章 胸背部解剖

一、胸背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皮瓣设计范围

二、胸背部显微解剖标本1

三、胸背部显微解剖标本2

四、胸背部组织瓣解剖:肌皮瓣标本3

五、胸背部组织瓣解剖:胸背动脉皮瓣 第1章 季肋部解剖

一、季肋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组织瓣设计示意图

二、季肋部组织瓣解剖

第2章 腹前部显微解剖

一、腹前部体表解剖

二、腹前部显微解剖

三、脐旁皮瓣切取

四、腹直肌瓣切取

五、腹直肌皮瓣切取

第3章 下腹部及腹股沟区解剖

一、股前侧皮动脉起始

二、下腹部显微解剖

三、下腹部及髂腹股沟区的皮瓣的切取

四、单纯切取以旋髂浅动脉为蒂的腹股沟区皮瓣

五、切取分别以旋髂浅和腹壁浅动脉为蒂的双叶皮瓣

六、旋髂深动脉为蒂的髂骨瓣解剖

第4章 男性会阴部解剖

一、男性会阴部体表标志、血管体表投影及组织瓣设计范围

二、男性会阴部血管、神经解剖 第1章 肩胛部解剖

一、肩胛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组织瓣设计范围

二、肩胛部显微解剖标本1

三、旋肩胛动脉解剖标本2

四、肩胛部组织瓣切取标本3

第2章 臂外侧部解剖

一、臂外侧部血管体表投影及皮瓣设计范围

二、臂外侧显微解剖(臂外侧上部皮瓣与下部皮瓣)标本1

三、臂外侧显微解剖(臂外侧中部皮瓣)标本2

四、臂外侧组织瓣切取示意图

第3章 臂内侧部显微解剖

一、臂内侧部血管投影及皮瓣设计范围

二、臂内侧部显微解剖

三、臂内侧组织瓣切取示意图

第4章 臂后部显微解剖

一、臂后部体表标志、血管体表投影及皮瓣设计范围

二、臂后部显微解剖标本1

三、臂后部显微解剖标本2

四、臂后部皮瓣切取示意图

第5章 前臂尺侧及尺掌侧显微解剖

一、前臂尺掌侧血管体表投影

二、前臂尺掌侧层次解剖标本1

三、尺动脉解剖标本2

四、前臂尺掌侧显微解剖标本3

五、尺动脉粗大皮支标本4

六、前臂尺侧显微解剖标本5

七、前臂尺侧血管链标本6

八、前臂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切取标本7

第6章 前臂桡侧解剖

一、前臂桡侧体表解剖

二、桡动脉皮瓣设计

三、前臂桡侧层次解剖

四、前臂桡侧远段显微解剖

五、桡动脉皮瓣解剖

第7章 前臂背侧解剖

一、前臂背侧体表解剖

二、前臂背侧血管体表投影及皮瓣设计

三、前臂背侧层次解剖标本1

四、前臂背侧显微解剖标本2

五、前臂背侧显微解剖标本3

六、前臂背侧皮瓣切取

第8章 腕掌部掌侧解剖

一、腕掌部掌侧血管体表投影

二、手掌部显微解剖标本1

三、手掌部层次解剖标本2

四、手掌部层次解剖标本3

第9章 腕掌部背侧解剖

一、腕掌部背侧体表解剖

二、腕背部层次解剖

三、腕掌部背侧显微解剖

四、第1掌背桡侧皮瓣解剖

五、第2掌背皮瓣临床解剖

六、其他掌背动脉皮瓣的临床解剖

第10章 手指掌侧解剖

一、手指掌侧显微解剖

二、手指掌侧层次解剖

三、指动脉皮瓣手术解剖

四、指掌侧静脉解剖

第11章 手指背侧解剖

一、手指背侧体表解剖

二、手指背侧静脉解剖

三、手指背侧动脉解剖

四、指动脉指背支解剖

第12章 上肢断层解剖

一、臂部断层解剖

二、前臂断层解剖

三、手及腕部断层解剖 第一章 臀下部解剖

一、臀部体表标志

二、臀下部血管、神经解剖

三、臀下部皮瓣切取示意图

第二章 臀中、上部解剖

一、臀中、上部显微解剖

二、臀大肌瓣设计

三、臀部深解剖

四、臀上动脉蒂髂骨瓣设计

第三章 股前外侧部解剖

一、股前外侧部体表解剖

二、股前外侧部显微解剖标本1(肌间隙皮支型)

三、股前外侧显微解剖标本2(肌皮穿支型)

四、股前外侧显微解剖标本3(皮支两极型)

五、标本4(高位皮支)

第四章 股内侧部显微解剖

一、股前内侧显微解剖标本1

二、股内侧中部显微解剖

三、股内侧下部解剖

第五章 股后侧显微解剖

一、股后侧皮瓣设计示意图

二、股后部显微解剖标本1

三、股后部显微解剖标本2

四、股后部组织瓣切取示意图

第六章 小腿前部解剖一、小腿前部体表解剖

二、小腿前部显微解剖标本1

(一)、自腓侧向胫侧解剖小腿前部

(二)、自胫侧向腓侧解剖小腿前部

三、小腿前部显微解剖标本2(胫前皮支)

第七章 小腿前外侧部解剖

一、小腿前外侧显微解剖

一、标本1自前向后解剖小腿前外侧皮瓣

二、标本2自小腿外侧向前解剖小腿前外侧皮瓣

三、标本3(低位腓浅动脉)

四、标本4(腓浅动脉缺如)

五、标本5(腓浅动脉、神经变异)

第八章 小腿外侧部解剖

一、小腿外侧体表解剖

二、小腿外侧显微解剖

(一)标本1腓动脉解剖(肌间隙皮支)

(二)标本2腓肠神伴行血管解剖

(三)标本3腓骨瓣临床解剖

(四)标本4肌皮穿支型腓动脉瓣解剖

第九章 小腿内侧解剖

一、小腿内侧体表解剖

二、小腿内侧部显微解剖

三、胫后动脉、胫后动脉皮支、皮神经营养血管、静脉营养血管

第十章 小腿后部解剖

一、小腿后部体表解剖

二、标本1(小腿后部肌皮穿支)

三、标本2(小腿后侧皮动脉与皮神经)

四、标本3(腘窝外侧皮动脉与腘窝中间皮动脉)

五、标本4(腓肠外侧皮动脉)

六、标本5(小腿后侧血管链)

第十一章 足背、踝前部解剖

一、足背、踝前部体表解剖

二、踝前浅层显微解剖标本2

三、标本2足背踝前层次解剖

四、足背踝前血管解剖

五、踝前、足背显微解剖标本2

六、皮瓣切取示意图

七、足背皮瓣手术图谱

第十二章 内踝后部解剖

一、内踝后部体表解剖

二、内踝后部层次解剖

三、内踝后显微解剖

第十三章 踝外侧部解剖

一、踝外侧部体表解剖

二、外踝后部层次解剖

三、踝外侧部显微解剖

第十四章 跗内侧部解剖

一、跗内侧体表解剖

二、跗内侧区层次解剖

三、跗内侧显微解剖

四、跗内侧动脉与足内侧血管吻合

第十五章 跗外侧部解剖

一、跗外侧动脉体表投影及皮瓣设计

二、跗外侧层次解剖

三、跗外侧显微解剖

四、跗外侧皮瓣手术解剖

第十六章 足内侧部解剖

一、足内侧部体表解剖

二、足内侧层次解剖

三、足内侧部显微解剖

四、足内侧皮瓣手术解剖

第十七章 足外侧部解剖

一、足外侧部体表解剖、血管体表投影及皮瓣设计范围

二、足外侧层次解剖

三、足外侧部显微解剖

四、足外侧皮瓣显微解剖

第十八章 跖背区解剖

一、体表解剖与皮瓣设计

二、跖背区层次解剖

三、第一跖背部显微解剖

四、跖背部显微解剖

五、跖趾关节背侧显微解剖

第十九章 足底区解剖

一、足底血管体表投影及皮瓣设计范围

二、足底层次解剖

三、足底内侧显微解剖

四、足底外侧显微解剖

五、皮瓣切取示意图

第二十章 跖底区解剖

一、跖底区血管体表投影及皮瓣设计范围

二、跖底层次解剖

三、跖底部显微解剖

第二十一章 足趾与趾蹼区解剖

一、层次解剖

二、趾蹼及足趾显微解剖

三、趾腓侧皮瓣手术解剖

四、第二趾近趾间关节移植手术解剖

五、第2足趾切取手术解剖

六、拇趾甲皮瓣解剖

第二十二章 下肢断层解剖

一、股部断层

二、小腿断层

三、足踝部断层解剖

肩袖损伤处理必知的5块肌肉:

肩袖肌主要有四块肌肉组成: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1、肩胛下肌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

内旋肩胛骨并稳定盂肱关节。在重复举起重物时,肩胛下肌紧张。上臂不能完全抬高至头上可能是肩胛下肌紧张的体征。

治疗手法

病人坐位,双手抱膝。治疗师站在病人旁边,面对需治疗的肩部。将用于治疗的一只手的指尖放在形成腋窝后壁的肌纤维束的下方,向内侧按压肌束至肩胛下肌。

2、冈上肌

解剖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发动上臂外展

治疗手法

1)病人俯卧位。治疗师站在病人头部需治疗侧的旁边。

2)将用于治疗的手的拇指放在肩胛骨上角肌肉的内侧端。

3)向深部和下方按压,沿着肌肉向外侧移动拇指,向肩胛冈形成的凹槽方向按压,直至拇指碰到肩峰。

4)这一治疗方法也可用指尖或肘部操作。

3、冈下肌

解剖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伸展上臂并使其向外旋转

治疗手法

1)病人俯卧位。治疗师站在病人需治疗一侧的对侧肩部旁,面对要治疗的肩部。

2)将指尖、指关节或支撑的拇指放在肩胛骨内侧缘肌肉上,恰好位于肩胛冈根部下方。

3)向深部按压,在肩胛冈下方沿着肌肉向外侧滑动,至肌肉与肱骨头后部连接处。

4)将手放在原先开始点的下方并重复以上治疗过程。继续沿着肩胛骨向下,需要时变换角度,直至将整个肌肉治疗完毕。

4、小圆肌

解剖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上2/3

止点:肱骨大结节冈下肌下方

功能

外展上臂并使其向外旋转

治疗手法

1)病人俯卧位。治疗师站在病人需治疗的一侧,面对病人的肩部。

2)使用拇指在肩胛骨外侧缘中点周围,大圆肌和冈下肌之间寻找该肌肉。

3)用支撑的拇指向深部按压,沿着肌肉滑动,至肱骨后部的肌肉连接处。

5、膈肌 | 呼吸模式调整

松解膈肌

1、患者仰卧,治疗师站于患者一旁。

2、治疗师拇指重叠。

3、从剑突下缘由上至下到肋骨外角。

4、双拇指点按进去往上推,往内操作。

如果我们想在训练中优化我们的肩部训练效果,那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肩部的解剖结构,肩部的三角肌由三块不同的肌肉组成,三角肌前束起点在我们的锁骨上,止点在肱骨上,三角肌中束起点在肩胛骨顶部,止点也在肱骨上,而最后的三角肌后束,起点在我们的肩胛骨更靠后的位置,止点一样都在肱骨上。

要点一:

肩部是一个活动性非常高的肌肉群,所以我们在训练肩部的时候,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动作通过不同的角度方式去刺激我们的三角肌。

首先要介绍的是推类的动作,一个美国运动学家说过,推类的动作是对我们上半身最有用的动作,而在这里我们想给大家说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推的角度影响了我们肌肉的刺激效果,也就是说你在做上斜卧推的时候,肩部所受的压力和你在做站姿推举的时候,肩部所受的压力是不同的,上半身和地面的角度越大,你肩部的受压就越大。

要点二:

哑铃训练和杠铃训练,对于我们的肩部发展影响有所不同吗?同样是国外的运动学家做过一个测试,通过一个人做同样重量同样次数的哑铃上斜卧推,哑铃推举,杠铃上斜卧推和杠铃推举来说,通过肌电图来看,都是哑铃对我们三角肌前束的刺激要大一些。

虽然这四个动作基本都是训练三角肌前束的动作,但是他们的实验也表明,在哑铃训练中,我们三角肌中束和三角肌后束得到的刺激同样比杠铃训练中要多。

要点三:

根据一项统计得出,健美运动员的三角肌前束平均要比正常人大五倍,而中束只比正常人大两倍,后束只比正常人大30-50%,这也可以看出,我们中束和后束似乎能够有更多的进步。

所以在这里,我们推荐大家多做肩外展类的训练动作,2013年研究学家Botton等人发现,训练三角肌中束最好的三大动作分别是:哑铃侧平举,龙门架侧平举和夹胸器械反向飞鸟,由于肌纤维的走向和发力方式,肩关节内旋可以促进中束在侧平举中的介入。

使用龙门架侧平举相对于哑铃侧平举的好处在于,会有更为恒定的阻力曲线,使用哑铃时哑铃在顶部力矩最大,而在底部三角肌就几乎没有了张力,但是使用龙门架就可以持续保持张力。

而且在我们做动作的时候,身体往把手方向倾斜可以减少冈上肌的发力,促进三角肌中束发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肩髎穴的定位 8 肩髎穴的取法 9 肩髎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肩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肩髎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肩髎穴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1 拼音

jiān liáo

2 英文参考

Jiānliáo TE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jiānliá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肩髎 汉语拼音 Jianliao 罗马拼音 Chienliao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号 中国 TE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4 富耶氏 德国 3E14 英国 T14 美国 TB14

肩髎为经穴名(Jiānliáo TE14)[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1]。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瘫痪,肩重不能举,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髎,在肩端臑上,斜举臂取之。

5 穴名解

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

肩,颈项之下,臂与身联属为肩。髎,深孔貌。此穴在肩部,当肩峰外下方之凹陷中,为三焦经在肩部最末一穴,因名肩髎。[2]

6 所属部位

肩[3]

7 肩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髎穴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4]。

肩髎穴位于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时,肩峰外侧后端较深的凹陷中[1]。

肩髎穴位于肩峰突起之后下方,约肩髃穴后1寸凹陷处[5]。

肩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8 肩髎穴的取法

肩髎穴位于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时,肩峰外侧后端较深的凹陷中[1]。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陷窝,后面一个凹陷窝即是本穴;或垂肩时,肩髃后约1寸处取穴[6]。

垂肩,于锁骨肩峰端后缘直下2寸,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处取穴。

快速取穴:外展上臂,肩膀后下方凹陷处即是肩髎穴[7]。

9 肩髎穴穴位解剖

肩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后部)、小圆肌、大圆肌、背间肌。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分布著腋神经肌支。皮肤由腋神经发出的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三角肌深面的血管神经束有旋肱前、后血管和腋神经。腋神经为臂丛后束的分支,与旋肱后动脉一起通过四边孔,在三角肌后缘中点,紧靠肱骨外科颈后面走行。所以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肩关节脱位时,都可以影响腋神经而导致三角肌麻痹和三角肌区域感觉消失。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三角肌筋膜,入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后部和小圆肌。经旋肱后动、静脉及腋神经等形成的血管神经和肱骨外科颈之间。深抵肩胛下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小圆肌→大圆肌→背阔肌腱[1]。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冈下肌[8]。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分布[8]。

布有腋神经肌支和旋肱后动脉肌支[5]。

10 肩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髎穴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

肩髎穴有祛风湿、调气血、通经络作用[1]。

肩髎穴有舒筋利节作用,治臂痛肩重,不能扬举,取局部也[2]。

11 肩髎穴主治病证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瘫痪,肩重不能举,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等[1]。

肩髎穴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5]。

肩髎穴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8]。

肩髎穴主治荨麻疹;臂痛,肩重不能举,中风偏瘫[6]。

荨麻疹,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1~15寸[8][5][1][6],臂外展[6],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进针[6],深刺可透极泉[6],酸胀可扩散至整个关节腔[6],或可有麻电感向下扩散[6]。

向下斜刺2~3寸,退针至浅层,再依次向两旁斜刺,即“合谷刺”,酸胀感可扩散至肩部,或麻电感放散至手指[6]。

12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13 肩髎穴的配伍

肩髎穴配条口透承山,肩髎透极泉治肩周炎[1]。

肩髎穴配阳谷、天宗治臂痛[1][6]。

肩髎配肩髃、曲池、合谷,治上肢瘫痪[6]。

肩髎配肩髃、肩贞、臑俞、曲池,治肩臂痛不能举[6]。

肩髎配肩井、天宗,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肩重不能举。

肩髎配风池、曲池,有疏风泄热、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风疹。

肩髎配外关,章门,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间神经痛。

14 特效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肩髎穴3~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可缓解臂痛不能举、胁肋疼痛等症状[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针灸大成》:主臂痛,肩重不能举。

《备急千金要方》:臂痛,肩髎、天宗,阳谷。

-

项背部、肩胛区和三角肌区神经、血管

1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为第十一对脑神经,自颈静脉孔出颅后,向下外行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从该肌后缘中点斜越颈外侧区,入斜方肌深面,支配该肌。如一侧副神经损伤,则斜方肌瘫痪,导致下垂、抬肩无力。

2肩胛背神经dorsalscapular nerve(C5):起自臂丛的根部,穿经中斜角肌,斜向后下方,经肩胛提肌深面至菱形肌深面。支配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3肩胛上神经suprascapular nerve(C5、6):起自臂丛上干,向后与肩胛上动脉伴行,经肩胛横韧带下方入冈上窝。支配冈上肌,主干继续向外绕经肩峰与肩胛颈之间,进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下肌。

4腋神经axillary nerve(C5、6):自臂丛后束起始后,伴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穿三角肌后缘浅出,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皮肤(臂外侧上皮神经)。

5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C5~7):已述于腋腔

6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C6~8):已述于腋腔。

7肩胛上动脉suprascapular artery :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下,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自肩胛横韧带上方进入冈上窝,与肩胛上神经伴行,绕肩胛颈至冈下窝,分布于冈上、下肌及肩胛骨。

8颈横动脉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侧,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越过颈外侧区下部,至肩胛提肌的前缘分为升、降两支。降支经肩胛提肌内侧,沿肩胛骨脊柱缘下降,分布于行程附近的肌肉(如冈上、下肌,斜方肌和背阔肌等)。有人颈横动脉缺如,则代之以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的肩胛背动脉,亦可分为升、降二支。

此外,尚有已述于腋腔的腋动脉的分支: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及其分支(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等,均分支供给肩带肌、肩关节及附近结构。

9肩胛动脉网:在冈上窝、冈下窝和肩胛下窝,来自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降支,与来自腋动脉肩胛下动脉的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形成广泛的吻合,叫做肩胛动脉网,动脉网的存在有助于腋动脉损伤或结扎时(在腋动脉第一、二段)侧副循环的建立。

《功能解剖学》读书笔记之4肩关节的轴向旋转

1肩关节处的手臂旋转

3外旋(图1-12)

外旋可达80°,不会超过90°。臂贴于身体侧下垂时则更少能达到80°旋转。相反地,这种外旋运动最常发生,尤其是在生理参考位置(内旋=30°)和传统参考位置(0°)之间的运动功能最为重要。

4内旋(图1-13)

内旋可达100°-110°,仅在前臂到躯干后,同时肩部轻度后伸,才能达到这个内旋角度。这种活动可以使手放到背部,而且可以做后方会阴部的卫生。内旋的第一个90°范围涉及到肩关节屈曲,此时手位于躯干前。参与内旋运动的肌肉在后面将讨论。臂在参考位置意外的位置进行绕轴旋转时,只有使用极坐标(图1-24)或经线测试法(图1-25)才能精确测量旋转角度。在每个内旋位置,旋转肌肉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一部分松弛而另一部分起旋转作用,这是有关肌肉反向作用规律的另一例子,这一规律的作用还取决于肌肉的位置。

5肩胛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这些运动涉及到肩胸关节的如下部分(图1-14~图1-16)

※参考位置(图1-14)

※肩胛带回缩(图1-15)

※肩胛带前伸(图1-16)

注意:前伸范围要大于回缩范围。

参与这些运动的肌肉有:

※前伸: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回缩:菱形肌、斜方肌(水平束)、背阔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958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