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季,天气酷热,人们运动减少,加上吹空调等原因,使颈椎病多发。有着十多年推拿正骨临床经验的湖南省长沙市中医康复医院推拿治疗科副主任胡煜,提醒大家夏季要加强对颈椎病防治。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隙变窄、椎间失稳、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轻者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则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疗法,而在各种非手术疗法中,又以推拿正骨治疗优先考虑。
病因病机
颈椎间盘退变是本病的内因,各种急慢性损伤,感受风、寒、湿、邪侵袭是本病的外因。
本病属中医“项痹病”“眩晕病”等范畴。中医认为,颈椎病与年龄及气血盛衰、筋骨强弱有关。年老体弱,肝肾、气血亏虚,筋肌骸节失却滋养;或被风寒湿邪所侵,气血凝滞痹阻;或反复积劳损伤,瘀聚凝结于脊窍,发为本病。
颈椎病的辩证分型与症状
1颈型颈椎病。表现为:颈部前曲,旋转幅度明显减小,颈肩部出现肌紧张性疼痛;颈部有僵硬感,易于疲劳;肩胛肩区有酸痛感和沉重感,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
2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颈项部或肩背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或剧痛;受刺激或压迫的颈脊神经的走行方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麻感;当颈部活动某一姿势时,上述症状会加重;颈部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或发硬、发僵、或颈呈痛性斜颈;一侧或两侧上肢有放射性痛、麻,伴有发沉、肢冷、无力、握力减弱。
3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最常见的症状为皮质脊髓束受累。由于病程不一,可出现下肢无力,平衡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髌阵挛及病理反射阳性。重症者可出现两下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足下有踩棉絮感,二便功能障碍,胸乳头以下感觉障碍。
4椎动脉型颈椎病。持续性眩晕、恶心、耳鸣、记忆力减退、偏头痛等;可伴有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精神萎靡、失眠、嗜睡;头部过伸或旋转时,可出现位置性眩晕、恶心、呕吐等急性发作;可伴有颈肩臂痛或交感神经刺激症状。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后枕部疼痛,头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痛,可伴有耳鸣耳闷感;心率增快或减慢,有心前区闷痛、心悸不适症状;肢体发凉或热感,肤温降低或增高,肤色发白或潮红,多汗或无汗,疼痛或痛觉过敏交替出现。
6混合型颈椎病。兼具上述两种类型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诊断要点。通常在临床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体征,辅助检查来鉴别诊断,方可开展推拿正骨治疗。
推拿正骨治疗
推拿正骨技术是在长沙市中医康复医院近六十年来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吸收国内外各家流派的理念和手法及现代运动康复医学技术,形成的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为指导思想,以手指点穴,松筋,正骨,强肌为治疗手段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技术。
松筋:运用推、揉、拨、捋、按等手法放松紧张的肌肉、筋膜,使软组织得以放松。
正骨:运用推、拉、提、按等手法的基础上针对颈椎病,引用徒手复位和牵引下正骨等颈部正骨十法来纠正寰枕、寰枢关节、颈胸交界以及错位的各节段颈椎,使之达到正常的生理位置。
强肌:应用现代运动康复医学技术和传统功法,达到强筋壮骨,稳定关节的作用。
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科学用枕。对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消失的,枕头宜垫在颈部;曲度过大的,枕头宜垫在后枕部,侧卧时枕头应与肩等高,使颈椎保持水平位,必要时建议订制专业矫正枕。
注意颈部保暖,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连续性低头位工作或学习,提倡做工间操。
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乘车应带颈托加以保护,以防紧急制动时引起颈椎挥鞭性损伤而加重病情。
对于反复发作且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
你后背胸椎疼痛的地方就是胸椎错位的地方,原因是用力不当造成的错位。解决方法告诉你:做这个复位一定要平爬在床上, 双手向后放在身体两侧,身体自然放松。《可以叫家人帮助做复位。》方法是握拳用4指大关节按压住疼痛点,右侧疼就往左侧方向推,反之就往右侧方向推,推到胸椎感觉不到疼痛了为止。力量由轻到重,逐渐加力最大10公斤的力,绝不可用猛力。一推到位,你背部疼痛的症状立即就能消失。
再一个方法是自己复位:平躺在硬板床上,如果是胸椎右侧疼痛就用右手握拳伸到背后,手背朝上用中指大关节顶在胸椎疼痛点上,身体也向右转一点压住右拳,右手用力向左推挤胸椎,一直推压到胸椎感觉不疼痛了,只要推到位右下侧隐痛 的症状立即就消失了。胸椎疼的地方一般有个四五天自己就好了。一般情况下半个来小时就可复位治好了。关与胸椎几你分不清没关系,一个原则:那里疼你就推压那里,推到一切症状消失为止 。 做这个复位是比较疼的, 因为胸椎骨错位长时间挤压神经已经很疼了,现在复位又要在长时间受到挤压已经很疼的神经 上再进行推压,因此会很疼,但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我告诉你方法了,你细细地体会要令照着做,一会时间就可以治好胸椎病。
(一)拔伸 是正骨手法中重要步骤,用于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重叠聱篮一恢复肢体的长度。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拔伸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照整复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牵引力的大小以患者肌肉强度为依据,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小儿、老年人及女性患者,牵引力不能太大。反之,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牵引力应加大。对肌群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骨折应结合骨牵引,但肱骨干骨折,虽肌肉发达,在麻醉下骨折的重叠移位容易矫正,如果用力过大,常使断端分离,以致造成不愈合。
(二)旋转 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畸形。单轴关节(只能屈伸的关节),只有蒋远骨折段连同与之形成一个整体的关节远端肢体共同旋向骨折近端所指的方向,畸形才能矫正,重叠移位也能较省力地克服。因此,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术者手握其远段,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三)屈伸 术者一手固定关节的近段,另一手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摆动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如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须在牵引下屈曲,屈曲型则须伸直。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可以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在膝关节屈曲位牵引;反之,屈曲型股骨髁上骨折,则需要在股骨髁上处穿针,将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牵引,骨折才能复位。
骨折端常见的四种移位(重叠、旋转、成角、侧方移位),经常是同时存在的,在拔伸牵引下,一般首先矫正旋转及成角移位,即按骨折的部位、类型,明确骨折断端附着肌肉牵拉方向,利用其生理作用,将骨折远端旋转、屈伸,置于一定位置,远近骨折端才能轴线相对,重叠移位也能较省力地矫正。
(四)提按 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形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了骨折的主要畸形。对于侧方移位,医者借助掌、指分别置于骨折断端的前后或左右,用力夹挤,迫其就位。侧方移位可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后侧(即上下侧或掌背侧)移位用提按手法。操作时,医者两手拇指按突出的骨折一端向下,两手四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
(五)端挤 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用端挤手法。操作时,医者一手固定
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向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挤迫。经过提按端挤手法,骨折的侧方移位即得矫正。但在操作时手指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部位要对准,着力点要稳固。术者手指与患者皮肤要紧密接触,通过皮下组织直接用力于骨折端,切忌在皮肤上来回摩擦,以免损伤皮肤。
(六)摇摆 摇摆手法用于横断型、锯齿型骨折。经过上述整骨手法,一般骨折基本可以复位,但横断、锯齿型骨折其断端间可能仍有间隙。为了使骨折端紧密
接触,增加稳定性,术者可用两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维持牵引下轻轻地左右或前后方向摆动骨折的远段,待骨折断端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则骨折断端已紧密吻合。
(七)触碰 又称叩击手法,用于须使骨折部紧密嵌插者,横型骨折发生于干骺端时,骨折整复夹板固定后,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复位更加稳定。
(八) 分骨 是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胫腓骨、掌骨与跖骨骨折等,骨折段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牵拉而呈相互靠拢的侧方移位。整复骨折时,可用两手拇指及食、中、无名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双骨折就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九) 折顶 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如患者肌肉发达,单靠牵引力量不能完全矫正重叠移位时,可用折顶法,术者两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牵引下两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成角,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端骨皮质已经相顶时,而后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仍然用力将突出的骨折端继续下压,这样较容易矫正重叠移位畸形。用力大小,以原来重叠移位的多少而定。用力的方向可正可斜。单纯前后移位者,正位折顶;同时有侧方移位者,斜向折顶。通过这一手法不但可以解决重叠移位,也可以矫正侧方移位。此法多用于前臂骨折。
(十) 回旋 多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有软组织嵌入的横断骨折,须加重牵引,使两骨折段分离,解脱嵌入骨折断端的软组织,而后放松牵引,术者分别握远近骨折段,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转,使断端相对,从断端的骨擦音来判断嵌入的软组织是否完全解脱。
背向移位的斜面骨折,虽用大力牵引也难使断端分离,因此必须根据受伤的力学原理,判断背向移位的途径,以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施行回旋方法。操作时,必须谨慎,两骨折段须相互紧贴,以免损伤软组织,若感到回旋时有阻力,应改变方向,使背向移位的骨折达到完全复位。
(十一) 蹬顶 通常一个人操作,常用在肩、肘关节脱位以及髋蹬顶。
(十二) 杠杆 本法是利用杠杆为支撑点,力量较大,多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采用一长1m、直径为4~5cm圆木棒,中间部位以棉垫裹好,置于患侧腋窝,两助手上抬,术者双手握住腕部,并外展40度。向下牵引,解除肌肉痉挛,使肱骨头摆脱盂下的阻挡,容易复位。整复陈旧性关节脱位,外展角度需增大,各方面活动范围亦加大,以松解肩部粘连。本法因支点与牵引力量较大,活动范围亦大,如有骨质疏松和其他并发症应慎用,并注意勿损伤神经血管。
驼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多数的疾病并非疾病所致,而是长期的不良姿势,所以矫正驼背也要从矫正姿势开始。
第一,体会正确姿势的要领。可以用芭蕾形体训练的方法,脚跟并拢,双脚外开180度,成“一”字。矫正驼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后背贴墙站立,这是时装模特日常训练。还可以将前脚垫高来进行,比如脚掌踩一本书(厚度20毫米以上),经常进行这样的站姿练习,可以逐渐矫正驼背,这也是舞蹈形体训练的一种新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第二,使用形体矫正鞋。形体矫正鞋也叫形体训练鞋,这种鞋是前高后低的,和前面所述将前脚垫高矫正驼背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这样方法更简便,更生活化和经常化,便于长期坚持。这样的鞋在国外很普遍,在欧美地区称为“地球鞋”,在香港被称为“瘦身健体鞋”,形体训练鞋在外观上与普通的鞋基本相同,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用鞋。另外睡觉可以试着去做正之本拉伸:仰卧,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关节屈起并拢,双手上举过头平放,掌心向上或者向内掌心相对。最初双臂伸不直也没关系,保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正之本拉伸可有效矫正颈部和肩背部的姿态,对颈椎病和驼背的效果显著,明显优化颈肩部线条,拉长颈部。
1 颈椎正骨手法
1、仰头摇正法
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也可取坐位操作。
2、低头摇正法
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侧头摇正法
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俯卧摇肩法
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侧向搬正法
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挎角搬按法
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
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8、侧卧推正法
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9、反向运动法
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对于颈肩综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触诊时有后斜角肌紧张者,同时可触及C5-C7横突前方隆突处压痛,作头手对抗或肩手对抗法,同样可起到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