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养生篇—膏肓俞

穴位养生篇—膏肓俞,第1张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病入膏肓 ”这个成语,它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晋景公患了病,太医经过诊断,对景公说:“病入膏肓,药物已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不治而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病重难治。

药王孙思邈后来评论时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药王孙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意思是:这些人医术低,只要找到膏盲穴,并灸它,任何病都会好!

膏肓穴解析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膏肓俞为经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入门》作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

取穴方法

膏肓俞取穴时,一般采取坐位,双手交叉紧屈膝抵胸,抱双肩,双手扶于膝上,低头,面额抵于手背,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从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开三寸处,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俞;或者采用俯卧姿势,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或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就是膏肓俞。这两种取穴方法皆是家人或他人帮忙才方便准确。

穴位解剖

膏肓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间隙。有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分布着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皮肤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分布。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并有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

膏肓俞的作用

膏肓俞意义:肓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膏肓俞功效:散热排脂。膏肓俞有补肺健脾、宁心培肾、治痨益损、补虚益损、调理肺气的作用。

主治病症

药王孙思邈艾灸养生高寿102岁。并在《千金方·杂病论》中说,膏肓穴无所不治。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俞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我们都知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的是足三里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却不知道,在《针灸问对》的原文上是这样记载的:“若要安,膏肓、三里常不干”!膏肓二字由于足三里穴的强大而被隐去,其实膏肓也是很重要的!

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重灸膏肓穴,只要灸量足够,就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药王孙思邈还在《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可见,膏肓穴可治百病,尤其是在虚劳证的治疗上,应用更是十分广泛。

比如,得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变得体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最适宜取膏肓俞施灸治疗,起到扶阳固卫、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三伏灸尤其适合。

现代医学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胸膜炎、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等;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膏肓俞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咳血,盗汗,遗精,健忘,四肢倦怠,痈疽发背等;呼吸系统方面疾病: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阳痿,遗精;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贫血。本穴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穴位配伍

膏肓俞配尺泽穴、肺俞穴治喘咳。

膏肓俞配足三里穴、膈俞穴,有健脾生血补虚的作用,主治骨蒸劳热,盗汗。

膏肓俞配天突穴、大椎穴,有理肺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支气管哮喘。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针法建议在专业中医师辩证后再操作施治。

日常保健养生法

由于膏肓俞穴位比较隐蔽,刮痧渗透不进去,手法也无法按到,最好的刺激方法除了艾灸,还有锻炼!古医书中也曾有“刺激膏肓俞,除一身疾病”的说法,在日常的保键锻练中可做下面四个开合膏肓俞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1 、双肩旋转法

中指贴住大腿两侧的“风市穴”(风市穴位于人体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两手自然伸直时,两手贴着大腿外则,中指尖所到处,按压有酸胀感,即是风市穴),

以肩为轴,前后各旋转10次,可开合膏肓俞。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松开肩背部,长期锻练,能有效解决肩背痛的问题;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0腔得到扩张,可有效防治心、肺疾病。也可用旋转法开合膏肓,方法就是,把双手放在肩膀上,进行旋转,先向前旋转10次,再往后旋转10次。

2 、反拳捶脊法 反拳沿脊柱敲打,可把膏肓俞振开 ,缓解肩背疼痛,疏通血脉。具体的做法是:把手放在人体背部,反拳沿着脊柱敲打。这样做可以把膏肓振开,又叫振髓法。久坐办公室的人可依此法经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缓解肩背痛,疏通血脉。

3 、像扇子一样开合

把后背像扇子那样打开和收紧,可让全身轻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这个动作很简单,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把后背像扇子一样向前打开,停一会儿,再慢慢挺胸,收紧后背,往后挤压脊柱。如此反复几遍。

还可以这样做,两脚平行站立,腰直,胸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俞,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练习该动作一定要注意,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4 、椅子反着坐

把椅子反过来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开两个肩胛,而两个肩胛骨向后挤压,就是在挤压膏肓俞。每日如此反复几遍,既可益寿延年,还对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膏肓穴艾灸,很有讲究

膏肓俞这个穴位比较隐蔽,针不方便扎进去,手也难以按到,想要刺激膏肓达到养生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锻炼。艾灸膏肓俞,可以把最深层的风寒湿毒瘀血灸出来。艾灸膏肓俞的疗效很明显,也会让人很愿意去做:艾灸三两天肚子会咕咕响,说明气很足;体质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的可能会发汗或嗝气。如果灸一个星期,一点动静都没用,说明身体很干净。

膏肓灸法是中医艾灸学中最为独特的灸法,有专门的古书籍介绍,简单来说膏肓灸法的独特之处有三点:

1、膏肓灸法强调取膏肓俞体位姿势,不像其它穴位那样大概取穴灸,膏肓穴位艾灸一定要找准穴位,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离!

2、施灸的灸量宜多,即艾灸时间要长、艾灸的温度要适当甚至更高,这样才能充分刺激膏肓俞,只有灸透了它,才能起到通治百病的效果。

3、灸完膏肓穴后必须灸气海、足三里穴,以引火下行 ,防火气上窜头部。

虽然膏肓灸法操作略为繁琐,且可能有烫伤、艾烟熏燎的不便,但对于其它疗法没办法调理的顽疾,仍不失为良法。一般的操作方法:首先膏肓俞重灸,30-50分钟/次,再取气海、足三里,各灸20分钟,也可以同时灸三穴。在此基础上艾灸时间可以循序渐进延长,但要控制好频率,每天一次,一个礼拜内休息1-3天。坚持就会有明显的调理效果。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这是古代中医为此病的命名,意思是人到了50岁,多会得此病。这是因为人在这个年龄的时候,会开始由壮年朝向老年迈进,此时,肾脏虚弱,阳气不足,从而筋骨失养,于是多会发生经络不通的问题。俗话说:“痛则不通,不通则痛。”显然,肩周炎的起因还是气血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到了现代,人们生活习惯越来越不好,从而经络过早堵塞,自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低,几乎成了必然。

前几天,我还遇到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她一大早就来看肩周炎,说:“我平时虽然肩部累、疼,但能坚持着上班、生活,可从昨天开始,手臂根本就抬不起来了,现在连头发都没办自己梳。”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我知道她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想要让她迅速地减轻疼痛,那我只有多穴连用,为病人充分调理气血了。于是,我用针灸来给她针足三里穴、条口穴、解溪穴、陷谷穴。针的时候以补为主,很快病人就感觉到了,说:“真的好多了,感觉不是刺痛的感受,能稍微动一下。”这就对了,针灸的好处在于见效快,不过不建议个人随便使用。病人针完之后问:“是不是明天还要来?这样要针多久啊?我请假挺麻烦的。”我反问她:“刚才针的4个穴位你都记住了吗?”她表示记住了。我说:“回去之后每天对这4个穴位进行按摩,如果能艾灸则更好,每个穴位灸10分钟左右就行。如果你觉得没效果,就再来回诊。如果好了,就没必要来了。”那之后,病人再也没有来过,我坚信她已经完全摆脱肩周炎的痛苦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很有必要认识这4个穴位的功能。足三里穴自不必说,民间都对它的功效交口称赞,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是说足三里穴具有大补功效的意思。肩周炎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气血不足、经络不畅。能有这样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穴位,当然对肩周炎是再好不过的了。自己平时可多按足三里。穴位很好找,正坐,屈膝,从外膝眼向下3寸,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的地方,朝胫骨旁边横1指就是了。多按,多艾灸,就可以有效地调解机体气血、疏风化湿。

而条口穴呢,它又名“肩凝穴”,可见与肩周炎的亲密关系了。穴位在足三里向下,过当犊鼻8寸,与胫骨之间横隔1指宽的地方就是。按这个穴位时,可将食指弯曲,用指关节按住穴位,然后伸曲脚部,采取一上一下的方法就行。这时,会感觉腿部有痛胀感,甚至是麻麻的,这就说明气血已经被堵塞得严重,只有极力地按通了,气血才会重新通畅起来。遇到严重的酸麻时,可用艾灸的方法,灸10分钟左右即可。

解溪穴就在脚背的踝关节横纹中间,那里有个下陷的凹点。简单的取穴方法一般可采用正坐的方式,将脚平放,然后用拇指顶住脚背踝关节的下陷点,那里便是解溪穴了。按摩方法以按揉甚至是掐的方法为主,不过指甲一定要剪好,以免伤了皮肤。这个穴位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其舒筋活络的功效极强,能有效地为身体输送气血。

最后一个穴位是陷谷穴,它也是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脚背上,可在第2趾与第3趾结合的前方下陷点寻找。它不但能输送胃经气血,而且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阳气,这样能使人经络通畅、身体温热,有效地促进身体经络的循环。

这4个穴位联合治疗肩周炎可称为一服“大药”,虽然用的时间有些长,但是效果很好。这种方法一般适合特别严重的肩周炎患者,能迅速地缓解肩部疼痛带来的生活不便。平时哪怕肩部能忍受,不妨也多按一按,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使人免受疾病折磨,岂不是利己之事吗?

你好!肩部痛用艾灸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的。你可以采取阿是穴和固定法进行艾灸。即阿是穴就是哪里痛就艾灸哪里,而

固定法就要找穴位了。一般取穴:肩贞,肩抬肩,臂脯,肩井,曲池。你可以采取隔姜灸法,每日或隔日灸治一次,5---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祝你母亲早日康复!

[配合内服中药疗效更佳。建议最好找中医师来艾灸和调理是最理想的哦,毕竟是专业人员。]

5 肩髎穴 位置:在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功效:肩髎穴拔罐具有缓解手臂疼痛、缓解肩膀过重而不能挺立的症状。

6 大杼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止咳 、退烧、缓解颈椎、肩膀疼痛。

7 其他穴位 肩部穴位主要集中在督脉、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上。常用的还有以下穴位: 督脉:陶道、身柱、神道穴。 手少阳三焦经:天髎穴。 手太阳小肠经:肩贞穴、臑腧穴、天宗穴、秉风穴、曲垣穴。

足太阳膀胱经:神堂穴、心俞穴、膏肓穴、风门穴、肺腧穴、厥阴俞等。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膏肓俞无所不治”,亦为人体四大强壮要穴之一,临床疗效及保健作用突出。

膏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膏肓有多种含义,可指疾病状态、人体部位及膏肓穴。 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膏肓,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病入膏肓”一词亦来源于此。

膏肓的三层含义

1、指解剖部位,高也陶等医家认为膏肓相当于十二指肠壶腹部。

2、指膏肓俞穴,本文重点讨论内容。

3、形容疾病发展阶段,如病入膏肓、膏肓之疾等,作形容词使用。

膏肓穴 Gāo huāng(BL43)

位置: 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 棘突 下,旁开3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 补益虚损 散寒通经 振奋阳气

局部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布有第4、第5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4、第5胸神经后支。

膏肓应用广泛, 《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并指出“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孙思邈认为膏肓穴无所不治,如能准确找到膏肓穴,以灸法治疗,可治百病。

主治

1、肺系病症

肺痨久咳、肺痿、哮病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膏肓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位置内应肺部,故膏肓穴可治疗肺系相关病症。

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

2、肾系病症

遗精、不育等。

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精藏于肾,而主于心,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别入心,故膏肓可调肾固精治疗遗精病症。

3、脑系病症

狂病等

膏肓穴为膀胱经腧穴,膀胱经络脑“其直者,从巅入络脑”,且与督脉相通,“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督脉主神志病,故膏肓穴可醒神开窍治疗狂病。

4、脾胃系病症

呃逆等

膏肓所在位置心之下、膈之上,腧穴主治“邻近”作用,且胃的背俞穴位于膀胱经上,故膏肓穴可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治疗呃逆。

5、躯体痹、痿、瘤类病症

膏肓穴可治疗脊背痛;痿症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五脏虚损,膏肓为膀胱经腧穴,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膏肓穴可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痿症。

6、健忘

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经别入心,脾脏背俞穴位于膀胱经上,灸膏肓穴可补益心脾肾,治疗健忘之症。

使用参考:在古代膏肓穴的取穴方法就达 13 种,取穴方法众多, 均强调取穴时要使两肩胛骨分开 ,这点可在临床中参考应用。

可针可灸。其深部具有重要脏器,若是未能掌握好针刺深度,易致损伤性气胸。灸膏肓俞穴对无病者可强身健骨,体弱者可助体康复。

艾灸膏肓俞穴具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之功,适宜于各种慢性咳喘,尤偏于寒者效果较佳。

现代应用研究

现代 常作为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的穴位,用于多种虚损性疾病的治疗。可配伍用于治疗骨蒸盗汗、吐血咳痰、哮喘等疾病,也是艾灸常用的强壮穴。

赵丽娜等选取膏肓配伍中脘、足三里、梁丘、肝俞等穴,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 40 例超重或肥胖体质的乳腺增生患者,有效率 975%。

张智龙等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取针刺膏肓配伍曲池、支沟、合谷、血海等穴,发现对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改善肾功能、延缓肾损害;

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为提高免疫力,对患者施以膏肓灸法,临床疗效颇佳,柏晋梅等

采用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 42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取双侧肺俞、肾俞、膏肓、定喘穴,有效率 9762%。

《医学入门》记载“肺与膀胱相通”,肺与膀胱经气相通,肺司卫气主皮毛,足太阳膀胱经气能助肺通行卫气于体表,加之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隔姜灸可温中散寒解表,在膏肓穴上行隔姜灸可膏肓穴解表散寒、调节气血、温中补虚,恢复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来源于网络,侵删)

感谢阅读,欢迎交流,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转发。

每周更新内容主要为成人针灸推拿及儿童推拿为主!感谢您的关注!

膏肓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的位置。

咱们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病入膏肓”。它形容一个人病势深重,已经很难挽回了。其中的膏,指的是心下部位。肓,指的是心下横膈以上的部位。这个成语的来源,相传是《左传》。话说晋景公有一次得了病,日重一日,于是派人到秦国请高明的医生来。秦国派来的医生,叫做医缓。但是医缓还没等来的时候,晋景公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病化作两个小孩蹦蹦跳跳跑出来玩。其中一个神情慌张地问另一个说:“听说那个医缓是名医,很厉害,说不定会有手段来伤害我们啊”!另一个却说:“放心吧,我们处在心之下、膈之上,这么隐秘而深入的地方,无论是针刺还是药食,都无法触及我们,所以没问题的”。晋景公一觉醒来不久,医缓就倒了。谁知道,医缓对晋景公端详良久,竟然也说,您的病处在心下膈上,无论是药物还是针石,都没办法触及,所以没办法医治了。晋景公听完,夸赞医缓是良医,给了赏赐之后就送回去了。不久,晋景公真的病死了。

这个传说故事,虽然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是它侧面说明了,古人把膏肓之地,看做生命的最深处,最重要之处。病到了这里,也就没办法医治了。

那么,这个膏肓之所,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有一种解读认为,膏肓穴位于魄户穴和神堂穴之间。魄户穴内应于肺,肺藏魄。神堂穴内应于心,心藏神。所以膏肓穴就是心肺两脏气血根存和交换的枢纽。心主血,肺主气。两者都是维系生命的重要脏器。同时,膏肓穴还位于中上两焦之间的关卡处。故而,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关系到生死存亡。还有一种解读认为,膏肓穴深处所藏的膏脂,是提供心火燃烧的“柴薪”。如果这个地方受邪了,比如阳气衰微,则心火难以燃烧,心神难以自持,人的生命也就要终止了。

所以说,膏肓穴,别看位置不起眼,但却是维系我们生命的一根绳索。这里的阳气散了,心神也就灭了。

既然膏肓穴如此重要,它又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呢?这就是补益虚损、调理肺气,甚至可以帮助我们起死回生。

说它能起死回生,一点都不夸张。曾有医案,说一男子,年52岁,1978年7月的一天,中午冒风雨回到屋内,忽然晕厥,冷汗淋漓而颜色苍白,四肢冰凉。舌黯,两目上视,不能言语,呼吸痿弱,情况万分紧急。这个时候辩证,为风寒直中,脉道阻滞。医家用左侧膏肓穴挑刺放血,患者顿时神智情形,冷汗渐收。这说明什么?说明风寒之邪直中膏肓。医家把膏肓内的邪引导出来,病就好了大半。

当然,这是医家的治疗方法。我们普通人,可以通过艾灸膏肓穴,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现代临床观察,艾灸膏肓穴可以补益肾阳元阳。这很好理解——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经气源于肾。比如说,肺病日久,损及肾脏,导致肺肾两虚的久咳患者,可以通过艾灸膏肓穴来补益肾阳,起到益肾平喘的作用。由于肾气虚弱、精髓不足导致的健忘、神经衰弱、失眠等,可以通过它来艾灸调治。生殖系统的遗泄之疾,可以艾灸膏肓穴来调治。还有脾肾不足导致的完谷不化、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腹中冷痛等,可以用它来调治。总而言之,它可以补益一身之虚损,实用价值还是很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273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