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髃穴和肩前穴处痛是什么病

肩髃穴和肩前穴处痛是什么病,第1张

估计您的这种情况属于肩周炎! 狭义的肩周炎是指发生在肩肱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因为临床表现以肩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为特征,故又称冻结肩。广义的肩周炎是指发生于肩关节复合体的多关节、多部位的病证,其分类方法很多,且诊断名称混乱。下面我们讲讲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及肩周炎病理、病变的表现分类如下: ①冻结肩。 ②喙突炎。 ③肩袖病变:包括冈上肌腱病变(冈上肌腱炎、钙化性冈上肌腱炎、冈上肌腱断裂),冈下肌腱炎,小圆肌腱炎。 ④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及腱鞘炎。 ⑤肩峰下滑囊炎(又称三角肌下滑囊炎)。 ⑥肩锁关节病变。 ⑦胸锁关节炎。 ⑧肩关节不稳定(包括发育或损伤所致的骨结构缺损、盂唇病变、关节囊或韧带过度松弛以及肩周围肌肉麻痹等原因导致的肩关节不稳定。 ⑨肩部纤维组织炎。 ⑩其他肩周病变(包括肩挫伤、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三角肌肌腱炎等)。 〔首选方法〕 1,按摩疗法:对肩周炎的按摩,若方法正确常能立即收效,现将各种方法作一一介绍,用以增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 1)先用手指点穴位,每分钟,有效穴为:风穴掐压3-5分钟,有效穴为:风门、肩髃、肩髎、肩贞、天宗。 2)以健侧手按揉肩关节,当发现局部有痛点,可于该处加压弹、切、拨。每处可行3-5分钟,效果很好。 3)拍打搓揉患处数十次,行完手法便做甩臂运动,抬臂上举至肩平,然后像甩开膀子走路一样,上下摔动,及绕环各数十次,左右臂交替进行。并可做耸肩、两 臂下垂,两肩缓缓地向前、向上、向下做绕环式耸肩动作30次可改善局部功能。 4)于按摩之前后,将酒精或白酒擦涂患处,可辅助增加疗效。以适量胡椒、食盐浸白酒中3日,取其液涂于患处,可起到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5)患者若有每晚淋浴习惯,可在患肩放置一块叠成方块的毛巾,然后用温热水(约45'C)进行冲淋,使热量集中于疼痛部分,不仅疗疾,更能有效的保证睡眠质 量。有时边以温水冲洗,边做按摩效果更佳。 2,体针疗法:以毫针针刺三组穴位。即: 1)肩髃、肩髎、肩贞、天宗、臑上。 2)条口透承山。 3)天鼎、提肩(经外奇穴)。 三组均可选用,病程短可不留针,病程长者可留针。行针或通电约10分钟。 3,拔火罐疗法:没有条件针刺者,可在肩关节酸痛处拔火罐,以减轻疼痛。 〔次选方法〕 1,耳穴贴压疗法:取主穴及配穴用王不留行籽或油菜籽、六神丸等贴压并以小胶布块固定之,每次取一侧耳穴,左右耳交替,2~3天一换, 10次为一疗程。 主穴:肩、锁骨、神门、肾上腺、耳背。 配穴:病久有肌肉萎缩者加肝、脾。 每日可对压或直压局部,使其产生发热、酸胀、放散的感觉,便可收到疗效。 2,刮痧疗法:以瓷汤匙、水牛角板、檀木等工具于施术部位,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由轻到重地刮,使局部皮肤泛红、隆起至出现紫红色或黑青色血斑止次。一般 刮擦速度于每分钟40次左右,每一部位可刮5分钟以上。可取大椎、天柱至肩井、天柱至大杼至膏肓、神堂、肩髃、肩髎、肩贞。刮毕可于血斑块的皮肤上面抹少量 驱风油,以利病邪向外排出。 3,艾卷灸法:将艾卷点燃后,置于皮肤穴位上端,保持在使皮肤可以接受的温热感的距离(不要出现烫感,以免灼伤),持艾卷的手也可在穴位上方左右轻轻晃 动,一般灸12分钟左右便可。 上肢不能升举,调整腹部也是必要的。可先灸巨阙、中脘、左阳池穴。为消除肩关节痛,可灸臑俞、曲池穴。稍重者加天髎、天宗、身柱、心俞穴。更重者要施灸 肩髃、中府、云门、少海、郄门、 俞、京门、小肠俞穴。加灸足三里、阳陵泉 、太溪穴,对综合整体治疗也是必要的。 〔后选方法〕 1,梅花针疗法:重度弹刺患部关节周围及患部压痛点或有阳性反应物的部位。如果患部或患侧手指皆有麻木感者,可在局部或指尖放血。 2,足部按摩疗法:肩胛骨的反射区在足背第四跖骨、第五跖骨与足楔骨连成一个带状区域,用两手拇指肚沿足跖向足背方向推按至楔骨处二手再左右分开。然后还 要仔细按摩整个拇趾,并加以回转刺激。如肩部酸痛延伸至肘部,加按肘关节反射区。手指发麻者按照上下肢反射区按摩。 3代茶饮类: 1)平时用一些干黄花菜熬水代茶。夏季,以黑桑椹煎水代茶,频饮。 2)取马尾松或白皮松的叶、根泡酒3天,饮用也有疗效。另外,患有“肩周炎”者平时应注意肩部保暖,不穿潮湿的衣服,防止雨淋。睡眠时,避免冷风吹着肩部 。

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落枕;二是背部肋间神经痛。

落枕:或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以冬春季多见。落枕的常见发病经过是入睡前并无任何症状,晨起后却感到项背部明显酸痛,颈部活动受限,部分向下引起背部肌肉疼痛。这说明病起于睡眠之后,与睡枕及睡眠姿势有密切关系。

落枕的临床表现为晨起突感颈后部,上背部疼痛不适,以一侧为多,或有两侧俱痛者,或一侧重,一侧轻。多数患者可回想到昨夜睡眠位置欠佳,检查时颈部肌肉有触痛由于疼痛,使颈项活动欠利,不能自由旋转,严重者俯仰也有困难,甚至头部强直于异常位置,使头偏向病侧。检查时颈部肌肉有触痛、浅层肌肉有痉挛、僵硬,摸起来有“条索感”。

一般疗法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针灸、药物、热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尤以理筋物法为佳。 落枕热敷局部

家人可帮助落枕者进行按摩、热敷以减轻痛苦: (1)按摩:立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2)热敷: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须注意防止烫伤。 (3)选用正红花油、甘村山风湿油、云香精等,痛处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 (4)伤湿止痛膏、膨香止痛音外贴颈部痛处,每天更换一次,止痛效果较理想,但病人自感贴膏后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孕妇忌用。 (5)耳针:耳针埋穴于颈、枕区,以食指尖按压上述耳穴5~10分钟,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6)针刺:不能前后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仑穴;不能左右回顾者,取肩外俞、后溪、风池穴。一般可取悬钟穴,位于足外洞上三寸,针4~5分,灸3~7壮,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钟。 (7)口服去痛片1片,有临时止痛之效。 (8)改变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低,自己扭动脖子。 (9)如为颈椎病引起,在体疗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家庭自我颈椎牵引疗法。 (10)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显。

背部肋间神经痛:是一组症状,指胸神经根(即肋间神经)由于不同原因的损害,如: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纵膈、胸膜病变,肋间神经受到上述疾病产生的压迫、刺激,出现炎性反应,而出现以胸部肋间或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征。肋间神经由胸髓发出后经前根和后根联合而组成。共有12对,胸神经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位于肋间内、外侧肌之间叫做肋间神经,走行在肋间动脉的下面。肋间神经痛本病实际上仅仅是一症状的名称,是指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经常性疼痛。此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胸痛原因之一。 肋间神经痛的症状的产生,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上通常见到的是继发性肋间神经痛,而原发性肋间神经痛较少见。继发性肋间神经痛是由邻近器官和组织的病变引起,如胸腔器官的病变(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动脉瘤等),脊柱和肋骨的损伤,老年性脊椎骨性关节炎,胸椎段脊柱的畸形,胸椎段脊髓肿瘤,特别是髓外瘤,常压迫神经根而有肋间神经痛的症状。还有一种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肋间神经炎,也可出现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主要为一个或几个肋间的经常性疼痛,时有发作性加剧,有时被呼吸动作所激发,  肋间神经痛

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可放射至同侧的肩部或背部,有时呈带状分布。检查时可发现相应皮肤区的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压痛,于肋间神经穿出椎间孔后在背部、胸侧壁、前胸穿出处尤为显著。有些病人可发现各种原发病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另外,带状疱疹病毒性神经炎引起的肋间神经痛是指疱疹病毒侵犯皮肤及背根神经节,在其神经支配区的皮肤上产生成群的水疱和丘疹,而以水疱为多见,按肋间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同时伴有一个或几个邻近肋间神经分布区的神经痛。发病时有低热、疲倦、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继而局部出现感觉过敏、烧灼感或程度不等的胸腹壁深部疼痛。

人一生中难免不发生落枕,落枕后自感痛苦,由于它可以“自愈”,很少有人去医院就诊,大部分病人是在家人或同事帮助下进行简易处理,家庭护理显得更为重要。 落枕是指人在睡觉或外伤后突感颈部肌肉疼痛,尤以头颈部转动时更甚,引起落枕的原因有: ①睡眠时头颈姿势不当; ②枕头垫得过高、软硬不当或高低不平; ③颈部外伤; ④颈部受风着凉; ⑤如为颈椎病引起,可反复“落枕”。 前四种只要去除病因就可缓解。 家人可帮助落枕者进行按摩、热敷以减轻痛苦: (1)按摩:立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2)热敷: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须注意防止烫伤。 (3)选用正红花油、甘村山风湿油、云香精等,痛处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 (4)伤湿止痛膏、膨香止痛音外贴颈部痛处,每天更换一次,止痛效果较理想,但病人自感贴膏后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孕妇忌用。 (5)耳针:耳针埋穴于颈、枕区,以食指尖按压上述耳穴5~10分钟,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6)针刺:不能前后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仑穴;不能左右回顾者,取肩外俞、后溪、风池穴。一般可取悬钟穴,位于足外洞上三寸,针4~5分,灸3~7壮,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钟。 (7)口服去痛片1片,有临时止痛之效。 (8)改变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低,自己扭动脖子。 (9)如为颈椎病引起,在体疗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家庭自我颈椎牵引疗法。 (10)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显。 另外提供按摩治疗法: ①将左手或右手中、食、无名指并拢,在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5分钟左右。可左右手交替进行。 ②用小鱼际由肩颈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轻快迅速击打两分钟左右。 ③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风池穴、肩井穴1-2分钟。 ④以拇指或食指点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5分处),待有酸张感觉时再持续2-3分钟。 ⑤最后进行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偏及旋转等活动,此动作应缓慢进行,切不可用力过猛

  关键词 耳穴保健操 亚健康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4-0043-03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出现一多三减:疲劳多,记忆力减退,活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但没有出现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指征。《黄帝内经》记载:“耳为宗脉之所聚也”人体所有经络都汇集于耳朵,耳朵是人体最重要全息部位之一。按摩耳穴能活络全身经脉,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于是我们自行设计耳穴保健操,在延吉社区亚健康居民中进行试行,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延吉街道延吉四村和友谊小区中随机抽取有亚健康症状的居民120人。入选标准为:符合亚健康诊断标准;年龄30~60岁;本社区常住人口;本人自愿,知情同意。符合条件的对象120人,其中男50例、女70例。

12 亚健康诊断参考标准

具备以下1、2项,再加上第3项中任3个及以上症状即诊断为躯体性亚健康。

1)已经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持续或反复出现6个月以上,通过系统检查,无明显的器质性病理损害证据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阳性改变;

2)无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疾病,或原有疾病在康复过程中的病理损害和实验检查指标改变与现有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内在联系。

3)具有疲劳为主的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如睡眠困难、耳鸣、头晕、胸闷、腰酸背痛、颈肩部僵硬、气短、浑身乏力易疲倦、手足麻木、便秘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以上。

13 方法

131 耳穴保健操的方法

1)揉拉上耳尖 以双手食指、拇指提拉揉捏耳尖,由轻到重,以耳尖充血发红为适宜,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0下,此法有镇静、清脑、益肾、明目、止痛的效果。

2)搓摩双耳轮 以双手食、拇指夹住耳轮由上向下按压和揉搓至耳垂,使耳轮充血发热。注意不要太用力,每次30下,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健肢体、健脑补肾,并可防治头痛、头晕、尿频、腰腿痛等病症。

3)按摩全耳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先按摩耳朵正面再向前反折至按摩耳朵背面,前后按摩各一次,反复按摩30次。此法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使人体五脏六腑安和,身体强健。

4)按摩双耳内腔 用双手食指指背弯曲分别按摩点揉捏双耳内部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旋转360°为一次,按摩30次。此法可防治耳鸣、促使听觉灵敏,并有滋阴补肾、镇静降压健脑之功。

5)提捏耳屏 耳屏又称小耳朵,位于耳道孔前方。用拇、食指捏住耳屏,由内向外提拉,让双耳屏充血发红,反复按摩30次。此法可达到减肥的功效还可以治疗糖尿病、中耳炎、鼻咽炎等病症。

6)掩耳鸣天鼓 两手掌分别紧贴于耳部,掌心将耳盖严,用拇指固定,其余四指一起或分指交错叩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风府、哑门穴处,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声,每次鸣天鼓30下。该方法有提神醒脑、聪耳明目功效。上述耳保健操每日做两次可作为日常养生保健之法,而且对于中老年人常见的耳鸣、晕眩、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耳穴保健操每日2次,每次45 min,由社区护士负责带操。

132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睡眠情况、耳鸣、头晕、胸闷、腰酸背痛、颈肩部僵硬、气短、浑身乏力易疲倦、手足麻木、便秘等症状的存在与否,以患者自我感觉为主。由被调查者亲自填写,当场完成问卷并回收。于干预前、干预半年后、干预1年结束时分别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每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10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2 结果

干预1年后,被调查对象的睡眠情况、耳鸣、头晕、胸闷、腰背痛、颈肩部肌肉僵硬、气短、浑身乏力易疲倦、手足麻木、便秘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表1)。

3 讨论

31 耳穴保健操的作用机制

耳穴按摩法俗称揉耳健康法,就是用手对耳朵进行摩擦、揪拉、揉捏、掐按、点压等有效的刺激,作用于相关耳穴来达到保健和治疗效果的一种按摩方法。借耳诊冶疾病、保健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耳脉”的记载,认为耳是万脉归宗的焦点所在。祖国医学认为耳穴通过经络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密切相连;按摩耳穴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理脏腑、补肾强身、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等功效。宋代《苏沈良方》[2]称“摩熨耳目,以助真气”。清代《厘正按摩要术》[3]一书将耳背分属五脏,认为按摩耳背可以调理五脏,防治内脏疾病。现代研究发现,耳上有非常丰富的神经,这些神经末梢构成了非常密集的感受器,能敏感接受刺激信息,而神经将刺激信息传递到相应部位。各种实验及研究表明,刺激相关耳穴可以通过各种传递途径和调节机能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细胞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使机体各项生理功能及内环境趋于良性调节状态,从而达到健康目的。

32 耳穴保健操穴位的选择

本次研究显示,亚健康者通过耳穴保健按摩操锻炼,可以明显改善耳鸣、头晕、腰酸背痛、失眠及颈肩部僵硬等亚健康躯体症状,具有补肾强身、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使病邪无隙可乘,患病机会减少。如揉拉耳尖耳轮上端可起到降压作用,同时按摩双耳内腔神门穴、心穴、肾穴等能起到舒缓紧张情绪、减轻压力、促进入睡、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双耳内腔含有交感穴、大肠穴、直肠穴等全息穴位,是治疗便秘的主要穴位。搓摩双耳轮至耳垂,耳垂上有明目的眼穴,坚持按摩可预防近视眼,对白内障等眼疾治疗也有效果。提捏耳屏的“饥点”穴,可以起到减少食欲,避免暴饮暴食的作用。又如按摩到耳朵正中耳中穴可缓解心绞痛而且对制止呃逆颇有奇效。可见耳保健操不但可预防亚健康,对治疗疾病也起到辅助作用。

33 耳穴保健操的优点

耳穴按摩有以下好处:①适应症状范围广 能治疗各器官机能性疾病(如脏腑、肌肉、内分泌、神经等系统所产生各种病症);②效果好 耳穴刺激对于消炎、止痛、帮助睡眠等都有很好的效果;③操作简单 耳穴按摩无需贵重的器材设备,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有空闲都可以进行;④简单易学 无须医疗技术人员或专业人士,只要知道穴位分布位置既可,而且穴位名称就是我们身体的器官及肢体的名称一看就懂;⑤副作用少 耳穴按摩是对穴位的刺激,只要有刺激就有作用,即使按错位置也没关系。因此值得在家庭、写字楼,机关等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沃特·哈特巴赫.耳朵泄露的秘密[M] 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2-3

[2] 宋·沈括, 苏轼 苏沈良方[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16

[3] 喻嵘《厘正按摩要术》释义[M] 大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95

(收稿日期:2012-5-20)

人一生中难免不发生落枕,落枕后自感痛苦,由于它可以“自愈”,很少有人去医院就诊,大部分病人是在家人或同事帮助下进行简易处理,家庭护理显得更为重要。 落枕是指人在睡觉或外伤后突感颈部肌肉疼痛,尤以头颈部转动时更甚,引起落枕的原因有: ①睡眠时头颈姿势不当; ②枕头垫得过高、软硬不当或高低不平; ③颈部外伤; ④颈部受风着凉; ⑤如为颈椎病引起,可反复“落枕”。 前四种只要去除病因就可缓解。 家人可帮助落枕者进行按摩、热敷以减轻痛苦: (1)按摩:立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2)热敷: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须注意防止烫伤。 (3)选用正红花油、甘村山风湿油、云香精等,痛处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 (4)伤湿止痛膏、膨香止痛音外贴颈部痛处,每天更换一次,止痛效果较理想,但病人自感贴膏后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孕妇忌用。 (5)耳针:耳针埋穴于颈、枕区,以食指尖按压上述耳穴5~10分钟,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6)针刺:不能前后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仑穴;不能左右回顾者,取肩外俞、后溪、风池穴。一般可取悬钟穴,位于足外洞上三寸,针4~5分,灸3~7壮,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钟。 (7)口服去痛片1片,有临时止痛之效。 (8)改变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低,自己扭动脖子。 (9)如为颈椎病引起,在体疗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家庭自我颈椎牵引疗法。 (10)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显。 另外提供按摩治疗法: ①将左手或右手中、食、无名指并拢,在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5分钟左右。可左右手交替进行。 ②用小鱼际由肩颈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轻快迅速击打两分钟左右。 ③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风池穴、肩井穴1-2分钟。 ④以拇指或食指点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5分处),待有酸张感觉时再持续2-3分钟。 ⑤最后进行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偏及旋转等活动,此动作应缓慢进行,切不可用力过猛。

麻烦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365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