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躯干肌的名称和分布

简述躯干肌的名称和分布,第1张

躯干肌是指人体躯干上的肌肉群,包括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斜方肌位于项、背部的浅层,一侧呈三角形,两侧合起来为斜方形。

背阔肌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下部、腰部和胸侧壁。

竖脊肌位于背部深层,棘突两侧的纵沟内,为两条强大的纵行肌柱。

胸肌一部分起自胸廓,止于上肢骨,运动上肢,称胸上肢肌;另一部分起、止均在胸廓上,收缩时运动胸廓,称胸固有肌。

膈(diaphragm)为分隔胸、腹腔的一块扁肌,封闭着胸廓下口。膈向上膨隆,呈穹窿状;周围部为肌性部分,附于胸廓下口;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膈,可分三部:胸骨部较薄弱,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肋内面;腰部以左右膈脚起自第2~3腰椎前面和第1腰椎横突。膈上有三个孔;在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约在第十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方约在第8胸椎水平有腔静脉孔,各孔分别通过同名结构。

腹肌参与组成腹腔的前壁、侧壁和后壁,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会阴肌是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诸肌,主要有肛提肌,会阴浅、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等。肛提肌呈漏斗形,封闭小骨盆下口的大部分。肛提肌及覆盖于其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盆膈,膈内有直肠通过。

说到中胸,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新手去健身房,就是平板卧推,虽然说平板卧推是一个王牌的动作,但并不能打造出你饱满的胸肌,所以说要尝试不同的动作去训练。

平板杠铃卧推:

目标肌肉:胸大肌中束以及整体面积

协同肌肉: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

起始姿态:坐于平板凳一端,双脚分开踩实地面,身体缓慢躺下,骨盆保持中立位,腹部收紧,腰背挺直微微挺起,肩胛骨收紧,肩带下沉,保持挺胸,双眼位于杠铃正下方,双手拳握杠铃,握距是肩宽的15倍。

动作过程:吸气准备,呼气将杠铃推起至胸部正上方,肘关节不要锁死,腕关节保持中立位,吸气胸大肌控制大臂将杠铃放至胸部上方2-4指高度,大臂平行于地面或略低于背部水平面,肘关节略低于肩关节,小臂垂直于地面。呼气将杠铃推起至起始位置,重复动作,呼吸速率保持2-4秒。

错误动作:含胸耸肩身体晃动腰背挺起过高腕关节不在中立位小臂不垂直。

坐姿夹胸:

目标肌肉:胸大肌中缝线条

协同肌肉:三角肌前束

起止姿势:坐于器械上,臀部贴紧靠背,腰背挺直,挺胸,肩带下沉,肩胛微收,手握手把掌心相对,大臂平行,肘部微屈。

动作过程:呼气胸大肌发力将手把环抱至胸部前方,大臂平行,腕关节中立,肘微屈,挺胸,此时胸大肌有收缩感,吸气胸大肌控制手把回到起始位置,此时胸大肌有拉伸感,重复动作8-12次,呼吸速率2-4秒。

注意事项:腕关节中立,挺胸,大臂角度不变。

易犯错误:含胸耸肩臀部离开靠背肘部锁死

平板哑铃卧推

目标肌肉:胸大肌中束以及厚度

协同肌肉: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

起始姿势:坐于平板凳一端,两脚分开,踩实地面,在腰背挺直的情况下,俯身双手拳握哑铃,呼气将哑铃提至大腿前侧,身体缓慢躺下,顺势将哑铃提至胸前位置,骨盆保持中立位,腹部核心收紧,腰背挺直微微收紧,肩胛骨收紧,肩带下沉,保持挺胸。

动作过程:吸气准备,呼气将哑铃推至胸部正上方,肘关节不要锁死,腕关节保持中立位,拳眼相对,哑铃不要相互触碰,同时平行于地面,吸气胸大肌控制大臂将哑铃打开到身体两侧,注意大臂平行于水平面或略低于背部水平面,肘关节略低于肩关节,小臂垂直于地面,呼气胸大肌发力带动大臂将哑铃推至起始位置,肘关节不要锁死,腕关节保持中立位,拳眼相对,哑铃不要相互触碰,重复动作,呼吸速率2-4秒

错误动作:含胸耸肩身体晃动腰背挺起过高腕关节不在中立位小臂不垂直。

平板哑铃飞鸟

目标肌肉:胸大肌中束内外侧线条以及轮廓

协同肌肉:三角肌前束

起始姿态:坐于平板凳一端,两脚分开,踩实地面,在腰背挺直的情况下,俯身双手拳握哑铃,呼气将哑铃提至大腿前侧,身体缓慢躺下,顺势将哑铃提至胸前位置,骨盆保持中立位,腹部收紧,腰背部挺直微微挺起,肩胛骨收紧,肩带下沉,保持挺胸,吸气准备,呼气将哑铃推至胸部正上方,肘关节不要锁死,腕关节保持中立位,拳心相对,哑铃不要触碰,同时平行于地面。

动作过程:吸气,胸大肌控制大臂将哑铃向身体两侧打开,大臂平行于地面或略低于背部水平面,肘关节略低于肩关节,肘关节夹角100-140度,腕关节保持中立位,拳心向上,哑铃平行于地面。呼气胸大肌发力带动大臂将哑铃向上环抱至胸部正上方,肘关节不要锁死,拳心相对,哑铃不要互相触碰,同时平行于地面,重复动作,呼吸速率保持2-4秒。

错误动作:含胸耸肩身体晃动腰背挺起太高,腕关节不在中立位大臂外旋

(1)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的阻力.

(2)鸟类最发达的胸肌,附着在胸骨上,能产生强大的飞行动力.

(3)鸟的骨骼轻、薄、坚固,四肢骨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

(4)鸟类体内有许多气囊,可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从而提高了呼吸效率.

故答案为:(1)流线;

(2)胸肌;

(3)中空;

(4)双重呼吸

兄弟,我看了你的照片,感觉你真的蛮瘦的,所以不是你练不出来,而是你需要营养跟上,再练的同时,要多吃肉,每天两杯牛奶,2个鸡蛋,最好天天吃瘦肉,有条件可以多吃牛肉,不要熬夜,饭量也要逼着自己加,然后练胸肌最直接的是+——双杠!!每天4组,每组20个以上,1个月就见效,天天坚持!!!这是我的

  1、切口

  无论竖切口、横切口还是斜切口,里面的操作是差不多的,只有依靠切口作为解剖标志的医生会转向。但是,不同的切口对皮瓣的松紧要求不太一样,缝合后张力最高点的位置也稍有不同,因此切口的弧度会有差别。

  缝合时皮瓣的松紧实际上是切口决定的,许多医生采用术前掐起肿瘤两侧皮瓣对合,来判断切除的宽度,但是经常会出现切除过多,皮瓣张力高的情况。说明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可靠。为什么明明术前感觉挺好,完后就不够了哪?第一、仅仅掐住中心,以为中间够了两边就没问题,实际上中间够了是使用了两边皮肤的扩展潜力,当两边皮肤自己也需要扩展缝合时,无力支援中间,它就不够了。第二、仅仅两指能够对合是不够的,中间的组织厚度要减去,紧贴在胸壁上比盖在胸壁上需要更多的皮肤。第三、缝合本身也要用掉一些宽度。第四、与感觉不同,瘦人的皮肤潜力比胖人小,可能与皮瓣切除的组织更少、保留的层次更多有关。第五、由于梭形切口两侧弧度并不对称,你掐得正好的两点,不一定就会缝在一起。

  怎样才能更准确一点哪?

  积累经验当然是个办法,但是现在怎么办?可以试一试这个办法。

  画好切口后,经切口两端、乳头、肿块另加一条中间线并向两端延长。将双手的手指分别压在切口线一侧,向内推。如果切口线可被整体推过中间线,就算合格。如果不到并且受肿块影响切口不能继续向内,可适当调整切口弧度,然后分别将外侧切口线下部向内推,内侧上部向外推,可同时过线也可。

  微创小切口不推荐使用,自己做过10厘米的,感觉还行,但是估计被助手在心里骂了一千遍。

  2游离皮瓣

  很久以前,乳癌皮瓣比较厚,有时是紧贴乳腺腺体表面游离。那时,电刀质量不高,应用也不广泛,大家都使用手术刀游离皮瓣,技术要求不高,层次较清楚,止血也不难,相当于一个单纯乳腺切除加腋窝清扫。

  后来发现皮下淋巴管可以被肿瘤直接或间接侵犯,皮瓣变薄。对刀功要求很高,既要在血战中找到合理的层次,还要完美的保持这一层次,不仅对主刀,也对助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出血也只能先压后止了,出血量较大。此时,电刀由辅助止血工具渐渐变成了游离皮瓣的主角。由于主刀可以即时止血,保持视野清晰,又不用助手帮忙,明显降低了操作难度,减少了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那些被皮瓣游离挡在门外的医生由此进入了乳癌根治的大门。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再后来,又有人说浅淋巴管与深层淋巴管相通,肿瘤细胞也可能侵及,需要划入切除范围内。于是游离面又进一步向皮肤靠拢,几乎达到全厚皮瓣的程度。在这个层次,几乎都是渗血,而且紧贴皮肤,风光一时的电刀优势全无。更大的影响是皮瓣坏死。由于切除了皮下血管网,皮瓣早期依靠间隙组织液,后期依靠再生血管,把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且这种皮瓣坏死愈合之慢,令人寝食难安。这时已经风光不再的手术刀卷土重来,特别是配合止血水的应用,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如此菲薄的皮瓣,原先的游离方式依然被大量使用。

  游离皮瓣常见问题

  1、范围

  许多医生术前会用标记笔在胸壁画出游离范围,这是一个好方法!但是我发现,大部分画线的医生手术中并没有有效的利用这些线,而是依然寻找固定的解剖标志。的确,皮瓣受牵拉后,画线位置也会随之移动,与解剖标志之间的对应关系也随之改变,依靠画线来决定,很有一点郑人买履的意思!既然这样,还算是一个好方法吗?当然算!只是部分医生使用不当!他们画的线是解剖标志的皮肤投影,如上方画锁骨,下方画肋弓,如此明显的解剖标志,还用画?应该画出实际皮瓣需要游离的范围,特别是背阔肌前缘、腋窝中分,肋弓下5厘米线等。

  2超越边界

  在游离皮瓣中,超过一点预设的边界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有些边界是非常关键的解剖标志,错过他们不但前路坎坷,而且会增加意外损伤的机会。

  上:胸大肌---三角肌间沟。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头静脉都要保护。

  外:背阔肌前缘。胖人容易靠外,瘦人容易靠内。

  下:肋弓是标志,但不是边界。乳房下内侧部的淋巴管,向下达胸骨剑突处,经腹前壁上部,与腹直肌、肝和膈肌的淋巴管丛相交通。

  腋窝:有不少人清扫腋窝会扫到上臂。

  3,切断胸肌

  1、皮瓣游离完成后,如果行根治,需要切断胸肌止点,显露腋窝。第一个解剖标志就是胸大肌外侧缘,接近耾骨大结节处边缘最为清晰,可由此向下解剖胸大肌外缘,进入胸大小肌间隙内。

  2、确定劈开胸大肌界限。为了简化程序,已经不再解剖胸大肌三角肌间沟,而是切除胸大肌胸肋部,保留锁骨。这样胸锁关节与肱骨大结节的连线就是胸大肌劈开线。一般不要先将胸大肌从中间劈开,然后切断止点,因为胸大肌劈开间隙小,有张力,容易造成胸大肌断端术后出血。可以先切断止点下1厘米的腱性部分,然后沿肌纤维方向直视下劈开,仔细止血。为了获得良好的显露,常常需要将胸大肌胸骨上段切断,注意处理穿支血管。

  3、结扎切断胸肩峰动、静脉。

  4、切断胸小肌。先游离胸小肌内侧缘,分离胸小肌后方,切开外侧缘,直视下切断止点。

  至此,胸肌全部切断,向下牵拉,显露腋窝。

  4腋静脉显露

  在清扫腋窝中,显露腋静脉是最重要的步骤,常用三种方法:

  一、向下牵引胸锁筋膜,用手术刀或解剖剪沿腋静脉方向(估计)切开胸锁筋膜,向下解剖显露腋静脉前壁。然后以此为界结扎分支血管,清除淋巴脂肪组织。对解剖和操作要求高,容易偏离正确的平面。

  二、与一相似,但是仅仅切开胸锁筋膜,用纱布向下推腋静脉前方脂肪组织,显露腋静脉。比较简单易行,但是容易撕断细小的血管和淋巴管,造成术中视野不清和术后淋巴瘘。

  三、先不显露腋静脉,沿胸壁向上分离,直达腋顶。可以显露腋尖淋巴结和其下方的腋静脉。然后,清除腋尖组淋巴结,沿腋静脉向下游离。将清扫和显露和二为一,自内而外、自上而下顺势完成。对于喜欢结扎腋窝淋巴管的战友,更为适合。

  5淋巴结清扫

  腋窝是淋巴结清扫的重点,由于术后需要对淋巴结进行分组病理检查,因此推荐对腋窝淋巴脂肪组织进行整块清除。同时,为了减少术后淋巴瘘的发生,建议对淋巴管进行结扎或电凝处理。

  方法一、自上而下

  切开胸锁筋膜后,从腋动静脉沟淋巴脂肪组织开始,向下清除,结扎淋巴管(电凝需特别小心)。显露腋静脉鞘,如果淋巴结与静脉鞘关系密切,可以沿血管方向切开静脉鞘。靠近静脉主干结扎向下的血管分支,分离腋尖部淋巴结与血管间隙,结扎上行的淋巴管。将淋巴脂肪组织整体下翻至腋静脉下,结扎下方淋巴管。对于胸背血管神经周围淋巴脂肪组织,可切开其前方筋膜,将淋巴脂肪组织经血管神经后方外侧清除,即可保护血管神经安全,又可同时显露胸长神经。

  方法二、自内而外。较方法一分离面小,处理淋巴管更清晰

1、斜方肌

起于枕外隆凸、上项线、项韧带、第7颈椎及全部胸椎棘突。纤维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止于锁骨外侧1/3、肩胛冈和肩峰。

近固定时上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中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后缩、上回旋;下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

2、胸大肌

胸大肌在胸廓前上部浅层。起端即锁骨部(锁骨内侧半)、胸肋部(胸骨和上位5~6肋软骨)和腹部(腹直肌鞘的前壁)。止点为肱骨大结节嵴(锁骨部和腹部肌束上下交叉)。肌腹呈扇形,向外上集中呈“U”形扁腱止于大结节嵴(结节间沟外侧唇)。

胸大肌收缩时能使肱骨内收及旋内,胸肋部可使举起的上肢后伸,帮助呼吸;锁骨部收缩能使肩关节屈曲。

3、腹直肌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被包埋于腹直肌鞘内,为上宽下窄的带状多腹肌,左右腹直肌内侧以腹白线相隔,自上而下被3~4个横行的腱划(致密结缔组织索)分隔。此肌起自耻骨上缘(耻骨结节与耻骨联合之间),止于第5~7肋软骨前面和胸骨剑突。

下固定时,两侧肌肉收缩使脊柱前屈,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此外,该肌还有维持腹压,协助呼吸、排便、分娩等作用。

4、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侧,整肌呈梭形。肱二头肌有长、短二头,故名。肱二头肌属于骨骼肌三大肌群中的四肢肌。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长,短二头于肱骨中部汇合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

近固定时,肱二头肌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和旋外,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远固定时,肱二头肌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5、髂腰肌

髂腰肌系髋肌前群肌之一,由腰大肌和髂肌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的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两肌相结合,经腹股沟韧带的深处下至髋关节的前面而止于股骨的小转子。此肌可屈与外旋大腿,下肢固定时使骨盆和躯干前屈。受腰丛肌支(胸12腰1-4)支配。

以上内容参考 --斜方肌、--胸大肌、--腹直肌、--肱二头肌、--髂腰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698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