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与幸福 - 叔本华

欲望与幸福 - 叔本华,第1张

序言

学术方面,除了本行哲学,他还兼习医学、物理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骨相学、法律学、数学、历史、音乐等。从他做学问的态度来看,可知他对这些学科也是“颇有心得”。

一、幸福的分类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超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一位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地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做成或代替的。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他自己是什么,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也还是自己伴随自己,上面这些美好的性质即没有人能给你,又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就好比我们所能占有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别人如何看我们来得重要。

因此,我们生命快乐的最重要和最基本因素是我们的人格,如果没有其他原因的话,人格是在任何坏境中活动的一个不变因素。

人自身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就基本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幸福水平。

二、热恋的激情

性欲是一种最激烈的情欲,是欲望中的欲望,是一切欲求的汇集,而且,如获得个人式性欲的满足--- 针对特定的个体,就能使人觉得有如拥有了一切,仿佛置身于幸福的巅峰或已取得了幸福王冠的感觉;反之,则感觉一切都失败了。

被爱者的一切条件和性质,愈能适应或满足爱者的愿望要求则愈能增加力量而已。

恋爱达到更深一层的阶段后,他的思想不但非常诗化和带着崇高的色彩,而且也具有超绝的、超自然的倾向,所以,整个人看起来完全脱离了人类本来的、形而下的目的。

当恋情达到最高度时,这种幻想迸发出灿烂的光辉,如果不能与爱侣结合,即顿感人生空虚乏味,连生命也丧失所有魅力了。此时他对人生嫌恶已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有时甚至自寻了断以求解脱。

你是否有罪?我不想去探寻,也毫无察觉。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只知道:爱你。

众所周知,幸福的婚姻并不多,因为结婚的本质,其目的并不为现任的当事者,而是为未出世的儿女着想。

性爱的发生,是男女以未来的第二代为主体在肉体、智慧、道德方面取得互相弥补和幸福的婚姻,更加上精神特性的调和。

希腊俗谚说得好:“爱神啊!你是统治诸神和人类的暴君!”

带着杀人的弓箭、盲目、背附翅膀,这是丘比特的特征。翅膀象征恋爱的善变无常,但这里的“无常”,通常只有在欲望满足后,引起幻灭感觉的同时才表现出来。

因为婚姻本来就是维持种族的特别安排,只要达成生殖的目的,造化便不再惦念婴儿的双亲是否“永浴爱河”,或只有一日之欢了。由双方家长安排、以实利为目的的所谓“利益婚姻”,反而往往比爱情的结合幸福些,因为此种婚约,能顾虑到种种因素条件,不管这些条件何其繁多,至少它很具体而实在,不会自然消失。并且,它总以结婚当事人的幸福为着眼点。

佛教把生存意志的否定,称为“涅槃”,这也是人类一切认识力永远不能达到的境地。

第二讲 

一、世界的空虚

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地无不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

我们所经常遇到的痛苦,却常比所想象的痛苦还要痛苦,只有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人,才真能了解它的痛苦会深到什么程度。在人的心理自然趋向上,我们却又常易忘记自己过去的快乐经验,对于痛苦的遭遇却很少人能磨灭,这就证明人在根源(本质)上原是与痛苦同在的。

我们所祈求的东西在得手之前,

总以为比什么都好

即到手之后,又不免大失所望

我们是为需求生命而喘息挣扎

永远成为希望的俘虏

老年与经验携手并进,

引导他走向死亡。

那时他所觉悟的是:

这一生的最大错误,

是徒然花费如此长久、如此辛劳的努力。

当我们快乐时,觉得时间很快;当处在痛苦时,则觉得度日如年,这也正可证明能使我们感觉它的存在的积极性的东西,是痛苦而非享乐。

最令人雀跃的大喜悦,通常在饱尝最大的痛苦之后。

当我们没有享受或欢乐时,我们总是经常痛苦地想念它。同时,在痛苦持续一段长时间,实际已经消失,而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它后,我们却仍是故意借反省去回忆它。这就是因为唯有痛苦和缺乏才会产生积极性的感觉,因为它们都能自动呈现。反之,幸福不过是消极的东西,例如,健康、青春和自由可以说是人生的三大财富,但当我们拥有它时毫无所觉,一旦丧失后,才意识到它们的可贵,其中道理正是如此,因为它们是消极性的东西。总之,我们都是在不幸日子取代往日的生活后,才体会到过去的幸福。

我们怎能相信当一个人死亡时,某一东西本身便消灭了呢?人类直觉地知道,当这种情形发生时,这只是时间中的终结现象,只是一切现象形式中的终结现象,事物本身即物自体根本没有收到影响。我们都觉得,我们并非任何人从“无”中创造出来的东西。从这里便产生一种信念,即虽然死亡可以结束我们的生命,但是无法结束我们的存在。

你愈是明显地感觉万物的脆弱、空虚和梦幻,便愈是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内在 生命的永恒性。因为只有与此相反时,上述万物的性质才是显然的,正如只有看着不动的河岸而非船只本身时,才能看到船行的速度一样。

万物只有一瞬间的逗留,又匆匆走向死亡。植物和昆虫在夏天结束它们的生涯,动物和人类则在若干年后死亡,死亡始终不倦怠、不松懈地进行它的破坏。

幸福的分类

1、什么是人。就是人格。包括括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育等。

2、人有什么。人有财富和他可能占有的事物。

3、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热恋的激情

肉体不过是意志的客体化着一章节的爱情观也很悲观。

婚姻里充满不幸、利益、冲突就连爱神丘比特也化作邪恶之神了。也和叔本华早些经历有关,对女性和婚姻产生较为悲观的想法。

禁欲的解救

在欧洲人们推崇基督教即人类的爱,引导向禁欲。最纯粹的爱和自由意志完全禁欲来消灭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印度教则完全否定自己的爱,而去爱你的身边的所有。禁一切欲望逐渐痛苦的虐待自己的意志,直至消亡。这两种教义都是宁愿放弃世俗的满足,来追求清贫中的慰藉。

所以在意志否定之前必须要毁坏意志由渐而进入各种痛苦的阶段。在濒临绝望之际倏然返回自我,认清自己和世界进而改变自己的本质超越自身的痛苦。所以人可以以自由意志的探求而认识世界的痛苦,也可以在自身的过度痛苦经验而获得解脱。

生命的空虚

人受意志的支配和奴役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来是以空无存在。而且有哪一种欲望的满足不是带来痛苦呢。

欲望追求是的痛苦的,即使欲望得到的满足又随之而产生无聊空虚和孤独,所带来的厌倦之苦。

因此要评判人生的幸福不是从欢愉与快乐来评判,而是从它能解脱痛苦的程度,也就是从解脱积极的罪恶来看的

通过艺术品创作与欣赏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暂时忘却人间的痛苦与不幸。要彻底解决人生的不平和痛苦,克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是禁欲以及修习佛教去的禅定,从而进入涅槃的世界。

人生的困惑

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其意志现象越完全痛苦也就越显著。动物世界的表现虽较微弱且有程度上差别却不可避免。

欲望和努力是人类全部本质,欲望又是穷困和需求,即痛苦。

欲望太容易满足,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两者是人生的必要因素。为了养育这个身体,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人之大孽,在其有身)。但人生也是欲望和成就之间不的不断流转,然而没有这些轮替便会产生空虚厌倦乏味的情绪。即使感到幸福生活(愿望和满足相继产生)的一些天才们也难逃孤独的命运。所以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满足,所谓的幸福往往是消极的东西。因为愿望的产生是缺乏,满足后就消失,快乐也随即消失。人只有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失才是幸福和快乐的体验。《心流》这本书应该就是用的这个理论。

超越生命

空间和条件下看到的东西只是现象,我们在一定除了事物产生的知觉之外我不知道事物的本身像是什么。即使肉身死亡但意识依然存在,意识消灭了但产生意识的东西没有消灭。

另一方面死亡是我们恢复的状态就是无人识作用的最初状态,超乎形式以上的状态。生命是从死亡里借来的债务睡眠乃是对债务每天付出的利息

生命的永恒

通常认识力获胜得以泰然自若地迎接死神。反之那些眷恋生命,对于死亡的逼近极力抵抗,最终以绝望的心情迎接死亡。人既然已经不存在一切生存无关的时间,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不重要。

一切生物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纯粹盲目的意志中产生的那是因为生物有求生意志。而此时的意志受时间形式的限制,将本身与现象视为同一误以为死亡就是自己的终结。最令人恐惧的是有机体的破灭。 但无论死亡是多么恐惧但其本身并不是灾祸。因为当生存中自己的努力遭到难以客服的障碍,或为不治之症和难以消解的忧愁所烦恼时大自然就是最后的避难所。(当然也是经过肉体和道德方面的一番战斗之后才有这个行动)。

死亡与全体自然的关系。

个人的生死根本好无轻重,不管是动物或是人类,他只把他么生命委之与偶然毫无介入之意。个人的生死对于自然根本不成问题我们本属于等于自然。因为现象的破灭不影响真正的本质。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晚年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探讨的都是贴近世俗生活的事情: 健康 、财富、地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等等。

其中,对于如何活得更好如何追寻幸福,叔本华提出了很多有启迪性的建议。有一些建议,不管你处于什么阶级什么阶段,都是适用的。

叔本华有个著名的钟摆理论。

我们都想要幸福快乐的人生,而叔本华却告诫人们,人生的底色就是悲苦的。

在他看来,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刹那,人们是幸福的。但如果此时新的欲望还没有产生,那么人很快就会陷入“无聊”状态,一旦新的欲望产生,就又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又忙于为了实现第二个欲望而筹划。

看似悲观,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大多数人的确摆脱不了这个理论。

大部分人要消耗很多生命精力,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计奔波。一旦物质富足生活安逸,却又被无聊困扰。

前几天和朋友聚餐,其中一个是做房产中介的。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他辞职创业,先后开了四家房产中介公司,生活实现了初步的财富自由。

在我们看来,他的生活很有奔头,可他却说,感觉生活有些无聊,似乎提不起什么劲头来。

朋友们都觉得不理解,我觉得他就是事业稳定了,一时还没有新的目标欲望,陷入了“无聊”阶段。这种时候,就需要制定新的目标,或是培养新的兴趣,努力拓宽自己的精神疆域。

叔本华强调人生基调的痛苦,并非让人消极而悲观的生活,恰恰是在引导人们,对生活要有理性清醒的认知,对痛苦也不要惧怕,学会平和地去追求幸福。

叔本华十分推崇孤独状态,他认为大多数人的社交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庸俗的社交只会消耗人的时间精力。从这个层面上,他说“越是智力平庸且比较粗俗的人越是喜欢社交——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选择的其实不多。”

叔本华的观点看起来有些偏颇,但对于当下这个过度强调社交的时代,却有警醒作用。如今,各种成功学畅销书教人拓展人脉,培养口才和交际手段,就连早教机构都放大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开发。

似乎人人都应该是交际高手,似乎热衷社交成为成功的标配。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狂热的偏见。

即便是为了人脉资源,社交本身的作用也被夸大了。有些阅历的人,都会发现, 真正的有效社交,是建立在可以资源互换或者价值互补的基础上的。

缺少了这些,就算你八面玲珑,也无法维系高质量的社交资源。

而从情绪层面来看更是如此,社交带来的纵情短暂而靠不住。再有趣的灵魂,也拯救不了一个匮乏的灵魂,只有自身精神富足,才容易从容快乐。所以,亚里士多德才说, “想要快乐就得自给自足”。

即便特立独行如叔本华,也在强调 健康 的重要性。

他告诫人们, “幸福十之八九都有赖于 健康 。”“不管是利益、升迁、学问还是名气,所有其他的一切都应当为 健康 让路才是。”

谁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当我们身强力壮安然无恙时,往往会忽略这点。反而将其他一切都排身体之前,因而付出规律的作息, 健康 的饮食,良好的心态。

幸运的,在身体垮掉之前意识到 健康 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自身 健康 。

而也有很多不幸的人,还没得到外在的名利之前,已经掏空了身体,毁坏了 健康 。

在普遍焦虑的时代, 很多最基本的人性需求,都成了奢侈品,比如 健康 的饮食,比如好的睡眠

尤其是渐渐步入中年之后,我更加体会到这其中的道理,我也努力让自己践行这个忠告。

叔本华这个论点一针见血,尤其是在当下。很多时候,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陷入虚荣和焦虑之中。

看综艺节目,伊能静不停地问婆婆:“妈,你觉得昊子到底爱不爱我?”当婆婆给出毫不迟疑的肯定答案时,伊能静列举了一连串秦昊对自己的好。最后她很不甘心地告诉婆婆,秦昊就是不会表达爱,她甚至让婆婆告诉秦昊要学着表达。

还有很多的细节,让我觉得,她就像是个小孩子一样,不停地讨要着,希望老公不停地说爱她。她希望他对她的爱,让大家都能够看见听到。

似乎她要的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一个被大家认可,被大家看得到的爱情。

尽管她嘴上说着不在意网友对她目前婚姻的评价,其实她太过在意了。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她有“表演型人格障碍”。

也许这和她早年失去父亲又早早出道养家的经历有关,那种缺爱和缺乏安全感的阴影一直烙印在她内心深处,即便现在有了温馨的婚姻家庭, 依然需要从外人的认可中寻求平静

生活中很多麻烦困扰,源自于这种过分在意他人眼光引起的焦虑。

其实,除了有数的亲人好友,谁又真正关心你呢。 将做事的标尺放在那些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人手中,是一种既愚蠢又软弱的做法。

对于财富的欲望,叔本华这句格言总结的很到位。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以偏概全。他首先肯定了财富的重要性,并论证了贫穷的弊端。

那么对于财富的欲望,到底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呢?

所以,还是要了解自己最真实最强烈的欲望,尽自己所能来完成这部分愿景。同时,要懂得克制其他的欲望。

成年人的世界,每天都在做选择。能接得住什么选择,能放得下什么欲望,直接关系着将来的生活质量。

叔本华有句名言: 人生就是一场化妆舞会

也许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都必须选择一个或几个面具戴上。但幸福与否的秘密,却是在我们摘掉所有面具之后,独自面对自我时才能找到的答案。

让我们在这些醒世良言中,时常自省体悟,找到自己最平衡从容的处世状态,向幸福靠近。

阿瑟·叔本华是一位极为悲观的哲学家。《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可以说是一部痛苦的巨著。

叔本华出生于但泽,其父亲是一个商人,以能干,暴躁,独立而出名。虽然叔本华很快放弃了父亲希望他从事的商业,但父亲还是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他粗鲁,务实,精明。他的母亲很有才华,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家。叔本华父亲死后,母亲出于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移居他地,而且要再婚。叔本华极力反对,因此和母亲关系变得非常糟糕。母亲把儿子赶出家门,叔本华从此再也没有看过他的母亲。这也许是叔本华悲观的来源之一:一个没有体验过母爱的人,或者更糟的是,被母亲恨过的人,没有理由喜欢这个世界。

这时候,叔本华已完成大学学业。在爱情和处世方面,他曾十分放纵,这对他的性格和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变得抑郁,多疑和愤世嫉俗。他经常受到恐怖幻想的困扰,无法忍受噪音。由于得不到广泛认同,他十分偏执,既然没有功名,他就转向内心,和自己的灵魂较劲。他全身心地投入了《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自信自己已经解决了哲学上的主要问题。但是,这本书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出版十年后,他得知书籍大部分已经被当成废纸卖了。自尊心受损的叔本华说:“一个人越是属于后世---换句话说,属于人类总体---他就越不为同时代人理解,这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只是人类总体的一部分,而他的著作并不是为这一部分人写的,并不像迎合这些趣味低下的人”。 这部书囊括了叔本华的全部学说,以至于他后来的著作都只是该书的注释。1882年,叔本华获得了一个大学讲师职位。他故意把自己授课时间安排的和黑格尔相同。他以为学生们会用以后世人的眼光看待他和黑格尔,但是学生们的目光似乎有些短浅,他不得不经常面对空旷的教室。他很快辞去这个职务,并大肆抨击黑格尔作为报复。

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一笔遗产,过着小康的生活。在他生命的后三十年,除了一条狗,没有人作伴。不过慢慢地,成功来了。1848年的欧洲已近绝望,科学猛烈冲击着神学,社会主义控诉贫穷和战争,生物学引起的生存竞争的流行,这些因素终于让叔本华声名大振。1858年,他七十岁寿辰时,他收到了成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贺信。虽然这一切来的有点晚,两年之后,在一次平静的早餐,这位哲学家离开了人世。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风格是条理分明,论述都围绕着中心议题:世界就是意志,因而也是斗争和苦难。这本书的第一句话非常自傲,他写到:“世界即我的表象”。 意思很简单,世界是通过感觉和表象被我们认识的。这和康德的观点相同。第一部分的基本内容是对唯物主义的批判。既然只能通过心灵去认识事物,又怎能把心灵解释成物质呢 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物质,实际上我们思考的是能够认识物质的主体,是看物质的眼睛,摸物质的手,认识物质的悟性。他写到,在十九世纪中期,浅陋的唯物主义出于无知的幻想而自以为有所创新。在愚蠢地否认生命力之后,企图以武力,化学的力来解释生命现象,并认为物理,化学的力来自物质的机械作用。但是,我绝不相信能够做出这样的解释。 他继续阐述,先考察物质,再考察思维,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一玄奥的难题,也不可能发现事物隐秘的本质。我们先深切地认识自己。如果我们能探索到心灵的本质,也许就能找到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叔本华认为,哲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思维与意识当作心灵的本质。人士知性和理性的动物,这是个错误。意识仅仅是心灵的外表。在有意识的理智下面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奋斗的冲动,一种自发的活动和迫切欲望的意志。有时候理智好像引导意志,但它仅仅是向导而已。我们并不是因为找到了需求的理由采取需求,而是因为有需求才去寻找需求的理由。我们用哲学或神学来掩饰自己的欲望。比如,想要说服一个人,逻辑是无用的,必须考虑迎合这个人的利益,欲望和意志。智慧是为了应对危险而产生的,或者因为需要。它似乎永远是欲望的工具。人类为事物,配偶和子女的争斗,来自生存的意志。人自以为是被自己察觉到的东西指引着,但实际上,他们是被自己的本能所推动的。性格取决于意志,不是理智。甚至肉体也是意志的产物。认识的意志形成了大脑,抓取的意志形成了手,进食的意志形成了消化系统。身体运动是客观化的意志活动。所以,意志就是人的本质。对于整个世界,意志就是尽最大努力延续生命的愿望。

意志就是永生的愿望,死亡是它永远的敌人。通过生殖过程中的牺牲和一定的策略,意志可以战胜死亡。为了后代的生存,人类不惜自己累的筋疲力尽。生殖是每个有机体的终极目的和最强烈的本能,是战胜死亡的方式。性器官是生命的源头,意志的焦点。它虽然被蒙上一层面纱,但确实所有行为的中心。配偶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双方的生殖适应性决定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一个能够弥补自己缺陷的配偶。爱情的实质不是相互爱慕,而是相互占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是最不幸的结合,因为婚姻的目标是为了人种的延续,而不是个人幸福。个人是种族的繁衍工具,这表现在个人生命力对生殖细胞状态的依赖上。个人的最终目的就是生殖,这个目的达成后,个人的生命就会逐渐消亡。同时新的个人保证了种族的延续。个人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物自体。从整体上看,意志是自由的,因为除了它以外,没有别的意志能够限制它,但普遍意志的组成部分都要受到总体的制约。每个人起先都以为自己是完全自由的。但是经验说明了他并不自由,而且必须服从必然性。尽管反复考虑,痛下决心,他依然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他必须扮演他自己诅咒的那个角色,直到剧终。

如果世界是意志,那么它就是一个痛苦的世界。原因之一是,意志本身就意味着欲望,而欲望总是大禹能力。一个欲望满足后,随之而来的是十个未能满足的欲望。欲望是无穷的,满足却是有限的。只要我们充满了意志,只要我们还受欲望的摆布,并体验由此产生的希望和恐惧,那么,我们就永远享受不到持久的幸福和安宁。每个人承受他必须承受的痛苦的限度取决于他的本性。 第二个原因是痛苦是人生的基本刺激和实体。快乐不过是痛苦的消极中断。幸福是消极的,它们靠抑制痛苦来消极地满足我们。只有在失去后,我们才认识到它们的价值。第三个原因是,欲望和痛苦一旦给人以喘息的机会,疲倦就会立刻光临,使他不得不另寻更多的痛苦。无聊比痛苦还令人难以忍受。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地摆动。人生不幸还在于,生物等级越高,痛苦就越大,知识的增长也于事无补。因为意识的现象越全面,痛苦就越明显。一个人增加知识就是增加痛苦和不幸,甚至记忆也增加了人类的痛苦。痛苦本身是短暂的,对死亡的恐惧远比死亡本身带来的痛苦更多。人生不幸还是因为人生就是斗争。意志和自身的冲突暴露了人生的痛苦。人之所以能苟活下去,是因为对生活的认识还不够。一个人每天工作,只是为了延续可怜的生命。有什么事是值得我们去奋斗和争取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虚幻,人生就是一笔赔本买卖。想要快乐,就要以欲望和奋斗为乐,忽视欲望那令人厌恶,永不满足的真相以及无视成功的虚幻和失败的必然。人生变得像一场喜剧,由真正的演员开场,然后由穿着他们衣服的木偶继续演,直到剧终。

叔本华说明了物欲的荒唐性。而愚蠢的人们以为只要他们能得到财富,他们的意志就能彻底实现。这是无法避免的天性。因为金钱随时能变化成各种欲望的对象,是一切欲望的抽象满足。但是,一辈子只想着发财是无用的,除非我们知道怎么使钱转化为乐趣。富有阶级的痛苦在于他们不知道怎么度过闲暇,只会贪婪地寻找新的感官刺激,最后成为无聊的牺牲品。 人生最根本的出路是智慧而不是财富。知识虽然是意志的产物,但它能控制意志。虽然知识能帮助我们做选择,但别人思想的不断涌进势必会限制和抑制我们自己的思想,最后确实会使我们自己的思考能力陷于瘫痪。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因此,第一个忠告是“生活先于书籍”,第二个是“原文先于注解”。我们的幸福不靠我们的钱袋中有什么而靠我们的脑袋中有什么。甚至名声也是愚蠢的。一个人在别人眼里是什么并没有多大关系;每一个人最终都是孤立无援的。我们从自身得到的幸福比从周围环境得到的幸福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幸福就是自足。 要摆脱无穷欲求的痛苦就要对生活进行聪明的筹划。大多数人从未超然地不把万物看作欲望的对象,所以他们痛苦。把万物纯粹看作理解力的对象就到达自由的境界了。

天才是非意志认识的最高形态。生命的最低形态完全由意志构成,没有认识。一般人意志多于认识,天才是认识多于意志。天才在于认识功能的发展远远领先于意志的需求,他的理性和敏锐性对生殖力量的非同寻常的支配。正是拜托了意志的束缚,理性就能真切地观察事物,排除主观偏见,揭示事物的本质。天才在这个固执,务实和自私的世界中感到难以适应,但美带来的快乐,艺术给予的安慰,足以使他忘却生活的细枝末节,并且补偿他由于清醒而增加的痛苦,以及在人群中所受的冷遇。

艺术的作用就是把认识从意志的奴役下拯救出来,忘掉自我和物质利益,使心灵上升到对真理的无意志思考的高度。科学的对象是包括特殊的普遍,而艺术的对象是包括共性的特殊。一件艺术作品越成功,它越能解释所描绘物体的共性。艺术通过表现永恒于普遍来减轻人生的痛苦。

叔本华的艺术理论也是宗教理论。晚年的他开始认识到某些宗教实践和教义具有深刻的意义。超自然主义者和唯理性主义者之间的分歧,就在于他们看不到宗教的寓言性。基督教是一种深奥的悲观主义哲学。原罪(对意志的强调)和获救(对意志的否定)是构成基督教实质的伟大真理。它认为我们罪孽深重,不能自救。而犹太教和其他宗教却是乐观的,他们把宗教视为对神的贿赂,以此祈求尘世欲望的实现。而佛教更加悲观,它把消灭意志作为宗教的全部内涵,并且宣扬涅槃是人类发展的归宿。

涅槃虽然可以解救个人,但生命任然嘲笑着个人的死亡。对于整个种族来说,有没有解救的法门呢?显然,对意志最根本的征服只能是堵住生命的源泉---生殖意志。生殖冲动的满足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最有力地肯定了求生的欲望。我们很容易发现那些被欲望支配的人是多么贫困和痛苦,人们在竭力满足欲望的无底洞,但是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勉强维持生命而已。在叔本华看来,女人是生殖意志的体现。所以男人应该管理女人,并且尽可能少花精力在女人身上。理性的发展会削弱生殖意志,最终达到人类的灭绝。

评论:悲观主义的一大部分是利己主义。世界对我们并不友善,我们就在哲学上鄙视它。但斯宾诺莎告诉我们,道义上的褒贬只是人类自己的判断,当应用于整个宇宙时,则根本毫无轻重。实际上,我们对生活的厌恶只是对厌恶自己的掩饰。世界既不是我8 们的敌人,也不是我们的朋友,而只是我们手中的原料。叔本华悲观失望的部分原因是来自他们浪漫态度和期望。当浪漫主义者发现理想中的幸福在实际上成了不幸时,他并不归咎于自己的理想,而是认为这个世界与他这种精美的生物不相称。就算欲望满足之后只能引起新的欲望,又会怎么呢?也许我们还是永不满足为好。幸福是创造而不是占有或满足。一个健康人虽然幸福,但他更愿意得到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知识增加痛苦也增加快乐。我们希望的是敏锐,深刻地体验生活,为此,我们不介意付出痛苦的代价。智慧是一种喜忧参半的快乐。快乐不全是消极的。生命本身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的每一个正常功能都具有一定的乐趣。叔本华的不幸在于他拒绝了正常的生活---放弃了女人,婚姻和孩子。他只看到了爱情是个人对人种的牺牲,而忽略了本能补偿牺牲时带来的乐趣。

但叔本华哲学真实之处在于他迫使哲学去面对赤裸裸的丑恶现实,把减轻人类痛苦当成他的思想的根本任务。从卢梭到叔本华,理性主义死亡了。哲学在思想背后发现了欲望,在理性背后发现了本能。叔本华说明了,欲望是一切哲学中无可置疑的公理,思想并不是人格无关的事件,而是行动和欲望的工具。

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因为普通人的婚姻是一种惯性,他们没有考虑自己为什么需要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占有,是一种害怕失去,害怕孤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自信而寄托于下一代,基本上普通人的婚姻是一种包含着恐惧或者还有很多的虚浮的东西,如性,面子,觊觎财产什么的。然而哲学家通过思考会发现爱实际上比婚姻更加的重要,有爱没有婚姻也可以在一起,没有爱的婚姻无疑是一种枷锁让人没有自由。所以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是幸福的,而哲学家的婚姻并不是必需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11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