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宝宝垫脚尖走路的原因

一岁半宝宝垫脚尖走路的原因,第1张

1、学步期的宝宝为什么会用足尖走路  

  一岁左右正常学步的婴儿,在生长发育阶段出现尖足,是属正常的。因为宝宝刚学走路时重心往前,小腿肌肉往往也会出现紧张,身体的协调度不够,对不同的地面还没适应,缺乏触地感,从而产生了踮脚尖这种走路方式,同时外部的一些因素也可能影响到宝宝走路,比如说不合脚的鞋子、给宝宝穿了袜子摩擦力小,没有方便ta走路等刚学走路的宝宝。

  2、那如何判别足尖走路是正常的

  用脚尖走路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足尖步态”,简称“尖足,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即正常的和异常的。

  生理性尖足:

  一岁以内正常婴儿,在生长发育阶段会出现“过性尖足”,主要在4个月左右扶站立位蹦跳阶段和10个月左右开始持续站立阶段,随着生长发育尖足会消失。(当然也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病理性尖足:

  由于病理性尖足往往提示宝宝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需要引起家长足够重视。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现象需要提高警惕:

  1、足尖长期存在不消退;

  2、足尖伴有运动发育落后;

  3、小于4个月即出现尖足;

  4、足尖程度比较明显;

  5、足尖伴视听反映不灵敏;

  6、足尖伴其他异常姿势。

  所以,针对最初妈妈的提问,给出的建议是:

  注意观察孩子垫脚走的情况

  孩子如果走得比较快,像小跑一样时常会表现踮着脚尖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此外如果鞋不合适也可能会影响走路姿势,妈妈也要注意排除外因。如果孩子在学会独站后或者下蹲的时候也常表现脚尖站立,而且平时走路表现为垫脚走的频率很高,建议可以去医院查看下。

  不避免有些宝宝是正常的,但可能有足尖走路习惯,那妈妈就要注意纠正了。因为如果宝宝长时间踮脚尖走路会,脚底受力不均匀,压力集中在脚尖,会出现不正确的步姿,严重者不仅影响站立坐姿,还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出现剪刀步态,或者轻度的X型腿

  帮助宝宝纠正长时间的习惯性尖足,可以这样做:

  1、可多和宝宝在木板或柔软的地毯上赤足行走,多增加宝宝的触地感和抓地感,培养其平衡力;

  2、也可让宝宝在斜波上行走以及用后跟走路,锻炼宝宝的小腿肌肉;

  3、另外宝宝步态尚不稳定,应教会宝宝正确的步行轨迹,如脚跟落地,平足,推送;

  4、另外,建议妈妈们为宝宝选择前掌比较容易弯曲的鞋子,有利于起步,更好地培养正确的走路姿势。

  总之关于宝宝学步,妈妈不可操之过急,也要随时注意观察,一般学步期的踮脚走路是正常的,不必惊慌哦~

就是到你能完全伸直膝盖为止,也就是你的大腿和小腿呈一条直线,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继续伸膝,就代表膝关节伸展的活动度过大。站立时候如果膝关节到了过伸的位置,从侧面看上大腿与小腿形成一个向后的弧形,所以也有人把膝过伸叫做膝反弓。

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腿向后弹出,人的重心明显往后倾斜。是引起异常步态的原因之一。

有两种简单的视觉方法可以用来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超出了“正常的屈伸范围”(判断膝盖超伸)

一、站立时大小腿之间的角度超过了180,呈“C”形(从正侧面看) 。

二、小腿腹相对于脚跟的位置远远靠后(肌肉异常发达的不算!!)。

膝反张的分类

1、膝前瘫痪或肌力低下型(由于股四头肌瘫痪或肌力低下,腘绳肌力减弱,膝关节不能稳定于伸直位,负重时强迫后伸位行走)

2、膝后瘫痪或肌力低下型(腘绳肌及小腿三头肌均瘫痪或肌力低下,膝后包括关节囊,韧带等松弛,可引起膝关节过伸)

3、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至膝关节位置不正常。

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10°)、中度(10°~30°)、重度(﹥30°)

根据功能状态分为:静态膝反张(多见于脊髓损伤、痉挛性脑瘫患儿)、动态膝反张(多见于脑卒中患者)

2

膝反张产生的原因分析

1、小腿三头肌张力高,导致踝关节背曲受限

2、股四头肌张力高或挛缩,牵张膝关节过度伸展

3、股四头肌无力,此时患者靠膝反张来维持膝关节伸展而保持直立位

4、腘绳肌及小腿三头肌无力,同样靠膝反张来维持直立位

5、伸肌肌力和屈肌肌力严重不平衡,即屈肌肌力过小

6、髋关节的屈曲挛缩,骨盆旋后,或是臀大肌后伸无力,都可以引起膝关节的过伸

7、躯干的控制能力对膝关节的过伸也有影响

8、一侧膝关节无力导致对侧代偿膝过伸

9、膝塌陷步态时采用膝过伸代偿

10、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

11、支撑相伸膝肌痉挛

12、胫前肌无力,导致足下垂内翻畸形

13、髋膝踝关节运动序列异常,如站起来时伸 膝过快而伸髋过慢

相关肌肉群

绝大部分的膝盖超伸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我们相关各个肌肉群相互间的不平衡导致的。

一、两组对抗肌群附着于骨盆前侧:

1)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从前向上拉动骨盆。

2)髋屈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髂腰肌,缝匠肌)从前施加向下的力。

二、两组对抗肌群附着于骨盆后侧:

3)腰背伸肌从后施加向上的力。

4)臀部肌(臀大肌,腘绳肌)从后向下拉动盆骨。

可以得出:

膝盖超伸=大腿前部肌肉、小腿后侧肌肉较强(过度紧张)+大腿后侧、臀部肌肉较弱(过度拉伸)

紧张的肌肉一:大腿前部肌肉

紧张的肌肉二:小腿肌肉

较弱的肌肉一:臀部肌肉

1、概念理解

肌肉长短(length):肌纤维长度的变化

力量强弱(strength):肌肉收缩对抗阻力的能力

张力大小(tension):在放松状态下肌肉触摸的柔软度或主观感觉的紧张程度

2、判断方法

肌肉长短:可通过骨骼关节位置或特定肌肉长度测试动作判断

力量强弱:可以通过手法肌力测试判断

张力大小:可以通过触诊和主观感受判断

3、在体态矫正或康复训练中的关系

在非病理情况下,身体姿态异常与肌肉张力的变化关系密切,体态矫正的核心思想就是重新平衡肌肉张力(注意平衡肌肉张力不等于平衡肌肉力量)、恢复肌肉的最佳长度,这时问题出现了,变长的肌肉一定力量弱吗?缩短的肌肉一定力量强吗?力量弱一定张力小吗?力量强一定张力大吗?不一定!

举例说明:

看上图,左一小腿三头肌延长,但是张力增大,屈髋肌群伸展延长但是张力增大,左二股后肌群延长但是由于重心前移反射性收缩张力增大,左三竖脊肌延长但是张力增大,而前锯肌缩短但是力量受到抑制减弱,所以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4、总结

肌肉延长≠力量减弱≠张力减小

肌肉缩短≠力量增强≠张力变大

处理方法简单理解就是让延长的肌肉缩短,缩短的肌肉延长,不管通过手法、训练、针灸或其它物理治疗手段,最终目的都是通过重新调整肌张力,达到新的肌肉平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48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