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老年人经常主诉活动时肩关节疼痛或僵硬,他们有着同样的主诉和症状,当肩关节活动到某一角度时疼痛或无力,胳臂抬不起来,夜间睡觉经常会痛醒,不能侧卧,疼痛持续一年以上,期间到过不少医院简彻,都当作“肩周炎”治疗,但是久治不愈,曾做过手法推拿、理疗、中药、针灸、封闭等,也遵照医嘱每天坚持锻炼,爬墙、拉吊环、棍棒操、绳操,虽然有过各种保守治疗,但是仍不见好转。每次运动后疼痛加重,情况在继续坏下去。经过仔细的检查后,发现原来他们都患了同一种损伤――“肩袖损伤”。 ――以肩关节疼痛和无力为主 肩袖是肩关节内四根肌腱的统称,它们呈袖套状包绕肱骨头。肩袖位于肩峰和肱骨头之间,主要功能是帮助肩关节稳定和肩关节运动,保护肱骨头不受三角肌牵拉上移,避免与肩峰撞击,这是一组十分重要的结构。但肩袖也是一种非常容易受到损伤和撕裂的组织。 肩袖损伤在60岁以上由于肩痛为主诉而就诊的老年人病人中非常常见,患病率高达70%,远远高于所谓的“肩周炎”。过去,由于对这类疾病认识上的局限性和误区,大多数病人被误诊为“肩周炎”,造成治疗失误和病人痛苦。引起肩关节疼痛的疾病很多,包括肩袖撕裂、肩峰撞击症、喙突撞击症、冻结肩、胸锁关节病、SLAP损伤、肩前方不稳、腱病、钙化性岗上肌腱炎、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症等,这需要专门训练的专科医生和十分认真的鉴别诊断能力。 肩袖损伤机制分为急性撕裂伤和慢性劳损伤两种。急性撕裂伤常见于猛提重物、摔倒时肩部支撑、外来暴力牵拉等,如公共汽车上手扶拉杆站立的乘客,突然遇急刹车时失去身体平衡等,就有可能造成肩袖撕裂伤。慢性劳损伤常见于曾经摔伤,上肢撑地或用力提拉重物后引起。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曾经拉伤过肩关节,或过度使用上肢后引起;在长期从事网球、棒球、羽毛球、游泳、登山等需要上肢举过头顶的运动人群中也较多见。 肩袖损伤主要表现为肩外展上举时疼痛,损伤严重的患肩因为肩关节上举无力,需要对侧手帮助才能完成上抬动作,有时候可能会有程度较轻的肩关节活动受限合并存在。功能锻炼无助于肩袖撕裂的止痛。如果误认为“肩周炎”,让肩袖撕裂的患者继续进行“爬墙”等运动锻炼,或人为地强行手法松解肩关节,可能会造成肩袖裂口继续扩大,最后形成巨大的或不可修复的肩袖撕裂,加重伤情,这是一种致残性很高的疾病,应引起重视。
一、体育活动前的预防
1、思想上要重视。
体育锻炼中发生的损伤往往是教师思想上大意而造成的。有的教师认为体育运动中的损伤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本人遇到的几起损伤事故中,都是由于教师的失误造成的,回过头来想想,只要教师措施得当,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加强安全教育,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体育运动中的损伤是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的。思想上的重视,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一环。
2、要经常检查场地。
体育教师要经常注意场地的安全卫生要求。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说,都是较大众化的场地,即用筛过的煤渣铺垫跑道,这种场地土质结实,又有一定的弹性,表面坚固不怕雨水冲淋,而且有较好的渗水性,是较符合要求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清扫场地中的石块、树枝、铁钉、玻璃等杂物,夏季要经常洒水,保持一定湿度,以免尘土飞扬,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修整场地,冬季要及时清扫场内积雪,避免冻结滑倒学生造成伤害事故。
3、要摆放好器械设备。
跳高架应安放牢固,以免倒下砸伤学生,海绵垫应有足够厚度,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再盖一块小垫子;跳远助跑道应平坦结实,起跳板与地面齐平,沙坑应深翻并随时耙平,细沙要松净,不带碎石、玻璃等其他杂物,铁锹和平沙耙用后应及时放到沙坑外;投掷助跑道也应平坦结实,而器械落地区则应松软,以免器械落地时弹起伤人,一个投掷场地不能同时进行几种投掷,更不能对掷,投掷区内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当器械落地后拾器械的同学才能进入场地。
4、要穿戴合适的运动服装。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一定要注意着装,每节体育课整队完毕后,教师要进行着装的常规检查。冬季着装应注意保暖,夏季女同学不能穿裙子,学生身上不能佩带徽章,口袋内不得装钢笔、小刀、钥匙等尖硬物品,不得穿牛仔裤。
二、体育课中的预防
1、要做好准备活动。
在体育锻炼中,不少运动损伤都是由于准备不足所造成的,因此,认真做好准备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人体机能活动的生理惰性,为正式练习做好准备;准备活动能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加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从而防止肌肉和韧带的损伤。
但准备活动也不应该是千遍一律,应根据天气情况和运动项目的难易而定,一般夏季或技术动作简单的项目,时间可以短些,量可以小一些;冬季或技术复杂的项目,活动时间应长些,量也要大一些。
另外,准备活动既要做“一般性”的,也要做与运动内容相关的“专项性”活动,如果准备活动与运动项目不吻合,针对性不强,易造成损伤,如:腰部突然用力过猛,就会发生腰部损伤。
总之,只有准备活动充分,才能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身体的灵敏反应,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我从几年的体育教学中体会一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2、掌握知觉过程,产生意识预见。
我们在体育活动中常看到有的同学在没有掌握动作要领、没有形成自动化动作时,就产生了动作的“冲动”,造成了意识的无法预见,形成了教学事故。而闵斯特伯格认为“我们的意识可以在身体动作执行以前预见到它”,但必须在动作熟练之后,在“我们的意识首先接触到刺激,然后接触到对于动作过程的知觉。这种动作感觉逐渐与印象产生联想,以后印象就能在活动之前唤起动作感觉的再现”之后。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过程,在这种心理成熟之后,再让学生实地操纵,提高学生运动的预判性。
3、要严肃认真,并组织严密。
在练习时,教师要加强保护和帮助,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而且可以预防发生运动损伤,如:在跳远时,起跳动作不正确,或落地姿势错误,易造成摔倒而碰到沙坑边;练习单杠时,两手的握法不正确,易造成手腕关节的扭伤,甚至手腕脱离单杠,造成摔伤;练习前滚翻或后滚翻时,头部动作的错误,易造成颈部的扭伤,等等。
在分散活动时,更要注意秩序的维持,最好分小组进行,由小组长负责,同学们不能追逐打闹,不随意穿行其他活动场地,如:在跑道上穿梭、在投掷场地围观。
因此,加强保护和帮助,维持体育活动有秩序的进行,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办法。 三、体育活动后的预防
要做好整理活动。运动后由于身体疲劳,肌肉和其他器官的工作能力都会降低。而整理活动(即放松活动)是运动的自然延续,能有效地消除运动后肌肉的紧张状态,改善血液的供应,也可使神经系统消除疲劳,从而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而出现的损伤。
放松活动也应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适宜的方式,如:上肢练习的项目,可做些放松性的慢跑;下肢练习的项目结束后,可在垫子上仰卧将两腿举起抖动或做倒立,直到呼吸、心率恢复到正常状态,自我感觉良好便可停做。认真做好整理活动对预防运动损伤有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因材施教,掌握好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对于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运动量安排上也要因人而宜、循序渐进,以防超负荷的运动损伤;在高温炎热的季节,练习时间不宜过长,适当多安排休息时间,运动时宜选择阴凉通风的场所,以防学生中暑等。
当然,以上措施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灵活运用、合理组织,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设施作具体安排,另外在时间及顺序的安排上也可作出调整。此外,在进行身体损伤的预防时也离不开心理的辅导。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搞好医务监督,遵守训练原则,加强保护,注意选择好训练场地,以防为主,防止任何学生任何损伤事故的发生。若万一发生伤害事故,应及时送学校卫生室或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冰壶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及预防
冰壶是一项技巧与智慧、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比赛中,运动员之间没有任何对抗性的身体接触,对运动员体能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一般认为此项目不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但是运动中的特殊技术动作与身体姿势均易引起相关部位的过度使用损伤与静力性损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对冰壶训练、比赛的观察及与国内冰壶裁判界权威人士的访谈得出相关结论,以期为国内对于冰壶损伤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冰壶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特点。
(1)流行病学调查。在第11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期间,对我国男、女共50名冰壶运动员进行了运动损伤调查。结果显示,男子冰壶运动员运动创伤易发部位为腰背部、腕部、腰部和膝关节。致伤动作按致伤频率依次为扫冰、非冰训练和投壶。女子冰壶运动员运动创伤易发部位为肩部、膝关节和腕部。致伤动作按致伤频率依次为扫冰、投壶和非冰训练。该项目致伤原因主要是疲劳,其次为准备活动不充分,再次为带伤训练。
Reeser和Berg29对全美冰壶锦标赛和全美男子俱乐部锦标赛的参赛队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扫冰和投壶是最易引发冰壶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技术动作,扫冰动作导致的损伤还有使运动员缺席训练的可能性;在损伤部位方面膝关节、背部和肩关节伤病发生率最高。
(2)损伤特点。由于冰壶质量接近20千克,传统的投壶技术是高摆动投壶和低摆动投壶,即前推动作完成后不要停顿,开始把壶向后、向上拉,拉至起踏板位置时,壶体实际已经离开冰面,并继续向后摆直到摆至膝关节的高度。在壶后摆的同时,左脚向后直线移动约一脚距离,臀部稍微抬起。在这一动作过程中,肩的高度几乎没发生变化。这一系列动作应该是有节奏、连贯的,不应该有任何停顿。所以这类投壶技术对肩部力量要求较高,常使运动员出现肩部、背部肌肉疼痛症状,而且力量不足的女运动员,往往难以完成投壶动作。
当今广为使用的“无摆动投壶技术”是从美国率先提出的,运动员利用脚蹬起踏器滑行推动冰壶前行,这种技术动作对于肩部和背部的负荷小,是较为理想的投壶方法。
在手离开壶体之后,运动员往往会继续滑行,协助指挥观察冰壶的运行轨迹,此时仍保持为膝关节和髋关节过度屈曲并外展的姿势,这对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负荷很大。过度的屈曲使股四头肌牵拉髌腱力量增加,易引发髌腱末端病。膝关节半月板受力增加,随着体能消耗,技术动作变形,可导致半月板损伤。此时,膝关节外展带动踝关节外展,是为了增大足部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但该动作加大了膝关节髌骨及交叉韧带的负荷,长期训练均会产生不适感。髋关节过度屈曲使臀肌和髂胫束紧张,在髂胫束和大转子之间有一滑囊,另在髂胫束浅面有一皮下滑囊,外伤或长期反复摩擦可引起滑囊炎症,致“弹响髋”发生。许多人发现在起踏板上的时间不能太久,一般不超过20秒。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下蹲的时间在缩短。下蹲的时间过长腿部会变得麻木僵硬,以至会影响起踏力量和滑行动作。最好时机是在即将投壶前再做下蹲动作。
扫冰要求运动员腕关节弯曲紧握扫冰刷,肩部带动上臂、前臂进行持续运动,同时运动员要保持在冰上的平衡。这使肩部、前臂、腕关节易出现过劳性损伤,如肩袖损伤、腕部扭伤、腕部创伤性腱鞘炎等等。上体持续前倾可导致腰背肌肉筋膜炎,反复地做弯腰动作可使腰椎间盘受到过度挤压而出现病变,颈部的过度弯曲也可导致颈椎病的发生。踝关节因剪步滑行扫冰动作中的支撑脚受力过大可致使扭伤、拉伤及过劳性损伤的出现。更重要的是有研究表明,长时间用力扫冰,因做爆发性动作腹内压升高,若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则有引发疝气的危险,应提早注意此类伤病的预防。滑行过程中不慎摔倒、不慎相互碰撞也存在发生挫伤、擦伤的可能性。据了解,冰壶运动员不乏在冰面摔倒后造成脑震荡及头面部擦伤的情况发生等。
在欧美部分国家,冰壶作为娱乐健身类项目较为普及,个别业余爱好者喜欢在进行冰壶运动,获得娱乐享受的同时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以提高兴奋性。酒后上冰可造成摔伤、撞伤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对于冰壶项目参与者,尤其是冰壶运动员来说应是严格禁止与注意的。冰壶场馆内平均温度在-15℃左右,而且为防止出现水蒸气滴,场地四周均安置除湿机,使场地内有干冷感觉,运动员在做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技术动作(扫冰)时,应注意保暖与防寒,预防冻伤和骨关节炎等疾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支参赛队的指挥队员由于基本上没有扫冰动作,身体处于非运动状态,应准备符合国际冰壶联合会要求的短款棉衣御寒。
2致伤原因。冰壶运动中2种主要技术动作为投壶和扫冰。比赛中由双方队员在4572米的场地内交替投壶(冰壶壶体为圆形,周长不超过9144厘米,高不低于1143厘米,含手柄和壶垫的质量在1724~1996千克)。
投壶包含平衡、时机、方向、松手四大技术要素,分为高摆动投壶、低摆动投壶和无摆动投壶3种技术动作。投壶时,腰腹肌肉等长收缩使上体略前倾、固定并保持正直滑行。滑行脚作为支撑腿而屈曲,股四头肌伸展,踝关节背屈。蹬板脚(浮腿)伸展微屈,在进入预备姿势后膝关节最能发力的最佳角度范围为135°~165°,股二头肌伸展,踝关节跖屈。投壶手的肩部三角肌收缩,带动上臂、肘关节、腕关节和手指协调运动,另一侧手掌心向下握扫冰刷下1/3部,刷子背面接触冰面进行支撑以维持身体平衡。
投壶过程中的错误技术动作主要为:平衡不佳、时机不当、投壶方向不准和松手技术有误。所谓扫冰是指操作扫帚或刷子,对滑行中的冰壶前方的冰面进行擦扫,以此来延长冰壶的滑行时间,使冰壶能够滑行更长距离的一种技术。正确的扫冰技术可以使滑行中的冰壶减少冰壶旋转导致的弧度,也可以保持冰壶的滑行速度。根据场地标准长度计算,运动员扫冰距离最长为30275米,完成时间大多在10秒以内,属于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使用扫帚扫冰的动作要领为扫帚与冰面成60°,上方的手紧握扫帚柄并能重复运动,下方的手轻握扫帚柄的中部,掌心朝上或朝下,这个部位是扫冰时的力点,是运动的中心。身体与冰壶前进方向成直角,双膝微曲,身体重心位于前脚脚尖,此脚尖与前进方向一致。使用刷子扫冰的动作要领与使用扫帚时基本相同,但是如果在冰壶左侧扫冰,刷子就放在身体左侧,左手掌朝下,握住刷子近部,右手掌朝下,双手具有一定握距。扫冰时,运动员因单脚摩擦力较大并使用剪步行走技术,重心前移,身体前倾,双手握扫冰刷,肩部三角肌协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交替收缩,下肢股四头肌、股后肌群、臀大肌肉交替收缩,腰背部肌肉进行等长收缩对躯干起到支撑、固定作用,肩关节带动前臂、腕关节持续运动完成扫冰动作。扫冰时错误的技术动作主要为:握法错误、身体位置错误、臂的动作错误和脚步移动错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