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怎样治疗最好

肩周炎怎样治疗最好,第1张

问题一:肩周炎太难受了,怎么样能治好・・・ 中医认为肩周炎的形成有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是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外因是风寒湿邪,外伤及慢性劳损。 另外,肩部的骨折、脱位,臂部或前臂的骨折,因固定时间太长或在固定期间不注意肩关节的功能锻炼亦可诱发关节炎。 天冷应防“冰冻肩”:冰冻肩也就是肩周炎,此病多发生于老年人。肩周炎是患者平时受风寒湿邪侵袭,长期劳损等引起。它是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形成关节内外粘连,阻碍肩的活动。 肩周炎病症表现: 肩周炎初发时表现为患侧肩部一处或几处疼痛不适,夜间比白天痛得厉害,劳累后更加剧。疼痛的程度差异很大,有的为纯痛,有的似刀割样痛,也有的为针刺样或牵拉样痛,疼痛范围大部分较广泛,多数疼痛延伸到上臂和肩后。疼痛厉害时,肩关节周围肌肉明显痉挛,严重时手不能梳头,甚至不能穿衣服。 预防肩周炎,最理想又简单的方法是坚持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做操等,平时注意肩部保暖,以防受风寒湿邪;防止肩部慢性劳损,不可突然做强力劳动或装卸过重物体,以防肩部发生扭伤。同时结合拜力士贴效果不错

问题二:肩周炎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 常用西医疗法]

1.药物治疗

泼尼松尤25~50毫克,1%普鲁卡因10毫升,痛点封闭,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2.功能锻炼

爬墙锻炼

面对墙壁,用双手或患手沿墙壁徐缓地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缓慢向下回到原处,反复进行。

体后拉手

双手向后反背,用健手拉住患肢腕部,渐渐向上拉动拾起,反复进行。

外旋锻炼

背靠墙而立,双手握拳屈肘,做上臂外旋动作,尽量使脊背靠近墙壁,反复进行。

摇膀子

弓箭步,一手叉腰,另一手握空拳靠近腰部,做前后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动作由慢到快。

常用中医名方

1.生山楂甘草汤

生山楂50克,桑椹50克,桑枝25克,乌梅25克,白芍20克,伸筋草20克,醋制元胡20克,姜黄15克,桂枝15克,威灵仙15克,醋制香附15克,甘草10克。水煎温服,3日2剂,1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除配合练功外停用其他药物或疗法。舒筋通络,祛淤行痹止痛,滑利关节。主治肩周炎。

2.白芍汤

白芍、沙地龙各400克,制马钱子、红花、桃仁、威灵仙各350克,乳香、没药、骨碎补、五加皮、防己、葛根、生甘草各150克。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02克,成人每次口服3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行下1个疗程。主治肩周炎。

3.黄芪当归汤

黄芪60克,当归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枣10克,威灵仙120克,穿山甲6克,防风12克,蜈蚣2条,生姜10克,羌活12克。每日1剂,水煎服。补胃气,通经络,散寒湿。主治肩关节周围炎。冷痛者,加制川草、乌草各10克;兼痰湿者,加法半夏12克,胆南星10克;病久三角肌萎缩者,加制马钱子03克。局部可以配合以针灸治疗。

[特色疗法]

1.肩周炎的推拿疗法

(1) 舒筋活络法:此为准备手法。患者取端坐位,医者以右手全掌着力,从手腕部开始,由肘、肩推抚至颈部,由上肢、肩内侧至外侧、后侧,依次推抚,反复施术20余次。

(2) 滚揉法:患者仰卧或坐位,医者用滚法或指揉法施术于患侧肩前部及上肢内侧,反复数次,配合患肢外展、外旋活动。再取卧位,医者一手握住患肢肘部,另一手在肩外侧或腋后部施用滚揉法,并嘱患者做患肢上举、内收等活动;再让患者仰卧,医者用滚揉法或指揉法在患侧胸外上部、肩前部滚揉,然后让患者坐起,配合患肢后伸活动。

(3) 点按穴位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点按合谷、曲池、缺盆、肩髑、肩贞,肩髂、肩井、天宗、曲垣、阿是等穴,使局部产生酸胀感。

(4) 环转摇肩法:医者站在患者患侧稍后,一手挟患肩,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关节为轴做环转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然后,一手托起前臂,使患侧肘屈曲,前臂内收,患侧手由健肩绕头顶、患肩、面前反复环绕10次。同时,另一手拿捏患肩。

(5) 上肢被动后扳法:医者站在患者患侧稍前方,一手握住患侧腕部,以肩顶住患者患侧肩前部,握腕之手将患臂由前方扳向背后,逐渐用力使之后伸,反复4―5次。

(6) 背后拉臂法:医者站在患者健侧稍后方,一手扶健侧肩,以防止患者上身前屈,另一手握住患侧腕部,从背后将患肢向健侧牵拉,逐渐用力,加大活动范围,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问题三:肩周炎的最佳治疗方法 肩周炎的的治疗需积极及时,别耽误,越推只会让病情严重。肩周炎的治疗配合肩周炎患者自身的调养,补充营养,增强筋骨抵抗力,特别是中老年人体质下降,自己改多注意自身营养充足。多锻炼,活动筋骨,别过于劳累,要适度的休息。保持良好心情和充足睡眠。愉悦的心情,是病痛的最好用一下济愈堂肩周健骨舒络贴,可以轻松解决肩周炎的大问题,另外注意早起晚睡注意防寒保暖,不shi肩部受凉,晚睡时可以用热盐水毛巾敷患病部位,半小时左右。平时洗刷要用温水,不要用凉水

问题四:肩周炎哪里治疗最好 肩关节内在病变,局部软组织退行性改变,可由于疼痛限制肩关节运动造成肩周炎。其次,神经系统疾病也易导致肩周炎的出现,有较多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患偏瘫,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肩周炎发生率较高。除此之外,肩周炎的发病与姿势失调有关,相当多的肩周炎患者发生于手工作业,伏案久坐等具有不良姿势的职业

问题五:肩周炎如何治疗最好? 肩周炎具有一定的自愈性,即有一些人未经正规治疗过了一段时间后可以症状消失。这个时间段一般为2-3年。但是如果有了症状还是要到医院正规治疗,原因是:一是要确诊,排除其他疾病,耽误了治疗时间;二是缓解病情的需要;三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对疾病的预后很关键。自己可以在家外用苗,。父yang生中药来护里,方法也比较多。也应该在咨询医生后有选择的进行。但是得坚持,不坚持是不行的。

问题六:肩周炎能够治好吗,怎么治疗? 如果是肩周炎,急性期吃点药控制下,缓解期要进行康复锻炼,还可以行针灸、理疗。

问题七:怎样能治好肩周炎或者缓解肩周炎呢? 我家马氏祖传膏药在家乡小有名气,几代中医加上祖上传下来的膏药已经治愈腰间盘突出、肩周炎、关节炎、颈椎病等病的患者已有上千例。 自从在网上推广以来,有许多患者朋友打来电话咨询、购买,这是对我们极大的信任。也许您的一个电话会让您以后的生活减少许多的痛苦和麻烦,我们会给你满意的答复.并且我可以承诺如果没有疗效可以全额退款,您可以不相信我,但是不能不相信我家的膏药.现在家里患者几乎都是治好的人介绍给亲朋来买的。希望你能买到真正的好药解除你的烦恼。 最后说一句,我很理解患者不相信网上,尤其有的患者只看重好评或者几颗钻皇冠之类,其实我每天都能收到代刷信用的广告。之所以不想弄,我对我家膏药很自信,只想实实在在做买卖,骗人没好下场的。好膏药不怕没人买!请相信社会上好人还是有的,真正好的秘方还是存在的, 膏药的秘方我给大家透露几味药材(麝香、海马、鹿茸、白花蛇、全蝎、穿山甲、当归、红花)等,不能说了,再说方子就漏了。懂行的朋友一看方子就知道用的都是好药、猛药都很难买到!这膏药岂能不是好药! 详细****在我的空间里 具体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一步咨询(留意空间****)!

感觉的分类: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两类,包括: 特殊内脏感觉:嗅觉(senseofsmell)、味觉(tastesense)  一般内脏感觉:起源于内脏、浆膜、血管的胀、痛、压、空等感觉。  特殊躯体感觉:分别由眼、耳所感受的视觉(visualsense)、听觉(senseofhearing)、平衡觉(equilibriumsense)。  一般躯体感觉:主要介绍的  浅感觉:皮肤、浅表粘膜的感觉。包括:浅痛觉,温度觉,触觉。  深感觉:即本体感觉。包括:皮下组织的压觉,肌腱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深痛觉及骨骼上感受的振动觉。  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觉等。  一、感觉系统的组成  周围部分:感受器——接受刺激进行初步分析,并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左边为压觉感受器,右边为触觉感受器)  传导部分:感觉传导束  中枢部分:感觉皮层中枢  各种一般感觉均有其特有的感受器和传导路径。  1感受器RECEPTORS  外感受器: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接受从外界直接加于机体组织上的各种刺激。  痛觉:游离神经末梢(freenerveendings)  温度觉:冷觉Krause球状小体,热觉Ruffini小体。  触觉:毛囊周围的神经末梢,触觉小体(meissner),触盘(merkel)。。  压觉:Paccini环层小体。  本体感受器:深感觉,接受来自肌肉(神经肌梭)、肌腱(腱梭)、关节等深层组织中刺激,包括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  神经肌梭  神经肌腱(高尔基腱器)。  内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方面的刺激。  感觉传导束及传导系统:  浅感觉(痛温觉)传导系统(Thepainandtemperaturesystem)  脊髓丘脑侧束——痛觉和温度觉,  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  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系统:  后索(薄束,楔束)内侧丘系通路——精细触觉,包括外感觉(触觉-压觉),两点分辨觉,立体触觉,皮肤书写觉等复合感觉,以及振动觉。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系统:  后索及脊髓小脑束通路——本体感觉(运动觉,位置觉)。  感觉皮层中枢:对传来的刺激进行高级综合分析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Brodmann第3,1,2域)和部分顶上回(Brodmann第5,7域)  2传导路径  (一)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系统(Thediscriminativetouchsystem)  触觉,振动觉,压觉等感受器→周围神经→脊神经节细胞(1)→脊神经后根→薄束,楔束→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2)→经内弓状纤维交叉→内侧丘系(对侧)→丘脑外侧核(3)→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感觉皮层中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Brodmann第3,1,2域)和部分顶上回(Brodmann第5,7域)  (二)痛温觉传导系统(Thepainandtemeraturesystem)  皮肤和粘膜痛觉和温觉感受器→周围神经→脊神经节细胞(1)→脊神经后根→脊髓后角尖部Rolando胶质(2)→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对侧)→丘脑外侧核(3)→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感觉皮层中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部分顶上回)。  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在同侧先上升2~3节段,然后经前连合交叉到对侧侧索和前索,分别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糙或轻触觉)上行。  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Theproprioceptivesystem)(运动觉,位置觉)  1下肢和躯干:脊神经节细胞(1)→后索→Clarke柱(2)→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小脑核(3)→小脑。同侧传导,不交叉。  2上肢和颈部:神经节细胞(1)→后索(楔束)→楔束副核→楔小脑束→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小脑核(3)→小脑。同侧传导,不交叉。  感觉传导系统的特点  感觉系统的组成:周围——感受器,传导——传导系统,中枢——大脑皮质  痛温觉传导系统(Thepainandtemperaturesystem)和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系统(Thediscriminativetouchsystem):  三级传导:第一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细胞;  第三神经元在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二神经元:本体感觉为薄束核和楔束核,痛温觉  为脊髓后角尖部Rolando胶质。  二级交叉:后索内侧丘系通路在延髓处交叉,脊髓丘脑束在脊髓白质前连合处交叉。  对侧支配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系统(Theproprioceptivesystem)三级传导,不交叉,支配同侧。  所有感觉传导束皆由三个神经元单位组成。  三、感觉神经纤维在神经系统各部的排列和皮肤分布  1周围神经:片块状分布  2神经节或后根:节段型分布(躯干呈环状,四肢呈条状)。  上肢(颈膨大)C5-T2;下肢(腰膨大)L1-S2  躯干:T3-T12;会阴和肛门周围部:S3-S5  头颈部——C1-C4;面部——三叉神经  内侧:精细触觉及深感觉外侧:浅感觉(内:粗糙触觉;中:温度觉;外:痛觉)  3脊髓:  后索:薄束:内侧-下肢(T4或T6以下仅有之)。楔束:外侧——上肢。内?外:骶-腰-胸-颈(由于进入后索的纤维不交叉,来自上部节段的后索纤维-楔束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后索纤维-薄束推向内侧引起)  背侧至腹侧:精细触觉、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和压觉。  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内侧-上肢,中间-躯干,外侧——下肢;外?内:骶-腰-胸-颈(由于来自上部节段的脊髓丘脑束纤维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脊髓丘脑束纤维推向外侧所致)传导束的层次排列次序,特别是痛、温觉障碍时,对髓内肿瘤及髓外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颈段的髓内肿瘤,痛、温觉障碍是按颈-胸-腰-骶顺序发展,即自病灶水平开始自上向下发展;而颈段的髓外肿瘤,痛、温觉障碍的发展顺序相反。  背侧至腹侧:温度觉、痛觉、粗糙触觉和压觉  5脑干:  内侧丘系(后索)延髓——无头人背向而立;脑桥——下部:无头人背向而坐;上部:无头人背向而卧;中脑——无头人倒向而立,背侧为下肢,腹侧为上肢  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延髓——内侧为上肢,外侧为下肢。脑桥:位于内侧丘系之外,内侧为上肢,外侧为下肢。中脑:位于内侧丘系之背侧,背侧为上肢,腹侧为下肢  内侧丘系与脊髓丘系在脑桥上部以后紧密相连,故病变时深浅感觉均有障碍,无分离性感觉障碍改变。  6丘脑:丘脑腹后外侧核,浅感觉:外侧;深感觉:内侧  7内囊:后肢的后1/3部,上肢前上方,下肢后下方  8感觉皮质:中央后回(Brodmann第3,1,2域),倒置人形。  上部-下肢,中部-躯干、上肢,下部——头面  交叉性,代表区与体表面积不成比例,与感受器的分布相关  四、感觉障碍的症状  按"程度"划分:感觉丧失anesthesia,感觉减退hypoethesia,感觉过敏hyperethesia(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按"性质"划分:  感觉分离dissociatedsensibility:一种感觉障碍,另一种保存。如痛触觉分离:痛觉障碍,触觉保存。分裂性感觉障碍。  感觉过度hyperpathia:兴奋阈增高,反应时间延长,性质和部位难确定,有强烈不适感,刺激部位有扩散。如丘脑病变,末梢神经炎。  感觉异常paresthesia:没有外界刺激感到麻、木、痒、针刺、蚁行感、束带感。  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pain:如根痛。  抑制性症状:  感觉缺失(anesthesia)-感觉径路被破坏。完全性-在同一部位各种感觉(浅深感觉〕均缺失;分离性-在同一部位内只有某种感觉障碍而其它感觉保存。  感觉减低(hypoethesia)-感觉机能受抑制。  刺激性症状:  感觉过敏(hyperethesia)-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感觉倒错-非疼痛性刺激而诱发出疼痛感觉,或冷觉刺激当作热觉刺激。  感觉过度(hyperpathia)-各种刺激引起的强烈难受感觉,见于带状疱疹后的疼痛、丘脑的血管性病变〔脑出血〕、周围神经外伤的恢复期等。  感觉异常(paresthesia)-无外界刺激时感到麻、木、痒、针刺感、蚁行感、肿胀感和束带感等。  疼痛(pain)-局部疼痛,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受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如椎间盘脱出的压迫时),扩散性疼痛(刺激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个神经分支而产生的疼痛。如牵涉性疼痛,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左上肢内侧痛)。  按"分布"划分有周围型、节段型与传导束型  五、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感觉系统各部病变时所致的感觉障碍  1周围神经:  单发性:片块状分布,各种感觉障碍。如股外侧皮神经炎  多发性: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套样分布,各种感觉障碍;即末梢型感觉障碍。如多发性神经炎,多由中毒(砷-吡霜,呋喃西林——利特灵)或代谢障碍(维生素B1缺乏、糖尿病、酒精中毒)。  后根型感觉障碍:节段型(躯干呈环状,四肢呈条状),各种感觉均障碍。可有根性疼痛。如神经根炎、椎间盘突出、脊髓髓外肿瘤,一个根的损毁病变查不出,因为相邻根的支配范围有重叠,但可有一个根的刺激征-根痛。神经节病变:分布类似根性,可有疱疹-带状疱疹。图见马尾损害。  上肢(颈膨大:C5-T2)C5——三角肌;C6——拇指;C7——中指,无名指;C8——小指;T1——前臂尺侧(部分),上臂内侧;T2——腋窝。  胸部T3-T6,男性乳头T4;腹部:上腹部T7-T8,剑突T7;中腹部T9-T10,肚脐T10;下腹部T11-T12,腹股沟T12;下肢:L1-S2;会阴:S3-S5  脊髓:  灰质:节段型分布、分离性感觉障碍  A后角:一侧节段型分布、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触觉分离,痛觉障碍,触觉保存。如脊髓空洞症,好发于脊髓中央管、后角。图圆锥损害。  B灰前连合:两侧节段型分布、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触觉分离,痛觉障碍,触觉保存。损伤脊髓丘脑束的束前纤维,颈胸髓病变呈"马褂样"分布,腰髓病变呈"裤衩样"分布。如脊髓空洞症、脊髓髓内肿瘤(纵向发展多)、脊髓出血。  白质:病变水平以下传导束型分布的感觉障碍  A后索:病变水平以下传导束型分布的深感觉障碍,同侧,并有感觉性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尤在无视觉调节时-夜间或闭眼,走路声大,踩棉花感,有穿鞋上床史,洗脸时易摔交),Romberg氏征阳性。如脊髓痨,真性-梅毒,假性-糖尿病;亚急性联合变性(胃大部切除后维生素B12缺乏)。  压觉减退,不能感觉到脚下所处的场地,站立或行走不稳,尤其是在无视觉调节时(如夜间和闭眼时);并有踩棉花感;Romberg氏征(闭目难立征)阳性。  位置觉和运动觉障碍,闭眼后不能说明他的肢体所处的位置。  振动觉丧失,不能感觉到放置在其骨骼上的音叉振动。  皮肤上的两点辨别觉丧失。  复合感觉丧失,闭眼后不能辨别在其皮肤上写的字,不能描述出他触摸物体的形态与性质。  B白质前连合: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交叉的纤维,节段型分离性感觉障碍,双侧痛温觉障碍,但触觉保存,痛触觉分离。  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氏综合征)  同侧:后索-深感觉障碍  对侧: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痛温觉障碍,但触觉保存,痛触觉分离。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横贯损害:后索,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双侧。各种感觉均障碍。  脑干  延髓:交叉性感觉缺失,同侧面部(三叉神经脊束核),对侧肢体(脊髓丘系)痛、温觉缺失。  临床疾病: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Wallenberg氏综合征、延髓中上水平后外侧部病变)。  脑桥和中脑:对侧面部和肢体的感觉障碍,感觉纤维均已交叉到对侧,多有受损平面的同侧颅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多见于脑血管病。  丘脑型感觉障碍:丘脑三偏征  对侧偏身传导束型各种感觉障碍。四肢远端明显,深感觉重。  偏身共济失调。  同位性偏盲(外侧膝状体)  丘脑性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感觉倒错等。如丘脑肿瘤,脑血管病-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内囊型感觉障碍:内囊三偏征,如脑出血,内囊部  对侧偏身性感觉障碍,传导束型各种感觉障碍。  脑性偏瘫  同位性偏盲(外侧膝状体)  6皮质型感觉障碍:  刺激症状:感觉皮质受刺激后可致感觉性局限性癫痫发作。  损毁症状:(1)单肢体感觉障碍,以手或足明显;  复合感觉障碍: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觉等实体感觉障碍,借触摸不能分辨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骨名·髃骨 5 经穴别名·髃骨 51 髃骨的别名 52 出处 53 特异性 54 穴名解 55 所属部位 56 肩髃穴的定位 57 取法 58 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9 穴区神经、血管 510 特异性 511 功效与作用 512 主治病症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 5132 灸法 514 配伍 515 文献摘要 516 研究进展 6 参考资料 1 拼音

yú gǔ

2 英文参考

acromion scapul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髃骨:1骨名;2经穴别名。[1]

4 骨名·髃骨

髃骨为骨名。指肱骨头。《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髃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也。”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1]

5 经穴别名·髃骨

髃骨为经穴别名。出《圣济总录》。即肩髃[1]。

穴位 肩髃 汉语拼音 Jianyu 罗马拼音 Chienyu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号 中国 LI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5 富耶氏 GI15 德国 DI15 英国 Li15 美国 LI15

肩髃为经穴名(Jiānyú LI15)[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2]。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2]。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2]。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51 髃骨的别名

髃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中肩井(《备急千金要方》),扁骨(《外台秘要》),尚骨(《循经考穴编》),肩尖[3],扁骨[3],偏骨[3]。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

53 特异性

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2]。

54 穴名解

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2]。

55 所属部位

《广韵》:“肩,项下。”《说文》:“髃,肩前也。”段注:“肩头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髃之言隅也。”《类经·十二经脉》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处,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穴当肩角,故名肩髃。[3]

56 肩髃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4][5]。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2]。

肩髃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下际出现二个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6]。

肩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穴的位置(肌肉)

肩髃穴的位置(骨骼)

57 取法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2]。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或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间取穴[7]。

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58 穴位解剖

肩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2]。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5]。

59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5]。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并有旋肱后动、静脉通过[6]。

510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511 功效与作用

肩髃有通经活络,疏散风热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风、通利关节作用[2]。

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7]。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肩髃穴有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之功。[3]

512 主治病症

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5]。

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2]。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6]。

肩髃穴是治疗上肢不遂和肩关节疾病的首选穴[7]。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热,瘾疹,瘰疬[7]。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5]。

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2][6]。

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7]。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治岗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注意:行针时禁忌活动肩部,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的现象,故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7]。

5132 灸法

可灸[2][5][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514 配伍

阳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2]。

阳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疬[2]。

阳溪配阳溪治风疹[2]。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7]。

肩髃配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7]。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7]。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7]。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7]。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5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针灸大成》: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百症赋》: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灸偏风不遂,七七壮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当灸不畏细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唐鲁州刺史库狄钦,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痈,乳毒,乳巖。

516 研究进展

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按揉肩髃穴后,测肢体末端血流图比较,结果表明动脉弹性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少[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158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