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deltoid muscle)俗称"虎头肌",是一个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肌,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后、外侧包裹着肩关节,是一块多羽状肌。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所形成。肌束分前、中、后3部。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三角肌 外文名 :Deltoid muscle 俗称 :虎头肌 形状 :凸出上臂,酷似虎头 位置 :位于肩部 作用 :使肩关节外展 解剖结构,机能,周围相关组织,相关疾病与治疗, 解剖结构 前缘借三角胸肌间沟与胸大肌锁骨部相隔。后缘游离,自前而后,遮盖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外侧头和长头的上部小圆肌和冈下肌的外侧部。恰对斜方肌止点而起自锁骨外侧1/3的前缘、肩峰外侧缘、肩胛冈下唇和冈下筋膜。肌纤维向外下方逐渐集中,止于肱骨体外侧面的三角肌粗隆。该肌生理横断面为1960平方厘米。 起点: 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 止点: 肱骨三角肌粗隆。 支配神经: 发自脊神经臂丛的腋神经。 机能 近固定前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和旋内。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此外,该肌对加固和稳定肩关节有一定作用。当手臂处于小于60°角位置时,此肌外展效率相当低,而在90°~180°度之间角度时表现出最大的收缩效果。 周围相关组织 该肌的深面,三角肌筋膜深层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有一恒定的较大的黏液囊,叫三角肌下囊。由此囊膨出许多突起,尤其是突入肩峰下面的最明显,称之为肩峰下滑囊。该囊易产生变性、损伤、粘连,因而引起肱骨头向上移位固定,产生肱骨上举困难。从三角肌深面观察,可发现该肌纤维束为多羽状,因此,该肌比较肥厚而有力。但其活动范围有限,收缩时可使肱骨外展70°。其前部和后部肌束的结构与中部不同,为彼此平行的肌纤维,前部肌束使肱骨前屈及旋内,后部肌束使肱骨后伸及旋外,前部及后部的最下部肌束使肱骨内收。该肌最主要的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受腋神经支配。 相关疾病与治疗 1、三角肌挛缩症通常是由反复肌肉注射、外伤或是不明原因所造成,临床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功能障碍、肩关节外展挛缩、三角肌内明显的纤维索条、翼状肩胛骨、纤维索条处皮肤凹陷。三角肌中纤维索条结构是诊断三角肌挛缩症的重要征象。 2、三角肌可分3个部分挛缩,即前部分(锁骨部分)、中间部分(肩峰部分)、后部分(棘突部分),前部分和后部分由长横纹肌纤维组成,中间部分是羽状肌,这种肌纤维短但多,散在平行走行于肌腱边缘,插入3条类似的散在分布的肌腱中,这些肌腱起止于三角肌粗隆。这些短的斜纹肌的纤维化可使散在的肌腱合并,然而它们并非正常的连线在一起。因此,仅仅一些肌纤维的纤维变性就能导致三角肌挛缩。这种中间部分的特定结构和经常把它作为肌肉注射的合适位置可能是导致三角肌挛缩症频繁的原因。挛缩组织主要发生于三角肌中束和深筋膜,少数为后束,与皮下组织粘连,挛缩索条纤维化、白亮,内收关节时挛缩索条明显紧张。病理显示挛缩的纤维索条影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透明变性,伴横纹肌萎缩或消失,三角肌表面的线状沟、肌组织间由脂肪组织填充。虽然大多数三角肌挛缩症患者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通常很容易诊断,但是也有一些患者被忽视。纤维索条的存在是最显著的临床表现,也是做出正确诊断的主要依据。传统意义上,纤维索条的发现往往通过触诊,但触诊发现纤维索条仅仅是局限于有明显张力的患者,与触诊相比,MR可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和病变累及的范围,对治疗方式尤其是对手术指导有重要的作用。 3、治疗:均行手术治疗。取肩峰至肱骨上端外侧纵切口,皮下脂肪组织有纤维性变,尤以皮肤凹陷处皮下组织与三角肌有粘连,切开深筋膜后,即可发现三角肌中部有一纤维索带,该纤维索带从肩峰延伸至三角肌止点,界限清楚;本组4例纤维索带坚硬,深达骨膜,呈瘢痕状,3例三角肌后部也有部分纤维化;逐步切断白色纤维索带过程中,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步恢复正常,固定肩胛骨,肩关节可充分内收。 4、总之,三角肌挛缩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该病无自限性、无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病情随年龄增大而加重,手术治疗效果肯定,接受手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所以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1臂丛神经根损伤
(1)上臂丛神经根(颈5~7)损伤 腋、肌皮、肩胛上神经及肩胛背神经麻痹,桡、正中神经部分麻痹。肩关节不能外展与上举,肘关节不能屈曲,腕关节虽能屈伸但肌力减弱,前臂旋转亦有障碍,手指活动尚属正常,上肢伸面感觉大部分缺失。三角肌、冈上下肌、肩胛提肌、大小菱形肌、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肱桡肌、旋后肌等出现瘫痪或部分瘫痪。
(2)下臂丛神经根(颈8胸1)损伤 尺神经麻痹,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受损,正中、桡神经部分麻痹。手的功能丧失或发生严重障碍,肩、肘、腕关节活动尚好,患侧常出现Horner征。手内肌全部萎缩,骨间肌尤其明显,手指不能屈伸或有严重障碍,拇指不能掌侧外展,前臂及手部尺侧皮肤感觉缺失。尺侧腕屈肌、指深浅屈肌、大小鱼际肌群、全部蚓状肌与骨间肌出现瘫痪。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部分瘫痪。
(3)全臂丛损伤 早期整个上肢呈迟缓性麻痹,各关节不能主动运动,但被动运动正常。由于斜方肌受副神经支配,耸肩运动可存在。上肢感觉除臂内侧因肋间臂神经来自第2间神经尚存在外,其余全部丧失。上肢腱反射全部消失,温度略低,肢体远端肿胀。Horner征阳性。晚期上肢肌肉显著萎缩,各关节常因关节囊挛缩而致被动活动受限,尤以肩关节与指关节严重。
2臂丛神经干损伤
(1)上干损伤 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和上臂丛神经根损伤相似。
(2)中干损伤 独立损伤极少见,但可见于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修复术切断颈7神经根或中干时。仅有示、中指指腹麻木,伸肌群肌力减弱等,可在2周后逐渐恢复。
(3)下干损伤 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和下臂丛神经根损伤类同。
3臂丛神经束损伤
(1)外侧束损伤 肌皮、正中神经外侧根与胸前外侧神经麻痹。肘关节不能屈,或虽能屈(肱桡肌代偿)但肱二头肌麻痹;前臂能旋前但旋前圆肌麻痹,腕关节能屈但桡侧腕屈肌麻痹,上肢的其他关节活动尚属正常。前臂桡侧缘感觉缺失。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与胸大肌锁骨部瘫痪,肩关节与手部诸关节的运动尚属正常。
(2)内侧束损伤 尺、正中神经内侧根与胸前内侧神经麻痹。手内部肌与前臂屈指肌全部瘫痪,手指不能屈伸(掌指关节能伸直),拇指不能掌侧外展,不能对掌、对指,手无功能。前臂内侧及手部尺侧感觉消失。手呈扁平手和爪形手畸形。肩、肘关节功能正常。内侧束损伤和颈8胸1神经根损伤表现类似,但后者常有胸大肌(胸肋部)、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麻痹,前者则无此现象。
(3)后束损伤 肩胛下神经支配的肩胛下肌、大圆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小圆肌;桡神经支配的上臂和前臂伸肌群瘫痪。肩关节不能外展,上臂不能旋内,肘与腕关节不能背伸,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伸直和桡侧外展,肩外侧、前臂背面和手背桡侧半的感觉障碍或丧失。
三角肌区,指该肌所在的区域。此区皮肤较厚,浅筋膜较致密,有腋神经的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三角肌从前、外、后包绕肩关节。腋神经的前支支配三角肌的 前部与中部,其后支支配三角肌的后部和小圆肌。旋肱后血管与腋神经伴行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向前与旋肱前血管吻合。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可伤及腋神经,致三角肌麻痹, 日后可形成“方肩”,而肩关节脱位时,亦有“方肩”表现,须加以鉴别。 神经来自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分支。
(1) 胸长神经(C5、7)于锁骨上方发于臂丛,沿前锯肌表面下降并支配此肌。此神经损伤,前锯肌麻痹,表现为“翼状肩”,上肢上举困难。
(2) 胸背神经(C6、8)起自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下行,分布于背阔肌。
(3) 肌皮神经(hmusculocutaneus)(C5、7)(图10—85、86)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4)正中神经(nmedianus)(C5、7)(图10—85、86)由来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个根合成,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肱动脉下行到肘窝,继在前臂指浅、深屈肌之间沿前臂正中下行。经腕至手掌,发出正中神经掌支(返支),进入鱼际,发出3条指掌侧总神经,再各分为2~3条指掌侧固有神经至1~4指相对缘。(图10-87) 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肘部和前臂发肌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前臂屈肌及旋前肌。在手掌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一、二蚓状肌。发皮支:支配手掌桡侧2/3的皮肤,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皮肤,以及其背面中节和远节的皮肤。 正中神经损伤可致:①运动障碍: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指、食指及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做对掌动作。②感觉障碍:上述皮肤分布区感觉障碍,尤以拇、食、中指远节关节最为明显。③肌肉萎缩:鱼际肌萎缩,手常变平坦称为“猿手”。
(5)尺神经(nulnaris)(C7、T1)(图10-85、86)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行,在臂中部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进入前臂。在沟中尺神经位置表浅,紧贴骨面,骨折时易受损伤。尺神经在前臂尺侧腕屈肌深面随尺动脉下行,至桡腕关节上方约5c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本干下行称尺神经掌支,经豌豆骨桡侧分浅、深支入手掌(图10—8889)。 尺神经在前臂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深支支配小鱼际肌,拇收肌、全部骨间肌及第三、四蚓状肌。浅支在手掌分布于小鱼际的皮肤和尺侧一个半指皮肤。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皮肤(第3、4指相邻侧只分布于近节背面的皮肤)。 尺神经损伤后可致:①运动障碍: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内收,其它各指不能内收与外展,环指与小指末节不能屈曲。②感觉障碍:尺神经分布区感觉迟钝,而小鱼际及小指感觉丧失。③肌肉萎缩:小鱼际平坦,由于骨间肌及蚓状肌萎缩,掌骨间隙出现深沟,各掌指关节过度后伸,第 4、5指的指间关节屈曲,表现为“爪形手”。
(6)桡神经(nradialis)(C5、8)(图10—89、91)发自臂丛后束的粗大神经,初在腋动脉后方,继而伴随肱深动脉向后,在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的桡神经沟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与深支。 ①浅支:在肱桡肌深面,伴桡动脉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的皮肤以及桡侧二个半指背面的皮肤(图10—86、88)。 ②深支:较粗、主要为肌支。穿旋后肌至前臂背侧,在深、浅肌之间下降,分数支,其长支可达腕部。(图-89) 桡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及前臂后群所有伸肌和旋后肌。 桡神经皮支:分布于臂、前臂背侧和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二个半手指皮肤(图10—88)。 肱骨干骨折易伤及桡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不能伸腕和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减弱。②感觉障碍:前臂背侧皮肤及手背桡侧半感觉迟钝,“虎口”区皮肤感觉丧失。③抬前臂时,由于伸肌瘫痪及重力作用,出现“垂腕征”(图10—90)。 7腋神经(nradialis)(图10—89)发自臂丛后束,伴旋肱后动脉向后,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其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绕三角肌后缘分布于肩部和臂部上1/3外侧面皮肤。 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可损伤腋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肩关节外展幅度减小。②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③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三角肌是由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可分为三束,前束起于锁骨外侧半,中束起于肩峰后,后束起于肩胛骨处,三束共同汇合止于肱骨三角粗隆处,三角肌的功能是使肩关节外展,前屈、内旋,后伸和外旋肩关节的作用。
临床上当出现四边孔综合征时,可引起腋神经的损伤,腋神经在四边孔的出口处,常常由于四边孔出口的组织产生水肿,粘连等压迫,刺激腋神经而引起腋神经的损伤,出现三角肌的麻木无力,肩关节的外展活动受限。
因此可积极地对四边孔综合症进行治疗,当治疗以后,腋神经的损伤会得到明显的缓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