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里面的隐藏快捷键有哪些

CAD里面的隐藏快捷键有哪些,第1张

cad快捷键

cad快捷键

  

  快捷键 注释 快捷键 注释

  

  A ARC(画弧) IN INTERSECT(求交)

  

  AA AREA(测量面积) L LINE(画线)

  

  AR ARRAY(阵列) LA LAYER(建立图层)

  

  ATT ATTDEF(定义属性) LE QLEADER(快速导引线标注)

  

  ATE ATTEDIT(编辑属性) LEN LENGTHEN(加长)

  

  B BLOCK(定义图块) LI LIST(列表)

  

  BH BHATCH(图案填充) LT LINETYPE(设置线型)

  

  BR BREAK(打断) LTS LTSCALE(设置线型比例)

  

  C CIRCLE(画圆) M MOVE(移动)

  

  CH PROPERTIES(特性修改) MA MATCHPROP(属性匹配)

  

  CHA CHAMFER(倒斜角) ME MEASURE(测量)

  

  COL COLOR(改变物体颜色) MI MIRROR(镜像)

  

  CO COPY(复制) ML MLINE(画多线)

  

  D DIMSTYLE(设置标柱样式) MT MTEXT(多行文字)

  

  DAL DIMALIGNED(对齐标注) O OFFSET(偏移)

  

  DAN DIMANGULAR(角度标注) OP OPTIONS(系统设置)

  

  DBA DIMBASELINE(基线标料) OS OSNAP(物体捕捉)

  

  DCE DIMCENTER(圆心标注) P PAN(视图平移)

  

  DCO DIMCONTINUE(连续标注) PE PEDIT(复和线编辑)

  

  DDI DIMDIAMETER(直径标注) PL PLINE(复合线)

  

  DED DIMEDIT(标注编辑) PO POINT(画点)

  

  DI DIST(测量距离) POL POLYGON(画正多边形)

  

  DIV DIVIDE(等分) PRE PREVIEW(视图预览)

  

  DLI DIMLINEAR(线性标注) PRINT PLOT(打印)

  

  DO DONUT(圆环) R REDRAW(重画)

  

  DOR DIMORDINATE(坐标标注) RE REGEN(重新生成)

  

  DOV DIMOVERRIDE(尺寸更新) REC RECTANGLE(画矩形)

  

  DR DRAWORDER() REN RENAME(改名)

  

  DRA DIMRADIUS(半径标注) RO ROTATE(旋转)

  

  DS DSETTINGS(草图设置) S STRETCH(伸展)

  

  DT DTEXT(动态文本) SC SCALE(比例缩放)

  

  E ERASE(删除) SN SNAP(栅格点捕捉)

  

  ED DDEDIT() SPL SPLINE(画样条曲线)

  

  EL ELLIPSE(画椭圆) SPE SPLINEKIT(编辑样条曲线)

  

  EX EXTEND(延伸到) ST STYLE(设置文字样式)

  

  EXIT QUIT(退出) T MTEXT(多行文字)

  

  EXP EXPORT(炸开) TO TOOLBAR(调用工具条)

  

  F FILLET(倒圆角) TR TRIM(修剪)

  

  G GROUP(成组) UN UNITS(设置单位)

  

  HE HATCHEDIT(图案填充编辑) W WBLOCK(块存盘)

  

  I INSERT(插入块) Z ZOOM(视图缩放)

  

  IMP IMPORT(导入)

  

  

  

  附:常见的快捷命令

  (一)字母类

  1、对象特性

  ADC, ADCENTER(设计中心“Ctrl+2”)

  CH, MO PROPERTIES(修改特性“Ctrl+1”)

  MA, MATCHPROP(属性匹配)

  ST, STYLE(文字样式)

  COL, COLOR(设置颜色)

  LA, LAYER(图层操作)

  LT, LINETYPE(线形)

  LTS, LTSCALE(线形比例)

  LW, LWEIGHT (线宽)

  UN, UNITS(图形单位)

  ATT, ATTDEF(属性定义)

  ATE, ATTEDIT(编辑属性)

  BO, BOUNDARY(边界创建,包括创建闭合多段线和面域)

  AL, ALIGN(对齐)

  EXIT, QUIT(退出)

  EXP, EXPORT(输出其它格式文件)

  IMP, IMPORT(输入文件)

  OP,PR OPTIONS(自定义CAD设置)

  PRINT, PLOT(打印)

  PU, PURGE(清除垃圾)

  R, REDRAW(重新生成)

  REN, RENAME(重命名)

  SN, SNAP(捕捉栅格)

  DS, DSETTINGS(设置极轴追踪)

  OS, OSNAP(设置捕捉模式)

  PRE, PREVIEW(打印预览)

  TO, TOOLBAR(工具栏)

  V, VIEW(命名视图)

  AA, AREA(面积)

  DI, DIST(距离)

  LI, LIST(显示图形数据信息)

  2、绘图命令:

  PO, POINT(点)

  L, LINE(直线)

  XL, XLINE(射线)

  PL, PLINE(多段线)

  ML, MLINE(多线)

  SPL, SPLINE(样条曲线)

  POL, POLYGON(正多边形)

  REC, RECTANGLE(矩形)

  C, CIRCLE(圆)

  A, ARC(圆弧)

  DO, DONUT(圆环)

  EL, ELLIPSE(椭圆)

  REG, REGION(面域)

  MT, MTEXT(多行文本)

  T, MTEXT(多行文本)

  B, BLOCK(块定义)

  I, INSERT(插入块)

  W, WBLOCK(定义块文件)

  DIV, DIVIDE(等分)

  H, BHATCH(填充)

  3、修改命令:

  CO, COPY(复制)

  MI, MIRROR(镜像)

  AR, ARRAY(阵列)

  O, OFFSET(偏移)

  RO, ROTATE(旋转)

  M, MOVE(移动)

  E, DEL键 ERASE(删除)

  X, EXPLODE(分解)

  TR, TRIM(修剪)

  EX, EXTEND(延伸)

  S, STRETCH(拉伸)

  LEN, LENGTHEN(直线拉长)

  SC, SCALE(比例缩放)

  BR, BREAK(打断)

  CHA, CHAMFER(倒角)

  F, FILLET(倒圆角)

  PE, PEDIT(多段线编辑)

  ED, DDEDIT(修改文本)

  4、视窗缩放:

  P, PAN(平移)

  Z+空格+空格, 实时缩放

  Z, 局部放大

  Z+P, 返回上一视图

  Z+E, 显示全图

  5、尺寸标注:

  DLI, DIMLINEAR(直线标注)

  DAL, DIMALIGNED(对齐标注)

  DRA, DIMRADIUS(半径标注)

  DDI, DIMDIAMETER(直径标注)

  DAN, DIMANGULAR(角度标注)

  DCE, DIMCENTER(中心标注)

  DOR, DIMORDINATE(点标注)

  TOL, TOLERANCE(标注形位公差)

  LE, QLEADER(快速引出标注)

  DBA, DIMBASELINE(基线标注)

  DCO, DIMCONTINUE(连续标注)

  D, DIMSTYLE(标注样式)

  DED, DIMEDIT(编辑标注)

  DOV, DIMOVERRIDE(替换标注系统变量)

  text 单行文字输入

  mtext 多行文字输入

  附:常见的快捷命令

  CAD快捷键一览

  创建三维阵列 3A

  创建三维面 3F

  在三维空间创建由直线段组成的多段线 3P

  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将某对象与其他对象对齐 AL

  加载 AutoLISP、ADS 和 ARX 应用程序 AP

  创建圆弧 A

  计算对象或定义区域的面积和周长 AA

  创建按指定方式排列的多重对象拷贝 AR

  执行外部数据库命令的管理功能 AAD

  输出选择对象的链接信息 AEX

  管理对象和外部数据库之间的链接 ALI

  显示并编辑表数据并创建链接和选择集 ARO

  从链接到文字选择集和图形选择集的行中创建选择集 ASE

  执行结构查询语言 (SQL) 语句 ASQ

  创建属性定义 -AT

  改变不依赖于块定义的属性信息 -ATE

  用图案填充封闭区域 H或BH

  根据选定对象创建块定义 -B

  用对话框定义块 B

  用封闭区域创建面域或多段线 BO

  (使用命令行)用封闭区域创建面域或多段线 -BO

  部分删除对象或把对象分解为两部分 BR

  给对象加倒角 CHA

  修改现有对象的特性 -CH

  根据圆心和直径或半径绘制圆 C

  复制对象 CO或CP

  创建属性定义 AT

  编辑单个块的可变属性 ATE

  修改对象的颜色、图层、线型和厚度 CH

  设置新对象的颜色 COL

  编辑文字和属性定义 ED

  显示夹点并设置颜色 GR

  创建并修改标注样式 D

  插入块或另一图形 I

  控制现有对象的特性 MO

  修改对象名称 REN

  设置绘图辅助工具 RM

  设置对象选择模式 SE

  管理已定义的用户坐标系 UC

  选择预置用户坐标系 UCP

  控制坐标和角度的显示格式及精度 UN

  创建和恢复视图 V

  设置三维观察方向 VP

  创建对齐线性标注 DAL或DIMALI

  创建角度标注 DAN或DIMANG

  从前一个或选择的标注的第一尺寸界线处连续标注 DBA或DIMBASE

  创建圆和圆弧的圆心标记或中心线 DCE

  从前一个或选择的标注的第二尺寸界线处连续标注 DCO或DIMCONT

  创建圆和圆弧的直径标注 DDI或 DIMDIA

  编辑标注 DED或DIMED

  创建线性尺寸标注 DLI或DIMLIN

  创建坐标点标注 DOR或DIMORD

  替换标注系统变量 DOV或DIMOVER

  创建圆和圆弧的半径尺寸标注 DRA或DIMRAD

  在命令行创建和修改标注样式 DST或DIMSTY

  移动和旋转标注文字 DIMTED

  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DI

  将点对象或块沿对象的长度或周长等间隔排列 DIV

  绘制填充的圆和环 DO

  修改图像和其他对象的显示顺序 DR

  打开鸟瞰视图窗口 AV

  输入文字时在屏幕上显示 DT

  定义平行投影或透视视图 DV

  创建椭圆或椭圆弧 EL

  从图形删除对象 E

  将组合对象分解为对象组件 X

  以其他文件格式保存对象 EXP

  延伸对象到另一对象 EX

  通过拉伸现有二维对象来创建三维实体 EXT

  给对象加圆角 F

  创建根据特性选择有关对象时用到的过滤器列表 FI

  创建对象的命名选择集 G

  使用命令行创建选择集 -G

  用图案填充一块指定边界的区域 -H

  修改现有的图案填充对象 HE

  重生成三维模型时不显示隐藏线 HI

  以多种格式向 AutoCAD 图形文件中插入图像 IM

  使用命令行插入图像 -IM

  控制选定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褪色度 IAD

  向当前图形中定义并附着新的图像对象 IAT

  为单个图像对象创建新剪切边界 ICL

  向 AutoCAD 输入3DS/DXF/EPS /SAT/WMF等文件 IMP

  将命名块或图形插入到当前图形中 -I

  插入链接或嵌入对象 IO

  找出两个或多个三维实体的干涉区并用公用部分创建三维组合实体 INF

  从两个或多个实体或面域的交集创建组合实体或面域 IN

  管理图层 LA

  在命令行上执行 LAYER 命令 -LA

  创建一条引出线将注释与一个几何特征相连 LE或LEAD

  拉长对象 L

  创建、加载和设置线型 LT

  使用命令行创建、加载和设置线型 -LT

  显示选定对象的数据库信息 LI或LS

  设置线型比例因子 LTS

  把某一对象的特性复制到其他若干对象 MA

  将点对象或块按指定的间距放置 ME

  创建对象的镜像副本 MI

  创建多线 ML

  在指定方向上按指定距离移动对象 M

  从图纸空间切换到模型空间视口 MS

  创建多行文字 T或MT

  使用命令行创建多行文字 -T

  创建浮动视口和打开现有的浮动视口 MV

  创建对象的等距线,如同心圆、平行线和平行曲线 O

  设置运行对象捕捉模式并修改靶框大小 OS

  使用命令行设置运行对象捕捉模式并修改靶框大小 -OS

  移动显示在当前视口的图形 P

  使用命令行移动视口 -P

  插入剪贴板数据并控制数据格式 PA

  编辑多段线和三维多边形网格 PE

  创建二维多段线 PL

  将图形打印到绘图仪、打印机或文件 PLOT

  创建点对象 PO

  创建用多段线表示的正多边形 POL

  自定义 AutoCAD 系统参数的设置 PR

  显示打印图形的效果 PRE

  从模型空间视口切换到图纸空间 PS

  删除数据库中未用的命名对象,例如块或图层 PU

  退出 AutoCAD EXIT

  绘制矩形多段线 REC

  刷新显示当前视口 R

  刷新显示所有视口 RA

  重生成图形并刷新显示当前视口 RE

  重新生成图形并刷新所有视口 REA

  从选择的一组现有对象中创建面域对象 REG

  修改对象名 -REN

  创建三维线框或实体模型的具有真实感的渲染图像 RR

  沿轴旋转二维对象以创建实体 REV

  绕基点旋转对象 RO

  设置渲染系统配置 RPR

  在 X、Y 和 Z 方向等比例放大或缩小对象 SC

  从脚本文件执行一系列命令 SCR

  用剖切平面和实体截交创建面域 SEC

  列出系统变量并修改变量值 SET

  显示当前视口图形的着色图像 SHA

  用平面剖切一组实体 SL

  规定光标按指定的间距移动 SN

  创建二维填充多边形 SO

  检查图形中文字的拼写 SP

  创建二次或三次样条曲线 SPL

  编辑样条曲线对象 SPE

  移动或拉伸对象 S

  创建命名样式 ST

  用差集创建组合面域或实体 SU

  校准、配置、打开和关闭已安装的数字化仪 TA

  设置当前三维实体的厚度 TH

  控制对图纸空间的访问以及控制视口的行为 TI

  创建形位公差标注 TOL

  显示、隐藏和自定义工具栏 TO

  创建圆环形实体 TOR

  用其他对象定义的剪切边修剪对象 TR

  通过并运算创建组合面域或实体 UNI

  设置坐标和角度的显示格式和精度 -UN

  保存和恢复已命名的视图 -V

  设置图形的三维直观图的查看方向 -VP

  将块对象写入新图形文件 W

  创建三维实体使其倾斜面尖端沿 X 轴正向 WE

  将一个外部参照附加到当前图形中 XA

  将外部参照依赖符号绑定到图形 XB

  使用命令行执行XBINDW命令 -XB

  定义外部参照或块剪裁边界,并且设置前剪裁面和后剪裁面 XC

  创建无限长的直线,称为参照线 XL

  控制图形中的外部参照 XR

  使用命令行执行XREF命令 -XR

  放大或缩小当前视口对象的外观尺寸 Z

cad机械制图员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对于机械制图员我们需要学习哪些CAD知识?在接触CAD的初期是很有必要掌握清楚的,因为这些小诀窍确实可以帮助提高CAD绘图的能力,同时打好基础对以后的做CAD相关工作时更加有利。

第一步:选择CAD制图的种类和对象

大家应该都知道CAD有很多种类,比如机械设计、电气设计、建筑设计、管道设计和服装设计等,那么如果你想要自学CAD,需要确定自己要画什么。

符号键(CTRL开头)

CTRL+1 PROPCLOSEOROPEN 对象特性管理器    

CTRL+2或4 ADCENTER 设计中心    

CTRL+3 CTOOLPALETTES 工具选项板    

CTRL+8或QC QuickCalc 快速计算器    

组合键

CTRL+SHIFT+A或G Group 切换组    

CTRL+SHIFT+C copybase 使用基点将对象复制到    

CTRL+SHIFT+S saveas 另存为    

CTRL+SHIFT+V pasteblock 将    

CTRL+ENTER 要保存修改并退出多行文字编辑器    

换挡键

ALT+F6或CTRL+TAB 打开多个图形文件,切换图形    

ALT+F8 VBA    

ALT+F11 VBA    

控制键

CTRL+A AI_SELALL 全部选择    

CTRL+C或CO/CP COPYCLIP或COpy 复制    

CTRL+D或F6 COORDINATE 坐标    

CTRL+E或F5 ISOPLANE 选择不同的等轴测平面    

CTRL+H或SET SETvar 系统变量    

CTRL+K hyperlink 超级链接    

CTRL+N或N New 新建    

CTRL+O OPEN 打开    

CTRL+P PRINT 打印    

CTRL+Q或ALT+F4 Quit或EXIT 退出    

CTRL+S或SA QSAVE或SAve 保存    

CTRL+T或F4/TA TAblet 数字化仪初始化    

CTRL+V PASTECLIP 粘贴    

CTRL+X CUTCLIP 剪切    

CTRL+Y REDO 重做    

CTRL+Z U 放弃    

CTRL+[ Cancels    

功能键

F1 HELP 帮助    

F2 PMTHIST 文本窗口    

F3或CTRL+F OSNAP 对象捕捉    

F5或IS    

F7或GI GrId 栅格    

F8 ORTHO 正交    

F9 SNAP 捕捉    

F10 Zwsnap 极轴    

F11 TRACKING 对象捕捉追踪    

F12 CMDBAR 命令条    

首字母

A Arc 圆弧    

B Block 创建块    

C Circle 圆    

D Ddim 标注样式管理器    

E Erase 删除    

F Fillet 圆角    

L Line 直线    

M Move 移动    

O Offset 偏移    

P Pan 实时平移    

R Redraw 更新显示    

S Stretch 拉伸    

W Wblock 写块    

Z Zoom 缩放    

前两个字母

AL ALign 对齐    

AP APpload 加载应用程序    

AR ARray 阵列    

BA BAse 块基点    

BO或BPOLY BOundary 边界    

BR BReak 打断    

CH CHange 修改属性    

DI DIst 距离    

DO DOnut 圆环    

DV DView 命名视图    

DX DXfout 输入DXF文件    

EL ELlipse 椭圆    

EX EXtend 延伸    

FI FIlter 图形搜索定位    

HI HIde 消隐    

ID IDpoint 三维坐标值    

IM IMage 图像管理器    

IN INtersect 交集    

LA LAyer 图层特性管理器    

LI或LS LIst 列表显示    

LW LWeight 线宽    

MA MAtchprop 特性匹配    

ME MEasure 定距等分    

MI MIrror 镜像    

ML MLine 多线    

MS MSpace 将图纸空间切换到模型空间    

MT或T Mtext或mText 多行文字    

MV MView 控制图纸空间的视口的创建与显示    

OR ORtho 正交模式    

OS OSnap 对象捕捉设置    

OP OPtions 选项    

OO OOps 取回由删除命令所删除的对象    

PA PAstespec 选择性粘贴    

PE PEdit 编辑多段线    

PL PLine 多段线    

PO POint 单点或多点    

PS PSpace 切换模型空间视口到图纸空间    

PU PUrge 清理    

QT QText 快速文字功能的打开或关闭    

RE REgen 重生成    

RO ROtate 旋转    

SC SCale 比例缩放    

SE SEttings    

RM ddRModes    

SL SLice 实体剖切    

SN SNap 限制光标间距移动    

SO SOlid 二维填充    

SP SPell 检查拼写    

ST STyle 文字样式    

SU SUbtract 差集    

TH THickness 设置三维厚度    

TI TIlemode 控制最后一个布局(图纸)空间和模型空间的切换    

TO TOolbar 工具栏    

TR TRim 修剪    

UC UCsman 命名UCS    

VS Vsnapshot或Vslide 观看快照    

WE WEdge 楔体    

XL XLine 构造线    

XR XRef 外部参照管理器    

前三个字母

APE APErture 设置对象捕捉靶框的大小    

CHA CHAmfer 倒角    

DIM DIMension 访问标注模式    

DIV DIVide 定数等分    

EXP EXPort 输出    

EXT EXTrude 面拉伸    

IMP IMPort 输入    

LEN LENgthen 拉长    

LTS LTScale 线型的比例系数    

POL POLygon 正多边形    

REN REName 重命名    

PRE PREview 打印预览    

REC RECtangle 矩形    

REG REGion 面域    

REV REVolve 实体旋转    

RPR RPRef 渲染配置    

SCR SCRipt 运行脚本    

SEC SECtion 实体截面    

SHA SHAde 着色    

SPL SPLine 样条曲线    

TOL TOLerance 公差    

TOR TORus 圆环体    

UNI UNIon 并集    

两个字母(间隔)

TM TiMe 时间    

TX或DT TeXt    

VL VpLayer 控制视口中的图层显示    

RI ReInit 重新加载或初始化程序文件    

RA RedrawAll 重画    

RR RendeR 渲染    

WI WmfIn Windows图元文件    

WO WmfOut 输出wmf    

TO TbcOnfig 自定义工具栏    

LT LineType 线型管理器    

BM BlipMode 标记    

DN DxfiN 加载DXF文件    

HE HatchEdit 编辑填充图案    

IO InsertObj OLE对象    

第二步:学习CAD绘图基本功

1、熟悉各种快捷命令,左手不离键盘,右手不离鼠标

2、图层(layers)操作:

一张CAD图纸中的线条种类各式各样,又纵横交错,不同线型和图形的区别在细小尺度中的复杂程度。图层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通过迅捷CAD编辑器专业版中的图层属性管理器,可以在一个绘图空间中叠加大量的图层,轻易关闭、开启、选择、标注、编辑、调整每一个图层上的内容,轻便地完成图形制作和调整图纸的整体效果。

第三步:了解CAD绘图规范

不同行业有不同CAD制图规范,如设计单位对字体、格式的要求都不同,因此学习CAD制图需要先确定您想要画什么,明确后,就可以根据专业找到相关的制图规范了。

希望以上回答对楼主有所帮助!望采纳!

古代人认识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有碳和硫,金属元素中有铜、银、金、铁、铅、锡和汞。

分析化学这一名称虽创自R玻意耳,但其实践应与化学工艺同样古老。不能想象古代冶炼、酿造等工艺的高度发展,没有简单的鉴定、分析、制作过程的控制等手段。随后在东、西方兴起的炼丹术、炼金术可视为分析化学的前驱。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已知称量的技术。最早出现的分析用仪器当推等臂天平,它记载在《莎草纸卷》(公元前1300)上。巴比伦的祭司所保管的石制标准砝码(约公元前2600)尚存于世。不过等臂天平用于分析,当在中世纪用于烤钵试金法(火试金法之一)中。

公元前4世纪,已知使用试金石以鉴定金的成色。

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在解决叙拉古王喜朗二世的金冕的纯度问题时,即利用了金和银密度之差,这是无伤损分析之先驱。

公元60年左右,老普林尼将五倍子浸液涂在莎草纸上,用以检出硫酸铜的掺杂物铁(Ⅲ),这是最早使用的有机试剂,也是最早的试纸。

1751年,JT埃勒尔·冯·布罗克豪森用同一方法检出血渣(经灰化)中的含铁量。 1663年,玻意耳报道了用植物色素作酸碱指示剂。但真正的容量分析应归功于法国J-L盖-吕萨克。

1824年,他发表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用磺化靛青作指示剂。随后他用硫酸滴定草木灰,又用氯化钠滴定硝酸银。这三项工作分别代表氧化还原滴定法、酸碱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络合滴定法创自Jvon李比希,他用银(Ⅰ)滴定氰离子。另一位对容量分析作出卓越贡献的是德国KF莫尔,他设计的可盛强碱溶液的滴定管至今仍在沿用。他推荐草酸作碱量法的基准物质,硫酸亚铁铵(也称莫尔盐)作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准物质。 最早的微量分析是化学显微术,即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或反应物的晶态、光学性质、颗粒尺寸和圆球直径等。

17世纪中叶,R胡克从事显微镜术的研究,并于1665年出版《显微图谱》。法国药剂师FAH德卡罗齐耶在1784年用显微镜以氯铂酸盐形式区别钾、钠。

1747年,德意志化学家AS马格拉夫用显微镜证实蔗糖和甜菜糖实为同一物质;

1756年,用显微镜检验铂族金属。

1865年,A黑尔维希著《毒物学中之显微镜》。

1877年,SA博里基著《以化学/显微镜法作矿物与岩石分析》,并使用气体试剂(如氟化氢、氯)、氟硅酸和硫化铵与矿物及其切片作用。TH贝仑斯不仅从事无机物的晶体检验,还扩充到有机晶体。

1891年,O莱尔曼提出热显微术,即在显微镜下观察晶体遇热时的变化。L科夫勒及其夫人设计了两种显微镜加热台,便于研究药物及有机化合物的鉴定。热显微术只需一粒晶体。后来又发展到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可达1埃。

不用显微镜的最早的微量分析者应推德国JW德贝赖纳。他从事湿法微量分析,还有吹管法和火焰反应,并发表了《微量化学实验技术》一书。公认的近代微量分析奠基人是F埃米希。他设计和改进微量化学天平,使其灵敏度达到微量化学分析的要求,改进和提出新的操作方法,实现毫克级无机样品的测定,并证实纳克级样品测定的精确度不亚于毫克级测定。有机微量定量分析奠基人是F普雷格尔,他曾从胆汁中离析一降解产物,其量尚不足作一次常量碳氢分析,在听了埃米希于1909年所作的有关微量定量分析的讲演并参观其实验室后,他决意将常量燃烧法改为微量法(样品数毫克),并获得成功;1917年出版《有机微量定量分析》一书,并在192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常量操作如不适用于微量分析则需改进。例如,常量过滤是将沉淀定量移入滤纸锥中或过滤坩埚中。若用此法于微量沉淀过滤,则在原进行沉淀的烧杯壁所粘附的物质就不能再忽略不计了,所以必须改变办法。微量过滤采用滤棒吸出母液,而留全部沉淀于容器中。容器可用25毫升瓷坩埚,它兼用作称量器皿;还可在其内洗涤沉淀,然后再用滤棒吸出洗液。这样既可避免沉淀损失,又可简化操作手续。

无机化合物在滤纸上的行为在19世纪中已引起注意。德意志化学家FF龙格在1850年将染料混合液滴在吸墨纸上使之分离。更早些时候他用染有淀粉和碘化钾溶液的滤纸或花布块作漂白液的点滴试验。他又用浸过硫酸铁(Ⅲ)和铜(Ⅱ)溶液的纸,在其中部滴加黄血盐,等每滴吸入后再加第二滴,因此获得自行产生的美丽图案。1861年出现CF舍恩拜因的毛细管分析,他将滤纸条浸入含数种无机盐的水中,水携带“盐类”沿纸条上升,以水升得最高,其他离子依其“迁移率”而分离成为连接的带。这与“纸层析”极为相近。他的学生研究于“滤纸上分离有机化合物”获得成功,能明显而完全分离“有机染料”。

用滤纸或瓷板进行无机、有机物的检出是普雷格尔的贡献。方法简单而易行,选择性和灵敏度均高,点滴试验属微量分析范围。所著《点滴试验》和《专一、选择和灵敏反应的化学》两书,为从事分析者所必读。1921年后奥地利F法伊格尔系统地发展了点滴试验法。

20世纪60年代,H魏斯提出环炉技术。仅用微克量样品置滤纸中心,继用溶剂淋洗,而在滤纸外沿加热以蒸发溶剂,遂分离为若干同心环。如离子无色可喷以灵敏的显色剂或荧光剂。既能检出,又能得半定量结果。 色谱法也称层析法,基本上是分离方法。

1906年,俄国МС茨维特将绿叶提取汁加在碳酸钙沉淀柱顶部,继用纯溶剂淋洗,从而分离了叶绿素。此项研究发表在德国《植物学》杂志上,故未能引起人们注意。

1931年,德国R库恩和E莱德尔再次发现本法并显示其效能,人们才从文献中追溯到茨维特的研究和更早的有关研究,如1850年JT韦曾利用土壤柱进行分离;1893年L里德用高岭土柱分离无机盐和有机盐。四年后DT戴用漂白土分离石油。

气体吸附层析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P舒夫坦和A尤肯。40年代,德国Y黑塞利用气体吸附以分离挥发性有机酸。英国E格卢考夫也用同一原理在1946年分离空气中的氦和氖,并在1951年制成气相色谱仪(见气相色谱法)。第一台现代气相色谱仪研制成功应归功于E克里默。

气体分配层析法根据液液分配原理,由英国AJP马丁和RLM辛格于1941年提出。由于此工作之重要,他们获得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MJE戈莱提出用长毛细管柱,是另一创新。

色谱-质谱联用法中将色谱法所得之淋出流体移入质谱仪,可使复杂的有机混合物在数小时内得到分离和鉴定,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

液相色谱法包括液-液和液-固色谱,后两个名称之第一物态代表流动相,第二物态代表固定相。在大气压力下,液相色谱流速太低,因此须增加压强。这方面的先驱工作是PB哈密顿在1960年用高压液相色谱分离氨基酸。

1963年,JC吉丁斯指出,液相色谱法的柱效要赶上气相色谱法,则前者填充物颗粒应小于后者颗粒甚多,因此需要大压强,所用的泵应无脉冲。

1966年,R詹特福特和TH高制成这种无脉冲泵。

1969年,JJ柯克兰改进填充物,使之具有规定的表面孔度,再将固定相(如正十六烷基)键合在载体上,使之能抗热和抗溶剂分解。载体可用二氧化硅,键合通过Si-O-C或Si-C键。 薄层层析采用薄层硅胶等代替滤纸进行层析。由于硅胶颗粒均匀而细微,分离的速度和程度一般优于纸层析,分离无机物和有机物时与纸层析一样有效。

荷兰生物学家MW拜尔因克在1889年滴一滴盐酸和硫酸的混合液于动物胶薄层中部,盐酸扩散远些,在硫酸环之外另成一环,相继用硝酸银和氯化钡显示这两个环的存在。

9年后HP维伊斯曼用同样方法证明麦芽的淀粉酶中实含两种酶。

直至1956年联邦德国E施塔尔改善涂布方法和操作,采用细颗粒(05~5微米)硅胶等措施,才使该法得到广泛使用。定量薄层层析始于JG基施纳等(1954)。他们最先测定橙柑属及其加工品中的联苯(见薄层层析)。 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图斯曾记录各种岩石矿物及其他物质遇热所发生的影响。法国H-L勒夏忒列和英国WC罗伯茨-奥斯汀同称为差热分析的鼻祖。

20世纪60年代,出现精细的差热分析仪和MJ奥尼尔提出的差示扫描量热法,它能测定化合物的纯度及其他参数,如熔点和玻璃化、聚合、热降解、氧化等温度(见热分析)。

20世纪初,提出的热重量法是研究物质,如钢铁、沉淀等遇热时重量之变化。本多光太郎创制第一架热天平,它最初只用于解决冶金方面的问题。将它用于分析方面的当推 C杜瓦尔。他曾研究过 1000多种沉淀的热行为。例如草酸钙用高温可灼烧为氧化钙,也可在约550°C灼烧为碳酸钙。二者作为称量形式,则以后者为佳,因灼烧时既省能量,换算因子值较大(因此误差较小),又免氧化钙在称量时吸潮。

电解时,铜(Ⅱ)在阴极还原而以单质(零价)析出,再进行称量,应归入重量法。此时可认为电子是沉淀剂。还有铅(Ⅱ)在阳极氧化,以二氧化铅形式附于阳极。前法在19世纪60年代分别由德意志C卢科和美国JW吉布斯独立提出。 19世纪初,用于无机重量分析的有机试剂只有草酸及其铵盐和琥珀酸铵两种。前者用于钙、镁分离和钙的测定。后者用于沉淀三价铁使它与二价金属离子分离。

1885年,MA伊林斯基和Gvon克诺雷提出1-亚硝基-2-萘酚作为镍存在时钴的沉淀剂,同时也是第一个螯合剂。至于阴离子测定,在20世纪初,W米勒提出4,4-联苯胺作为硫酸根的沉淀剂。

1950年,中国梁树权等将有机试剂用于重量分析,测定钨酸根。

1950年,M布希引入4,5-二氢-1,4-二苯基-3,5-苯亚氨基-1,2,4-三氮杂茂(简称硝酸根试剂)作为硝酸根沉淀剂。1975年后,它又成为高铼酸根的良好沉淀剂。

1950年,ЛA楚加耶夫合成了丁二肟,并观察到它与镍(Ⅱ)形成红色沉淀。两年后,联邦德国OE布龙克把丁二肟试剂应用于钢中镍的测定。嗣后灵敏的和选择性高的新有机试剂不断出现。中国曾云鹗等合成3-(2-胂酸基苯偶氮)-6-(2,6-二溴-4-氯苯偶氮)-4,5-二羟基-2,7-萘二磺酸,用此试剂时,稀土元素的摩尔吸光系数可以高达098~12×10升/(摩·厘米)。 它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分子对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色分析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某溶液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到吸收光谱。根据各种物质所有的特殊吸收光谱,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比色法以日光为光源,靠目视比较颜色深浅。最早的记录是1838年WA兰帕迪乌斯在玻璃量筒中测定钴矿中的铁和镍,用标准参比溶液与试样溶液相比较。

1846年,A雅克兰提出根据铜氨溶液的蓝色测定铜。随后有TJ赫罗帕思的硫氰酸根法测定铁(1852);奈斯勒法测定氨;苯酚二磺酸法测定硝酸根(1864);过氧化氢法测定钛(1870);亚甲基蓝法测定硫化氢(1883);磷硅酸法测定二氧化硅(1898)。分光光度计使用单色光和光电倍增管,波长范围为 220~1000纳米,比目视范围(400~700纳米)更宽。

用光照射悬浮液,从顶部观察,当视线与光线成直角时,称为比雾法;如果视线与光线在一条直线上时,称为比浊法。

18世纪50年代,GJ马尔德在原子量测定中,利用了目测上层液体中氯化银悬浮液的亮度。随后,J-S斯塔改用一标准悬浮液作参比。

1894年,美国TW理查兹设计出第一台比雾计。比雾法最初用于观测原子量测定中母液中的氯(或溴)离子和银离子浓度是否达到当量。随后此法用于定量测定,其灵敏度很高,可测定一升水所含的3微克磷,或一升水所含的10微克丙酮。 红外光谱是有机化学家鉴别未知化合物的有力手段。红外光谱在20年代开始应用于汽油爆震研究,继用于鉴定天然和合成橡胶以及其他有机化合物中的未知物和杂质。70 年代,在电子计算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实验技术进入现代化学家的实验室,成为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远红外光谱(200~10厘米)和微波谱(10~01厘米)是研究分子旋转的光谱法。

拉曼光谱(见拉曼光谱学是研究分子振动的另一种方法。早期拉曼光谱的信号太弱,使用困难,直至用激光作为单色光源后,才促进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拉曼光谱发展到现今已有采用傅立叶变换技术的FT-Raman光谱分析技术,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技术,表面增强拉曼效应分析技术等,在生物医学分析、 文物分析、宝石鉴定、矿物分析等领域有重要的作用。 1672年,I牛顿在暗室中用棱镜分日光为七色,这就是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始祖。

1800年,FW赫歇耳发现红外线。次年JW里特用氯化银还原现象发现紫外区。又次年WH渥拉斯顿观察到日光光谱的暗线。

1815年, Jvon夫琅和费经过研究,命名暗线为夫琅和费线。文献中称钠线为D线,也是夫琅和费规定的。RW本生发明了名为本生灯的煤气灯,灯的火焰近于透明而不发光,便于光谱研究。

1859年,本生和他的同事物理学家GR基尔霍夫研究各元素在火焰中呈示的特征发射和吸收光谱,并指出日光光谱中的夫琅和费线是原子吸收线,因为太阳的大气中存在各种元素。他们用的仪器已具备现代分光镜的要素。他们可称为发射光谱法的创始人。 化学分析包括滴定分析和称量分析,它是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来测定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

光谱学

质谱学

分光度和比色法

层析和电泳法

结晶学

显微术

电化学分析

古典分析

虽说当代分析方法绝大部分为仪器分析,但有些仪器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简化古典方法的不便,基本原理仍来自於古典分析。另外,样品配置等前置处理,仍需要藉由古典分析手法的协助。以下举一些古典分析方法:

滴定法

重量分析

无机定性分析 分析仪器:当代分析化学著重仪器分析,常用的分析仪器有几大类,包括原子与分子光谱仪,电化学分析仪器,核磁共振,X光,以及质谱仪。仪器分析之外的分析化学方法,统称为古典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物质中有哪些元素或基团(定性分析);每种成分的数量或物质纯度如何(定量分析);原子如何联结成分子,以及在空间如何排列等等。

仪器分析的方法:它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来测定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仪器分析根据测定的方法原理不同,可分为电化学分析、光学分析、色谱分析、其他分析法等4大类。如右图。

主要分析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

原子荧光光谱法(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FS)

α质子-X射线光谱仪(Alpha particle X-ray spectrometer, APXS)

毛细管电泳分析仪(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色谱法(Chromatography)

比色法(Colorimetry)

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 CV)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电子顺旋共振仪(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椭圆偏振技术(Ellipsometry)

场流分离法(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FFF)

传式转换红外线光谱术(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GC)

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离子微探针(Ion Microprobe, IM)

感应耦合电浆(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

Instrumental mass fractionation (IMF)

选择性电极(Ion selective electrode, ISE)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

质谱仪(Mass spectrometry, MS)

穆斯堡尔光谱仪系统(Mossbauer spectroscopy)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粒子诱发X-射线产生(Particle induced X-ray emission spectroscopy,PIXE)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仪(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Y-GC-MS)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

折射率

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谱(Resonance enhanced multi-photon ionization, REMPI)

扫瞄穿透X射线显微镜(Scanning transmission X-ray microscopy,STXM)

薄板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XRF)

X射线显微镜(X-ray microscopy,XRM)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凡主要利用化学原理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而主要利用物理学原理进行分析的方法则称为仪器分析法。当然这两者的界限难以截然划清,也有介乎二者之间的方法。

仪器一般指大型仪器,如核磁共振仪(见核磁共振谱)、X射线荧光仪 (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X射线衍射仪、质谱仪(见质谱法)、电子能谱仪等。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上采用湿法预处理,然后在相应仪器中测定,可认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方法,也可看作是化学法与仪器法的联合使用。不能认为用到仪器就是仪器分析。例如,重量分析开始于用天平称量样品,末一步再用天平称沉淀重量。

天平是物理仪器,称量是物理过程,但重量分析却是公认的典型化学分析法,原因是重量分析主要靠欲测离子与沉淀剂作用而定量析出沉淀。至于经典法一词,专指重量分析法和容量分析。其范围远狭于化学法。所以经典法仅是化学分析法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粗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两大类

天然产物和工业制品中的无机物,如岩石、矿物、陶瓷、钢铁、合金、矿物酸、烧碱等的分析属无机分析;石油、染料、塑料、食品、合成药物、中草药等的分析属有机分析。简言之,凡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分析属有机分析,而除上述物质外的分析统属无机分析。不过,无机物中有时夹杂一些有机物质,而有机物也含有无机物质。例如,河水、海水中含有有机物,有些锰矿夹杂有机物,煤含有灰分,石油含有以络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纸张中有无机填充物等。这类物品既用到无机分析,也用到有机分析。

还有一些方法对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同样有效,如气相色谱法便是其中之一。样品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氮、氧、甲烷、乙烯、水气等在同一柱中,在选择的条件下可逐一分离或分组分离。奥萨特气体分析器也是如此,只是分离的原理不同。

痕量分析是指样品所含的量极为微少。一般在样品中含量多的为主要成分,含量少的为次要成分。EB桑德尔认为含量在1%~001%的为次要成分。有人认为在10%~001%的为次要成分。含量在万分之一(001%)以下称为痕量。痕量分析的动向趋于测定愈来愈低的含量,因此出现了超痕量分析,即含量接近或低于一般痕量下限。这名称只是定性的。定量或更明确的名称见下列规定:

痕量 10~10微克/克

微痕量10~10微克/克

纳痕量 10~10微克/克

沙痕量 10~10

微克/克微痕量分析尚另有一种意义,即使用微量分析的称样,而测定其中痕量元素(例如<10微克/克)。为与前述一词区分,后一词应称为微样痕量分析。 ①选择性最高,以至具有专一性,即干扰极少,这样就可以减少或省略分离步骤;

②精密度和准确度最高;

③灵敏度最高,从而少量或痕量组分即可检定和测定;

④测定范围最广,大量和痕量均能测定;

⑤能测定的元素种类和物种最多;

⑥方法简便,即最易操作而不需高度技巧;

⑦经济实惠,即要求费用少而收益大。但汇集所有优点于一法是办不到的,例如,在重量分析中,如要提高准确度,需要延长分析时间(如用重沉淀法纯化沉淀)。因为化学法测定原子量要求准确到十万分之一,所以最费时间。 分析方法要力求简便,不仅野外工作(诸如地质普查、化学探矿、环境监测、土壤检测等)需要简便、有效的化学分析方法,室内例行分析工作也如此。

因为在不损失所要求之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前提下,方法简便,步骤少,这就意味着节省时间、人力和费用。例如,金店收购金首饰时,是将其在试金石板上划一道(科学名称是条纹),然后从条纹的颜色来鉴定金的成色。这种条纹法在矿物鉴定中仍然采用。

当然,该法不及火试金法或原子吸收光谱法准确,但已能达到鉴定金器之目的。又如,糖尿病人的尿糖量可用特制的含酶试纸进行检验,从试纸的颜色变化估计含糖量的多寡,其方法之简便连患者本人也会使用。另一方面,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虽然也能间接测定尿样中含糖量,但因为不经济而没有被采用。 虽然有不少灵敏的和选择性强(甚至专一)的方法,但是如果欲测元素的浓度接近或低于方法的测定下限,则富集仍不可避免。富集方法很多,如升华、挥发、蒸馏、泡沫浮选(见痕量富集)、吸附(用分子筛、活性炭等)、色谱法、共沉淀、共结晶、汞齐作用、选择溶解、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等。

在检出或测定之前,常常需要使欲测(或检出)物质与干扰物质彼此分离。重要的分离方法有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电渗析、沉淀、电泳等,大都与富集方法相同。富集可认为是提高浓度的分离方法。

隐蔽作用(见隐蔽和解蔽)虽不是分离,但其作用使离子失去其正常性质,即令该离子以另一形式存于反应体系中。然而在分析化学中分离之目的无非使干扰离子不再干扰,因此就广义而言,隐蔽及其相反作用解蔽应包括在分离范畴中。在分析化学中采用隐蔽和解蔽作用由来已久。重量分析、光度法、极谱法中均已应用,特别在点滴试验和络合滴定法中使用得更频繁。 取样最重要的要求是有代表性,即取来欲分析的样品须能代表全体。均匀或容易混匀的物质取样自不成问题,气态和液态样品属于这一类。不均匀的固态物质,如矿石和煤炭等应按规定手续取样。否则,分析结果不能代表原物质,徒然浪费人力物力。野外矿石取样多由地质人员进行。所得大样在试验室中由分析人员按一定手续粉碎和缩分到小样。另一方面,有机元素燃烧法分析合成的纯样品则无此问题。

样品溶熔是第二步。溶熔包括溶解和熔融,也称分解。有些样品能溶解于水、酸或混合酸、碱,以及有机溶剂中。上述办法不能溶解的,可改用熔剂熔融。熔剂可分碱性(如碳酸钠)、酸性(如硫酸氢钾)、氧化性(如过氧化钠)和还原性的(如硫代硫酸钠)。如果欲分析的成分较易挥发或熔融温度高,对坩埚腐蚀严重,则可改用烧结,即将颗粒表面部分熔化。史密斯法用氯化铵和碳酸钙(1:8~12)与硅酸盐岩石混合和烧结,以测定其中的碱金属便是一例。有机化合物和生物样品可采用干法或湿法灰化。干法灰化为在充分氧气存在下加热至炭化并逐渐燃烧,或在较低温度用原子氧氧化(低温灰化)。湿法灰化利用氧化性酸(如硝酸、高氯酸、浓硫酸)氧化样品。干法、湿法各有其优缺点,须视样品而定。

雷达成像基于目标的散射点模型雷达通常发射长时宽的线频调(chirp)信号,然后用参考信号对回波作解线频调(dechirp)处理,再将解线频调的回波作横向排列,则在一定条件下它可近似为二维正弦信号模型,通过二维傅里叶变换,可以重构目标的二维像;采用超分辨算法[1~3],还可得到更精细的二维目标像

应当指出,上述二维模型是假设散射点在成像期间不发生超越分辨单元走动,近似认为散射点的移动只影响回波的相移,而子回波包络则固定不变这种近似,只适用于小观察角时参考点附近有限小尺寸目标成像

如果目标较大,特别是在离参考点较远处,越分辨单元移动(MTRC)便会发生,从而使得用简单二维模型获得的图像模糊传统解决的方法是按目标转动用极坐标-直角坐标插值插值不可避免地会有误差,而超分辨算法通常基于参数化估计,对误差较为敏感,这会影响成像质量

本文介绍一种近似度较高的二维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通过超分辨算法成像,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二、维回波模型

设目标有K个散射点,雷达以平面波自下向上照射目标(图1)目标以参考点为原点相对雷达射线转动,经过N次脉冲发射,散射点Pk点移至P′k点,移动中第n次脉冲时该散射点的垂直坐标为:

ykn=yk+Δykn=xksin(nδθ)+ykcos(nδθ),n=0,1,…,N-1 (1)

式中δθ为相邻脉冲的转角,总观测角Δθ=(N-1)δθ考虑到雷达发射的是长时宽的线频调信号,以原点为参考作解线频调处理,并对信号以 的频率采样,得目标的回波信号(离散形式)为:

(2)

式中Ak为第k个散射点子回波信号的复振幅;fc、γ分别是雷达载频和调频率,c为光速;e(m,n)为加性噪声

图1 二维雷达目标几何图

由于观测角Δθ很小,取近似sin(nδθ)≈nδθ和cos(nδθ)≈1,则式(2)可近似写成:

(3)

式中

式(3)指数项中的第三项是时频耦合项,它是线频调信号(其模糊函数为斜椭圆)所特有的,如果采用窄脉冲发射,则该项不存在将该项忽略,则式(3)成为常用的回波二维正弦信号模型

实际上,式(3)的第三项系“距离移动”项,它与散射点的横坐标xk成正比,目标区域大时必须考虑,而且这还远远不够,散射点的多普勒移动也必须考虑为此,令sin(nδθ)≈nδθ和cos(nδθ)≈1-(nδθ)2/2,则式(2)较精确的近似式可写成:

(4)

式(4)与式(3)相比较,指数中增加了两项,其中前一项是“多普勒移动”项,纵坐标yk越大,影响也越大,这可以补充式(3)之不足;而后项是时频耦合的多普勒移动项,由于Mγ/Fslt;lt;fc,它的影响可以忽略因此,可将考虑MTRC情况下,回波二维模型的一阶近似式写成:

(5)

需要指出,每个散射点的参数之间存在下述关系:ωk/μk=2γ/Fsfcδθ2和 k/vk=fcFs/γδθ由于雷达参数(fc,γ,Fs)和运动参数(δθ)均已知,所以待估计的五个参数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本文假设五个参数是独立的,而在成像计算中已考虑参数之间的关系

设{ξk}Kk=1≡{αk,ωk, k,μk,vk}Kk=1,现在我们要从y(m,n)中估计参量{ξk}Kk=1

三、二维推广的RELAX算法

对于(5)式所示的信号模型,令:

Y=[y(m,n)]M×N

则(6)

式中

设ξk估计值为 ,则ξk的估计问题可通过优化下述代价函数解决:

(7)

式中‖‖F表示矩阵的Frobenius范数,⊙表示矩阵的Hadamard积

上式中C1的最优化是一个多维空间的寻优问题,十分复杂本文将RELAX[3]算法推广以求解为此,首先做以下准备工作,令:

(8)

即假定{ i}i=1,2,…,K,i≠k已经求出,则式(7)C1的极小化等效于下式的极小化:

C2(ξk)=‖Yk-αk(aM(ωk)bTN( k)Pk)⊙Dk(vk)‖2F (9)

令:  Zk=YkP-1k⊙Dk(-vk) (10)

由于Pk为酉矩阵,矩阵Dk的每个元素的模Dk(m,n)=1,显然矩阵Yk与Zk的F范数相同,故C2的极小化等效于下式的极小化:

C3=‖Zk-αkaM(ωk)bTN( k)‖2F (11)

对上式关于αk求极小值就获得αk的估计值 k:

k=aHM(ωk)ZkbN( k)/(MN) (12)

从式(12)可以看出: 是Zk归一化的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在{ωk, k}处的值,所以只要得到估计值{ k, k, k, k},即可通过2D-FFT获得 k

将估计值 k代入式(11)后,估计值{ k, k, k, k}可由下式寻优得到:

(13)

由上式可见,对于固定的{μk,vk}取值,估计值{ k, k}为归一化的周期图aHM(ωk)ZkbN( k)2/(MN)主峰处的二维频率值这样,式(13)的优化问题归结为:在(μk,vk)平面上可能的取值范围内寻找一点{ k, k},在该点处周期图aHM(ωk)ZkbN( k)2/(MN)的主峰值比其余各点处的主峰值都大所以,我们通过上述二维寻优获得{μk,vk}的估计值{ k, k},再由式(13)得到{ωk, k}的估计值{ k, k}

实际中,为了加快运算速度,二维(μk,vk)平面的寻优可以用Matlab中的函数Fmin()实现

在做了以上的准备工作以后,基于推广的RELAX算法的参量估计步骤如下:

第一步:假设信号数K=1,分别利用式(13)和式(12)计算 1

第二步(2):假设信号数K=2,首先将第一步计算所得到的 1代入式(8)求出Y2,再利用式(13)和式(12)计算 2;将计算的 2代入式(8)求出Y1,然后利用式(13)和式(12)重新计算 1,这个过程反复叠代,直至收敛

第三步:假设信号数K=3,首先将第二步计算所得到的 1和 2代入式(8)求出Y3,再利用式(13)和式(12)计算 3;将计算的 3和 2代入式(8)求出Y1,然后利用式(13)和式(12)重新计算 1;将计算的 1和 3代入式(8)求出Y2,然后利用式(13)和式(12)重新计算 2,这个过程反复叠代,直至收敛

剩余步骤:令K=K+1,上述步骤持续进行,直到K等于待估计信号数

上述过程中的收敛判据与RELAX算法的收敛判据相同,即比较代价函数C1在两次叠代过程中的变化值,如果这个变换值小于某个值,如ε=10-3,则认为过程收敛

四、数值模拟

1算法参数估计性能模拟

模拟数据由式(5)产生,M=10,N=10,信号数K=2信号参数和实验条件如表1所示,为复高斯白噪声注意两信号的频率差小于FFT的分辨率Δf=Δω/(2π)=01表1给出了信号参数估计均方根误差的统计结果及相应情形时的C-R界,可见,估计均方根误差与CR界十分接近另外表中还给出了估计均值,与真实值也非常接近

表1 二维信号的参数估计、CRB及与均方根差的比较

2SAR成像模拟

雷达参数为:中心频率f0=2424GHz,调频率γ=33357×1011Hz/s,带宽B=1335MHz,脉冲宽度tp=40μs四个点目标作正方形放置,间隔50米,左下角的点作为参考点雷达与目标间隔1公里,观察角Δθ=315,数据长度为128×128采用FFT成像方法时,其纵向和横向距离分辨率为ρr=ρa=1123米,防止MTRC现象发生所需的目标最大范围为[4]:纵向尺寸Dr<4ρ2r/λ=40米,横向尺寸Da<4ρ2a/λ=40米采用常规超分辨方法时,目标尺寸Dr=Da>10米则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图2、图3分别给出了RELAX方法及本文推广的RELAX(Extended RELAX)算法的成像结果可以看出,由于目标远离参考中心,已在横向和纵向出现距离走动,采用常规超分辨的RELAX算法产生图像模糊,对于本文算法,则得到基本正确的成像结果图4和图5则比较了RELAX算法和推广的RELAX算法的散射点强度估计结果,可以看到,RELAX算法由于距离走动影响,散射点(除参考点以外)的强度降低对于本文算法,散射点强度接近真实值

图2 距离走动误差下的RELAX成像结果 图3 距离走动误差下的

图4 RELAX方法估计的信号强度推广RELAX成像结果 图5 推广RELAX方法估计的信号强度

五、结束语

现有的雷达成像超分辨算法是基于目标回波信号的二维正弦信号模型,所以仅适用于目标位于参考点附近很小区域时的情形当目标远离参考点时,模型误差,特别是距离走动误差,将使算法性能严重下降或失效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雷达成像近似二维模型的超分辨算法,从而扩大了超分辨算法的适用范围本文进一步的工作包括SAR实测数据成像及ISAR机动目标成像,结果将另文报道

附 录:参数估计的C-R界

下面我们给出式(5)所示的二维信号参量估计的C-R界表达式同时假设式(5)中加性噪声为零均值高斯色噪声,其协方差矩阵未知令:

y=vec(Y) (A1)

e=vec(E) (A2)

dk=vec(Dk) (A3)

式中vec(X)=(xT1,xT2,…,xTN)T,向量xn(n=1,2,…,N)为矩阵X的列向量我们将式(5)改写为如下向量形式:

(A4)

式中 表示Kronecker积,Ω=[{[P1bN( 1)] aM(ω1)}⊙d1…{[PkbN( K)] aM(ωK)}⊙dK],α=(α1,α2,…,αK)T

令Q=E(eeH)为e的协方差矩阵,则对于由式(A4)所示的二维信号模型,其Fisher信息阵(FIM)的第ij个元素推广的Slepian-Bangs公式为[5,6]:

(FIM)ij=tr(Q-1Q′iQ-1Q′j)+2Re[(αHΩH)′iQ-1(Ωα)′j] (A5)

式中X′i表示矩阵X对第i个参数求导,tr(X)为矩阵的迹,Re(X)为矩阵的实部由于Q与Ωα中的参量无关,而Ωα亦与Q的元素无关,显然FIM为一块对角阵所以待估计参量的C-R界矩阵由(A5)式的第二项得到

令:η=([Re(α)]T[Im(α)]TωT TμTvT)T (A6)

式中ω=(ω1,ω2,…,ωK)T,μ=(μ1,μ2,…,μK)T, =( 1, 2,…, K)T,v=(v1,v2,…,vK)T

令:F=[Ω jΩ DωΘ D Θ DμΘ DvΘ] (A7)

式中矩阵Dω、D 、Dμ、Dv的第k列分别为: [{[PkbN( k)] aM(ωk)}⊙dk]/ ωk、 [{[PkbN( k)] aM(ωk)}⊙dk]/ k、 [{[PkbN( k)] aM(ωk)}⊙dk]/ μk、 [{[PkbN( k)] aM(ωk)}⊙dk]/ vk,Θ=diag{α1 α2 … αK}则关于参量向量η的CRB矩阵为

CRB(η)=[2Re(FHQ-1F)]-1 (A8)

问题一:什么靠什么传播种子 风媒(蒲公英) 虫媒(花粉) 水媒(金鱼藻)。还有自身的爆炸弹出(豆类)。人为传播,动物携带(苍耳),资料:飞 您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 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远处去安家的。同样会飞的还有杨树和蒲公英的种子。喷 请看这一株属于葫芦科的植物,已经结了一个带毛刺的小“瓜”。当瓜成熟时,稍有触动此瓜便会脱落,并从顶端将瓜内的种子连同粘液一起喷射出去,射程可达五米以外,抓 苍耳这种植物你可能已经见过,每当秋天它的果实成熟后 , 就会找机会牢牢钩在碰到它的人或动物身上,借机远行。仔细察看会发现它的刺毛顶端带有倒钩,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为它的种子传播尽了义务。抛 有的植物靠机械方式将种子散播出去, 酢浆草便是其中一例。它是一种很普通的野生杂草,开小黄花或是小红花,花后结具五棱的蒴果,成熟时,果沿室背开裂,果壳卷缩,将种子弹出。弹 凤仙花的果实也会弹裂,它比酢浆草抛得有力,是把种子弹向四方,也可算是机械传播种子的又一例。

问题二:什么东西靠什么传播种子 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

问题三:我还知道什么靠什么传播种子 这个有很多了

1、靠水来传播

椰子:靠水来传播,椰子成熟以后,椰果落到海里便随海水漂到远方。

睡莲:睡莲的果实成熟后沉入水底。果皮腐烂后,包有海绵状外种皮的种子就会浮起来,漂到其它地方。

2、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来传播

樱桃、野葡萄、野山参: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把种子吃进肚子,由于消化不掉,便随粪便排出来传播到四面八方。

松子:是靠松鼠储存过冬粮食时带走的。

3、靠风来传播

红皮柳: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远处去的。

蒲公英

4、还有机械传播种子的方法

凤仙花:凤仙花的果实会弹裂,把种子弹向四方,这是机械传播种子的方法。

还有许多的豆类植物都是用机械传播种子的。

太多了

1,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

2,莲藕等水生植物借助水流和水生动物传播,椰子也是水传播,

3,苍耳,鬼针草等是借助动物经过时粘连在动物皮毛传播,

4,有些植物的果实美味但它的种子皮比较耐腐蚀,通常会通过动物的肠胃,混杂在动物排泄物里,达到传播的目的,比如西瓜,甜瓜,女贞等。

5,还有些植物果实有很强的弹射能力,可以把种子弹射到远方繁衍生息,比如凤仙花,热带植物喷瓜。

问题四:什么靠什么传播种子 花儿靠蝴蝶。

问题五:网络传播方式有哪些 大致分为:

1、网络媒体(全国性综合,地方区域,行业垂直媒体)

2、网络社区(BBS,网络论坛)

3、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搜,搜狗)

4、网络博客微博,

5、视频分享网站

6、社交网站(博客圈,社交圈)

7、IM(即时通信工具)

8、数字阅读

9、电子邮件。

。。。

问题六: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2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3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4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问题七:什么是什么传播 传播学专业 该专业以人文传统为根基,基础知识扎实,人文眼界开阔。在教学上立足现实,课程设置上既强调实践内容,与各式媒体建立密切的关系,同时又突出学理背景,开阔国际视野,让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形成具有中大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为培养人文涵养深厚、适应业界需要的新闻传播从业人材。毕业后的学生可以广泛适应各种媒体的不同需要,在报社、杂志社、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部门担当新闻、编辑与经营管理的工作,同时还适应各级党政机关、各级 部门的新闻宣传与公关工作。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新闻学导论、传播学导论、网络传播导论、视觉传播导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深度报道、电视节目形态研究、视听语言、新闻摄影、编辑与版式设计、传媒社会史、人文学科阅读、文学欣赏、大众传播等。学习期间还将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到各媒体单位进行对口实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问题八:什么是什么传播的 1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2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3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4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问题九:榆树是靠什么传播的 榆树的种子是翅果,主要靠风力传播。

榆树(学名:Ulmus pumila L):又名春榆、白榆等,素有“榆木疙瘩”之称,为榆科落叶乔木,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小枝无毛或有毛,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叶椭圆状卵形等,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叶柄面有短柔毛。花先叶开放,在生枝的叶弧成簇生状。翅果稀倒卵状圆形。花果期3-6月(东北较晚)。

问题十:什么靠什么传播种子 风媒(蒲公英) 虫媒(花粉) 水媒(金鱼藻)。还有自身的爆炸弹出(豆类)。人为传播,动物携带(苍耳),资料:飞 您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 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远处去安家的。同样会飞的还有杨树和蒲公英的种子。喷 请看这一株属于葫芦科的植物,已经结了一个带毛刺的小“瓜”。当瓜成熟时,稍有触动此瓜便会脱落,并从顶端将瓜内的种子连同粘液一起喷射出去,射程可达五米以外,抓 苍耳这种植物你可能已经见过,每当秋天它的果实成熟后 , 就会找机会牢牢钩在碰到它的人或动物身上,借机远行。仔细察看会发现它的刺毛顶端带有倒钩,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为它的种子传播尽了义务。抛 有的植物靠机械方式将种子散播出去, 酢浆草便是其中一例。它是一种很普通的野生杂草,开小黄花或是小红花,花后结具五棱的蒴果,成熟时,果沿室背开裂,果壳卷缩,将种子弹出。弹 凤仙花的果实也会弹裂,它比酢浆草抛得有力,是把种子弹向四方,也可算是机械传播种子的又一例。

我帮你在卓越网上找了几本,每一本都有章节和内容,因为你没有说明自己的学历,所以我帮你挑的书有中专和大学的两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你选好后上卓越网邮购,只要输上书名和“基本信息”他们就知道是哪一本书,选收货后付款,投递是免费的。

1、《机械制图》(中等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

编者:房芳

市场价:¥2600

卓越价:¥2120 为您节省:480元 (82折)

基本信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2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ISBN:711123345X/9787111233459

·条形码:9787111233459

·版本:第1版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为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根据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和全国职业培训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机电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大纲编写的。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制图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正投影法与基本体的三视图、轴测投影图、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标注、机械图样的基本表示法、常用零件的特殊表示法、零件图、装配图等。

本套教材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企业生产实践成龙配套,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电子教案(或课件)齐全,大部分教材还有配套的习题集和解答。

本教材可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使用。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机械制图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一节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第二节 绘图工具及其使用

第三节 平面图形的画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正投影法与基本体的三视图

第一节 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

第三节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第四节 基本体的视图及尺寸标注

第五节 切割体的画法与识读

第六节 相贯体的画法与识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轴测投影图

第一节 轴测投影图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正等轴测图

第三节 斜二等轴测图

第四节 轴测草图的画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标注

第一节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

第二节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及尺寸标注

第三节 读组合体视图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机械图样的基本表示法

第一节 视图

第二节 剖视图

第三节 断面图

第四节 局部放大图及简化画法

第五节 表达方法综合应用举例

第六节 第三角投影法简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常用零件的特殊表示法

第一节 螺纹及螺纹紧固件

第二节 齿轮

第三节 键、销、弹簧及滚动轴承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零件图

第一节 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

第二节 零件图的视图选择

第三节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第四节 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

第五节 常见的零件工艺结构

第六节 典型零件图的识读

第七节 零件测绘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装配图

第一节 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第二节 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第三节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零件序号和明细栏

第四节 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第五节 识读装配图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

附录A 普通螺纹直径与螺距

附录8 六角头螺栓

附录C 双头螺柱

附录D 开槽圆柱头螺钉

附录E 开槽盘头螺钉

附录F 开槽沉头螺钉

2、《机械制图》(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编者:何铭新 钱可强

市场价:¥3070

卓越价:¥2700 为您节省:370元 (88折)

基本信息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040130505

·条形码:9787040130508

·版本:第5版

内容简介

《机械制图》是在1997年第四版的基础上,按照原国家教委1995年印发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参考当前各有关方面的意见修订而成。《机械制图》继续保持第四版的特点。从利于教学出发,插图仍按需套色,画法几何部分作了较多删减,难度有所降低;制图基础部分上保持第四版的水平,但删去画轴测剖视图;机械图部分除删去锥齿轮和蜗轮、蜗杆的画法以及零件测绘外,体系、内容与第四版差不多;适当加强计算机绘图,从制图的起始部分就贯彻,随后逐步加深。《机械制图》包括绪论,投影法和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立体表面的展开,计算机绘图与AutoCAD基础,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组合体的视图以及尺寸注法,轴测图,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读焊接图,房屋建筑图简介等十三章,绪论和每章末都有复习思考题。《机械制图》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审稿并推荐出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机械类、非机类各专业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的教材;适当删节后,也可供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类专业使用;还可以供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大学、电视大学等有关专业选用。与《机械制图》配套的《机械制图习题集》也作了相应的修订,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可供选用。

目录

绪论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投影法和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11 投影法

§12 多面正投影和点的投影

§13 直线的投影

§14 平面的投影

§15 直线与平面以及两平面之间的相对位置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立体的投影

§21 立体及其表面上的点与线

§22 平面与平面立体表面相交

§23 平面与回转体表面相交

§24 两回转体表面相交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计算机绘图与AutocAD基础

§31 微型计算机绘图系统及工作原理

§32 AutoCAD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33 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图形编辑命令和显示控制命令

§34 AutoCAD的辅助绘图工具和图层操作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1 制图基本规定和三种绘图方法

§42 尺规绘图及其工具、仪器的使用

§43 徒手绘图及其画法

§44 平面图形的尺寸注法和圆弧连接的线段分析

§45 用AutoCAD绘制基本幅面、图框和标题栏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组合体的视图与尺寸注法

§51 三视图的形成及其特性

§52 画组合体的视图

§53 读组合体的视图

§54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55 用AutoCAD标注尺寸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轴测图

§6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62 正等轴测图

§63 斜二轴测图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机件常用的基本表示法

§71 视图

§72 剖视图

§73 断面图

§74 局部放大图、简化画法和其他规定画法

§75 第三角画法简介

§76 用AutoCAD画剖面线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标准件和常用件

§81 螺纹和螺纹紧固件

§82 齿轮以及圆柱齿轮的规定画法

§83 键、销和滚动轴承

§84 弹簧

§85 用AutoCAD建立标准件图库简介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零件图

§91 零件图与装配图的关系以及零件图的内容

§92 零件图的视图选择

§93 零件的尺寸标注

§94 表面粗糙度、镀涂和热处理的符号、代号及其标注

§95 极限与配合以及形位公差简介

§96 零件结构的工艺性简介

§97 读零件图

§98 用AutocAD绘制零件图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装配图

§101 装配图的内容和视图表达方法

§102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及零件序号、明细栏

§103 装配结构的合理性简介

§104 由零件图画装配图

§105 读装配图及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106 用AutocAD由零件图拼绘装配图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立体表面的展开

§111 平面立体的表面展开

§112 可展曲面的展开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房屋建筑图简介

§121 房屋建筑图概述

§122 读厂房建筑图

复习思考题

附录

一、螺纹

二、常用的标准件

三、常用的机械加工一般规范和零件结构要素

四、极限与配合

五、常用材料以及常用的热处理、表面处理名词解释

3、《机械制图习题集》(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编者:张绍群 王翠琴

市场价:¥2100

卓越价:¥1880 为您节省:220元 (90折)

基本信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11279387/9787111279389

·条形码:9787111279389

·版本:第2版

内容简介

《机械制图习题集(第2版)》内容简介:本习题集与郭克希、王建国主编的《机械制图》(第2版)教材配套,其各章节的顺序、内容与教材基本一致。内容主要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投影的基本概念,点、直线、平面的投影,投影变换,立体的投影,组合体,轴测图,构形设计基础,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表面展开图与焊接图。

本习题集可供高等学校机械类、近机类各专业使用,也可供职工大学、函授大学、电视大学等学校的有关专业选用。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1 字体练习

12 线型及标注尺寸练习

13 几何作图练习

14 平面图形尺寸标注练习

第1次制图大作业——线型及几何作图

第2章 投影的基本概念

由物体的三视图找出相应的立体图

第3章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31 点的投影

32 直线的投影

33 平面的投影

34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

第4章 投影变换

41 换面法

42 旋转法

43 点、线、面综合题

第5章 立体的投影

51 平面立体投影及其表面上的点

52 曲面立体投影及其表面上的点

53 截交线

54 相贯线

55 立体表面交线的分析

第6章 组合体

61 由立体图画组合体投影图

62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63 组合体上线、面的空间位置分析

64 读组合体的视图

第2次制图大作业——组合体视图及尺寸

第7章 轴测图

71 画正等轴测图

72 画斜二轴测图

第3次制图大作业——轴测图

第8章 构形设计基础

81 仿照图形,构形设计画出不同形状的主、俯、左视图

82 由物体的一个视图构思物体的第三视图

第9章 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

91 视图

92 剖视图的概念

93 全剖视图

94 半剖视图

95 局部剖视图

96 用单一剖切面、柱面剖切机件

97 用几个相交、平行的剖切面剖切机件

98 断面图及其他表达方法

99 第三角画法

910 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4次制图大作业——剖视图

第10章 标准件与常用件

101 螺纹的规定画法和标注

102 螺纹连接件画法和规定标记及其装配画法

103 键、销及其连接和直齿圆柱齿轮的画法

104 弹簧、滚动轴承的画法

第5次制图大作业——螺纹紧固件连接

111 表面结构要求注法练习

112 极限与配合练习

113 形位公差标注练习

114 画零件图

115 读零件图

第6次制图大作业——零件测绘

第12章 装配图

121 画装配图

122 读装配图和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第7次制图大作业——画装配图

第13章 表面展开图与焊接图

131 表画展开图

132 焊接图

4、《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习题集》(机械类专业适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胥北澜 李喜秋 阮春红

市场价:¥1810

卓越价:¥1410 为您节省:400元 (78折)

基本信息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20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9787040239393

·条形码:9787040239393

·版本:第1版

内容简介

本习题集与《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材配套使用。习题的编排次序与教材体系一致。适用于高等工业学校机类、近机类和非机类各专业的教学,也可供自学、函授、夜大等成人高教使用。考虑到保证本课程教学基础要求的不同,习题和作业有一定的余量,使用时可按教学实际情况选用。

目录

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

题号:1-1-9

第二章 投影法概述和点的投影

题号:2-l-2-10

第三章 直线的投影

题号:3-l-3-24

第四章 平面的投影

题号:4-l-4一15

第五章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

题号:5-l-5-30

第六章 曲线与曲面的画法

题号:6-1-6-23

第七章 立体的表示法

题号:7-1-7-30

第八章 两立体表面的交线

题号:8-l-8-24

第九章 组合体的视图和尺寸

题号:9-1-9-20

第十章 机件形状的常用表达方法

题号:10-1-10-31

第十一章 轴测图的画法

题号:11-1-11-10

第十二章 机械图概述

题号:12-l-12-2

第十三章 螺纹紧固件和齿轮等的规定画法

题号:13-1-13-6

第十四章 零件图

题号:14-1-14-6

第十五章 装配图

题号:15-1-15-6

第十六章 立体表面展开的画法

题号:16-1-16-15

第十七章 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与方法

题号:17-l-17-6

第十八章 AutoCAD绘图软件

题号:18-l-18-6

第十九章 InVentor三维软件

5、《机械制图习题集》(第2版)(技工学校规划教材)

作者:金大鹰 编者:金大鹰

市场价:¥1900

卓越价:¥1550 为您节省:350元 (82折)

基本信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15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111267699/9787111267690

·条形码:9787111267690

·版本:第2版

内容简介

《机械制图习题集(第2版)》是在2005年出版金大鹰主编的技工学校规划教材《机械制图习题集》第1版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育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机械制图教学大纲》,采用最新制图国家标准修订而成的,与金大鹰主编的技工学校机械类《机械制图(第2版)》教材配套使用。《机械制图习题集(第2版)》内容丰富,图形清晰、秀美。凡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均编排了典型习题,题型多、寓意深、角度新,具有启发性。习题有一定余量,还编有一部分难度较大,并附有答案的看图练习题(选作)。

《机械制图习题集(第2版)》适合于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制图教学,也可供职工中专、电视中专、职业培洲使用。

目录

第2版前言

一、制图的基本知识

二、投影的基本知识

三、立体的表面交线

四、组合体

五、机件的表达方法

六、常用零件的特殊表示法

七、零件图

八、装配图

九、展开图

十、焊接图

十一、计算机绘图

十二、选作题答案

……

序言

本习题集是在2005年出版《机械制图习题集》第1版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机械制图教学大纲》修订而成的,与金大鹰主编的技工学校规划教材《机械制图第2版》配套使用。

本习题集与第1版相比,内容有些变化:增加了“展开图”和“焊接图”等选学内容。这次修订,仍体现以培养学生看图能力为主的原则,并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和作图难度,对练习内容和编排顺序也作了一些调整。

本习题集具有如下特点:

1采用了最新《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凡在定稿前搜集到的相应新标准,均在习题集中予以贯彻。

2突出了学生看图能力和画图能力的培养。自投影作图起,即将二者揉在一起,步步相随。尤其为了突破看图难关,从点、直线、平面的投影开始,即以其轴测图为媒介,以识读一面视图为手段,加强投影的可逆性训练,逐步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看图之路。进而,通过适时引入的有效方法和试作层次渐进的习题,力求使学生把握开启画图、看图之门的两把钥匙,使其能力的培养得到强化。

3内容丰富。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均有习题相伴,题型多、寓意深、角度新,且具有典型性。除供理解、消化、巩固知识的基本题外,又设计了一些开发智能的趣味题。需要说明的是,看图和画图能力的提高关键在“练”。为此,本习题集集中安排的习题较多。但并非要求都做,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取舍(组合体及其之前的习题应多作些,并多用些学时演练)。此外,习题集中还有一些难度较大的“看图选作题”,并附有答案或立体图,这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提高而安排的自学题,它不属于本课程的教学范畴。

4为了加强对学生绘制草图能力的训练,习题集中设计了一些网格纸,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徒手画图的技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坚持训练才能奏效。

5习题集中的图形准确、清晰、秀美,以利于看图、方便画图,提高学习效果。

本习题集适合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制图教学,也可供职工中专、电视中专、职业培训使用。

参加本习题集修订工作的有:金大鹰、邢瑞欣、刘春兰、高俊芳、温丽华、王忠强,刘宇,由金大鹰任主编。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习题集中的缺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如果你在学AutoCAD 推荐你再买以下有声读物:

《AutoCAD 2008中文版机械制图习题精解》(附光盘)

作者:程俊峰 姜勇 董彩霞

市场价:¥2800

卓越价:¥2100 为您节省:700元 (75折)

基本信息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17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11518013X

·条形码:9787115180131

内容简介

《AutoCAD 2008中文版机械制图习题精解》是学习AutoCAD二维绘图及三维造型的习题集,除提供了大量典型习题外,还对有一定难度的习题给出了作图步骤提示。全书习题安排由易到难,系统而全面,既有基本命令及作图方法的练习,也有难度较大的综合性练习,对初学者及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全书分为3篇,共17章,主要内容有基本绘图及编辑命令练习、作图及编辑技巧练习、复杂平面图形综合练习、书写文字及标注尺寸练习、绘制复杂零件图练习、使用图块及属性练习、轴测图绘制练习、基本三维造型及编辑命令练习、构建复杂实体模型和着色渲染练习等。

《AutoCAD 2008中文版机械制图习题精解》颇具特色之处是把所有习题的绘制过程都录制成了视频,收录在《AutoCAD 2008中文版机械制图习题精解》所附光盘中,可作为读者练习时的参考和向导。

《AutoCAD 2008中文版机械制图习题精解》可作为高等院校CAD相关专业及各类CAD培训班的辅助教材,也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及计算机爱好者学习AutoCAD时参考。

目录

第1篇 基础篇

第1章 “绘图命令”练习

11 设置图层、线型比例及作图区域的大小

12 输入点的坐标绘制线段

13 利用正交模式、极轴追踪模式或动态输入功能绘制线段

14 使用对象捕捉功能精确绘制线段

15 结合极轴追踪、对象捕捉及自动追踪功能绘制线段

16 绘制倾斜线段

17 延伸线条及调整线条的长度

18 绘制圆和椭圆

19 绘制矩形和正多边形

110 平行关系

111 垂直及倾斜关系

112 相切关系

113 绘制均布几何特征

114 绘制对称的几何特征

115 倒圆角和斜角

116 绘制断裂线及填充剖面图案

第2章 “编辑命令”练习

21 移动对象

22 复制对象

23 旋转对象

24 对齐对象

25 拉伸对象

26 比例缩放对象

27 连接对象

28 断开对象

29 关键点编辑方式

第3章 平面作图方法综合练习

31 平面图形布局

32 形成复杂的连接关系

33 利用辅助线作图

34 布图技巧练习

35 绘制包含多种连接关系的平面图形

36 绘制复杂平面图形

第4章 图形绘制及编辑技巧

41 利用OFFSET命令生成图形细节

42 利用LINE或PLlNE命令生成图形细节

43 从现有实体生成新图形

44 利用XLINE命令辅助绘图

45 快速修剪

46 绘制倾斜的图形实体

47 绘制有锥度和斜度图形的技巧

48 面域造型法的应用

49 利用图形的多个视图辅助作图

410 建立多个视口辅助作图

411 选择集编组的应用

第5章 视图显示控制及查询图形信息

51 视图显示控制

52 查询图形信息

第6章 创建文字与表格对象

61 创建单行文字

62 在单行文字中加入特殊字符

63 创建段落文字

64 在段落文字中加入特殊字符

65 编辑文字

66 在表格中填写文字

67 创建表格对象

第7章 尺寸文字标注与编辑

71 直线型尺寸标注

72 平行型尺寸标注

73 基线型和连续型尺寸标注

74 角度标注

75 圆和圆弧标注

76 引线标注

77 尺寸公差标注

78 形位公差标注

79 给标注文字加入前缀或后缀

710 修改标注文字

711 调整尺寸线或标注文字的位置

712 改变尺寸标注外观

713 插入图框及标注零件图

第2篇 机械制图练习

第8章 零件图

81 绘制轴类零件

82 轴类零件综合练习

83 绘制叉架类零件

84 叉架类零件综合练习

85 绘制箱体类零件

86 箱体类零件综合练习

87 根据轴测图绘制零件视图

第9章 装配图

91 根据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92 由零件图组合装配图

第10章 提高作图效率综合练习

101 定制图形库

102 插入标准件块来组合装配图

103 使用结构要素图块来快速生成图形

104 块的更新与替换

105 实体属性的应用

106 动态块

107 通过外部参照构造一个新图样

第11章 绘制轴测图

111 在轴测面内绘制线段

112 在轴测面内绘制平行线

113 绘制圆和圆弧的轴测投影

114 根据二维视图绘制轴测图

115 绘制螺纹及弹簧的轴测投影

116 绘制轴测剖视图

117 绘制产品的轴测装配图及分解图

118 轴测图的尺寸标注

第12章 打印图形

121 打印单张图纸

122 将多张图纸布置在一起打印

123 从图纸空问打印图形

第3篇 三维绘图练习

第13章 绘制实体及曲面模型

131 绘制基本三维实体

132 拉伸二维对象形成实体或曲面

133 旋转二维对象形成实体

134 通过扫掠创建实体或曲面

135 通过放样创建实体或曲面

136 加厚曲面形成实体

137 利用曲面切割创建实体模型

138 绘制各类弹簧

139 利用布尔运算创建实体模型

第14章 编辑三维模型

141 三维镜像

142 三维阵列

143 三维旋转及对齐

144 倒圆角和倒斜角

145 拉伸实体表面

146 移动实体表面

147 偏置实体表面

148 旋转实体表面

149 使实体表面产生锥度或斜度

1410 在实体的表面压印几何对象

1411 抽壳

1412 利用“选择并拖动”的方式创建及修改实体

第15章 构建复杂三维模型

151 利用UCS坐标系在三维空间绘图

152 创建复杂的组合体

153 复杂箱体类零件的建模

154 根据二维视图创建实体模型

第16章 由三维模型生成二维视图

161 生成基本视图

162 生成辅助视图

163 生成剖视图

164 标注尺寸

第17章 渲染模型

171 设置光照

172 创建及附着材质

173 使用材质贴图

174 渲染机械产品

……

第1篇 基础练习

本篇的内容是针对AutoCAD初学者设计的,如果读者已经掌握了AutoCAD的一些基本作图命令,就可以通过此部分提供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从而为绘制复杂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创建二维图形实体。

b、编辑图形实体的方法。

c、平面作图的一般方法。

d、绘制及编辑图形的技巧。

e、添加文字注释及标注尺寸。

第1章 “绘图命令”练习

11 设置图层、线型比例及作图区域的大小

:创建图层,设定线型比例及作图区域的大小。

1利用AutoCAD的样板文件“acadNamed Plot Sty1esdwt”来创建新图形。

2进入模型空间,创建图层,图层的属性如表11所示。

3 利用1IMITS命令设定绘图区域的大小为800×800。打开栅格显示,设定栅格沿X、Y

方向的间距为20,再将绘图区域范围内的栅格充满整个图形窗口并显示出来。

4关闭栅格,打开正交模式及线宽显示,分别在轮廓线层、中心线层、虚线层及双点划线层上绘制线段,设置线段的长度约为500,结果如图1-1左图所示。设定全局线型比例因子为3,结果如图11右图所示。

:修改对象所在的图层,改变对象的颜色及线宽。

1打开附盘文件“\dwg\第01章\12dwg”。

2利用工具栏上下拉列表中的选项将线框A修改到轮廓线层上。

3利用工具栏上特性匹配工具将线框B修改到轮廓线层上。

4利用工具栏上下拉列表中的选项将线段C、D修改为中心线,再利用下拉列表中的选项将线段C、D的颜色修改为红色。

5利用工具栏上:下拉列表中的选项将线框A、B的线宽修改为070,结果如图1-2所示。

12 输入点的坐标绘制线段

:利用点的绝对直角坐标或相对直角坐标绘制图1-3所示的图形。

:利用点的绝对直角坐标或相对直角坐标制图1-4所示的图形。

:利用点的相对直角坐标或相对极坐标的制图1-5所示的图形。

:利用点的相对直角坐标和相对极坐标绘制图的1-6所示的图形。

13 利用正交模式、极轴追踪模式或动态输入功能绘制线段

:打开正交模式,通过输入线段的长度绘制图1-7所示的图形。

:设定极轴追踪增量为30度,再打开极轴追踪模式,然后通过输入线段的长度绘制图1-8所示的图形。

:设定极轴

工程制图常用符号汇总

 工程制图是一个工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高等工科课程中,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是研究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的一门学科。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制图常用符号,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常用符号

 @表示钢筋间距

 Φ表示钢筋型号,

 CAD快捷键一览

 创建三维阵列 3A

 创建三维面 3F

 在三维空间创建由直线段组成的多段线 3P

 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将某对象与其他对象对齐 AL

 加载 AutoLISP、ADS 和 ARX 应用程序 AP

 创建圆弧 A

 计算对象或定义区域的面积和周长 AA

 创建按指定方式排列的多重对象拷贝 AR

 执行外部数据库命令的管理功能 AAD

 输出选择对象的链接信息 AEX

 管理对象和外部数据库之间的链接 ALI

 显示并编辑表数据并创建链接和选择集 ARO

 从链接到文字选择集和图形选择集的行中创建选择集 ASE

 执行结构查询语言 (SQL) 语句 ASQ

 创建属性定义 -AT

 改变不依赖于块定义的属性信息 -ATE

 用图案填充封闭区域 H或BH

 根据选定对象创建块定义 -B

 用对话框定义块 B

 用封闭区域创建面域或多段线 BO

 (使用命令行)用封闭区域创建面域或多段线 -BO

 部分删除对象或把对象分解为两部分 BR

 给对象加倒角 CHA

 修改现有对象的特性 -CH

 根据圆心和直径或半径绘制圆 C

 复制对象 CO或CP

 创建属性定义 AT

 编辑单个块的可变属性 ATE

 修改对象的颜色、图层、线型和厚度 CH

 设置新对象的颜色 COL

 编辑文字和属性定义 ED

 显示夹点并设置颜色 GR

 创建并修改标注样式 D

 插入块或另一图形 I

 控制现有对象的特性 MO

 修改对象名称 REN

 设置绘图辅助工具 RM

 设置对象选择模式 SE

 管理已定义的用户坐标系 UC

 选择预置用户坐标系 UCP

 控制坐标和角度的显示格式及精度 UN

 创建和恢复视图 V

 设置三维观察方向 VP

 创建对齐线性标注 DAL或DIMALI

 创建角度标注 DAN或DIMANG

 从前一个或选择的标注的第一尺寸界线处连续标注 DBA或DIMBASE

 创建圆和圆弧的圆心标记或中心线 DCE

 从前一个或选择的标注的第二尺寸界线处连续标注 DCO或DIMCONT

 创建圆和圆弧的直径标注 DDI或 DIMDIA

 编辑标注 DED或DIMED

 创建线性尺寸标注 DLI或DIMLIN

 创建坐标点标注 DOR或DIMORD

 替换标注系统变量 DOV或DIMOVER

 创建圆和圆弧的半径尺寸标注 DRA或DIMRAD

 在命令行创建和修改标注样式 DST或DIMSTY

 移动和旋转标注文字 DIMTED

 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DI

 将点对象或块沿对象的长度或周长等间隔排列 DIV

 绘制填充的圆和环 DO

 修改图像和其他对象的显示顺序 DR

 打开鸟瞰视图窗口 AV

 输入文字时在屏幕上显示 DT

 定义平行投影或透视视图 DV

 创建椭圆或椭圆弧 EL

 从图形删除对象 E

 将组合对象分解为对象组件 X

 以其他文件格式保存对象 EXP

 延伸对象到另一对象 EX

 通过拉伸现有二维对象来创建三维实体 EXT

 给对象加圆角 F

 创建根据特性选择有关对象时用到的过滤器列表 FI

 创建对象的命名选择集 G

 使用命令行创建选择集 -G

 用图案填充一块指定边界的区域 -H

 修改现有的图案填充对象 HE

 重生成三维模型时不显示隐藏线 HI

 以多种格式向 AutoCAD 图形文件中插入图像 IM

 使用命令行插入图像 -IM

 控制选定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褪色度 IAD

 向当前图形中定义并附着新的图像对象 IAT

 为单个图像对象创建新剪切边界 ICL

 向 AutoCAD 输入3DS/DXF/EPS /SAT/WMF等文件 IMP

 将命名块或图形插入到当前图形中 -I

 插入链接或嵌入对象 IO

 找出两个或多个三维实体的干涉区并用公用部分创建三维组合实体 INF

 从两个或多个实体或面域的交集创建组合实体或面域 IN

 管理图层 LA

 在命令行上执行 LAYER 命令 -LA

 创建一条引出线将注释与一个几何特征相连 LE或LEAD

 拉长对象 L

 创建、加载和设置线型 LT

 使用命令行创建、加载和设置线型 -LT

 显示选定对象的数据库信息 LI或LS

 设置线型比例因子 LTS

 把某一对象的特性复制到其他若干对象 MA

 将点对象或块按指定的间距放置 ME

 创建对象的镜像副本 MI

 创建多线 ML

 在指定方向上按指定距离移动对象 M

 从图纸空间切换到模型空间视口 MS

 创建多行文字 T或MT

 使用命令行创建多行文字 -T

 创建浮动视口和打开现有的浮动视口 MV

 创建对象的等距线,如同心圆、平行线和平行曲线 O

 设置运行对象捕捉模式并修改靶框大小 OS

 使用命令行设置运行对象捕捉模式并修改靶框大小 -OS

 移动显示在当前视口的图形 P

 使用命令行移动视口 -P

 插入剪贴板数据并控制数据格式 PA

 编辑多段线和三维多边形网格 PE

 创建二维多段线 PL

 将图形打印到绘图仪、打印机或文件 PLOT

 创建点对象 PO

 创建用多段线表示的正多边形 POL

 自定义 AutoCAD 系统参数的设置 PR

 显示打印图形的效果 PRE

 从模型空间视口切换到图纸空间 PS

 删除数据库中未用的命名对象,例如块或图层 PU

 退出 AutoCAD EXIT

 绘制矩形多段线 REC

 刷新显示当前视口 R

 刷新显示所有视口 RA

 重生成图形并刷新显示当前视口 RE

 重新生成图形并刷新所有视口 REA

 从选择的一组现有对象中创建面域对象 REG

 修改对象名 -REN

 创建三维线框或实体模型的具有真实感的渲染图像 RR

 沿轴旋转二维对象以创建实体 REV

 绕基点旋转对象 RO

 设置渲染系统配置 RPR

 在 X、Y 和 Z 方向等比例放大或缩小对象 SC

 从脚本文件执行一系列命令 SCR

 用剖切平面和实体截交创建面域 SEC

 列出系统变量并修改变量值 SET

 显示当前视口图形的着色图像 SHA

 用平面剖切一组实体 SL

 规定光标按指定的间距移动 SN

 创建二维填充多边形 SO

 检查图形中文字的拼写 SP

 创建二次或三次样条曲线 SPL

 编辑样条曲线对象 SPE

 移动或拉伸对象 S

 创建命名样式 ST

 用差集创建组合面域或实体 SU

 校准、配置、打开和关闭已安装的数字化仪 TA

 设置当前三维实体的厚度 TH

 控制对图纸空间的访问以及控制视口的行为 TI

 创建形位公差标注 TOL

 显示、隐藏和自定义工具栏 TO

 创建圆环形实体 TOR

 用其他对象定义的剪切边修剪对象 TR

 通过并运算创建组合面域或实体 UNI

 设置坐标和角度的显示格式和精度 -UN

 保存和恢复已命名的视图 -V

 设置图形的三维直观图的查看方向 -VP

 将块对象写入新图形文件 W

 创建三维实体使其倾斜面尖端沿 X 轴正向 WE

 将一个外部参照附加到当前图形中 XA

 将外部参照依赖符号绑定到图形 XB

 使用命令行执行XBINDW命令 -XB

 定义外部参照或块剪裁边界,并且设置前剪裁面和后剪裁面 XC

 创建无限长的直线,称为参照线 XL

 控制图形中的外部参照 XR

 使用命令行执行XREF命令 -XR

 放大或缩小当前视口对象的外观尺寸 Z

 拉长对象 L

 创建、加载和设置线型 LT

 

扩展资料:

 机械制图是用图样确切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的学科。图样由图形、符号、文字和数字等组成,是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经验的技术文件,常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另外机械制图也是大多高等院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本必修课程之一。

 表达机械结构形状的图形是按正投影法(即机件向投影面投影得到的图形)。按投影方向和相应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常用视图分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和断面图(旧称剖面图)等。(另外几种视图有后视图,仰视图,右视图。但不常用)视图主要用于表达机件的外部形状。图中看不见的轮廓线用虚线表示。

 机件向投影面投影时,观察者、机件与投影面三者间有两种相对位置。机件位于投影面与观察者之间时称为第一角投影法。投影面位于机件与观察者之间时称为第三角投影法。两种投影法都能同样完善地表达机件的形状。

 中国国家标准规定采用第一角投影法。剖视图是假想用剖切面剖开机件,将处在观察者与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将其余部分向投影面投影而得到图形。剖视图主要用于表达机件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则只画出切断面的图形。断面图常用于表达杆状结构的断面形状。

 对于图样中某些作图比较繁琐的结构,为提高制图效率允许将其简化后画出,简化后的画法称为简化画法。机械制图标准对其中的螺纹、齿轮、花键和弹簧等结构或零件的画法制有独立的标准。图样是依照机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大小按适当比例绘制的。图样中机件的尺寸用尺寸线、尺寸界线和箭头指明被测量的范围,用数字标明其大小。

 在机械图样中,数字的单位规定为毫米,但不需注明。对直径、半径、锥度、斜度和弧长等尺寸,在数字前分别加注符号予以说明。制造机件时,必须按图样中标注的尺寸数字进行加工,不允许直接从图样中量取图形的尺寸。要求在机械制造中必须达到的技术条件如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材料及其热处理要求等均应按机械制图标准在图样中用符号、文字和数字予以标明。

 20世纪前,图样都是利用一般的绘图用具手工绘制的。20世纪初出现了机械结构的绘图机,提高了绘图的效率。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计算机绘图,将需要绘制的图样编制成程序输入电子计算机,计算机再将其转换为图形信息输给绘图仪绘出图样,或输送给计算机控制的自动机床进行加工。

 图样一般需要描绘成透明底图,用透明底图洗印出蓝图或用氨熏出紫图。20世纪中期出现了静电复印机 ,这种复印机可将原图样直接进行复制,并可将图放大或缩小。采用这种新技术可以省去描图工序。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2433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