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经的位置大致在手臂下垂时的裤线上的手指部位。
大腿外侧胆经有一个天然的标志,就是人们裤线的循行位置。要想减去这个部位上的赘肉,只需要拿指节去敲打就可以了。因为这些穴位都在皮肤下面的肌肉层,并不在皮肤表面,所以敲打的时候,力度要能渗透到肌肉里面去。只有这样敲打,效果才真正地明显。
2、肝经的位置简单地说就是大腿内侧,大腿根部到膝盖附近。
用手掌根推大腿内侧的肝经。每天睡觉的时候,用手掌根从大腿根部推到膝盖附近,把这条肝经的位置推300下。推的时候可以沾一点肥皂或油脂的东西润滑一下,以免擦伤皮肤。在
大腿内侧根部多做按摩,最好顺着大腿往复式推揉。如能忍受疼痛,四指并拢,用第二关节“刮推”效果更明显。在此刮痧也很好哦!
扩展资料:
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 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
参考资料:
——胆经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http://wwwwl120com/zyzt/zyzj/zjjc/jlx/200508/zyzt_102916html
每日适度的开展勾脚是有一定益处的,最先勾脚是能够活动骨节,推动两脚的血液商品流通,能够防止血栓的形成,针对清理血管垃圾中的病菌是十分有利的,并且能够提高下肢的血液循环系统。另外,勾脚是能够推动血液流回的,而且针对避免 两脚出现静脉曲张及其脆化是有协助的,因此大伙儿能够了解一下勾脚的益处。
每日勾勾脚,预防血栓产生
这一抬腿姿势做上十秒钟,就能清理血管垃圾,预防血栓。医药学上有一个专业的专有名词:踝泵训练,根据膝关节的健身运动,具有像泵一样的功效,提高下肢的血液循环系统,防止血栓的形成。
生产具体做法疫苗
✦双膝当然屈伸,用竭尽全力勾脚 10 秒左右后再用竭尽全力绷脚,反复开展,不在造成疼痛的前提条件下不限频次,愈多愈好。
✦每一次勾脚、绷脚要尽可能做到最大幅,姿势要尽可能迟缓温和,两脚另外做实际效果更优。
站着做时,事实上便是踮脚!
急诊科足背部支脉从脚两侧的(足临泣)分离出来横着穿越重生脚面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连。
急诊科也有肝胆经三条经络至脚趾端,在其中胃下孔支脉下经脚面进到二脚趾两侧端(厉兑)。
急诊科胫部支脉从(足三里)处罚出,进到足中趾两侧;
急诊科足跗部支脉进到足大趾内铡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连。
脚面上不但竖向由脚两侧到脚里侧排列顺序着胆、胃、肝、脾四条经脉均至脚趾端,并且有肝胆经的耳朵支脉经腓骨前直放到外踝前进到足四趾两侧端(足窍阴)。勾脚能够健身运动肝、胆、脾、胃等好几条经脉,具有肃降胆肝、调理肠胃的功效。
一、经脉循行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1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
2 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
3 下行至耳后(风池);
4 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
5 向下进入缺盆部;
6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
7 出走耳前;
8 到目外眦后方;
9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
10 下走大迎;
11 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
12 下行经颊车;
13 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
14 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
15 联络肝脏;
16 属于胆;
17 沿着胁肋内;
18 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
19 经过外阴部毛际;
20 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21 缺盆部直行的脉:从缺盆;
22 下行腋部;
23 沿着侧胸部;
24 经过季胁;
25 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
26 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
27 出于膝外侧。
28 下行经腓骨前面;
29 直下到达腓骨下段;
30 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
31 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32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络脉是联络经脉支脉。十二经的络脉从该相关正经的络穴分出后,皆走向互为表里的经脉,即阳经的络脉别走于互为表里的阴经,阴经的络脉别走于互为表里的阳经,从而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十二经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其中任脉之络从上腹部分出后下行腹部以沟通腹部诸阴经的经气,督脉从骶尻部分出后上行后背及头部,以沟通背、头部诸阳经之气。脾之大络则横行散于胸胁之间。全身络脉中,十五络较大,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之为“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十五络脉的分布:
十五别络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之侧部。
其具体的分布部位如下:
1手太阴之别络
从列缺穴处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在腕后半寸处走向手阳明经;其支脉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布于鱼际部。
2手少阴之别络
从通里穴处分出,在腕后一寸处走向手太阳经;其支脉在腕后一寸半处别而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系舌本,连属目系。
3手厥阴之别络
从内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二寸处浅出于两筋之间,沿着本经上行,维系心包,络心系。
4手太阳之别络
从支正穴处分出,在腕后五寸处向内注入手少阴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网络肩髃部。
5手阳明之别络
从偏历穴处分出,在腕后三寸处走向手太阴经;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上行至下颌角,遍布于牙齿;其支脉进入耳中,与宗脉会合。
6手少阳之别络
从外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二寸处,绕行于臂膊外侧,进入胸中,与手厥阴经会合。
7足太阳之别络
从飞阳穴处分出,在外踝上七寸处,走向足少阴经。
8足少阳之别络
从光明穴处分中,在外踝上五寸处,走向足厥阴经,向下联络足背。
9足阳明之别络
从丰隆穴处分出,在外踝上八寸处,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与各经的脉气相合,向下联络咽喉部。
10足太阴之别络
从公孙穴处分出,在第一跖趾关节后一寸处,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联络肠胃。
11足少阴之别络
从大钟穴处分出,在内踝后绕过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贯腰脊。
12足厥阴之别络
从蠡沟穴处分出,在内踝五寸处,走向足少阳经;其支脉经过胫骨,上行到睾丸部,结聚在阴茎处。
13任脉之别络
从鸠尾穴处分出,自胸骨剑突下行,散布于腹部。
14督脉之别络
从长强穴处分出,挟脊柱两旁上行到项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从肩胛部开始,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络
从大包穴处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