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七大未解之谜分别是哪几个

世界上的七大未解之谜分别是哪几个,第1张

  不是,是人们追随的一个传说。

  尼斯湖水中含有大量泥炭,这使湖水非常混浊,水中能见底不足三、四尺。而且湖底地形复杂,到处是曲折如迷宫般的深谷沟壑。即使是体形巨大的水生动物也很容易静静地其间,避过电子仪器的侦察。湖中鱼类繁多,水怪不必外出觅食,而该湖又与海相通,水怪出入方便,因此,想要捕获水怪,谈何容易。

  但只要没有真正找到水怪,这个谜就没有揭开。真到现在,人们对于水怪是否存在的不休,谁也不能妄下结论。对此,英国作家齐斯特说道:“许多嫌疑犯的犯罪证据,比尼斯湖水怪存在的证据还少,也就绞死了。”这倒不失为古今对水怪之谜的一个幽默而又巧妙的评价。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行为和运动的科学。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之一,如果把天文学包括在内则有可能是名副其实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最早的物理学著作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成物理学的元素主要来自对天文学、光学和力学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通过几何学的方法统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学。这些方法形成于古巴比和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如数学家阿基米德和天文学家托勒密;随后这些学说被传入阿拉伯世界,并被当时的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等人发展为更具有物理性和实验性的传统学说;最终这些学说传入了西欧,首先研究这些内容的学者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然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学说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从而一般没有察觉到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反映着自然界中重要的哲学意义。而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史上,类似的研究数学的方法也在发展中。

在这一时代,包含着所谓“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哲学所集中研究的问题是,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前提下试图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发展出解释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根据亚里士多德以及其后苏格拉底的哲学,物体运动是因为运动是物体的基本自然属性之一。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正圆的,这是因为完美的圆轨道运动被认为是神圣的天球领域中的物体运动的内在属性。冲力理论作为惯性与动量概念的原始祖先,同样来自于这些哲学传统,并在中世纪时由当时的哲学家菲洛彭洛斯、伊本·西那、布里丹等人发展。而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物理传统也是具有高度的哲学性的。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自然哲学家逐渐展开了一场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进攻,他们持有的观点是,从力学和天文学研究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将适用于描述整个宇宙中的运动。被誉为“现代自然科学之父”的意大利(或按当时地理为托斯卡纳大公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就是这场转变中的****。伽利略所处的时代正值思想活跃的文艺复兴之后,在此之前列奥纳多·达芬奇所进行的物理实验、尼古拉斯·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注重实验经验的科学方法论都是促使伽利略深入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因素,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是直接推动了伽利略试图用数学对宇宙中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伽利略意识到这种数学性描述的哲学价值,他注意到哥白尼对太阳、地球、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运动所作的研究工作,并认为这些在当时看来相当激进的分析将有可能被用来证明经院哲学家们对自然界的描述与实际情形不符。伽利略进行了一系列力学实验阐述了他关于运动的一系列观点,包括借助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批驳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落体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观点,还总结出了自由落体的距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的关系,以及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来思考运动的问题。他在1632年出版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提到:“只要斜面延伸下去,球将无限地继续运动,而且不断加速,因为此乃运动着的重物的本质。”,这种思想被认为是惯性定律的前身。但真正的惯性概念则是由笛卡尔于1644年所完成,他明确地指出了“除非物体受到外因作用,否则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而“所有的运动本质都是直线的”。

伽利略在天文学上最著名的贡献是于1609年改良了折射式望远镜,并借此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黑子以及金星类似于月球的相。伽利略对自然科学的杰出贡献体现在他对力学实验的兴趣以及他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这为后世建立了一个基于实验研究的自然哲学传统。这个传统与培根的实验归纳的方法论一起,深刻影响了一批后世的自然科学家,包括意大利的埃万杰利斯塔·托里拆利、法国的马林·梅森和布莱兹·帕斯卡、荷兰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英格兰的罗伯特·胡克和罗伯特·波义耳。 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艾萨克·牛顿

1687年,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艾萨克·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正式建立。牛顿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一组普适性的基础数学原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来描述宇宙间所有物体的运动。牛顿放弃了物体的运动轨迹是自然本性的观点(例如开普勒认为行星运动轨道本性就是椭圆的),相反,他指出,任何现在可观测到的运动、以及任何未来将发生的运动,都能够通过它们已知的运动状态、物体质量和外加作用力并使用相应原理进行数学推导计算得出。

伽利略、笛卡尔的动力学研究(“地上的”力学),以及开普勒和法国天文学家布里阿德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天上的”力学)都影响着牛顿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布里阿德曾特别指出从太阳发出到行星的作用力应当与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虽然他本人并不认为这种力真的存在)。1673年惠更斯独立提出了圆周运动的离心力公式(牛顿在1665年曾用数学手段得到类似公式),这使得在当时科学家能够普遍从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平方反比律。罗伯特·胡克、爱德蒙·哈雷等人由此考虑了在平方反比力场中物体运动轨道的形状,1684年哈雷向牛顿请教了这个问题,牛顿随后在一篇9页的论文(后世普遍称作《论运动》)中做了解答。在这篇论文中牛顿讨论了在有心平方反比力场中物体的运动,并推导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其后牛顿发表了他的第二篇论文《论物体的运动》,在这篇论文中他阐述了惯性定律,并详细讨论了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性质以及引力在全宇宙中的普遍性。这些理论最终都汇总到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原理》一书中,牛顿在书中列出了公理形式的三大运动定律和导出的六个推论(推论1、2描述了力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叠加原理;推论3、4描述了动量守恒定律;推论5、6描述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由此,牛顿统一了“天上的”和“地上的”力学,建立了基于三大运动定律的力学体系。

牛顿的原理(不包括他的数学处理方法)引起了欧洲大陆哲学家们的争议,他们认为牛顿的理论对物体运动和引力缺乏一个形而上学的解释从而是不可接受的。从1700年左右开始,大陆哲学和英国传统哲学之间产生的矛盾开始升级,裂痕开始增大,这主要是根源于牛顿与莱布尼兹各自的追随者就谁最先发展了微积分所展开的唇枪舌战。起初莱布尼兹的学说在欧洲大陆更占上风(在当时的欧洲,除了英国以外,其他地方都主要使用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符号),而牛顿个人则一直为引力缺乏一个哲学意义的解释而困扰,但他在笔记中坚持认为不再需要附加任何东西就可以推论出引力的实在性。十八世纪之后,大陆的自然哲学家逐渐接受了牛顿的这种观点,对于用数学描述的运动,开始放弃作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解释。 牛顿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他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假设之上的,牛顿对时间和空间有着如下的理解: “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 “ 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从绝对时空的假设进一步定义了“绝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概念,为了证明绝对运动的存在性,牛顿还在1689年构思了一个理想实验,即著名的水桶实验。在水桶实验中,一个注水的水桶起初保持静止。当它开始发生转动时,水桶中的水最初仍保持静止,但随后也会随着水桶一起转动,于是可以看到水渐渐地脱离其中心而沿桶壁上升形成凹状,直到最后和水桶的转速一致,水面相对静止。牛顿认为水面的升高显示了水脱离转轴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依赖于水相对周围物体的任何移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作为他理论体系的基础假设,却在其后的两百年间倍受质疑。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在他的《力学史评》中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做出了尖锐的批判。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本专题肯定会在2013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中出现,一般小题形式出现。大家一定要注意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这个比较简单,背熟就可以了!  I必考部分:(必修1、必修2、选修3-1、3-2)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 ——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 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3.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二、电磁学:  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4.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8.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9.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20.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1.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2.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  力)的观点。  23.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4.汤姆孙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5.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  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  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2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 ——电磁感应定律。  27.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8.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  Ⅱ.选考部分:(选修3-3、3-4、3-5)  三、热学(3-3选考):  29.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 。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32.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 -27315℃)是温度的下限。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度转换关系为T=t+27315 K。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四、波动学、光学、相对论(3-4选考):  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  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9.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40.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2.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4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45.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  46.公元前 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47.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  48.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49.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  ①迈克逊-莫雷实验一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一一量子论(微观世界)。  50.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 同  位素的发现。  51.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5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53.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五、动量、波粒二象性、原子物理(3-5选考):  54.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55.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  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58.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59.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60.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62.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63.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m~15m。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64.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6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66.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  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 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67.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68.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69.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70.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71.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72.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中子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热交换器等组成)。  73.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74.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粒子分三大类:  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

  是刀锋女王我给你发 序章 世界突然变得一片黑暗。

  不,这并不是单纯的夜晚——没有任何一种夜幕能营造如此纯粹的黑暗,不,这是囚室的黑暗、被蒙住双眼一般的黑暗。什么都看不见,无光,无影,只有一层令人窒息的东西遮蔽着视觉。与前一瞬间那眩目的光线、恣意喷发的色彩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我挣扎着想要弄清自己的处境。我在哪里?

  没有任何回答。下一瞬间,一个更大的疑问笼罩着我,抹去了前一个。我是谁?

  恐惧自我内心油然而生,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愤怒,淹没了我。我不记得了。我不记得我是谁了!

  冷静,我告诉自己。要冷静。我强压下心头的恐惧,以坚决的意志抵制它,绝不能让它包围我、毁灭我。然后我问自己。你想起什么了吗?

  没有。

  不对,有一些片段。一场战役。一场战斗。恐怖,恐怖的敌人,巨大的怪兽包围着我,我如此渺小。背叛——尽管已无法回忆起具体的细节,我仍能感受到当时的痛苦。抛弃。绝望,末日临头之下歇斯底里的挣扎。坚实的触感包围了我,令我窒息,一点一点地在杀死我。世界突然变得一片黑暗,麻木随之在我体内蔓延。

  然后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我在哪里?我极力延伸我的感官,探察我的周围,我的感觉模糊而杂乱,可是最终,都只得出了同一个结论。

  我在被运送。

  我能感觉到这种移动,与其所产生振动。但不剧烈——有什么东西垫着我,裹着我,全方位地缓冲着这种振动。是这东西本身在移动,而我则被它运载着。

  我试图用手敲它,但我的四肢无法听从指挥。我感到迟滞、虚脱——麻木。感官迟钝,身体像灌了铅,可意识却古怪地清醒异常。我的身体在燃烧!我的血肉在蠕动、在爬行、在融化、在变形——我再也无法控制我自己的身体了。我在变形。

  我能感到我周围还有其他活物。它们并不像我那样被束缚——它们可以自由行动,尽管它们的意识十分低级。是它们捕获了我,将我装进这个容器里运往目的地。

  我能感受到它们的思想,划过我,穿过我,一部分的我畏缩不已,但另一部分——新的那部分——欢迎它们的侵扰。那部分随着它们的话语摇摆,让我的身体与它们共鸣,进一步地改变我,让我更为接近周围的那些生物。

  尚属于我自己的部分,以前的部分,在恐惧中畏缩。不,我不能,我不想变成它们的同类!我要逃走!我要自由!我的身体虽被囚禁,但我的意识延伸了开去,寻求帮助,任何帮助。我绝望地尖叫着,只要能让人听到,不管是谁。

  救救我!

  碎石遍布四处,折射出一座燃烧的城市,一个已死的世界。建筑倾覆,交通瘫痪,大街上尸体横陈。一块标牌仍立于这片废墟的边缘,它那焦黑的表面上用大字写着“欢迎来到”后面的新盖茨堡这几个字现在只是一个锯齿状的黑窟窿。五花八门的尸体,从Terran苍白的躯体到Protoss光滑的外皮到Zerg强壮的骨刃。人类,还活着的人类无处藏身,尖叫着四散奔逃,嚎哭着寻求帮助。一些人疯狂凌驾了理智,他们挥舞着武器,绝望地想要保护自己和家人。也有些人缩在角落里独自垂泪,无法面对这个世界的末日。剩下的少部分人则躲的躲,逃的逃,幻想着能逃离他们注定的宿命。

  虫群忽略了他们,因为它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议程。

  这场战役并没有照预期那样发展。Terran以比预期少得多的兵力组织了一次次的的顽强抵抗。而Protoss,该死的Protoss几乎无所不在,披着他们的闪亮的战斗套装,彰显他们的自大,不过很快他们似乎失去了焦点,将注意力分到别处去了,好像他们不只在和一个敌人作战。在某些地方,虫群还目击到了Terrans攻击Protoss,原因不明,但相当令人高兴。是的,这是一个奇怪的战场,敌我双方在不断的变化。不过这只是圣灵要考虑的事。目前,战乱已经结束,这场战役已经打赢了。残余的Terran构不成任何威胁,而Protoss则在取得了一定战果后突然消失了。出于某种考虑,他们这次并没有夷平这个星球,这一事实令虫群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找到了一个宝贵的战利品。

  现在,它们互相联结的意识已经把注意力从这场战争放到眼前的事上来了,Zerg正在检阅它们的大军,并准备胜利凯旋。

  一个氏群清理出了一条道来,移走了尸体、碎石、金属等所有的障碍。另一个氏群尾随其后,紧紧保护着那件战利品。中心部位是一群雷兽组成的一支紧密编队,它们的背刺几乎挨在一块,包围着四个刺蛇怪,那四个刺蛇怪用前肢联合托着一个椭圆形的物体。那东西粘糙的茧壳正不断地以光的形式辐射着脉冲,但在这座城市的熊熊火焰和爆炸所产生的闪耀的对比下显得尤为黯淡。

  “当心,”这个氏群的脑体指示道,它通过漂浮在这个虫蛹上数个管理者观察着队伍的进展。因为脑体本身无法移动,空中的管理者就像是它五官的延伸。“决不能让蛹受到任何伤害!”

  雷兽小队遵造它的旨意,将队形靠得更陇了,移动速度也稍微放慢,以让前面的氏群清出更大的空间。随着队伍的推进,他们笨重的肢体碾过碎石和金属,没有丝毫的犹豫及停滞,它们只顾用躯体来保护那个蛹。

  “我们弄到那东西了,我的主,”脑体向自己的意识深处通报,“我们找到了您的宝贝。”

  “很好。”这声音回荡在它的意识深处,从Zerg集体意识的深渊中升起,“你们必须照看好这个蛹,不可让其中的生物受到任何的伤害。照看好我的小宝贝儿,出发吧。”

  脑体一如继往地遵从着圣灵的意志,又将保护组数量增加了一倍,以确保万无一失。它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这个蛹。

  虫群穿过了整座燃烧的城市,并在一座巨型环形山内集结。这里本是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标志性湖。由于Protoss飞船降落时的炙烤和Zerg进攻该城时铁蹄的践踏,如今它的底面已经晶化。

  “我们已准备完毕,我的主。”脑体通报道,它将自己的氏群全部汇集到了蛹的周围。

  “我很高兴,年轻的脑体,”圣灵回应道,随即它温暖的祝福之光从脑体身上溅发开来,覆盖了脑体治下的虫群。“而只要我的小宝贝儿不受伤害,我还会继续高兴下去。然后,它的生命将和你融为一体。它每成长一分,你也会随之成长。因为你是虫群的一分子。即便你的躯体被摧毁,我也会给你重塑一个。这是我跟所有脑体定的契约。”

  脑体自豪地膨胀了一下,环形山上方降下了一个由暗物质组成的黑体,缓缓地落进了它们的视线。而远在这个星球濒死的大气圈外,出现了一个巨型的漩涡。一股桔**和紫色相间的涡流绕着数道古怪的强光旋转着。越转越快,两种颜色在愤怒的涡流中混合,直到风暴本身向自身塌陷,强光与彩色的涡流崩溃成一个黑色的圆环,那是一种纯粹的黑色,甚至比周围的宇宙空间还要黑暗。

  “现在你已经强壮到可以忍受空间跳跃所带来的不适感了。”圣灵说道,这句话蕴含着力量,强化了整个虫群。“现在,我们就要离开这个废弃的世界,将蛹带往查尔行星的虫巢簇群中妥善保护。”

  开路的氏群飞升起来,浮到了城市废墟的上空,动作整齐划一。它们摆脱了星球微弱的引力,接近了大气层外那漩涡,然后一头扎进那张开的、诱人的黑暗里,消失了。通过Zerg间共享的集体意识,脑体感受到了它们的传送,并把那一瞬间的愉悦感保留在了自己的脑海中。随后,圣灵的召唤来了,为了即将到来的空间跳跃,脑体将自己的氏群集合在了一块,并和它们紧密联系。它们自环形山中飞升起来,并竭力感受着圣灵补充进它们体内的力量。很快,那片黑暗吞噬了所有思想、所有感觉,然后将带着它们穿越广阔时空,前往它们的目的地。

  在那个蛹里,隐约可以看到,在它那粘厚的外壳里,有一个因痛苦而扭曲的躯体。虽然不甚明显,但那躯体确实在里面挣扎、搅动,尽管Zerg病毒已经侵染了每一个细胞,不断将DNA转化成它们自己的,却仍不能让那生物安静下来。不过很快,这个蛹将会孵化,Zerg的新成员将从中诞生。到那时,整个虫群都将为圣灵而齐声赞美。

  正当它们全体撤离了已死的塔松尼斯星球,被囚禁在蛹里的那个意识声嘶力竭地尖叫道……

  吉米!

  吉米!

  “啊——!”

  “……但,当然孟斯克——哦,抱歉,应该说阿克图拉斯一世大帝——宣称这只是迫不得已的手段。据其发言人称,新Terran帝国正在尽一切必要手段消除异形的威胁,保护帝国殖民地的安危。可是我们知道,都已经快两个月了。而这份报告显示……”

  吉姆•雷纳仰天躺着,双眼死盯着蓝灰色的天花板。一只手撸过自己湿透了的短发。尽管噩梦惊起的肾上腺素尚未消退,但他听到这声音仍不由得想要微笑。他瞥了一眼控制台上的全息影像,这个全神贯注地作他的报导的人是个瘦高个,尽管身披一条破破烂烂的大氅,头上戴顶软边帽,整个报导却有一种他的独有风格——当然这种风格可能正是那条破大氅给人的感觉。

  迈克•利伯蒂——雷纳在这个世界上仅存的几个可称之为朋友的人之一——依旧作着孟斯克的专题报导,即使是现在——依旧试图将真相展现给完全听不进去的群众们。

  “……戴拉怜船厂的失守事件也是疑团重重,”雷纳对接下去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因此竖起了耳朵仔细听着。

  “詹姆斯•雷纳已因此次事件成为通缉犯,”他的朋友道,“仔细回想起来,我们对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还是不清不楚。为何一夜之间,这位安提加主星的英雄突然成了恐怖分子?拯救过如此多人生命的他怎可能去破坏戴拉怜船厂?帝国发言人表示雷纳的袭击已对舰队造成了极大损害,一旦异形再度来袭,我们都将性命不保。”他听到迈克的声音低了下去,不用看也知道——他的朋友正将身体微微前倾,一改之前新闻记者式的口吻:“也许,阿克图拉斯仅仅是恼怒于有人竟能无视于他定下的新规矩,特别是一个他曾最为器重的副手。或许这些袭击都只是一个个精心伪造的借口,为的只是抓住这个雷诺,以免让公众了解到他的权威并非像他自己宣称的那样稳固不移。”

  “嗨!”听到最后一句他快忍不住笑出声来了。干得好,继续扇他们的嘴巴,迈克!不过“安提加主星的英雄”?他什么时候有过这种头衔了?这称呼就和孟斯克安在他头上的绝大部分罪名一样虚假。

  “绝大部分”,也就是说还是有一部分是真的,就像这次。他确实袭击了那个船厂。他是被逼的。自打他和杜克PK了一顿外加袭击了塔松尼斯的飞船以后,他就本以为他会孤身一人离开,最多带几个死忠吧。可没想到他收到了他老部下们的诸多支持。很多人甚至表示愿和他一块儿走,于是结果他发现自己成了一整支小型部队的首领。只可惜这是一支缺少交通工具的部队,况且他也清楚孟斯克才不会就这么轻易让他溜了。因此他们需要飞船,而且要快。去袭击船厂,抢走那里的无人设备显然比直接占领载有孟斯克方乘员的飞船要安全多了。

  当然,事情才不会那么容易。孟斯克早料到了他这步棋——尽管他对此人厌恶至极,可必须承认这位自封的皇帝确实是个战略天才——而他派杜克驾着自己的旗舰,休伯利安号,来阻截他们。这不得不说是个错误。

  雷纳知道自己是别想继续睡了,于是干脆摸着下巴上的短胡子陷入了愉快的回忆中。杜克或许是个称职的舰队指挥官,尽管有很多缺点仍不失为一名好将军。可是他过去一直习惯于平原战,靠舰队和侦查机进行强攻,对爆发在船厂内的战斗缺乏准备。在那里他的部下投鼠忌器,怕伤到自己人或飞船设备。雷纳可就没有这种顾虑。飞船被打穿了一个洞?无所谓,我们去偷下一艘。他设下陷阱诱杜克靠近,接着利用船厂的机械逮住了休伯利安号,并将她锁在空中。之后的一切就变得简单了——他和他的伙伴们轻易夺下了它。

  想到这里,他笑着站了起来,穿过房间,走向豪华的御用浴室。杜克秀逗的脑袋让他丢了休伯利安,而孟斯克收到了他Terran帝国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公开兵败,这时候他在皇帝宝座上屁股都没坐稳呢。雷纳带着休伯利安号和一打其余的飞船扬长而去,把可怜兮兮却仍兀自暴跳如雷的杜克远远丢在了后头。

  当然,自那以后,他们就陷入了低潮期。

  他嘴上的笑容消失了,雷纳板着脸打开了光洁的木门,对着里面的浴室怒目而视,大理石水槽,陶瓷地砖,华丽优雅的水龙头和沐浴设备——这房间更像是位于一座豪华宾馆里,而非舰长的套间中。但它们确实曾是孟斯克的财产,这位大人物也十分怀恋于这种舒适的感觉。雷纳曾试图将它们清理干净,可这样太花时间了。他也考虑过另找一间普通房住,但拗不过手下们的坚持。他现在已经成了一名舰长,而这里正是他的卧室。因此他不得不忍受着这种奢侈,并努力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往其它地方。

  不幸的是,实在没什么事情好让他集中的。自从抢到了这些飞船后他已成为了头号公敌。帝国每一名士兵都在追击着他,他的头像已经张贴到了殖民地的每一个角落。但他烦恼的却不是这个——他比大多数人都清楚孟斯克的本事,也知道他对忠于他的人都做了些什么,因此根本就没打算过要回头。你自己变成了法律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结果还是一样:你站在人民的一边或是你根本没资格站。雷纳坚信这一点,而孟斯克的背叛让他毫无良心负担地选择了流亡。

  那问题在哪里呢?在于他出逃之后打算干些什么。他当时没多考虑这一点,因为他本打算单独离开的。而现在他手下的这支部队让事情复杂化了。他们仰赖着他,期待着他,耐心等待着他的命令——而他根本没有。哦,他们确实偷过飞船,对。他们还攻击过几个边哨站,炸飞过几支星际巡逻队。但他还是不知道接下去该干嘛。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整整六周过去了他仍没拿出任何主意。

  当玛萨拉执行长官的那几年里,雷纳就一直告诉自己,他是足够独立自主的,无论什么环境下都能照顾好自己。这是事实,至少部分是。他靠自己的资源生存,靠自己的判断行事,他的统治公开而又松散,也给了他自己不少自由空间。唯一的方针就是:守护玛萨拉行星上的居民。而他加入孟斯克的起义军后又有了一条新的方针:从联邦和异形的爪子里拯救人民。那现在他又该采用何种方针?

  他知道自己曾一度怒不可遏,几乎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他愤怒于孟斯克的所作所为,憎恨他背叛了那个人。

  那个人正是凯瑞甘。

  他仍能感受到当时的自己对孟斯克的愤恨,他竟然就这样抛弃了她,就这样把她丢给了Zerg,丢在了那个星球的废墟之中。真该死。他抚摸着指节处长出的新皮,那些伤口是他在揍杜克的头上的钢盔时留下的,当时这个银背大猩猩正打算阻止他去救人。尽管伤口已经痊愈,他却没有忘记那份怒意。

  可单纯的怒意又能把他引往何处?当最初的狂暴开始消退,他发现自己并不知道该如何将他的人民引向他们的理想乡。他们现在的身份是反叛者,但他们反叛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他们又该怎样做?

  迈克其实是个比他更活跃的反叛者,他以自己的方式攻击着孟斯克,从他那隐秘的电台站中向外界播发反动报导。不知疲倦地揭露着孟斯克为巩固他的统治所做的一切,揭露着Zerg、Protoss以及Psi发射器背后的一切黑幕。

  Zerg和Protoss真该死,雷纳觉得自己谈起(甚至是想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多半是疯狂地咆哮着的。两个貌似世仇的外星种族在人类的地盘上开战,而我们的殖民地就得夹在交火双方中受夹板气?真是个疯狂的世界。

  自从他离开塔松尼斯,那些梦就一直潜伏在他的头脑里,等待着每晚他合上双眼那一瞬间。每当他头一接触床板,意识刚一游离,那些梦境便席卷而来。

  噩梦,真正的噩梦。每次都一模一样。梦中的他被困在原地无法动弹,像是被上了无形的绳子或是镣铐,不能移动也不能挣扎。无数阴暗扭曲的身影在他头顶漂浮,触碰着他的周身,而他却只能无助地看着这一切,想要尖叫,却张不开嘴。这就是他每时每夜都在经历着的同一个噩梦。

  直到昨晚。

  这次的梦境有些不同。他没有受到任何束缚,也重获了对手脚的控制能力,尽管四肢仍有些沉重迟钝甚至是一种奇怪的麻木之感。他站立的地面就像风化的象牙和人骨一样苍白稀疏,稍稍一动便刮下一阵碎片,不少落进了他打滑的鞋子里,这些岩片干涩得古怪,既不阴冷也不温热,用手一碰便都成了粉末。

  灰烬。他站在一片遍布灰烬的大地上,极目望去,灰烬覆盖了一切,包括周围连绵的黑色岩丘。头顶上的云层在空中翻卷,两颗紫色的小型月亮和一颗套着光环的红色行星在其间若隐若现。他呼吸的时候,甚至能尝到空气中烟尘的味道,能感受到它们吸附在他的肺壁。这整个行星似乎完全由灰烬构成。它可能曾遭受过毁灭,却终究未能恢复。

  但他有比考察地表紧迫得多的事情。就当他站在原地,试图恢复自己的方向感和平衡感,伸展他被束缚多时的肢体之时,那些扭曲的阴影再度出现在地平线的另一端,并以惊人的速度向他的方向袭来,眨眼之间就来到了他的面前。它们滚烫恶臭的气息灼伤着他的皮肤。他试着将它们尽收眼底,却不敢将目光的焦点集中在任何一个身上。他有一种没来由的直觉:细看它们会让自己彻底崩溃。眼角余光的匆匆一瞥,让他认出了它们是Zerg——通过它们的皮肤以及它们扭曲的身形上延伸出来触角和骨刺,但它们比他见过的任何Zerg都要高大、黑暗、扭曲。他恐惧不已,呼吸急促,甚至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心跳声,汗水瞬间布满了他的全身。他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呜咽,然后立刻牢牢闭紧了嘴唇,生怕自己再次发出这种声音。

  尽管它们都已经快挨到他鼻子了,可他竟还是抓到了包围网上的一丝缝隙,成功穿了过去。转瞬间,他已经步履蹒跚地在这个被灰烬埋葬的世界里奔逃,并尽力不让自己仍不甚灵活的双脚在全速运作时绊倒。视野前方有几座岩丘,出于烟尘的干扰,无法判断出远近,但他知道自己只要能逃到那里,便有机会找到藏匿之处。刚才他注意到它们背后冒起了一股夹杂着火星的烟柱——结合地上的灰烬来判断,应该是火山——他感到有些庆幸,因为这股烟雾一定能让他不被发现。只要他能翻过那座山脊,就能融进那股烟雾里,就有机会逃出生天。他催促着双脚配合这个计划,快些,再快些。

  可惜仍不够快。

  怪物们和他的距离正在不断缩短,密集的骨刺有意识似的扭动,无数的触手抽击着空气,他能听见它们兴奋的嘶叫声,他能听到它们的躯体在地面蜿蜒疾行,激起一股股浓密的烟雾。他甚至能听到它们的嘴唇里渗出的口水声。它们很快就能阻截上他,再度包围他。它们细长的触角会将他重重束缚,宣布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到此结束。到时候,真正的折磨才会开始。

  他连滚带爬、不顾一切地向前奔逃,寻觅着一切生路,一个掩体、一把武器,什么都好。他需要帮助!

  什么都没有。只有灰烬、怪兽和他。

  一只怪物蛇行向前,它那坚硬、光滑的躯体支撑着形似长发的后脑勺,镶着骨镰的前肢切向了他的身体。才一接触,他立刻感到接触部位的皮肤像是燃烧了起来,当那骨镰切进他的身体,刺激的酸液开始在他血管中流动,他的身体不可抑制地抽搐了起来。他头痛欲裂,火红的长发披散了开来,一时遮蔽了眼前的蠢蠢欲动的怪物们。几只触手捆紧了他,榨干了他肺部的空气,他只听到自己最后喊了一句。

  “吉米!”

  然后他醒了。

  “不可能的,”雷纳除下衣服走进了淋浴间。他一扭镶银的开关,喷头立刻射出了针形的水雾——真正的水;专门为孟斯克准备的最好的水!——冰冷水流的刺激带走了他最后一丝睡意,也一并冲走了他身上的污垢、汗渍和血迹。为节约水源,他在等待了设定中的最短的30秒后,立刻关闭了喷头,开始耐心等待接下去的烘干步骤。等他走出沐浴间时,已经变得神清气爽,充满活力。他一边穿着衣服,头脑却仍在运转,试图给这个梦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却又不敢正视梦中获得的那些可怕线索。

  “肯定是不可能的,”他穿上靴子的时候再次这样告诉自己,然后披上了他的皮夹克。别着手枪的腰带已经自动束上了他的腰,手雷也挂在了他的大腿一侧,他向着门口走去,半路上顺手拣起了他的帽子。

  休伯利安是艘大飞船,一艘巨型战列巡航舰,有充足的空间囤积武器、物资甚至小型侦查飞船。但同时它也曾是孟斯克的旗舰,而这位前恐怖分子可没打算要在狭窄的过道中贴壁前进或是纵身飞跃细长的刚梯。走过铺着地毯的宽阔走廊时,雷纳如往常般摇了摇头。柔和的灯光从艺术化的墙壁上升起,古典的烛台均匀地点缀在两边。房门之间挂满了名画,给人一种身处豪华官邸的错觉,这儿究竟是在一座战舰中还是一座观光宇宙船里?雷纳怀疑孟斯克多半更心疼船里的这些浮雕、雪茄等宝贝而不是丢了这一船的武器。

  雷纳轻快地跃上宽阔的悬梯,来到了楼上的指挥层,拉开厚重的大门,进入了控制室。他自己的控制室。这儿就像其他房间一样浮华,想象一个安置了一圈监控器和控制台的歌舞厅,或是一个摆满了操作台的宴会厅。这里可以说是整个战舰的船舵,一个用瓷砖和木板装饰的,铺满了天鹅绒和丝绸的船舵。

  “长官!”指挥椅上的玛特•霍尼尔向他行了个军礼,并准备站起来,给雷纳腾出位置。但雷纳挥了挥手,示意他继续坐。霍尼尔品行优良,只是太年轻还有点理想主义——他加入孟斯克的克哈之子纯粹为了让世界有所改变,而到现在他也还坚信他当时做的那些事全是为了国家和正义。他总有一天会明白的,尽管雷纳并不觉得看得太穿是件好事。眼下,霍尼尔是一名不错的副指挥和一位杰出的舰长。“自由活动,孩子。”他立刻看到了年轻人脸上那股不带掩饰的失望,一股强烈的内疚感再度包围了他。在过去的几周里,这副表情他已经看过很多次了,从霍尼尔和其他人的脸上。他们都这样迫切地希望跟随他,只因为相信他能带领他们去做正确的事。可他却将他们带到了这里。让他们在这里陷入无止境的等待,除了阻拦因迷途而闯入的飞船外无所事事,浪费时间只等孟斯克查到他们的大致位置,然后派遣舰队来消灭他们。

  他们为什么不干点别的?雷纳知道大家都在这么想。每天早晨,霍尼尔都会向他要指令,可是他照例每天都想不出来。呆在这里,他已经失去了方向感。和孟斯克翻脸显然是件正确的事,这点雷纳再坚信不过,只是他觉得现在还不是直接进攻帝国的时机,可又找不到偃旗息鼓和发动总力战之间的一个合适中介点。

  当霍尼尔无力地坐回指挥椅上,雷纳又自顾自陷入了对那些梦境的沉思,特别是昨晚的那个。它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它和前几个梦显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情节和他能不能动区别。它更为强烈——轮廓更清晰、色彩更鲜明、扑面而来的空气中夹杂着某种能撕裂他的东西,令他的头发如刺猬般倒竖起来。是因为激动么?还是害怕?

  预兆。有什么事即将发生。而且很快。

  “我需要一颗行星,玛特,”他最后说,年轻人惊讶地抬头望着他。

  “长官?”有那么一瞬间年轻人一脸茫然,他的双眼中写满了困惑,之后他张大了嘴。“是!长官!一个指挥行动的新基地!一个革命的发源地!一个有志之士的集结……”

  “不,只是一颗行星而已,”雷纳打断了他的宏论,他知道让霍尼尔抱有错误的幻想并没有好处,“一颗符合我描述的行星。”

  他走到霍尼尔身边,开始向导航系统输入数据。“偏热,”他别打字边默念,“但没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空气相对稠密,充满灰烬。有一个明显的太阳。两个小型月亮。附近有一颗带光环的红色行星。地表铺满火山灰,略带苍白,至少积有一英寸厚。有丘陵和小山,成份是黑色的岩石多于尘土。遍布着火星和烟柱

  “一切正常,长官,”霍尼尔汇报道,雷纳点了点头,身体往指挥椅和导航面板之间的控制台倾了倾。

  “等待您的命令,长官!”霍尼尔喊道,而雷诺只是耸了耸肩。

  但这是现实。这种事情他已经看得太多了,想不承认都不行。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是他已经精神分裂了。至少这足以解释那些梦  

  这个是他的序章和第一章的3/2其余的发不上来如果你想看那就加我吧(刀锋女王总共有20章加上序章和终章是22章)

克罗狄斯·托勒密

“地心说”的集大成者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英文Ptolemy,公元90年~168年)生于埃及,父母都是希腊人。公元127年, 年轻的托勒密被送到亚历山大去求学。在那里,他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并且学会了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他曾长期住在亚历山大城,直到151年。有关他的生平,史书上少有记载。

在古老的宇宙观中,人们把天看成是一个盖子,地是一块平板,平板就由柱子支撑着。

在公元前四到三世纪,对于天体的运动,希腊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以欧多克斯为代表,他从几何的角度解释天体的运动,把天上复杂的周期现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周期运动;他又给每一种简单的周期运动指定一个圆周轨道,或者是一个球形的壳层,他认为天体都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并且用二十七个球层来解释天体的运动,到了亚里士多德时,又将球层增加到五十六个。另一种以阿利斯塔克为代表,他认为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轴上自转,每年沿圆周轨道饶日一周,太阳和恒星都是不动的,而行星则以太阳为中心沿圆周运动。但阿利斯塔克的见解当时没有人表示理解或接受,因为这与人们肉眼看到的表观景象不同。

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其实,地心说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他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上帝推动的。他说,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各个天层自己不会动,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恒星天层才带动了所有的天层运动。人居住的地球,静静地屹立在宇宙的中心。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并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8卷本的《伟大论》。在书中,他把亚里士多德的9层天扩大为11层,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和净火天。托勒密设想,各行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上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同时假设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作上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一周。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

托勒密的天体模型之所以能够流行千年,是有它的优点和历史原因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1. 绕着某一中心的匀角速运动,符合当时占主导思想的柏拉图的假设,也适合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易于被接受。

2. 用几种圆周轨道不同的组合预言了行星的运动位置,与实际相差很小,相比以前的体系有所改进,还能解释行星的亮度变化。

3. 地球不动的说法,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令人安慰的假设,也符合基督教信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托勒密提出的行星体系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首先,它肯定了大地是一个悬空着的没有支柱的球体。其次,从恒星天体上区分出行星和日月是离我们较近的一群天体,这是把太阳系从众星中识别出来的关键性一步。

托勒密本人声称他的体系并不具有物理的真实性,而只是一个计算天体位置的数学方案。至于教会利用和维护地心说,那是托勒密死后一千多年的事情了。教会之所以维护地心说,只是想歪曲它以证明教义中描绘的天堂人间地狱的图象,如果编纂教义时流行着别的什么学说,说不定教会也会加以利用的。所以,托勒密的宇宙学说同宗教本来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托勒密

除了在天文学方面的造诣, 托勒密在地理学上也做出了出色的成就。他认为,地理学 的研究对象应为整个地球,主要研究其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以及地图投影的方法等。他制造了测量经纬度用的类似浑天仪的仪器(星盘)和后来驰名欧洲的角距测量仪。托勒密有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他的多数地点位置好象都是根据他的本初子午线和用弧度来表现的平纬圈之间的距离来计算的,因为他的经度没有一个是从天文学上测定的,只有少数纬度是这样测定的。托勒密采用了波昔东尼斯测定的地球周长的较小数值,这就使得他所有用弧度表现的陆向距离都夸大了,因为他把每一弧度的距离定为五百希腊里,而不是六百希腊里。这样一来,从欧洲到亚洲横贯大西洋的洋面距离,看上去就比埃拉托斯特尼的计算值小得多,这项计算最后还导致了哥伦布从西面驶往亚洲的企图。托勒密对世界情况比他的前辈熟悉的多,埃拉托斯特尼的地图东面只到印度的恒河为止,但是托勒密知道有马来半岛和“蚕丝之国”,即中国。

在数学方面,他用圆周运动组合解释了天体视动,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绝对准确的。他还论证了四边形的特性,即有名的托勒密定理。他对光学也作过研究,认为光线在折射时入射角与折射角成正比关系。

重要的著作

托勒密著有四本重要著作:《天文学大成》(Almagest)、《地理学》(Geography)、《天 文集》(Tetrabiblos)和《光学》(Optics)。

《天文学大成》——500年的希腊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顶峰——统治了天文界长达13 个世纪。这样一本知识上参差交错且复杂的著作,不是单独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托勒密依靠了他的先驱者,特别是喜帕恰斯,这一点是无须掩盖的。他面对的基本问题是:在假设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以及所有天体以均匀的速度按完全圆形的轨道饶转的前提下,试图解释天体的运动。因为实际天体以变速度按椭圆轨道饶地球以外的中心运动,为了维护原来的基本假设,就要考虑某些非常复杂的几何形状。托勒密使用了3种复杂的原始设想:本轮、偏心圆和均轮。他能对火星、金星和水星等等的轨道分别给出合理的描述,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模型中,那么它们的尺度和周期将发生冲突。然而,无论这个体系存在着怎样的缺点,它还是流行了1300年之久,直到15世纪才被哥白尼推翻。

在《地理学》一书中,托勒密充分地解释了怎样从数学上确定纬度和经度线。然而,没有一条经线是用天文学方法确定的,仅仅少数的纬度线是这样计算的。他将陆上测量的距离归算为度,就在这无把握的网格上定出地区的位置。海面上的距离,简直是猜测出来的。他把加那利群岛放到它们真正位置以东7°去了,因而整个的网格定位只能是错误的。《地理学》对西方世界观的影响几乎也像《天文学大成》一样巨大和持久:托勒密标出的亚洲位置比它实际的更近(向西),与哥伦布同时代的地图制造者继承了他的错误观点,否则哥伦布也许就不会航行了。

在托勒密的著作中,今天还容易得到和广泛被阅读的唯一一本是《天文集》,这是占星学方面的书籍,这本书很长而且全面,是自然主义的,在书中托勒密假定能存在某种形式的、来自天体的自然辐射影响着人类。现在占星学的大多数概念和争议都可以追溯到这本著作。

托勒密的最后一本重要著作《光学》,从许多方面来看都算是他所有著作中最成功的一部,他在书中提出和说明了各种基本原理,但他对折射的了解似乎是纯经验的。他绘出了光线以各种入射角从光疏媒介进入水的折射表。

他的主要著作在希腊被称为《综合论》,阿拉伯人把它取名为《天文学大成》,它取自阿拉伯语的定冠词“al”和他们对希腊词“伟大”的发音,这正是子孙后代对托勒密的赞颂。

尼古拉·哥白尼

公元1473~公元1543

伟大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波兰名为Mikolaj Kopernik)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兰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年轻时就读于克莱考大学,学习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二十多岁时他去意大利留学,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迪尔大学攻读法律和医学,后来在费拉拉大学获宗教法博士学位。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职当一名教士。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他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但是甚至在他的书完稿后,还是迟迟不敢发表,怕遭到教会的反对。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逝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在书中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样严重低估了太阳系的规模。他认为星体运行的轨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圆,这当然是错误的。他的学说里的数学运算很复杂也很不准确。但是他的书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驱使一些其他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作更为准确的观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泰寿·勃莱荷,开普勒就是根据泰寿积累的观察资料,最终推导出了星体运行的正确规律。

虽然阿里斯塔克斯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早1700多年,但是事实上哥白尼得到了这一盛誉。阿里斯塔克斯只是凭借灵感做了一个猜想,并没有加以详细的讨论,因而他的学说在科学上毫无用处。哥白尼逐个解决了猜想中的数学问题后,就把它变成了有用的科学学说——一种可以用来做预测的学说,通过对天体观察结果的检验并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旧学说的比较,你就会发现它的重大意义。

显然哥白尼的学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它使人们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估价哥白尼的影响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天文学的应用范围不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那样广泛。从理论上来讲,人们即使对哥白尼学说的知识和应用一窍不通,也会造出电视机、汽车和现代化学厂之类的东西。但是不应用法拉第、麦克斯韦、拉瓦锡和牛顿的学说则是不可想象的。

仅仅考虑哥白尼学说对技术的影响就会完全忽略它的真正意义。哥白尼的书对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他俩又成了牛顿的主要前辈。是这两者的发现才使牛顿有能力确定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

约翰尼斯·开普勒

公元1571~公元1630

行星运动定律的发明者约翰尼斯·开普勒于1571年出生在德国的威尔德斯达特镇,恰好是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后的第二十八年。哥白尼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绕太阳而不是绕地球运转的学说。开普勒就读于蒂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在蒂宾根大学学习期间,他听到对日心学说所做的合乎逻辑的阐述,很快就相信了这一学说”

在蒂宾根大学毕业后,开普勒在格拉茨研究院当了几年教授。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天文学著作(1596年)。虽然开普勒在该书中提出的学说完全错误,但却从中非常清楚地显露出他的数学才能和富有创见性的思想,于是伟大的天文学家泰修·布拉赫邀请他去布拉格附近的天文台给自己当助手。开普勒接受了这一邀请,1600年1月加入了泰修的行列。泰修翌年去世。开普勒在这几个月来给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不久圣罗马皇帝鲁道夫就委任他为接替泰修的皇家数学家。开普勒在余生一直就任此职。

作为泰修·布拉赫的接班人,开普勒认真地研究了泰修多年对行星进行仔细观察所做的大量记录。泰修是望远镜发明以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也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仔细、最准确的观察家,因此他的记录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开普勒认为通过对泰修的记录做仔细的数学分析可以确定哪个行星运动学说是正确的:哥白尼日心说,古老的托勒密地心说,或许是泰修本人提出的第三种学说。但是经过多年煞费苦心的数学计算,开普勒发现泰修的观察与这种三学说都不符合,他的希望破灭了。

最终开普勒认识到了所存在的问题:他与泰修、拉格茨·哥白尼以及所有的经典天文学家一样,都假定行星轨道是由圆或复合国组成的。但是实际上行星轨道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

就在找到基本的解决办法后,开普勒仍不得不花费数月的时间来进行复杂而冗长的计算,以证实他的学说与泰修的观察相符合。他在1609年发表的伟大著作《新天文学》中提出了他的前两个行星运动定律。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认为每个行星都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认为行星运行离太阳越近则运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这样的方式变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十年后开普勒发表了他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它的运转周期越长;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到太阳之间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定律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做了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描述,解决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曾使甚至象哥白尼、伽利略这样的天才都感到迷惑不解。当时开普勒没能说明按其规律在轨道上运行的原因,到17世纪后期才由艾萨克·牛顿阐明清楚。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普勒无疑是他所指的巨人之一。

开普勒对天文学的贡献几乎可以和哥白尼相媲美。事实上从某些方面来看,开普勒的成就甚至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更富于创新精神。他所面临的数学困难相当巨大。数学在当时远不如今天这样发达,没有计算机来减轻开普勒的计算负担。

从开普勒取得的成果的重要性来看,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的成果起初差一点被忽略,甚至差点被伽利略这样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所忽略(伽利略对开普勒定律的忽视特别令人感到惊奇,因为他俩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开普勒的成果会有助于伽利略驳斥托勒密学说)。如果说其他人迟迟不能赏识开普勒成果的重大意义的话,他本人是会谅解这一点的。他在一次抑制不住巨大喜悦时写道:“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它不是会被我的同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这是无所谓的事。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历程,开普勒定律的意义在科学界逐渐明朗起来。实际上在17世纪晚期,有一个支持牛顿学说的主要论点认为开普勒定律可以从牛顿学说中推导出来,反过来说只要有牛顿运动定律,也能从开普勒定律中精确地推导出牛顿引力定律。但是这需要更先进的数学技术,而在开普勒时代则没有这样的技术、就是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开普勒也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行星运动受来自太阳的引力的控制。

开普勒除了发明行星运动定律外,还对天文学做出了许多小的贡献。他也对光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幸的是他在晚年为私事而感到忧伤。当时德国开始陷入“三十年战争”的大混乱之中,很少有人能躲进世外桃源。

他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领取薪水。圣罗马皇帝即使在较兴隆的时期都是怏怏不乐地支付薪水。在战乱时期,开普勒的薪水被一拖再拖,得不到及时的支付。开普勒结过两次婚,有十二个孩子,这样的经济困难的确很严重。另一个问题是他的母亲在1620年由于行巫术而被捕。开普勒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设法使母亲在不受拷打的情况下获得释放,他终于达到了目的。

开普勒于1630年在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市去世。在“三十年战争”的动乱中,他的坟墓很快遭毁。但是业已证明他的行星运动定律是一座比任何石碑都更为久伫长存的纪念碑。

对小米手环 5 来说,总结它与小米手环 4 或者与其它横向的手环类产品对比的意义并不大。作为全球出货量最高的手环系列,小米手环 5 需要面对的可能并不是手环类产品,而是像华为 GT2 这种屏幕大、续航强的手表。

这类智能手表没有什么扩展性,也被不少人说成是「大号手环」,但是续航够长,功能也足够一般使用,同时还兼具手表的装饰性,逐渐成为了夹在手环与高端智能手表中间的一方势力。

如今这三方基本上已经稳定,手环靠着小巧和最低廉的价格取胜,千元智能手表则把外形和续航点满,功能够用即可,高端智能手表则走更进一步的工艺和第三方 App 扩展的路线。

作为手环产品的代表,小米手环 5 究竟做了哪些升级?

对于手环这种产品,没有大变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从外形上看就已经有了一个稳定的预期。小米手环 5 整体依旧是原来珠圆玉润的造型,以及亮面抛光的黑色机身。

在这样小巧的造型上,屏幕的升级是很难通过肉眼看出来的。小米手环 4 的屏幕是 095 英寸,在小米手环 5 上面则升级到了 11 英寸,略微增大了一点,但基本只有和上一代摆在一起时候才能看出来。

除了面积变大了一点之外,小米手环 5 的另一个小升级是屏幕的最高亮度更亮了一点,现在达到了 450nits,虽然没查到小米手环 4 亮度的官方资料,但据推测应该在 400nits 左右。

由于对比度高,即便是室外环境在调高亮度之后也是能够看清的,不过缩短续航的副作用也是无法避免的。由于没有自动亮度功能,加上亮度调节在设置中隐藏较深,多数情况下还是习惯恒定一个亮度,四挡在室内稍亮,在室外勉勉强强能用吧。

要说遗憾的话就是之前有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说小米手环 5 采用了新的全面屏设计,但实际上这个屏幕离撑满正面面板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虽然有点可惜,但仔细想来确实尺寸微调比换全面屏要现实得多。首先是屏幕大幅度增大势必会影响到手环的续航,对于手环这种体积有限看重续航的产品,不可能把屏幕增大作为优先级最高的升级。

另外如果要做全面屏的话屏幕的又需要根据正面的形状切割,对于成本和售价都很低的手环来说,或许会让成本 Hold 不住。

所以纠结造型没什么变化,屏幕升级不大,其实都没什么必要。不如去看一看那些真正改善了使用体验的部分。

磁吸式充电这个改变对小米手环 5 体验改善可谓立下头功,之前「天下苦小米手环充电久矣」,拆下腕带的卡扣式充电就像上学时期的随堂小测,哪怕半个月来一次,但缺点就是缺点,不爽就是不爽。

在更换了磁吸充电之后,小米手环终于不用再拆下来才能充电了,通过两个触点可以直接给手环充电。虽说手环类产品充电速度都不快,但充满之后用的时间够长,倒也无所谓多充那么一会了。

小米手环 5 和上一代一样支持 5ATM 级别防水,也就是 50 米防水。支持游泳运动记录,另外也有不少人洗澡的时候也不摘下手环。个人觉得游泳或许还可以戴一下,洗澡是真的没必要。

先不说水蒸气可能导致损坏的问题,我戴着洗了两次澡是真的不舒服,搓沐浴露的时候老是会碰到身体,有一种很难受的异物感,洗澡的时候还是乖乖的摘下来吧。

在使用了五天之后,手环电量从 87% 掉到了 53%,这个成绩我个人还是很满意的。这还是在开启了全天自动心率检测的情况下(频率每分钟 1 次),满电预计能使用差不多两周的时间。

这几天我一直戴着手环睡觉,终于用上了久违的睡眠监测功能,感觉上似乎比之前要更准一点。另外心率自动监测也开着,每天的心率状况一览无余。

小米手环 5 这次还支持了遥控拍照功能,这个是我在 Apple Watch 这种智能手表上一直非常喜欢的功能,通过遥控拍照的方式可以模拟出「他拍」、「被偷拍」等各种场景。

不过手环上的功能限制比较大,必须先在手机上启动相机功能才能遥控拍照。另外手环上无法预览和查看照片,也不能切换前后置相机。

其实小米手环 5 实现的遥控拍照功能还是比较巧妙的,采用了映射音量键的方式来充当快门,很多不关心手机的人可能从来都不知道音量键也能当拍照快门用。

实际体验下来吧,这种盲拍还真有点困难,对用户有摄影经验要求较高,要么就选择用前置,大概能看到自己在画面中的样子。总得来说还是增加了不少可玩性,只是这个功能在菜单中也隐藏的比较深。

到这里我还没有说运动记录的功能,因为我真的是一个很标准的肥宅,平时一点都不爱运动,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吹空调和快乐水。

虽然我不是运动 健康 功能的目标人群,不过这次小米手环 5 对于运动记录功能又有了再一次的增强,目前支持了 11 项运动记录,新增了椭圆机、划船机、瑜伽、跳绳等更多室内训练项目。

喜欢去健身房又嫌手表累赘的,其实可以试试更轻更小巧的手环,数据记录很方便而且对于手臂的负担更小。

我还注意到小米手环有一个叫 PAI 活力指数的功能,根据介绍这是一个根据心率、运动频率以及个人生理数据的多维度综合评分。满分是 100 分,而我每天只有可怜的积分,快一周了才 12 分(七天一个评分周期),可以看到手环对于我的生活方式评估是非常不 健康 的。

个人觉得这还真不是说笑,自从体重和年纪逐渐走高之后,人确实比以前容易犯懒多了,稍微有一点运动量就浑身湿透大喘气,而且时不时就容易犯困,自己也感觉到精力大不如前。

但我不觉得手环会对改善我的生活方式有一个直接的帮助,就像减肥这事只靠外部因素推动是没有用的,只有你的内在驱动足够强大的时候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

但 PAI 数值还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每天看着那点可怜的数值,心中也难免泛起一些想要改变的想法,也算是对自己一个督促。

小米手环 5 其它方面的升级还包括:NFC 功能支持云闪付,传感器精度升级,支持压力监测,能够更换更多主题表盘等等。

目前表盘商店全面上新了 EVA 表盘,除了 NERV,也有明日香和绫波丽主题表盘,当然初号机、二号机与零号机表盘是必不可少。

除了 EVA 之外,像初音未来、柯南、海绵宝宝、阿狸、罗小黑、吾皇万睡等等主题表盘都已经上线,有一些表盘看起来真的蛮不错的,我现在正用着初号机的表盘。

另外,NFC 版还支持银联的云闪付功能,不过这种支付方式用的人应该比较少一点,更多用户可能更喜欢微信和支付宝付款。小米手环 5 依旧不支持微信支付,但是支持支付宝二维码付款,不过举着这么小的手环给别人扫还是有点小尴尬的感觉。

时隔数月,脱下我的 Apple Watch Seires 5,戴上小米手环 5,一刹那我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哪怕是连着 iPhone 使用,小米手环简单的功能也已经足够满足我的日常需求。189 元标准版和 229 元 NFC 版的价格也足够让人不眨眼买回来。

虽然我不能再用手表接电话了,不能实时预览的遥控拍照也么得灵魂,但稳定的振动通知满足了我最基本的需求,而且两周的续航时间让我出差的时候再也不用多备一条充电线,这甚至是我购买 2C1A 充电器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我不用再去焦虑手表是不是电量见底,不用心疼玻璃表面是不是有了划痕,也不再觊觎米兰尼斯表带的美丽以及让人肉痛的价格。

看似放弃了一些东西,但其实也得到了另外一些东西,智能手环的快乐不同于智能手表,但也挺好。

时间 地点 状况

1939-1946年间 Spitzenbergen, 挪威 不明

1947年7月4日 罗兹威尔, 新墨西哥州 4 具尸体

1948年2月13日 Aztec, 新墨西哥州 12具尸体

1948年7月7日 墨西哥 Soof LAREDO TX 1 具尸体

1949年 罗兹威尔, 新墨西哥州 1 外星人存活

1952年 Spitzenbergen, 挪威 2 具尸体

1952年8月14日 Ely, 内华达州 16具尸体

1950年9月10日 Albuquerque, 新墨西哥州 3 具尸体

1953年4月18日 SW 亚利桑那州 没有尸体

1953年5月20日 Kingman, 亚利桑那州 1 具尸体

1953年6月19日 Laredo, 德州 4 具尸体

1953年7月10日 Johofnisburg S非洲 5 具尸体

1953年10月13日 Dutton, 蒙大拿 4 具尸体

1955年5月5日 Brighton, 英格兰 4 具尸体

1957年7月18日 Carlsbad, 新墨西哥州 4 具尸体

1961年 Timmensdorfer, 德国 12 具尸体

1962年6月12日 Holloman AFB, 新墨西哥州 2 具尸体

1964年11月10日 FtRiley, 堪萨斯 9 具尸体

1966年10月27日 NW 亚利桑那州 1 具尸体

1966-1968年间 5 坠毁在KY/OH 区 3 具尸体 飞碟完整

1972年7月18日 MORROCO 撒哈拉沙漠 3 具尸体

1973年7月10日 亚利桑那州西北 5 具尸体 11

74年8月25日 吉娃娃,墨西哥 尸体数不明 飞碟完整

1976年5月12日 澳洲沙漠 4 具尸体

1977年6月22日 俄亥俄州西南 5 具尸体

1977年4月5日 SW OHIO 11 具尸体

1977年8月17日 TOBASCO, 墨西哥 2 具尸体

1978年5月 玻利维亚 没有尸体

1988年11月 阿富汗 7 具尸体

1989年5月 南非 2 外星人存活

1989年6月 南非 2 外星人存活 飞碟完整

1989年7月 西伯利亚 9 外星人存活

1990年9月2日 Megas Platanos, 希腊 不明

9992年11月 Long Island NY, 纽约 不明

回答者:rock5719633 - 秀才 三级 8-5 12:51

1 1954年8月3日18时,一个透镜形的不明飞行物降落在马达加斯加的安塔那那利佛机场旁边。它在跑道一端满是石子的地面停留了两分钟。最初,它被七人(法国航空公司的一名技术处主任、三名驾驶员和三名工程师)发现。这些人发出警报,于 是机场的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候机的旅客都看到这艘奇怪的飞船垂直起飞的情景。飞船停降过的地方,直径10米的一个圆圈内地面的石子全部被压成粉末。

2 1954年9月10日,一个不明飞行物降落在法国卡罗布尔镇附近铁路的路基上。事后调查发现,那里的石块全部被煅烧过并压碎。估计那物体的重量在30吨左右。

3 一个比较出名的不明飞行物降落事件于1965年1月12日发生在美国华盛顿州库斯特镇。美国研究员、西雅图《飞碟通报》杂志出版人贝尼尔曾对它进行过考察。晚上8时20分,镇郊的一个女农场主发现一道强光从天空中快速飞来。她以为它是一架即将坠落到她家房顶的飞机,于是惊慌失措地同她的三个女儿跑到院子里。到了院子里,她才惊恐地发现那物体并不是飞机,而像是一面白亮闪光的圆形透镜,直径约9米,顶部微成拱形。那飞船飞行时全无声响,并做出各种复杂的飞行动作,最后降落在农场院子后面的松树林边。四五分钟后,它突然开直升起,飞快地消失在东北方天空。一名警官当时正在边境地区巡逻。他接到总部的无线电通知,刚巧在飞船降落时赶到现场。他把汽车停在数百米外,跟那四个妇女一样感到惊恐。尽管警官并不认识那些女目击者,但他的报告同她们的完全吻合。在飞船降落过的地方,雪地上有一个圆形的印子,其直径约三四米。印痕下面的土地完全被烤焦。从这个圆圈出发,等距离排着一行长约20厘米的椭圆形印迹,到松树林前面便突然消失了。这些痕迹两个月内都能清楚地看到。

4 1965年9月3日23时,两名正在美国行克萨斯州德蒙市附近公路上巡逻的警官发现一团夺目的亮光降落在他们面前的平原上。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惊讶地发现停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人常规意义上的大飞碟,从里面发出强大的噪音。飞碟的发动机、大灯和无线电突然停止了工作,大约15分钟后才重新起动,然后陌生的飞船立即起飞了。走近降落的地点,两名警官发现地面的泥土被烤焦并被巨磊的重物压迫过。

5 1967年5月5日,法国科多尔省马连斯市市长在他的管区不远的地方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飞碟降落时留下的痕迹。那是一个直径5米、深30厘米的圆圈,从圆圈成放射状延伸出去一系列10厘米的“沟”,沟端有一些深35厘米的圆洞。在这些沟和坑的底部,积了一层淡紫色粉末,不知为何物。

6 1968年6月,阿根迁米拉马尔市附近的一名目击者见到了一次非常少见的不明飞行物现象:那艘飞船仿佛被一束光支撑着,停在离地面约50厘米的空中。可当目击者企图走近它时,飞船却迅速地飞走了。警察对目击者指点的地方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那里的土壤被一种异常强大的热源烤焦。

7 1968年7月1日,许多目击者(其中包括医生、工程师和警察)看到一人不明飞行物在巴西圣保罗州博图卡图医院附近降落的情景。几分钟后,飞船无声无息地飞走了,地上留下一个成等边三角形(边长7米)的深深辙印。

8 1969年5月11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有一个不明飞地物降落在离M·查普特的农场仅200米的地方。凌晨2时,查普特先生被犬吠声惊醒,开门出去查看,正好看见飞船起飞。这一情景还分别被另外四人看到。调查时,发现一个圆形印迹,周围还有三深度不同的小印子,发果用直线连接起来,正好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些直线形的浅沟(像是圆形重物在地面拖动而形成的)从两个大圆圈延伸出去、终止在一条灌溉渠的堤坝上。当地警方调查了现场,拍了照片并进行了分析,但毫无结果。

9 1965年9月16日,一个不明飞行物在南非比勒陀利亚附近降落。南非政府对此事极为关注,组成一个军队和文职专家小组,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在这点上,比勒陀利亚警备司令J·B布里茨中校的谈话颇能说明问题:“这一事件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具有很大的机密性。现在正在进行一场广泛的高级调查。”但是,调查的结果属于“绝密”……

10 1966年10月7日18时30分,14名目击者发现一个明亮的空中物体降落在密执安半岛印第安湖畔(美国密执安州)。发动机和仪表停止了将近一小时,而当那物重新起飞后,在地面留下一个圆形辙印,里面的草木完全被烤焦。

11 1967年6月18日夜间发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法尔扎湖上空的事件也颇为奇特。六人目睹并出具了报告。当晚23时,目击者中的两人拜访朋友之后驾着小船回家。突然,他们发现离湖岸800-900米远处,一个发光的物体停留在离树梢15-20米的空中。他们把小船朝那个方向划去,但是那物体突然急速地向小船冲下来,两人急忙后撤。第二次俯冲迫使他们只好把小船靠岸,并把住在附近一座山间别墅里的四人人叫出来。六个人一同注视在那艘奇怪的飞船在离他们300-400米的空中停留了10-15分钟,然后消失在西北面天空。整个事件持续了30分钟。在此期间,飞船一直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唯一能证明它存在的是那些树枝被笼罩在一片耀眼的白光中,并且被一股强大的敢流吹得猛烈晃动。请看国防部调查员一份正式报告的片断:“据目击者描述,该物体为椭圆形,上产稍微突出,乳白色、闪光。高约8-10米、厚约3-5米。在远方消失时,呈桔**。一名目击者称,当时他正在用630千赫的频率收听CKRC电台的广播节目,突然频道上出现极强的干扰,节目再也听不见了。”这份报告最后写道:“几根被烤焦头烂额树枝标本被送到温尼伯进行分析。森要与乡村发展部通报说,无法解释收集村本地区的三个树种——白桦、榛树和樱桃树——同时枯萎的原因。许多树都受到伤害,但并无一定顺序,而且主要是树梢。林业专家认为,造成枯干的原因可能是强大热量。”这一件事后来被纳入“无法弄清”的一类。

12 1968年7月31日,印度洋中法属留尼汪岛上的种植园主卢西·丰泰因在一片林中空地上看见一个边缘呈深蓝色的椭圆形物体。那个不明飞行物离目击者仅25米,停滞不前在离地4-5米的空中。丰泰因估计它高约25米,直径4-5米。目击者还说,他看见飞船的中部有一个蓝色的屏幕,几分钟后,从屏幕后面射出一道耀眼的白光,并伴之以巨大的热气流,陌生的物体旋即飞走了。10天之后,该岛公民保护署主任列格罗斯上尉带着吉洛特机场最完善的检测仪器赶到现场。他发现在飞碟降落点方圆5米范围内,土壤和植被的放射性含量达600亿单位,比正常量高30倍。就连目击者的衣服也带有放射性成分。列格罗斯上尉显然感到震惊,他下结论道:“这件事有人亲眼目睹,毋庸置疑!”

13 1968年11月6日,将近100人看见一个明亮的空中物体降落在巴西皮拉松加地区。巴西空军当局对此事进行了秘密调查,并折摄了地面留下的痕迹:一个直径为六米的圆圈,里面植物全部枯槁,圈内还有三个均匀分布的小坑(显然是支撑系统的底柱留下的)。调查结果没有发表。

14 一个比较出名的事例发生在美国依阿华州巴尔的农场。这件事被美国研究员特德·菲利普调查过,并由海尼克博士在《飞碟试验)一书中作过分析。1969年7月12日23时,两名少女(巴尔的女儿和她表妹)恐惧地发现一个明亮的不明飞行物掠过农场上空向远方飞去。两个少女足足看了两分钟,经间,她们听到飞船发出隆隆之声。飞船的形状像一只倒扣过来的浅底碗,呈深灰色,沿关自身的轴心不停转动。在飞船高度2/3的地方有一一个桔**光环。它消失在西北天空,只留下一道桔共色光痕。巴尔农场主直到第二天早上看见飞碟在他的大豆地里留下的痕迹时,才相信两个女孩子说是真话。地里一个直径约12米的圆圈内,作物完全被毁了。海尼克博士几星期后察看了现场,他写道:“在那个圆圈内,树木的枝叶从主干开始枯干,偈是被巨大的热量烤过。但树干并未折断,也未弯曲,地面上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一切表明,热量或其他带杀伤力的因素像是从近距离的空中施加的,并未与地面直接接触。”

15 1969年底,在新西兰发现了三次留下痕迹的飞碟降落事件。9月,在北岛的恩加蒂亚,发现一个圆圈内,野草和荆棘的枝叶全部褪色,并受到放射性污染。奥克兰大学的研究工作者宣称,他们“没有找到任何化学反应的证据,但确实存在放射性杀伤的痕迹”。J·S·门吉斯专家《宇宙现象》1970年23期上写道:“某种辐射从里向外烧毁了植物的组织。地球上还没有发现能够造成类似现象的能源,一颗陨石或一次闪电都做不到这点。看来,是一个来自外星的物体在这里降落和起飞时放出辐射,伤害了植物。”11月,北岛巴夏图瓦的农场主亨利·安杰里尼发现他的农场地里有一个直径约12米的圆圈,圈内的草全部枯槁。末了,D·哈里斯博士在南岛的布林海姆也发现了一个类似的印迹。所有这些“死亡区”都是圆形的、圆圈内中有三个较小的坑,分布在一人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受放射伤害的土壤一直寸草不生,无论家畜还是野兽都远远地绕开它……

16 1961年夏天,在前苏联发生了一次有名的不明飞行物在水面降落的事件。立陶宛科学院天文物理所的研究员R·维手匀尼克斯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巨大的不明空中物体以惊人的速度俯冲下来,砸穿了拉多加湖面一米多厚的冰层。冰层被砸开了一个直径100米的圆形口子,飞船钻入湖水,在里面停留了将近一小时,然后钻出水面,高速地向北方飞去。受到飞船撞击的地方,冰层变成绿色,并带有放射性。后来,还在圆形窟窿的边缘发现了钛粒子。试问:地球人类迄今制造的哪一种飞行器能够经受得住同这样厚的冰层撞击呢?

17 1968年4月初,在瑞典乌普拉门湖面1米厚的冰层上,发现了一个面积为500平方米的三角形大洞。这些之前,一个巨大的空中物体“坠落”下来,把砸碎的产块抛出老远,这足见撞击力量之大。几天之后,在冰面上又发现了两个大窟窿,其中一个的形状和面积与前者完全一样,瑞典空军的专家们发现,窟窿附近的冰带有放射性;而部队潜水员则发现湖底的淤泥结了一层特性不明的硬壳,其中所含物质,与1950年一次飞碟降落后将加拿大索毕尔湖水染色红色的那种物质类似。

18 1970年9月14日,一个不明物降落的新西兰蒂奎蒂附近布莱克莫尔的农场边一个小湖里。第二天早晨,农场主发现湖水水位上涨了很多,而岸上的痕迹表明,夜里湖水不可思议地溢出了坝处。湖水变成了暗红色,并带有刺鼻的气味。也许为了避免使人们受到伤害,陌生的飞船把有毒(放射性或化学)物质倾入密封的集装箱内沉入水底,说明(外星客人)非常注意地球生物圈的安全。

19 阿蒂·卡拉维基工程师曾调查过一件1971年1月3日早晨发生在芬兰库萨莫地区萨彭基湖面上的不明飞行物降落实例。那天,许多目击者看见一个闪光的圆球从离结冰的湖面8米的空中掠过,放射出的亮光1500米范围内都能看清。几分钟后,那飞船降落在离毛诺·塔拉拉家17米处,停留1分钟事,它又突然起飞,跟出现时一样无声无息消灭在北方天空。过了几小时,目击者们发现,飞船停降过的地方(湖边),冰层变成了绿色。几天后,专家们从那些冰及其下面的土壤取了样,送交一家瑞典实验室和两家芬兰实验室(奥卢大学和氮化物公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冰并未受放射性侵害,但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钛元素。由此可见,外星飞船在地球上留下的大多数痕迹带放射性;而且,钛是制造这些飞船的主要材料,这些都是有关外星飞船的推进位置和机身构造的宝贵信息。我们知道,地球技术所预见的未来星际飞行的出路之一,就是使用原子能发动机,而钛又是地球上强度最大的金属,并从1974年起大量使用于空间技术。

20 1968年8月,阿根廷门多萨医院的残疾人阿德拉·卡斯拉维莉从窗口看见一艘圆盘形的飞船降落在医院旁边。几秒钟后,飞船重新起飞,放出一种辐射状的“火花”。残疾人脸部被灼伤,昏迷了20秒钟。这时,飞船已迅速飞走。阿根廷空军情报处和原子能委员会秘密地调查了此事,发现飞船停留过的地方有一个直径50厘米的圆形印迹,土壤呈灰色,放射性程度很高。专家们确认,残疾人被灼伤是旨烈而短暂的辐射所致。无论是外伤,还是附带的恶心、剧烈头疼等,都一个月后才消失。法新社断言道:“经过那里的不明飞行物留下了无可争辩的痕迹。”

20 另一件给人类造成不快的事件1970年发生在芬半南部吉米亚维村附近的森林。两名目击者埃斯科·维利亚和守林人阿尔诺·赫诺宁滑雪穿过树林。突然,他们听到一种奇怪的“嗡嗡”声。仰头一看,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物体绕着大圈向他们头顶上飞来。到了离他们数十米的空中,那物体突然停住。目击者发现它被一层明亮的红雾环绕着。不明飞行的向一片林中空地降落下来,停留在离他们头顶三四米的地方。两名目击者惊恐万分,一动也一敢动。红雾消散了,“嗡嗡”声也停止了。赫诺宁和维利亚这才看清那物体为圆形,金属结构,直径约三米。平坦的底部有三个半圆形,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大概是可伸缩的支架)。物体的中部有一根直径约25厘米的管子,几分钟过后,从管内喷射一束强光。雪地上显出一个黑圈,圈内的积雪被光束照得耀人眼目。经过一系列晃动的怪光之后,一束光投到赫诺宁身上。接着,飞船又被一层红雾包围住了。目击者惊愕地看见那光束被渐渐地收回管子内,而且始终保持同一形状,仿佛是用空气剪裁成的。接着,那物体升到高空,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消失到西北方去了。两个芬兰人却由于自己不慎,呆在离飞船那么近的地方,结果吃了大苦头。赫诺宁腹部剧痛,小便变成黑色,身体极度虚弱,持续了将近一年之久。维利亚则浑身皮肤发红,很快得了头晕病,身体不能保持平衡。医生们诊断不出两个目击者患病的原因,但认为,他们受过强烈的辐射。

21 一个最出名的此类例子于1957年11月2日夜3日晨发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莱维兰德市附近。这一事件有15-20名目击者,其中有5名警察和一名消防队上尉。事情是2日晚上23时开始的。值班的警察A·J·弗勒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卡车司机P·索塞多和他的助手J·萨拉兹惊恐地报告说:“当他们的车沿着116号公路地驶到离莱维兰德市约七公里时,发现天空有一大团火焰。他们说,当那个空中物体飞近时,汽车马达熄火,车灯也灭了。两名司机下车,以便更好地观察那物体,可是由于它速度极快,又放出巨大热量,两人不得不扑倒在地。他们俩描述道:“那物呈淡**,很像一枚长约70米的鱼雷,以每小时约2200公里的速度飞行。”当它飞过之后,卡车马达重新起动,车灯复明。两名司机急忙将此事报告警察局。但是,弗勒没有把他们的报告放在心上,认为他们是醉鬼。可是,夜里24时,维沙拉尔地区一位颇有名望的公民打来电话报告说:发他驱车行驶到莱维兰德市以东约七公里(这正是索塞多发现的飞船消失的方向)时,遇见一个椭圆形闪光物体,长约70米,停在公路上,周围被照是一片通明。当目击者的汽车开近时,马达停转,车灯熄灭。过了几分钟,不明飞船突然起飞,亮光消失,目击者汽车的马达又毫不费力地起动了。24小时10分,另一名

22 目击者遇见那的体降落在莱维兰德市以北约20公里的地方,并用电话向警察局报告了前两个报告相同的内容。事后,蓝皮书计划执行小组和美国全国大气象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又获得了两份类似报告。一份报告说,两名康拜因手的联合收割机当晚24时12分正处在莱维兰德西北约28公里的地方,一个发光的物体从空中飞过时,两台收割机的四部发动机同时熄火。第二份报告说,一名得克萨斯理工学院的大学生24时零5分开着车子到达莱维兰德市以东约11公里之处时,发动机和车灯同时出了故障。大学生惊恐地发现一个长约40米的椭圆形平底物体停在前面的公路上。那物体像是铝制的,闪着蓝荧荧的光,通身光洁,看不到任何细部构造。几分钟,物体突然腾空,消失到黑夜之中。这时,目击者的汽车发动机和车灯重新恢复工作。在父母的坚持下,大学生第二天把事情的全部经过报告了莱维兰德市的警察局长。再说当晚,警察弗勒在24时15分还收到一名目击者的电话报告说,一个不明飞行物降落在市北约17公里处。他的汽车遭遇与上述报告完全相同。强勒对事件再不能等闲视之了,终于决定报告警察局长。10分钟后,几辆警车被派出去调查现场。第二天,一份调查报告起划出来了。报告中除了有关情况,还提到夜里24时45分,另一名目击者发现不明物体降落在离他的卡车3-400米处(莱维兰德以西),卡车突然莫名其妙地停了。目击者还讲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飞船降落后,颜色便从桔红变成淡蓝,起飞后又变成原来的颜色,凌晨1时15分,警察弗勒接电话报告说,有人在俄克拉荷马——弗拉特公路上(莱维兰德市东北约4公里处)看见了一个长70米的不明物体。这时,几辆警车在城郊公路上搜寻,弗勒同他们保持无线电通讯联系,及时将他们经向出事地点。警察局长克莱姆和他的副手麦克考洛乘坐的汽车于1时30分到达俄克拉何马——弗拉特公路离莱维兰德7-9公里的地方。两名警官发现一大团椭圆形的红色亮光停在他们前面的公路上。两秒钟后,那物体升到空中向西飞去,又被到达附近的两名警察哈格罗夫和加文发现。继后,陌生的飞船又被正在116号公路上巡逻的安通——得克萨斯镇的警察贝伦看见。经这附近的消防队上尉R·詹尼斯也看见了它。在那个值得回忆的夜晚,前后共收到15份看到不明飞行物的电话报告。第二天,目击者们出具了20多份正式签名的证词。不明物体被15-20人看到,造成了10辆不同型号种类车辆临时故障,因此不可能是集体错觉。目击者互不认识,而且调查结果证明他们所讲的实情。为了寻求一种多少能令人接受的解释,蓝皮书计划执行小组组长(当时是格利高里上尉)从一场雷雨暴风掠过莱维兰德的假想出发,“发明了”一个巨大的球形闪电。然而,他的假想是站不住脚的。无论如何,球形闪电不可能有70米长,不可能6次在公路上降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颜色,尤其是不可能造成汽车发动机故障。尽管新闻界和公众对国防部施加了强大的压力,格利高里上尉却拒绝对事件进行一次深入调查,借口是……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

22 另一件出名的事件1970年8月13日夜间发生在丹麦哈德斯莱夫市附近。正在城市外围巡逻的警官埃瓦德·马鲁普于22时50分突然汽车马达停止,车灯熄灭。紧接着,车子被来自上方的一道强光罩住了,车内酷热难熬。警官探头观看,只见一个直径15米的圆盘形物停在空中,从它里面射出一束锥形白光。马鲁普想同总部联系,但无线电对话机已不能工作。光束渐渐地缩回飞船舱内,使警官惊讶不已的是我束始张保持固定的形体,仿佛是用空气剪裁成的。飞船迅捷而又一声不响地升高,消失到星空中去了。此间,马鲁普成功地拍摄了6张相当清晰的飞船照片。(这些照片经过丹麦和法国专家鉴别其真伪后,被发表在报上)。飞船消失20秒钟后,马鲁普警官的汽车发动机、车灯和无线电通信装置重新恢复正常。最惊人的、至今仍然无法解释的现象是陌生的飞船竟能分段逐渐收回光束。此种现象在法国(1967年5月6日)、加拿大(1968年8月2日和1970年1月1日)、芬兰(1970年1月7日)和中国(1983年2月21日上海)都有发现。

23 197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V·A·巴茨拾到一个直径20厘米、重10公斤的钢球。这个钢球的奇特之处在于:受到任何脉冲作用时,它便沿自己中轴旋转着成直线运动,然后返回自己的出发点。在向几个不同的方向进行过同样的运动后,钢于自动停止了。美国海军的一个实验室化验结果表明:该球放出无线电波,并被一个强大的磁场包围着。美国的军事专家说不出这个钢球的来历,也无法解释它的这些奇怪的特性。化验的唯一结果是这个神秘的球被美国海军“扣下了”……因为,正如美国空军和宇航局航天生物学顾问和导师、美国唯一的百万富翁科学家卡尔·塞根所称:“并没有不明飞行物留下的证据和痕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121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