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臂三角肌的定位法

上臂三角肌的定位法,第1张

上臂三角肌的定位法只需要确定三角肌的起点和止点即可。三角肌的起点与止点具体位置如下:

起点: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上臂三角肌的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周围组织:

三角肌筋膜深层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有一恒定的较大的黏液囊,叫三角肌下囊。由此囊膨出许多突起,尤其是突入肩峰下面的最明显,称之为肩峰下滑囊。

该囊易产生变性、损伤、粘连,因而引起肱骨头向上移位固定,产生肱骨上举困难。从三角肌深面观察,可发现该肌纤维束为多羽状,因此,该肌比较肥厚而有力。

臀中肌、臀小肌定位

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2、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三角肌

使用方法

1站立,两腿分开,右肘弯曲,左手弯曲弹簧,然后左肘弯曲,右手弯曲弹簧;

2两臂向上伸直,弯曲弹簧,然后逐渐放松,重复几次。

3两臂向前弯曲弹簧然后逐渐放松

4身体向下弯曲,两臂弯曲弹簧。

5两臂向身后,紧握弹簧然后向下伸直逐渐弯曲弹簧。

6坚持锻炼,健美效果显著

1.两臂弯曲,在颈后用力弯曲弹簧。

2.两臂向前,向上弯曲弹簧,然后放松。

3.两臂向胸前靠拢,弯曲弹簧,然后伸直,慢慢放松。

4.站立,两脚分开,右肘弯曲,用左手弯曲弹簧,然后左肘弯曲,用右手弯曲弹簧。

5.两臂向身后,紧握弹簧,然后向下伸直逐渐弯曲。

注意事项:

1请在使用前检查臂力器各连接部位是否牢固,无松动现象。

2请选择适合自己体能级别的臂力器,以免拉伤肌肉

3使用时,应依左图所示,将臂力器手柄上的安全带套在手腕上。

4使用时,应选择相对宽敞的场地锻炼,以免脱手伤人。

5建议1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使用臂力器

臂力棒主要就练习:三角肌、腕力、胸肌、和握力。

肌肉注射部位如果选择在上臂三角肌,进针时的操作为:一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另一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肌内2.5~3cm(针梗的2/3,消瘦者及小儿酌减)。抽动活塞,无回血,缓慢注入药物。

注意事项如下:

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神经和血管,不能在有炎症、硬节、瘢痕等部位注射。

2、需要2种以上药液同时注射时,须注意配伍禁忌。

3、同时注射多种药液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液,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4、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进针、拔针快,推药慢)。

5、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6、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臀大肌注射,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7、长期注射的病人,轮流交替注射部位。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取上臂外侧,肩峰下 2~3 横指。此部位注射方便,但只能用于小量药液注射。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取大腿中段外侧,成人位于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处为注射部位。此处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P95

肩关节运动:

1、全程运动

坐着、躺着、站着做肩关节运动,前屈、搭肩、上举、外展以及向后置于后背(即梳头、搭肩和擦屁股),极限性活动,每个方向活动每天至少1次。对于活动受限和肩关节骨折患者,活动范围以稍微加重点疼痛为宜,这提示存在关节周围组织的粘连。

所以对于有粘连的患者,活动宜轻柔,注意过犹不及,因为过度活动会导致周围组织的水肿,引起局部疼痛,反而不利于次日的继续锻炼。

2、钟摆式运动

把好胳膊放在桌子上,弯腰,受伤的上臂自然下垂,前后摆动,然后画圆运动,圆由小逐渐变大。

3、爬墙锻炼

面对墙站立,受伤侧的手指爬墙达到最高,记录最高点,每天争取够得更高一些。然后转身,受伤侧肢体面向墙站立,重复爬墙运动。

扩展资料

肩关节损伤防治七招

1、肩部保暖很重要

避免关节受凉,生活中要避免晚上睡觉时受凉,冬天可围围巾、穿高领毛衣来保护肩关节。

2、抓取高处重物要小心

日常抓取高处重物需要注意:一要正确估计物品重量,做好充分准备;二要改变拿重物的姿势,可以把单手提重物改为双肩背;三要提高肌肉力量来尽量避免损伤;四要遇到特殊情况时要及时松开重物以防止肩关节损伤。

3、选合适的活动方式

棒球、网球、吊单杠、自由泳等,还有一些运动的特殊动作,如羽毛球中的劈杀动作、乒乓球中的拉弧圈动作等也容易导致肩关节损伤。因此,在运动时,要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4、避免手提重物

手提重物时,压力会集中在上肢及肩部,正常情况下会引起自身肌肉对抗,抵消肩关节压力,但长时间就会导致肌肉劳损,这时就容易造成肩关节损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尽量避免单手提重物,可改为用推车或多次搬运来减少重量。

5、增强肌肉力量

可以通过强化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来增强对肩部的保护,尤其是肩袖肌群的力量训练。平时需在工作学习之余进行专门的肌肉训练,其力量增强可以提高肩关节稳定性和维持肩关节正常活动功能。

6、注意保护颈椎

颈椎和肩关节关系密切,非常多的肌肉同时连接颈椎和肩关节使其相互影响。颈椎不好,肩关节也会连带出问题,反之肩关节问题也会牵连颈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保护肩关节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颈椎。

7、调整姿势减少拉伤

日常生活工作中要保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正确姿势,挺胸抬头,使肩关节回归正常位置,减少其损伤的可能。

人民网-肩关节损伤防治七招

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和肱骨解剖颈的边缘,其内面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外面为三角肌下滑囊。其环绕肱骨头的上端,可将肱骨头纳入关节盂内,使关节稳定,协助肩关节外展,且有旋转功能。冈上肌附着于肱骨大结节最上部,经常受肩峰喙肩韧带的磨损,从解剖结构和承受的机械应力来看,该部位为肩袖的薄弱点,当肩关节在外展位做急骤的内收活动时,易发生破裂,因肢体的重力和肩袖牵拉使裂口愈拉愈大,而且不易愈合 。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如为青年人,绝大多数伴有严重外伤史。由于肩袖受肩峰保护,直接暴力很少造成肩袖破裂。间接暴力多因肩袖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后上肢外展,手掌扶地骤然内收而破裂,尤因冈上肌肌力薄弱,而承受牵拉力最大,故易破裂,约占50%

肩袖损伤依破裂程度可分为部分破裂和完全破裂两类。若处理不当,部分破裂可发展为完全破裂。 (一)临床表现

当肩袖破裂时,患者常自觉有撕裂声响,局部肿胀,皮下出血,伤后局部疼痛限于肩顶,并向三角肌止点放散,大结节与肩峰间压痛明显,患者不能主动外展肩关节。

(二)体征

1压痛大结节与肩峰间压痛明显,根据压痛部位的大小,可以确定肩袖破裂范围的大小。局部压痛点用1%普鲁卡因封闭,待疼痛消失以后患者可以主动外展肩关节,表明肩袖未破裂或仅为部分破裂,若封闭后仍不能主动外展,则表明严重破裂或完全破裂。

2弹响:肩袖裂口经过肩峰下时则弹响,尤其完全破裂者更为明显。

3疼痛弧:部分破裂者肩关节外展60°~120°范围内出现疼痛。

4裂隙:完全破裂者,可以摸到破裂的裂隙。

5肌肉萎缩:早期因有丰满的三角肌遮盖不明显,日久同现冈上肌、冈下肌失用性萎缩,尤以冈下肌明显。三角肌有时不但不萎缩反而肥大。

6关节活动异常:肩袖破裂较大时患臂不能外展,而由耸肩活动代替。由于肩袖破损,三角肌的收缩,肱骨沿其垂直轴向上,迫使肩胛骨在胸壁上滑动并旋转,出现肩关节活动异常,同时抗阻力外展力量减弱。

7上臂下垂试:验行局部麻醉后,将患侧上臂被动外展至90°,如不加以支持,患肢仍能保持这一位置,表示肩袖无严重损伤,如不能维持被动外展位置则表明肩袖严重破裂或完全破裂。

(三)影像学辅助检查

1X 线检查:对诊断无特异性,但有助于鉴别和排除肩关节骨折、脱位及其他骨、关节疾患

2CT 断层扫描检查:对肩袖病变的诊断意义不大,在肩袖广泛性撕裂伴有盂肱关节不稳定时,有助于发现肩盂与肱骨头解剖关系的异常及不稳定表现;

3超声检查:优点是无创性、可动态观察、可重复、准确率高、能发现冈上肌以外的其他肩袖断裂;操作方便、省时、费用低;能同时对二头肌长头肌腱病变做出诊断;对肩袖撕裂术后随访有其独特的价值,其诊断的准确率为90%;

4磁共振及磁共振关节造影:MRI 是目前检查肩袖损伤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肩袖损伤分为III 期(出血水肿期、肌腱炎和肩袖纤维化期、部分或完全撕裂期)。MRI 通过形态和信号的异常反应可显示肩袖损伤的各期表现。磁共振关节造影是在透视下经关节囊内注射含碘造影剂。由于关节囊的扩张,微小的肩袖撕裂在造影剂的衬托下显示得更为清楚,磁共振关节造影的准确率超过90%;

5关节镜诊治:关节镜的检查被认为是诊断肩袖部分撕裂的“金标准”,主要用于一些诊断较困难的病例 。 1肩部骨折脱位。

2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断裂部多位于肱骨结节间沟处。急性外伤破裂时剧痛,肘部屈曲无力。慢性破裂者,屈肘力量逐渐减弱。抗阻力屈肘试验无力感或疼痛加重。

3牵拉肩 。 (一)分期:Neer (1972)将肩袖损伤分为Ⅲ期:I 期为年龄<25 岁,病变可逆,活动时肩痛到活动期间痛,肩峰上区点状触痛,有疼痛弧,抗阻力时疼痛加重;Ⅱ期为年龄25~40 岁,反复创伤引起慢性肌腱炎,持续性肩痛,常于夜间加重,体征与I 期相似但更重;Ⅲ期包括完全性肌腱断裂、骨性改变,年龄在40 岁以上,病史长,可以轻度肩痛到严重肩痛,夜间为甚。肩活动范围可从正常到严重受限,被动活动大于主动活动。

(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临床应根据肩袖撕裂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1非手术综合治疗:适用于Neer I 期,特别是伤后少于3 个月,肩袖部分撕裂、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完全撕裂和老年患者,予镇痛、止血、脱水、活血化淤等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局部痛点封闭、理疗,并于患肩外展、前屈、外旋位予石膏或外展架固定3~4 周,随后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多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2手术治疗:若非手术综合治疗4~6 周仍不能基本恢复肩关节的外展活动,则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完全性肩袖撕裂和非手术治疗不满意的肩袖部分撕裂者。对肩袖完全撕裂者手术方法应选择原肌腱附着区域肌腱- 骨重新固定,用不可吸收缝线牢固缝合;对肩袖部分撕裂者,手术宜行断裂部位吻合修复。

健身的男人都对宽阔的肩膀有着“执迷不悟”的追求,就像女人都希望拥有一双细而长的美腿一样。而三角肌中束的肌肉肥大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肩膀的宽度,所以三角肌中束的肌肉成了多数男性主攻的对象。

侧平举是健身圈公认的轰炸三角肌中束肌肉最给力的动作之一,不少人都是它的死忠粉。

然而有一些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侧平举之后,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些还反倒把斜方肌练大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侧平举力量过大

在进行任何一项增加训练之前,我们都应该先搞清楚目标肌群的特性,从而得出它与哪种重量训练最匹配(大重量or小重量)。

小编通过查询后得知,三角肌中束的肌肉是羽状肌,这种肌肉的特性是力量性和爆发性都非常棒,但这种肌肉比较小,相应的运动时的位移也比较小,所以更适合小重量的重复性训练,一般每侧05kg-3kg是最合适的。

如果侧平举力量过大的话,人会出现什么状况呢?通常会很难hold住发力的过程,手臂就会通过摇晃而借力,从而导致其他肌群过多地参与其中,中束肌肉自然也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了。

2低次数

前面我们说过,三角肌中束的肌肉更适合小重量重复性训练。如果没有达到预想的锻炼效果,你是否想过是重复的次数不够呢?要知道,侧平举重复的次数越多,肌肉泵入的血液就越多,肌肉也就因此疯狂生长。

3死死地握住哑铃

有些人在做侧平举的时候,怕哑铃会掉落,通常会死死地握住哑铃。但其实这样做是欠妥当的。最正确的握姿是,在保证哑铃不掉的前提下,轻握哑铃,这样可以避免借力前臂和肱三头肌。

4耸肩

耸肩是多数健身者都会出现的问题,但通常又被习惯性忽略掉,因为侧平举的时候,人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三角肌中束肌肉上。但你知道吗,这个耸肩的动作,会让斜方肌成为“出头鸟”,往往一耸肩,被虐的最狠的就是斜方肌了。

 

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侧平举时就要让肩膀在下沉的同时内缩,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状态。

5举的太高

在进行侧平举这项动作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举得越高对肌肉的刺激作用越显著,但真的是这样吗?

举得高确实会增强对肌肉的刺激作用,但此时的肌肉已经不是三角肌中束肌肉了,而是斜方肌!如果你的预想是练三角肌,那就一定要控制好高度,通常举到肱骨与身体的角度接近90度最合适。

6手臂过于伸直

在侧平举的时候,手臂要不要伸直,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肘部伸直,才可以更大程度让肌肉野蛮生长,但反对派却坚信这样会伤害肘关节,做法欠妥。

 

其实手臂无论是伸直状态,还是弯曲状态,对三角肌中束肌肉的刺激作用是相差无几的,但手臂伸直侧平举确实会对肘关节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手臂弯曲是更安全,也更科学的运动姿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39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