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针疼吗?

打小针疼吗?,第1张

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MIT)一项研发结果的无痛免针便携注射器PRIME,被证明能非常有效地通过高压液流进行无痛注射,目前已经接近开发完成阶段,并与日本制药企业武田制药(Takeda)达成商业化合作以便能推出市场。MIT学院衍生企业Portal Instruments从2012年从MIT接手继续完成此仪器的开发。

不同于通过针管皮下注射药物的传统手法,PRIME仪器能够以高压液流的方式无痛高效地进行注射。首先药物通过一次性容器装载进该仪器,该仪器尺寸大小接近于电动剃须刀,不仅能够进行传统药剂的注射,更适用于多种生物制剂注射,能够用来注射激素药剂,胰岛素和疫苗等。

接着,一个线性电磁激励器挤压药物容器,将药物向高压推进抵住皮肤的仪器极细管嘴,能够将药物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以羽流状喷射,其注射口径只有发丝大小,能够在半秒内注射1ml左右的剂量,远比针管注射更加高效。对比其它采用喷射注射的仪器,PRIME有便携全系统集成的特点,仪器内置完整的控制系统,能够清晰地看到注射的读数和剂量,并且实时调整,非常简便易用。

疼痛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每一个人的痛阈都是不一样的,对相同强度的刺激产生的疼痛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平常所说的打小针,常见的有三种形式,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青霉素皮试就是皮内注射、打胰岛素就是皮下注射,用的最多的还是肌肉注射。肌肉注射常用的针管是5ml注射器,针头一般是七号针头,注射部位一般都是在臀大肌(2岁一下的婴幼儿除外)。肌肉注射产生疼痛的原因,主要是两部分引起,一是针头对肌肉组织的直接损伤,另一方面就是注射液引起的注射部位的水肿及药物成分的刺激引起的。针头拔出后,由针头引起的疼痛很快就会缓解,药液引起的疼痛一般6个小时以后就会慢慢消失。所以打小针也不是那么可怕,不过在这里我并不是鼓励去打小针,大家可能有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除非药物有特殊要求,或者是患者由于病情的原因不能进食,药物使用尽量选择口服,毕竟安全、经济。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有许多的药物是不能肌肉注射的,有强烈刺激性的、腐蚀性的、细胞毒性药物,是禁止肌肉注射的。婴幼儿由于臀大肌比较薄,频繁的肌肉注射可能引起臀大肌挛缩及损伤坐骨神经,应尽量避免。希望这篇小问答能给大家一点启示和帮助,谢谢阅读。

一根钢针刺破皮肤,钻进肌肉10到15公分深,哪有不痛的道理?

痛有2个层次,一个是肉体的痛,另一个是心理上的痛。肉体的痛有3种感觉,扎进皮肤那一刻是刺痛,药水侵蚀肌肉时是胀痛,钢针抽出那一刻是扯着痛,别忘了,用棉签压针口时还会痛。

心里上的痛才真叫痛,表现方式还多得出奇,轻微的会强作镇静,咬紧牙关,伸出手臂,露出屁般让你扎,有时会扎不进,因为肌肉绷得太紧。反映大一点的会手心,后背出汗,针还没到手就往回缩,医生除了扎针,还得抓住你想逃跑的手。我大至介入这二者之间,此时讲到针,手心己有汗!

有更厉害的,那叫嘶心裂肺,如入火炉,不光吓着自已,也吓到医生,连旁边的病人都因受惊而跑得远远的。视频里传出过一些场景,隔着屏幕也能被吓到。

别以为这样就完了,真的狠角色不声不响面对钢针,剧情反转会在扎向皮肤那一瞬间发生,原本镇静自若的人突然晕厥倒下,面如死灰,汗流如注,旁人会吓得半死,可是针还在医生手中拿着。这叫晕针!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德行。要治他,只要一根小钢针。

其实,打针没这么可怕,就当被蚊子叮了一口,遇上手法好的医生,打完了都不知道。况且打针是为了治病,皮肤痛一下总比烂肠烂肺好吧?怕打这一针,会遭更长的痛!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肯定会有一点痛的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

多是你心理原因的问题,就因为你害怕打针,所以你“越害怕越疼”。

虽然打针时,有的药水是会有疼痛感、而且有的药还会很疼,但是你如果放松心情,在要打针时臀部应该放松,注意力不要老是在臀部那里,如果你是坐着打针的,那要注射的一侧臀部不要用力,也就是“虚坐”于凳子、那一侧的腿也应该向前伸开,不要弯着腿,如果是躺下打针的,则应该是要打针的一侧在上边(侧躺)。

这样做后,你的臀部肌肉在打针时就不会那么“紧张”,对针刺感也不会更“敏感”了,也利于药剂注入臀部肌肉后更快的扩散(吸收),相对来说,疼痛感也会轻很多。

减轻疼痛办法

1、问好打哪儿,然后先揉揉,这样能减轻疼痛

2、打针时候注意力放到其它地方就行了,比如看

3、咬紧牙齿,闭上眼睛,或者看其他地方,然后,深呼吸,想着这个世界多么美好,空气多么清新。然后,睁开眼。就打完针了,没事了,结束了。最好不要看医生,更不要看医生的针。书看报纸,就当针是打在别人身上的。

4、静脉注射吧!这个没臀部打针痛,要不就开点药吃算啦

5、找个比较有经验的护士,护士长之类的,因为她们会知道怎么打才没那么疼!

打针疼不疼,与很多因素有关:第一,就是注射的护士技术问题。第二,注射药物种类的因素。第三,注射药量因素,肯定越多刺激越大。第四,倪自身精神紧张因素。第五,注射部位因素,一般胳膊上打针很快就不疼了。

看体质,我觉得疼!比吊针疼多了!

但有的人觉得小针不疼。

小针不是打屁股,是后腰下面屁股上面的位置。这个位置是胯关节位,扎针后很难恢复。

我前段时间打感冒针,疼了我9天,不是很疼,就是那种一动就突然酸一下的感觉,很不好。

小针的原理就是把药液留在肌肉里慢慢释放,一般20小时。但对于我来说,9天!

所以后来我直接和医生说不打小针,医生就会不开小针的药,现在药那么多,只要不是孤品必用药,都有其他治法。

这个跟打针人有一定关系,我记得小时候打屁股的都疼,有次一个白头发年纪挺大的给我打先捏捏屁股,打的过程中好像也捏了捏,真的不是很痛,很神奇,从那以后再也没遇到过打针不那么疼的,前几天检查身体抽血,打针不疼,拔针好痛

分注射的药液。

肌肉注射是把药物注射到肌肉中,有臀大肌和上臂三角肌,三角肌打疫苗比较多,臀大肌一般都是治疗注射,理论上臀大肌一次能承受20ml液体,不过还没有这么干的。疼痛是肯定的,液体刺入肌肉并撑开肌纤维肯定不好受,程度跟注射什么药物有关,也跟护士技术有关,敏感体质可能会更痛,常用的退热安痛定还好些,黄体酮,安定,维生素B12这些很痛,这都是观察病人表现知道的。自己的体验就是小时候的青霉素,打完腿都动不了,真是痛死了,还有一次被狗咬了,让护士打了几次,还行,最后一次护士请假了,自己照镜子打,一推药眼泪都痛出来了,最后想说别紧张,想点别的,几秒钟就过去了。

肌肉注射部位如果选择在上臂三角肌,进针时的操作为:一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另一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肌内2.5~3cm(针梗的2/3,消瘦者及小儿酌减)。抽动活塞,无回血,缓慢注入药物。

注意事项如下:

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神经和血管,不能在有炎症、硬节、瘢痕等部位注射。

2、需要2种以上药液同时注射时,须注意配伍禁忌。

3、同时注射多种药液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液,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4、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进针、拔针快,推药慢)。

5、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6、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臀大肌注射,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7、长期注射的病人,轮流交替注射部位。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取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此部位注射方便,但只能用于小量药液注射。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取大腿中段外侧,成人位于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处为注射部位。此处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P95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另外,有一种特殊的破伤风,是由于新生儿断脐所致,俗称脐风、撮口,因其常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故又称“七日风”。

[病原学]

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它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如伤口、骨折、烧伤,甚至木刺或锈针刺伤)而侵入人体,并在伤口深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破伤风杆菌病毒,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全身特异性感染。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破伤风一般在细菌入侵后1—2周开始出现症状(极少数人有短至24小时或长达几个月才出现症状的)。

一般在伤后6~10天发病,也有伤后24小时或数周后才发病的。

发病时间短,症状越严重,病人的危险性也就越大。起初先有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接着可出现强烈能的肌肉收缩。首先是面部肌肉开始,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病人出现“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如发生呼吸肌或喷痉挛,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

这种全身肌肉痉挛持续几分钟不等,间隔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说话、吹风均可诱发。

[诊断]

[治疗]

一旦患了破伤风,应送医院进行枪救,并隔离病人,保持安静环境,必要时作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

应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体内毒素。

内治:以祛风定痉为主。先吞服万灵丹2粒以发汗,再用五虎追风散(蝉衣、南星、天麻、全蝎、僵蚕)煎服,另加0.8-15克冲服。服药前先服黄酒60克作药引,或用玉真散2—3克分2次吞服,热陈酒一盅调服;或蝉衣15克(去头足)研末,陈酒吞服。亦可用红蓖麻根(鲜)为主药,每天125—25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几次口服,儿童剂量酌减。

外治:对伤口出现感染或引流不畅者,应给予清创。清创应在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之后,或将抗毒血清加入麻药中。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清创后外敷玉真散;创口出脓后,改用三三七丹、生肌玉红膏;脓尽新生,则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

破伤风抗毒素--系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所制得的抗毒素球蛋白制剂。用于治疗及预防破伤风。

皮下注射在上臂三角肌处。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部位须分开。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或臀大肌外上。皮下、肌注无异常者方可静脉注射。

静注应缓慢,开始不超过1ml/分。以后不超过4ml/分,静注1次不超过40ml,儿童不超过08ml/kg,亦可稀释后静滴。

用量:

1预防:皮下或肌注每次1500~3000单位,儿童与成人相同。伤势重者加1~2倍。经5~6日还可重复。

2治疗:第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万~20万单位,儿童与成人同,以后视病情而定,伤口周围可注抗毒素。初生儿24小时内肌内或静注2万~10万单位。

[预后]

[预防]

参考资料:

烧烫伤后应防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后,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它通常并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但人体皮肤出现外伤时,如开放性损伤、开放性骨折、烧烫伤等,甚至细小的伤口如刺伤,均可能发生破伤风。

临床上,破伤风的治疗非常困难,死亡率高,而预防的效果极佳,普遍使用破伤风抗毒血清被动免疫法预防的外伤者,发生破伤风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左右。

烧烫伤属于开放性创伤,它符合破伤风发病所需的一切因素和条件,特别是严重性烧烫伤,创面愈合时间长达数月,都会给破伤风杆菌有机可乘。

所以烧烫伤后也需要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破伤风的发生。有少数烧烫伤病人认为,烧烫伤只是皮伤肉不伤,加上害怕打针疼痛而拒绝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这是十分错误而且是极其危险的。

破伤风类毒素和破伤风抗毒素能否同用?

破伤风类毒素是用来预防破伤风的一种免疫疫苗。为了防止破伤风病的发生,医生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破伤风类毒素,从而达到预防破伤风病的目的。

而破伤风抗毒素是用对破伤风病具有免疫力的人或动物血清经加工精制而成的免疫抗体,注射到人体后,可直接对破伤风起到抵抗的作用,但这种抗毒素是被动的,而且在体内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因此,最根本的还是应该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以使体内产生自动免疫抗体,从而达到长久的预防皮伤风的目的。

破伤风类毒素是用破伤风菌经减毒加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注射到人体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后人体才会产生自动免疫力。因此,如果人体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而发生外伤,或是刚刚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而自身尚产生免疫抗体时发生外伤,为防止感染破伤风,应首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使被动免疫和自动免疫衔接起来,从而达到预防破伤风的目的。若已经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的人类发生外伤后,没有必要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因为做为类毒素的抗原和抗毒素的抗体同时注射后也会发生拮抗作用而使相互作用降低,失去免疫效果。

科技之光

新生儿破伤风对小儿智力有影响吗

新生儿破伤风是新生儿出生后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抽筋为特征。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粪便中。这种细菌抵抗力强,普通消毒药物对其无效,需要用高压消毒或含碘的消毒药物才能将其杀死。接生时如用被破伤风杆菌污染,而且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剪刀、线绳剪断或结扎脐带,细菌即可从脐部进入血液引起疾病。

如果脐部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大约在7天左右出现症状,故俗称“七日风”,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一般新生儿以哭闹不安起病,患儿想吃奶,但口张不大,吃奶困难。此后第2天就出现面部肌肉抽动,口角向外牵引,呈苦笑面容,四肢肌肉僵硬并出现抽筋。此时小儿对任何刺激如声音、强光、抚摸、喂水、打针等都可诱发抽筋。当呼吸肌、喉肌痉挛时,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青紫、窒息。如果本病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患儿抽筋次数会越来越多,严重缺氧可致脑细胞缺氧坏死,部分患儿可由于缺氧、窒息、继发感染而死亡,存活者智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破伤风死亡率高,病情严重。故我们应该严格实行科学接生法,接生员的手以及接生用具均应严格消毒,防止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外伤忌打破伤风抗毒素

儿童生性活泼好动,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外伤。为了预防破伤风的发生,就诊时家长常要求注射TAT(破伤风抗毒素),其实大可不必。

TAT虽然有预防破伤风发生的作用,但它是一种异种蛋白的抗毒素血清,反复注射后会刺激人体对其产生相应抗体,不仅可使药效下降,而且患儿还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会得血清病,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事实上,只要注射过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俗称“白、百、破”)三联疫苗的6岁以下儿童,其体内已有足够抵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存在,外伤后不需再注射TAT。因而,当您的孩子发生外伤后,去医院看病时,应带上孩子的预防接种卡,以供医生参考。

其实,孩子如只是轻微的外伤,可先进行简单的家庭护理,以防感染。首先,用冷开水或碘酒清洗伤口,然后用创可贴或消毒纱布包扎,也可擦些红药水。重要的是应避免伤口接触水,以免发炎。但若有异物进入皮肤或有伤口化脓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院外科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曹霞)

破伤风抗毒素使用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破伤风抗毒素

商品名:

英文名:Tetanus

Antitoxin

汉语拼音:Poshangfeng

Kangdusu

主要组成成分:经胃酶消化后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淡**的澄明液体,含少量防腐剂,久置可析出少量能摇散的沉淀。

[药理作用]

本品含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的作用,可用于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适应症]

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已出现破伤风或其可疑症状时,应在进行外科处理及其他疗法的同时,及时使用抗毒素治疗。开放性外伤(特别是创口深、污染严重者)有感染破伤风的危险时,应及时进行预防。凡已接受过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注射者,应在受伤后再注射1针类毒素加强免疫,不必注射抗毒素;未接受过类毒素免疫或免疫史不清者,须注射抗毒素预防,但也应同时开始类毒素预防注射,以获得持久免疫。

[用法用量]

用法:皮下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部位须分开。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中部或臀大肌外上部。只有经过皮下或肌内注射未发生反应者方可作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应缓慢,开始每分钟不超过1ml,以后每分钟不宜超过4ml。一次静脉注射不应超过40ml,儿童每1kg体重不应超过08ml,亦可将抗毒素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输液中静脉点滴。静脉注射前将安瓿在温水中加热至接近体温,注射中发生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

用量:

1预防: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1500~3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经5~6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

2治疗:第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0000~200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以后视病情决定注射剂量与间隔时间,同时还可以将适量的抗毒素注射于伤口周围的组织中。初生儿破伤风,24小时内分次肌内或静脉注射20000~100000IU。

[不良反应]

1过敏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轻者注射肾上腺素后即可缓解;重者需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瘙痒及水肿。一般系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亦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对血清病应对症疗法,可使用钙剂或抗组织胺药物,一般数日至十数日即可痊愈。

[禁忌]

过敏试验为阳性反应者慎用,详见脱敏注射法。

[注意事项]

1本品为液体制品。制品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过期失效者均不能使用。安瓿打开后应一次用完。

2每次注射须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后的反应情况、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用抗毒素的生产单位名称及批号等。

3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器宜专用,如不能专用,用后应彻底洗净处理,最好干烤或高压蒸汽灭菌。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器须分开。

4使用抗毒素须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并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1)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01ml抗毒素加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分钟。注射部位无明显反应者,即为阴性,可在严密观察下直接注射抗毒素。如注射部位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为阳性反应,必须用脱敏法进行注射。如注射局部反应特别严重或伴有全身症状,如荨麻疹、鼻咽刺痒、喷嚏等,则为强阳性反应,应避免使用抗毒素。如必须使用时,则应采用脱敏注射,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抢救。

无过敏史者或过敏反应阴性者,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敏休克的可能。为慎重起见,可先注射小量于皮下进行试验,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再将全量注射于皮下或肌内。

(2)脱敏注射法: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第1次可注射10倍稀释的抗毒素02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04ml,如仍无反应则可注射第3次08ml,如仍无反应即可将安瓿中未稀释的抗毒素全量作皮下或肌内注射。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强阳性者,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烈反应。

5门诊病人注射抗毒素后,须观察30分钟始可离开。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不清楚。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清楚。

[规格]

预防用1500IU/瓶;治疗用10000IU/瓶。

[贮藏]

2~8℃避光干燥处保存。

[包装]

[有效期]

抗毒素装20%(应不低于16%)超量者有效期为5年;抗毒素装10%(应不低于8%)超量者有效期为3年。

[批准文号]XXXX

[生产企业]

XXXXXXX公司

地址

电话

注:

①[商品名]、[适应症]、[用法用量]、[规格]、[包装]

、[有效期]由企业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内容填写;

[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项目如有必要,企业可自行增加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407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