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针多少小时内打

破伤风针多少小时内打,第1张

破伤风疫苗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制成的。传统的生产工艺包括:在有利于产毒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产毒的破伤风杆菌,用过滤的方法收获毒素,经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再经若干步骤进行纯化,最终灭菌。为提高免疫原性,类毒素以铝盐或钙盐吸附。吸附破伤风类毒素通过肌肉注射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较稳定,可暴露于20℃的环境温度达数月,并可在37℃下贮存数周,效力仍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不过,如环境温度达到56℃,该疫苗在2小时内即可被破坏。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应贮存于+4(2_8)℃如疫苗曾被冷冻,则不应该使用。

类毒素的效力以具有保护作用的国际单位(IU)表示,此效力单位是通过评估免疫豚鼠或小鼠经破伤风毒素攻击后的生存率确定的。根据WHO的要求2,单价破伤风类毒素的效力不得低于每剂(05ml)40IU(在豚鼠或小鼠中测定);如破伤风类毒素与白喉和全细胞百日咳疫苗联合,则不得低于40IU(在豚鼠中测定)或60IU(在小鼠中测定)。

在国际市场上,破伤风类毒素有单价抗原疫苗(TT)、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或dT,视白喉类毒素的含量而定)以及百日咳-白喉类毒素-破伤风联合疫苗(DTwP,DTaP,dTaP或dTap)。百日咳疫苗有全细胞百日咳疫苗(wP)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P),并根据百日咳抗原的含量记作aP或ap。此外,以DTwP或DTaP为基础的联合疫苗早已开始上市供应,其中包括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和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

破伤风针要求在肌肉内部进行注射,一般在三角肌或者臀大肌都可以,也就是在患者肩部下方,或者是在患者的屁股上打针。打破伤风针一般先做皮试,皮试的位置在前臂内侧皮内,要求注射01ml的溶液,打破伤风针患者可能会感到一点疼痛,但是大部分患者都是可以耐受的。

破伤风针能够有效的预防患者出现破伤风感染,特别是对于伤口很深、伤口表面很小,内部能够达到厌氧的条件,怀疑破伤风杆菌定植以及可能会引起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导致患者出现破伤风感染,打针以后能够有效的预防出现一些严重的疾病。

破伤风俗称“锁口风”、“脐带风”等,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创伤性、中毒性传染病。

病因

该病病原体为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梭菌。通常由伤口感染含有破伤风梭菌芽孢的物质引发本病。在伤口小而深,创伤内发生坏死,创口被泥土、粪便、痂皮等封盖,创伤内组织损伤、出血、有异物,以及创伤在需氧菌混合感染的情况下,破伤风梭菌才能生长发育,产生毒素,引起发病。羊常因皮肤创伤、去角、去势、分娩、胎儿处理不当而感染发病。

症状

潜伏期一般5~15天。初期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四肢僵硬,精神不振,全身呆滞,运动困难,角弓反张(尤以躺卧时更明显),牙关紧闭,流涎吐沫,饮食困难,并常发生轻度膨胀。在病程后期,因呼吸窒息而死亡,尤以羔羊死亡率高。

防治

破伤风类毒素可较好地预防本病。羔羊的预防,则以母羊妊娠后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较为适宜。

对感染创伤进行有效的防腐消毒处理,彻底排出脓汁、异物、坏死组织及痂皮等,并用消毒药液消毒创面,结合用青霉素、链霉素在创伤周围注射,以清除产生破伤风毒素的来源。在羔羊断脐、公羊阉割、母羊分娩、去角时要注意器械、手术部位等的消毒。

早期应用破伤风血清(破伤风抗毒素),可1次用足量(20万~80万单位),也可将总量分2~3次注射。皮下、肌肉、静脉注射均可,也可一半皮下或肌肉注射,一半静脉注射。

破伤风的疫苗一般24H注射有效,发病后及时治疗预后还好,

狂犬病疫苗的注射,没抓伤,最好要做消毒清洗,如肥皂水清洗,它的潜伏期最长是10年(很少),接受疫苗原则是越早越好,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暴露后(受伤)接种时,疫苗效价至少每剂量25IU。该委员会推荐的方法有三种:(1)肌肉内注射5针法:于0、3、7、14和30天各肌内注射一剂量,成年人于上臂三角肌内注射,小儿于大腿前侧区肌内注射;(2)肌肉内注射2-1-1法:第一次在左右臀部各注射一剂量,第7和21天各注射一剂量,三角肌内注射;(3)皮内注射法:于0、3和7天在前臂或上臂的两个部位各注射一剂量,再于30和90天各注射一个部位一剂量,每剂量皮内注射01ml。疫苗注射必须于暴露后立即进行,在24小时内注射者效果最好。委员会还建议,对于暴露后48小时或更长时间后开始接受疫苗注射者、在注射疫苗前1天或更早时间已经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者、需注射免疫球蛋白但无药品者、有免疫缺陷者及严重营养不良者,首针剂量应加倍,或注射三倍量。我国现用地鼠肾细胞疫苗,普遍采用WHO推荐的第一种注射方案,即三角肌内注射,每次2ml,全程5针,按程序分别于0、3、7、14和30日注射。严重咬伤者则全程10针,即当日至第6日每日1针,再于10、14、30、90日各注1针。鉴于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悬殊,极少数可达半年以上,所以对陈旧的狗咬伤也应全程注射疫苗。孕妇被犬或其它可疑动物咬、抓伤后,也必须按规定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符合用血清者必须合用血清。专家认为,狂犬病疫苗和抗血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是狂犬病暴露后预防的最有效方法。国际标准规定:凡一处或多处穿破皮肤的咬、抓伤,不论是头、脸、颈部,还是身体的其它部位,均应合用血清;疯动物的唾液触及黏膜者,也应合用。我国规定:被疯动物严重咬伤,如头、脸、颈部或多部位咬伤者,应疫苗合用血清。人源的抗狂犬病球蛋白(HRIG)每次20IU/kg,马的抗狂犬病球蛋白(ERIG)每次40IU/kg。抗血清应与第一针疫苗的注射同时进行,但注射于不同部位。在注射疫苗开始后至21天之间再被咬伤,如果初次咬伤时未用抗狂犬病血清,这次咬伤又较严重,除继续应用疫苗外,必须加用抗狂犬病血清,一部分进行伤口周围与底部浸润注射,一部分肌肉注射;如果初次咬伤时已联用血清,这次咬伤就不必再用血清了。在初次注射疫苗开始日起21天后再被咬伤者,血清中已产生有效抗体,只需继续注射疫苗及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无须再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经上述处理后,狂犬病的发生率将显著下降,一般可保无恙。

照你的情况看,可能没有被感染

1.剂量

预防: 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1500-3000IU。儿童和成人相同,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经5-6日,如破伤风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

治疗:第 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0000~2000001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以后视病情决定注射量与间隔时间。同时还可将适量抗毒素注射于伤口周围的组织中。

新生儿破伤风, 24小时内分次或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20000~1000001U。

2.注射部位:皮下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若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部位须分开。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中部或臀大肌外上l/4处。只有经过皮下或肌内注射未发生异常反应者,方可作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应缓慢,开始每分钟不超过1m1,以后每分钟亦不宜超过4m1。一次静脉注射不应超过40ml。儿童每公斤体重不应超过08m1。亦可将抗毒素加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等输液中静脉点滴。静脉注射前应将安瓿在温水中加温至接近体温,注射中如发生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另外,有一种特殊的破伤风,是由于新生儿断脐所致,俗称脐风、撮口,因其常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故又称“七日风”。

[病原学]

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它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如伤口、骨折、烧伤,甚至木刺或锈针刺伤)而侵入人体,并在伤口深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破伤风杆菌病毒,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全身特异性感染。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破伤风一般在细菌入侵后1—2周开始出现症状(极少数人有短至24小时或长达几个月才出现症状的)。

一般在伤后6~10天发病,也有伤后24小时或数周后才发病的。

发病时间短,症状越严重,病人的危险性也就越大。起初先有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接着可出现强烈能的肌肉收缩。首先是面部肌肉开始,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病人出现“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如发生呼吸肌或喷痉挛,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

这种全身肌肉痉挛持续几分钟不等,间隔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说话、吹风均可诱发。

[诊断]

[治疗]

一旦患了破伤风,应送医院进行枪救,并隔离病人,保持安静环境,必要时作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

应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体内毒素。

内治:以祛风定痉为主。先吞服万灵丹2粒以发汗,再用五虎追风散(蝉衣、南星、天麻、全蝎、僵蚕)煎服,另加0.8-15克冲服。服药前先服黄酒60克作药引,或用玉真散2—3克分2次吞服,热陈酒一盅调服;或蝉衣15克(去头足)研末,陈酒吞服。亦可用红蓖麻根(鲜)为主药,每天125—25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几次口服,儿童剂量酌减。

外治:对伤口出现感染或引流不畅者,应给予清创。清创应在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之后,或将抗毒血清加入麻药中。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清创后外敷玉真散;创口出脓后,改用三三七丹、生肌玉红膏;脓尽新生,则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

破伤风抗毒素--系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所制得的抗毒素球蛋白制剂。用于治疗及预防破伤风。

皮下注射在上臂三角肌处。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部位须分开。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或臀大肌外上。皮下、肌注无异常者方可静脉注射。

静注应缓慢,开始不超过1ml/分。以后不超过4ml/分,静注1次不超过40ml,儿童不超过08ml/kg,亦可稀释后静滴。

用量:

1预防:皮下或肌注每次1500~3000单位,儿童与成人相同。伤势重者加1~2倍。经5~6日还可重复。

2治疗:第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万~20万单位,儿童与成人同,以后视病情而定,伤口周围可注抗毒素。初生儿24小时内肌内或静注2万~10万单位。

[预后]

[预防]

参考资料:

烧烫伤后应防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后,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它通常并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但人体皮肤出现外伤时,如开放性损伤、开放性骨折、烧烫伤等,甚至细小的伤口如刺伤,均可能发生破伤风。

临床上,破伤风的治疗非常困难,死亡率高,而预防的效果极佳,普遍使用破伤风抗毒血清被动免疫法预防的外伤者,发生破伤风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左右。

烧烫伤属于开放性创伤,它符合破伤风发病所需的一切因素和条件,特别是严重性烧烫伤,创面愈合时间长达数月,都会给破伤风杆菌有机可乘。

所以烧烫伤后也需要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破伤风的发生。有少数烧烫伤病人认为,烧烫伤只是皮伤肉不伤,加上害怕打针疼痛而拒绝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这是十分错误而且是极其危险的。

破伤风类毒素和破伤风抗毒素能否同用?

破伤风类毒素是用来预防破伤风的一种免疫疫苗。为了防止破伤风病的发生,医生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破伤风类毒素,从而达到预防破伤风病的目的。

而破伤风抗毒素是用对破伤风病具有免疫力的人或动物血清经加工精制而成的免疫抗体,注射到人体后,可直接对破伤风起到抵抗的作用,但这种抗毒素是被动的,而且在体内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因此,最根本的还是应该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以使体内产生自动免疫抗体,从而达到长久的预防皮伤风的目的。

破伤风类毒素是用破伤风菌经减毒加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注射到人体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后人体才会产生自动免疫力。因此,如果人体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而发生外伤,或是刚刚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而自身尚产生免疫抗体时发生外伤,为防止感染破伤风,应首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使被动免疫和自动免疫衔接起来,从而达到预防破伤风的目的。若已经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的人类发生外伤后,没有必要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因为做为类毒素的抗原和抗毒素的抗体同时注射后也会发生拮抗作用而使相互作用降低,失去免疫效果。

科技之光

新生儿破伤风对小儿智力有影响吗

新生儿破伤风是新生儿出生后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抽筋为特征。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粪便中。这种细菌抵抗力强,普通消毒药物对其无效,需要用高压消毒或含碘的消毒药物才能将其杀死。接生时如用被破伤风杆菌污染,而且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剪刀、线绳剪断或结扎脐带,细菌即可从脐部进入血液引起疾病。

如果脐部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大约在7天左右出现症状,故俗称“七日风”,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一般新生儿以哭闹不安起病,患儿想吃奶,但口张不大,吃奶困难。此后第2天就出现面部肌肉抽动,口角向外牵引,呈苦笑面容,四肢肌肉僵硬并出现抽筋。此时小儿对任何刺激如声音、强光、抚摸、喂水、打针等都可诱发抽筋。当呼吸肌、喉肌痉挛时,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青紫、窒息。如果本病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患儿抽筋次数会越来越多,严重缺氧可致脑细胞缺氧坏死,部分患儿可由于缺氧、窒息、继发感染而死亡,存活者智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破伤风死亡率高,病情严重。故我们应该严格实行科学接生法,接生员的手以及接生用具均应严格消毒,防止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外伤忌打破伤风抗毒素

儿童生性活泼好动,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外伤。为了预防破伤风的发生,就诊时家长常要求注射TAT(破伤风抗毒素),其实大可不必。

TAT虽然有预防破伤风发生的作用,但它是一种异种蛋白的抗毒素血清,反复注射后会刺激人体对其产生相应抗体,不仅可使药效下降,而且患儿还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会得血清病,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事实上,只要注射过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俗称“白、百、破”)三联疫苗的6岁以下儿童,其体内已有足够抵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存在,外伤后不需再注射TAT。因而,当您的孩子发生外伤后,去医院看病时,应带上孩子的预防接种卡,以供医生参考。

其实,孩子如只是轻微的外伤,可先进行简单的家庭护理,以防感染。首先,用冷开水或碘酒清洗伤口,然后用创可贴或消毒纱布包扎,也可擦些红药水。重要的是应避免伤口接触水,以免发炎。但若有异物进入皮肤或有伤口化脓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院外科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曹霞)

破伤风抗毒素使用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破伤风抗毒素

商品名:

英文名:Tetanus

Antitoxin

汉语拼音:Poshangfeng

Kangdusu

主要组成成分:经胃酶消化后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淡**的澄明液体,含少量防腐剂,久置可析出少量能摇散的沉淀。

[药理作用]

本品含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的作用,可用于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适应症]

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已出现破伤风或其可疑症状时,应在进行外科处理及其他疗法的同时,及时使用抗毒素治疗。开放性外伤(特别是创口深、污染严重者)有感染破伤风的危险时,应及时进行预防。凡已接受过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注射者,应在受伤后再注射1针类毒素加强免疫,不必注射抗毒素;未接受过类毒素免疫或免疫史不清者,须注射抗毒素预防,但也应同时开始类毒素预防注射,以获得持久免疫。

[用法用量]

用法:皮下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部位须分开。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中部或臀大肌外上部。只有经过皮下或肌内注射未发生反应者方可作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应缓慢,开始每分钟不超过1ml,以后每分钟不宜超过4ml。一次静脉注射不应超过40ml,儿童每1kg体重不应超过08ml,亦可将抗毒素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输液中静脉点滴。静脉注射前将安瓿在温水中加热至接近体温,注射中发生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

用量:

1预防: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1500~3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经5~6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

2治疗:第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0000~200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以后视病情决定注射剂量与间隔时间,同时还可以将适量的抗毒素注射于伤口周围的组织中。初生儿破伤风,24小时内分次肌内或静脉注射20000~100000IU。

[不良反应]

1过敏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轻者注射肾上腺素后即可缓解;重者需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瘙痒及水肿。一般系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亦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对血清病应对症疗法,可使用钙剂或抗组织胺药物,一般数日至十数日即可痊愈。

[禁忌]

过敏试验为阳性反应者慎用,详见脱敏注射法。

[注意事项]

1本品为液体制品。制品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过期失效者均不能使用。安瓿打开后应一次用完。

2每次注射须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后的反应情况、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用抗毒素的生产单位名称及批号等。

3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器宜专用,如不能专用,用后应彻底洗净处理,最好干烤或高压蒸汽灭菌。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器须分开。

4使用抗毒素须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并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1)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01ml抗毒素加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分钟。注射部位无明显反应者,即为阴性,可在严密观察下直接注射抗毒素。如注射部位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为阳性反应,必须用脱敏法进行注射。如注射局部反应特别严重或伴有全身症状,如荨麻疹、鼻咽刺痒、喷嚏等,则为强阳性反应,应避免使用抗毒素。如必须使用时,则应采用脱敏注射,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抢救。

无过敏史者或过敏反应阴性者,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敏休克的可能。为慎重起见,可先注射小量于皮下进行试验,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再将全量注射于皮下或肌内。

(2)脱敏注射法: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第1次可注射10倍稀释的抗毒素02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04ml,如仍无反应则可注射第3次08ml,如仍无反应即可将安瓿中未稀释的抗毒素全量作皮下或肌内注射。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强阳性者,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烈反应。

5门诊病人注射抗毒素后,须观察30分钟始可离开。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不清楚。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清楚。

[规格]

预防用1500IU/瓶;治疗用10000IU/瓶。

[贮藏]

2~8℃避光干燥处保存。

[包装]

[有效期]

抗毒素装20%(应不低于16%)超量者有效期为5年;抗毒素装10%(应不低于8%)超量者有效期为3年。

[批准文号]XXXX

[生产企业]

XXXXXXX公司

地址

电话

注:

①[商品名]、[适应症]、[用法用量]、[规格]、[包装]

、[有效期]由企业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内容填写;

[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项目如有必要,企业可自行增加内容。

分类: 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前两天我被烤羊肉串的铁针扎了一下,伤口很潜。因为不喜欢去医院但又害怕自己会有后遗症,所以请问大家能否告诉我,怎样判断是否感染破伤风,另外感染后是否有潜伏期?

解析: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它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如伤口、骨折、烧伤,甚至木刺或锈针刺伤)而侵入人体,并在伤口深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破伤风杆菌病毒,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全身特异性感染。

另外,有一种特殊的破伤风,是由于新生儿断脐所致,俗称脐风、撮口,因其常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故又称“七日风”。

破伤风一般在细菌入侵后1—2周开始出现症状(极少数人有短至24小时或长达几个月才出现症状的)。

●破伤风的临床表现

一般在伤后6~10天发病,也有伤后24小时或数周后才发病的。

发病时间短,症状越严重,病人的危险性也就越大。起初先有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接着可出现强烈能的肌肉收缩。首先是面部肌肉开始,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病人出现“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如发生呼吸肌或喷痉挛,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

这种全身肌肉痉挛持续几分钟不等,间隔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任何轻微的 如光线、声响、说话、吹风均可诱发。

● 破伤风的治疗

一旦患了破伤风,应送医院进行枪救,并隔离病人,保持安静环境,必要时作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

应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体内毒素。

内治:以祛风定痉为主。先吞服万灵丹2粒以发汗,再用五虎追风散(蝉衣、南星、天麻、全蝎、僵蚕)煎服,另加0.8-15克冲服。服药前先服黄酒60克作药引,或用玉真散2—3克分2次吞服,热陈酒一盅调服;或蝉衣15克(去头足)研末,陈酒吞服。亦可用红蓖麻根(鲜)为主药,每天125—25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几次口服,儿童剂量酌减。

外治:对伤口出现感染或引流不畅者,应给予清创。清创应在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之后,或将抗毒血清加入麻药中。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清创后外敷玉真散;创口出脓后,改用三三七丹、生肌玉红膏;脓尽新生,则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

破伤风抗毒素--系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所制得的抗毒素球蛋白制剂。用于治疗及预防破伤风。

皮下注射在上臂三角肌处。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部位须分开。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或臀大肌外上。皮下、肌注无异常者方可静脉注射。

静注应缓慢,开始不超过1ml/分。以后不超过4ml/分,静注1次不超过40ml,儿童不超过08ml/kg,亦可稀释后静滴。

用量:

1预防:皮下或肌注每次1500~3000单位,儿童与成人相同。伤势重者加1~2倍。经5~6日还可重复。

2治疗:第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万~20万单位,儿童与成人同,以后视病情而定,伤口周围可注抗毒素。初生儿24小时内肌内或静注2万~10万单位。

●如何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是由于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所致。

本病多发生在出生后4-6天,病初常有烦躁不安、哭闹,以后可出现吸奶不紧、牙关紧闭、抽搐、眼裂变小、面肌痉挛,及出现皱眉、举额、口角向外牵引、口唇皱缩、撅起成苦笑面容;颈部和躯干四肢肌肉痉挛,再现双手握拳、两臂强硬、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严重者呼吸肌痉挛,出现口唇青紫,甚至窒息;而且任何轻微 ,如声音、光亮、震动都能引起痉挛发作;多数患儿有发热,但也可以无热或低热。

此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1、孕妇应接受破伤风免疫注射。

2、分娩时应采用新法科学接生。

在接生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脐带端的清洁处理,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若遇急产而来不及使用消毒接生包,可将剪刀在火上烧红后使用,并把脐带残端多留4-5厘米,并在24小时之内按严格消毒操作将脐带远端再剪去一段,重新消毒结扎。其近端用1:4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再涂以25%碘酒。同时,给新生儿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可以预防感染。

 破伤风是一种中毒性疾病,怎么预防才有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怎么预防破伤风的方法,欢迎参考阅读!

 1,正确处理伤口对于一般的小伤口,您可以使用自来水或井水到伤口泥土的外部,灰色冲洗。有条件的,可以应用于伤口碘等消毒剂,然后在布上用干净的伤口覆盖,轻轻绷带,然后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对于一些大伤口,您可以先用干净布擦伤伤口,然后迅速去医院治疗。

 3,注射疫苗破伤鼠抗毒素,通过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制备的抗毒素制剂。用于治疗和预防破伤风。方法:皮下注射三角肌上臂。同时注射类毒素,注射部位应分开。肌内注射应位于外侧三角形或臀大肌的上臂。静脉注射前皮下,肌内注射无异常。静脉注射应缓慢,开始不超过1ml / min。不超过4ml / min,静脉注射1次,不超过40ml,小孩不超过08ml / kg,也可静脉滴注后稀释。

 3,注射TAT只要揉表皮,伤口就不会很深,只要适当清创,或用糖浆擦拭消毒剂即可消灭,不用注射破伤风毒素。如果有较深的伤口,或受到土壤,铁刺等污染物的伤害,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到医院注射一定量的TAT破伤风抗毒素血清。由于破伤风细菌在土壤中生长较多,生锈,因此伤口应为破伤风抗毒素时,伤口深层,污染土壤或生锈铁应开枪。

 提示:皮肤似乎与伤口相似,但如果护理时间不注意,容易引起破伤风,这种疾病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在伤口必须小心时要小心患有破伤风,应及时治疗,因为这种疾病的`危害不容忽视。

  拓展阅读:破伤风治疗方法

 一、抗毒素的治疗

 破伤风抗毒素(TAT)能中和处于被吸收过程中的毒素,为保证疗效,治疗时必须给予大剂量的抗毒素。入院当日静脉滴注5万U破伤风抗毒素,此后每日静脉滴注1万U,总量可用到20万U。

 二、抗痉挛治疗

 严重破伤风的有效治疗是消除肌肉痉挛。可应用氯化筒箭毒碱15mg,每日总量可达150~650mg,同时辅予正压人工呼吸。亦可用氯丙嗪50~100mg,肌肉注射,每4~6小时1次;或安定(咪唑安定)10mg~15mg,静脉滴注,视病情可多次应用。

 三、抗感染治疗

 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 青霉素1000~4000万U/d,分次静脉滴注。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分泌物多且排出困难者、痉挛时间长或已发生窒息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注意吸痰。

 五、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

 对营养与水、电解质平衡必须注意。尤其当牙关紧闭和咽部痉挛常使进食发生困难时,需要用流质饮食进行鼻饲,或给予静脉高营养。

 六、一般处理

 伤口处理 用3%过氯化氢溶液冲洗伤口,保持引流通畅。已愈合的伤口,如有异物或炎性肿块者应切开处理。

成份

成份和性状本品主要组成成份:经胃酶消化后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本品系由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纯化制成的液体抗毒素球蛋白制剂。

辅料:氯化钠、间甲酚。

成品剂型:注射剂。

外观:本品为无色或淡**的澄明液体,含少量防腐剂,久置可析出少量能摇散的沉淀。

适应症

接种对象开放性外伤(特别是创口深、污染严重者)有感染破伤风危险者。

作用与用途本品含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的作用,可用于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预防。

规格

075m1,1500IU/支。

用法用量

免疫程序和剂量

接种部位:皮下或肌内。

接种途径:皮下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中部或臀大肌外上部。

剂量: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1500~30001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经5~6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

不良反应

过敏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轻者注射肾上腺素后即可缓解;重者需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瘙痒及水肿。一般系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亦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对血清病应对症疗法,可使用钙剂或抗组织胺药物,一般数日至十数日即可痊愈。

禁忌

过敏试验为阳性反应者慎用,详见脱敏注射法。

警告

过敏试验为阳性反应者慎用,详见脱敏注射法

注意事项

本品为液体制品。制品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过期失效者均不能使用。安瓿打开后应一次用完。

每次注射须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后的反应情况、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用抗毒素的生产单位名称及批号等。

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器宜专用,如不能专用,用后应彻底洗净处理,最好干烤或高压蒸汽灭菌,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器须分开。

使用抗毒素须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并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01ml抗毒素加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分钟。注射部位无明显反应者,即为阴性,可在严密观察下直接注射抗毒素。如注射部位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为阳性反应,必须用脱敏法进行注射。如注射局部反应特别严重或伴有全身症状,如荨麻疹、鼻咽刺痒、喷嚏等,则为强阳性反应,应避免使用抗毒素。如必须使用时,则应采用脱敏注射,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抢救。无过敏史者或过敏反应阴性者,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敏休克的可能。为慎重起见,可先注射小量于皮下进行试验,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再将全量注射于皮下或肌内。

脱敏注射法: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第1次可注射10倍稀释的抗毒素02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04ml,如仍无反应则可注射第3次08ml,如仍无反应即可将安瓿中未稀释的抗毒素全量作皮下或肌内注射。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强阳性者,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烈反应。

门诊病人注射抗毒素后,须观察30分钟始可离开。

贮藏

保存:2~8℃避光干燥处保存。

运输:2~8℃避光干燥运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729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