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中风偏瘫的治疗方法:吃纳豆——
在煮熟的大豆(黄豆、黑豆)里,接种上纳豆菌。在4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下让它充分发酵,等大豆表面产生了白膜,纳豆菌就使大豆变成了纳豆。
纳豆最引人注目的成分就是“纳豆致活酶”。它是纳豆菌发酵大豆而生成的。“纳豆致活酶”分解大豆蛋白质而产生了纳豆的粘丝。
1990年日本现仓敷艺术科学大学的须见洋行教授在研究中发现:“纳豆致活酶”具有溶解血栓的功能。食用一盒(50克)纳豆,4-12小时之后,血液保持稀释状态的时间和效果竟比服用血栓溶解药强数十倍。因此食用纳豆,可以防治脑梗塞、心肌梗塞,老年性痴呆症和血栓症等疾病。
纳豆菌里含有“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超氧物歧化酶,首先分解“活性氧”,分解物又被氧化氢酶进一步分解,在它们的双重分解作用下,“活性氧”被彻底分解,从而抑制了人体衰老,保持年轻。
纳豆菌里“淀粉酶”、蛋白酶含量也很丰富。食用纳豆后,充满活性的纳豆菌到达肠内,淀粉酶分解淀粉,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分解出的葡萄糖、麦芽糖又作为纳豆菌的茸料,促进乳酸菌的繁殖。营造了乳酸菌生存环境,双殖杆菌等有益菌也增殖了。提高了整肠效果,防止便秘。虽然酸牛奶也具有整肠效果,但实验证明,纳豆菌的整肠作用优于酸牛奶,因酸牛奶中含有的双殖杆菌等有益菌经口服,在到达肠内前,大部分被胃酸杀死了,而纳豆菌在恶劣环境下,把自己变成孢子来保护自己。有一部分纳豆菌也被胃酸杀死了,但孢子还活着。纳豆菌在肠内增殖,孢子也发芽,在增殖中,分泌出大量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2,维生素K2,维生素B12等维生素类和钙、镁、钾等矿物质以及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酶、纳豆致活酶、溶菌酶等100多种以上的酶类。
纳豆中维生素K2的含量特别高,在100克纳豆中竟含有87微克的维生素K2,维生素K2作为介质,促进骨的生长、抑制骨的损坏。虽然正常人和骨质疏松患者血液中维生素K1的浓度没有多少差别,但骨质疏松患者血液中VK2的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
纳豆的粘丝中,还含有令人惊喜的成分,它能协助体内消化吸收钙、镁、钾等矿物质,纳豆中含有的丰富的矿物质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纳豆菌里异黄酮的含量也很丰富。异黄酮在日本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它是在大豆的胚芽里发现的一种新的营养素。它的作用近相似于雌激素。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就是由于雌激素的减少而引起的。由于异黄酮与雌激素具有相似的功能,所以能改善年轻女性的生理机能,减少更年期综合症。
豆制品中都含有异黄酮,而通常大豆制品中含有异黄酮由于上面附着着糖分,所以不能马上被消化吸收,而纳豆菌有分解附着在异黄酮上面的糖份的功能,所以提高了异黄酮的消化吸收率。另外纳豆是把整个豆子完整地食用,所以它的异黄酮、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含量也优于其它豆制品。
纳豆菌里含有的卵磷脂,能强力乳化并排泄掉附着在血液及血管壁中的胆固醇。另外大豆里含有18%的脂肪,其中85%是对人体有益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由于亚油酸和亚麻酸与卵磷脂具有相同功能,所以纳豆不仅能预防血管老化,强化毛细血管、防治高血压,还能抑制脂肪沉积。提高能促进脂肪燃烧的甲状腺激素的活性。具有防止多余脂肪沉积的功能。另外还能提高基础代谢,在不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增加能量的燃烧。也就是说:不用注意节食,就能减肥。
其二治疗方法:中风的专病治疗
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1.川芎嗪注射液(常州制药厂)
组成:川芎嗪。
用法:川芎嗪注射液120~2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抗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
主治:脑梗死。
2.丹参注射液(中美合资安徽天洋药业有限公司)
组成:丹参素。
用法:丹参注射液250ml(含丹参12~16g,相当于丹参素60~8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5~20日为一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通心养脉。
主治:脑梗死、血瘀证候。
二、脑出血
清开灵注射液(北京中医药大学制药厂)
组成:胆酸、水牛角、黄芩苷、珍珠层粉、栀子、板蓝根、金银花提取物等。
用法:每次1~2支,每日2~3次,肌注或静注;或1~2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
功效:清热解毒,芳香开窍,镇惊安神。
主治:用于脑出血痰火扰神,蒙蔽清窍者。
其三的治疗方法:中风偏瘫的话最好的治疗法就是针灸+锻炼
一般药物说是可以通筋活络,但发生偏瘫的话说明身体的物理器官已受到损坏,用各种活血化淤的药物也只能控制和预防中风的再次发作。中风病人偏瘫一般发生在右半身,如果病情较轻,即手脚可以活动,只是动作比较迟缓,那么坚持针灸+锻炼很可能使患者恢复如初。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手脚僵硬,舌头不能活动自如,说话口齿不清,口水流出无知觉等,那么,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恢复如初了,应该坚持服用降压或控制血压的药物,防止复发(再复发的话就很危险了),需要有人每天协助患者活动偏瘫部位,防止肌肉、神经萎缩。有条件的话可施针灸,但效果不会很明显。
强烈建议患者家属不要相信市面上许多据说可以治愈中风后遗症的药,不少药使用了含有毒性的虫草药成分,有的更是使用了不明成分,效果肯定没有的,而且对身体可能存在隐患。中风像重度偏瘫这样的后遗症目前没有有效药物可以治愈!!
另外,偏瘫患者因为行动不便,长期久坐久卧会引起很多疾病,特别是泌尿系统疾病,膀胱癌发病率很高,所以一但出现尿频,血尿,一定要早检查,早治疗。中风患者特别要注意的日常保健:绝对要忌烟酒!!绝对要尽量多走动,多活动僵硬部位,不要久坐久卧!!
三角肌为肩肱关节外层有力的肌肉,是肩部的重要肌肉。
三角肌起点广泛,纤维起自锁骨外1/3前缘,肩峰尖及其外侧缘,肩胛冈嵴,向下缩窄至远端变成一扁腱,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在肱骨干中点稍上,其肌束分为前,中,后3部。三角肌前部肌束较长,从前方走向后下方,与结节间沟的外侧唇在一线上。中部纤维构造较为复杂,肌束较短,由肩峰向下行,三,五束肌纤维与由下部止点向上的腱索彼此镶嵌,腱性组织在近侧部伸展到整个肌点起始处,在远侧部则附着于不大的区域中。后部肌束较长,从后方斜向前下方,构成桡神经沟的上界,向上与肱三头肌外侧头的起点在一线上。
上臂外展运动主要由三角肌中部纤维和冈上肌协同作用完成,其前部纤维收缩可内旋及屈曲上臂。后部纤维收缩可以外旋及伸展上臂。
三角肌瘫痪时,肩肱关节可发生半脱位。
影响很大啊。平衡是指保持行走不跌倒的一种能力或者说保持一个姿势比方坐 站不跌倒不乱晃的一种能力。而人体要想保持平衡,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具体。首先是肌力要有一定能肌肉力量才能维持,还有本体感觉,也就是人体对外界的感觉,比方你站着感受底面是不是平的,是不是稳的,以便你可以做出调整。还有大脑对肢体的控制,也就是神经系统的控制水平。脑卒中后,肌张力的异常会影响肌力的发挥,影响感觉的传导,导致感觉异常而不能很精准的感受外界的变化而无法自身做出调整来适应变化。从而导致平衡的下降最终表现跌倒。这个需要做一个长期的康复治疗和康复锻炼,当然也要药物的控制和治疗的。通过不断的重新锻炼和强化,建立新的功能。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GHS)又称不整齐肩(malaligned shoulder),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GHS可能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GHS的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0-80%),多在30%-50%之间 。 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考虑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以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其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张力低下被认为是肩关节半脱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2)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破坏级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
(3)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 。 肩关节半脱位并非偏瘫后马上出现,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才发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
查体可见:
肩部三角肌塌陷、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前移位,呈轻度方肩畸形。关节孟处空虚,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横指。随着肌张力的增高与运动功能提高,上述体征可逐渐减轻甚或消失。多数患者仅在托起上肢或精神紧张、活动、用力时出现一时性的减轻、消失,在坐位放松上肢无支持下垂时仍呈明显的半脱位表现。
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转,可见关节盂向下倾斜。随着肌张力增高,可见肩胛骨后缩,内缘隆起,位于距脊柱更近的位置,尤其是下角内收,低于对侧下角。握住肩胛骨下端,充分的向外上方牵拉,可使半脱位改善。
早期被动活动肩胛骨及肩关节是可感到无明显阻力。出现痉挛后,被动运动可感到阻力增加,部分患者出现肩痛和肩关节受限,因失去了肌肉的保护,在处理时可因过度牵拉损伤臂丛神经而出现相应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侧弯 。 肩关节半脱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与方法,使用的临床方法级放射学方法对康复预后的指导意义不大,多只能反映肱骨头下移的程度。
(1)临床方法
①触诊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侧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表示脱位的程度。
②人体测量学方法:用带有刻度的两脚规分别测量两侧肩峰突起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距离。
(2)放射学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以45度角倾斜投射角拍双侧肩关节X光片,测量肱骨头中心的水平延长线与关节盂中心的水平延长线间的垂直距离,或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的距离超过14mm或两侧间隙之差大于10mm。
(3)其他:分级的Smith法及Van langenberghe法、Poppen法、测量肱骨头的下降率、肩胛骨下旋角等方法。 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前伸,前屈,伸肘,前臂旋后;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
坐位时,在患肢前方放置一平桌,将患肢托起,避免自然下垂。 1、患侧负重:患者取坐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使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患上肢的负重训练,通过对上肢关节的挤压,反射性的刺激肌肉的活动。治疗师一定要用手保证肩胛骨、躯干和肩关节的正确位置。
2、治疗师一只手支持患臂伸向前,另一只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肘的牵拉反射使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张力活动增加。
3、关节挤压: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方,患侧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师一手放在肘关节处,另一手握患侧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患者予以对抗,让患者体会在此过程中的感觉,逐渐学会抵抗治疗师手。
4、快速刺激:治疗师手指伸直,在冈上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上由近及远做快速摩擦或以冰块刺激。 应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下进行,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弛缓期肩关节有被动活动范围要控制在正常活动度的50%,随着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加,无论在治疗中,还是在日常生活转移过程中,治疗师及家始终应牢记加强对患肩的保护,千万不可牵拉患侧上肢,以防加重脱位,造成肩痛,增加治疗难度。
1、肩胸关节的被动运动训练:患者取坐位,治疗师一手扶持患侧上肢近端,一手拖住肩胛骨下脚,辅助患者完成肩胛骨上举、外展、下降、内收的逆时针方向运动。然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反方向的运动。随着患者主动运动的出现,逐渐由被动运动过度到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患者健侧手搭在患肩上,告诉患者完成肩关节向自己鼻子的方向运动,使肩胛骨前伸,矫正肩胛骨后撤的异常姿势。
2、肩关节屈曲、外展运动:治疗师一手扶持肩胛骨,另一手固定上肢,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廓关节2 :1的运动比例向前上方运动,肩关节运动过程中,要将肱骨头向关节窝处挤压。在被动活动患侧臂时,在整个运动中,治疗师都要保证肱骨头在盂肱关节中的正确位置。 易化上肢近端的控制能力,抑制远端痉挛
1、患者在治疗台前取坐位,患手放在球上控制不动治疗师协助调整姿势,使肩胛骨尽量外展,上肢前伸,两侧肩呈水平状态
2、治疗师可在患者维持训练时与其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对控制有困难的患者可以协助患手保持腕关节背伸及远端固定根据患者功能水平的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运动模式,加大训练难度
3、对近端弛缓的肌群,如三角肌中部与后部纤维,冈上肌,菱形肌等,可施加扣击方法,口打前要调整患上肢呈抑制痉挛模式体位(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平放在治疗台上)治疗师用大腿压住患手,维持远端的固定及稳定,防止叩打手法对痉挛的影响叩打手法节奏要快,力量均匀,用手指指腹接触患者身体
4、上肢操球训练
5、肩胛带负重训练
1)患者面向治疗台,双手支撑于治疗台上。为缓解上肢痉挛,治疗者协助完成患肢肘关节伸展位,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让患者身体重心前移,用上肢支撑体重,然后完成重心左右交替转移,骨盆前倾、后倾,练习肩关节各方向的控制。
2)患者背向治疗台,双侧上肢伸展、外旋,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支撑在治疗台上,髋关节、膝关节伸展,使臀部离开治疗台,上肢充分负重。骨盆完成前、后倾运动,调整肩关节的负重。
3)患者取膝手卧位,治疗师协助患肢肘关节伸展,根据患者上肢负重水平,用移动身体重心的方法调整负荷。治疗师可在肩胛骨处施加外力,或垂直向下,或前后、左右轻轻摆动,使上肢远端固定,活动近端,缓解上肢痉挛。 偏瘫患者若因患侧肌张力降低,而是肩部肌肉无法支持手臂的重量,将导致肩关节半脱位现象。
1、 贴扎时机:搭配诱发肩部主动动作的运动;
2、 贴扎目的:促进棘上肌与三角肌,支持手臂;
3、 体位:手臂摆放在肩胛平面,外展45度;
4、 贴布形状:I型螺旋贴布;
5、 贴法:贴布基部固定于肩胛后侧,其余贴布以自然拉力环绕上臂贴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