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突然不会走路了,甚至不能后退,但是没有疼痛感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脚突然不会走路了,甚至不能后退,但是没有疼痛感请问这是怎么回事?,第1张

脚部肿痛,可服些止痛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胶囊等,止痛效果显著,但一般应根据肿痛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导致脚部肿胀疼痛,临床上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若有外伤、磕碰等情况,也会引起脚部肿胀疼痛。这时要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明确诊断。其次是骨折,骨折时也会引起肿胀疼痛,但应行X线检查,看是否有骨折、骨裂等情况。

坐骨神经压迫可能原因有好几种:

第一,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压迫;

第二,可能是梨状肌综合征等等,以及臀部本身的感染或者是炎症刺激到了坐骨神经,从而引起的神经压迫症状;

第三,坐骨神经的本身炎症,如果症状明显的话,同样也会表现为下肢神经压迫。

怎么治疗?要根据不同的病因来进行治疗。

比如说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那么我们需要牵引,口服中药,适当的体育锻炼,腰背肌锻炼等等来治疗;

如果是单纯的坐骨神经炎引起的,那么要口服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坐骨神经损伤,如部位在骨盆出口处或其上端,则股后肌群,小腿前、后侧和足的肌肉全部瘫痪,出现小腿不能屈曲、足和足趾的运动也完全丧失;跟腱和蹠反射消失;小腿外侧和足部感觉丧失。坐骨神经不完全损伤时,常出现灼痛。当损伤在股下部时,如股后肌群肌支末损伤,可做屈膝运动。

坐骨神经在腘窝分为内侧的胫神经和外侧的腓总神经。胫神经损伤的主要症状是: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不能用足尖站立或行走、小腿后侧及足底皮肤感觉障碍、足呈背屈和外翻位。腓总神经损伤的主要症状是:足不能背屈和外翻、趾不能伸。此外,患者行走困难,呈特殊的“跨阈步态”,小腿前外侧、足背和趾背侧感觉障碍,由于重力和后群肌的过度牵拉,呈“马蹄内翻足”

所以你这种情况应该是坐骨神经压迫导致的神经麻木,你应该通过平时的运动锻炼也能有效地修复这种状态。

小腿前区的深筋膜较致密,在胫侧,它与胫骨内侧面的骨膜相融合。在腓侧,深筋膜发出前、后两个肌间隔,附着于腓骨前、后缘的骨膜。小腿的前、后肌间隔,胫、腓骨及其间的 骨间膜与小腿前区的深筋膜,共同围成外侧骨筋膜鞘和前骨筋膜鞘。

 1.外侧骨筋膜鞘的内容有小腿外侧群肌和腓浅神经等。腓浅神经起于腓总神经,下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沿途分支支配该二肌,其末支至小腿中、下1/3交界处,经腓骨长肌前缘穿深筋膜浅出至皮下,分 布于小腿外侧及足背的皮肤(第1趾蹼及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除外)。当腓浅神经损伤时,常表现为足不能外翻,分布区的皮肤感觉缺失。

  2.前骨筋膜鞘的内容有小腿前群肌,包括第3胖骨肌,胫前动、静脉及腓深神经等。

  (1)胫前动脉:在腘肌下缘处起自腘动脉,向前经胫骨后肌及骨间膜上缘间进入小腿前区,继而沿骨间膜前面下行。上段行于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下段行于胫骨前肌与 长伸肌之间。该动脉向下行至伸肌上支持带的下缘处,延续为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在起始部附近发出胫前返动脉,穿胫骨前肌向上参加膝关节动脉网,主干沿途发出肌支分布于小腿前群肌。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附近发出内、外踝前动脉,分别与跗内、外侧动脉吻合,并参与踝关节动脉网的构成。胫前动脉全程均与腓深神经伴行,自上而下,神经先居动脉外侧,逐渐跨过动脉前面,至小腿下段则位于动脉的内侧。

  (2)胫前静脉:有2支,伴行于动脉两侧,其属支与动脉同名。

  (3)腓深神经:起自腓总神经,向前下穿腓骨长肌起始部及前肌间隔,进入前骨筋膜鞘,即与胫前血管伴行。其肌支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皮支分布于 第1、2趾相对面的背侧皮肤。当腓深神经损伤时,常表现为足不能背伸及伸趾。

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位于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下行至股后区,在股二头肌长头深面下行,在_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大分支,胫神经由_窝向下穿比目鱼肌弓,伴胫后血管下行,经踝管到达足底移行为足底内、外侧,分布于足底肌及足底的皮肤。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穿腓骨长肌达小腿前面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并支配此二肌;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和趾背皮肤。腓深神经于胫动脉伴行,其分支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皮支分布于第1趾间隙背面的皮肤。

一)剪刀步态和训练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内收肌张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二)缓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训练

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腘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

(三)膝反张的训练

“膝反张”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

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四)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

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似卓别林)做相同的动作。

2足背屈肌肌力训练和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拮抗痉挛的小腿肌,增大踝关节活动范围,纠正畸形。

3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内、外翻扳的应用。

4上、下台阶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恢复功能,协调步态。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

1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训练

(1)屈曲位,患儿仰卧,术者一手握前臂,沿身体中线慢慢上举,接近耳朵为止,反复操作。

(2)内收位,仰卧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时(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继续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复操作。

(3)内旋位,坐或仰卧位,术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将肘关节屈曲后,做外旋下压动作,反复操作。

(4)上肢负重训练,哑铃操,棒操,拉沙袋训练,增加上肢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运动功能。

(5)举臂摸肩(弯肱拨刀),叉腰挺胸(雏鸟习飞)训练。

2肘关节屈曲的训练

(1)主动、被动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2)上肢负重,伸肘抓物训练。

(3)屈伸时关节(采荷挎篮),展肩屈肘(力拨千钧),肩肘屈伸(白猿献果),双手上举(举火烧天)。

3腕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训练

(1)被动腕手操:术者双手并列于腕关节下端,两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将患儿手腕做屈、伸、抖、牵等手法,然后从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牵指法交替操作,最后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复操作。

(2)手掌抓握,双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龙探爪)

(3)挠侧抓握(握笔)训练,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黄豆,绿豆,拿汤勺,拿钥匙开门等)。

(4)腕关节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内收的训练(五指分开,合拢动作)。

4拇指内收的训练

拇指内收、外展、伸直训练,拇指屈曲,对掌,对指训练,双手交叉训练。手功能训练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粗大到精细的过程。

手足徐动型的训练方法

多年来治疗脑瘫的临床经验证实,“治疗是基础,训练是关键”。缺乏治疗的训练不是无法进行,就是效果不佳。相反亦然,没有训练的治疗既不能巩固其治疗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治疗加训练事半功倍!

因地因人而辩证施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其顺序是一抬头,二挺腰,三作四肢,四体操。

  ★崴脚后应该如何处理?

  崴脚后,踝关节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与渗出的组织液在一起会形成血肿,一般要经过24小时左右才能修复,停止出血和渗液。很多人都习惯在受伤后立即使劲揉搓,热敷洗烫,强迫活动,这样势必会在揉散一部分瘀血的同时加速出血和渗液,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以致形成更大的血肿,使受伤部位肿上加肿,痛上加痛。那么崴脚后如何处理才是正确的呢?

  “米饭疗法”RICE

  这种治疗实际上是四个步骤,根据其英文的第一个字母缩写成了RICE,这四个步骤实际上就是休息、冰敷、固定和抬高。

  1、R 代表休息:立即停止行走、运动或劳动等活动,

  2、I 代表冰敷:应该在受伤后尽快进行,方法是取冷水浸透的毛巾放在受伤处,3分钟左右更换1次。也可用冰块、冰水装入塑料袋中直接进行外教,每次20~30分钟。使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出血或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

  3、C 代表压布包扎:冷敷的同时或冷敷后可用绷带、三角巾等布料加压包扎踝关节周围。亦可用数条宽胶布从足底向踝关节及足背部粘贴、固定踝关节,以减少活动度。无论包扎或用胶布粘贴均应使受伤的外踝形成足外翻或受伤的内踝形成足内翻,以减轻对受伤的副韧带或肌肉的牵拉,从而减轻或避免加重损伤。

  4、E 代表抬高:取坐位或卧位,同时,可用枕头、被褥或衣物、背包等把足部垫高,以利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

  ★有过一次崴脚的历史,如何预防下一次崴脚?

  崴脚后再次受伤的几率比原来提高40~70%。习惯性崴脚主要是因为前一次治疗不彻底,特别是受伤的肌肉,韧带没有完全康复就因再次受力过重而受伤,造成韧带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而出现的频繁扭伤的病症。对于热爱运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让人非常头疼的问题,因为它常常让运动的快感戛然而止。但受伤后恰当的治疗、康复锻炼和使用护具,可降低再受伤的风险。下面就介绍些有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 、活动度训练: 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度。

  Ø 背曲踝关节:直腿端坐,保持足垂直于支持面,向躯干方向屈曲踝关节。受伤后最初3~10天练习。

  二、柔韧性训练:

  Ø 腓肠肌伸展训练:直腿端坐,对折毛巾套在脚掌拇趾根部。缓慢拉毛巾背曲踝关节,直至腓肠肌上半部分伸展(绷紧)。

  Ø 足跟的伸展训练:待肿胀消退,能站立时,可将受伤足放在正常足后方,足趾朝前。 保持足跟不离地。缓慢屈曲受伤腿的膝关节,直至足跟伸展(绷紧)。

  三、肌力训练: 强壮的腿部肌肉可协助韧带共同保持踝关节稳定。

  频率:每周练习5~7天 每天每项练习重复20遍。

  1、胫外侧肌肌力训练:足平放于地板,踝关节外侧倚住墙或书柜,足用力向外侧推。 坚持5秒。

  2、胫内侧肌肌力训练:足平放于地板,患足置于固定的绷带一端,用力向内侧推。坚持5秒。

  3、胫前肌肌力训练:将正常足足跟置于受伤足的足背。正常足向下压同时受伤足翘起向上推(即足跟不离地)。对抗5秒。

  四、 平衡训练:踝关节扭伤降低了受伤足的平衡能力,这很容易造成再次扭伤。因此一旦站立时不再有疼痛感,就可尝试进行平衡训练。

  方法:用受伤足保持平衡10~30秒,每天至少练习6

  标准:每个动作能坚持60秒,就可练习下个动作。

  动作1:双臂向体侧平举,双眼睁开。

  动作2:双臂交叉于胸前,双眼睁开。

  动作3:双臂向体侧平举,双眼闭上。

  动作4:双臂交叉于胸前,双眼闭上。

  要在运动中防止出现习惯性脚踝扭伤,首先应该尽量减少脚踝扭伤的风险,首要的是热身应该充分,让脚踝关节和韧带都得到足够的活动和拉伸,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当中。在平时的锻炼当中应该注意对股四头肌等大腿肌群和小腿肌群的锻炼,脚踝扭伤也跟这些肌群不够发达,肌肉稳定性和保护性不足有很大关系;肥胖的运动者应该努力降低体重,以减少身体对脚踝的压力。

  脚踝恢复之后再次运动时,一定要戴上护踝等护具。

  查看更多好大夫信息

是坐骨神经的两大终支之一,由腰4~5和骶1~2脊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自坐骨神经分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缘行向外下,绕腓骨颈穿腓骨长肌近侧端达腓骨颈前面,分为腓前和腓深神经。其肌支支配小腿肌外侧群,前群及足背肌;皮支布于小腿外侧面、足背和趾背的皮肤。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69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