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活动的动力结构有哪些肌肉

腰椎活动的动力结构有哪些肌肉,第1张

腰部的肌肉是活动的动力结构,借各肌的作用,使脊柱腰段产生屈、伸、侧、弯、旋转及回旋,在直立时各肌肉的张力可协助韧带维持脊柱腰段处于精确平衡状态,在脊柱腰段处于某一 时,如弯腰工作时,则可以协助韧带维持腰部稳定于此一特定状态,因而,不论静止或肌肉的都是不可缺少的。与腰部活动有关的肌肉可分为二组:

(1)直接作用于腰脊柱的肌肉

1背肌:

浅层——背阔肌、后下锯肌;深层——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

2腰肌:腰方肌、腰大肌。

(2)间接作用于腰脊柱的肌肉

1腹前外侧壁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

2臀肌——臀大肌;

3股后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上述肌肉可分为背伸肌、前屈肌、侧屈肌及旋肌。但在不同的收缩组合时,各肌又产生不同的功能。另外腰背部尚有强大的筋膜,作为肌肉的起点和保护装置,腰部的筋膜同时只是协助肌肉产生动力的结构。

、动力、

为什么产后腰直不起来 当产妇分娩完之后,整个身体都会变得非常的虚弱,经常有气无力的,体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产妇产后会出现腰疼的现象,并且腰直不起来。那么为什么产后腰直不起来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产后腰直不起来的原因有很多。有一大原因是因为女性在产后,由于子宫增大,重心向后移导致脊柱过度前凸,背伸肌持续紧张,加上孕期产生较多的松弛素,孕妇连接骨盆的韧带是松弛的,所以关节韧带松弛,造成腰直不起来。另外,腰直不起来还与妇科炎症、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等因素相关。同时缺钙也会引起腰很疼直不起来,因为妈妈和宝宝在产后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钙,加上坐月子时要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对钙的需求就更加大了。那么坐月子时期就要多补补钙和维生素。适当做下拉伸,不要一天到晚躺坐在床上。

各位妈妈们不用太担心,建议及时补充胶原蛋白,多补钙。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能着凉。平时注意站姿和坐姿,避免过度劳累,好好休养。也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产后翻身困难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人们都说,女性生孩子的疼痛感达到十级,可想而知,在产后她们会落下多少病根,要受多少折磨才能恢复回产前的样子。产后妈妈们半夜起来给宝宝喂奶,睡不好觉的同时还翻身困难。那产后翻身困难是什么原因呢?该怎么办呢?

产后翻身困难这是个比较正常的情况。翻身困难多是胯骨疼,可能是分娩时,骨盆被胎儿挤压,导致耻骨联合分离,骶髂关节受损,然而分娩后的正常形态还没有恢复,所以翻身困难。不仅如此,分娩时产妇还会腹部压力增高,引起腹内外斜肌和腰直肌受损。还有一个原因是分娩时盆底肌和软产道受损,导致臀部疼痛,翻身困难。尤其是刚做完剖腹产手术的产妇,一定要等到第2天排气以后才能够动。但是后期还是翻身困难的话,这就可能是因为身体受凉或者是一些身体疾病所致。

建议产妇要多加休息,尽早使用束腹带来帮助腹部肌肉及骨盆尽早恢复到正常的部位,来减轻翻身活动时骨盆肌肉韧带牵拉过度引起的疼痛。其次要均衡营养,多补钙和维生素,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有必要的话,可以做针灸、按摩和推拿等治疗缓解疼痛。

产后三个月腰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现在很多人都会腰酸背痛,这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现象。孕妇生产后是会损伤身体元气的,所以需要好好休息,如果调养不好就会出现很多产后毛病,比如腰疼。那么,产后三个月腰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产后腰疼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产妇体态的改变,因为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不断发育,孕妇骨盆前倾和腰椎前凸逐渐加大,这样子就很容易导致腰疼,这种情况称为怀孕腰疼,很多产妇产后腰疼是会延续到整个孕期、产后腰疼的。不过,可以做一些局部的热敷和按摩来缓解腰疼。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产后劳损,妈妈在产后不注意休息,过于劳累或者哺育宝宝的姿势有问题,也会引起出现腰疼的现象的。产后三个月出现腰疼也有可能是因为月经要恢复了,这种现象也是会出现腰疼的。

我建议妈妈们,在产后一定要多加注意。注意保暖,避免腰部着凉了,平时洗衣服或者清洗卫生也不要用冷水;平时抱宝宝时也要注意姿势和时间,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感觉到酸痛时要及时休息。

产后一直腰疼现在已经6个月了,产后半年腰疼的厉害是什么原因

女性朋友在怀孕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不适的症状,比如腰疼、水肿等;而怀孕后,也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症状。很多产妇在生完宝宝之后,就会出现腰酸、腰疼的情况。那么,产后一直腰疼现在已经6个月了,产后半年腰疼的厉害是什么原因?让我给妈妈们解释一下。

腰部是我们人体很重要的部位,但是有很多的人腰会经常的出现疼痛感,产妇在产后也会出现腰痛的症状。而产后半年还会腰疼,这有可能是因为韧带的松弛而导致的,产妇在生完宝宝,身体都是会处于一个比较松弛的状态,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所以就会持续一段时间出现腰酸、腰疼的现象;或者是因为妈妈长期的保持一个姿势给宝宝喂奶,使腰部肌肉造成了损伤,从而导致腰疼。

我在这里建议妈妈们,如果妈妈们产后腰疼的很厉害,建议还是去医院咨询一下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除了这个平时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工作,多注意一下腰部的保暖和休息,也可以适当锻炼腹部及腰骶部的肌肉力量,这些都可以起到缓解腰疼的现象。

脊柱的健康关乎全身,它是人体的中柱,担负着承重的作用,还参与人体的运动和平衡,对于心、肺、肝、脾,这种内脏器官,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脊髓有保护作用。

运动:

1八拍:前屈后伸

要领:双手置于背后,低头,使下颌部尽量接触颈部;仰头,看天,反复两次;

2、4八拍:左右转头

要领:双手置于背后,头先侧转,再将下颌部尽力接触肩部,使颈部尽量侧转,反复两次。

3八拍:左右侧屈

要领:双手置于背后,侧头时耳垂尽量触及肩峰,反复两次;

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而肌张力高则表现为: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

宝宝肌张力高一般表现在宝宝的腿和胳膊很僵硬,尤其给宝宝换尿布的时候就能感觉出来了,一般宝宝的腿能九十度以上的打开,可是肌张力高的宝宝很难。

肌张力异常并不是单纯的对肢体有影响,关键还是得排除脑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

肌张力的许多治疗方法,建议还应该在专业治疗师评定后指导下应用!介绍一些治疗方法:

1良肢位摆放

2牵张:缓慢持续牵拉高肌张力的机群有利于肌张力的下降;

3交互抑制:通过对高肌张力机群拮抗肌的主动活动的训练可以一定程度上的环节肌张力

4扳机点的寻找:寻找可能引起一组机群肌张力增高的关键点,通过对关键点的相应的康复训练以达到降低肌张力的目 的,比如腰背肌对下肢伸肌肌张力的影响;

5PNF技术的应用:过中线的对角螺旋运动;

6Rood疗法:冷温、刷擦多种刺激降低肌张力。

6药物:口服药物或注射疗法如等; 常用的药物有巴氯芬。

7理疗:功能性电刺激等;

8心理因素:比如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等。

51.封闭治疗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注射不当可能造成局部出血、疼痛、损伤注射部位的血管或脏器、气胸或血气胸、神经损伤。硬脊膜外腔注射时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导致全脊髓麻醉。少数患者可出现感染、晕针。

52.截肢后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1)保持正常姿势:应通过镜前矫正训练和采用早期装配临时假肢的方法来解决。从截肢术后第一天起,须每日坚持数次俯卧,预防产生不良姿势。(2)残肢训练:小腿截肢者,应增强膝关节屈伸肌,尤其是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大腿截肢者,术后第6天开始主动伸髋练习;术后2周,若残肢愈合良好,开始主动内收训练和髋关节的外展肌训练;髋关节离断者,进行腹背肌和髂腰肌的练习。(3)躯干肌训练:以腹背肌训练为主,并辅以躯干的回旋、侧向移动及骨盆提举等动作。(4)健侧腿的训练:①站立训练:下肢截肢后,其残侧的骨盆大多向下倾斜,致使脊柱侧弯,往往初装假肢时总感到假肢侧较长。镜前做站立训练,矫正姿势,并以在无支撑的情况下能保持站立10min为目标。②连续单腿跳。③站立位的膝关节屈伸运动,目标是至少能连续屈伸膝关节10~15次。

53.失语症患者实用交流能力的训练原则:①以实用为主(选用接近现实生活的训练材料);②采用多种手段(充分利用书面语、手势语、图画等代偿手段传递信息,提高综合交流能力)③随时调整交流策略(治疗计划中应包括促进运用交流策略的训练,学会选择适合不同场合及自身水平的交流方法,丰富交流策略的类型和内容);④重视双向交流(设定更接近于实际生活的语境变化,引出患者的自发交流反应,并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自然的反馈)。

54.尿流动力学是依据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检测尿路各部压力、流率及生物电活动,从而了解尿路排尿功能及机制,以及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检查的主要内容有:(1)尿流率:单位时间内排出的尿量。主要反映排尿过程中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相互作用的结果。(2)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包括膀胱内压、直肠内压(腹压)及逼尿肌压(膀胱压-直肠压)。(3)尿道压力分布测定。(4)括约肌肌电图。

55.平衡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1)从静态平衡(Ⅰ级平衡)训练开始,过渡到自动动态平衡(Ⅱ级平衡),再过渡到他动动态平衡(Ⅲ级平衡)。(2)逐步缩减人体支撑面积和提高身体重心,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从睁眼训练逐步过渡到闭眼训练。(3)训练时注意患者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损伤。

56.帕金森病康复治疗的作用:(1)改善关节活动度以满足功能性活动的需要,通过肌肉伸与放松、感觉刺激、治疗性活动,预防畸形的发生。(2)改善患者躯干肌肉的运动、姿势控制、平衡、粗大的运动协调能力和手操控物件的能力与灵活性。(3)提高患者的运动及运动计划能力,促进运动的启动过程,增加持续运动的幅度、速度和灵活性。(4)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使其达到完成功能性活动所需要的体能和耐力水平(5)在功能受限的情况下,发展患者完成自理性活动的惯常程序,教育和指导患者掌握独立、安全的生活技巧,增加安全意识,防止跌倒造成的继发性损伤。(6)提供能够产生运动刺激的一系列适应性技术和具体实施办法,以使患者在疾病的现阶段,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7)提供既能与患者的功能受限相适应,又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感觉刺激的适应性环境,改善或维持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8)使患者熟知能量节省和工作简化技术。

57.反射性抑制是用来抑制肌张力和姿势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防止异常的感觉输入。(1)躯干肌张力增高:躯干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部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力,增加伸肌张力;躯干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力,增加屈肌张力;躯干屈肌与伸肌张力均增高时,可以通过旋转躯干(保持骨盆不动)来抑制。(2)肢体肌张力增高: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旋位,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位,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的对称性伸展(保持头在中立位,以排除不对称紧张性颈反射)。躯干、头、肢体的伸肌张力均增高时,使髋屈曲外展并屈膝即可抑制。(3)出现痉挛:颈、臂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躯干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过头,以促进躯干及髋的伸展。

58.脑血管意外后的主要功能障碍如下:(1)运动障碍:最常见的是病变半球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主要特点为:①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a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时,即使受累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非受累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受累侧而引起受累侧肌肉的收缩。这种反应是与随意运动不同的异常反射活动,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意识控制,并伴随着痉挛出现。痉挛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在偏瘫的早期明显,但在恢复的后期逐渐减弱。b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活动。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也就是说是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即屈肌共同运动和伸肌共同运动模式。②反射调节异常:当脑部损伤后,高级与低级中枢之间的相互调节、制约功能受到破坏,损伤平面以下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姿势反射、脊髓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使得身体姿势的随意调节能力丧失。而损伤平面以上的反射受到破坏,大脑皮质及小脑的平衡反射、调整反射能力减弱或消失,造成身体姿势协调、控制、平衡功能异常,影响了正常功能活动的进行。③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异常在脑血管意外的不同时期表现不同,随着病情的自然恢复,肌张力也在发生变化,可以表现为:a肌张力低下逐渐恢复正常。b肌张力低下发展为肌张力增加,以后逐渐恢复正常;c肌张力低下发展为肌张力增加,持续处于肌痉挛状态;d持续处于低肌张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使肢体各肌群之间失去了相互协调控制,尤其是手的精细、协调、分离运动被痉挛模式所取代。④平衡功能异常: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损害,加上各种反射活动异常、本体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肢体间协调控制能力的异常,平衡功能受到影响,表现出坐、立位不稳,步行困难,影响了许多日常功能活动的进行,致使一些患者长期卧床,妨碍进一步康复。(2)感知觉障碍:包括偏身感觉障碍、一侧偏盲和感知觉障碍,实体感缺失,失认症(agnosia),失用症(apraxia)等。(3)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注意、定向、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4)言语障碍: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失语症常见有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传导性失语、皮质性失语等;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异常和构音不清楚,早期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5)吞咽障碍。(6)心理情绪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或焦虑症。(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表现在穿衣、梳洗、进食、洗澡及大小便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减退。(8)脑神经麻痹:包括:①面神经麻痹:眶以下的面肌瘫痪,常伴有偏瘫及舌肌瘫痪。②假性延髓(球)麻痹:为双侧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59.紫外线剂量的五级分级:(1)O级红斑(亚红斑量):1个MED以下,皮肤无红斑反应。(2)Ⅰ级红斑(弱红斑量):1~3个。MED,皮肤有微弱的红斑反应,界限可辨,约24h后消退。(3)Ⅱ级红斑(红斑量):4~7个MED,皮肤有鲜红色红斑,稍肿,轻度灼痛,约2~3天后消退,伴轻度色素沉着。(4)Ⅲ级红斑(强红斑量):8~12个MED,皮肤有暗红色红斑、水肿,灼痛,4~5天后消退,伴色素沉着。(5)Ⅳ级红斑(超红斑量):10个MED以上,皮肤有暗红色红斑、水肿,出现水泡,剧烈灼痛,5~7天后消退,伴明显色素沉着。

60.直流电疗法的适应证:周围神经伤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症、高血压病、关节炎、慢性炎症浸润、慢性溃疡、血栓性静脉炎、瘢痕、粘连、慢性盆腔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等。直流电疗法的禁忌证:高热、昏迷、恶性肿瘤(电化学疗法除外)、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湿疹、心力衰竭、孕妇腰腹部、局部金属异物、局部皮肤破损、对直流电过敏、心脏起搏器。

61.脊髓功能损害分级:A完全性损害:骶段感觉和运动功能均丧失。B不完全性损害: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5)有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害: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D不完全性损害: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但肌张力增高。

62.有氧训练的适应证为:(1)心血管疾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隐性冠心病、轻度-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轻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术后、冠状动脉腔内扩张成型术后、冠状动脉分流术后等。(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非发作状态)、肺结核恢复期、胸腔手术后恢复期。(4)其他慢性疾病状态:慢性肾功能衰竭稳定期、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长期缺乏体力活动及长期卧床恢复期。(5)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

63.能量节约技术:(1)物品摆放有序化。(2)活动程序合理化:按照特定工作或生活任务的规律,确定最合理的流程或程序,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3)操作动作简化:尽量采用坐位,并减少不必要的伸手、弯腰等动作。(4)劳动工具化:搬动物品或劳动时尽量采用推车或其他省力的工具。(5)活动省力化:例如作消除重力影响,尽可能采取推、拉等活动,而不采用提、托等活动。

64.失语症的治疗目标:(1)轻度失语:改善语言和心理障碍,适应职业需要。大部分都能恢复工作,生活自理。(2)中度失语:发挥残存能力及改善功能,适应日常交流需要。一般可以达到日常生活自理的交流水平。(3)重度失语:尽可能发挥残存能力以减轻家庭负担。一般都不能达到日常生活自由交流的水平。

65.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选用治疗药物的条件:①易溶于水;②易于电离、电解;③需导入的药物有效离子及其极性明确;④成分纯;⑤局部用药有效;⑥一般不选用贵重药。用于直流电离子导入的药物必须新鲜、清洁、无污染。碱性药物、生物碱药物的有效药物离子带正电荷,从阳极导入;酸性药物、黄酮类药物的有效药物离子带负电荷,从阴极导入。

66.康复医学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指预防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损伤或疾病,避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2)二级预防:指疾病或损伤发生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防止发生合并症及功能障碍或继发性残疾的过程。(3)三级预防:指残疾已经发生,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防止残疾恶化的过程。主要措施包括通过积极的功能训练,改善或提高患者躯体和心理功能;通过适应、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恢复或增强娱乐、工作和学习能力;通过职业咨询和训练,促使残疾者重返家庭和社会。

67.冠心病康复各期的康复目标:(1)工期康复:治疗目标: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可以按正常节奏连续行走100~200m或上下1~2层楼而无症状和体征。运动能力达到2~3METs,能够适应家庭生活,患者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心理上可适应疾病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Ⅱ期康复:康复目标:常在出院后开始,其目标为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轻度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运动能力达到4~6METs,提高生存质量。(3)Ⅲ期康复:康复目标: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68.腰椎牵引的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疾患;腰椎小关节功能障碍或退行性骨关节病、腰椎肌肉痛性痉挛或紧张等。腰椎牵引的禁忌证:下胸腰段脊髓受压、马尾神经综合征、腰椎感染、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病、急性拉伤扭伤、腹疝、裂孔疝、动脉瘤、严重痔疮、严重骨质疏松、急性消化性溃疡或胃食管反流、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肺功能障碍、孕妇。

69.协调训练的要点如下:(1)无论症状轻重,患者均应从卧位训练开始,待熟练后再在坐位、站立位、步行中进行训练。(2)从简单的单侧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动作。(3)可先做容易完成的大范围、快速的动作,熟练后再做小范围、缓慢动作的训练。(4)上肢和手的协调训练应从动作的正确性、反应速度快慢、动作节律性等方面进行;下肢协调训练主要采用下肢各方向的运动和各种正确的行走步态训练。(5)先睁眼练习,后闭眼训练。(6)两侧轻重不等的残疾者,先从轻侧开始;两侧残疾程度相同者,原则上先从右侧开始。(7)每一动作重复3~4次。

70.由于一根神经支配多块肌肉和一块肌肉受多块神经支配的特性,因此,根据神经节段与肌肉的关系,肌力3级的关键肌为运动神经平面,但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的肌力必须≥4级。C5:屈肘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L2:屈髋肌(髂腰肌)C6: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肌)L3:伸膝肌(股四头肌)C7:伸肘肌(肱三头肌)L4:踝背伸肌(胫前肌)C8: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L5:长伸趾肌(趾长伸肌)T1: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S1:踝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1

小臂肌肉指的是:胳膊肘肘到手腕之间的肌肉。小臂由三个小肌肉群:肱桡肌,屈肌和伸肌。

肱桡肌,位于前臂肌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近固点时,可使前臂屈。远固点时,可使上臂向前靠拢。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肉的力量。肱二头肌及肱肌是肘屈曲后,有使肘关节保持屈曲的作用,亦可能有关旋前,半旋后的作用。

手部屈肌,是使手腕或手指弯曲的肌肉。

伸肌按其机能为骨骼肌的一种,通常是指肌收缩运动而能引起关节处骨骼伸展的那种肌肉而言。使四肢或身体其他部分伸直的肌肉。其腱常通过关节角顶。一般跨过关节冠(额)状轴的后面,如肱三头肌。但在下肢的膝关节和踝关节例外,此处伸肌跨过冠状轴的前面,如股四头肌和长屈肌等。

扩展资料:

1、背伸肌系指使脊柱伸直的大小肌群的总称,主要的功能是伸腰、背、颈。

伸和过伸背伸肌群的锻炼有利于:

1、提高背伸肌肌力和耐力;

2、增强局部血循环促进水肿消退;

3、增加伸直运动有利于脊柱生理弧度的恢复和维护;

4、稳定脊柱及提高灵活性防腰扭伤;

5、平衡躯干屈伸肌的力量,维护良好体态。特别是腰部在伸直运动中肌肉节律的收缩,使“肌泵”在促进小静脉回流,减轻局麻水肿的作用更是药物推拿所不能企极的。主动运动能提力及耐力促进血循环。

-伸肌

-手部屈肌

-肱桡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063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