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传入部分(肌张力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经肌梭和神经健梭)和r-袢的传出部分(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性神经核内的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r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支配梭内肌)。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肌张力改变。病因和机理各种肌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经病、神经根炎或小脑损害等出现肌张力减低,脊髓传导本体感受的神经纤维阻断时也可使肌张力下降。小儿急性偏瘫时在瘫痪早期可有肌张力低下,数日或数周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狭倒症、癫痫失张力性发作出现阵发性或间隙性肌张低下。锥体系疾病出现肌张力增高。锥体外系、底节病变肌张力可降低或增高,有时表现为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去大脑强直时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强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头向后背。临床表现1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2肌张力增高:分痉挛性呈强直性两种。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伴发于锥本束损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动运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运动的速度有关。快速地牵伸在缩短状态中的肌肉时立即引起收缩、感到痉挛状态,牵伸到一定幅度时,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某些锥体外系病变中的特殊张力变化,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被动运动患者肢体时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痉挛性者小,但和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鉴别诊断一、肌张力减低(一)肌原性疾病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musculardystrophy):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急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骨骼肌进行性加重的无力和萎缩。其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平行,往往在肌萎缩部位伴有肌张力减低。由于肌肉萎缩、力弱及肌张力减低,临床表现站立和步行时特殊姿态,站立时腹部前凸与腰椎前弯,行走时呈“鸭步”,这是由于脊柱旁肌肉张力减低与萎缩,臀肌受损骨盆固定不良引起。前锯的萎缩、力弱与张力减低,站立与坐位时肩胛骨向上外方移位,同时胸廓和脊柱分离,呈翼状肩,检查者能将手指深入至肩胛骨与胸骨之间,系斜方肌、菱形肌肌张力减低所致。2肌病同样于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呈平关系,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如多发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见血清中CPK和免疫球蛋白增高,尿中肌蛋白出现,肌酸增加,肌电图可出现纤颤和插入活动增加。(二)神经原性疾病1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炎的肌萎缩主要分布于肢体的远端,与肌张力减低有平等关系。由于肌张力减低腕关节、指与踝关节动幅增大,呈过伸过屈的异常姿势。根据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因,受损肌亦有选择,如酒精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胫骨前肌麻痹最明显,肌张力减低也最突出,故往往表现为足下垂。
肌张力高是儿童以及新生儿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它会导致患者出现下肢伸直,内收交叉以及呈剪刀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大的影响,那 婴儿肌张力高能痊愈吗?
婴儿肌张力高能痊愈吗早期治疗有望正常化,但要具体评价一下孩子才能下结论的。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而肌张力高则表现为: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
婴儿肌张力高的三大表现
宝宝在出现了肌张力高的时候他们的姿势也会出现异常的,同时患者还会出现抽搐的情况,要是平时的时候宝宝的行动出现了异常,或者是走路的时候没有正常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就一定要及时的检查并且治疗。
同时这种疾病的患者还会出现手指不协调的情况,在患了这种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不同的患者治疗的情况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不管是因为那些原因引起的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肌张力主要就是维持人体能够正常运动的一种身体组织,肌张力就是人体的肌肉在运动时的一种表现,肌张力要是正常的话人的各种动作都是正常的,但是要是出现异常的时候人体的运动也就会出现异常。
新生儿体检之肌张力检查方法1、内收肌角
婴儿取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婴儿膝部使下肢伸直,将婴儿下肢缓缓拉向两侧,尽可能达到最大角度,观察两大腿之间的角度。
2、腘窝角
婴儿仰卧位,屈曲大腿使其紧贴到胸腹部,然后伸直小腿,观察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3、足跟碰耳试验
婴儿仰卧位,牵拉足部,向同侧耳部尽量牵拉,骨盆不离开桌面,观察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4、足背屈角
婴儿仰卧位,检查者用拇指抵婴儿足底,其他手指握住小腿及足跟将足向小腿方向背屈,观察足背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5、围巾征
检查者托住婴儿背颈部使呈半卧位,将婴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围绕颈部,尽可能地向后拉,观察肘关节是否过中线,新生儿不能过中线,4~6个月婴儿可过中线。
6、牵拉试验
婴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婴儿双手,沿婴儿前上方的方向牵拉婴儿,新生儿时期当牵拉婴儿向前时,头向后垂,当躯干呈直立位时,头向前倾。5个月时婴儿肘部能屈曲,主动用力。注意左右两侧力量是否对称。
精彩推荐:
新生儿大便次数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湿疹 母乳保存时间 新生儿体温 宝宝便秘能吃猕猴桃吗 治疗婴儿湿疹的药膏 婴儿能玩毛绒玩具吗 新生儿能用吸鼻器吗
我们所说的脑瘫二期手术脑瘫肌力肌张力调整术,简称CP-MMA术,包括骨锚钉植入技术+
肌力肌张力调整术+矫形+石膏固定:骨锚钉植入技术通过进口骨锚钉将移位的肌腱与足背的骨质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避免肌腱的吻合处撕脱;肌力肌张力调整术是通过肌腱的延长、缩短和移位来调整四肢肌力和肌张力的平衡。
与传统矫形手术相比,脑瘫二期手术具有更加稳定、牢固、精准、成功率高的优点,平衡脑瘫儿童肌肉力量的效果也更为显著与和长久。当然,脑瘫二期手术治疗也应该慎重选用,必须在脑瘫一期手术之后才能进行,特别适合那些肢体已经发生挛缩和变形的患者,还有经过理疗没有明显效果的患者。
脑瘫患儿手术后由于痉挛的解除,肌张力降低,必须注意加强肌力的训练,特别是加强负重肌力的训练,小儿脑瘫手术治疗以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为主。此外,小儿脑瘫手术治疗姿势与平衡能力的训练、站立及行走训练都要注意科学的方法。
手术后3天开始小儿脑瘫手术治疗,可用轻柔的动作按摩患儿双下肢,被动活动足趾及踝关节,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术后4―7天被动活动髋、膝、踝关节,同时在疼痛可忍受的范围内练习伸腿、屈腿和翻身,增加关节活动度及为培养良好的姿势控制做准备;术后6周对患儿进行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姿势四项指标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
肌张力高的表现,主要表现为:第一点、肌张力高可导致姿势的异常,往往是婴儿肌张力高的典型表现,比如交叉腿,就是两下肢内收肌肌张力亢进所导致的;第二点、肌肉强直,是指肌张力明显的亢进,并持续存在,类似于抽搐,往往是重症婴儿肌张力高的表现,比如去大脑强直;第三点、肌张力不协调是指伸肌、屈肌张力的不平衡,往往会造成手足徐动,肌张力高对患者的危害很大,患儿容易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穿衣时难以将其手臂插入袖内;换尿布时不宜把两腿分开;洗澡时很难将拳头掰开;肌张力高的患儿,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
肌张力高的表现:
一、触摸腿肌肉,往往大腿小腿肌肉生长粗细不均匀,肌肉较硬,容易被误认为老年人常说的结实。
二、牵拉婴儿的四肢时,感觉抵抗力强,很难拉开或活动,如拉动手臂前伸、上举均困难或拉不直,胸前交叉困难。
三、脚腕经常呈内扣状,脚趾下扣,呈剪刀状。手扶婴儿站立硬的平面,脚一直内扣和踮脚。
四、手掌经常呈握拳状,拇指内扣。按摩其手背仍不易使小手张开。
五、洗澡时难将拳头掰开,当下肢刚触及浴盆或水面时,孩子全身立即成僵硬姿势。
肌张力高判断方法:
把宝宝的脚向外打,看能打开多少度,90度以内,肌张力高严重,120度以下90度以上,肌张力高轻微。把宝宝的双脚捏住往上提,屁屁不能离开床面,看腿能抬多高(抬时腿是直的不能弯),110度以上正常。握住宝宝脚腕,轻轻向上推脚,使脚面尽量靠近小腿。如推不动或抵抗强烈,显示肌张力高。
3个月以后,除以上情况,把宝宝放在床上,捏住双手把拉坐起,如果头还往后仰就显示肌张力高。4个多月的婴儿站在大人腿上时会跳跃,肌张力高婴儿只会直直地站着,且用脚趾使劲的陷进大人肉里。俯卧不能抬头。 如自己判断宝宝疑似肌张力高一定去医院儿科或康复科做全面检查。如有必要(特别是出生时脑部缺氧婴儿),做脑部核磁共振检查,看看脑部是否异常。 宝宝肌张力高危害大,轻的导致肌肉生长不均匀,重的导致走路姿势异常,如内八字或X腿,甚至撅屁股走路。所以,肌张力异常的应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通常宝宝3个月应能体检发现,4个月以内的治疗成为早期干预,一般治疗效果好,好转迅速,能彻底治愈,不影响以后运动发展。最晚应在一岁半以前予以纠正治疗。
治疗方法:
主要以按摩和康复训练为主。
家庭护理:
天天坚持婴儿被动按摩操,上举、平举和胸前交叉双臂练习、双腿轮流蹬车轮式练习、手握脚踝转动脚和腿脚面贴小腿练习。注意应拿捏力度,动作要轻柔,切勿用力过度伤到婴儿骨头。可以在练习的同时放舒缓轻音乐,帮助婴儿放松。
肌张力高的训练需要在专业训练师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盲目给宝宝训练,也不要自行诊断!
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而肌张力高则表现为: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
宝宝肌张力高一般表现在宝宝的腿和胳膊很僵硬,尤其给宝宝换尿布的时候就能感觉出来了,一般宝宝的腿能九十度以上的打开,可是肌张力高的宝宝很难。
肌张力异常并不是单纯的对肢体有影响,关键还是得排除脑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
运动功能障碍的六个评定:
1.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2.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学儿由于反应过激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小儿取仰卧位,头和身体居中
A.内收角:患者两下肢伸直,外展至最大限度,两大腿间的夹角
B.国窝角:将小儿一侧下肢拉直,抬高,屈髋关节,大腿与小腿在间的夹角
C.足背屈角:尽量被动背曲踩关节,足背与小腿间的角度
D.足跟耳试验:牵拉患儿一侧足使尽可能向同侧耳部靠拢,足跟与臂部连线与桌面形成的角度
正常小孩的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
内收角国窝角足背屈角
1—3月40-8080-10060-70
4—6月70-11090-12060-70
7—9月100-140110-16060-70
10—12月130-150150-17060-70
3.协调功能与精细动作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协调功能及精细动作的评定可了解四肢的共济活动,协调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状况。较常用有以下几种方法:
A.指一鼻试验:小儿在任何体位将臂伸直再用食指触鼻尖。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B.对指试验:任何体位患者用拇指与其余指依次对指,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C.轮臂动作:快速,反复作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4.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的评定
这一评定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可判断神经发育与动作发育水平,是指导训练的依据
A.原始反射评定
a紧张性迷路反射:头取正中位,上,下肢伸展,仰卧位时头后仰,全身伸肌张力增高,呈“伸展模式”伏卧位时头前曲,四肢屈曲,全身屈肌张力增高呈“屈曲模式”则为阳性,3-4月消失。持续阳性可阻碍小儿正常的运动发育
b紧张性颈反射(TNR)
⑴ATNR:仰卧,头居中,四肢伸直,将小儿头转向一侧。阳性表现为面朝向侧肢体伸展,枕向侧屈曲。3-4月消失
⑵STNR:俯卧,头颈尽量前屈和背伸,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背伸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则为阴性。5个月左右转阳
若TNR持则可影响小儿四肢运动发育,平衡能力及抬头。
c握持反射:刺激患儿手掌R侧,引起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该反射2-3个月消失
d交叉伸展反射:仰卧,头居中,让一侧下肢屈曲,后伸展,阳性表现为另一侧下肢则与之相反,该反射1-2个月消失
B.自动反应评定
自动反应评定包括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及保护性伸展反应
翻正反应又称调正反应是小儿头和身体位置在空间发生变化时,小儿头颈,躯干和肢体立即恢复到正常姿势和体位的反应,它包括颈旋转翻正反应,迷路,立直反应及躯干翻正反应等
平衡反应包括倾斜反应,坐位反应,立位平衡反应。可通过FUGL—MOYER评定法了解患者的平衡反应能力
保持性反应:抱住小儿腋下,使他向高处向下接近桌面,小儿出现双上肢支撑床面反应,该反应于6个月出现。
5肌力评定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肌力评定的要求不尽相同,发育前期,患于主动运动较少,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其治疗意义不大,但当患者会坐爬,甚至会站,走路对其进行肌力评定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但由于小孩较难取得合作,姿势,肢位较难保持固定,特别是肌张力较高患者,手法肌力检查难以准确判定肌力对于年龄相对较大能取得合作者可采用LOVETT6级分级进行评估
6步态分析
对有行走能力但异常步态者必须进行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的揭示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估和矫正提供必要的依据
脑瘫病人的异常步态最常见有由于痉挛引起的剪刀步态,垂足(划圈)步态,及各种肌无力步态如臂中肌,臂大肌步态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