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都分别支配哪些肌肉?

脊神经都分别支配哪些肌肉?,第1张

神经支配的肌肉:

1、支配头运动肌

2、支配膈肌,斜方肌

3、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

4、支配腕伸肌

5、支配髂腰肌

6、支配股四头肌

7、支配胫前肌

8、支配拇长伸肌

9、支配腓肠肌

脊神经连接于脊髓,分布在躯干、腹侧面和四肢的肌肉中,主管颈部以下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赤称脊髓神经,由脊髓发出的成对神经。人体共有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一对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

前根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侧角的交感神经元或副交感神经元的轴突组成。纤维随脊神经分布到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支配控制肌肉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后根上有脊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元细胞体聚集而成,后根由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其末梢分布全身各处,能感受各种刺激。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典型的脊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内脏运动、内脏感觉纤维。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刻分为前支、后支,每支内均含传入、传出纤维。后支一般细小,分布于脊柱附近较小区域内的皮肤和肌肉。前支粗大,分布到颈部以下其余各部位的皮肤和肌肉。

其中除第2~11对胸神经前支沿肋间分布外,其余神经的前支都先交织成丛,再由此丛发出分支分布于所支配的区域。这些脊神经分别形成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而且均左右成对。

扩展资料:

颈神经:

位于颈部,共有8对。第1~7对颈神经在相应颈椎椎弓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8对颈神经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出椎管。颈神经的前支在颈部组成颈丛和臂丛。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颈丛,第5~8颈神经的前支组成臂丛。

颈神经的后支较相应的前支较粗大,为感觉性转入纤维,前支为运动纤维。经椎骨横突之间向后穿行。颈神经的分布,按照脊髓节段,呈节段性分布。

颈丛神经分布于胸锁乳突肌、膈肌、胸膜及枕部、耳廓、颈前区和肩部的皮肤;臂丛神经分布于上臂的肌肉和皮肤;后支分布于枕、项、背部的肌肉和皮肤。第1、2颈神经根离开脊髓后并不通过椎间孔,而直接沿椎体进入分布区。因此第1、2神经根容易遭受直接外伤,但不存在受椎间孔压迫的可能性。

-脊神经

胫骨前肌

胫骨前肌 tibialis anterior:起自胫骨外侧面,肌腱向下经伸肌上、下支持带的深面,止于内侧楔骨内侧面和第1跖骨底。作用为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受腓深神经(L4-S2)支配。

小腿前部

足背伸:即足部向小腿前方运动,通俗说法即为“勾脚”,如果将小腿算作一基准水平线,能使足背与小腿所成夹角小于90度的动作即为足背伸,该动作主要由足背拇长伸肌腱,及其他四趾伸肌腱收缩完成,足背伸时可见足背肌腱隆起。

足背屈:在足踝处于正常功能位时,胫前肌收缩,产生足背上翘的运动(即足背与胫前角度减小,距离接近),俗语的“绷脚”,足背与小腿所成角大于90度,足朝向足底方向运动,为足的背屈。

扩展资料:

这两个动作的不同之处

1、这两个动作的脚趾用力方向不同

跖屈:跖屈的脚趾用力方向是向上。

背伸:背伸的脚趾用力方向是朝下。

2、这两个动作的脚尖与小腿之间的角度不同

跖屈:跖屈时,脚尖朝下,此时脚尖与小腿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

背伸:背伸时,脚尖朝上,此时脚尖与小腿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

参考资料:

-跖屈

①足在踝关节处屈的肌肉

有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腓骨长、短肌等。其肌拉力线跨过踝关节冠状轴的后方肌肉在近固定条件下收缩。

②足在踝关节处伸的肌肉

有胫骨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等。这群肌肉的肌拉力线跨过踝关节冠状轴前面肌肉在近固定条件下工作。

二、神经损伤平面的确定

1、基本定义

皮区:指多个神经段(神经根)内感觉神经轴突所支配的皮肤区域。

肌节:指受每个节段神经根运动轴突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

神经平面指脊髓具有身体双侧感觉、运动功能的最压节段。用右侧感觉节段、左侧感觉节段、左侧运动节段、右侧运动节段这四个节段来判断神经平面。感觉和运动平面指具有身体两则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椎骨平面:指X线检查发现损害最严重的椎体平面。

不完全损伤:如果发现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的骶段保留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这种损伤为不完全性损害,骶部感觉包括肛门粘膜皮肤联接处和深部肛门的感觉。运动功能检查是用手指肛检确定肛门外括约肌的自主收缩。

完全性损伤:指骶段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

部分保留区域(ZPP):指仍保留部分神经支配的最低神经平面、皮区和肌节。在最低正常平面以下发现受损感觉运动功能时,应记录身体两侧的部分保留区域的受累平面。本术语只用于完全通损伤。

骶部保留(Sacrsl Sparing)。脊髓损伤时最低的保留区域为会阴部的组织边缘,因为此处的血液是由根动脉(Radicular arteries) 所供应。此处的感觉是由最低的骶段神经支配。因此,没有鞍区感觉者均为完全性能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完全丧失。

神经根逃逸。如果脊髓损伤至该节段并涉及到神经根,且该神经根没有还未分离时,可以有最接近的1—2个节段神经恢复。该水平的恢复是低位运动神经元的。

脊髓震荡。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可见于只有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甚至放射线检查阴性的病人。一般认为这种情况脊髓并没有机械性压迫,也没有解剖上的损害。另一种假设认为脊髓功能丧失是由于短时间压力波所致。缓慢的恢复过程提示反应性脊髓水肿的消退。此型病人常见反射亢进但没有肌肉痉挛。

采用深肌腱反射鉴定与脊髓节段相应的反射弧。

C5:肱二头肌反射 C6:旋后肌反射 C7:三头肌反射 L3股四头肌反射 S1:腓肠肌反射 S2,3,4:球肛门反射

四肢瘫:指由于脊髓腔内脊髓神经组织的损伤造成颈段运动感觉功能的损害和丧失,四肢瘫引起上肢、躯干、大腿及盆腔脏器的功能损害,不包括臂丛病变或椎管外周围神经的损伤。

截瘫:指椎管内神经组织的损伤造成脊髓胸、腰或骶段(不包括颈)的运动感觉功能损害或丧失。截瘫不涉及上肢功能,但根据损伤的平面可累及躯干、腿部和盆腔脏器。本术语包括马尾必圆锥的损伤,但不包括腰骶丛病变或椎管外周围神经的损伤。

2、感觉损伤平面的确定

感觉检查的必查部分是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要检查二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三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缺失;1=障碍(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2=正常;NT=无法检查

两侧感觉关键点的检查部位如下:

C2—枕骨粗隆 C3—锁骨上窝 C4—肩锁关节的顶部 C5—肘前窝的外侧面 C6—拇指 C7—中指 C8—小指

T1—肘前窝的尺侧面 T2—腋窝 T3—第三肋间 T4—第四肋间(乳线) T5—第五肋间(在T4与T6之间) T6—第六肋间(剑突水平) T7—第七肋间(T6与T8之间) T8—第八肋间(T7与T9之间) T9—第九肋间(T8与T10之间) T10—第十肋间(肚脐水平) T11—第十一肋间(T10与T12之间) T12—腹股沟韧带中部

L1—T12与L2之间上1/3处 L2—大腿前中部 L3—股骨内上髁

L4—内踝 L5—足背第三柘关节

S1—足跟外侧 S2—掴窝中点 S3—坐骨结节 S4—5—肛门周围(作为一个平面)

感觉检查:选择项目—位置觉和深压痛觉,只查左右侧的食指和拇指。

3、运动损伤平面的确定

解剖基础—与脊髓节段相关的骨骼肌。

C1—C3:颈肌 C4:膈肌和斜方肌 C5:三角肌、肱二头肌 C6:桡侧腕伸肌 C7三头肌和指总伸肌 C8:指总屈肌 T1:手内动肌(指手的小肌群) T2至T12:肋间肌 T7—L1:腹肌 L2:髂腰肌、股内收肌 L3:股四头肌 L4:内侧帼绳肌、胫前肌 L5:外侧帼绳肌、胫后肌、腓骨肌 S1:趾总伸肌、足拇伸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S2:趾总屈肌、足拇屈肌 S2,3,4:膀胱与直肠下段

确定运动平面主要检查下列肌肉:

C5—屈肘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 C6—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肌) C7—伸肘肌(肱三头肌) C8—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 T1—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 L2—屈髋肌(髂腰肌) L3—伸膝肌(股四头肌) L4—踝背伸肌(胫前肌) L5—长伸趾肌(趾长伸肌) S1—踝柘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运动检查:选择项目—(1)膈肌(2)三角肌(3)外侧掴绳肌。

肌力分为无、减弱或正常。

每个节段的神经根支配一块以上的肌肉,同样大多数肌肉受一个以上神经节段支配。运动平面指的是最低的正常运动平面,在身体的两侧可以不同。以肌力至少为3级的那块关键肌确定运动的平面,但要求该平面以上那个节段支配的关键肌肌力必须是正常的(4—5级)。

4、ASIA损害分级

A—完全性损害。在骶段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

B—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小于3级。

D—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5、脊髓损伤水平与功能预后

损伤水平 最低位有功能肌肉 活动能力 生活活动能力

C4—5 膈、斜方、三角、肱二头 电动、特制轮椅驱动 完全依赖

C6 胸大、桡侧伸腕 轮椅驱动 中度依赖

C7—T1 肱三头、桡侧屈腕 轮椅实用、床轮椅、 大部自理

指屈伸、手内部肌 厕所、浴室间转移。

可自开特殊改装汽车

T6 上部肋间肌、上部背肌 用连腰带的支架、扶拐步行 大部自理

带长腿支架扶拐步行

T12 腹、胸、背肌 带短腿支架、扶手杖 基本自理

L4 股四头肌 步行,不用轮椅 基本自理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踝关节的康复锻炼与力量训练 与踝关节相关的病症,我们熟知的有扁平足、高弓足、外翻足、内翻足、马蹄足等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方法。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1

  训练器械:一条弹力带

  1、脚踝内翻训练

 长坐式(腿部伸直,坐在床上,上身略向后倾,双手为身体提供支撑)踝部内翻训练。

 使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缠在脚上。向内翻转健肢一侧的脚(内翻)。不要向外旋转膝部。

  2、脚踝外翻训练

 长坐式(腿部伸直,坐在床上,上身略向后倾,双手为身体提供支撑)踝部外翻训练。使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缠在脚部外侧,用另一只脚固定。向外翻转健肢一侧的脚(外翻)。不要向外旋转膝部。

  3、脚踝斜角训练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1斜角弯曲训练(开始姿势)。坐在床上,腿部伸直,使患者处于足底曲、外翻和旋前的开始姿势。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1斜角弯曲训练。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做(脚)背屈、内翻和旋后(反掌)动作。不要让膝部向内旋转。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2斜角弯曲训练(开始姿势)。坐在床上,腿部伸直,,使患者处于足底曲、内翻和旋后(反掌)的开始姿势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2斜角弯曲训练。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做(脚)背屈、内翻和旋前动作。不要让膝部向外旋转。

  4、脚踝足背屈训练

 长坐式踝部背屈训练。让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背上。保持膝部伸展,脚部向上弯曲(脚背屈)。

 坐式踝背屈训练。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背上。将训练带的另一端绑在另一只脚上。向上抬起患侧的脚(脚背屈)。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收缩舒张训练。将训练带套在一只脚上。先让脚部处于自然姿势,足底曲。弯曲膝部来隔离比目鱼肌;伸展膝部来隔离腓肠肌。

 踝部背屈训练(结束姿势)。向头部拉动脚的前部,使脚尖向上。

 踝部背屈训练(结束姿势)。坐在椅子上,膝部完全伸展,踝部靠在地面上,将训练带固定在踝部前方。将训练带套在脚尖周围和正在训练的脚的脚底圆形部位。

 踝部背屈训练(训练胫前肌)。坐姿,一脚放在矮凳上。将训练带系在固定物体上,然后套在脚上。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踝部背屈,并保持不动。返回开始姿势。提示:把脚尖向鼻子方向拉

  5 、脚踝足底屈训练

 长坐式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腓肠肌)。先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的上前方。保持膝部伸展,向下压脚(足底曲)。

 坐式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比目鱼肌)。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底。双手抓住训练带的两端。向下蹬患侧的脚(足底曲)。

 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腓肠肌)。坐姿,双脚下放置矮凳提供支撑。将弹性训练带套在脚底的圆形部位。踝部足底弯曲并保持不动。返回开始姿势。提示:让腓肠肌用力。

 小腿上提(蹬起脚尖)训练(开始姿势)。站姿,将训练带中央踩在脚底圆型部位。双手抓住训练带两端,保持双肘伸直

 小腿上提(蹬起脚尖)训练(结束姿势)。提起脚跟,越高越好。不要通过拉动手臂来拉伸训练管。变动:偶尔可利用单腿进行训练,可使用椅子或桌子提供支撑。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2

  关节活动度

 正常的踝关节可以进行各个方向的活动,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背伸(同背屈)和跖屈、内翻和外翻的动作。由于在踝关节手术术后,很多患者都会被石膏固定一段时间,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踝关节活动度受限的情况。那么在拆掉石膏之后的早期,就要进行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下面介绍一些关节角度练习的方法。

  背伸(背屈)

 背伸即踝关节向上的活动,由于后方有跟腱的存在,所以这个角度是术后最容易出现活动受限的角度,也是比较难练的角度。术后早期可以利用毛巾或任何长条带子进行向上的牵拉。

 也可以让家属帮助练习,练习的过程中,可在膝关节下垫一个小枕头,这样有利于使小腿三头肌处于放松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踝关节所能耐受的强度的增加,今后就可以利用自己体重来进行角度的练习了,比如下面 几个方法:

 “弓箭步”——患肢在后,脚尖自然向前,膝关节伸直,下压脚踝。这样可以充分牵拉小腿三头肌和跟腱。解决因小腿三头肌和跟腱造成的踝关节活动度受限。

 “蹲”——

 蹲的时候注意脚尖自然向前,膝关节和臀部不要歪斜,即使脚后跟没落地也没关系。主要解决因踝关节内部原因造成的关节活动度受限。

  跖屈

 跖屈即踝关节向下的活动,属于术后比较容易练习的角度,早期可以把踝关节伸出床外让家属协助下压即可,后期随着角度加大,可以利用“跪”的方法,让臀部下压踝关节。

  内翻

 内翻其实就是常见的“崴脚”的动作,如果是外踝韧带损伤术后的患者,早期是不建议练内翻的,通常是在术后复查时,主刀大夫认为患者内翻活动受限的时候才进行内翻的练习。早期练习内翻角度,可以在跷二郎腿的姿势下,

 自己用手来进行内翻的牵拉。

  外翻

 外翻与内翻的方向相反,由于踝关节的结构本身就可以限制外翻,所以正常踝关节外翻的角度都不会太大,

 而且通常外翻受限的情况也较少,主要出现在内踝损伤或骨折的情况,如果出现活动受限,可以采用与外翻相反方向的练习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20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