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什么穴位

腋下什么穴位,第1张

腋下有极泉穴。

极,高、极致的意思;泉,心主血脉,如水之流,故名泉。“极泉”就是最高处的水源,也就是说这处穴位在心经的最高点上,所以名叫“极泉穴”。

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曲肘,手掌按于后枕,在腋窝中部有动脉搏动处取穴。其作用是:宽胸理气,通经活络。

扩展资料

穴位解剖

极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腋腔及其内容、大圆肌,外侧为腋动脉。分布着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皮肤较厚,皮内汗腺发达,表面长有腋毛,由肋间臂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

皮下组织疏松,富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腋筋膜入腋腔。该腔为胸廓与臂部之间由肌肉围成的腔隙,是颈部与上肢血管、神经的通路。

因此,腔内除大量的脂肪(内含有淋巴结及其相连的淋巴管)外,围绕腋动脉有臂丛神经的三个束及其五条支配上肢肌的终支。而针经臂丛内侧,可深达腋腔后壁肌肉之一大圆肌,该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臂丛、腋动脉、腋静脉→背阔肌腱→大圆肌。

皮肤→皮下组织→腋筋膜→腋窝内组织。

--极泉穴

这种情况如果是局部的肌肉韧带的损伤一般会引起疼痛水肿淤血渗出等并发症的,主要是不能正常的用力及局部的正常活动的。如果两个月没有恢复一般是引起了局部的慢性筋膜炎等并发症了。建议尽量做局部的热敷,理疗烤电,同时服用氯唑沙宗等药物治疗。

赤称脊髓神经,由脊髓发出的成对神经。人体共有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一对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前根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侧角的交感神经元或副交感神经元的轴突组成。纤维随脊神经分布到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支配控制肌肉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后根上有脊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元细胞体聚集而成,后根由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其末梢分布全身各处,能感受各种刺激。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典型的脊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内脏运动、内脏感觉纤维。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刻分为前支、后支,每支内均含传入、传出纤维。后支一般细小,分布于脊柱附近较小区域内的皮肤和肌肉。前支粗大,分布到颈部以下其余各部位的皮肤和肌肉。其中除第2~11对胸神经前支沿肋间分布外,其余神经的前支都先交织成丛,再由此丛发出分支分布于所支配的区域。这些脊神经分别形成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而且均左右成对。

颈神经

位于颈部,共有8对。第1~7对颈神经在相应颈椎椎弓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8对颈神经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出椎管。颈神经的前支在颈部组成颈丛和臂丛。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颈丛,第5~8颈神经的前支组成臂丛。颈神经的后支较相应的前支较粗大,为感觉性转入纤维,前支为运动纤维。经椎骨横突之间向后穿行。颈神经的分布,按照脊髓节段,呈节段性分布。颈丛神经分布于胸锁乳突肌、膈肌、胸膜及枕部、耳廓、颈前区和肩部的皮肤;臂丛神经分布于上臂的肌肉和皮肤;后支分布于枕、项、背部的肌肉和皮肤。第1、2颈神经根离开脊髓后并不通过椎间孔,而直接沿椎体进入分布区。因此第1、2神经根容易遭受直接外伤,但不存在受椎间孔压迫的可能性。

胸神经

共12对,出椎间孔后即分出后支和前支。后支较短,分布于躯干背侧,肌支支配胸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胸棘肌、横突间肌、棘间肌、胸髂肋肌和胸最长肌;皮支管理肩、背、臀部(外侧)的皮肤感觉。胸神经的前支较长,除第1对的大部分参加臂丛、第12对的小部分参加腰丛之外,其余的皆不成丛。第1~11对,各自位于相应的肋间隙内,称肋间神经;第12对位于第12肋下方,称肋下神经。肋间神经在肋间内、外肌之间,在肋间血管的下方,沿各肋沟前行,于胸腹壁侧面,发出外侧皮支,分布于胸腹侧壁的皮肤。第4~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还发出乳房外侧支至乳房,主干继续向前,其中上6对肋间神经至胸骨侧缘浅出,下5对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斜向前下进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再穿过腹直肌鞘,浅出皮下。这些浅出的前皮支,分布于胸、腹前壁的皮肤;第2~4肋间神经的前支,还发出乳房内侧支分布于乳房;此外,肋间神经还发出细支,分布于胸、腹膜壁层。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的肌支,支配肋间内、外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等。

腰神经

共5对,发自脊髓的腰节。腰神经各自穿出椎间孔后,即分为后支和前支。

腰神经的后支,在横突间内侧肌的内侧向后行,即分成内侧支和外侧支。各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皆分布于多裂肌。下3对腰神经,还发出细支到骶部的皮肤。上3对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斜行向外,发支支配附近的竖脊肌;其皮支穿背阔肌腱膜,在竖脊肌的外侧缘,跨过髂嵴后部,至臀部皮下,称臀上皮神经。第1腰神经的外侧支较小,分布于臀中肌表面的上部;第2腰神经外侧支,分布于臀中肌表面下部和臀大肌浅层;第4腰神经外侧支细小,终于骶棘肌下部;第5腰神经外侧支,分布于骶棘肌,并同第1骶神经相交通。

腰神经的前支,由上而下逐渐粗大。第1~4腰神经的前支,大部分组成腰神经丛(有50%的第12胸神经的前支分支加入腰丛)。第4腰神经的小部分和第5腰神经合成腰骶干,参加骶神经丛的组成。

骶神经

有5对,在骶管内分为后支和前支。

骶神经的后支:上4对经骶后孔穿出,第5对在骶尾后韧带之间从骶管裂孔穿出。上3对穿出处被多裂肌覆盖,也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第4、5骶神经的后支无分支。

外侧支:上3对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相互间、并与第5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之间,在骶骨背面结合成袢。从此袢发支,到骶结节韧带后面,又形成第二列神经袢。从第二列袢分出二至三个皮支,穿臀大肌和固有筋膜,至浅筋膜内,分布于从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端的臀部内侧皮肤一称为臀中皮神经。

内侧支:细小,终于多裂肌。

骶神经的前支:上4对经骶前孔进入骨盆,第5对在骶骨和尾骨之间进入骨盆。各支的大小不一,上部者大,愈往下愈小。这些神经的前支,相互结合,形成骶丛。

尾神经

有一对,在骶管内分为后支和前支。

尾神经的后支:在骶管内和前支分开后,经骶管裂孔,并穿过骶管下部的韧带分出,不分叉,同第5骶神经的后支结合成袢,从袢发出皮支,分布于被盖尾骨部的皮肤。

尾神经的前支:同第5骶神经的前支形成尾丛,第4骶神经的前支以一小部分加入尾丛。第5骶神经前支,从骶管裂孔穿出,在骶骨角的下侧,绕骶骨外侧转向前,穿尾骨肌至盆面,同第4骶神经前支的降支结合成小干,在尾骨肌的盆面下降。尾神经前支从骶骨裂孔穿出,绕尾骨的外侧缘,穿尾骨肌,在尾骨肌盆面和第4、5骶神经前支所合成的干结合,形成尾丛。从尾丛分出肛尾神经,分布于尾骨附近的皮肤。

脊椎有关肌肉:

腹直肌:

起:耻骨联合上缘

止:第5、6、7肋骨之软骨

腹外斜肌:

起:最后8条肋骨的外缘

止:腹白线、盆骨、阔腱膜

腹内斜肌:

起:胸腰筋膜、髂嵴、

止:腹白线、耻骨嵴、最后3条肋骨

腹横肌:

起:胸腰筋膜、最后6条肋骨的软骨、髂嵴

止:腹白线、耻骨嵴

竖棘肌:

起:骶骨

止:枕骨、全部脊椎的横突及棘突、肋骨骨角

肩胛部分肌肉

斜方肌:

起:枕骨、第7颈椎及全部胸椎

止:肩峰、肩胛棘、锁骨外三分之一处

菱形肌:

起:(小)第7颈椎及第1胸椎的棘突;(大)第2~5胸椎的棘突

止:肩胛内缘

前锯肌:

起:8或9条肌骨的外侧表面

止:肩胛骨,靠近脊柱的一侧(内侧)的整个前表面。

肩关节有关肌肉 :

小圆肌:

起:肩胛骨后面的外侧缘

止:肱骨大结节,位于棘下肌附着点的下方

大圆肌:

起:肩胛骨后面的下角

止:肱骨臆面的小结节,与背阔肌肌腱熔为一体

背阔肌:

起:最后6条胸椎、腰椎、最后3~4条肋骨、髂嵴及肩胛下角

止:肱骨前面

胸大肌:

起:锁骨、胸骨、第1~6条肋骨间软骨及腹外斜肌的腱膜

止:肱骨大结节

三角肌:

起:锁骨外三分之一,肩峰及肩胛棘

止:肱骨三角肌粗隆

肘关节有关的肌肉:

肱二头肌:

起:短头喙突、长头盂上结节及关结盂唇

止:桡骨粗隆

肱肌:

起:肱骨远端前面

止:尺骨冠状突及肘关节囊

肱三头肌:

起:长头盂下结节、内侧头肱后桡神经沟、外侧肱骨后面大结节

止:尺骨的鹰嘴突

髋关节有关肌肉

臀大肌:

起:髂嵴、骶骨、尾骨及棘肌的筋膜

止:阔筋膜的髂胫束及股骨的臀肌粗隆

膝关节有关肌肉:

股四头肌:

起:股直髂前下棘、股中间股骨前外侧面、股外股骨大转子及股骨嵴、股内股骨嵴

止:以髌骨韧带附在胫骨粗隆上

股二头:

起:长坐骨粗隆、短头股骨嵴

止:腓骨头及胫骨外侧髁

半腱肌:

起:坐骨粗隆

止:胫骨内侧面

半膜肌:

起:坐骨粗隆

止:胫骨内侧髁

踝关节有关肌肉

腓肠肌:

起:股骨外侧棘内侧踝,踝关节囊

止:以跟腱附着在跟骨上

比目鱼肌:

起:腓骨头及胫骨内侧缘

止:以跟腱附着于跟骨上

胫肌前肌:

起:胫骨体及其外侧踝

止:第一足指骨及第一契状骨

背阔肌(Musculus latissimus dorsi)的起止部分-功能分析-神经支配-血管供应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图文介绍」来一起学习它的触诊方法吧。

目录

Ⅰ 背阔肌·起始部(髂嵴部)的触诊

Ⅱ背阔肌·起始部(胸椎·腰椎棘突部)的触诊

Ⅲ背阔肌·外侧缘的触诊

Ⅳ背阔肌·上缘的触诊

Ⅴ背阔肌与大圆肌的肌间隔

Ⅵ背阔肌与肱三头肌的肌肉交叉部

①髂嵴部(背阔肌)的触诊方法:首先想象在髂嵴处与臀大肌、臀中肌存在肌肉连接的位置,然后沿髂嵴上缘垂直推入。

②骶骨部(背阔肌)为腱膜结构,可一直触诊到髂后上棘位置。

译者注

触诊方向要根据髂嵴的形状而变化。

①不仅起始部(背阔肌)为胸腰筋膜浅层,背阔肌在胸·腰椎棘突附近也会移行为腱膜,因此很难确认。

②触诊是在胸·腰椎棘突外侧轻轻摩擦进行确认。

①外侧缘从髂脊后外侧部越过腰部,向肱骨小结节棱方向行进,但在第9~12肋骨附近的确认稍有困难。

②触诊方法(腰部):从外侧缘向内侧聚拢肌纤维的方式进行。

③触诊方法(肋部):沿着胸廓进行触诊,在肋骨起始部触诊擦肋骨。

译者注

第11、12肋骨为浮肋,触诊力度应轻柔,避免引起疼痛等不适。

①背阔肌上缘与斜方肌重合。但由于斜方肌较薄,因此可以通过斜方肌进行确认。

②从肩胛下角开始走行的肌纤维,在覆盖一部分大圆肌的同时,随着逐渐接近肱骨小结节嵴(停止部),其走行也从斜向外侧变成朝向上方。

③背阔肌·上缘 的触诊方法:通过垂直按压进行触诊。

首先确认在腋窝后壁的大圆肌(背阔肌在大圆肌前方走行),然后从大圆肌·下缘和背阔肌·上缘形成的肌间隔向胸廓方向推入。

①背阔肌在三角肌·肩甲冈部的后缘附近与肱三头肌具有肌纤维交叉。

②大圆肌穿过肱三头肌腹侧,但由于背阔肌进一步绕到大圆肌前方,所以大部分的肌纤维交叉是和大圆肌形成的。

③该肌纤维交叉部的触诊与大圆肌一起作为重点进行。

脊柱区的神经支配来自31对脊神经的后支。各脊神经后支均较前支细小,出椎间孔后,在相邻横突之间再分为内、外侧支,支配该区的皮肤和肌肉。多数脊神经后支在分布上呈较明显的节段性。需要一提的是:

第1颈神经的后支又称为枕下神经suboccipital nerve,由寰椎后弓上穿出,分支支配椎枕肌和头半棘肌。

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又称为枕大神经greater occipital nerve,较精,行程中跨越枕下三角,在枕外隆凸稍外侧穿过斜方肌起点和深筋膜,与枕动脉伴行,分布于枕部皮肤。

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除支配竖脊肌外,其皮支在竖脊肌外缘穿背阔肌腱膜,向下跨越髂嵴后部达臀上部皮下,又称为臀上皮神经。

上四对骶神经后支出骶后孔,第5骶神经神经后支出骶管裂孔。其中上三对骶神经外侧支构成臀中皮神经,分布于臀中部皮肤。

各脊神经后支的行程与椎间关节关系密切,且皆行于背部深肌的肌纤维或腱纤维之间。临床上常见因横突突或关节突肥大,背部深肌劳损、撕裂、肌纤维、腱纤维或韧带的肿胀出血等原因使后支受压,张力增加,导致腰背痛。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志室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精舍穴的定位 8 精舍穴的取法 9 精舍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精舍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精舍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精舍穴的配伍 14 文献摘要 15 精舍穴研究进展 151 对肾功能的影响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精舍 1 拼音

jīng shě

2 概述

精舍为经穴别名,即志室[1]。见《针灸穴名解》。

穴位 志室 汉语拼音 Zhishi 罗马拼音 Chihshih 美国英译名 Room of Determination 各

号 中国 BL52 日本 52 法

国 莫兰特氏 V47 富耶氏 V47 德国 B47 英国 B47 美国 BI52

志室为经穴名(Zhìshì BL5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精宫。属足太阳膀胱经[2]。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2]。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3 志室的别名

精宫(《医学入门》),神关(《针经摘英集》),志舍(《神灸经纶》),志堂(《医学入门》),精舍[1]。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胁下满,少腹坚急,志室主之。

5 穴名解

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2]。

志,指肾之精气。室,人物所居之处,亦充实之意。志室者,必须肾气充实,意志方能发挥。志者,意之所存(《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意有所存谓之志”),心之所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藏也(《荀子·解蔽》:“志也者藏也”)。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释名·释宫室》)。志虽藏于肾(《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载:“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实成于心(《毛诗序》:“在心为志”),乃水之精、火之候(《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必须水火相济,神志乃成。此穴与肾俞平,肾属水,水之精为志,肾藏志,故以为名。[1]

6 所属部位

腰部[3]

7 精舍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志室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4][5]。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2]。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5]。

志室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肌肉)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8 精舍穴的取法

俯卧位,平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2]。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2个棘突,旁开3寸处取穴[6]。

9 精舍穴穴位解剖

志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腰三角位于志室穴稍外侧,由背阔肌下缘、腹外斜肌后缘和髂嵴后部之间围成,其底为腹内斜肌。该三角为腹壁薄弱区,易发生腰疝。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竖脊肌→腰方肌[2]。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1、第2腰背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并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通过[5]。

10 精舍穴的功效与作用

志室穴具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的功效。

志室穴有补肾益精、利溲导湿的作用[2]。

肾藏志,志室穴在肾俞之旁,为肾气之所处,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志室穴可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和男性病[8]。

志室位居于腰部,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其循行背腰部,腰为肾之府,故可治疗经脉病[8]。

志室穴有滋补肾阴、清利下焦湿热作用,主治遗精、记忆力减退等,针灸本穴有壮肾添髓之效[1]。

11 精舍穴主治病证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等[2]。

志室穴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6]。

志室穴主治遗精、阳痿、阴痛、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7]。

志室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以及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5]。

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2]。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阳痿,前列腺炎,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其它:阴囊湿疹,肾绞痛,消化不良。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6]。

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5~10寸[2]。

直刺05~1寸[5][7]。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可灸[6]。

注意:志室穴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肾脏[6]。

122 灸法

可灸[2][6][7]。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13 精舍穴的配伍

志室配肾俞、关元,有补肾益精,壮阳固涩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

志室配命门、委中,有强壮腰膝,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腰膝疼痛。

志室配肾俞、心俞、三阴交,治失眠[6]。

志室配肾俞、命门,治腰痛[6]。

志室配关元、肾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治遗精、阳痿[6]。

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饮食不消,肓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阴肿,阴痛,背痛,腰脊强直,俯仰不得,饮食不消,腹强直,梦遗失精,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15 精舍穴研究进展 151 对肾功能的影响

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436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