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俞穴的精要解析-穴位基础知识

肾俞穴的精要解析-穴位基础知识,第1张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补肾的要穴,在治疗生殖泌尿疾患,耳鸣、耳聋等肾系疾病及补肾等应用中均具有显著的疗效。且该穴位 方法多样,可按压、艾灸,隔物灸、针刺或温针灸等,而且其安全性较高。因此该穴位应重点学习。

穴位定位

标准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定位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2、第3腰动、静脉分支;布有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腰丛

名称由来

肾俞。肾,肾脏也。俞,输也。肾俞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主治

传统主治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等生殖泌尿疾患

耳鸣、耳聋

现代主治

生殖泌尿疾患,腰痛,腰间盘病变

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志室主治滑精;

配关元、三阴交、太溪、水泉主治月经不调;

配中脘、天枢、足三里主治五更泄泻;

配委中、太溪主治腰痛

操作方法

推拿

双掌摩擦至热后,将掌心贴于肾俞穴,如此反复3-5分钟;或者直接用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且腰部微微发热。

1 胃俞的准确位置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洗,旁开15寸。

位于背部,从颈后第1脊椎骨数至第12脊椎骨,在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该穴。

2 胃俞穴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动,静脉背侧的内侧支,布有第12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12神经后支外侧支。

3 胃俞的功效作用

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内应胃腑,是胃气的保健穴,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胃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刺激胃俞可以增强胃功能,起到和胃健脾,消食利湿的作用。对肠胃疾患有特效。

4 胃俞主治疾病

刺激胃俞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等病症。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复溜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复白穴的定位 9 复白穴的取法 10 复白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复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复白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复白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复白穴研究进展 161 抑制肾脏的水利尿作用 162 加强阑尾蠕动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复白 1 拼音

fù bái

2 概述

复白为经穴别名,即复溜[1]。见《针灸穴名解》。

穴位 复溜 汉语拼音 Fuliu 罗马拼音 Fuliu 美国英译名 Repeating Stagnant 各

号 中国 KI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R8 富耶氏 R7 德国 N7 英国 K7 美国 Ki7

复溜为经穴名(Fùliū KI7)[2]。出《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复留[2]。别名昌阳、伏白、外命[3]。属足少阴肾经[2]。复溜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金[2][4]。复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复溜[2]。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腹胀,肠鸣,泄泻,脚气,腿肿,足痿,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身热无汗,现代又多用复溜穴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尿路感染,小儿麻痹后遗症,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等。

3 复溜穴的别名

复留(《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伏白(《针灸甲乙经》),昌阳(《针灸甲乙经》、《西方子明堂灸经》),外命(《外台秘要》),胃阳[1],复白[1]。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

5 穴名解

复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复溜[2]。

复,通复,通伏,又通澓。重返为复,往来也。溜,有水急流之义。溜,顺逝也。溜,同流,是流通,同留,是留止。水以直流顺适为正。然江有回澜,海有潮汐,岂水之真性哉。但廻波溯流,不离渠道,进退消长,本乎自然。《子午流注说难》曰:“其太溪正经直上之脉,复从内踝稍后,二寸而溜于此,故以为名。”本经之脉,循内踝之后,由照海上太溪。别跟中,由大钟而水泉,以合于照海也。及其合照海之后,循经上腨内,复合其直流之正,故名“复溜”。《针灸大成》谓:“病人脉微细几于不见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脉回乃可出针,亦复溜之意也。按脉微细,乃肾气衰弱之极也。物极则反,本穴犹地雷之复也,故名之以复”,而曰复溜。[1]

6 特异性

复溜为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金。

7 所属部位

小腿部[5]

8 复白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4]。

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正坐或仰卧取穴[2]。

复溜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2寸,当跟腱前缘处[3]。

《医学入门》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后,《针灸聚英》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前,说法不一,今从前说[3]。

复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9 复白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正坐或仰卧取穴[2]。

正坐或仰卧位,当太溪直上2寸,跟腱之前缘处取穴[6]。

10 复白穴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跖肌腱和跟腱前方→踇长屈肌[2]。

皮肤→皮下组织→踇长屈肌[7]。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肌支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3]。

11 复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复溜穴具有补肾益阴,温阳利水的功效。

复溜穴有益肾、利水、发汗、止汗的作用[2]。

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8]。

复溜穴配五行属金,金应于肺,肺主表,外合皮毛,开腠理,故取本穴既可发汗,又可止汗,以治疗汗证,对汗证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配以合谷则疗效更好[8]。

腰为肾之府,故取复溜穴可治疗腰病[8]。

肾经经脉循行于下肢内侧,复溜穴位于小腿的中下段,近于内踝,故取之又可治疗下肢经脉病[8]。

复溜穴为治疗汗证的常用穴。本穴又为保健常用穴,经常艾灸可预防水肿、足跟痛[8]。

复溜穴肾经之郄穴,有培补肾气之功,能通调水道,维护与恢复水液之正常流行。肾为水脏,位在下焦,通调水道,是其本职。澓流为洄流之水,水液必须在全身反复洄流,才能灌溉脏腑,泽润百骸。《金针梅花诗钞》复溜条:“止者能流流者止。”如水肿、癃闭、无汗之类,用之可使之流:遗精、多汗、盗汗之类,用之又可使其不流矣。谓脉行至此,已深伏流行,亦未为不可也。[1]

12 复白穴主治病证

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腹胀,肠鸣,泄泻,脚气,腿肿,足痿,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身热无汗,现代又多用复溜穴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尿路感染,小儿麻痹后遗症,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等。

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2]。

复溜穴主治腹胀,水肿,肠鸣,泄泻,盗汗,自汗,脚气,腿肿,足痿[3]。

复溜穴主治腹胀,肠鸣,泄泻,水肿;盗汗,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6]。

复溜穴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身热无汗、腰脊强痛[7]。

现代又多用复溜穴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等[2]。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

3 其它: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1寸[6][7][3][2],局部有酸麻感[6],或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6]。

注意:本穴深刺时,一定要避开胫后动、静脉,以防刺破血管[6]。

132 灸法

可灸[2][6][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4 复白穴的配伍

复溜配合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多汗,无汗或少汗。

复溜配肝俞、脾俞,有舒肝益肾,健脾除湿的作用,主治泄泻,水肿。

复溜配关元、足三里、肾俞、大肠俞,治肾虚泄泻[6]。

复溜配肾俞、脾俞、水分、太溪,治肾虚水肿[6]。

复溜配内关、合谷、太溪,治自汗[6]。

15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

《针灸甲乙经》:鼻孔中痛,腹中常鸣,骨寒热无所安,汗出不休,复溜主之。腰痛引脊内廉,复溜主之。风逆四肢肿,复溜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足胫寒,复溜、申脉、厉兑。水肿气胀满,复溜、神阙。

《备急千金要方》:复溜、丰隆,大都主风逆四肢肿。

《针灸大成》:主肠澼,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

《医宗金鉴》:主治血淋,气滞腰痛。

《玉龙歌》: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杂病穴法歌》:水肿,水分与复溜。

16 复白穴研究进展 161 抑制肾脏的水利尿作用

针刺健康人的复溜穴,出现抑制肾脏的水利尿作用,排出量较正常减少[2]。

162 加强阑尾蠕动

针刺复溜穴,在X线下观察到对阑尾蠕动有加强作用,能促使阑尾腔内钡剂的排空[2]。

解剖学基础重要必考点:

一、躯干解构

1、躯干的骨骼:对躯干结构的认识上,要遵循从简单的几何体到复杂的结构体块造型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

2、脊椎骨:第七颈椎在背颈上最突出,它是颈部和胸腔的分界点。骶骨三角形是后背脊椎底沿的重要标志。

3、胸廓:

A胸廓的正面中心是胸骨,在体表胸大肌和乳房之间形成沟状称正中沟,上边衔接锁骨头并在中间形成锁骨窝,下边界是胸窝。

B胸骨角处两边和第二根肋骨相连,形成一个胸部突出的隆起;肋软骨和侧肋骨的相连处形成夹角,这个夹角是胸廓正面和侧面的转折线。

C胸廓的背面成折扇的形状。

D胸廓正面的第七根肋骨在胸廓上下部分形成转折夹角。

4、锁骨与肩胛骨:

A锁骨和肩胛骨在胸廓的上方形成了一个环,标志着胸腔的顶面和侧面的区域。

B俄罗斯的一位教员曾说,锁骨像一张弓,霍加思编著的一书中指出,锁骨像一个倒挂的衣架。

C肩胛骨很像一个30˚、60˚、90˚的直角三角板,30˚角向下,60˚向下,90˚和长直角边在脊椎一侧,而且肩胛冈又和直缘形成了约120˚角的等的等边三角形;肩胛冈和脊椎平行的直缘、斜缘,下沿角在上肢的运动中都能清晰显现;肩峰是肩顶面骨骼突兀的最高点。

D锁骨以锁骨头为轴既可以上下运动,又可以向前后做水平运动,还可以以锁骨头为轴画圈,并带动肩胛骨运动。

5、骨盆:把骨盆大结构理解为一个上大下小的盆或一个倒置的灯罩。把盆骨的外形从髋骨本身的上大下小的盆形变成了大转子处宽于髂骨处的正梯形。耻骨联合正好是人体的二分之一处。髂嵴是人体腰部、髋骨的分界岭。

6、躯干的肌肉:胸大肌宽阔而厚实,高出胸骨和肋骨很多,形成高起的体块。胸大肌的肋骨相联的止点上下交叉错位。在腋窝出形成麻花状转折。腹直肌肌肉分成两排四个纵向的扁平体块,最下面的一块最长,腹脐在第三、第四块之间。

腹外斜肌群在腰部两侧髂骨上缘形成两块明显的体块。女性的盆骨较大,腹外斜肌群不发达。前锯肌加强了肋骨的“搓板”形态。前锯肌和腹外斜肌形成相互交插、相互叠压的锯齿形态。骶棘肌群在结构上加强了背部胸腔隆起处的高隆形态,使折扇的形态加强,使腰椎形成深凹。

背阔肌比较薄,减弱了背部骨骼肌肉的起伏,增强了后背的厚度和宽度,边缘只是在体侧一方容易看见。斜方肌很发达、很厚,使肩部向上形成上弧线。

7、臀部肌群:臀部的肌群和大转子使骨盆从正面看,从倒梯形变成正梯形。从侧面看形成类似长方形形态向躯干前方倾斜,并且下宽上窄、前方后圆。从背面看臀部肌群就像一个大蝴蝶。

二、上肢解构

1、大臂、小臂的骨骼:肱骨约15个头长。肱骨肘关节处内髁略大、外髁略小。小臂骨分尺骨和桡骨。小臂的张开鹰突忽然肱骨内髁、肱骨外髁连成一条直线,小臂向大臂弯曲时,鹰突和肱骨内外髁得人连线形成三角形。 尺骨线是小臂的结构线。

桡骨使小臂绕着尺骨为轴可以做拧麻花般的运动。肱骨角为5˚~7˚,尺骨角为7˚~15˚。

2、大臂肌肉:三角肌从人体的正面和背面看近似于三角形;从人体的侧面看,从肩峰到1/3强的大臂都包裹在三角肌之下。肱二头肌在小臂伸展时,细长、横断面的直径小;在小臂弯曲时,横断面的直径成倍的增大。

肱三头肌,上部浑厚,下面扁平,形成一个以肘方向为圆心弯曲的弧状阶梯面。肱肌外侧头在大臂外侧显露于肱二、肱三头肌之间。

3、小臂外伸肌群包括:肱桡、桡侧腕长肌、桡侧腕短肌等。小臂外伸肌群起于肱三头肌和肱肌之间,很厚实,使小臂桡骨小头前侧隆起很高。小臂伸肌群包括指指伸肌、尺侧腕伸肌、肘肌等。小臂屈肌群包括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等。

4、小臂结构:我们以尺骨鹰嘴、尺骨线和尺骨小头为界,屈肌群在小臂尺骨线内侧、伸肌群在小臂尺骨线外侧,而小臂外伸肌群在小臂的桡骨侧。屈肌群和伸肌群相比,屈肌群更佳发达厚实,屈肌群和伸肌群之间的结构转折形成清晰的沟股是尺骨线的位置;伸肌群的上部和外伸肌群的下部界线不是很明显。

小臂外伸肌群的弧线弧度大,而屈肌群的弧度小,且小臂外伸肌群弧度的高点,比屈肌群的弧线高点更靠近上方,而屈肌群的弧线高点要靠下方。小臂的三组肌群在小臂下部2/3处,逐渐从厚实的肌肉组织变成肌腱,使腕部上端的小布横断面逐渐过渡成比较清晰地长方形。

大、小臂重要的骨点有以下几个:肩峰、肱骨内髁、肱骨外髁、桡骨小头、尺骨鹰突、桡骨大头外髁和尺骨小头。

5、手部:手的各部分主要结构要素是骨骼。

(1)手部骨骼:腕骨,形成向手掌弯曲的月牙形。

(2)掌骨:五根掌骨中连接食指的掌骨最长,连接大拇指的掌骨最短,只相当于食指掌骨约2/3

(3)指骨:中节的长度约相当于基节的2/3,而末节的长度约相当于中节的1/2强;中指骨最长,其次是无名指骨、食指骨和小指骨;大拇指骨只有二节,基节和末节。拇指节和食指靠拢时,拇指掌骨约在食指掌骨的2/3处,而拇指末节约止于食指基节的2/3处。

从小臂至指尖,每段骨骼组织的厚度越来越薄,并且有明显的几个阶梯。列宾美院素描教员曾说过,可以将指骨理解成连接在一起的哑铃。

6、手部的肌肉和肌腱

(1)手部较明显的几块肌群:拇指球,小指球,拇指、食指间肌群。

(2)手部肌腱:指伸肌腱,坚硬、突兀,在伸指时,这四根肌腱似骨骼般明显,是手背的重要结构组织。

(3)拇长肌腱、拇短肌腱:在伸展拇指时,这两个肌腱突兀,且它们中间形成很深的凹陷。 手背的肌腱从外形上看在腕部几乎是突然消失,这是因为位于腕部的环状韧带将其覆盖。

(4)指伸肌腱:在掌侧腕部比较明显。

7、手部的结构要点:

(1)掌面手掌长:中指长=4:3,掌面中指长:手掌宽=1:1,掌面手掌长:背面中指长=1:1。

手掌的体块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食指到小指形成的动作变化较小的手背体块,它基本形成五边形,基本在一个平面,只在中指掌骨略有隆起。另一个体块是拇指掌骨体块,包括拇指掌骨、拇指球和拇指食指间肌群,这个体块基本呈三角形。

(2)腕部体块:可理解为一块窄于手背体块的长方形,它斜插入手背体块中。

三、下肢结构:

1、腿部骨骼:

A大转子骨头虽突出,但是却嵌在盆腔体侧的一个凹窝之中,姑且称之为大转子窝。

B胫骨下端内髁点高于腓骨下端外髁点,形成髁关节轴的倾斜角。

2、腿部肌肉:

(1)大腿前部肌群:

A股直径约在大腿从下至上2/3处最高,向上便逐渐变成肌腱,外表看上去像是插入骨内肌和骨外肌之间。

B股外肌的体外高点约在大腿的1/2处,大腿内侧、骨内肌的体外高点在大腿下方靠近膝关节。

(2)缝匠肌:

A缝匠肌从起点到止点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转到大腿内侧转过骨内肌的腿内侧隆起点。

B缝匠肌在结构上将大腿斜分成两个体块,一个是大腿主体块——下外侧体块,一块是大腿的次体块——上内侧体块。

(3)大腿的后部肌群:

A上部肌肉组织和下部肌腱组织之间形成一个向下的弧状阶梯。

B大腿背侧肌群下部两股肌腱之间形成一个很深的三角形凹沟,腓肠肌插入其中,这一结构比正面膑骨略高。

(4)小腿肌肉:

腓肠肌:腓肠肌在小腿内外侧形成弧线,其中外弧线比内弧线平稳,小腿外弧线的突出点高于小腿内弧线的突出点。腓肠肌上端到小腿2/3处为厚实的肌肉组织,这一段下大、上小,上端插入大腿背部肌群分开的两股肌腱之中形成凹陷。腓肠肌在跟骨上方形成德肌腱称跟腱,坚硬而有力,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结构形。

(5)胫骨前肌:胫骨前肌紧贴胫骨线外侧,使胫骨线形成向内凹结构。

(6)比目鱼肌:比目鱼肌,从正面看,小腿内外侧腓肠肌的下边都可以看到它,而且此时对内侧起的形体作用更大。 小腿正面外侧的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腓骨肌 、比目鱼肌在结构上可以理解为一个整体体块。

3、腿部结构要点:

(1)足部骨骼: 足骨分跗、跎、趾三部分。跗骨部有7块骨头相当于手部的腕骨。其中跟骨最大,呈现出脚后跟的基本形,距骨其次,摞在跟骨之上成为脚踝关节和胫骨的连接骨。其余的5块跗骨组成脚背的上断——脚弓。

(2)肌肉和肌腱:

A足部——前大后小、前高后低的楔形。将足部理解成一张扭旋的纸片。

B脚背的左右转折线主要在大脚趾向上沿拇指骨、趾骨一线。

踝关节,像一个相互咬合的榫合,倒挂的凹口为胫骨和腓骨,凸头为距骨。脚外侧的肉垫,使脚背面得横断面边缘线业增加了一个小外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657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