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 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常用的“长寿穴”:一个是“ 涌泉穴 ”,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穴位按摩是一种以人疗人、延缓衰老、寿致百岁的佳法。每天早晚自按摩一些长寿穴位,每次3~5分钟,必能获较好保健效果。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康复疾病、逆转衰老的快速通道,按穴位实话针灸或按摩,可以明显增强和活化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体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最终实现体健延年的目的。 任脉和督脉是统帅全身阴阳气血的总汇,因而任脉上的关元、气海、中脘及督脉上的百会、命门均有补益肾气、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另外,还有背部脊柱两旁的俞穴,中医命名为“内脏俞穴”,可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三阴交、合谷、曲池、内关、委中、承山、太溪等穴,能调节内分泌功能、平衡免疫系统、健脾益胃,也有良好的延年益寿作用。这此长寿穴除分布在任、督脉外,还分布于肾、膀胱、脾、胃、大肠经等经络上。 关元穴(丹田):位于脐下四横指处。该穴是任脉上全身性强壮要穴。经常用手指点压、按摩刺激,具有培补元气、调气和血、益肾健腹,增强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可防治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腹痛、腹泻、便秘、阳痿、遗尿、头晕、失眠、痛经等症。 气海穴:在脐下15寸处。人的生殖泌尿系统多颁布于腰胯部位,气海为生气之海,是元气蕴藏之所在,可强壮元气。刺激关元、气海等要穴,对治疗因盆腔血流不畅引起的便秘、尿急、经闭、前列腺肥大、水肿、泄泻等肠胃疾病有良好效应。 中脘穴:在脐上4寸,胃的中部。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脘具有和胃健脾、补中益气、降逆消滞等功能。主治呕吐、腹胀、腹泻、胃下垂、急性梗阻和消化不良等症。 百会穴:在头顶正中,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会穴,又称诸阳之汇,为长寿要穴。刺激头顶可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和调节大脑兴奋点,有升阳益气、清脑安神的功效。该穴不仅对健脑有益,对促进全身健康亦起积极作用。对头痛、神经痛、记忆力下降、低血压、脑中风、昏厥、失眠、脱发、脱肛、胃下垂等症有治疗作用。高血压忌用。 命门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该穴是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发”。因此对命门按摩刺激,可以有效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心肾功能,平衡阴阳,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机制,是培元补肾、固精壮阳、强健腰脊的重要穴位。对阳痿、遗精、痛经、带下、急慢性肾炎、支气管炎、腰背痛、肺气肿、肺心病、慢性结肠炎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命门穴平。肾为一身之本,生命之根,人的生长发育、疾病和衰老与肾气的盛衰有直接关系,肾强则精气足。按摩两侧肾俞,具有滋阴壮阳、补益肾元,使之精力充沛、益精聪耳的作用。主治肾炎、肾绞痛、慢性肠炎、阳痿、腰背痛、目昏、耳鸣、习惯性便秘等症。 志室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属足太阳经,是督脉上与命门、肾俞相近的一个要穴。按摩、敲打该穴有补肾、健腰、壮阳等功效。对肾病、腰背痛、胰腺炎、膀胱炎、痛经、早泄等症有辅助治疗作用。 三阴交穴:在足内踝尖上3寸骨下陷者中。三阴交是脾经、肝经、肾经的交会穴,故称三阴交穴。具有补脾健胃、疏肝益肾、通经活络、调合气血等功能。主治肾虚阳痿、神经衰弱、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小便不利、中风偏瘫、精力不足等症。 合谷穴:在手背虎口处,又称“万能穴”,是全身四总穴之一(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有清热解毒,理气开窍,平衡免疫系统,增强机体防御能力的功效,按摩该穴,对呼吸、血液、内分泌、消化道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对面神经麻痹、头痛、牙痛、上肢瘫痪、肠炎、神经衰弱、糖尿病、便秘等诸多疾患均有防治作用。 曲池穴:弯曲肘关节成90,在肘的横纹头与肱骨外上缘内缘中点。本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要穴。具有通经活络、祛风解表、清热降压、调和气血、和胃利肠等功能。可防治外感发热、咽喉肿痛、上肢不遂、中风偏瘫、肘背痛、胃痛、便秘、头晕、头痛等病症。早晚按摩此穴,可疏风散邪,提高免疫功能。 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属手厥阴经,是人体八脉交合穴之一。具有调理气机、安神宁心、和胃降逆、镇静抗癌、扶正祛邪的功能,它是调节内脏的机关,能调整人体的呼吸、内分泌,促进气血交汇、循环,强化内脏功能,是治疗急症的重要穴位。用拇指施转揉按2~6分钟,对胸痛、胸闷、心悸、失眠、胃痛、呕吐、呃逆、运动性休克、酒精中毒、晕车等急病有减轻作用。 委中穴:在膝关节后面,窝横纹中央处,属人体四总穴之一,属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具有舒筋活络、调节内分泌、强腰利腿等功能,可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下肢瘫痪、中暑、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痢疾、丹毒、膝关节炎、疖痈初期等症。 承山穴:在小腿肚中央(即用力伸直足尖,使足跟上提时小腿肚出现“人”字沟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有醒神解痉、通利人体上下气血,强健肌肉组织,增强足力,抗疲劳、延缓衰老功能。主治腓肠肌痉挛(足抽筋时指压即解)、痔疮、坐骨神经痛、脱肛、半身瘫痪、跟腱炎等下肢疾患。 太溪穴: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属足少阴经。它像人中穴一样,具有醒神功能,对于神志昏迷不醒、牙关紧咬症候效果最速。主治高血压、肾炎、膀胱炎、糖尿病、便秘、遗精、阳痿、耳聋、牙痛、肺气肿、神经衰弱、下肢麻痹、慢性腰痛等诸症。 足三里穴:在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足三里为全身强壮要穴,具有阴阳双向调节作用,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尤其能调整胃肠等功能,起到和胃健脾、促进消化吸收等作用,主治消化系统疾病。肚子痛时只要按揉此穴3~5分钟,即刻缓解或解除痛感。对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失眠、下肢麻痹、偏瘫、神经衰弱、全身疲劳等症皆有防治作用。 涌泉穴 :在足底足心前1/3的凹陷处,是肾经的起始穴,经气在此如涌泉般涌出,故有“生命之泉”的美称。肾经是显示人体生命力状态的经络,主骨、生髓,通过脑开窍于耳,涌泉有降低血压、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开窍宁神、强筋壮骨、祛病延年之功能,是关注人体健康长寿的要穴。可防治心脑血管病、神经衰弱、肾病、头痛、失眠、昏厥、便秘、失音、足底痛、感冒诸症。
疖、痈、瘰、疬不是词语,是四种皮肤病的名称。
1、疖:一种局限性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俗称“疖子”。
2、痈: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痈疽。吮痈舐痔(喻不择手段地巴结,厚颜无耻地迎合权贵)。
3、瘰:中医指结核菌侵入淋巴结,发生核块的病,多在颈部。俗称“疬子颈”,有些地区称“老鼠疮”。
4、疬:〔瘰疬〕中医指结核菌侵入淋巴结,发生核块的病,多在颈部。俗称“疬子颈”,有些地区称“老鼠疮”。
一、疖
拼音:jiē,注音:ㄐ一ㄝ,部首:疒部,部外笔画:2画,总笔画:7画,五笔:UBK
仓颉:KSL,郑码:TYVV,四角:00127,结构:左上包围,电码:4081,区位:8060
二、痈
拼音:yōng,注音:ㄩㄥ,部首:疒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10画,五笔:UEK
仓颉:KBQ,郑码:TLD,四角:00127,结构:左上包围,电码:4092,区位:5124
三、瘰
拼音:luǒ,注音:ㄌㄨㄛˇ,部首:疒部,部外笔画:11画,总笔画:16画,五笔:ULXI
仓颉:KWVF,郑码:TKZ,四角:00193,结构:左上包围,电码:4064,区位:8107
四、疬
拼音:lì,注音:ㄌ一ˋ,部首:疒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9画,五笔86:UDLV
五笔98:UDEE,仓颉:KMKS,郑码:TGYM,四角:00127,结构:左上包围,电码:4087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腕痈[wàn yōng]
一种病名。
2、朽痈[xiǔ yōng]
恶疮。
3、溃痈[kuì yōng]
溃疽。溃烂出脓的疮。
4、掖痈[yè yōng]
腋下所生之痈疮。
5、齰痈[zé yōng]
咬出痈疮的脓血。
疖(jiē)痈(yōng)瘰(luǒ)疬(lì)
一、疖
疖子,皮肤或皮下组织局部性的化脓性炎症。易发生于头面部、颈和背部。
二、痈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原体是葡萄球菌,多发生在背部或项部,症状是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许多脓疱,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非常疼痛,常引起发热、寒战等,严重时并发败血症。
三、瘰
〔瘰疬〕俗称鼠疮。中医病证名。指颈淋巴结结核。由结核杆菌侵入颈淋巴结而引起。一般在颈部、锁骨上淋巴结出现单个或成串肿大,严重时化脓向外穿破,形成瘘管。
四、疬
1、见〔瘰疬〕俗称鼠疮。中医病证名。指颈淋巴结结核。由结核杆菌侵入颈淋巴结而引起。一般在颈部、锁骨上淋巴结出现单个或成串肿大,严重时化脓向外穿破,形成瘘管。
2、古又同“癞(lài)”。
扩展资料
一、疖组词:疖子、刺唬疖、疔毒疮疖
例:刺唬疖 [ cì hǔ jiē ]
一种毒疮。
二、痈组词:痈疽、悬痈、痈气、痈病、喉痈、养痈、热痈、鹚痈、徙痈、外痈、肠痈、痈疮、溃痈、吮痈
例:养痈[yǎng yōng]
养护毒痈。比喻姑息宽容坏人坏事。
三、瘰组词:瘰疬、瘯瘰、瘰串、瘰癧、恫瘰、红瘰疣螈
例:瘰串 [ luǒ chuàn ]
即瘰疬。
四、疬组词:瘰疬、石疬、鬎疬、鬣疬、疬疡、疬疡风、提疬丹、瘰疬敷药
例:石疬 [ shí lì ]
颈项部淋巴结肿大之坚硬如石者。
放血疗法
在一定的部位,将浅部脉(静脉)切开或穿破,进行 手术放血,借经引出病血,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是为放血疗法。
本疗法多适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如伤热扩散、骚热、疫肿、疮疡、痛风、索日亚(包括结核)、丹毒、黄水病、麻风等热症。巴达干与赫依引起的寒症,若与血和希拉合并时,亦可采用放血疗法。凡属正精耗竭,体质虚弱,孕妇、产后、浮肿、大痨痼疾、胃火衰败等寒性疾病以及由巴达干赫依所转化的疾病。儿童和老年人,用泻下法、催吐法、鼻药及灌肠法施治之后,亦禁用放血疗法。另外,对血、希拉热引起的疾病,虽然大多可以用放血疗法施治,但如下七种热性病,其临床表现虽为热象,但亦不可过早地采取本疗法。如对未成熟之热性病及疫热,过早放血则易使其混浊而紊乱;对疫热过早放血则易使热邪内陷脏器;对骚热在病血与正血尚未分离之前放血则易使正血过失,导致赫依增盛,煸散热邪,病血滞留于体内,余热尽而易于反复;对空虚热采用放血疗法遇易使滞留于体内的病血散布于命脉;对毒热症施行放血则易使热邪扩散于全身或滞留于体内不除;对体弱病人使用放血疗法则有危及生命之虞。
放血时机 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在病程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分三个阶段施治。早期 即发病初期宜于放血者,如体腔出血侵及脏腑,流血过多而不止者,以及扩散热、骚热、食物中毒等,起病急骤,不循常规发展成熟,应掌握时机,在发病初期及时放施治。中期 疾病中期,无恶寒现象,身体沉重麻木时,可放血施治。或正血与病血已充分分离,血液无混杂现象时,宜于放血。后期 凡血和希拉热邪或病血散布于脉道时,易于转化为其它疾病,因此,应用不当之饮食引发其余热,尔后放血施治。
病血之鉴别 病血与正血是否已经分离的征象,可从口腔、鼻腔和肛门三处之血去诊察。正血色鲜红,而病血则不然。如不出现病血与正血相混杂迹象时,即为已达放血时机,否则,须用汤药经分离之。放血器械 即放血用的特制的小刀。关于其形状、大小等,在《四部医典 后续本》云:用优质的原料,由精工巧匠经多次锤炼制成管翎针及弯尖新月状、剃刀状、斧刃等锐利刀具,长约六横指,其锐利程度能削断毛发为最佳。
放血法 手术前准备、正式放血两个步骤。术前准备 又分远行与近行两种。
(1)远行:放血施治前,热病未成时,先给予汤药,促其成熟;分离正血与病血,然后再放血施治。正血与病血的分离通用方法为三籽汤;促使赫依热之方为苦参汤;巴达干与血之分解药为青木香汤与苦参汤;寒热交杂症与聚合症的分解药为栀子汤;血与希拉分解药为木通汤与苦参汤;引导病血出脉者宜用荜拔单味汤;促使迅速成熟者,则以苦参汤为最佳。分解成熟的时间,最好是五天前,其次是三天前服药。若不用汤药分离,而迳行放血时,会导致正血流失而病血不出,且将生赫依,造成余热不除而遗病为患。
(2)近行 :放血前不服汤药,而晒太阳或烤火取暖,不使受凉。
正式放血 放血法的步骤,包括放血前的结扎,即鼓脉法、操作法、部位选穴法、观察血色、放血量及辅助治疗等内容。
(1)放血前的结扎:结扎部位视放血穴位而定。如两小尖脉放血时,从放血的脉至另一侧腋下用细绳结扎;头部血脉放血时,用细绳在颈项结扎;在舌脉放血时骼绫罗缠裹竹片夹住舌体上卷,使血管暴露等。此外,任何部位,在放血时,须注意不使皮肤摺皱,使脉管暴露。绳子两端拉扯缠裹时,用力要均匀,松紧度相等。如结扎结不善,则下刀难中,若皮肤摺皱血管曲折,则血不能出。血管鼓张后,用手指揉擦,使肌肉作麻。
(2)操作:首先用手指将血管按定,稍微向下用力按捺,使脉位不易移动。进刀之部位,一般在结扎处的三指以下。进刀的方法是,大脉管宜用纵划法。中等及较小脉管宜用斜切法。肌肉较厚部位的微细血管宜用横断法。喉部等要害部位的血管则用复切法。即先切开皮肤,然后再刺切血管。放血疗法以泄出血气为宜,因此切口宜稍大,过小则容易发生肿胀,血气出不来,最好脉管与皮肤切口要对称。
(3)部位选穴:据《四部医典.论述本》所载,宜于放血的脉管计七十七处, 但《四部医典.密廖本》则九十处,而《兰琉璃》中,所载穴位更多。头部及颈部放备部位有二十一处:金柱脉一处、银柱脉一处、枕骨脉二处、囟门脉一处、小尖脉二处、喉脉一处、舌脉二处、面颊动脉二处、眼脉二处、鼻尖脉一处、耳脉二处、颞脉二处、齿脉二处。上肢放血部位有三十四处:肩脉二处、脏腑总脉二处、冈脉二处、六首脉二处、
肝脉二处、短翅脉二处、巴达干沙林脉二处、肺心合脉二处、肝胆合脉二处、腕脉二处、细小脉二处、无名指背脉二处、六合脉二处、指缝间脉八处等。下肢放血部位有十八处:足大脉二处、脉二处、脾脉二处、肾脉二处、踝脉二处、胫脉二处、镫脉二处、腓肌脉二处、小肠脉二处等。躯干放血部位有四处:胃角脉二处、男阴边脉二处等。此外,另加耳前后四树
脉、肺肝合脉二处、黄水脉二处、肝胆脉四处及短尾脉一处,合前总共九十脉。
部分主要放血脉及其作用:前额脉:位于前额正中线发际下03寸处。主治血热性头痛。金柱脉银柱脉:位于右眼瞳孔直上,发际下05寸为金柱脉,左眼瞳孔直上,发际下05寸为银柱脉。主治巴达干、希拉性头性,饮酒或日晒、烤火后头痛、 过劳性头痛、结膜病、睫毛脱落等症。枕骨脉:位于枕骨窝的直线左右旁开各一寸向上一寸处,主治颈项强直、疫热降于脑、脑部疾患引起的视力减退、对高血压性头痛亦有一定疗效。枕辫脉:位于鬓角上。主治癫痫、错厥、胡言乱语、下肢无力不能行走、剧烈头痛、虫病、血或虫引起的牙痛。囟门脉:位于自前发际正中向四横指处。主治由巴达干希拉引起的头痛、饮酒后头痛、前额刺痛、头顶部沉重感、眼睛不张等。此脉放血时,配以金柱脉与银柱脉效果更佳。眼脉:位于与眉尖遥对的颞颥陷中。主治血、希拉引起的结膜病及眼翳、眼障症等。鼻脉:位于鼻尖正中。亦称鼻尖脉。主治鼻塞喉干及鼻腔疾病。耳脉;位于耳上一横指处。主治血、希拉引起的耳根部肿胀等一切耳疾。耳前、后脉:此脉变称四树脉,在耳前一寸者为内树,耳后一一寸者为外树,内外树的四脉直行而上。主治耳内流脓血、偏头痛、后脑及前额疼痛等症。舌脉:位于舌下两条脉之各中部。主治口干舌燥、口齿蹇涩、剧渴、舌体向根部回缩、心热症。臂脉:位于自肩关节下方四指处,即羊尾肌缝略下之处。主治胸痛、肺热、头痛或牙痛等病。六头脉:位于自臂脉向下循行的脉管正中处。主治肺热、胸闷、气短、血刺痛等症。冈扎脉:位于沿前臂和臂的桡侧上行之脉,穴位在距肘窝四横指处。亦称露顶脉。主治 哑、肺痨咳嗽、肺热、胸闷、气短、血刺痛等症。脏腑总脉:此脉亦称诺 脉,位于自肘窝内侧略斜向上外行之脉。主治肺、心膈、胸前后疼并痛、一切脏腑疾病、胸闷、气短等下。肝脉: 亦称如通脉,位于肘弯部之内侧弯向手背拇指方向斜行, 而后折向小指方向,放血部位则取肘窝横纹下四横指之处。主治肝、脾、膈区刺痛、肝巴达干包如症、热性痞、不时谵妄、血或中毒引起的肝肿大、肝血溢于胃、肠刺痛、肝病所致的眼睑赤烂、胸 胁疼痛等血或希拉性胸腹部诸症。临床验证, 对肝热诸症有显著的疗效。胆脉沙林:位于从肘窝尺侧出发之脉分为二支,于手腕下的正中向尺侧循行,向内的尖端为黄水脉,向外的一支即是此脉。主治口中泛甜、体倦、纳呆、胃腹部疼痛、唾涎呈**、手麻木等症。黄水穴:此脉与巴达干脉对峙,距其六指处。主治体倦嗜睡、巴达干血降于胃、黄水引起的皮肤骚痒、热邪所致的肿胀等症。六合脉:位于在肝脉的腕外侧,向手背食指方向循行的脉,即在手腕中部上四横指处。主治胃与肝之血症、肝及胸部胀痛、胸刺痛等病。脾脉:位于膝关节内侧下四横指处。主治脾损伤、脾热、脾肿大、胆及黄水诸症、浮肿等。肾脉:位于足跟上横纹上一寸,跟腱旁。主治肾损伤、下肢痿软、步履无力、肌肉胀痛、腰髋 楚、肾结核、子宫出血等症。
(4)观察血色:放出血液,首先要审辨正血与病血。 放出的血液出现紫界色之花纹者,是正血与病血尚未分离之象,须立即止血饮汤药分离后再行放血。如血质稀薄,色黄,气味浓,有白色泡沫,上结粘液、脓汁样物者为病血。凡血色黑而粗造,现红**泡沫者为赫依血;血色黄而稀,有浓示者为希拉血;血色淡红,稠而柔滑者为巴达干血;若血色如朱 砂样红者为正血。
(5)放血量:在病血放尽而正血出现时,即刻停止放血。但为制止五脏的疼痛, 血症的刺痛,以入使逆溢之血纳入脉道等三种情况下,虽是正血,亦可使其流出一些。若体质虚弱,及合并赫依之患者,虽为病轿,也应截断流血。如扩散热、骚热、关节肿胀等,多由病血或热性黄水病引起,故应大量放血,以杀病势。如不属于上列症状,应多次少量放血;如血的泡沫上覆有红色血皮者,应立即停止放血。体质虚弱,放出之血如水似脓者,应适当控制其出血量,若视此为水而大量放出,则更使正精亏损而诱发难以治愈的水肿病。
(6)辅助治疗:包括血不出、无病血、出血不止、伤口肿胀、昏厥、 诱发赫依性病等六种情况。①血不出:原因是身受寒冷、 器械不利、饮食过饱、恐惧紧张、 切口过小、皮肤与血管伤口错位、结扎后立即放血、或放血后立即解开结扎等,阳血不外流的原因。②无病血:主要由于热邪炽盛而伏于脉道,以致阻障血路所致。可另换血管放血,或服药将血引至皮肤。药用木通、野菊药、苦参、当药、查干榜 、拳参、巴沙 等分,研末,煎汤凉服。并在腹部温罨及发汗等。 ③出血不止:流血不止时,可在放血部位用凉水喷之,或压迫包扎伤口④伤口肿胀:主要由于伤口过小,或刺伤骨膜、筋腱等所致。先予轻轻按摩后热敷,或用血竭、松脂、胆石、滑石、红花、苦参等分,共研细末,酒调敷贴。⑤昏厥:如放血发生昏厥者,多由过度恐惧紧张,赫依作祟,出血过多等所致。应立即止血,宜用沉香或檀香三味方燃烟熏治,饮糖水,赫依穴热敷。用上法无效者,急用牛等动物热鲜血灌服。⑥放血诱发赫依性病:多见于赫依型体质者、身体衰弱者和陈热病患者。治宜在赫依穴处擦黄油,进行按摩,令口含红糖,另服红糖酒、骨汤,以压抑赫依势头。放血完毕后,把扎结绳缓解开,伤口涂紫药水,敷以消毒纱布,予以包扎。做好伤口保护。为了免致恶血发生,术后避免激烈活动,并禁酒、浓茶二十一天。 放血的弊病 放血施治,必须认真细致,如放血不当,其弊有四:①不及:因出血量太少,以致病血不出,余邪遗留,导致肝脏痞块、包如病、麻风、疖痈、索日亚等病,或病邪侵及胸部和四肢关节引起黄水病或脓疡。②太过:放血量过大则耗伤正精,诱发赫依,胃火衰败,容易转化成寒性痞、浮肿、水臌等疾病。③逆行:指对非放血疗法的适应证而用放血疗法施治者,或饮食起居方面逆乱不当者④过失:是手术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事故,如施术粗暴,刺破肌肉,损伤筋腱,或切断动脉,以及中伤要害,危及患者生命,需加注意。放血的优点 此法如应用得当,疗效显著。如能驱逐脉病,下泻病血,止痛、消肿、去腐生奶治脓腋及黄水,使疮色化浊转鲜,即使少许的病气亦能肃清。并有过胖者减肥,消瘦者肥胖,驱病邪外达的各种优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