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和背神经手术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包皮和背神经手术后会出现哪些症状,第1张

包皮手术背神经手术并发症我工作总结:

1

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常见的出血部位:(1)包皮系带处出血,一般为术中止血不彻底或夜间阴茎勃起后结扎线脱落所致,因系带处供血丰富,不易彻底止血,故是常见出血部位,本组中共有8例为系带处出血,常表现为血液自创口流出,有1例形成较大的皮下血肿,出血自创口流出者再次手术时在切口处做8字缝合止血,大的血肿立即拆开缝线清除血凝块,仔细止血后缝合伤口,经以上处理后,出血均得到良好的控制。(2)阴茎背浅静脉出血共4例,系结扎线脱落,均形成血肿,经再次手术仔细结扎血管后而止血。预防:(1)术中应将近侧包皮退缩后暴露创面仔细止血,特别是阴茎背浅静脉及系带处,系带处可作“U”字缝合以达到在结扎皮肤的同时止血。(2)对成年病人术后应用雌激素1mg,一日3次,防治夜间阴茎勃起而引起出血背神经手术。(潘医生)

 2

感染

多系水肿及尿液浸渍引起感染,本组3例经抗感染及局部换药处理后均痊愈。预防:本手术为“Ⅱ”级切口,故应严格消毒及无菌操作,术后防止尿液浸渍,减轻水肿。(潘医生)

 

3

皮肤坏死

由于不正确应用电刀引起。预防:应尽量避免应用电刀,或应用时用盐水纱布包裹阴茎,可避免皮肤坏死,局麻时不能加肾上腺素背神经手术 。(潘医生)

4

包皮切口瘢痕狭窄

本组2例,均因包皮内板切除少,保留太长,愈合形成瘢痕狭窄,须再次行包皮环切术。预防:切除包皮长度适当,内板不能保留太长,另外行保留系带皮肤多、背侧皮肤少的斜形切口,形成相对较大的包皮口。 。(潘医生)

5

术后橡皮肿

本组1例,因局部形成瘢痕影响了远端的淋巴回流形成橡皮肿,再次手术时应靠近冠状沟处作斜环形切口,向近侧清除橡皮肿组织,应尽量采取袖套式环切术,内板不应保留过长,可避免橡皮肿形成。(潘医生) 

6

表皮样囊肿

本组1例,因修剪时遗留的小皮肤碎片形成,处理:行囊肿切除术。预防:术中操作应仔细,防止遗留皮肤碎片,缝合时对皮整齐,以防卷曲于切口内。(潘医生)

7

包皮过短及系带过短

病人因勃起受限、疼痛,影响性功能而均需再次手术。本组有6例,其中1例系包皮过短,给予阴囊皮肤移植修复,5例系包皮系带过短,再手术时将系带处包皮皮肤做长约1cm的横行切口,再做纵形缝合,系带即得到延长,经上述处理后阴茎勃起恢复正常,疼痛消失。预防:(1)因包皮切除长度不好掌握,故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主刀。(2)系带处保留的皮肤应较背部长。(潘医生) 

8

包皮过短及系带过短

病人因勃起受限、疼痛,影响性功能而均需再次手术。本组有6例,其中1例系包皮过短,给予阴囊皮肤移植修复,5例系包皮系带过短,再手术时将系带处包皮皮肤做长约1cm的横行切口,再做纵形缝合,系带即得到延长,经上述处理后阴茎勃起恢复正常,疼痛消失。预防:(1)因包皮切除长度不好掌握,故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主刀。(2)系带处保留的皮肤应较背部长。(潘医生)

9其他。(潘医生)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有疑问可以继续问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愿早日康复

下肢静脉瓣闭合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瓣膜结构薄弱,在持久的逆向血流及血柱重力作用下,瓣膜游离缘松弛,因而不能紧密闭合,造成静脉血经瓣叶间的裂隙向远侧逆流。 2、由于持久的超负荷回心血量,导致静脉管腔扩大,以致造成瓣膜相对短小而关闭不全,故又称“相对性下肢深静脉关闭不全”。 3、如果深静脉瓣膜发育异常,仅有单叶或虽有三叶但不在同一平面,或瓣膜缺如,导致静脉高压和瓣膜关闭不全。 病理改变: 由于先天静脉壁薄弱,再加长期血液郁滞,静脉压力增加,早期肌纤维和弹力纤维代偿性增厚,后期肌纤维和弱力纤维萎缩、消失,均为结缔组织所代替,静脉壁常因扩张而变薄,静脉瓣膜的弹性纤维也发生退化。瓣膜虽呈薄膜状,无深静脉炎后瓣膜增厚的迹象,但瓣膜关闭不全,两个瓣叶不能紧密对合,导致瓣膜关闭不全,血流从两个下垂瓣叶之间向下逆流。 深静瓣膜关闭不全,血流向远端深静脉逆流,静脉压力增加,静脉管腔扩张,管壁变薄,使毛细血管充血,肢体处于长期水肿状态,淋巴管可继发阻塞,水肿组织纤维化使肢体肿胀更趋严重。持续深静脉高压和穿通支静脉关闭不全使深静脉血液逆流入浅静脉,引起大隐静脉继发性静脉曲张。下肢血液回流变慢和逆流,造成下肢血流郁滞,血液含氧量降低,毛细血管壁通盘性增加,红细胞渗至血管外,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含铁血黄素沉积于皮下,常致足靴区皮肤呈现棕黑色斑状色素沉着。局部组织因缺氧发生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易并发症疹样皮炎、淋巴管和溃疡等。 鉴别诊断 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本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均存在下肢静脉血流郁滞,症状和体征十分相似,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较长的患者,发病时情况已记忆不清,深静脉血栓又已再通,更易混淆。但仍有许多方面可资鉴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多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浅静脉曲张范围较广,可涉及下腹壁。Perthes试验大都阳性,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部分或完全再通,形态不规则,瓣膜影消失。 ㈡下肢动脉静脉瘘下肢动静脉瘘也存在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及溃疡,故亦需与本病鉴别。如为创伤所引起,则有外伤史,常有刀伤、子弹穿透伤、锐器刺伤等病史,局部可扪及持续性血管震颤,听诊时有持续性血管杂音;如为先天性,则自幼年即发现,肢体可增长增粗,皮温明显升高,也可扪及震颤及听到血管杂音,鉴别诊断一般並不困难,必要时作下肢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㈢淋巴水肿某些肥胖病人患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浅静脉曲张可不明显,这些病人尚需与淋巴水肿鉴别。淋巴水肿存在下肢肿胀,但无色素沉着和溃疡发生,皮肤常增厚,小腿、踝部、足背部肿胀最甚,而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肿胀以小腿为主,踝部、足背部罕有肿胀。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静脉血液郁滞主要在小腿不明显。淋巴水肿眩要发生在皮下,踝部、足背部其它软组织较少,故潴留水肿明显。必要时作下行性静脉造影。

布加综合征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急性期病人有发热、右上腹痛、迅速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黄疸、肝大,肝区有触痛,少尿。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1,年龄在25~75岁,以20~40岁为多见。

病因

主要包括:①天性大血管畸形;②高凝和高粘状态;③毒素;④腔内非血栓性阻塞;⑤外源性压迫;⑥血管壁病变;⑦横膈因素;⑧腹部创伤等。  

临床表现

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病人有发热、右上腹痛、迅速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黄疸、肝大,肝区有触痛,少尿。数日或数周内可以因循环衰竭、肝功能衰竭或消化道出血死亡。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非急性期的表现是门静脉高压,肝脾大,顽固性腹腔积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单纯下腔静脉阻塞,则有胸腹壁及背部浅表静脉曲张(静脉血流由下而上)及下肢静脉曲张、浮肿、色素沉着和溃疡。因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心脏回血减少,病人可有气促。依血管受累多少、受累程度和阻塞病变的性质和状态等而殊不相同。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多为肝静脉完全阻塞而引起,阻塞病变多为血栓形成。多始于肝静脉出口部,血栓可急剧繁衍到下腔静脉。起病急骤,突发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酷似暴发型肝炎,肝脏进行性肿大,压痛,多伴有黄疸、脾大,腹腔积液迅速增长,同时可有胸腔积液。暴发性者可迅速出现肝性脑病,黄疸进行性加重,出现少尿或无尿,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F)等,多数在数日或数周内可以因循环衰竭(休克)、肝功能衰竭或消化道出血而迅速死亡。

2亚急性型

多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同时或相继受累,顽固性腹腔积液、肝脏肿大和下肢水肿多同时存在,继而出现腹壁、腰背部及胸部浅表静脉曲张,其血流方向向上,为布加综合征区别于其他疾病的重要特征。黄疸和肝脾肿大仅见于1/3的病人,且多为轻或中度。不少病例腹腔积液形成急剧而持久,腹压升高,膈肌上抬,严重者可出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引起全身性生理紊乱。出现少尿和无尿。胸腔容积及肺顺应性下降,心排出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出现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3慢性型

病程可长达数年以上,多见于隔膜型阻塞的病人,病情多较轻,但多有引人注目的体征,如胸腹壁粗大的蜿蜒的怒张静脉,色素沉着见于足靴区,有的出现慢性溃疡。虽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但多数趋于相对稳定。尚可有颈静脉怒张,精索静脉曲张,巨大的腹股沟疝、脐疝、痔核等。

晚期病人由于营养不良、蛋白丢失、腹腔积液增多、消瘦,可出现典型的蜘蛛人体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884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