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步是练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马步桩双脚分开略宽于肩,采半蹲姿态,姿势有如骑马,而且如桩柱般稳固,因而得名。马步是练武前的基本功之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指空学那些拳谱套路上的招式,而没有实际进行全身肌肉的重力与耐力训练,最终将会沦为花拳绣腿;
2、武术运动中的基本桩式,亦写作混元桩,也有称之为无极桩,太极桩等。浑元意指天地,天地能滋生万物。武术运动中诸多桩式都由浑元桩衍生而成,浑元桩的基本要领也被各类桩功广泛吸收利用。
我现在端本书看,昨晚可以站到4个小时,都是个过程,放松要做好,不是什么问题,我是到四个小时时,唯一的是膝盖硬蹲不下去,放松一下,把我师傅教的升降功练1套,就没事了,还有就是要不断调整!祝顺利!我也是专心练的过程中,推荐有时间看看南怀瑾的静坐方面的资料!
站桩,在中国武术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武术流派中都受到武者的极大重视,如马步桩,在少林武术和一些南派拳种,就将其作为一种基础性训练。所谓“未习拳,先蹲三年桩”,在内家拳中坚形意拳中,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说,而在一些年轻的拳种如大成拳、卢式结构中,更是将站桩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
目录
简介
作用
客观认识
程序三线就位
三线对争
三线贯通
具体要领
注意事项
歌诀
常用方法简介
作用
客观认识
程序 三线就位
三线对争
三线贯通
具体要领
注意事项
歌诀
常用方法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站桩是中国武术所特有的一项训练,是中国武术区别于西方搏击术的一大特色,综观西方搏击术,其基本 站桩
上都是着重于肌肉力量的增加和外部形体的训练,训练方式不外乎负重练习以求得体格的强化,以供搏击所用,即所谓“外强”;而中国武术则更着重于“内调”,即内部机理的调整和用力习惯的养成,讲究以固有体态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所以西方拳手大都体形彪悍,爆发力强,而中国的内家好手往往体格瘦弱,但一击之下,攻击力却极强,这就是中外两种体系搏击术研究的主题和方向差异所形成的,而站桩就是在这种训练理念下所形成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训练模式。 大部分拳学体系,都把站桩作为一项基础性训练,就如大成拳,70%的时间都放在站桩上,在站桩的基础上再进行试力、走步、发力,有些则把站桩作为一项深化性训练,是先学会动,即各种轨迹运动,再进行站桩。
编辑本段作用
第一是造就不空状态。所谓不空状态,就是身体处处具备不定向支持力,具体表现为打不坏、拆不散的高稳定间架结构。第二是造就机体的内在贯通状态,使力量传导畅通无阻,以形成轨迹复合运动所造就的“势”的极大限度的发挥。第三,培养精神气势。通过站桩,养成一种如虎扑食、高度戒备、如临大敌、一触即发的精神气势。
编辑本段客观认识
一些宣传的误导,过分夸大了站桩的功用,使不少习武者将桩功奉为神明,功夫不到家,肯定是桩没站好,站桩站得好了,到时必能固身崩弹,信手放人,这是一个误区。站桩是武术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一个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更不能代替其它训练,它只是解决了搏击所需的一部分要求。就是大成拳这样对桩功十分重视的拳种,也还要经过走步、推手、发力等专项训练才能用于实战。如果只是一味地站桩,不进行专门的发力练习,不进行实战的磨练,就想在打斗中克敌制胜,是自欺欺人。
编辑本段程序
三线就位
人体结构上肢连通为一条线,下肢连通为一条线,脊椎连通为一条线,三条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千差百异 站桩
的人体大形。三线就位就是基本功架的练习,具体要领为:两脚前后成纵步,左右间隔一条线,前后约一脚半至两脚的距离,以双脚能随时较为自如地提起为宜,前脚尖指向正前方,踝、膝、胯这三弯约为120度,前脚跟微抬起,后脚全脚掌落地,脚尖外撇约60度左右,后腿半蹲膝弯约120度,身体自然正直,不偏不斜,重心前四后六或前三后七。双手提起,抱于身前,手心相对,指尖斜口指向前方。手的高度大约在肩与眉这段空间内,自行调整。双手之间距离与肩大致相同。两肘低于手,斜口指向下方,前臂肘弯约在120度左右,后臂肘弯约在100度左右(图1、2)。按以上标准站好,练习即可。 从未接触过站桩的人初次练习,不到5分钟就会觉得双臂尤其是两肩酸胀,难以继续,再往下站就会觉得两腿颤抖,身上冒汗,间架不稳,此时应尽可能克服这些问题,尽量保证间架不走形。练习时间可以渐渐增加,初次站5分钟,下次争取10—15分钟,随着练功进展递增。三线就位练到什么程度为达标?如果能站上20分钟,间架不走形,呼吸自然,双臂轻灵自如,手掌发热,肌肉能较好地放松,即可认为达标,此时可进行下一步练习。 三线就位同时也是一种医学桩功,如果能轻松站上20—30分钟,会觉得全身凝然如一,气血流畅,神清气爽,可以当作一种养生功法来练习,对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疗效。
三线对争
三线对争是三线就位的强化,如果说三线就位摆好了三张弓,那么三线对争就是给弓拉紧弦。三线对争是桩功的核心所在,具备三线对争状态,也就形成了整体不空的状态,武术界一些流行说法如“六面争力”、“浑圆力”、“抟气状态”,也即大抵类似于此,真理往往是简单的,越是贴近本质的东西,也往往是非常近似的,虽然在理论和语言的表达上不同。
三线贯通
三线贯通就是在三线对争的基础上导入轨迹运动,也就是在不空状态下运动的拳学模式,通过这部分训练,可以使形值在运动状态下更加稳定;轨迹复合更加合理;层次传导更加准确;使人体力量得到空前的发挥,建立拳学运动所需要的用力习惯。这在其它一些拳种又称作试力、横劲,这是拳学运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 三线贯通功法总的要求是:以腰为点,对角连线,实处张弓,虚处拉弦;以脊为轴,一呼百应,对位拧缠,自律卷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不空状态下进行各种轨迹运动。 三线贯通主要有三种模式:1、推拉式——前后贯通。2、提按式——上下贯通。3、拧缠式——交叉贯通。下面以推拉式为例对具体练习方法进行阐述。 按照三线对争的桩架站好,然后开始练习。前面的三线对争是由下盘开始逐步往上递增修证的,三线贯通的练习,可以从手上开始进行体验。在桩架的基础上,双手慢慢向前推出,感觉象是掐住一个很重的东西推出去,然后再缓缓地拉回来,注意幅度不要太大,运动距离大约在10厘米左右,肘关节角度的变化大约在100—130度之间变化,同时运动的过程中双臂环抱的圆撑之力不可丢,推出时形同一个纵向的椭圆,直力加强,横力减弱;拉回时,形同一个横向的椭圆,横力增大,直力变弱,两种力均不可失。这一个动作,从外观上看,似是直线推拉运动,但事实上是一个前立云的手法轨迹,这一点,习练者应自己体认到,推出时是前立云的上半部分,拉回时是下半部分。 这一步做熟练后,即可加上身体运动,身体与手的运动是个对争的关系,手前推时,身体后挣,往后往上走;手拉回时,身向前向下走,可以看出身法是个前立摇的轨迹。此时要重点体认身上的感觉,手前推时,感觉推的东西很重很吃力,身体在推的反作用力下必然往后走,同样,回拉时,身体又被拉得往前走,在这种状态下往复运动,此即桩功中所说的“手将身子耍起”之意。 下一步就要加上腿的运动,腿主要是曲伸,与手法运动相呼应,手推时腿伸张,重心微后移,身架拔高;手拉时腿弯曲,重心微前置,身架降低,整个大形如波浪起伏。 到这一步功架即已完整,整体动作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涨”、“缩”,即对争桩的功架大形的涨缩,任何时候对争桩的不空状态不可丢。 练三线贯通时,眼光不可散乱,气势要足,目光似乎看穿到天际极远的地方,即做出“虎视”的要求。功架掌握后,精神意识要放长、放远,手上虽然微微一动,但意识上要感觉似乎推到极远处,同样微微一拉,要感觉到似乎拉得极近,这是对神经系统一个极好的锻炼。 三线贯通练到什么程度算达标?随着练习进展的不同会有不同层次的体会,一般而言,如果能做到轨迹复合圆润,整体浑然一体而动,“手上一动,身上也就有了”,是逐渐入门了。
编辑本段具体要领
三条线要一条一条地体认,逐步累加,不要妄图一下子同时具备。 (1)力由根而发,下盘是根基,三线对争应首先由下盘入手体认。下盘的对争要领是:开臀提胯,敛阴吊 虎口张圆
裆,前蹬后踩,裆胯圆张,起不敢起,坐不敢坐,进不敢进,退不敢退。具体地说,就是前脚微微用力往后蹬,后脚同样稍用力往前蹬,两股力方向相反,相互顶住,感觉象要把脚下大地从中间撕开,前膝微前顶略有上提之意(所谓前脚跟稍抬起即是由前膝稍上提自然带起的),后胯后挣,形成膝胯互争之意,后膝略有下跪之意,后大腿稍向内裹,注意前后对争并非两腿各自独立的前蹬后踩,而要将这两股劲以胯、裆为枢纽汇集,使两腿形成内在的贯通,此时必然形成裆胯圆张,敛阴吊裆的状态,感觉如同一个有弹性的气球将裆胯撑圆一样(图3)。那么,下盘的整体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打个比方,好比一张弓,弓的两端落在地上,两个脚就好似弓的两端,两腿就如同弓身,处处保持崩劲撑起,形成一个无棱角的内在贯通整体状态。下盘的对争体认得很清晰的时候,即可加上躯干(脊椎)的对争。 (2)脊椎对争的总体要求是:坐臀提身,领颈拔背、节节拉长、通脊贯顶。感觉如同“隔墙视彼物,牛拉重车行”,伸长脖子拉长腰。 脊椎对争首先应找出沉坠之力,即尾椎沉坠,所谓“屁股一抬,重新再来”,沉坠之力一失,往往发力时上体与下盘脱节、断劲、上下难以贯通,易被对方拔根。尾椎沉坠,具体的感觉是在下盘对争的基础上,身体微微压下,又被稍稍顶起,既有沉坠之势又不失弹性。另外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命门顶起。正常人的腰椎有一个向内的生理曲线,用手一摸便知,站桩状态中,就要将这个生理曲线拉直、填平。具体方法就是在尾椎内扣下坐同时,命门穴有意识向后顶起,可以这么体验一下:整个后背贴在墙上,然后将后腰凹陷处也向后顶起,贴在墙上,就是这么一个感觉。记住,然后在站桩时把这个感觉找出来。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命门顶起能够将后腰弯曲处自然填平即可,不要刻意、过分地向后顶,否则会造成驼背、折腹,这就是错误的桩态。 以上两点做到的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小腹要微微向下“掖”住,即腹部不可向上提起,胸部不可挺起,小腹微用绷力,感觉非常充实。这个感觉,与趴俯卧桩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可以在练俯卧桩时去体会。 几个要领做到了,就可以找找向上的争力,要领是:下颌微收,脖子微微梗起,感觉后脖子贴在了衣领上,头顶微微向上顶起,注意找出这个感觉就可以了,头颈不可过分用力,用力过度就失之于“僵”了。整体上的感觉就好象是站在墙这边伸长脖子探着腰看墙那边,与尾椎的沉坠之势自然形成了对争。 在做到尾椎内扣下坐,命门顶起,小腹下掖,头颈上领这些要领后,整个身体的对争状态就形成了,整条脊椎连同两侧的大筋被上下拉伸,如同一条被拉起的弹簧,充满弹性,在这种情况下,躯干的不空状态即造就了,这时可以试着敲敲小腹、两肋,感觉很充实,很有弹性,自然地具备了一定的抗击能力。 (3)在下盘对争、脊椎对争均求得后,这时可以加上上肢的对争。 上肢对争的要领总要求是:扯肩拢肘,拔臂探手,骨挣肉坠,通臂贯梢。 具体地讲,就是在基本功架之上,双臂曲抱,如同抱一棵大树,抱不住硬抱,注意这句话,“抱不住硬抱”,双臂是向前抱,而不是向里合抱,同时双臂内侧以至胸腹,是被撑圆了而不是有棱有角的。在这种状态下,可以检验一下大臂和腋下,腋下可以摸到一条大筋被绷起,握一下大臂,大臂的肌肉是被很有弹性地纵向拉大,而不是象健美那样鼓起个大大的块。 就是双臂曲抱时,食指一定要极力挑起,虎口张圆(图4),这是个关键。只有食指挑起,腋下大筋直通指端,劲力才能贯通梢节,其余几指微微弯曲略有抓扣之意即可。 当三线对争能够连续保持20分钟而无所苦时,可认为达标,可进行三线贯通的练习。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1、站桩时间一般有个20—30分钟也就够了,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增加一些练功时间,但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 2、站对争桩时,可以让同伴从各个角度推压练习者的间架、前膝进行检验,如果间架很整很强韧并且极具弹性,一受力之下立即复位、弹回,一般就为正确。如果一受力就散了或是用力死顶着,就是错误的。 3、左右式不可偏废,均要练习,可以一段时间站左式,一段时间再站右式。 4、三步功法不可更改程序,应逐步体认,并且亦不可偏废哪一步,各有各的功用,均要顾及,可以站两天三线就位,站两天对争桩,再站两天贯通桩,交替练习。
编辑本段歌诀
双手撑抱在身前,参天大树立荒原。 间架得当似弓满,大形充盈见浑圆。 精神提起复坦然,周身鼓荡乱回环。 其中“不空”两个字,万两黄金不轻传。
编辑本段常用方法
常用的站桩练法是:两脚开步同肩宽,两膝微曲,两臂曲抱于胸前或腹前,双手距离约十厘米十指相对。 然后就是调整身形:头放正下颌略内收、两耳放平、双肩同高、两髋同高…… 然后调整精神:两眼视正前方略低一点,两耳听正后方略高一点。百会虚虚向上领起…… 然后放松周身:从头顶开始检查,逐一放松周身,直至双膝、双脚踝,而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 反复检查、调整并体会节节放松、节节对正的感觉,此时,应已达到命门后撑、跨根内缩,臀犹如钟锤悬挂…… 体会“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立身中正、心静体松……”的感觉,体会气沉单田的感觉,体会身备五弓的感觉等等。 此时的放松,不是松散、软塌塌,而是周身是一个整体,处于一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状态。 不仅有静的桩功,也有动的桩功。 站桩不仅是练基本功,也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手段 站桩(浑圆桩) 两脚与肩同宽,默立,调心调息调身,放松身体,平稳呼吸,心态平和。 稍微屈膝似蹲似坐,双手上拉抱球,两手与肩同宽,,五指撑开,手心向内,略向内旋腕 内抱外撑,脚似扎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上吊百会,下坠会阴。 肩膀要放松,不要耸起来。肘大概低肩膀三指宽,也可以与肩同高对拔。 目视前方,以一念代万念。起来的杂念,随它去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站桩得舒服,不僵硬,但是动作要领要对,不能东倒西歪。保持头正、颈直,对称。 形意拳称其为浑圆桩,意拳(大成拳)称其为平步撑抱桩
太极桩在太极拳的训练体系中有至少十几种桩,但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桩法应属浑元桩,又称混元桩。下面明中就这个静桩桩法的正确站法与各位拳友进行分享:
一、开始站桩时,身体的要领肯定做不到位,必须要经常进行外形的微微调整,以匹配肢体的间架结构保持符合太极拳理要求的结构。调整到位后就要体会松沉的感觉。所以说看起来是静桩,实际上它是动的。只不过外形上看不太出来。每次站桩的时间因人而异,初学者10分钟到30分钟,有了基础后可以站1-2小时不等。
二、意念要求。意念这块,刚开始站桩的朋友不建议加,站了一段时间后,可以尝试下,身体在站桩的过程中那块不得劲、不舒服的,就意守哪个部位。过了筋骨关之后,可以加上进行内视脏腑的意念要求,通过意念,通过眼睛看到五脏六腑的运动变化。一个一个脏器轮流进行观视,体会发生的变化。最后因人而异的可以把意念放大,想象自己头顶天,脚踩地,身体在天地之中自然的变化。也可以想象把自己放到一个母胎中。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意念想象去进行任何让你舒服的环境
浑元桩 李照山 浑元桩是养生桩的主要桩功,站好浑元桩,则可自然衍生出其它养生桩法。有了浑元桩的基础,可顺利过渡至技击桩。 一、桩式 两脚平行站立,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放在两脚掌上,两腿自然站立,既不要有意弯曲,也不要故意挺直;两手抬至胸前与肩同高,两手距胸前一尺距离,两臂半圆,两腋半虚;十指自然分开,手心向内,如抱球状,两臂要有内裹外撑之力,同时要做到身形中正,胸腹空灵。 意感活动:设想自身的毛孔全部开放,与外界大气自然相通,有如夏日凉风吹拂之感,舒适异常。又如全身毛发都有伸长摇摆之意,只要自身精神一振,浑身毛发都念佛有“怒发冲冠”之势,此即《大成拳论》中所说的“毛发根根如戟”。也可设想自身高大无比,顶天立地,四肢念佛能够支撑宇宙,山河大地如同弹丸,有浩气放纵的精神气魄。 二、站桩感觉 初练站桩,常会出现酸、麻、痛、抖、涨、热、沉、牵引、支撑、舒适、得劲等感觉。麻为不通,抖为紧张,酸为过力,痛有时是紧或桩式不正确,或昔日旧伤所致。初学者开始习练浑元桩时,有上述感觉是正常的,其原因多是不掌握动作要领或过于追求练功效果,超过现阶段肌体能承受的练功时间所致,再有就是练功强度过大。随着练习时日的增加,上述感觉大多能渐渐好转消除。如果练习多日之后,上述不良感觉还不减轻反而加重,这就不正常了,肯定有其形成的原因。这时习练者要按照站桩的技术要求逐项自检自查动作,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如果自己不能解决,一定请教有经验的教练、老师、前辈指导、纠正,千万不要硬挺着练。因为不从根本上找到原因纠正错误,是很难解决的,对练功有害无益。练习站桩细微这处的失误会直接导致练用效果的失真,习者千万在原则上不要失去大成拳拳学真义。 站桩时如出现热、涨、沉、牵引、支撑、舒适、轻松等感觉均属正常,只不过所达到练功过程和程度不同。 三、站桩时间 初练时每次站桩时间应短一些,这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一次站桩时间以5-10分钟为宜。如能很快掌握要领也可增加时间;如站桩到一定时间出现肩臂酸痛,这时就是已接近极限时间,就要收功,停止站桩(由于站桩姿势不正确不能达一定时间者不属上述范围)。随着练功时日的增加,可逐渐延长每次站桩的时间,一般初步掌握站桩要领者均可一次站桩半小时,如能一次站半小时,不酸不累,再增加站桩时间就容易了。一般养生者每次站桩时间应不少于半小时为宜,当然每次站桩时间长,每天站桩次数多,连续站桩日期越长,效果要越好;但一天如站两次半小时的桩,不如只站一次40分钟效果好,因为一次站桩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四、站桩的原则要求 站桩要求由静到松、由松到整,松中求紧、紧中有松,进而将大成拳中的神、形、意、气、力、声六法综备,以提高功效。站桩时间长说明由静到松的过程做得好,如不能达到松的要求,一定站不到很长时间。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消除急躁、全身放松是练站桩时间增加的关键所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追求站桩时间长固然好,但还应注意在增加站桩时间的条件下,追求站桩效果才是正确练功的目的,即调节体质、增长功力和复功能三个主要目的。 在站桩时,虽然每个人的动作外形相同,但绝不是完全绝对一致。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明确指出:“只要神意足莫求形骸似。”只要不失原则和拳学理论的范围即可。练功时应重神意活动与形体结合,如此方为掌握原则,不失偏颇。 站桩的原则要求以舒适自然为度,即站桩时感到自身放松,舒适或很得劲儿。舒适自然有三层含义:一是动作自然;二是呼吸自然;三是目视自然。关于运作在,前面已做了详细论述,下面着重介绍后二者。 1呼吸自然 站桩时可采用自然呼吸法,日久自然而然的过渡至功中状态之呼吸,即慢、细、深、长、稳、匀、悠。不少人站桩一段时间后,略有呼吸短促或胸闷之感觉,好似必须要进行深吸大呼才舒适一些,此种情况多由自然呼吸至功中状态之呼吸的过渡状态,此时可适当注意放松胸部,或把两臂略放低一些即可。 2目视自然 站桩时,两眼可睁开轻轻目视前方某一目标,也可半睁半闭,还可微微闭合,全凭功中的感觉。一般而言,目视前方时,可精神集中,但过一会儿后,眼睛会产生疲劳感,此时可半睁半闭或微微闭合;两眼轻闭后,肢体与大脑易于处在松静状态之中,但长时间闭眼,可能产生错睡感或下肢不稳,甚至摇摆感,此时可使两眼睁天。 五、身体的调整 虽然浑元桩的原则要求是舒适自然,但对初练站桩者及体弱多病者来说,稍站一会儿就会出现胳膊酸痛的感觉,既不舒适又不自然。此时,没有必要硬撑着身体站死桩,可对身体进行调整,使之重新达到舒适自然的状态。调整的方法有两大种:肢体调整法和意感调整法。 1肢体调整法 此法是对肢体的随意调整。站桩时,如胳膊累了,可把胳傅放低些,成为非正规的抱球桩,过一会儿慢慢上抬至浑元桩所要求的高度。如站非正规的抱球桩仍有疲惫之感,可再放低一些变为非正规的养气桩,当腿部有不适之感后,可将一只腿迈出变为稍息式休息一下。当站着不适时,也可坐着练,此时两臂可成撑抱式,也可把两手放在腿上,手心向上或向下均可。 当坐着练也不舒适时,也可按卧式练。如果采用什么样的姿势均不自在,应暂时停止练功,及时请老师、前辈“看功”。 2意感调整法 此法是在保持肢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意感调整,常用的方法很多,在此仅举3例。 (1)水浴法 好似自身站在温水中,水深脐部,温度适中,全身放松,然后体会水的阴力感和浮力感,体会水对身体的毛孔、皮肤、肌肉的冲抚之感,感到无比舒适与自在。 (2)挂棉法 意感自身骨骼好似宝树之干,肢体的肌肉好似朵朵棉花挂在树干上,然后体会肌肉像棉花一样松软、轻柔之感觉,如此可使肌肉产生暖丝丝、温酥酥之感。 (3)放松法 有意放松身体各部,可先使两手、两臂、两肩、胸部、腹部、两腿、两膝、两脚掌放松,然后可使背部、臀部、两膝窝、两小腿、两脚跟放松。 以上各种调整方法可互相灵活应用,即在改变肢体调整的情况下,使用3种不同的意感调整法。 综上所述,不论对任何体弱多病乃至腿部有病患不能行走的人来说,都可按一个目的和一个原则的要领进行桩功锻炼。比如有的人久病难以站立,可扶着树、墙练功。待病情好转以后,再逐步过渡到正规的浑元桩。 六、收功 每次站桩结束时的收功非常重要。当站桩时间达到练功时间时,应首先将两手臂缓慢的由桩位放至身体左右两侧,自然下垂,全身放松,然后可微闭双目,放弃桩功的假借、诱导的神意活动,平心定意,自然直立,全身放松约3分钟,然后睁眼,结束功法。 习练者应养成站桩前的准备和站桩结束时收功的良好习惯,这非常有利于桩功效果的提高和练功后的调整。浑元桩是养生和技击功法的基础功,练者一定要坚持长期训练,体认细微之处,尤其应多重视功法要求、要领和范围的正确性。
身体正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这一点很重要,自己不易体会,要让别人看你是否站得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不允许有内外八字,全脚踏地,二肩与脚掌心一线,做到这点,足心就会有发热或发麻的感觉。双手自然下垂,双眼目视前方。
起式的目的,一是凝神,做好练功的思想准备;二是体会气血运行,从而进入站桩状态。 双手缓缓上提到胸前,双手外拉而抱圆,两腿自然平衡站立,既不外开,也不内扣,基本接近自然。姿势要点如下:
脊柱正直,这是气机发动的关键,必须做到。头正,颏微内收。这是躯干的要点。
两手指尖相距一拳之远,指尖相对,掌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手掌与胸距约30公分。双手放在肚脐以上肩部以下的部位,具体可视个人的情况而定。手略高于肘,肩部要松,这是内力导于稍节的通道。内抱外撑,站到一定程度,自可体会深切。还要做到肘横腕挺。这是上肢的要点。
站桩时呼吸自然,练功中要注意全身肌肉放松,心态平和,只有这样站得才会轻松,站得长久。
注:土行孙桩式中双手位置比较高,这是功夫到一定程度后所为,难度比较大,初学者可以将双手位置放低点,只保持在肚脐以上即可。 两手合抱于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静默二分钟,默想全身气机如百川归海一样流入丹田,丹田如同无底深渊,收藏无尽气机。然后提肛收腹,二手往下一按,气机收入丹田,就完成了收功。
注:丹田位置在肚脐与命门对应的小腹部内。 1、不可以在电风扇下和空调房里练功,易感风寒。
2、功后最少半小时内不可以接触水(比如喝水、洗澡等等),也不可以大小便。所以最好是在功前喝水,大小便!
3、不可以酒后站桩,不可以房事后站桩。练功的人最好减少或者避免房事,功后想要有房事,间隔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是4小时以后,否则容易短寿。
4、初习者应避免刮风、下雨、雷鸣时站桩。
5、有心脏病的人不可过度练习站桩,可尝试减少每次站桩的时间而增加站桩的次数来过渡,积少成多。
6、感觉到胸闷、头晕、身体疼痛者,应适度减少站桩时间或停止站桩,并寻找原因。 1、拉伸脊椎,练就龙骨。
从生理解剖图来看,人的脊椎呈“S”型弯曲,这是人类长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生理弯曲,若想回归祖先的力量、灵敏和速度,就要将之拉伸。站浑元桩时,两髋内收,臀部下坐,下颔微收,同时头顶似一线悬空,就可将脊柱拉伸。此时摸一下腰部脊椎,就会发现生理弯曲不见了。再摸一下颈椎,会有一根大筋挑起,此时的脊椎已成一条直线,我们称之为“龙骨”。
练就“龙骨”,可以增强脊椎的柔韧性,使得上身与下身不会因腰椎的生理缺陷而产生断层,从而使全身之力连为一体,局部发力即可引发全身之力,在武学中称之为“浑身无处不弹簧”。用劲时可连绵不绝,武学中称之为“浑元力”。
2、浑然一体,练就“六面浑元力”。
站浑元桩,并非是一站到底地站死桩,而应练就一身“六面浑元力”。当两臂呈椭圆抱球状时,肘部要有外扩之意,使得双臂之间如同有一气球向外撑的充实感,称之为左右横撑力;背有后靠之意,手臂有前伸之意,形成前后抵力,称之为前后抵靠力,颔微收,头略顶,两髋回收,臀部下坐,形成上下拉伸之势拉直脊椎,称之为上下拉伸力。身体处于这六面之力的作用下,血气运行的速度就会加快,自感浑身上下充实一体,收功后应神清气爽,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需注意的是,六面浑元之力并非肌肉收缩之力使然,它是全身筋骨拉伸与血气运行结合自然产生之力,练习时全身应保持放松,不可有肌肉紧张感,用意不用力是诀窍。不过这松与不松,初学者最难把握,要勤加练习体悟之。
3、培元气,通经络,练就意气合一。
气的涵义颇广,概括言之,一谓物质,一谓功能。以自然而论,宇宙间的万物生长、发展与变化,都赖于气的运动。以人体而言,气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生理活动的功能表现。人体之气可分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即元气,它生于先天精,藏于人体命门,是生长发育和各脏腑活动的启动因素。“后天之气”有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宗气是由自然界的大气和经脾胃消化水谷所得精气结合而成,具有推动心脏行血、肺脏敷布的作用;营气来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周身,化生血液的作用;卫气来源于肾脏,布于体表,具有固阳于内,抵御卫外的作用;脏腑之气,禀赋于先天之气,又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营养而发挥各脏腑的自身功能。元气充沛,则后天之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协调,身心健康。在练习浑元桩时,肾中之精即先天之精受到后天之精的荣养,元精益固,元气自充,从而起到培补元气的作用,这个过程也被称之为“炼精化气”。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它遍布人体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浑元桩的练习可以调和人体经络的气血,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当功夫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通过“心息相依,以意领气”的锻炼,随心所欲地“意到气到”某个部位或脏腑,从而练就“意气合一”。
4、拉筋伸骨,增加全身生理活动范围。
在技击中,若要动作到位,劲道顺畅,须有良好的身体柔韧性作基础,这样在做技术动作和发劲时才不会感到肌肉和韧带的阻碍。浑元桩独特的姿势使全身的肌筋都因骨骼的伸展而被拉伸,无形中锻炼了全身的柔韧性,增加了肌肉、韧带和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在搏斗中常能在普通人的生理活动极限中发出力道反击对手。
5、上虚下实,稳固下盘。
浑元桩要求练习者上虚下实,即上元(肚脐以上)轻虚,下元充实。练功时姿势的重心要放在脐下,此时身体才能稳如泰山,舒适自然。气息要求气沉丹田,从而使下元真气得到充实。待日久功深,下盘会随元气充足而逐渐稳固,最终产生落地生根的功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