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说摸摸宝宝的手脚心,热的就说明宝宝不冷,冰凉的话就是冷;也有人说宝宝头上不出汗就不热…… 这些判断方法都不准确,甚至有时候会产生误导,比如宝宝手脚心热有时候是上火、内热的表现。小宝宝,尤其是几个月大的婴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清醒时,特别是手舞足蹈的时候、运动的时候,手脚会凉;熟睡后手脚则温热。头上出不出汗也是因人而异的,绝大多数是背上出汗比较多,但也有人爱出汗的部位在鼻子上,有人甚至是屁股爱出汗。有的孩子稍微动一动就满头大汗,小河一样地往下淌;可是有的身上已经汗透了,头上却没有那么多汗。所以头上出不出汗也做不得准。
其实,如果按照上述穿衣原则给宝宝穿衣服——即以健康成人穿衣量为上限,根据气温升高状况或运动状况适当减半件,只要宝宝没生病,就不会觉得冷。况且很多家长只有可能给孩子穿太多,怕孩子冻着,所以,就不多说怎么判断冷不冷了,只说说如何判断孩子热不热。方法也很简单:摸摸孩子颈部和背部交界的部位,如果感觉涩手或者潮潮的,就是在出汗了。不需要等到摸上去水水的了,你就可以判断孩子已经很热了。有MM问过我,孩子的颈背交界处摸起来凉凉的,是不是就不热?其实颈背交际处只有发烧的时候才会热,有经验的妈妈通常不是去摸额头,而是摸颈背部或者耳后颈部来判断发烧与否。所以正常情况下,颈后部都应该是温凉的,出汗的时候甚至摸起来是冰凉的。不信你试试。
如果等到汗出到水水的地步,孩子失水就比较多了。因此处于运动状态或温度较高的环境,应该及时给孩子擦汗、减衣服,并且给孩子喝水。要注意掌握穿脱衣服的节奏:运动开始时,可以敞开外衣;等孩子热身了,颈后开始发潮出汗了,就脱掉一件衣服;运动过程中时不时摸摸他的颈后及背部,根据出汗程度和气温状况适当继续减衣服;运动结束后,要及时摸摸孩子颈背交际处,如果天气较凉,当摸到汗液不是水水的,开始有点发粘了,就应该给孩子披上外衣了(不必马上扣紧),但不要一股脑把脱掉的衣服统统套上,要让他的身体慢慢还原。脱衣服时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处于风口上,毛孔大开的情况下,非常容易着凉。
还是不要这样做的好,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冷了又热的反复交替会使肌肉和经脉不适应导致肌肉僵硬,血脉不畅,夏天不明显,到冬天就会特别怕冷,血脉不活,我读高中时锻炼完就用冷水洗澡,现在冬天手脚冰冷,穿多少都不顶事。冷热交替会使坚硬的岩石开裂,何况是你区区之身。
搓涌泉:盘膝而坐,双手掌对搓发热后,两手紧握脚面,从趾根处起,对踝关节至三阴交一线往返用力摩擦20~30次,然后左右手分别搓涌泉穴(在足底前1/3处,足趾后屈时呈凹陷处,如图)81次。搓动时意守涌泉,要不缓不急,略有节奏感。
摩肾俞:两手掌贴于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如图),两手中指对命门(在第2腰脊椎棘突下窝陷中,俯卧取穴),双手同时从上向下,从外向里的方向作环形转动按摩,其转运36次。此为顺转,是补法,反之为泻法;肾俞穴宜补不宜泻,转动时要注意顺逆,如有肾虚、腰痛者,可以9次为序,增加转动次数,转动意守命门。
抖阴囊:两腿伸开,后背靠实取半卧位姿势,意守丹田(肚脐正中线下15寸处),一手扶持阴茎,另一手食、中、无名指三指托住阴囊下部。上下抖100~200次,换手再抖动100~200次,始做手法要轻,逐渐加力,待有一定基础后,改为单手轻拍阴囊100~200次。
疏任督:一手置会阴穴(在阴囊根部至肛门的中间),另一手则放在曲骨穴(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然后两手同时用力摩擦睾丸、阴茎100次左右,换手再摩擦100次左右。初练时手法力度要轻,以后逐渐增加。操作时要意守丹田,呼吸自然,勿急勿躁。
提阳根:一手掌劳宫穴(在二、三掌骨之间,握掌中指尖对准掌心处)贴丹田,另一手握阴茎,使龟头外露,用力上下,左右各提100次,操作时放松意守部位,要做到勿思、勿念、勿守。
壮神鞭:两手掌夹持阴茎(龟头外露)逐渐加力,来回搓动100~200次,操作中不要憋气,如产生射精感时,一手持阴茎,另一手食、中二指从输精管根部点压会阴穴,同时收腹提肛(如忍大便状),用意念控制,待射精感完全消失后,再侧卧休息。
冷热水交替浴改善身体“橘皮”
出现于腹部、臀部、大腿根处及手臂的“橘皮组织”是让很多女人头疼的问题,也是窈窕曲线和光滑肌肤的大敌。
“橘皮组织”又叫“蜂窝组织”、“海绵组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皮下脂肪。当你用双手虎口呈V字形,沿着身体向下用力推压时,皮肤会出现一个个如蜂巢般的浅窝,那就是“橘皮”了。
“橘皮”的形成是因为脂肪细胞变大,细胞间隙变小,挤压毛细血管,导致水分滞留在脂肪层,皮肤表面出现了像风干的橘子皮一样皱皱的、凹凸不平的状况。所以,“橘皮组织”这个名字很形象。
一般来说,梨形和苹果形身材的人很容易出现“橘皮”,这多和遗传因素有关。由于年龄的增长,皮下的纤维组织增厚,表皮同时变薄,也会凸显皮下小浅窝,出现“橘皮”。还有,由于长时间久坐和身体机能衰退,会导致血液循环和排泄系统出现障碍,脂肪很容易积聚在纤维网中,使身体不能通过血液吸取足够的氧分和营养,有毒物质(包括脂肪)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是导致“橘皮”从腿背至腰腹蔓延的一大原因。
许多看起来很瘦的人也会出现“橘皮”,包括模特、艺人等等,为了保持窈窕身材,长期处于饥饿节食状态,常会不小心在休假期间放松自己大吃美食,急速地胖了几公斤之下,又快速地用吃药或是节食的方法减肥。一来一往的快速胖瘦,皮肤在突然失去支撑的情况下无法立即恢复原位,这时最容易产生“橘皮”组织。
据个人经验,要完全消除已经形成的“橘皮”比较困难,有一个办法对于产生初期的“橘皮”组织可以起到不错的改善效果。具体做法是:
洗澡时先用温水洗30秒,再用凉水洗30秒,反复进行,一冷一热,交替5次,最后用温水冲淋。冲淋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冲淋上肢、下肢、腰部、胸腹、背部、头顶。沐浴时用淋浴头的按摩水柱冲淋臀部和大腿,然后用淋浴头做打圈运动,帮助排除体内毒素,还可以配合用带按摩齿钉的刷子对赘肉部位进行刷洗、按摩。每天一或两次。这样可刺激血液循环,使组织液重新流动,紧致结缔组织,还有消脂的作用。冲淋时水温一定要注意,热水最好在40℃左右,凉水在17℃左右。
冷热水交替浴 消除长期电脑桌前引起的肩颈僵硬
长期坐在电脑桌前引起肩颈僵硬,颈部无法转动,贴着药膏效果也不佳,想从事伸展操或其他活动又很累人,可以考虑使用冷热水交替浴。冷热水交替浴是以热水和冷水交替冲洗患部,促进血液循环。如果 全身痠痛就要泡在浴缸里,再出来冲洗温水;如果是肩部或腰部痠痛用淋浴即可。
首先一定要用水温40度左右的热水冲2~3分钟,身体暖和起来后用17度左右的冷水冲2~3分钟。由于温差很大,一开始不习惯的人,冷水水温稍微高一点也无所谓。
以上述热水、冷水交替冲水5次,最后要以热水冲洗。冲洗之后身体一定会觉得舒畅无比。
熟悉头部以及肩颈的经络循行路线,有点像在原始森林里旅行,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藤蔓,抬头是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个人在林间小道穿来穿去。到了背部,忽然像到了一片开阔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由得想张开双臂,尽情拥抱沁人心脾的蓝天、阳光与空旷。
循行背部的经络相对比较少,主要是太阳经和督脉。这里所说的背部,主要指躯干后侧中焦、上焦的区域范围。
李老师来针治失眠,我刚下好针,他又问背上疼痛能不能针一下?当然行啦。一揽子解决问题,本来就是黄帝内针的特色。李老师背部的不适症状在左肩胛骨下缘和脊柱正中。
识证是中焦,经络为太阳经、督脉。
按左病右治法则,取右手后溪穴一针。然后让李老师活动肩背。松了,好了。李老师说。
李老师背部这个症,用太阳经支正穴、督脉后溪穴两针也是个思路。但是后溪穴一针为何奏效?后溪穴既是太阳经的部下,也是督脉的干将,从三焦同气来看,也正好对应中焦,这么多同气,犹如三千宠爱在一身,自然是较为理想的下针点。
黄帝内针用针不在多,能一针解决的就不用两针、三针,其要领在于对症的把握。症在何经何络、在三部哪一部,心里时刻要明明白白。
大姐有次电话我,说身上痒的难受,觉也睡不安稳,能不能扎针?我说晚上来试试。大姐这个症,几乎每年都在冷热交替时发作,往常用金银花煮水擦洗,几天也就会好。这次不同,擦洗了几次没有明显改善,痒的面积也比往年大。大姐瘙痒的不适症状,主要分布在 后背、大腿后侧以及腘窝, 脚背二、三趾之间 也有症状。
上中下三焦都涉及,经络主要是 太阳经( 后背 、大腿后侧以及腘窝),督脉(后背中线)、阳明经(脚背二、三趾之间)。
这种大面积的瘙痒,没有具体的不适症状点位,似乎一时很难找到下手的同气点。如果被这样的判断牵住牛鼻子,那就不是黄帝内针的思维。
遇到复杂或者吃不准的情形,第一选择是回到内针法则。后背及大腿后侧以及腘窝瘙痒症状面积再大,三焦定位无非还是上、中、下,经络也就涉及督脉和太阳经,方法也还是在经刺经、在络刺络。
症状无法区分左右,那就按照男左女右取穴,在太阳经支正穴、小海穴以及督脉交会穴后溪穴各刺一针。
太阳经支正穴“表里倒换”至少阴经通里穴一针。
然后,取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两针调中。
阳明经、太阴经这两针也可以看作是后病前治,后背(太阳经、督脉在躯体之后)为阳,胸腹为阴(阳明经、太阴经在躯体之前),阳病治阴、从阴引阳。
进针不久,大姐就说后背以及大腿后面不痒了,脚背症状也减轻了很多。
脚背症状在阳明经区域,下病上治,在手部阳明经合谷穴刺入一针。同时,表里倒换太阴经鱼际穴一针。这两针,正好又与曲池穴、尺泽穴两针形成上下倒换。针入的同时,脚背瘙痒症状消失。留针结束,大姐的不适现象已然不见。
第二天,大姐告诉我原来的地方不痒了,转移到 肩前和右边腰 侧去了。我又仔细问了问症状,肩前主要是太阴经区域,腰侧主要是少阳经区域。那天大雨,大姐从乡下上来不方便,我就嘱咐正在学内针的姐夫自行施针。
肩前取太阴经,怕姐夫一下子搞不定,让他同时“表里倒换”至阳明经。
右边腰侧取少阳经,同时“表里倒换”至厥阴经。
第三天,大姐说瘙痒症状全部退缩到小腿和脚板上去了。我请姐夫继续随证治之,就这样把那些不适症状打发回去了。
第四天,大姐又微信我,说还有件事更奇怪,走了一年的“大姨妈”回来了。大姐现在这个年龄,正好是更年期的档口。黄帝内针是 调中 的,大姐这个小插曲,再次证明此言不虚。
今年春节前,正是辞旧迎新最忙的时候,有个加班加点经常熬夜的朋友得了带状疱疹,欲遵医嘱回家休息。我建议他试试黄帝内针。他愣了一下,针灸能治带状疱疹?可以试试啊!我笑着说。朋友犹豫了一会,接受了我的好意。朋友带状疱疹患处在后背中间的左侧,约有巴掌大小。
识证是中焦,经络为太阳经。
首先在太阳经后溪穴、小海穴各进一针,然后上下倒换太阳经腕骨穴、支正穴。支正穴、小海穴分别表里倒换至少阴经通里穴、少海穴。
同时调中,针刺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再上下倒换掌部阳明经合谷穴、太阴经鱼际穴,腕部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阳明经、太阴经这几针,既有后天脾胃调中之意,也有后病前治之用。
这次下手也没有往日那么“温柔”,尤其对阳明经、太阴经这么多倒换,主要想尽可能发挥调中的力量。
考虑到他说最近加班加点经常熬夜, 又加了厥阴经内关穴、少阳经外关穴两针,这两个穴位除了跟肝胆二气有关,还分别是阴维脉和阳维脉的交会穴,等于给朋友增设了一道阴阳调和的保障线。
针入不久,朋友就告诉我,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往里收,痒痛的症状渐渐减轻。留针结束,患处的颜色已由原来扎针前的暗紫色变为浅红色,丘疹状隆起物的边界也变得十分清晰。
第二天行针前,发现患处较昨日相比已经明显变小。如此用针三次,患处就由连片结块的症状,变成了零星散布的疹子,后来又扎了三四次,前后十天左右,朋友的背部就恢复如常。
用针期间,没有挂水吃药,也没有采取其他措施。至于痒痛等不适,首诊之后就没有痛过,仅在触碰衣物时有轻微瘙痒;三诊后,所有不适症状均未再出现。
这个案例让我更深切的体会到,不能机械地理解随证治之的意思,不能囿于患处之症所在的狭隘空间。杨真海师父说,黄帝内针是调中的,这句话,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小贴士:背部不适症状,识证为上焦、中焦,经络主要为太阳经、督脉。
一般按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求同气若症在两侧,以相对严重的一侧作为主症;若症在中间或两侧症状基本相似,可按男左女右求同气。
取穴可以《黄帝内针》“三焦经络(同气)”章节所给出的穴位为据。
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如用针效果不佳,可采取阴阳倒换办法强化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