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第一胸椎,至上而下第一个突出是颈椎第七节,下面的就是胸椎第一节,这是在不做X光片检查时通过手摸的方式来确定椎体位置的方法,由于人体的差异,有的大一点而已,这根平时的工作生活习惯及姿势有关,但是如果大的异常不排除疾病的可能,有可能是增生(骨刺),要想具体弄清拍一个X光片就可以了。
人类脊柱由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1个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和1个尾骨(由4个尾椎融合而成)及1条脊髓、23个椎间盘和椎间韧带等软组织构成,脊柱的椎管容纳脊髓,椎间孔为脊神经和血管的通道。
脊柱是人体的中柱,它上承头颅、下连骨盆,是一个具有4个生理弯曲,富有弹性,且能做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的综合性结构。具有构成躯体框架,承受和传递体重及负荷,保护脊髓、缓冲震荡并参与胸腔、腹腔、盆腔的构造及带动肢体运动,保护胸、腹及盆腔内重要脏器等重要功能。
从脊柱正面看:椎体从上到下逐渐加大,到骶椎上份最为宽阔,是因为人体直立后,身体下部承受的重力比上部为大。骶椎耳状关节面以下的骶、尾椎因承重骤减,所以体积迅速变小。
从脊柱后方看:正常情况下,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纵嵴,应在同一直线上。
从脊柱侧面看:脊柱呈现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腰曲凸向前,而胸曲、骶曲凸向后。脊柱的生理弯曲使脊柱更具有弹性,它可减轻运动时对脑组织和内脏器官的震荡,有利于人体重心的维持和适应人体活动的灵活性。
颈椎的棘突较短,近似水平位。胸椎的棘突较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胸椎中份的棘突几乎呈垂直位,胸椎下部的棘突与腰椎棘突相似,接近水平位。人体在胚胎时,脊柱只有一个凸向后的背曲,出生后当婴儿开始抬头时出现颈曲,婴儿开始坐和站立时出现腰曲,此时保留下来的背曲即为胸曲和骶曲。腰椎从侧面看,棘突呈垂直的板状,几乎水平地突向后方。
脊柱除具有支持身体、保护脊髓的功能外,还有很大的运动功能。两个相邻椎体间通过椎间盘及上、下关节突关节、韧带等连结,是相对稳固的,运动范围很小,但各椎体间运动的总和却使脊柱的运动范围很大。脊柱可作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颈椎和腰椎由于没有骨性结构与之相连结,加之其椎间盘厚度较大,棘突呈水平位排列,因而其运动范围较大;而胸椎因有骨性胸廓与之相连结,其椎间盘厚度较薄,棘突呈叠瓦状排列,从而限制了其运动范围,活动幅度较小;而骶椎因与骨盆通过凹凸不平的耳状关节面紧密连结,并有紧张的关节囊和坚强的骶髂骨间韧带等连接进一步加强了其稳定性,这一结构很好地适应了脊柱将所承受的重力向骨盆和双下肢传递,因而其运动范围极小。而尾骨是由4个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两侧有相互拮抗的肌肉、韧带固定,所以尾骨是不活动的。
1 腰部疾病有哪些 (一)腰部软组织劳损
腰部软组织劳损属中医学“腰痛”、“腰脊痛”范畴。常见原因是:
①长期弯腰工作或工作姿势不良。腰肌长时间处于牵伸状态,形成了积累性的劳损变性。
②急性腰肌损伤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损伤组织未得到充分修复而遗留慢性腰痛。
③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腰部外伤、腰肌过度疲劳或下肢畸形等也易发生腰肌劳损。
在诸原因作用下,首先引起创伤性软组织炎性反应,到后期则因创伤性炎性反应程度不同而导致软组织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其结果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及营养血管而导致腰痛及放射痛。临床上腰部软组织劳损实际上包括腰肌、筋膜、韧带、髋关节等多种复合组织的损伤。
(二)腰部肌筋膜炎肌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为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腱、腱鞘、肌膜、韧带、骨膜和皮下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多因风、寒、湿所引起,亦可因损伤、感染、风湿热或寄生虫感染而发生,前者称原发性,后者称为继发性。腰背部、骶髂部为好发部位。
(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棘 上、棘间和黄韧带都是由密集的胶原结缔组织构成,是纤维关节的重要结构。它们将相邻的骨体连接在一起。它带有柔性、屈折性,以便于关节活动。另一方面,它 有足够的强力和牢靠性。可以耐受强大的拉力但不能伸长。因此,在急性扭伤时,韧带易被断裂;在持续或间断牵拉时韧带将松弛。一旦韧带失去弹性就不易恢复原 有的力量。
(1)棘上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是体力劳动者的常见病、多发病。损伤后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常导致慢性韧带 劳损而不能胜任繁重劳动。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顶上的索状纤维组织。据统计,73%止于第4腰椎,22%止于第3腰椎,仅5%止于第5腰椎。由于该解 剖特点使下腰较弱,又是最活动区。据报道中年人可有75%的人有棘间韧带变性,加之局部外伤,故韧带极易在该处撕裂。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韧带皆受骶棘肌保 护而免受损伤。当人体充分弯腰搬移重物时,骶棘肌处于松弛状态,臀部肌肉和大腿后部肌肉收缩。以腰椎为杠杆将重物提起。支点常位于腰骶部,此时因无骶棘肌 保护,所以重力全落在韧带上。当脊柱突然屈伸时,极易造成棘上韧带从个别棘突上撕脱。尤以下腰部和腰骶部多见。
棘上和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虽然范围很小,却会造成严重的腰痛或伴有腿痛。
(2)棘间韧带损伤:
棘 间韧带既有助于脊椎之间的活动,但也给予其一定的限制。它处于相邻的棘突之间,呈长方形,其腹侧与黄韧带相连,其背侧与背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 这3条韧带构成一个统一体。在日常生活中,背部的屈、伸动作经常使棘突分开和挤压、相互摩擦。从而造成棘间韧带牵伸和挤紧。日常机械性摩擦会引起变性。
棘间韧带只能在变性的基础上外力作用下而发生不同类型的破裂和松弛。韧带内含有神经纤维,对痛觉最为敏感,故韧带破裂或松弛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 1、2腰椎后部厚度大于前面;第4、5腰椎与之相反,而第3腰椎的椎体前后厚度相等。第3腰椎的横突比另外4个腰椎横突长,因此背部肌肉的牵拉杠杆力最 强,尤其是横突左右不对称或横突向后偏斜时。当腰椎左右侧弯及扭曲活动时牵拉更甚。附着在横突上的有腰背筋膜的深层及腰方肌。当这些肌肉单侧收缩时,可使 腰部向同侧前方弯曲,使横突与肌肉筋膜附着处受伤从而造成多个小肌疝。同时也可因肌肉收缩牵拉而使腰神经感觉支受牵拉而产生疼痛。此病尤以青壮年多见,大 多数患者都有损伤史,这与腰部活动范围广、负重多有关。特别是经常弯腰或突然扭转、动作不协调时则更易发生。
2 脊柱周围的肌肉分布
脊柱周围的肌肉从位置上看分别位于脊柱的背侧和前外侧。它们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柱。
(一)背侧组主要包括颈、背部的浅层、深层肌及作用于骨盆的臀肌和股后肌。
1、浅层:均起自棘突,止于肱骨上端及肋骨,以运动上肢及肋骨。在项部及背上部有斜方肌、背下部有背阔肌。其前方有肩胛提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在腰部有下后锯肌。
2、 深层:深层肌主要维持脊柱的挺伸,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有夹肌和骶棘肌(夹肌包括颈夹肌等),前者自项韧带和上位胸椎棘突向外下斜行。止于枕骨及颈椎横 突。可使颈后伸、侧屈及向对侧转头;骶棘肌亦称竖脊肌,起自骶骨和髂嵴,向上分为多肌齿,可止于椎骨、肋骨,最长者可达枕骨。全肌可分为外侧的髂肋肌、中 间的最长肌及内侧的棘肌。一侧骶棘肌收缩,使脊柱侧屈;双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仰头。短肌有横突棘肌,位于骶棘肌深层,起自横突,向内上止于棘突。自 浅入深有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及横突肌、棘间肌等。它们可使脊柱挺伸、侧旋、侧屈。在枕部深层有枕下肌,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及头后小直 肌。它们可使头回旋和后仰。
3、臀部和股后部肌:如臀大、中、小肌及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等。可维持骨盆后仰。
(二)前外侧组1、 颈部: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可间接作用于脊柱。进行仰头、屈项及向对侧转头等运动。深层则位于脊柱的前方和两外侧。前者有头长肌和颈长肌,参与头的前俯和颈前 屈。后者包括前、中、后3对斜角肌。它们起自颈椎横突止于第1和第2肋。前斜角肌可起于第3-6颈椎前结节或后结节。故而第3-6颈神经根一穿过前斜角肌 起点外行。当该肌紧张时可牵拉相应的脊神经根。反之,脊神经根处病变时亦可引起前斜角肌紧张甚至痉挛。
2、腹部:腹前外侧群肌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除容纳保护脏器、增加腹压外,还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腹后壁的腰方肌亦可侧屈脊柱。
3、起自腰椎体、横突等的髂腰肌向外下走行,止于股骨小转子,能使脊柱和骨盆前屈。
背痛是一种症状,可以见于多种疾病。有的疾病比较严重,需要认真对待,如胸椎的外伤骨折、结核、肿瘤等;有的背痛症状较轻,往往是由于背部受凉、姿势不良引起,不必过于焦虑。
除了由严重疾病引发的背痛外,一般由受凉、劳累、姿势不良和脊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背部疼痛,先要明确诊断,再对症治疗。切不可未查清病因就肩痛医肩,背痛医背,贸然采用按摩、刮痧、拔火罐等,以免误诊误治,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