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背上的棕色括号是起什么作用?

蚕宝宝背上的棕色括号是起什么作用?,第1张

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门和气管系统组成,蚕宝宝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器管与外界联系的通道,称为“气门”,又称“气孔”。

昆虫的气门通常有绒毛状或栅状的结构,起过滤作用,以阻止灰尘和有害物质进入体内;有的昆虫种类的气门具有开闭功能,可根据需要开闭,调节体内水分,阻止异物侵入。

问题一:怎样分辨蚕的公母 蚕的卵、幼虫(蚕宝宝)、蚕蛹、蚕蛾身体上一些特征,都可以用来鉴别雌雄性别。但是应用最广的是,识别老龄蚕宝宝、蚕蛹和蚕蛾的雌雄。

识别蚕宝宝雌雄,最可靠的特征,是腹部第八、九节:雌蚕第八、九节腹面有四个透明小点;雄蚕第九节腹面中央,有一个透明小点。

识别雌雄蛹的特征,也是利用腹部第八、九节处的构造。雌蛹的腹部第八、九节腹面中央,有一条直线,把第八、九节从中恭隔开来;而雄蛹的腹部第九节腹面中央,有一对小突起。

至于雌雄蛾的分别,除掉鉴别触角、腹部大小等特征外,最可靠的是鉴别雌雄蛾的外生殖器,例如雌蛾的交配孔附近有一片黑色骨板,雄蛾有成对的抱握器等。

蚕上蔟后经4天左右化蛹,蚕蛹蛹体呈纺线形,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在其腹面长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胸部有3个体节和3对胸足、2对翅;腹部有9个体节,在第8腹节腹面正中有“x”形的线纹,第9腹节腹面正中有一个褐色小点,分别为蛹期雌雄性别的体表特征,蚕种繁育上往往以此为依据在蛹期鉴别区分雌雄。蚕刚化蛹时,蛹色淡黄,蛹体嫩软,随蛹龄推进逐步变为**、黄褐色和褐色、蛹皮也渐趋硬化。蛹期经过约12一15天,待蛹体再度受柔,蛹皮适度起皱呈土褐色,则已接近发蛾。蚕蛹富含营养,可作食品或饲料,也可提炼蛹油和蛹蛋白作化工或医药原料

问题二:蚕怎么分公母 蚁蚕第一次蜕皮前的时候辨认方法:

小而黑的是雄蚕,相对颜色浅而个大的是雌蚕。

大蚕的辨认方法:

长大了都变成白色,看 ,尖的是雄性,圆的是雌性。

老龄蚕(幼虫)的辨认方法:

雌蚕第八九节腹面,有四个透明小点,雄蚕第九节腹面中央,有一个透明小点。

蛹的辨认方法:

雌蛹的腹部第八九节腹面中央,有一条直线,把第八九节从中分隔开来,而雄蛹的腹部第九节腹面中央,有一对小突起。

(成虫)蛾的辨认方法:

雌蛾的交配孔附近有一片黑色的骨板,而雄蛾的外生殖有成对的抱握器。

问题三:如何分辨蚕的雌雄 识别蚕宝宝雌雄,最可靠的特征,是腹部第八、九节:雌蚕第八、九节腹面有四个透明小点;雄蚕第九节腹面中央,有一个透明小点。

zhidaobaidu/question/50186834

问题四:怎样看出蚕的公母呢? 我在参观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时,发现很多研究人员都在解剖家蚕,小蚕宝宝非常可爱。我问这些研究人员是否可以在外形上区分家蚕的性别,但是了解到只能在蛹期和成虫期才能鉴定。那如果蚕农伯伯在蚕业生产上需要尽早知道所养的是雄蚕还是雌蚕,以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或选择,是否可在幼虫期鉴定性别呢?研究人员说可以尝试用先进的DNA标记技术来对家蚕幼虫的性别进行鉴定。

一、实验意义:

1、 家蚕是一种经济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蚕丝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对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通过家蚕饲养,对家蚕的生活史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可更好地了解家蚕产生蚕丝的过程。

2、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以DNA (脱氧核糖核酸) 作为遗传物质,DNA 是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本实验,可了解和掌握如何从生物组织中提取得到DNA。而从实验中所得到的家蚕DNA又可以在以后用于家蚕的遗传分析,研究家蚕产生蚕丝的质量调控机理,同时为家蚕的品种选育提供指导,以培育优良的家蚕品种。另外本实验是生物学实验的基础,所有家蚕分子生物学的实验都在此基础上展开。

3、家蚕早期性别的区分对蚕丝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雄蚕由于体格强健,感染病原菌的可能性低,而且产出的丝比雌蚕多,同时雌蚕在制种时又有较多的需求,因此在蚕业生产上希望多饲养雄蚕。但通过外形来鉴定蚕宝宝的性别,只能在蛹和成虫期进行,本实验在幼虫期就可鉴定蚕宝宝的性别,解决了蚕农伯伯在蚕业生产上需要尽早知道所养的是雄蚕还是雌蚕这一难题,在蚕业生产上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除此之外,区分雌雄蚕的关键是在于来自父本和母本的遗传信息上存在差异,通过相关标记的开发,可以了解到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家蚕的饲养方法。

2、初步掌握家蚕DNA的提取方法和原理。

3、了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浓度、纯度的原理、意义和操作方法。

4、利用DNA标记技术鉴定蚕宝宝幼虫的性别。

三、实验原理:

1 家蚕饲养:

家蚕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在一个世代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成虫交配后再产下下一代,完成整个生命周期。

2 DNA抽提

DNA是生物生命信息的基本内容,通过提取获得目标个体的DNA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DNA提取中,所得到的DNA的纯度是衡量本实验是否成功的标志,期间要去除对DNA的纯度影响最大的杂质:蛋白质和RNA。其关键点为:1)用蛋白酶K酶解蛋白;2)用有机溶剂将蛋白质变性,再通过离心作用沉淀蛋白质;3)用RNA酶将RNA 酶解以避免抽提中RNA对DNA的影响

3 性别区分

家蚕是真核细胞生物的一种。它们的遗传物质分别来自于父本和母本。母本的合子是ZaW,而父本的合子是ZbZb。雌性中Za与雄性Zb的差异会在后代中得以体现。如果是雌性后代,合子为ZbW,如果是雄性后代,合子为ZaZb, 反映在DNA条带上就是雌性为一条带,雄性为两条带。

四、实验材料:

1、 家蚕的卵(用于家蚕的饲养)。

2、 从饲养中获得的家蚕的五龄幼虫(用于DNA的提取和性别鉴定)。

五、实验步骤:

1、 家蚕的饲养:

家蚕以卵繁殖,约经10天左右孵化成幼虫。卵在孵化前2天左右颜色会变黑。刚孵化的幼虫,体呈褐色,形似蚂蚁,又叫蚁蚕。蚁蚕通过摄食迅速生长,体色逐渐变淡转呈青白色。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蜕去旧皮,生伐为较宽大的新皮再继续生长,这称为蜕皮。家蚕在蜕皮过程中,新皮形成时需要睡觉,称为眠。眠又是划分蚕龄的界限,蚁蚕摄食后称第1龄蚕,第一次眠后称第2龄蚕,依次类推,第四次眠后称第5龄蚕。每个龄期>>

问题五:蚕怎么分公母? 是桑蚕吗?

教你你个方法,先喂一段时间,等它结茧,茧子黄的就是母的,白的就是公的

还有个方法:雌蚕在蚕的尾部第八和第九腹节腹面,左右对称地各有一对乳白色的小圆点(共四点),分别称生殖前盘和生殖后盘,雄蚕则在第八和第九腹节的腹面交界处中央显有一个椭圆形的小点,称小囊体。

问题六:蚕变成飞蛾后怎么区分公母 蚕变成飞蛾后公母区分:

1,公蛾细小些,偿蛾粗大

2,公蛾头部触须窄,母蛾头部触须宽

雌蛾肚子大,透过肚子可以看到没有受精的卵,它的尾部还有两个淡**的卵状香水囊,能分泌香气呼唤配偶。翅膀也非常小,有时远看几乎看不出来,只是一根白色的肉段爬的也很慢。而雄蛾很像菜粉蝶,翅膀振动快以便寻偶,身体瘦小爬动快。

问题七:蚕结茧后怎样辨别公母 黄的是公的白的是母的,其实蚕的幼虫在腹部第八九节上,有明显的雌雄差别特征:有四个透明小点时,是雌蚕;中央只有一个透明小点的,是雄蚕。

蚕变黑可能是由于品种不同,或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在蚕的生长过程中,当它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是褐色的,比较细小,非常像蚂蚁,因此被称为蚁蚕。两三个小时就会进食桑叶。蚕宝宝的食量大,生长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身体的颜色会慢慢变淡,变为白色或者淡**。如果变黑且不吃桑叶,可能是生病了,需要进行治疗。

健康蚕的蚕粪为六角柱状,墨绿色,有一定硬度(在蚕座上滑动沙沙作响),如排软粪,形状不规则(除上簇前)粘于尾部有水泌出,多属体弱病蚕。一般健康蚕体色青白而有光泽,如发黄无光泽,甚至皮肤出现病斑点的为体弱或已在发病。看蚕体态。蚕体匀整,尾角翘起为健康蚕,如蚕体环节肿胀或胸部透明发黄,尾部缩小,尾角下垂为病蚕。

看动态。用口轻吹蚕体,个个头胸抬起,反应灵敏,为健康蚕;如反应迟钝或若无其事的表明蚕体不强健。如蚕匍伏不动或隐伏蚕座中,或向蚕座四周卵乱爬的多为体弱蚕或病蚕。蚕室内闻到空气清新,有桑叶清香味一般为蚕健康,若闻到臭腐、浑浊味,表示蚕已有发病,要及时处理。蚕病预防措施

(1)蚕室、蚕具要专用。

(2)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要进行消毒。

(3)养蚕批次安排要做到批批清,不能大小蚕同室混养。

(4)推广小蚕共育,精心护理小蚕。

(5)坚持卫生防病制度,入蚕室要洗手、更衣、换鞋,坚持用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6)注意微气候调节,大蚕防高温多湿,加强通风。

(7)适当添食氯霉素或其他抗生素。

常见的真菌病有白僵病、黄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四种。

(1)白僵病

发病较快(3~7天)。患病后期,行动呆滞,临死时,头胸伸出,稍吐水,尸体逐渐由软变硬,大多出现油浸状褐色小斑点,尾部几个环节呈桃红色,逐渐僵硬发白。

(2)黄僵病

大致症状与白僵病相仿,不同的是蚕身上出现黑褐色大块圆病斑,死后尾部几个环节甚至整条死蚕呈现紫红色,远比白僵死蚕出现的桃红色要深,待菌丝覆盖全身并长出孢子后僵蚕带淡**。黄僵病出现病斑的蚕有时会经过蜕皮而自愈,而白僵病不能自愈。

(3)绿僵病

绿僵病多在晚秋蚕期发生。病蚕症状似白僵蚕,只是黑褐色病斑较大,可跨越两个环节,呈不规则轮状,外浓内淡。死后体表分生孢子长出较慢呈鲜绿色。

(4)曲霉病

高温多湿及小蚕期易感发病。小蚕患病头胸膨大,体皮紧张,死后体表长出黄绿色霉菌孢子,一眠病死蚕多潜伏在蚕沙底下不易发现。大蚕患病体表有1~2个大型暗褐色病斑,与绿僵病斑相反,病斑中部色深,周边渐淡,有时病斑长在尾部肛门附近,常伴有粪结或脱肛现象,死后从病斑处长出黄绿色分生孢子。和黄僵病一样,大蚕得病有的能经蜕皮而自愈。

蚕的两侧分布着黑褐色的气孔,下方分布着8对脚。具体结构:蚕的身体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头部、胸部、腹部,共13节,其中头部有口和6对单眼,胸部有3对尾端尖突的脚(胸足,位于第1-3节),腹部有4对圆形肉质的脚(腹足,位于第6-9节,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到处爬),以及1对尾足(位于第13节)。

一、蚕的头较小两侧各分布着黑褐色的什么下方有什么

蚕的两侧分布着黑褐色的气孔,下方分布着8对脚。具体结构如下:

1、蚕的身体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头部、胸部、腹部,一共是13节。

2、蚕的头部有口和6对单眼。胸部有3对尾端尖突的脚,称之为胸足,具体位于身体的第1-3节。腹部有4对圆形肉质的脚(称之为腹足,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到处爬),以及一对尾足,其中腹足位于身体的第6-9节,而尾足位于身体的第13节。

3、在蚕的背上有着一个尾角,位于蚕身体的第11节。

4、在蚕的第五环节上的背部有着半月形的背面斑纹,尤其是在蚕进入四龄期后更为明显。

5、蚕的身体两侧有着两排小黑点,叫做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一共有9对。

二、蚕的生长过程

1、蚕卵

刚产下时为淡**,长约1mm,宽约05mm。经过1-2天之后,逐渐变成赤豆色。接着再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者是紫色。到了即将孵化的时候,蚕卵变成紫黑色,孵化而出后,变成白色或淡**。

2、蚕

(1)蚕一共需要经历4次蜕皮,共分为5个龄期,分别为1龄蚕、2龄蚕、3龄蚕、4龄蚕、5龄蚕。

(2)蚕刚孵化出来的时候,长约2mm,宽约05mm。在经过不断蜕皮成长后,到了5龄期的时候,体长为6-7cm,重量为蚁蚕的1万倍左右。

(3)5龄末期的时候,蚕逐渐老熟,并吐丝结茧。

3、蚕蛹

(1)蚕蛹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其中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腹部鼓起,长有9个体节。

(2)刚开始,蚕蛹体色为淡**,软嫩,后续逐渐变成**、黄褐色或褐色,蚕蛹表皮也逐渐变硬。经过12-15天左右,蛹体逐渐变软,蚕蛹的表皮微微皱起,变为土褐色,此时蚕蛹即将变成蚕蛾。

4、蚕蛾

头部为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没有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它可能的病了!

1、血液型脓病:

①传染途径:病源体经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及野外昆虫的互相感染而引起蚕儿发病。从感染到病菌到发病约经过5—7天时间,小蚕期发病较快,大蚕期发病较慢,主要发生在3—4眠前后及大蚕将熟蚕时。

②症状:蚕体肿胀,体色乳白,行动狂噪,常在蚕座四周及窝边爬行,皮肤易破, 爬行过的地方留有乳白脓液的痕迹,死亡后,蚕体腐烂发黑,由于发病时期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可分为:

不眠蚕:各龄眼前发病的蚕,皮肤紧张发亮,不晚桑叶,在蚕座中狂燥爬行不能入眠,最后皮肤破裂流脓而死。

高节蚕:在四、五龄盛食期前后发病的蚕儿、环节间膜高起,形状竹节。

起缩蚕:5龄饷食后不久发病的蚕儿,皮肤松驰,起节间膜后叠折成环状,体躯缩小,逐渐停食,多成环缩蚕。

脓蚕:5龄盛食期到催熟期发病,全身肿胀,体色乳白。

2、中肠型脓离子与空头性软化病

中肠型脓病与空头性软化病均是由病毒引起,各批造蚕均可发生,但发生较严重的季节是第3—6批蚕,此时是高温季节。

①中肠型脓病症状:蚕儿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眠起不齐,发育缓慢,病蚕蚕体瘦小,食桑减少或不食桑,各龄起蚕发病呈缩蚕;4—5龄二三天后发病,病蚕胸部略透明,病重时完全不食叶,腹部较肿胀,尾部萎缩;病蚕爬已窝边吊滞不动而后以出大量胃液而死亡。

②空头性软化病症状:各龄饷食1—2天出现起缩蚕,特别是五龄起蚕发生较多,病蚕少食桑或不食桑;存各龄盛食期特别是5龄期多发生的空头蚕,病蚕头胸昂起,胸部膨大,上半身透明或全身透明,少食桑或不食桑。

3、细菌病

主要是病菌通过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的途径而传染给蚕引起发病

①细菌性肠胃病:主要症状是:饷食后不食桑,蚕体皱缩瘦小,蚕体前半部消化管有桑叶,充满着消化液,外观呈半透明,病蚕排稀粪,也叫是起缩、空头,疴痢等症状。

②黑胸和灵菌败血病:属急性病,一般感染24小时死亡,死后尸体胸部膨大变黑的为黑胸败血病,死后尸体有褐色小斑点,全身软化变红褐色,皮均破,流出红色臭水等症状的为灵菌败血病。

③ 瘁倒病:主要是通过食下传染而引起发蚕发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食下大量病菌时,就急性发作,感染后半小时停业食叶前半身僵直、胸部、尾部萎缩空虚,轻度感染时发病较慢,经2—3天陆续死亡。

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073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