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对人体动态技法的要求

陈式太极拳对人体动态技法的要求,第1张

1胸背:陈式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是要含、要虚、要松。陈鑫说:“胸要含住劲,又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胸部含虚和胸间松开,可以自然形成 腹式呼吸,使呼吸深长

2腰脊:人在日常生活中,行走坐卧,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腰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

3腹部:陈式太极拳对腹部的要求是要“合”。陈鑫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

4臀部:陈式太极拳对臀部的要求是要“泛”。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曾多次提出臀部要“泛起”

1胸背:陈式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是要含、要虚、要松。陈鑫说:“胸要含住劲,又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胸部含虚和胸间松开,可以自然形成 腹式呼吸,使呼吸深长

2腰脊:人在日常生活中,行走坐卧,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腰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

3腹部:陈式太极拳对腹部的要求是要“合”。陈鑫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

4臀部:陈式太极拳对臀部的要求是要“泛”。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曾多次提出臀部要“泛起”

一、手型: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手型分为掌、拳、勾三种。

1.掌:武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食指领劲,用意不用力。掌形成瓦棱状。

2.拳:武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拳握的不宜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武式太极拳的勾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二、步型: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步型分为开立步、弓步、虚实步、侧弓步、仆步、独立步、跟步、实转步、扣步九种。

1.开立步:武式太极拳开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武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武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基本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武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基本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外侧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脚尖向外撇,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两脚成丁八字,前腿弓,后腿蹬,成侧弓步。

5.仆步武式太极拳仆步的基本要求是:以左仆为例: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

6.独立步武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7.跟步武式太极拳跟步也称随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不管是进步还是要撤步,另一条腿或是向前跟或是向回撤,使两腿统一如一条腿,转换灵活。拳论云:“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和“进退须换得灵”。

8.实转步武式太极拳的实转子步是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身体旋转时,必须以实脚跟为轴,虚脚掌辅助转动。

9.扣步武式太极拳的扣步也称掼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以历扣步为例:左脚站稳,历脚横扣手左脚尖前,距离一脚远,扣步是武式太极拳在技击中的主要步形,可左右练习。

三、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2.肩对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它是指练拳的时候,肩关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也不可前扣或后张。肘要下坠,自然弯曲,不可僵直,结合沉肩做到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使手臂仍有圆转松活之意。

3.胸对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练拳时胸不可前挺,要明显内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松拔长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则能拔背,达到体态中正自然。

4.臀武式太极拳对臀部的基本要求是:臀部要收敛。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摇摆,,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使尾闾保持正中。

5.腰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为了气沉丹田和转动灵活;“沉”是为了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直”能使q节节松舒,有上下拔长之感,使转动时能够保持中正安舒,同时腰脊椎骨有后撑之意。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练拳的关键要领所在。

 练太极拳要掌握什么要领

 1、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必须放松,忌用拙力和拙劲。

 2、两足要虚实分明。太极拳的动作最忌犯双重、虚实不分的毛病。两足着地时,身体重心只能支持在左足或右足,不能平均分支在两足上。一虚一实,便于移动,动作必然灵活。太极拳讲的虚实和不能双重的要求,是说虚能转变为实,实能转变为虚。

 3、头要正直。太极拳所谓虚灵顶劲,就是头颈要自然地正直,不要偏斜,这样精神才能振作。目要正视(上眼皮放松),闭口藏舌(口不宜张,齿不宜切),要用鼻呼吸。

 4、肩须轻松。太极拳所谓沉肩垂肘,即要求两肩轻松、两肘松垂,这样上肢动作即能灵活,且将筋络引长。如果二肩不松,形成耸肩,肺部气量就会随之上伸,限于胸式呼吸。气不能深吸到腹部,则会影响呼吸运动。

 5、手要柔软。伸手忌僵硬,手指要舒展,掌心要充实。太极拳要求半握拳,不宜用力,要松柔。握拳若用劲,则肩肘僵硬,不能灵活“运用”。

 6、胸略内涵(即舒胸),目的在于解除胸间肌肉紧张。既不要缩胸,也不宜挺胸。

 7、背略直拔。即要求脊椎端正、背部肌肉自然松弛,以有助于涵胸和松肩垂肘的动作。

 8、腰要端正。练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任何动作都要受腰部的推动而动,腰部必须中正、不偏不倚。

 9、臀部要内收。否则,既影响呼吸运动,又致使身体上下形成两截不易灵活转动,运动不能完整统一。

 10、腿脚灵活。要做到身随步动、步随身换、变换灵活、虚实分明。

 练太极拳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有力是无力,无力是有力”的境界。若能如此,则全身各处定会放松,全身力量定能成为整体,继而发挥运用。如能长期坚持练习这套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建成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那时就可明显地看到它对人体所起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增强人的体质。

 练太极拳基本动作要求

 1、头正:虚领顶颈、两目内视、鼻尖对肚脐、两耳下垂、闭口卷舌。

 2、身直:直腰扩带、虚胸实腹、尾闾下垂、背拔胸舒。

 3、脚平:脚平屈膝、松胯圆裆(四平:脚平、胯平、肩平、两耳平)

 4、手长:沉肩坠肘、两臂松展、两弘弧圆、提腕沉指根空手心,中指与曲池成一线。

 5、运动(行拳)技术要求:头和身体腰先动,脚板平吸三鼎重,肩胯肘膝两四分两两两两合,梢中根身节节通。

 6、练功四步走:收心定意。舒展筋骨。协调平衡。修身养性。

 7、练成四层劲:第一绷劲。第二整体劲。第三缠丝劲。第四化劲。

 8、阴阳要平衡、虚实要分清: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

 练太极拳的基本步骤

 1、静坐

 上身要求如静立,下身要求坐在与小腿等高的椅子、屁股只坐三寸、两脚板与肩同宽平置地面。要天天练,要有内向思维和良性思维及立体思维(形象思维),使自己坐后浑身惬意。口诀是:一球充满二极(百会与尾闾)抻。

 2、晃海

 尾闾固定,上身直立不变地摇晃,内脏放松、过饥过饱不练。

 3、站桩(静立)

 面阴背阳,类似立正姿势,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分开(距离以大趾高骨处为本人一拳宽)、脚板四周均匀着地脚心空吸、重心在两脚心连线中点上。膝盖微曲对大趾根。尾闾垂对足跟。掖胯敛臀、松腰竖脊、虚领顶颈(要使脊椎骨节节松开)。松肩垂肘、舒胸开掖。两臂自然下垂、小指对裤缝、指根松、手心开、两中指尖通过重心意对。头正项直鼻对脐,双眼皮下松内视、脸部肌肉全部放松、牙齿微着、舌尖轻抵上颚舌根松。气沉小腹、呼吸自然。

 一般站15-30分钟,如惬意可延长。济生称此“为基本健康的路线”。要天天练,要练1-3个月,使己有了一种内抻劲即内劲方可练拳。口诀是:圆锥抻满天地通。

 4、行步(猫步或叫趟泥步)

 口诀是:三足鼎立下盘重。要天天练。

 5、学六大架势

 大捋。揽雀尾。搂膝拗步。倒撵猴。云劈手。野马分鬃

 6、学九式太极

 先定步学上身动作。再学下肢动作(上肢不动)。最后合成。

 太极拳基本技术

 基本姿势:

 练习太极拳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先求做到“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只有遵循一定的规格要求,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在整体动作中形成动力定型,即所谓“明规矩而守规矩”,才能“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技术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即“顶头悬”。太极拳练习时很讲究头部的端正、顶平、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合习处向上轻轻顶起,好象有根绳儿将头向上提悬似的。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平正,在运动时即使头顶上放一碗水也不能使它酒出似的。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颈项竖直,下颏里收。过分地向上顶劲,紧收下颏,会导致颈项的僵硬,动作便失去灵活。所以,顶颈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的基本技术。

 (2) 含胸拔背:

 含胸是习略向内含虚,使习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和两助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凡是运用化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而拔背则是为了有利于发发劲。

 (3)松腰敛臀:

 太极拳要求含胸,又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腰部松沉,整个背部向下略呈浅度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定性,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内收,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肌肉向外下方舒展,后然轻轻向前、向内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4) 圆裆松垮:

 裆即会阴部分。头顶百会习的“虚灵顶劲”要与会阴习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血上下贯通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两胯撑开,两膝微向里合,裆自然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裆自然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有一股裆产生出来。有了裆劲,下肢更加有力,从而桩步更加稳固。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要求步法轻灵稳固,两腿弯曲轮换支撑着身体进行活动。因此。髋关节必须放松,膝关节必须灵活,才能保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腿灵便。

 (5) 沉肩坠肘:

 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使肩肘向下沉坠,这时两臀由于肩、肘的沉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的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遒劲。这中遒劲,外似绵软,内实刚健,犹如“绵里裹针”。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一些微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样能使习完全涵虚,使脊背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微向里的裹劲。这样的沉肩坠肘才能使劲力贯穿到上肢手臂。

 太极拳的口诀

 1、预备势

 第一势来并步站,眼要平视松下肩,左胯右抽落右胯,左脚向左跨步来。

 预备势来开步站,收心忘事归练拳,呼吸自然内畅长,眼要平视神内含。

 2、起势

 两臂前搓松下肩,与肩同高变下按,右手抹眉两臂展,同时腰带右脚开。

 屈膝下蹲两手起,头顶松肩手变按,右手抹眉右脚开,两手翻转抱球来。

 3、揽雀尾左朋

 重心右移腰右转,两手抱球在胸前,提起左脚再左转,胯托左腿向前迈。

 重心前移蹬后脚,上下分手左朋生,面向正前眼远视,呼吸自然顶头悬。

 4、揽雀尾右朋

 重心后移左脚扣,重心左移两手随,腰向左转右手引,然后抱球到胸前。

 腰向左转带右腿,复向右转迈右腿,重心前移弓步成,屈臂向上右朋生。

 前拱后塌裆劲生,屈臂要圆易放松,意要放远内劲涌,身要平正不前倾。

 捋: 重心略后臂右转,随腰右转两手翻,复向左转坐后腿,手形不变随腰转。

 挤: 腰带右臂向右转,右臂外撑左手按,松圆远视要进身,外形不动内里转。

 按:

 重心后移两手收,头顶肩松沉下肘,左脚蹬地两手推,上身不俯要收臀。

 注意前弓和后坐,头顶收臀腰放松,后坐吸气上下随,前弓呼气上下合。

 5、单鞭

 重心后移身法正,腰胯带动右脚扣,两手平抹向左行,与肩同高眼随行。

 两手屈臂向右转,右手后伸要立掌,左手内翻到胸前,腰向左转合起手。

 复向左转变勾手,右腿坐稳气下沉,后胯托起左腿迈,弓步按掌单鞭生。

 6、提手上势

 重心后移扣左脚,重心左移松勾手,两臂平展松两肩,腰向左转提右脚。

 复向右转送右腿,脚根着地合起手,右手在前与眼平,左手合到右肘下。

 7、白鹤亮翅

 两手下履右靠生,双手翻转到胸前,右手收到小腹上,左手转圆到脸前。

 腰向右转带左腿,复向左转向前点,左手下按右手托,上顶下松长身形。

 8、左搂膝拗步

 重心不动腰右转,右手向下复后转,伸臂挑腕收耳旁,左手随腰来转动。

 重心右移左脚起,复向左转送左腿,左手向前搂左膝,弓步右掌向前推。

 9、手挥琵琶势

 右脚跟步复下落,右手回手到胸前,左脚略动虚步落,左手前伸琵琶成。

 10、左搂膝拗步

 稳住重心腰右转,右手向下往后伸,转腕挑掌收耳旁,左手随腰来转动。

 腰向左转胯托腿,迈出左腿左手搂,弓步右掌向前推,弓步收臀身不俯。

 11、右搂膝拗步

 重心右移右手伸,左手翻转升腹前,腰带左脚向外摆,重心左移腰左转。

 左腿支撑身要正,左手向下往后伸,转腕挑掌收耳旁,右手随腰来转动。

 腰向右转托右腿,松腰送腿向前迈,右手平转搂右膝,弓步左掌向前推。

 12、左搂膝拗步

 重心后移开右脚,左伸右收履势来,腰向右转右臂转,左转迈步搂膝成。

 13、 手挥琵琶

 手挥琵琶又一回,跟脚落脚动左腿,进退上下合起身,眼视远方意先行。

 14、 左搂膝拗步

 左搂膝来同样作,攻守坚备两手合,转换呼吸要自然,前后左右势要园。

 15、 进步搬拦捶

 重心后移不后仰,腰带左脚向外开,两手做成履势来,眼要专注吸气来。

 重心左移身左转,右手变拳收胸前,左手后伸转耳边,右转蹬腿摆右脚。

 重心移到右腿来,右拳翻转收腰间,腰向左转迈左腿,左手前伸意要远。

 右脚蹬地弓步生,同时进身打右拳,左手朋进不松动,脚手配合巧应用。

 16、 如封似闭

 重心后移松右拳,左手回收右肘下,左朋右抽腰为轴,左转收臂按势生。

 坐实右腿脚蹬地,弓步进身不前俯,双手前推松两肩,眼视前方意远行。

 17、 十字手

 重心后移掌放平,左脚扣来右脚开,腰向右转两手开,左伸右摸眼右看。

 重心左移收右脚,踩成马步两手落,翻转升到胸前来,十字交叉静等变。

 18、 抱虎归山

 重心右移身法整,腰略右转扣左脚,重心回移左腿上,右脚虚点动意生。

 左手向下向后转,松肩挑腕收耳旁,腰向右转迈右腿,弓步搂膝打掌成。

 双手转腕履势成,挤势同前斜角用,按法同上方向变,变化方向练心灵。

 19、 肘底看捶

 重心后移右脚扣,两手平转同单鞭,右腕上挑左手朋,左脚弧形向左落。

 腰向左转带右脚,左手随转变下按,右手转至正前方,左右转换腰作主。

 右脚落地坐实腿,左脚随起向前落,左手上挑眼前方,右手变拳到肘下。

 20、左倒撵猴

 腰带右臂向后转,经腹向后挑起腕,腰向左转收耳旁,左手前伸要翻掌。

 腰向左转收左腿,略向右转退左腿,重心左移推右掌,左掌收于左腰旁。

 21、 右倒撵猴

 腰带左臂向左转,经腹向后挑左腕,腰向右转收左臂,右掌翻转要前伸。

 腰向右转收右腿,略向左转退右腿,重心后移推左掌,右掌收于右腰旁。

 22、 左倒撵猴

 左右撵猴连续做,转换折叠不停留,重心要稳身法正,上下要合不丢顶。

 23、 斜飞势

 重心左移展左臂,挑腕屈臂到胸前,右手回收小腹前,双手抱球腰右转。

 右转带起右腿来,略向左转斜后伸,脚根着地摆脚尖,左脚内扣腰右转。

 右手随转到膝外,手尖与眼应同高,左手下按左胯旁,精神贯注意远方。

 24、 提手上势

 提手上势又一回,左脚一跟两手分,重心后移右脚起,脚根着地合两臂。

 25、 白鹤亮翅

 转身下履松腰靠,两手翻转在胸前,右转带腿再左转,上下斜分长身形。

 26、 左搂膝拗步

 左搂膝来又一回,脚手转动上下随,每势都要认真做,细心体会妙无穷。

 27、 海底针

 右脚根进上半步,落实坐腿左脚点,右手回收右耳旁,左手上升到脸前。

 提顶吊裆身法正,右腿下蹲不俯身,右手下不丢顶,左手随势保平衡。

 28、扇通臂

 重心上升右手起,左手上升右掌内,十字交叉在面前,右胯托起左腰来。

 迈出左腿弓步进,同时左掌向前推,右掌上翻收耳旁,前推后拉顶头悬。

 29、翻身撇身捶

 重心后移左脚扣,右手下转到腹前,左手屈臂转头前,重心左移腰右转。

 迈步翻拳伸右腿,左手下按到左边,向前弓步打左掌,右拳收到右腰旁。

 重心后移身不仰,左掌回收肚脐上,右拳向前冲心打,不丁不八麒麟步。

 30、进步搬拦捶

 进步搬撇一同上,摆脚上步身随上,打拳弓步要一致,眼视前方不前俯。

 31、上步揽雀尾

 重心后移作履式,腰带左脚向外摆,左手前朋腰左转,右手前引带右腿。

 两手抱球在胸前,腰再右转送右腿,弓步右朋复变履,挤按随后又一回。

 32、单鞭

 单鞭同上又一回,左右旋转两手随,头顶下沉眼随转,势势相连意要满。

 33、左右云手一

 重心后移扣左脚,腰向左转左手随,重心向左伸左臂,右脚回收并步站。

 勾手变掌向下转,经腹到胸升脸前,左手下转到腹前,翻转两手在正前。

 34、左右云手二

 右手向右要平伸,左脚横开与肩宽,右手下转到腹前,左手转上在正前。

 35、左右云手三

 左手左伸收右脚,并步云手又一着,连作三次意要连,折叠转换内里圆。

 36、单鞭

 云手变成单鞭式,右腿跟步把脚扣,右转勾手再左转,左脚迈出拉单鞭。

 37、高探马

 重心后移松勾手,腰向左转点左脚,左掌由外向胸收,右掌收胸向前探。

 38、右分脚

 屈腿右转两手分,左转迈腿斜前方,两掌向内收胸前,弓步右掌向斜探。

 腰向左转带右掌,左右交叉在脸前,重心前移提右脚,右转踢脚分两掌。

 39、左分脚

 右脚回收右掌翻,左掌屈臂收耳前,重心下沉送右腿,右掌回收左掌探

 腰向右转带左掌,左右交叉在脸前,重心右移提左脚,左右分掌踢左脚。

 40、转身左蹬脚

 左脚收回左掌翻,左脚前落向后摆,脚根为轴整体转,两手交叉提左脚。

 眼看前方两手分,左脚前蹬重心稳,左脚收回独立站,两手内收合面前。

 41、左搂膝拗步

 左搂膝来同样做,转换变式心要静,弓步身体勿前倾,搂膝打掌腰带动。

 42、右搂膝拗步

 右搂膝来也同上,前弓后坐要连上,提起精神身法整,势势都要认真做。

 43、进步栽捶

 过渡动作同搂膝,右掌变拳收腰间,左手向前搂左膝,弓步俯身打地拳。

 44、翻身撇身捶

 重心后移左脚扣(腰带),左手升至左上方,右手曲臂在胸前,转身撇身同样打。

 45、进步搬拦捶

 紧接又是搬拦捶,摆脚进步要连上,转变方向要留意,呼吸自然内舒畅。

 46、提膝右蹬脚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带左脚向外开,(45度)左手前朋腰左转,右手前引提右腿。双手交叉独立站,稳住重心腰右转,两手前后来分手,右脚前蹬神气现。

 47、左打虎

 右脚下落扣脚尖(45度),左脚点地做捋式,腰向左转迈左脚,两手翻转打虎式。注意两手和脚合,左手向左转头前,右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对眼看前。

 48、右打虎

 重心后坐松双拳,腰带左脚扣过来,重心左移做捋式,右脚虚点意前方。腰向右转迈右腿,右手向右转头前,左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对顶头悬。

 49、回身右蹬脚

 裆劲下沉开左脚,腰向左转左手翻,重心左移右手随,两手交叉在胸前。提起右脚独立站,腰略右转两手展,随后右脚向前蹬,呼吸自然内气转。

 50、双峰贯耳

 独立转体脚根转,左右分手复下沉,左胯托起右腿迈,双臂上打要进身。

 51、左蹬脚

 两手翻转到胸前,提起左脚略左转,两手前后把掌分,左脚前蹬稳重心。

 52、转身右蹬脚

 左脚回收向后伸,两手向前平衡身,左脚前扫转一圈,脚尖为轴保重心。

 左脚落来右脚抬,两手交叉在胸前,前后分手右脚蹬,眼视前方意要远。

 53、落步搬拦捶

 右脚下落摆好脚(45度),重心前移腰右转,两手随腰自旋转,带起左腿再左转。腰胯托起迈左腿,两手拉开再进身,转换身法要留意,呼吸自然细深长。

 54、如封似闭

 如封似闭又一回,重做也要提精神,一吸一呼开合现,内外配合要自然。

 55、承前启后十字手

 十字手也同样做,转换拳式上下合,开步站立顶头悬,眼视前方式要圆。

 56、抱虎归山

 抱虎归山斜搂膝,调整重心意要先,重心右移左脚扣,搂膝捋挤按式成。

 57、斜单鞭

 单鞭动作也同上,调换方向走斜方(45度),动作转换在思维,提起精神走四方。

 58、右野马分鬃

 重心后移扣左脚(腰带),重心左移带右脚,左手曲臂到脸前,松开勾手收腹前。双手抱球在胸前,左胯托起右腿来,松腰送出右脚来,弓步转腰两臂展。左手下采到胯根,右手外列到膝外,眼看前手向远视,气顺意远精神爽。

 59、左野马分鬃

 重心后移右脚开(45度),同时右手翻过来,重心右移腰右转,两手翻转到胸前。右胯托起左腰来,左转迈出左腿来,弓步转腰两臂展,右采左列眼向前。

 60、右野马分鬃

 重心后移左脚开(45度),转腰抱球再做来,左右相同连续做,意念不断势势连。注意身形不前俯,上顶下沉步法灵,上下连动腰为轴,呼吸自然不强求。

 61、揽雀尾左朋

 重心后坐扣右脚(45度),重心右移腰右转,带起左腿再左转,右胯托住左脚迈。随腰转动两手翻,抱球在胸体自然,左朋右按朋势成,眼看前方顶头悬。

 62、揽雀尾右朋(捋挤按)

 紧按又是捋挤按,后坐扣脚要连贯,同样拳势细心做,每次练习有发现。

 63、单鞭(同上)

 64、玉女穿梭一

 玉女穿梭四角行,全靠腰带来完成,重心后移松勾手,转换变式身要正。左脚内扣腰右转,重心左移摆右脚(45度),右转带起左腿来,复向左转迈左腿。同时左手收脸前,右手曲臂在腹前,左手在上右手下,两手抱球翻过来。重心前移左弓步,左手翻转头上方,右手向前直推掌,眼要远视意远方。

 65、玉女穿梭二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带左脚向内扣,重心左移右脚提,右手随转向下翻。

 两手抱球在胸前,腰托右腿向前迈,右掌翻到头上方,左掌向前直推掌。

 66、玉女穿梭三

 重心后移做捋式,调整右脚向右移,提起左腿再左转,两手随式抱胸前。

 胯托左脚向前迈,弓步进身眼向前,左手上翻到头上,右手前推直向前。

 67、玉女穿梭四

 重心后坐做捋式,腰带左脚向内扣,重心左移右脚起,腰胯托起右腿迈。

 右手随转向下翻,左手内收左胸前,右手上翻到头前,左手直推也同上。

 68、揽雀尾左朋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带右脚向内扣(45度),重心右移同前式,转腰迈腿做左朋。

 69、揽雀尾右朋(同前)

 70、单鞭(同前)

 71、左右云手一

 72、左右云手二

 73、左右云手三(以上同前)

 74、单鞭(同前)

 75、下势

 右脚外摆向右坐,扑步要稳头顶悬,左掌向右转向左,眼视左脚不弯腰。

 76、左金鸡独立

 重心前移摆左脚,右手引着右膝起,左手下按到左胯,右手面前眼视远。

 77、右金鸡独立

 重心下沉右脚落,左手引着左膝起,右手下按到右胯,左手脸前眼视远。

 78、左倒撵猴

 稳住重心右转腰,右手后伸左手展,腰向左转收两手,右转伸腿撵猴成。

 79、右倒撵猴

 80、左倒撵猴

 81、斜飞势

 82、提手上势

 83、白鹤亮翅

 84、左搂膝拗步

 85、海底针

 86、扇通臂

 87、翻身白蛇吐信

 白蛇吐信拳变掌,过渡动作同撇捶,呼吸自然式式连,眼随拳式来改变。

 88、进步搬拦捶

 89、上步揽雀尾右朋(捋挤按)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带左脚向外开(45度),重心左移腰左转,左臂朋转提右腿。

 右手外抹翻腹前,左胯托起右腿来,右转迈步朋右臂,手掌要随到胸前。

 接着就是捋挤按,式式同前又一遍,一遍要比一遍精,神气意念在其中。

 90、单鞭

 91、左右云手一

 92、左右云手二

 93、左右云手三

 94、单鞭

 以上同前

 95、高探马带穿掌

 重心后移松勾手,左转提脚再点地,左手向内收胸前(掌心向上),右手曲臂向上伸(掌心向下)。

 胯托左腿向前迈,右掌下按左肘下,左掌向前穿掌成,眼视左掌意要远。

 96、转身十字腿

 重心后移扣左脚,右转身来提右脚,两手交叉在胸前,左右分掌蹬右脚。

 97、进步指裆捶

 右脚下落并外摆(45度),腰向右转带左腿,左掌前伸右拳收,眼要平视神要满。

 弓步进身左手搂,右拳向前冲裆打,弓步进捶不俯身,眼看右捶气下沉。

 98、上步揽雀尾右朋(捋挤按)

 重心后移左脚开,重心左移右脚抬,腰胯托起右脚迈,重做朋捋挤按来。

 99、单鞭

 100、下势

 101、上步七星

 重心前移左脚摆,右脚前点虚步来,两手变捶随式变,经腹过胸到脸前。

 102、退步跨虎

 右脚退步左脚点,两臂随腰向右转,腰向左转手不动,转正身体两手撑。

 103、转身摆莲

 两掌翻转捋式成,左脚扣来右脚摆,脚尖为轴扫左腿,右掌随转翻过来。

 重心左移右腿提,左手随转收胸前,右手向右来平展,眼向前视气自然。

 右腿后伸身不偏,向左向上向右摆,两手向前拍脚面,收腿提膝臂向左。

 104、弯弓射虎

 重心下沉斜迈腿,两手从左向下转,向后翻上打左捶,右拳收至右耳前。

 105、进步搬拦捶

 身向后坐开左脚,左拳变掌收腰间,右拳下扣腰左转,再向右转摆右脚。

 上步搬拦同前势,转换拳式要相连,呼吸自然不闭气,精神贯注意不散。

 106、如封似闭(同前)

 107、十字手(十字手来气混圆)

 108、收势

 收势不能马上散,稳住心情意不乱,要做几次深呼吸,放松调整各道关。

 109、合太极

 重心右移收左脚,两脚并拢立正站,含胸拔背神不散,意气仍在内里转。

 合太极来放松站,精神内含意念转,呼吸引导归自然,自然呼吸内外连。

 从零到九两极限,从静到动又两端,行云流水内里转,九九归一浑然间

太极拳与其他武术项目相比,独特之处在於它是一项心静体松、柔缓自然、连绵不断、动静结合、著重自我控制和意气诱导的武术专案。如果把长拳比作一首刚健明快的奏鸣曲,那麼太极拳则是一首柔缓抒情的小夜曲,它柔和平稳、细腻委婉、感情的抒发、气息的流畅、形体的自然圆活,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尽管太极拳存在各种流派,在力度、速度以及表现的含蓄程度上各有差异,但在基本特点上各种太极拳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心静意导、呼吸自然 - 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好象书法、绘画要求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一样,打太极拳也要求先在心,後在身,以意导静,行意合一。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肢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在未动之前,就先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心静气和、情绪安宁、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一切安排就绪,自觉全身放松,心静气和,然後开始动作,在动作过程中,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例如:两手按出,首先要有向前推按的想像,意欲沉气,就要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像,意不停,动作也随之不停。打拳时,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初学者更要保持自然呼吸,动作熟练後可根据个人体会,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原理,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

中正安舒、松柔连贯 - 太极拳要求力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一般来讲,动作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常常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後一个动作的开始,没有任何停顿。动作圆活、周身协调 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成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不可顾此失彼,上下脱节,各行其是。

轻灵沉著、刚柔相济 - 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於韧性、弹性。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太极拳古典拳论说:“处示安逸,内固精神,刚柔相济,方为懂劲。”也有人形容太极拳动作如棉中裹铁,在轻灵柔缓中表现出从容、镇定、一触即发之势。

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1 头部: 练拳时,头正颈直,百会轻轻上提,又称“虚领顶劲”。头随身体的转动而转动,眼随身体的变化而变化,要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下颌向裏收回,口自然闭合,舌上卷添住上鄂,同时,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然後开始练拳。举例:野马分鬃时的眼神、动作攻防格斗含意眼神:起势——前方——右手——左手——定势——左手,视线有张有弛,合理调节。头部动作与身体协调,不能前伸,否则就回挨打。如果动作松弛,就破坏了太极拳的结构,失去攻的意义。

2、躯干部:胸背部腰脊部臀部胸背部:含胸拔背含胸,是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状态,拔背是指背部舒展开阔,不能理解为缩胸驼背,含胸拔背的关键在於自然舒展。一般要求:深呼气。见图腰脊部:松腰正背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使劲达到肢体各部位起著主要作用。松腰,是指腰肌松活不可紧张,正背要求脊柱中正伸展。举例:海底针下势绷、捋、挤、按等臀部:缩髋敛臀太极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姿态,要求髋关节向内收缩,臀部向内收敛,从而保持身体端正。

3 肩臂部:沉肩、坠肘、坐腕 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耸、前扣、後张,肘关节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的姿态,屈臂时保持弧形,掖下保持一定空隙,使动作圆活自然,出掌要坐腕,不要用拙力,手指要舒展。举例:云手主要是防守动作,对方连续进攻时我用手拨开对方的进攻,也可直接插入对方胸前作横击掌进攻。

4 腿部:屈腿落胯、活膝扣足 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周身的稳定,主要在於腿部,为了保持姿势中正平衡和动作品质,必须做到屈膝落胯,膝关节松活有力才能保证两腿屈伸自由。扣足是指脚要踏实,防止脚外掀或拔跟。举例:弓步- 上面列举的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是贯穿在整套太极拳动作之中的,它们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为了便於大家学习,我将太极拳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归纳为以下几点:(1) 心静用意、身正体松(2)由松入柔、柔中欲刚 (3)弧形螺旋、中正圆转(4)源动腰脊、劲贯四稍(5)三尖六合、上下一线(6)虚领顶劲、气沉丹田(7)含胸拔背、落胯正腰(8)沉肩垂肘、坐腕舒指(9)屈膝圆裆、骶骨有力(10)眼随手转、步随身换(11)速度均匀、轻沉兼备(12)内动外发、呼吸协调(13)意动形随、势定意连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众多门派之一,太极拳的特点是连绵不断,柔和缓慢,常练太极拳能延迟衰老。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杨式太极拳虎背功的动作要领

 学习拳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学习杨式太极拳也是如此,在慢练感受太极拳的柔和美。

 杨氏太极虎背功

 一、效用

 1、可助通督脉,早成“河车倒运”之法,亦是“通三关”的快捷方式,要练成有“劲”发之太极拳阴柔功夫,非此不为功。

 2、可活动五脏六腑,清除体内酸毒、废物,使细胞活化、再生,强化免疫力与自疗力。

 练杨式太极拳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对各关节起着按摩的作用,是现代人养生的好运动。

 3、适度撞击背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穴道,强化脏腑之功能,强化脾脏,从而增长肌肉,从根本上治疗类风湿、湿疹;另对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亦有帮助。

 4、使背部肌肉松柔,有助静脉回流,加速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从而降低血压。

 二、动作要领

 1、量距离

 两脚打开一肩宽,离墙约一尺宽自然站立,背贴墙壁。当上半身往前倾,倘不刻意出力即能自然离开墙面,表示离墙距离适中,如须用点力才能离开墙面,则表示距离稍远,须再靠近些。

 无论是学习哪个拳派,其特点都是阴阳变化,虚实转化,在练习中要正确的掌握太极拳中的对称关系。

 2、落胯

 稍下落即可,膝盖不必弯太低,全身放松,上体保持正直。

 3、撞墙

 (1)臀部以上身躯以一个平面往后平靠,要出乎自然向后躺,不可刻意出力往后仰靠,而双手自然摆荡。追求功夫上身者可双臂抱球(撞墙时抱球,离墙时垂臂)。

 (2)初期撞击面在肩胛骨以下,一个声音,不可出现两个撞击面或两声,否则不舒服。

 (3)撞击刹那,应自然吐气,不可憋气,至于是否搭桥,倘不致于咬到舌头,则可顺其自然。

 4、离墙

 通过上半身往前倾,自然离开墙面,不可有刻意出力离墙之感;而背部离墙或竖直背部时,整个脚掌仍应紧贴地面,且膝盖弯度要固定(微弯即可),不可有上下起伏之情事。

 三、注意事项

 1、落胯、膝微弯,腰背才能松。

 2、靠墙或离墙时,身体则应松静自然,不可有任何刻意动作。

 3、靠墙时,注意胯部亦应随上半身后躺,离墙时,则应藉上身往前倾之力使臀部离开墙面,不可有丝毫用力之动作,且双脚掌亦应紧贴地面,不可翘起。

 4、臀部离墙、上身竖直时,落胯之膝盖仍应保持原姿势,不可有上下起伏之动作。

 5、双手要下垂,自然摆荡,不可僵硬。

 6、呼吸要自然,尤在撞墙瞬间更不可憋气。

 7、墙面务须平整,撞时,应确实检查,绝不可有凸起物,“撞大树”则严格禁止,否则易使椎骨脱位,甚至半身或全身不遂之情事发生。

 杨氏太极拳拳法特点

 拳法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

 杨氏太极拳

 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

 杨氏太极拳

 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杨氏太极拳

 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

 杨氏太极拳

 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换位逢转必沉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

 “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体用效果突出

 太极拳的本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体委早在1956年与1959年前后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太极拳发展的需要,又特汇编了四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其动作均要求按传统练法编排,它对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255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