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偶尔也会觉得有胸痛的感觉,比如有时候跑步或者运动过量了就会有胸痛的症状,一般这样就是正常的生理症状,但是如果在平静状态下出现胸痛,而且频繁的出现这类症状,可能就是病理状态。那么,一般胸痛主要检查什么呢?
胸痛是胸部的疼痛感。可以由胸廓或胸壁疾病引起,也可来源于胸腔内脏器病变。此外,腹部病变也可引起胸痛。上述部位的各种病变和理化因素,如炎症、缺氧、内脏膨胀、机械压迫、异物、外伤和肿瘤等刺激了分布在该部位的感觉神经末梢,兴奋传导到大脑皮质,便会产生痛觉。有时脏器与体表某部位受到脊神经后根同一传入神经支配,内脏的刺激在大脑皮质可产生相应体表的痛觉,即放射痛。
1、病史询问要点
(1)胸痛的诱发因素
剧烈咳嗽或强力劳动后胸痛可能为胸壁肌劳损;负重或屏气后出现并伴有气急者,考虑气胸;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考虑心绞痛;若服用扩血管药不能缓解,应警惕心肌梗死;长期卧床、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新近施行手术、外伤后的病人出现突发性胸痛,伴有咳嗽、咯血和呼吸困难,要考虑肺栓塞或肺梗死;吞咽异物或腐蚀剂后出现,要考虑急性食管炎;外伤后胸痛应注意肋骨骨折或局部软组织损伤。脊神经疾病的胸痛在转身时加剧;胸壁疾病所致胸痛在胸廓活动时加剧。
(2)胸痛的部位
心绞痛常在胸骨后或心前区;纵隔或食管疾病常有胸骨后的疼痛;胸膜炎的胸痛在胸廓扩张度大的部位,如侧胸部;肋间神经痛沿肋间分布。
(3)胸痛的性质
肋间神经痛呈阵发性灼痛或刺痛,肌肉痛呈酸痛,骨痛呈酸痛或锥痛,心绞痛呈压榨样,心肌梗死呈绞窄样,主动脉瘤破裂呈撕裂样,主动脉瘤侵蚀胸壁时呈锥痛,膈疝呈灼痛或膨胀痛,原发性肺癌呈闷痛,食管炎呈烧灼样痛。
(4)胸痛的缓解因素
心绞痛在静息或含硝酸甘油后缓解;胸膜炎的胸痛在屏气时减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胸痛则因运动而减轻。
(5)胸痛是否放射
心绞痛可向颈部和左臂放射,膈面心包炎症可向肩顶和颈部放射。
(6)伴随症状
气管、支气管疾病引起胸痛者,常伴有咳嗽;食管疾病常伴吞咽困难;肺梗死或肺癌常伴咯血;急性心肌梗死者常伴休克、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等。
(7)其他疾病史
有外伤者要考虑肋骨骨折和血气胸等。要询问有无气管、支气管、肺和胸膜疾病,有无心脏血管疾病,有无食管、纵隔疾病,有无脊椎疾病,有无神经官能症等。
2、体格检查重点
1、口唇和颊粘膜发绀常由心肺疾病导致严重缺氧所致。
2、胸式呼吸运动受限见于胸部外伤、流行性胸痛和胸膜炎。
3、胸廓、胸壁有无异常气胸和大量胸腔积液者,病侧常饱满;皮肤和皮下组织炎症时,局部有红、肿、热、痛;肋软骨炎和肋骨骨折者,局部压痛明显。
4、肺脏检查有无异常叩诊音(浊音、实音、鼓音)或异常听诊音(干、湿性_音及胸膜摩擦音、管样呼吸音)。
5、心界扩大、心音遥远和心率增快和心包摩擦音等见于急性心包炎。
6、纵隔有无增宽。
7、腹部有无压痛、包块、肝脾肿大或腹水等。
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必须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胸部X线检查(透视、摄片)、心电图(对心肌梗死、心绞痛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2)应选择做的检查
疑有心绞痛者,应在发作时做心电图,或在缓解后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如平板试验,观察心电图上有否心肌缺血表现;疑有心肌梗死者,应测心肌酶谱;疑有心脏血管疾病者,应做心脏超声,观察心腔的大小、心肌壁的厚薄、有无反流以及肺动脉压力等;疑肺和胸膜肿瘤者,应做胸部CT检查,观察有无块影及形态特征;疑有肺梗死者,应做肺通气和灌注核素扫描以及肺动脉造影,以明确有无肺血管梗死;疑有胸水或腹部病变者,应做B超检查以进一步确定;疑食管病变者,应做X线吞钡检查;疑脊柱或脊神经病变者,应做颈、胸椎X线摄片和CT检查。
(3)急性还是慢性
急性发生的胸痛起病急骤,患者可以明确地讲清楚胸痛开始时间,如气胸、肺梗死和心绞痛等;而慢性发生的胸痛,开始的时间往往不够明确,如胸部肿瘤。
(4)是否由胸外疾病引起
腹部病变也可引起胸痛,如急性胰腺炎和溃疡病可引起左侧胸痛,而膈下脓肿和肝胆疾病可引起右侧胸痛。体检可有腹部体征,通过血清生化检查、B超和内镜等检查不难鉴别。
(5)胸壁还是胸腔内病变
胸壁疾病引起的胸痛部位固定患处,局部的压痛明显,胸廓活动加强时(如深呼吸、咳嗽或举臂等),胸痛会加剧,包括胸壁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神经和骨骼关节的病变。胸腔内病变引起的胸痛范围往往较广,胸壁无压痛,包括心脏、心包、血管、支气管、肺、胸膜、纵隔和食管疾病等。
(6)病情是否危重
胸痛的剧烈程度与病情轻重往往并不一致。应注意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如出现气急、发绀、烦躁、昏迷、心律失常,甚至休克者,提示病情凶险。如急性心肌梗死、肺梗死、张力性气胸、血胸、夹层主动脉瘤破裂、自发性食管破裂、纵隔气肿等。
(7)是否功能性改变引起
焦虑症的胸痛部位不明确,并且常常移行,患者情绪激动、烦躁等,体检往往无明显异常。过度通气综合征也可引起胸痛,伴呼吸急促,口唇肢体麻木,甚至抽搐,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低碳酸血症和碱血症。
4、如何处理
1明确病因,针对基础疾病治疗。
2剧痛者酌情用镇痛剂,但在疑及危重疾病又未明确前,镇痛剂会掩盖病情,需谨慎。
3神经封闭疗法,如肋间神经痛或带状疱疹患者可用。
4疑为心绞痛者可试用血管扩张剂治疗。
5、心脏刺痛的鉴别诊断
1、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梗死前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中间综合征),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
2、心前区隐痛:心前区疼痛主要见于急性心包炎的炎症变化的纤维蛋白渗出阶段。心包的脏层和壁层内表面无痛觉神经,在第五或第六肋间水平以下的壁层外表面有膈神经的痛觉纤维分布,因此当病变蔓延到这部分心包或附近的胸膜、纵隔或膈时,才出现疼痛。心前区疼痛常于体位改变、深呼吸、咳嗽、吞咽、卧位尤其当抬腿或左侧卧位时加剧,坐位或前倾位时减轻。疼痛通常局限于胸骨下或心前区,常放射到左肩、背部、颈部或上腹部,偶向下颌,左前臂和手放射。
3、心窝部隐痛:人们常把心窝部疼痛称为胃脘痛,该部位的疼痛大多来自胃及十二指肠疾病。除了胃及十二指肠外,胆囊、胰腺、肝左叶、总胆管以及心脏等器官都紧贴或临近心窝部,这些脏器出现病变同样可引起“胃痛”。
一、体格检查
1、血压(间接测量法)
被测者安静休息5分钟。正常血压数值: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 mmHg
(1)先检查水银柱是否在"0"点。
(2)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
(3)气袖均匀紧贴皮肤缠于上臂,其下缘在肘窝以上约2~3cm,肱动脉表面
(4)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不能塞在气袖下)。
(5)向气袖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肱动脉搏动声消失,水银柱再升高20~30mmHg后,缓慢放气,双眼观察汞柱,根据听诊和汞柱位置读出血压值。
2、眼(眼球运动、对光反射)
(1)眼球运动检查方法;检查者置目标物,如棉签或手指尖,于受检查者眼前30~40cm,嘱病人头部不动,眼球随目标物方向移动,一般按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6个方向的顺序进行。
(2)对光反射(间接、直接)检查方法
对光反射(间接、直接):瞳孔反应迟钝或消失见于昏迷病人。
①直接对光反射是将光源直接照射被检查者瞳孔,观察瞳孔变化(1分)。
②间接对光反射是指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间接对光反射检查时,应以一手挡住光线,以防光线照射到要检查之眼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1分)。
(3)眼球震颤检查方法。
嘱被检查者头部不动,眼球随医师手指所示方向垂直、水平运动数次,观察眼球是否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快速往返运动。
3、浅表淋巴结
(1)颈部淋巴结检查检查 时,嘱被检查者头稍低,或偏向检查侧,放松肌肉,有利触诊。医师手指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一般顺序: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
(2)腋窝淋巴结检查检:查腋窝时面对被检查者,检查者应一手将被检查者前臂稍外展,以右手触诊被检查者左侧腋窝,左手检查右侧腋窝,检查腋窝两侧由浅及深至腋窝顶部。
(3)锁骨上淋巴结检查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部稍向前屈,检查者用左手触病人右侧,右手触病人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
(4)腹股沟淋巴结检查:被检者平卧,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右侧,右手四指并拢,以指腹触及腹股沟,由浅及深滑动触诊,先触摸腹股沟韧带下方水平组淋巴结,再触摸腹股沟大隐静脉处的垂直组淋巴结。左右腹股沟对比检查。
(5)触及淋巴结时能表述 部位、大小、质地、数量、活动度、有无粘连、压痛、局部皮肤变化等八项。
4、颈部(甲状腺触诊、气管触诊)
(1) 甲状腺触诊手法正确
①甲状腺峡部触诊:检查者站于受检查者前面,用拇指(或站于受检者后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触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有无增厚,此时请受检者作吞咽动作,可感到此软组织在手指下滑动,判断有无增大和肿块。
②甲状腺侧叶触诊:(单手触诊法)一手拇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受检者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可触及被推挤的甲状腺。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叶甲状腺。注意在前位检查时,检查者拇指应交叉检查对侧,即右拇指查左侧,左拇指检查右侧。
③后面触诊:被检者取坐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后面,一手示、中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再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在②③检查方法中可以任选一种,如:在检查过程中,如果没有令被检查作吞咽动作的,应扣1分。
表述甲状腺肿大程度、对称性、硬度、表面光滑或有无结节、压痛感等
分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为Ⅰ度;能看到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内侧为Ⅱ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为Ⅲ度。
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旁腺腺瘤。
(2)检查气管方法、三手指放置部位正确并能表达气管正中或偏移。检查时让受检查者取舒适坐位或仰卧位,使颈部处于自然正中位置,检查者将示指与环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与环指中间,或以中指置于气管与两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间隙,据两侧间隙是否等宽来判断气管有无偏移。
5、外周血管检查
(1)脉搏:测试脉率、脉律方法正确;检查者以示指、中指,环指指腹平放于被检查者手腕桡动脉处,数其每分钟搏动次数和感知其律。
(2)测毛细血管搏动征及水冲脉方法正确;
①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被检查者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被检查者口唇粘膜,可使局部发白,发生有规律的红、白交替改变即为毛细血管搏动征。
②水冲脉:检查方法是握紧被检查者手腕掌面,示指、中指、环指指腹触于桡动脉上,遂将其前臂高举超过头部,有水冲脉者可使检查者明显感知犹如水冲的脉搏。
(3)射枪音检查,操作正确。
枪击音:在外周较大动脉表面(常选择股动脉),轻放听诊器胸件可闻及与心跳一致短促如射抢的声音。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机能亢进
(二)胸(肺)、心、腹、神经(大项目)
[胸 部]
6、胸部视诊
(1)能指出胸部体表主要骨骼标志(肋脊角、剑突、胸骨角、肋间隙)、主要垂直标志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肩胛线)及主要自然陷窝(锁骨上窝、锁骨下窝、胸骨上窝、腋窝);
(2)在视诊胸廓形状等内容方面,能提到桶状胸、扁平胸、肋间隙是否饱满、是否对称、脊柱形态等。
(3)视诊呼吸运动的主要内容时,能提到呼吸频率、呼吸节律者7、胸(肺)部触诊
(1)胸部(廓)扩张度双手触诊方法,姿势正确;
①前胸廓扩张度的测定,检查者两手置于被检查者胸廓下面的前侧部,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前正中线两侧对称部位,两手掌和伸展的手指置于前侧胸壁。(或也可取后胸廓扩张度的测定,则将两手平置于被检查者背部,约于第10肋骨水平,拇指与中线平行,并将两侧皮肤向中线轻推。)
③嘱被检查者作深呼吸,观察比较两手感触到胸廓的活动度情况。
(2)语音震颤触诊方法正确;
①检查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缘轻放于被检查者两侧胸壁的对称部位,然后嘱被检查者用同等强度重复轻发"yi"长音。
②自上至下,从内到外比较两侧相应部位两手感触到语音震颤的异同、增强或减弱。
(3)能正确演示胸膜摩擦感操作方法。操作手法同胸廓触诊,部位常于胸廓的下前侧部,当被检查者吸气和呼气时均可触及 8、胸(肺)部叩诊
(1)间接叩诊 :手指动作、方法、顺序
①以左中指的第一、二节作为叩诊板指,平紧贴于叩击部位表面,右手中指以右腕关节和指掌关节活动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或第一、第二之间的指关节。
②顺序正确:首先检查前胸,由锁骨上窝开始,自第一肋间隙从上至下逐一肋间隙进行叩诊,其次检查侧胸壁,嘱被检查者举起上臂置于头部,自腋窝开始向下叩诊至肋缘。最后叩诊背部,嘱被检查者向前稍低头,双手交叉抱肘,自上至下进行叩诊,叩诊时应左右、上下、内外对比叩音的变化。
(2)直接叩诊手指方法 ;
检查者用中指掌侧或将手指并拢以其指尖对被检查者胸壁进行叩击。
(3)叩肺下界移动度。
① 患者在平静呼吸时,检查者先于被检查者肩胛线叩出肺下界的位置,然后嘱被检查者作深吸气后并屏住呼吸的同时,沿该线继续向下叩诊,当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低点。
②当患者恢复平静呼吸时,再嘱作深呼气并屏住呼吸,然后由上向下叩诊,直至清音变为浊音,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点。
③能讲述至最低点之间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的。
9胸部(肺)听诊
(1)听诊:被检查者坐位或卧位,听诊的顺序一般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分别检查前胸部(锁骨中线和腋中线)、侧胸部(腋前线和腋后线第4、5肋间隙)和背部(肩胛线),而且要在上下、左右对称部位进行对比。
(2)能表述肺部听诊四种主要音的名称:
正常呼吸音:①支气管呼吸音: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及第1、2胸椎附近;②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两侧1、2肋间隙,肩胛区第3、4胸椎水平及肺尖前后部。
异常呼吸音、
干、湿啰音、
胸膜摩擦音。
[心 脏]
10、心脏视诊
(1)心脏视诊方法正确
①被检查者仰卧位,暴露胸,检查者在其右侧。
② 开始时检查者视线与被检查者胸廓同高,观察心前区有无隆起及异常搏动。
③ 然后,视线逐步高于胸廓,全面观察心前区。
(2)观察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三个主要内容,并能指出其部位;
① 能指出心尖搏动并能描述其部位正确。
② 能提到还可观察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③能提到可观察心前区异常搏动。
11、心脏触诊
(1) 触诊手法;
① 检查者右手掌置于被检查者心前区开始触诊。
② 然后逐渐以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环指并拢,以其指腹进行触诊。
③ 触诊时手掌按压力度适当。
(2)在心尖搏动区(可用单一示指指腹)确认心尖搏动,并能表达搏动所在体表位置;
(3)触诊震颤、心包摩擦感;
① 震颤: 用手掌或手掌尺侧小鱼际肌平贴于心前区各个部位,以触知有无微细的震动感。
② 心包摩擦感:用上述触诊手法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4肋间触诊。触诊满意的条件(前倾位、收缩期、呼吸末、摒住呼吸。
12、心脏间接叩诊
(1)叩诊手法、姿势;以左手中指为叩诊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或被检查者取坐位时,板指与肋间垂直,当被检查者平卧时,板指与肋间平行。
(2)心脏叩诊顺序;
①先叩左界,后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叩诊,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
②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
(3叩出正常心浊音界,并能在胸廓体表量出心浊音界。叩诊手法同前,自左侧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叩诊,由外向内闻及由清变浊时作出标记,并测量其与胸骨中线垂直距离,再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二肋间,将其标记点画成连线。右侧方法同上,将心浊音界标记点画成连线。
正常人心相对浊音界:
右 界(cm) 肋 间 左 界(cm)
2-3 Ⅱ 2-3
2-3 Ⅲ 35-45
3-4 Ⅳ 5-6
Ⅴ 7-9
(注: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13、心脏听诊
(1)能正确指出心脏瓣膜各听诊区;
①二尖瓣:位于心尖部,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稍内侧;
②肺动脉瓣: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③主动脉瓣: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
⑤三尖瓣:胸骨左缘第4、5肋间
(2)听诊顺序正确;从二尖瓣区开始 肺动脉区 主动脉区 主动脉第二听诊区 三尖瓣区,逆时针方向或称倒8字。
(3)能表达心脏听诊主要内容:心率、心律、正常心音、心音改变、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等。
[腹 部]
14、腹部视诊
(1)腹部的体表标志:肋弓下缘、腹上角、腹中线、腹直肌外缘,髂前上棘、腹股沟、脐)及分区(4区法、9区法)表述正确并能在腹部指示;
(2)视诊方法正确;①被检查者平仰卧,充分暴露全腹,双腿屈曲,嘱被检查者放松腹肌,检查者在其右侧。②检查者视线与被检查者腹平面同水平,。③再提高视线自上而下视诊全腹。
(3)能表述视诊主要内容。①腹部外形、膨隆、凹陷、腹壁静脉,②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
15、腹部触诊
(1)浅部触诊手法;
①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的右侧,前臂应在腹部表面同一水平,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
②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触诊,触诊时手指必须并拢,应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
③检查每个区域后,检查者的手应提起并离开腹壁,不能停留在整个腹壁上移动。
(2)检查内容:
①腹部异常包块触诊:触及异常包块时应注意: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
②液波震颤:患者平卧,双腿屈曲,放松腹壁,检查者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稍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或指端冲击腹壁。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
③压痛及反跳痛:检查者用手触诊被检查者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离开腹壁,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
④胆囊莫非氏征:医师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缘,以拇指指腹按压于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缘胆囊点,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呼气,吸到一定时候患者会因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引起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Murphy征阳性。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理]
16、肝脾胰肾触诊
(1)肝脏触诊①单手触诊 :患者腹式呼吸,仰卧并屈膝。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被检查者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随被检查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前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中手指不能离开腹壁并逐渐向肝缘滑动,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
②双手触诊: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法,而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托推(2分)。
(2)脾脏触诊;
①检查者左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左腰部第7~10肋处,试将其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上腹部,与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配合呼吸,以手指弯曲的力量下压腹壁,直至触及脾缘。
②当平卧位触诊不到脾脏时,嘱被检查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时用双手触诊法。
③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超过2cm至脐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能描述以上脾肿大者。
③ 胰:不能触及,叩诊正常时在左腋中线第9-11肋间叩到脾浊音,其长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④ 肾触诊 :卧位触诊右肾时,嘱患者两腿屈曲,并做深呼吸。医师立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掌托住其右腰向上推起。右手掌平方在右上腹部,手指方向大致平行于右肋缘而稍横向。于患者吸气时双手夹触肾。触左肾时,左手越过患者前方而托住左腰部,右手掌横置于患者左上腹部,依前法双手触肾,正常人肾一般不易触及。
17、腹部叩诊
(1)叩诊手法、动作、力量; 间接叩诊、直接叩诊均可,一般常用简接叩诊。
(2)移动性浊音叩诊方法 ;腹腔内游离腹水>1000ml:让被检查者仰卧,自腹中部开始,向两侧腹部叩诊,出现浊音时,板指手不离开腹壁,令被检查者右侧卧,使板指在腹的点,再叩诊,呈鼓音,当叩诊向腹下侧时,叩音又为浊音,再令被检查者左侧卧,同样方法叩击,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的浊音区变动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3)膀胱叩诊方法;叩诊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当膀胱充盈时,自脐向下叩,当鼓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膀胱浊音界,排尿后可转为鼓音。
(4)脊肋角叩击痛检查方法;检查时,被检查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检查者用左手掌平放在患者脊肋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
(5)肝浊音界上界叩诊方法
沿右锁骨中线,由肺区向下叩至腹部。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沿右锁骨中线延长线上,由下向上口镇,由鼓音变浊音为肝下界)。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右腋中线上第7肋间,右肩胛线上第10肋间。
(6)胆囊区叩击法被检者平卧,检查者立于其右侧,左手掌平放于胆囊区,紧贴皮肤,右手握空心拳,以其尺侧叩击左手背部(力量适中),观察有否疼痛感。
18、腹部听诊
(1)肠鸣音听诊
①应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腹壁上,全面地听诊各区。
②顺序:左至右,下至上。
③正常肠鸣音:每分钟4-5次。
④肠鸣音亢进:每分钟10次以上且肠鸣音响亮、高亢。
⑤肠鸣音消失标准:3-5分钟听不到肠鸣音。
(2)能听腹部血管杂音(动脉性和静脉性)。
①动脉性杂音听诊部位正确:常在腹中部或腹部一侧。
②静脉性杂音听诊部位正确:常在脐周或上腹部。
[神 经]
19、深、浅反射
深反射:
(1)跟腱(踝反射):被检查者仰卧,髋及膝关节稍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检查者左手将被检者足部背屈成直角,以叩诊锤叩击跟腱,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面屈曲。
踝阵挛:嘱病人仰卧,髋及膝关节稍屈曲,医师一手持病人小腿,一手持病人足掌前端,用力向上使踝关节过伸,阳性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发生节律性收缩。
(2)肱二头肌反射:被检查者前臂屈曲90度,检查者以左拇指置于被检者肘部肱二头肌腱上,然后右手持叩诊锤叩左拇指指甲,可使肱二头肌收缩,引出屈肘动作。
(3)膝反射:坐位检查时,被检者小腿完全松弛下垂(仰卧位检查时,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关节使之屈曲约120度),右手持叩诊锤叩膝盖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腱,可引出小腿伸展。
浅反射:
⑴腹壁反射被检查者仰卧,下肢稍屈曲,使腹壁松弛,然而用钝头竹签分别沿肋缘下,脐平及腹股沟上的平行方向,由外向内轻划腹壁皮肤。正常反应是局部腹肌收缩。
⑵角膜反射:嘱被检查者眼睛注视内上方或一侧检查者竖起的食指,避免其直视棉签,用细棉签由角膜外缘处轻触其角膜。正常时可见被检侧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同时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称为间接角膜反射。
20、脑膜剌激征
(1)颈强直(颈抵抗):被检查者仰卧,颈部放松,检查者左手托被检查者枕部,右手置于前胸上部,以左手力量托起枕部作屈颈动作检查。正常可触及前胸,如下颏不能贴近前胸,上抬时检查者有抵抗感,且病人感到颈后疼痛,为颈强直。布氏征
(2)Kernig征: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抬起被检查者一侧下肢,使髋关节屈成直角后,当膝关节也在近乎直角状态时,检查者左手按住其膝关节,右手将被检查者小腿抬高至伸膝,正常人膝关节可伸达135度以上,若伸膝受阻,屈肌痉挛或疼痛为阳性。
(3) Brudz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在右侧,右手按于被检查者胸前,左手托起其枕部,作头部前屈动作时,观察双膝关节是否会有屈曲状。
21、锥体束病理反射
(1)Babinski巴彬斯基征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Oppenheim奥本汉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3)Gordon征(2分)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被检者腓肠肌中部,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4)ChaddocK征(1分)用锐器竹签在被检查者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5)Hoffman霍夫曼征:医师左手持病人腕关节上方,右手以中及食指夹持病人中指,稍向上提,使腕关节处于轻度过伸拉,然后拇指迅速弹刮患者中指指甲,由于中指伸屈肌受到牵引而引起其余四指的轻微掌屈反应为阳性。
1上肢外展试
上肢外展90°、135°和180°,手外旋、颈取伸展位。使锁骨下神经血管紧束压在胸小肌止点下方和锁骨与第1肋骨间隙处,可感到颈肩部和上肢疼痛或疼痛加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下降20kPa(15mmHg),锁骨下动脉区听到收缩期杂音。
2Adson或斜角肌试验
在扪及桡动脉搏动下进行监测。病人深吸气、伸颈,并将下颌转向受检侧,如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发现。
3尺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分别测定胸廓出口、肘部、前臂处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胸廓出口为72m/s,肘部55m/s,前臂59m/s。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的胸廓出口尺神经传导速度减少至32~65m/s,平均为53m/s。
4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光电流量计检测
作为估计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血管受压检查方法,并非特异性检查方法,可排除血管疾病。根据术前和术后血流情况,估计手术疗效。
5选择性血管造影
用于严重动静脉受压合并动脉瘤、粥样斑块、栓塞和静脉血栓形成,以明确病变性质和排除其他血管病变。
!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胸廓挤压试验呢?
胸廓挤压试验是胸部外伤时,用于诊断肋骨骨折和胸肋关节脱位的一种检查方法。检查分两步:第一步为前后挤压,检查者一手扶住后背部,另一手从前面推压胸骨部,使之产生前后挤压力,如有肋骨骨折时,则骨折处有明显的疼痛感或骨擦音;第二步是侧方挤压,用两手分别放置胸廓两侧,向中间用力挤压,如有骨折或胸肋关节脱位,则在损伤处出现疼痛反应。
驼背的自我矫正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驼背,均会影响姿态美观,严重的还会导致胸廓变形、胸腔变小,影响心肺及消化系统功能,妨碍日常生活。凡脊柱和肩背骨无严重损伤的驼背,均可选用下列方法加以矫正。
1坐在靠椅上,双手抓住臀部后的椅面两侧,昂首挺胸,向后张肩,每次坚持10~15分钟,每日3~4次。
2背朝墙,距墙约30厘米,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臂上举并后伸,同时仰头,手触墙面再还原,反复做10次,每日做2~3次。
3仰卧床上,在驼背凸出部位垫上6~10厘米厚的物体,全身放松,两臂自然伸直,手掌朝上,两肩后张,如此保持仰卧5分钟以上,每日做2~3次。
4坐或站立,双手持体操棒,横放在肩背部,挺胸抬头,感到肩背部肌肉酸胀即停,每日早晚各做一次。
上述矫正驼背法,宜在早晨和睡前进行。由于驼背是长期形成的顽固性畸变,所以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会获得满意效果。
如何防止青春期驼背
青少年的骨骼有机物成分较多,这样的骨骼韧性较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若不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易发生变形,形成驼背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
那么,如何纠正驼背呢?
①注意端正身体的姿势,平时不论站立、行走,胸部自然挺直,两肩向后自然舒展。坐时脊柱挺直。看书写字时不过分低头,更不要趴在桌上。人们所说的要“站如松,坐如钟”是有一定道理的。
②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最好睡硬板床,以使脊柱在睡眠时保持平直。
③加强体育锻炼。认真上好体育课,做好课间操,促进肌肉力量的发展。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做矫正体操。矫正体操有很多种,有各种形式的徒手操,有利用各种体育器械的矫正操。矫正驼背主要以增强背肌、挺直躯干和扩张胸廓为主。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脊柱是中轴,由30多节椎骨按规律重迭连接而成。正常情况下,它有4个生理弯曲。颈段凸向前,胸段凸向后,腰段再凸向前,骶尾段再凸向后。脊柱向前弯曲度过大,就是驼背。医学知识告诉我们,早年锻炼,避免疲劳,注意营养均衡,可以延缓衰老进程。补充钙质,适当晒太阳,有助于防止骨质疏松。已经发生驼背者,应睡硬板床,不垫过高的枕头。腰背肌锻炼,尤其是后伸运动有助于遏止驼背的发展速度。具体的治疗方案须经医生检查确诊后,根据并且积极治疗。
除外伤以外,有几种情况能导致驼背。一是遗传,二是平时习惯不好。多数人的驼背,是习惯不好造成的。比如平时走路低头,坐着的时候不注意姿势,女孩子为掩饰自己突出的胸部而故意收肩低头等。
要消除驼背,就要注意克服上述不良习惯。平时走路、跑步挺胸抬头,每天早晚,躺在床上或者炕上,肩部搭在边沿处,仰卧,头部悬空,用手向后做摸地的动作(注意安全)。白天休息时也可以这样做。慢慢地就会有所改善。
午睡一般时间控制的半小时左右为好。长睡有利于恢复体力,短睡有利于恢复脑力。
午睡时最好不要平躺或者侧躺,如果只是在教室的桌子上小憩一下,可将头稍侧,脸部与双手接触,不要将前额部压在双手或者双臂上,以免造成面部经络受阻。也不要将衣服蒙在头上睡觉,以免潮气扩散不出去。
跑步可以循序渐进。开始以不感觉特别累为尺度。速度也要根据自己的体力。年轻人可以适当地快一点。时间可以是早晨,也可以是晚上。
我上高中的时候戴过“背背佳”,感觉挺好,不自觉的身板就挺起来!可以试试,我那时买是300多,不知道现在是贵了还是便宜了,呵呵!
相信自己,会好起来的! :)
驼背也叫圆背,是脊柱变形的一种表现,男女老幼都可发生。
临床上没有治疗驼背的药物,只有通过体育疗法才能矫正过来。矫正的原则是增强背肌的力量,挺伸躯干的长度,扩张胸廓的范围,注意坐立的姿势。其具体的方法如下:
(1)爬行运动 两手和两脚尖着地,像婴儿一样在地上爬行。距离由短到长,速度由慢到快,直线爬也行,转圈爬也行,为防止把手磨破,可戴手套,每日爬两次,每次10~15分钟。
(2)打滚运动 将身体躺直,在床上打滚,每日两次,每次5分钟。为避免头晕,速度不可太快。
(3)太极拳 太极拳处处要求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使腰部始终保持自然舒适直竖状态,对驼背有很好的矫正作用。
(4)挺胸转体 自然站立,两手叉腰,抬头挺胸,身体先向左转,后向右转,反复做30~40下。做这套动作要尽力挺胸收腹,用力转动。
(5)持棍转体 自然站立,两手持1米长小木棍放在背部肩胛处,同时挺胸转体20~30下。
(6)床边振臂 仰卧位躺在床上,使肩部靠近床边,头自然后仰,两臂伸展下振20~30下。
(7)仰卧拱桥 仰卧在床上,以头和脚为支撑点,把身体像桥一样拱起来,停5~10秒钟落下,如此反复做10~20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