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我们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一般中医养生也是比较注重养肝的,但是养肝其实是有很多诀窍的,比如养肝要吃什么食物,这些也是我们要知道的,再就是养肝可以怎么按摩之类的。那么,一般中医养肝都是怎么做的呢?中医治疗肝病有哪些方法呢?
1、中医养肝吃什么
①绿豆
清热解毒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无机盐,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意义。抗菌抑菌、强机体免疫、抗过敏、降血脂、抑制荨麻疹等疾病。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减少蛋白分解,保护肝肾。
②枸杞
养肝滋肾,补血润肺。补虚益精,养肝明目、有效抗衰老、提高睡眠质量等。
③莲子
可除肝肺热毒,养阴润肺,镇静抗癌,滋补精血,对病后虚弱、失眠多梦的人非常有益。红莲子所含氧化黄心树宁碱对鼻咽癌有抑制作用,构成了防癌抗癌的营养保健功能。
④黑芝麻
有补肝肾,滋五脏,益精血,润肠燥。乌发润发、养颜润肤、提高生育能力、保护肝脏。
⑤山药
有镇静养肝,抗肝昏迷。经常食用,有减肥健美、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
⑥黑芝麻
有补肝肾,滋五脏,益精血,润肠燥。乌发润发、养颜润肤、提高生育能力、保护肝脏。
⑦香蕉干
具有清热润肠,促进肠胃蠕动,根据「热者寒之」的原理,最适合燥热人士享用。香蕉在人体内能帮助大脑制造一种化学成分——血清素,这种物质能刺激神经系统,给人带来欢乐、平静及瞌睡的信号。
2、肝不好的四大危害
1、肝"苦"毛病多,又黄又丑瘦不了。
中医讲,百病之源,根在肝脏。如果肝脏代谢不正常,人体所需养分得不到及时供应,各个器官无法正常工作。
2、脸色暗黄,年纪轻轻变成"黄脸婆"。
肝脏是人体的排毒工厂,吃进去的喝进去的有毒物质,有损肝脏的药物,体内产生的毒物、废物等都必须依靠肝脏来解毒。如果肝脏无法正常排毒,毒素就会滞留在体内,再美的女性也会变成"黄脸婆"。
3、色斑暗疮此起彼伏,总也消停不了。
肝脏负责帮助人体调节气血水液,维持人体代谢正常。肝气疏泄正常,气血就不会瘀滞。水液也需要跟随气机流通,气机畅通无阻,水湿就能正常排出体外,脸上也不会长暗疮。
4、体重居高不下。
大家平时吃的东西中热量很高,在进入人体后,经过脾胃的消化,一定会被带入肝脏。肝脏一下子分解不了如此多的脂肪,就会留下一部分。长期下来,肝脏内部堆积的脂肪越来越多,肝脏首先变"胖"了,人也得了脂肪肝。生病了的肝脏不能尽快将废物清除出去,体重也会上升。
3、养肝按摩
1、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2、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3、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4、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5、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1
早起及时排尿
很多人早上都会有赖床的情况,即便是有了尿意,也懒得起来,等到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才会起床去洗手间。
但欧洲肝脏研究协会专家丹尼尔·帕拉迪博士表示,排尿也是体内排毒的一种方式。
早上起床之后尽快排尿,可以将累积一整夜的毒素及时排出体外,避免毒素滞留体内,导致肝脏“中毒”。
2
早睡不熬夜
我们都知道“夜卧养肝”。晚上人体休息的同时,也是肝脏自我修复的时间。所以,如果经常熬夜,肝脏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并且,经常熬夜既会导致睡眠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还会影响肝脏夜间的自我修复;而且对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来讲,已受损的肝细胞将难以修复,并有加剧恶化的可能。
所以,晚上睡觉前,尽量不要玩手机,好好闭目养神,以尽快入眠。
3
两餐之间一杯护肝茶
准备蒲公英根30g、兰菊根30g、玫瑰花20g、桂花15g,全部碾碎,放入储存罐密封,每次取十分之一泡水喝即可。
蒲公英根,可保肝护肝、预防肝损伤。最常用在肝脏病患者身上,能增强肝脏再生能力,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更多的代谢物!
兰菊根,有很好的保肝作用,可帮助细胞加快修复速度,对肝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玫瑰花可平肝养胃、促进血液循环、温养心肝血脉,还可活血化瘀,把累积在身体里的垃圾清除,有利于淡化黄褐斑。
桂花具有排出体内代谢物、养肝润肺的作用。对于口臭、胃寒、胃疼有改善作用,还可清除口腔异味、滋润皮肤。
四者搭配在一起,做两餐之间的代茶饮,对保护肝脏健康,十分有利!
4
多按护肝穴位——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
中医认为经常按摩这个穴位,不仅可以疏肝理气、降火退热,还可以益肝明目、行气止痛。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之名,从其临床表现可属于“积证”、“积聚”、“痰浊”、“”胁痛“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其病因与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感受湿热毒邪、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有关。
脂肪肝的防治与五大穴位息息相关。这些防治脂肪肝的穴位,可采取按摩疗法或针刺疗法刺激穴位,以达到辅助治疗脂肪肝或预防脂肪肝的目的。脂肪肝按内、外关穴能通经脉,调气血。方法:以一手拇、食指相对分别按压内关、外关穴位,用力均匀,持续5分钟,使局部有酸重感,有时可向指端放射。脂肪肝按足三里穴疏肝理气,通经止痛,强身定神。方法:以拇指或食指端部按压双侧足三里穴。指端附着皮肤不动,由轻渐重,连续均匀地用力按压。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十二背俞穴表 六 脏 背 俞 六 腑 背 俞 肺 肺俞 大肠 大肠俞 肾 肾俞 膀胱 膀胱俞 肝 肝俞 胆 胆俞 心 心俞 小肠 小肠俞 脾 脾俞 胃 胃俞 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篇,载有五脏背俞穴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而完备。
《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难经·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治阳”等,均说明背俞穴可治疗五藏病证。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余仿此。
足厥阴肝经,本经一侧14个穴位,12个穴位分布于下肢内侧,从下往上依次为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12个穴位,2个穴位在腹、胸部,从下往上依次为章门、期门2个穴位。肝经并不走行背部,因此身背后肝经没有穴位。
足厥阴肝经循经路线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你好
胆囊穴位置:正坐或侧卧位时,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病。
肝俞穴位置: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胃肠病、胸痛腹痛、肝病、老人斑、皮肤粗糙、失眠等。
胆俞穴位置: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黄疸,口苦,呕吐,胁痛,惊悸,胸腹胀满,骨蒸潮热,及肝火,胆囊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等
祝你健康
肝是沉默器官,中医辩证认为春天是「养肝」最好时机,主要因为春季是万物回春的季节,在五行当中属「木」,与五脏中的「肝」是相对应,尤其对付肝病这个「国病」,中医师建议,平日可自我多 「太冲」等4大穴位活络筋骨、舒肝解郁,并远离肝病阴霾。
中医穴位 能有效护肝,不仅简单易学,且有养肝血、补脾气、滋肾阴的作用。
中医师陈玫妃指出,肝主筋、「其华在爪」,当肝血不足的时候,指甲会粗糙黯淡或出现白色细纹,甚至容易断裂。当身体肝火旺盛、肝阳上亢,便是疏泄功能过度亢奋的表现。临床表现,头晕、失眠、口干、耳鸣,眼睛干涩、头痛等现象,甚至引起肝发炎及病变。
中医所谓的「保肝」,最基本的就是改善身体环境,以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事实上,保肝需要充分的休息,因为肝主藏血,在「皇帝内经」素问篇中就提到,「人卧则血归于肝」,有足够的睡眠就能使肝得到完整的修复。
中医的「肝」,不只是肝脏而已,广义还包括情绪、精神及神经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春天较适合吃一些酸味的食物来「保肝」,因为中医认为「酸入肝」,因春天多吃一些酸、甘类的蔬果,具有护肝阴、养肝、保肝的作用。
而油、炸、辣、太过于辛辣的食物,容易损伤肝阴,这时候要尽量避免。同时饮食宜清淡,少碰菸酒,以减轻肝脏的负担。另应多摄取一些富含维他命C、D或维生素B群的食物,活化身体的免疫机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春天是养肝好时节,透过经络4大穴位自我 ,能有效活络筋骨、舒肝解郁。(摄影/黄志文)
保肝4穴位:
1太冲穴: 在脚背、足背、第一蹠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功效:此穴位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对于肝火太旺、容易焦虑、郁闷的人,都可以 这1个穴位。
2期门穴: 期门穴位于第6肋间处取穴。
功效:对于肝气郁滞在脇肋,可疏肝、解郁。改善胸闷、郁闷的作用。
3肝俞穴: 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若肝这个脏腑有问题时,反映背部的俞穴也会有异常地反应。
功效: 此穴位具有养肝的功效。
4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的穴位。
功效:经常按压此穴,有养肝血、补脾气、滋肾阴的作用。
人体有400多个穴位,穴位按摩能帮乙肝患者在轻松的氛围下祛除乙肝病毒。患者最好仰卧,闭目,放松,意守肝区3 ~ 5分钟,然后用左手大拇指对准右侧期门穴,中指对准右侧章门穴,右手中指对准中脘穴,三指同时用力点压36~ 108圈。再换成右掌在下,左掌在上,按于肝区,顺时针方向揉按36〜108 圈。最后左掌护于肝区,右手掌护于肚脐,将意念集中于肝脏。按摩过程中要自然呼吸,吸气时,想象外界清新之气从四面八方进入肝脏,呼气时,想象清新之气被肝细胞吸收,使肝脏形态、功能都恢复正常。这样默想10 ~ 30分钟。然后轻轻叩击牙齿36下,两手慢慢搓擦头面,拍打胸背部,活动一下四肢,最后慢慢睁开眼睛。此法适用于慢性乙肝患者,气滞血疲型患者效果最好。采用腹部按摩法主要可起到减轻乙肝引起的腹胀、缓解重型乙肝患者肝区疼痛的治疗效果。人体五大“消气穴”,巧除头痛、眩晕、乳房肿胀、肝火旺盛发脾气。生气会导致肝气不舒、气滞血淤,很多女性的乳腺疾病都跟肝气郁结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此处是太冲穴的所在位置,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又称“消气穴”,位置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脚背的1/2处。当生气感到胃胀时,可按揉小腿外侧,能消除肠胃的浊气,起到“顺气”的作用。若出现生气引起的浑身发抖,按摩脚心能起到安神的作用。五情绪激动按头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