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图和对应功效

人体穴位图和对应功效,第1张

上关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

下关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

翳风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

颊车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

颧髎穴的作用: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

大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

神庭穴的作用:治疗头痛、鼻病

阳白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

丝竹空穴的作用: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诸疾患

四白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

巨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

水沟穴的作用:治疗昏迷、中暑、休克

兑端穴的作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

上星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痛、鼻痛

攒竹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

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

承泣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的作用: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

禾髎穴的作用: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

地仓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

承浆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

二、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玑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

神藏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华盖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

膻中穴的作用:治疗气短、哮喘、噎嗝

鸠尾穴的作用: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

上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梁门穴的作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

中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气喘

下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水分穴的作用: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

神阙穴的作用: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

气海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

关元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

中极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

曲骨穴的作用: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

横骨穴的作用: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

人迎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

缺盆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项强

水突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

云门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

气舍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

气户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肋胀痛

中府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痛

灵墟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神封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期门穴的作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的作用: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门穴的作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

太乙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天枢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

大横穴的作用: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外陵穴的作用:治疗脐周痛

带脉穴的作用: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

水道穴的作用: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的作用:治疗腹痛

气冲穴的作用: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

冲门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尿闭

三、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四、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商阳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脑充血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合谷穴的作用: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

阳溪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

阳池穴的作用: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

支沟穴的作用: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

四渎穴的作用:治疗齿痛、肘臂痛

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半身不遂

曲池穴的作用: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的作用: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的作用: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贞穴的作用: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的作用: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

消泺穴的作用:治疗颈痛、麻痹、头痛

清冷渊穴的作用:治疗肩痛、头痛

天井穴的作用:治疗喘息

中魁穴的作用:治疗手指不伸

少泽穴的作用: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

液门穴的作用: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

前谷穴的作用:治疗吐血、耳鸣、手痛

后溪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麻、耳聋

中渚穴的作用: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的作用:治疗腕痛、麻痹、指肿

阳谷穴的作用: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

养老穴的作用:治疗肩臂痛麻、弱视

外关穴的作用: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小海穴的作用: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灵穴的作用:治疗肘关节伤痛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曲泽穴的作用:治疗肘痛、热病

少海穴的作用: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

间使穴的作用: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

列缺穴的作用:治疗头痛

内关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

大陵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热病

神门穴的作用: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

鱼际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头痛

少府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

劳宫穴的作用:治疗中风、齿痛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五、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阴市穴的作用: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

梁丘穴的作用:治疗膝部麻痹

犊鼻穴的作用: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

条口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

丰隆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痉挛、痛麻

下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胀痛、盗汗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筋

箕门穴的作用:治疗腿痛、生殖器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血海穴的作用: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

阴谷穴的作用:治疗膝痛、阳痿、带下

风市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木

阴陵泉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腰病

中渎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膝阳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

地机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

阳陵泉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

漏谷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阴交穴的作用: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阳交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颈椎痛

阳辅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

悬钟穴的作用: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复溜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

太溪穴的作用:治疗四肢麻痹

照海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病、肾病

公孙穴的作用:治疗一切气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

承扶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的作用:治疗腰背痛

浮郄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

委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

合阳穴的作用:治疗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的作用:治疗一切筋痛

筑宾穴的作用:治疗腿痛

承山穴的作用:治疗内外伤痛

飞扬穴的作用: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

跗阳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仑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眩晕、腰痛

申脉穴的作用: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

金门穴的作用:治疗癫痫、筋病

京骨穴的作用:治疗脚痛

仆参穴的作用:治疗足跟骨痛

六、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的作用: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

丘墟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中封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足临泣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痛、眩晕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

太冲穴的作用:治疗腰痛、调经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腹

行间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腹痛、腰痛

侠溪穴的作用: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

厉兑穴的作用: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实你可以去买张人体穴位的挂图,这样子看起来方便,也比较好学。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后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髎 兑端 龈交 上迎香

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 后顶穴 风府穴 风池穴 天柱穴 哑门穴 太阳穴 下关穴 客主人 耳门穴 听宫穴 翳风穴 颊车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补充:四神聪 强间 脑户 目窗 正营 率谷 承灵 脑空 头窍阴 完骨 天冲 颔厌 头临泣 悬颅 悬厘 听会 和髎 角孙 颅熄 玉枕

胸部腹部穴位图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日月 期门 天池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中府 云门

人体背部穴位图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风 天宗 臑俞 肩贞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会阳 长强 魄户 膏肓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白环俞上肢内侧穴位图

  天泉穴 天府穴 侠白穴 青灵穴 曲泽穴 尺泽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门穴 间使穴 内关穴 列缺穴 经渠穴 太渊穴 大陵穴 灵道穴 通里穴 阴郄穴 神门穴 鱼际穴 少商穴 劳宫穴 少府穴 中冲穴 少冲穴

上肢外侧穴位图

  曲垣 秉风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贞 臑会 臂臑 消泺 手五里 清冷渊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渎 支正 温溜 三阳络 支沟 会宗 偏历 外关 养老 阳谷 阳池 阳溪 腕骨 后溪 中渚 前谷 液门 少泽 关冲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下肢内侧穴位图

  箕门穴 血海穴 阴包穴 曲泉穴 阴谷穴 阴陵泉 膝关穴 地机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筑宾穴 蠡沟穴 三阴交穴 交信穴 复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钟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孙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隐白穴下肢外侧穴位图

  居髎 环跳 髀关 风市 中渎 伏兔 阴市 梁丘 膝阳关 犊鼻 阳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外丘 阳交 飞扬 光明 阳辅 悬钟 跗阳 解溪 冲阳 丘墟 太冲 陷谷 足临泣 第五地 内庭 行间 大敦 厉兑 足窍阴 至阴 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616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