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的经络名称及位置

背部的经络名称及位置,第1张

   后背是一个多 穴位 的经络,所以保护好后背,背部的经络名称及位置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揭晓。

  背部的经络名称及位置

 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

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

 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 保健 性的治疗,主要适用于感染治疗、背部 疾病 治疗等,通过背部经络疏通能治疗很多疾病。使用此项治疗好处也是很多的,患者做此治疗多是 拔罐 治疗,治疗时通过背部的穴位刺激,使用背上的经络全部打开,就有疏通的功效。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如果经常在背部正中或两侧拔罐。这种特有的刺激,不仅有利于快速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而且能调节脏腑,促进 血液 循环,通过 神经 系统的传导作用增强 内分泌 功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可见,背部拔罐好处多多,喜好拔罐的朋友,不妨在背部拔罐。拔罐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有哪些呢可治疗疾病也可预防疾病,拔罐是 中医 里很经典的治疗方式,多数人都进行使用。

中医疏通背部经络方法

 背部的经络连接身体各个部位,经常背部 按摩 能打通全身气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可缓解全身疲惫和肌肉疼痛,去病强身、增加人的抵抗力等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背部按摩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多个穴位系于背部,适度捶打北部可振奋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等,达到消除疲劳、安神等作用,并可强化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捶背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约束,通常有拍法(虚掌拍打)和叩法(虚拳叩击),两种手法均宜轻不宜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捶背时,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可自己捶打,也可由他人捶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至100下为宜,每日可捶背1至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20分钟为限。

1 背上的经脉很痛怎么回事

2 背部经络按摩的好处有哪些

3 背部经络不通的危害有哪些

4 背部经络不通有什么症状

5 拍打经络穴位养生保健法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都会感觉背部酸痛、经络不通,想要告别这些症状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经络按摩。以下分享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快来看看吧。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1

1、身体十二条经脉功效

十二经脉的名字各自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光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联络五脏六腑、沟通交流内外

身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和肉骨筋等组织人体 器官,往往能维持相对性的融洽与统一,进行一切正常的生理学活动,是借助经脉系统的联系沟通交流而完成的。表皮体会病邪和各种各样刺激性,可传输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的生理作用紊乱,也可以体现于表皮。

3、运作血气、营养成分全身

经脉是身体血气运作的安全通道,能将营养元素输布到全身各组织内脏器官,使五脏六腑组织足以营养成分,骨筋足以濡润,骨节足以通利。

4、抵抗病邪、护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卫气丰富于络脉,络脉散播于全身而满布于皮部,当风邪侵害机体时,卫气当仁不让充分发挥其抵抗风邪、护卫机体的天然屏障功效。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2

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 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3

一、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二、风门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常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三、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内缘,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短、健忘、遗 精、阳痿、盗汗及诸虚百损的治疗。

四、至阳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五 、灵台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六、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 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巧用穴位调理五脏  

经络内属脏腑,外落于肢节,沟通人体内外使气血运行通畅。那么,内如何反映到外,外又如何体现在内呢中医对人体内在的变化的认识叫藏象,意为藏在里面表现在外面。然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因为它的存在,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变化才会反映到人体的外周,而人体外周的一些特定刺激可以又刺激到人体的内部,达到引起改良的一些变化来治疗疾病或预防保健。 

脊柱的两侧与我们的内脏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内脏的神经是在脊柱两侧的位置上传入传出的,那么我们皮肤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也是传入传出到此的。然而,在脊柱两侧相关的这些穴位又和我们的脏腑功能密切对应。 

一、调整脏腑的背部穴位 1、华佗夹脊穴:脊背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两侧共34个穴位; 2、背俞穴:后背中中线各旁开15寸处,距离脊柱约两指宽的两条中线上; 功能:夹脊穴和背俞穴都与脏腑功能密切对应,对五脏有很好的诊断和调理作用。 注:背俞穴的上三分之一段有心俞、肺俞等穴,穴位下面就是心和肺,直接针刺这一段的俞穴,容易出现气胸,应有医生操作,普通人尽量不要尝试,可用华佗夹脊穴来代替。 

二、家庭操作法——梅花针 梅花针叩刺作用:调整五脏功能,治疗顽固性疾病、虚损的病症和脏腑功能失常的病症。 1、 心脏系统疾病:叩击背部上三分之一; 2、 消化系统疾病:叩击背部中间段落; 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叩击背部下三分之一。 注:叩刺时注意力度均匀,针尖垂直皮肤。

人体的五脏,即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互相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医中认为五脏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共同配合,从而支撑起整个人的生命活动。其中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肃降,肾为先天之本。可以说人的五脏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人造成根本性的伤害。下面就推荐5个穴位,帮你轻松调养五脏。

1、心脏调理用内关穴

内关是心神卫士,穴位在前臂内侧要处,犹如关隘,因而叫内关穴。常按内关穴可以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对心痛、心悸、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也可治疗失眠、癫痫、高血压、哮喘等病症。内关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往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找穴时,微微屈腕握拳,从腕横纹处向上量3个横指,两条索状筋之间的地方就是内关穴。每天以一只手拇指按压另外一只手内关穴,10~15分钟,再交替按压即可。

2、肝脏调理用太冲穴

太冲穴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用拇指按揉3~5分钟,感觉轻微酸胀即可。力气不要太大,两只脚交替按压。

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是肝经要穴,主治失眠头疼、肝炎、闭经等,能平肝泻热,舒肝养血。太冲穴在足背,第1和第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找的时候沿着足背第1、第2跖骨间的横纹向足背上推,感觉到有一凹陷处就是。经常按双脚太冲穴可以帮助缓解烦闷、焦虑等症状,帮助清肝火。

3、脾脏调理用太白穴

太白穴主治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腰痛、肠鸣,能清热化湿,健脾和胃。太白穴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找的时候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就是太白穴,按摩的时候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每次2—3分钟即可。

4、肺脏调理用太渊穴

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太渊的意思是经气深如潭水,这个穴位主要可以通调血脉,让气血畅通,止咳化痰,对于肺炎、神经性皮炎、脉管炎等症状都有治疗作用。此穴在腕部,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找的时候掌心向上,腕横纹外侧摸到桡动脉,桡动脉外侧就是太渊穴。此穴适宜用拇指指腹点按,每次按3分钟即可。

5、肾脏调理用京门穴

京门是补肾大穴,穴位是肾气出入的门户,常按京门穴可以补肾通淋、健脾温阳,对腹胀、腰痛、尿黄、肾炎等症状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此穴在上腹部,第12肋骨游离端下际。按摩时以指节揉按,以稍有痛感为宜。

五脏是人身体各种功能的的中心,身体中绝大多数的代谢过程等都要经过五脏。确保五脏的健康,才能根本性的保证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经常通过按摩的方式刺激相应的穴位来保养五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体的穴位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认为不同的穴位对应不同的器官,如果有规律有方法的按摩相应穴位不仅可以养生,还能预防一些疾病,下面就为大家介绍10个作用较大的穴位。

01

保护心脏--内关穴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内关穴取穴方法为: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

02

补肺益肾--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

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03

促消化--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另外,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

04

治腰疼和痔疮--长强穴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长强穴属于督脉,可治疗痔疮、脱肛、便秘、腰疼等疾病。常按摩长强穴,配合承山穴治痔疮效果更好。

05

舒服腰背--委中穴

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委中穴取穴方法为: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按摩委中穴,同样可起到治疗腰背痛的功效。

06

补血养肝--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按摩血海穴可补血养肝。

07

治疗皮肤瘙痒--百虫窝

冬天气候干燥,全身痒得难受,严重的时候,小腿前面和胳膊上的皮肤还会出现鱼鳞样的改变,瘙痒无比,这都是干燥惹的祸。这时可按摩百虫窝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的内上缘向上约一掌(四指并拢为一掌)处为经外奇穴百虫窝,它在足太阴脾经的循行线上,临近血海穴。按摩百虫窝穴可以活血止痒。

08

治肠胃疾病--膈俞穴

肠胃不好的人可按摩膈俞穴。膈俞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可治疗胃痛、呕吐、厌食、便血、咳嗽、气喘、盗汗等疾病。

09

治便秘--中脘穴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10

治失眠--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按摩神门穴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鱼腰穴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后穴 四白穴 迎香穴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

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 后顶穴 风府穴 风池穴 天柱穴 哑门穴 太阳穴 下关穴 客主人 耳门穴 听宫穴 翳风穴 颊车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补充:四神聪 强间 脑户 目窗 正营 率谷 承灵 脑空 头窍阴 完骨 天冲颔厌头临泣 悬颅悬厘听会和髎 角孙 颅熄 玉枕

胸部腹部穴位图

  天突 璇玑华盖紫宫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归来气冲髀关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日月 期门 天池食窦天溪胸乡 周荣 中府 云门

人体背部穴位图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风 天宗 臑俞肩贞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上髎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会阳长强魄户 膏肓 神堂膈关魂门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秩边白环俞

上肢内侧穴位图

  天泉穴 天府穴 侠白穴 青灵穴 曲泽穴 尺泽穴 少海穴 孔最穴郄门穴间使穴 内关穴 列缺穴 经渠穴 太渊穴大陵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 神门穴鱼际穴少商穴劳宫穴少府穴中冲穴 少冲穴

上肢外侧穴位图

  曲垣 秉风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贞 臑会臂臑消泺手五里清冷渊肘髎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下廉 四渎 支正 温溜 三阳络 支沟 会宗 偏历 外关 养老阳谷 阳池 阳溪腕骨后溪 中渚 前谷液门少泽关冲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下肢内侧穴位图

  箕门穴 血海穴阴包穴曲泉穴 阴谷穴 阴陵泉 膝关穴 地机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筑宾穴 蠡沟穴 三阴交穴交信穴 复溜穴商丘穴中封穴 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然谷穴公孙穴 太白穴大都穴隐白穴

下肢外侧穴位图

  居髎 环跳 髀关 风市 中渎 伏兔 阴市 梁丘 膝阳关 犊鼻 阳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外丘 阳交 飞扬 光明 阳辅 悬钟 跗阳 解溪 冲阳 丘墟 太冲 陷谷 足临泣 第五地 内庭 行间 大敦 厉兑 足窍阴 至阴 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人体穴位常识和受损症状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劳宫穴、鱼际穴、少府穴、合谷穴、神门穴等。不同穴位对应着身体的不同器官,经常按摩手指、手掌、手背等,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劳宫穴在掌心横纹中,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按摩它能起到清心和胃、消除面疮的作用。鱼际穴位于手掌面第一掌骨中点,拇指下隆起处,有泻热宣肺、散淤润肤的作用。少府穴在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有清心泻火、活血润肤的作用。神门穴位于手腕和手掌关节处小指那一侧的腕横纹中,合谷穴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按摩它们,能够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解除疲乏、振作精神、提神醒脑。

手掌按摩非常方便,自己平时可以经常做。按摩时可以用大拇指找准穴位和压痛点,顺时针揉一刻钟,直至发热为止;也可以把手掌来回搓热后,再按摩手上的具体穴位;还可以用木头滚轴、保健球等来刺激手掌穴位。提醒大家,按摩前最好先洗手,再搽点护肤品,以起到润滑作用;按摩时力度宜稍轻,动作和缓;按摩后最好饮一两杯清水,促进新陈代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62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