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检查[50]
1器具齐备。站在病人右侧, 向病人问侯,告之查体注意事项。
2测量体温。把体温表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 [05]
3检查脉搏,至少计数30秒。 [05]
4观察病人呼吸频率,计数30秒。[05]
5测量右上臂血压。观察水银柱液面, 袖带下缘距肘弯横纹上2~3cm; 听诊器膜式体件与腋中线同一水平;两眼平视水银柱平面。同样的方法测定两次,间歇1分钟左右。测量完后倾斜血压计,关闭开关。 [30]
6取出体温表,观察刻度后甩下水银。
7观察被检者发育、营养、体型、面容表情和体位。 [05]
二、头部[50]
8观察头发、头颅外形。
9触诊头颅。
10观察眼睑,翻转上眼睑,观察上下睑结膜、穹窿结膜、球结膜及巩膜,先左后右。 [05]
11观察眼球的外形、双侧瞳孔。
12取手电筒,检查左右瞳孔的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 [05]
13检查左右眼球运动。示指按水平向外外上外下水平向内内上内下,共6 个方向进行,检查每个方向时均从中位开始。 [05]
14检查调节反射。 [05]
15检查辐辏反射。清醒者不查角膜反射。[05]
16检查耳廓,观察外耳道,检查乳突,先左后右。 [05]
17观察鼻外形、鼻前庭和鼻腔,检查两侧鼻通气。 [05]
18触压双侧额窦、筛窦和上颌窦。[05]
19观察口唇;用消毒压舌板观察口腔粘膜、牙齿、牙龈、扁桃体、咽后壁等;观察舌体、舌苔、伸舌运动、鼓腮、示齿动作。 [10]
三、颈部[80]
20观察颈部皮肤、血管, 先左后右,观察甲状腺。 [05]
21按顺序触诊颈部淋巴结:耳前、耳后、乳突区、枕后、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骨上淋巴结。 [25]
颈后三角: 双手指尖沿斜方肌前缘和胸锁乳突肌后缘触诊
颈前三角:翻掌,双手指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被检者头稍低向左侧,检查者右手指尖分别触摸颌下和颏下淋巴结,同法触摸右侧颌下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被检者头部稍前屈,用双手指尖在锁骨上窝内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 。
22触诊甲状腺峡部和左右叶。右手拇指在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请受检者作吞咽动作; 用左手拇指在甲状软骨下气管右侧向对侧轻推,右手示指、中指和环指在左胸锁乳突肌后缘, 右手拇指在气管旁滑动触摸,请被检者吞咽;同法检查甲状腺右叶。 [30]
23触诊气管位置。 [10]
24听诊颈部血管性杂音,先左后右。甲状腺无肿大则无须听诊。 [05]
25测试颈项强直。取枕,左手托住被检者枕部,右手放在其胸前使被检者头部作被动屈颈动作,同时观察两膝关节和髋关节的活动(Brudzinski征)。 [05]
四、前胸部和肺部[160]
26视诊前胸部皮肤、呼吸运动、肋间隙、胸壁静脉;蹲下观察胸廓外形;视诊两侧乳房、乳头的位置。 [05]
27触诊腋窝淋巴结。左手扶着被检者左前臂,右手指并拢, 掌面贴近胸壁向上直达腋窝顶部滑动触诊。然后依次触诊腋窝后壁、内侧壁、前壁。触诊腋窝前壁时,注意拇指和四指的配合。再翻掌向外,触诊腋窝外侧壁。左手检查右腋窝淋巴结,方法同前。 [20]
28触压胸廓,了解胸廓的弹性,检查皮下气肿、胸壁压痛、胸骨压痛。 [10]
女性则常规触诊乳房,先查健侧,后查患侧。按内上、外上、尾部、内下、外下顺序由浅入深触诊,最后触诊乳头。
29检查胸廓扩张度。两手掌及伸展的手指置于胸廓前下部的对称位置,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两拇指间距约2cm。然后嘱被检者作深呼吸动作。[10]
30触诊语音震颤。将双手掌置于被检者胸部上、中、下三部位的对称位置,嘱其以同等强度发“yi”长音,并双手作一次交换。
[10]
31触诊胸膜摩擦感。双手掌置于被检者胸廓下侧部, 嘱其深吸气。 [05]
32检查胸部叩诊音分布。由第1肋间至第4肋间,按由外向内、自上而下、两侧对照的原则叩诊。 [20]
33肺下界叩诊。按右锁骨中线、左腋中线、右腋中线顺序叩三条线。被检者平静呼吸,自上而下, 由清音叩到实音时翻转板指,取板指中部用标记笔作标记。[30]
34肺部听诊。按锁骨中线、腋前线和腋中线三条线,上、中、下部左右对称部位听诊。必要时嘱被检者作深吸气动作。[30]
35检查语音共振。嘱被检者以一致的声音强度重复发“yi”长音,同语音震颤检查上、中、下三个部位,作两侧对比。 [10]
36听诊胸膜摩擦音。嘱被检者深吸气,在前下侧胸壁听诊。 [10]
五、心脏[190]
37观察心前区是否隆起(视)、心尖搏动。检查者下蹲,以切线方向进行观察;视诊心前区异常搏动。 [20]
38触诊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包括剑突下搏动)和震颤。用手掌在心前区和心底部触诊,必要时用手掌尺侧(小鱼际)确定具体位置和时期[40] 。
39触诊心包摩擦感。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用手掌触诊。 [10]
40叩诊心浊音界。先叩左界, 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开始,由外向内,由清变浊,作标记;如此自下而上叩至第2肋间。叩右界则沿右锁骨中线, 自上而下,叩至浊音,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自下而上叩至第2肋间;然后用直尺测量左右心浊音界各标记点距前正中线的垂直距离和左锁骨中线与前正中线间的距离。 [60]
41心脏听诊。先将听诊器体件置心尖搏动最强的部位。听诊心率(1分钟)、心律、心音(强度改变、心音分裂、额外心音)、杂音。然后依次在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听诊。 [50]
42听诊心包摩擦音。在胸骨左缘3、4肋间听诊。 [10]
六、背部[150]
43视诊皮肤。被检者坐起,两手抱膝,暴露背部。 [05]
44触诊胸廓扩张度。双拇指在第10肋水平,对称性地把手掌放在背部两侧,两拇指间距约2cm,两手向脊柱方向推挤,使皮肤松弛致双手大拇指掌侧缘平行;然后嘱被检者作深呼吸动作。 [10]
45触诊语音震颤。两手掌置肩胛下区对称部位,请被检者发“yi” 长音,然后两手交换,请被检者以相等强度重复发“yi” 长音。 [10]
46背部叩诊。肩胛间区脊柱两侧上下共4个部位,左右腋后线、肩胛线上下共4 点。 [20]
47叩诊肺下界和肺下界移动范围。 沿左肩胛线自上而下, 叩出平静呼吸时的肺下界。 嘱被检者作深吸气后屏住呼吸, 迅速自上而下叩至浊音区, 翻转板指, 在其中点作一标记。再嘱其深呼气后屏气, 迅速自上而下叩出浊音区,翻转板指, 再作标记,嘱被检者恢复正常呼吸。用直尺测量两个标记间的距离。再叩右侧。 [50]
48背部听诊。肩胛间区脊柱两侧上下共4个部位,左右腋后线、肩胛线上下共4 点。 [20]
49听诊语音共振。嘱被检者以相同的声音强度发“yi”长音,在肩胛间区脊柱两侧和肩胛下区左右共4 点,两侧对比。 [10]
50检查肋脊点、肋腰点压痛和左右肾区叩击痛。 [10]
51观察脊柱的活动度。 [05]
52检查脊柱弯曲度、压痛、叩击痛(先用间接叩击法,再用直接叩击法)。 [10]
七、腹部 [240]
53视诊腹部外形(蹲下平视)、腹部皮肤、呼吸运动、腹壁静脉曲张、胃肠型或蠕动波。 [05]
54腹部浅触诊。一般自左下腹开始滑行触诊,沿逆时针方向移动;检查McBurney点反跳痛。 [10]
55腹部深触诊。左手与右手重叠,以并拢的手指末端逐渐加压触摸深部脏器,一般自左下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进行。 [10]
56肝脏触诊。用左手拇指置于季肋部,其余四指置于背部,右手自右髂窝沿右锁骨中线,与呼吸配合,向肋缘滑行移动,直至触及肝缘或肋缘。如果肋下触及肝脏,必要时宜在右锁骨中线叩出肝上界并测量肝脏的上下径。肝脏肿大者作肝颈静脉回流征检查。 [50]
57在前正中线触诊肝脏。一般从脐部开始,自下向上滑行移动,与呼吸运动配合,测量肝缘与剑突根部间的距离。 [20]
58脾脏触诊。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左腰部第7~10肋处, 右手掌自脐部开始,两手配合,随呼吸运动深部滑行向肋弓方向触诊脾脏,直至触及脾缘或左肋缘。触诊不满意时,可嘱被检者右侧卧位, 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再作触诊。如脾脏肿大,则测量甲乙线、甲丙线和丁戊线。 [30]
59Murphy氏征检查。以左拇指勾压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其余四指与肋骨交叉,嘱作深吸气,同时注意被检者的面部表情,询问有无疼痛。 [30]
60双手拇指依次深压季肋点、上输尿管点和中输尿管点。 [05]
61检查肝区叩击痛。 [05]
62检查液波震颤。左手掌轻贴被检者右侧腹壁,右手指指腹部叩击左侧腹壁,必要时请被检者或助手用右手掌尺侧缘压在脐部腹正中线上,再叩击对侧腹壁。 [05]
63检查振水音。左耳凑近被检者上腹部,冲击触诊上腹部。 [05]
64 检查腹部叩诊音分布。从左下腹开始,以逆时针方向叩诊。 [05]
65叩诊移动性浊音。从脐部开始,沿脐水平向左侧方向移动,叩及浊音时,板指位置固定,嘱被检者右侧卧位,稍停片刻,重新叩诊该处;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直达浊音区,叩诊板指固定位置;嘱被检者向左侧翻身180呈左侧卧位,停留片刻后再次叩诊。 [30]
66右下腹听诊肠鸣音(1分钟)。 [10]
67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05]
可根据专科情况,腹部检查按视、听、触、叩的顺序进行。
68触诊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股动脉搏动。
[05]
69听诊有无射枪音和有无Duroziez双重杂音。听诊器体件置于股动脉上听诊。 [05]
70检查上、中、下腹壁反射。 [05 ]
八、四肢及部分神经反射[80]
71视诊上肢皮肤、关节、手指及指甲。
72检查上臂内侧肘上3~4cm处皮肤弹性。触诊左右滑车上淋巴结。 [05]
73触诊双侧桡动脉搏动、有无交替脉、奇脉、水冲脉和毛细血管征。检查水冲脉时,用左手指掌侧紧握被检者右手腕桡动脉处,将被检者前臂抬高过头。[05]
74检查左右上肢运动功能和肌力。[05]
75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及Hoffmann征检查,先左后右。[20]
76视诊双下肢皮肤、下肢静脉、关节、踝部及趾甲。
77触摸腘窝淋巴结,触诊压陷性水肿,先检查左下肢,后查右下肢。触摸两侧足背动脉。 [05]
78检查左右下肢运动功能和肌力。[05]
79左右膝反射、跟腱反射、Babinski征、Copperhead征、Gordon征、Kernig征检查。 [30]
80盖好被子,收拾完毕后,感谢被检者的配合,并道别。 [05]
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则表现更为复杂,即使单一种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四种表现。
一、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或)精细运动两方面。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每个动作在不同年(月)龄中表现又不一样,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l岁~l岁半时能行走。脑瘫小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蹬踢。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减少。正常小儿在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经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另一侧手的活动减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二、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还可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大小来判断,被动运动关节若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关节活动范围小,活动受限说明肌张力高。了解上肢肩关节活动范围可检查"围巾征",观察肘关节与躯干正中线的关系,了解下肢肌张力可检查外展角、胭窝角、足跟触耳试验及足背屈角。
检查肌张力时还可以通过"牵拉试验"来了解,此项检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儿双手,将其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头后垂的情况可了解颈背部肌肉张力。
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瘫,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手足徐动型在l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表现出来,常呈"齿轮状"或"铅管状"。强直型表现为"铅管状"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不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检查肌张力时要注意,一些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儿,由于关节挛缩,以致关节活动受限,不要误认是肌张力增高。
三、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1。俯卧位 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延缓消失,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或上肢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足尖朝内;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图中所示为左侧受累。
2。仰卧位 也受紧张性迷路反射影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4~5个月时消失),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枕部的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有时呈 Mom反射状姿势。有时呈双下肢伸直。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3。由仰卧位 牵拉成坐位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双手,缓缓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在牵拉过程中姿势的变化。正常小儿4~5个月时头即不再明显后垂,两上肢能主动屈曲。3~4个月以后的脑瘫小儿可表现为躯干拉起,但头后垂;一侧下肢伸直,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一侧上肢正常,呈屈肘动作,另一侧伸直;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头极度后垂,脊柱背屈。
4。直立位 正常3~4个月的小儿当扶其腋下呈直立悬空位时,表现为双下肢屈曲,6个月扶成直立位时,下肢能支持体重。脑瘫小儿直立悬空位时往往两下肢内旋、伸直、足尖下垂,两下肢由于内收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脑瘫小儿直立位时,头、脊柱、足跟往往不能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髋腰部侧弯;或表现为两大腿内旋,膝半屈,下肢呈X形,足尖着地。
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表现与痉挛型不同,在第一年内,常安静躺着,几乎没有自主运动,仰卧位时其姿势与痉挛型相反,表现为下肢屈曲,髋外展,踝背屈。抱起呈直立位时,能控制头在正中位。
四、反射异常
痉挛型脑瘫小儿深反射(膝反射、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征。
脑瘫小儿神经反射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1。Moro反射 即拥抱反射,正常小儿生后即出现,6个月时消失,如生后3个月内不出现或生后6个月后仍不消失均属异常,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活跃,但若肌张力极度增高时,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
2。交叉伸展反射 小儿仰卧位,按住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并刺激此侧足底,出现另侧下肢先屈曲后伸展的动作。此反射生后即出现,正常情况下1个月后消失。若2个月后仍存在,支持脑瘫诊断。
3。不对称颈紧张反射 正常情况下生后1个月以内明显,4~5个月时消失。脑瘫小儿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此反射的存在阻碍了患儿翻身动作的发育。例如当患儿向右翻身时,头转向右侧,但随之右臂外展伸直,以致不能向右翻身。
4。握持反射 正常情况下2~3个月逐渐消失,痉挛型脑瘫时持续时间延长,手经常呈握拳状。
脑瘫小儿各种保护性反射延缓出现或不出现。正常小儿1个月扶成直立位时,小儿能竖头,4个月直立位时将小儿躯干向左右倾斜时头能保持正中位。脑性瘫痪小儿不出现此反射。正常4~5个月小儿扶成坐位时,如突然向一侧倾斜其躯体时,能伸出上肢,做支持躯体的姿势,而脑瘫小儿不出现此动作。8~9个月的正常小儿能引出"降落伞反射",脑性瘫痪小儿不能引出。
脑瘫小儿除以上4种典型表现外,在早期往往还有以下一些表现:
①过度激惹,持续哭闹、入睡困难,有些家长甚至反映"这孩子整夜地哭"。大约有30%脑瘫小儿在生后3个月以内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突然发生剧烈的哭叫。
②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有时家长反映吃奶时"一边吃一边从嘴往外流"。体重增长困难。
③频繁吐沫,经常半张着嘴,舌头不停地伸出运动,这常常是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早期症状。
④非常"敏感"或"激动",正常小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在饥饿时会出现容易"激动"、"敏感"等现象,但脑瘫小儿即使在不饥饿时也容易出现。
⑤对突然出现的音响或体位改变很"敏感",似惊吓状。
⑥护理困难,表现在穿衣时很难将其手臂插入袖中,换尿布时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家长常反映"孩子不爱洗澡",当脚刚触及浴盆边缘或水面时。背部立即僵硬呈弓状。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情况在正常小儿也可能见到,但不经常、不持续存在。不能根据其中一、两条就诊断为脑瘫。但若有多种表现,而且是发生在有脑瘫高危因素的小儿中,就应想到是否可能为脑瘫。
一、公共卫生职业素质
(一)团队协作能力
(二)组织协调能力
(三)沟通交流能力
(四)社会动员能力
二、临床基本技能
(一)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1)全身状况检查(生命征、发育、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步态);
(2)皮肤检查(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皮疹、出血点和紫癜、蜘蛛痣、毛发、水肿、其他);
(3)淋巴结检查(颌下淋巴结、颈部淋巴结、锁骨上窝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滑车上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
2头部
(1)眼(眼眉、眼睑、结膜、巩膜、角膜、瞳孔、眼球);
(2)耳(外耳、乳突、听力);
(3)鼻(鼻外形、鼻中隔、鼻出血和鼻腔分泌物、鼻窦);
(4)口(口唇、黏膜、牙齿、牙龈、舌、咽及扁桃体、口腔异味)。
3颈部
(1)颈部血管;
(2)甲状腺;
(3)气管。
4胸部检查
(1)胸部视诊(胸部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呼吸运动);
(2)胸部触诊(胸部<廓>扩张度检查、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3)胸部叩诊(肺界、肺底移动度、对比叩诊、肺界叩诊、肺下界移动度);
(4)胸部听诊(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心脏检查
(1)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2)心脏触诊(心尖搏动、心前区震颤、心包摩擦感);
(3)心脏叩诊(心界);
(4)心脏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
6腹部检查
(1)腹部视诊(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视诊主要内容);
(2)腹部触诊(肝脏、脾脏、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
(3)腹部叩诊(腹部叩诊手法和叩诊音、肝浊音界叩诊、移动性浊音、脾脏叩诊、肾区、膀胱叩诊);
(4)腹部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
7神经系统
(1)神经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腹壁反射、肱二头肌反射、浅反射);
(2)病理反射(Babinski征)、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测
(1)血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
(4)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5)肝功能;
(6)肾功能;
(7)血糖;
(8)血脂;
(9)病原学检测;
(1O)血清学检测。
2胸部X线片
(三)现场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
三、公共卫生案例分析
(一)传染病
1病种范围
(1)鼠疫;
(2)霍乱;
(3)艾滋病;
(4)病毒性肝炎;
(5)脊髓灰质炎;
(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7)麻疹;
(8)流行性出血热;
(9)狂犬病;
(1O)流行性乙型脑炎;
(11)登革热;
(12)细菌性痢疾;
(13)肺结核;
(14)伤寒和副伤寒;
(1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6)血吸虫病;
(17)疟疾;
(18)流行性感冒;
(19)手足口病。
2考核要点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诊断依据;
(2)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3)传染病疫情的报告;
(4)传染病监测;
(5)个案调查和处置;
(6)暴发疫情的调查和处置;
(7)传染病的预防;
(8)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管理;
(9)免疫规划。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病种范围
(1)高血压;
(2)糖尿病;
(3)脑卒中;
(4)恶性肿瘤。
2考核要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和诊断依据;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三级预防及效果评估。
(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1案例范围
(1)尘肺;
(2)硫化氢中毒;
(3)氯气中毒;
(4)一氧化碳中毒;
(5)苯中毒;
(6)铅中毒;
(7)汞中毒;
(8)有机磷农药中毒。
2考核要点
(1)职业病诊断原则及报告;
(2)职业病危害事件调查与分析;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4)职业健康检查;
(5)职业病危害事件现场处置及预防控制措施。
(四)营养与食品卫生
1案例范围
(1)营养调查与监测;
(2)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 素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2考核要点
(1)营养调查与监测;
(2)食物中毒事件的判定与报告;
(3)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4)食物中毒的预防。
(五)环境卫生
1案例范围
水和室内空气卫生状况及污染事件。
2考核要点
(1)水、室内空气卫生状况调查、监测;
(2)水、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监测与控制对策;
(3)水、室内空气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调查、处置及预防。
四、公共卫生基本操作技能
(一)个人防护
1呼吸道传染病的个人二级防护用品穿脱。
2消化道传染病的个人防护用品穿脱。
(二)样品采集
1环境样品
(1)水样品采集;
(2)空气样品采集;
(3)公共用品样品采集。
2食品样品
散装食品(固态、液态)的微生物样品采集。
3医院消毒效果监测
空气、手、物体表面、医疗用品、消毒剂的样品采集。
(三)现场检测仪器的操作
1噪声测定仪。
2风速仪。
3照度仪。
4紫外辐照计。
(四)卫生处理
1消毒的分类和方法。
2消毒剂的配制与使用(戊二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二氧化氯)。
3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4手提式喷雾器的使用。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结果是:脊休克及其恢复,正常情况:蟾蜍静置时安静,触之四肢挣扎,将其腹面朝上放置能迅速翻正。脊休克:初制成的脊蟾蜍四肢瘫软无力,触之无反应,将其腹面朝上,记录到脊休克恢复,出现翻正反应,腹面朝上放置后翻正。用时:6分22秒。
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出现脊休克现象。其原因不是因为脊髓受到损伤刺激,而是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对脊髓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易化作用)。搔爬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由脊髓产生,不需要大脑参与。
反射弧实验过程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规律的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一旦反射弧的任一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遭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将蟾蜍俯卧固定于蛙板上,于右侧大腿背侧纵行剪开皮肤,在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沟内找到坐骨神经干,在神经干下穿一细线备用;手术完后,用蛙夹夹住蟾蜍下颌,悬挂在铁支架上。
用浸润了2%硫酸溶液的小滤纸片依次贴在蟾蜍下腹部(搔扒反射),左后肢趾间、右后肢趾间(屈肌反射),观察其后肢有何反应,每次完成观察后需擦净皮肤表面硫酸,再继续操作。
去皮肤在左后肢趾关节上作环形皮肤切口,将切口以下的皮肤全部剥脱,贴上硫酸滤纸片,观察左后肢反应;将硫酸片贴在左大腿皮肤,观察左后肢的反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