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 是 凭感觉 认识一件事情或是一种事物
理性认识 是 冷静下来理智的去看一件事情或事物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完成这次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必须掌握丰富而又真实的材料。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在感性材料的背后,如果感性材料残缺不全,或者缺乏真实性,就不能通过它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必须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运用主体的认知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选择和加工,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有以下特点:
认识主体
第一,认识主体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以前唯物主义的优秀传统,提出认识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认识主体只能是人,不能是人以外的其他事物。一切认识现象都是属于人的,离开了人和人的实践根本就谈不上认识。
第二,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第三,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作为认识主体的群体虽然是由个体所构成,但群体的认识不同于个体,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个体,群体具有更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在群体中个体能摆脱他个人的某些局限性,形成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从而对认识客观世界产生重大作用。所以,在实践中要特别重视群体认识的功能和作用。群体也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受到群体自身的制约,如每个阶级都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对作为阶级的群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另一方面,群体的认识也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局限,封建社会中农民的认识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的认识绝对不能同日而语。
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2认识客体
第一,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即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现实世界是可知的。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也给了肯定的回答,如黑格尔。但他同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可知论是有根本区别的。
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即这种感觉是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人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并不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也不否认感觉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但他认为人们所能认识的只是客观世界的外在现象,至于现象背后的本质人的认识是无法达到的。
不可知论是一种错误的、消极的理论,它怀疑人的认识能力,不承认人类知识的客观性,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批驳了不可知论,以及哲学上了一切其他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是
认识是同思维和实践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具体行为。
我们如果详细观察和分析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就会发现,在认识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中思维、认识和实践是交替进行的,思维、认识和实践互为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认识和实践离不开思维产生的认识意识和实践意识的指挥,思维离不开认识获得的知识原材料,认识也离不开实践给认识组织和认识器官提供的接近和接触客体和认识对象的有利条件。
在我们常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在认知心理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前进的认识循环往复过程中,思维是不可缺少的桥梁或中间环节,没有思维认识的过程就不能完成,认识的目的就不能实现。没有思维和实践就没有认识。
高三哲学知识框架
可以先画一个框架图:
1级目录: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演变史)
2级目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级目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人民群众与杰出个人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或贡献。
4级目录:辩证唯物主义(三大观点)——物质观: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运动发展观: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联系观: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反复性和无限性。
总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粗细详简自己调整,我这里也只是给你做一个参考而已。
高二政治上册哲学总结辩证法知识体系图和唯物论知识体系图
矛盾普遍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
世界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从空间上说,矛盾无处不在;从时间上说,矛盾无时不有。
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存在着矛盾;同时,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存在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首先,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其次,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为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用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时,对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也要注意解决。再次,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内部对立双方的力量总是不平衡的,它们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用掌握适度的原则。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
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由于世界观本来就是普遍理想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框架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1、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重视精神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正确认识具有指导作用。真理观原理1、 真理是客观的。
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方法论1、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方法论原理1、 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 认识具有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 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方法论原理联系的普遍性:1、 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2、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3、 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4、 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1、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
3、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1、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2、 部分在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1、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2、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3、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普遍性原理,方法论原理:发展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关系原理,方法论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1、 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2、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断前进。方法论1、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1、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坚持对立。2、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论原理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2、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
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历史唯心主义等等乱七八糟高中哲
初学者会觉得比较混乱,这是很正常的,其实大多数人跟你有同感,心理上不必太过担忧。
一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一定会进行分类归纳的。头脑中必须有非常清晰的层次,这里大概提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你把辩证唯物论以“物质、意识、规律”等,唯物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矛盾”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认识”等作为核心词,将具体原理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就不会觉得很乱了。历史唯物主义可以“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群众、价值”等为核心词进行整理。如果在某些原理的理解方面存在疑难,主要应该集中在“矛盾”上,老师讲解这部分时一般会很仔细,你认真听不会有问题的。
做题方面几乎是模式化的,除非题中有明确要求,一般都是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原理方法论靠多背,材料题中就有,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用“公式”解题。至于怎样找到准确的原理,那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建议选本好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积累到一定阶段,题感自然就来了,还可以多上网搜索一些老师总结好的答题方法指导,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的版本不一样在提问时就可以说清楚的,或者之后补充下问题,以便大家为你提供有针对性的回答。
文档格式所限,就不在这里提交了,已通过邮箱发送,请注意查收。
有疑问可直接回复邮件。
高中政治知识体系框架
经济学主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和经营者,产业和劳动者,财政税收和纳税人,银行和储蓄者,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哲学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具体的说:唯物论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
辩证法包括: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状态、原因和趋势,矛盾的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认识论包括:实践与认识的观点,现象与本质的观点,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科学思维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人生观包括:社会意识与价值观,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关系,人生观及其实现,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政治学:我国国家制度(国体,政体、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构,以法治国……)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我过的民族和宗教,国际社会和我过的对外政策。
认识具有上升性和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这两者是一致的,都是强调人的认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矛盾的条件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必须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否则就不能构成矛盾。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如同学之间的联系就是因为同在一个学校上学才有了同学之间的联系。
认识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意识范畴,我们常说有世界有两类现象,一类属于物质现象,一类属于意识现象。但认识与意识有细微差别,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实在实践基础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一是具有被动性,认识具有主动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