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为华夏民族唯一的本土宗教,不但在思想上保持了中华传统, 而且还在服饰上保持了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满清入主关内后,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并规定了儒从而僧道不从。道教,因其独特的背景,完整地继承保存了华夏民族的服装体系(簪、冠、巾、衣、裳、履)。这种特殊的条件,曾经导致在清朝初年,有大规模地入道势头。
后学不才,对道教所特有的服饰文化饶有兴趣,并悉心搜集了一些与资料,今特奉献,拿与诸位指点。
概说
道教服饰,渊源甚早,一味地翻看南北朝的文献,只是空谈,真正地通过实物研究道教服饰,只能是从明代服饰入手。
本贴将主要同过 冠巾、衣裳两部分,参照明代服饰,对目前的道教服饰做一粗略地考证。
冠
满清时代,虽然僧人亦着汉服,但因佛门的剃度制度。簪、冠、巾的制度被道门保留了下来。
冠,为贵人所用。巾为士庶人所用。在道门内,冠为正式场合所用,平日则用巾。
由明到清,有很多冠的种类已经失传,但保留下来的,大抵有三种(五老冠为炼度所专用,其意义与传统地簪冠意义不同,故不在此列)。
上清芙蓉冠,又名莲花冠,乃道冠等级最高者。惟有高功法师行科时方用。
五岳冠,又名五岳灵图冠。覆斗状,上刻五岳真形图。在全真道内,惟有受过三坛大戒之道士方可用。
偃月冠,又名黄冠、月牙冠、无形冠。覆元宝状,受过冠巾礼之道士皆可用
本人特援引两方面的资料,斗胆考证了九巾,但实际上,道门所用之巾已远不止九种,
另有:幅巾、飘巾、太阳巾、冲虚巾、雷巾。
资料如下:
字面的资料:
《清规玄妙》中,记载了清 全真派的服饰,曰:“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
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
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一字,
七曰纶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阳。
所谓唐巾者,唯唐朝吕纯阳祖师之派裔可戴。其或老者戴冲和,少者戴逍遥,或冷时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时用紫阳、一字,各从其宜。上等有道之士,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中极戒者,三教巾、三台冠;天仙戒者,冲虚巾、五岳冠。巾皆用元色布缎所置。盖元为天,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元,元机于道,以元色顶于首,尊道也。”
口头资料:
白云观八旬道人所叙述的清末之九巾:
道有九巾祖师传:KAO)山、一字巾
九梁、逍遥、一扎巾
混元、太阳、菏叶巾
浩然巾似乎到清末亦在道教中不常见,但很明显,就是风雪帽,这点没有疑论。
浩然巾创始人 孟浩然
逍遥巾也没有疑点,就是今之逍遥巾,然,另有荷叶巾类似逍遥,但用于方丈升座,传戒之大典,为道童所专用,概比逍遥巾更为洒脱。
一字巾,闵爷云,故去称幅巾。想幅巾本是包头而来,可能一字巾是一个最后的简化形态。实际上,一字巾就是一根带子,类似网巾来拦住乱发。
闵爷又引冲和巾为今之南华庄子巾,予以为,所谓老者带冲和,概因老者发稀,当带能遮蔽之巾。而庄子巾虽然可以遮挡,但其他一些巾也可以遮挡。但似乎唯一能对应上的,就只有庄子巾,故我于此亦持此意见。
清规玄妙所载之九阳必为纯阳,概考今江南正一派所戴之九粱巾并无古制,当属于纯阳之变形。而九乃大,乃纯,正乃纯阳也。况,有明一朝,只有纯阳巾才有九梁。
太阳巾:清规玄妙中并无太阳巾记载,一些道友,老道长也不认为太阳巾为正规九巾之一。但无可非议,太阳巾就是道士的太阳帽,云游中,遮阳之用也。此巾正如闵爷所云,湖北仍多用。实际是庄子巾加了一圈大沿儿。
最后只剩清规玄妙中的KAO(告山)山巾?可惜的是,上次老道长给我讲此巾,未能记录,仅记得前面同庄子巾,脑后稍有不同也。
衣
常服
在早期的玄门威仪中,对于常服的要求不外乎传统之深衣之制(上衣下裳相连)。而宋明之际,出现了通裁之直缀(无下裳,而为前后开气),也就是如今道服的款式。此类道服又分有长衫与得罗,其中长衫交领右衽,直袖宽九寸(儒生制为一尺,盖道家求纯阳数)或一尺四,袖长随身或回肘(随身:袖同衣长,垂至衣下摆;回肘:大概有
得罗又名道袍,这种道服的特点是:交领、宽袖,自掖下开气,内带衬摆。得罗袖宽有几种不同尺寸,目前常见的是一尺八、二尺四;但北京东岳庙老道长有云三尺六者,可以说,这种三尺六的袖宽是为大个子道人准备的。另:如果根据这个数列分析,应当还有三尺这个规制:06 尺作为差而递进的。另外根据古画上的表示,三尺这个袖宽也是存在的。此外,得罗的袖长亦为随身或回肘。可以看出,道服的袖宽可以为
法服:
道家之法服大抵款式有两种:一为氅衣,一为对襟袍服。其中,氅衣多为高功所用,时下的经衣也大都用氅衣。其款式为对襟,长同身,不裁袖,方方正正。一般高功之绛衣之颜色有多种,就其本意当为红色,但后来又有紫色、蓝色等。其中大都刺绣以精美花纹,美妙绝伦。
而法众之经衣,颜色不外乎红黄二色,一般来说,北方用红较多,南方则用黄较多。
北京白云观法众,经衣用红色氅衣 武当山道场,法众用**对襟袍服
北京白云观传戒时向戒子颁戒牒,道童用对襟蓝色袍服,蓝色玄边大带,戴荷叶巾
全真戒衣在款式上有类似对襟袍服之处。其腰间皆缝有装饰性之大带。考此种款式,在明代士人间也颇为流行,通常是作为正规场合之服装而用。大带原本为系衣之物,而后演变成了完全装饰性的元素了。此种戒衣,交领右衽,大带为玄色,前后皆垂龙虎带。
北京白云观传戒时向戒子颁戒牒,戒子用**交领袍服,玄色大带,身前后皆有龙虎带
关于全真道士的衣着,清代全真大师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记载:凡全真服式,唯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朝参公服,顶黄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黄绦,外穿鹤氅,足缠白袜,脚纳云霞朱履,取五行俱备之故耳。若宗、律两师,加中单礼足,方谓合式。
玄教大宗师吴全节说法像,蓝氅,白中衣,赤蔽膝,紫裳,戴上清芙蓉冠
裳
古人上衣下裳。其中裳为下服,既是裙。在解放前,全国仍有很多宫观在重要节日沿用下裳,而到了今日,竟然基本消失,实为可惜。其制多种,古制分为七块,前三后四。又有环群,打褶众多。其色多种,可为白、蓝、紫。
道人鞋袜
道人平时穿双脸鞋或十方鞋,用青布制做,鞋边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将孔缝上或不缝,多为夏天穿。用高筒白袜套住裤管系上,以便进入殿堂避免体垢落地。
高功法师所用的鞋
道靴:高功法师在举行大型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云鞋,大型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
古人因为道士头上佩戴的髻子形状像牛鼻子,所以称他们为牛鼻子老道。道士在中国的古代是很常见的,所以与道士有关的称呼也有不少,诸如:“真人”、“羽师”、“法师”等等,但在这么多的成为中,“牛鼻子老道”可谓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称呼,这是为什么呢?
一、道士头上发髻的形状像牛鼻子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道士们梳着形状一样的发型,看起来有点像牛鼻子。这是因为道教认为万物皆有“道”,蓄发修行也是如此,他们认为蓄发可以使活血化瘀,是养生的方式之一。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是注重束发这一行为,几乎花上很大一部分时间。他们在蓄发时显示和我们一样梳成一个马尾,然后盘发,最后用发簪固定,再进行整理、修饰,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牛鼻子。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仪式,叫“冠巾”,由此可以看出蓄发在道教是很重要的。
二、道士被称作被老子“牵鼻子走”老子又一次曾骑牛去函谷关,引来紫气东来的天象,当地的父母官迅速将老子请到终南山,请老子传经说道,授予炼丹之法。过了许久,老子成仙,而曾经与他一同到来的青牛也一并成了灵兽,于是众人纷纷将老子称为青牛翁,随着故事的流传和演变,人们也将道士称作被老子“牵鼻子走”,在这里面,道士自然而然就成了“牛鼻子”。
三、道教的宗师张三鼻孔朝天,形似牛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个宗教的开创者往往都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道教里也有这样一个人物,他可不是老子,而是张三。传说他相貌丑陋,而且鼻孔朝天,就像牛一样,而且他的身份是道士,于是“牛鼻子道士”的称呼就自然而然传到了后代。
道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我们印象中的道士都是来源于影视剧,道士们戴着黑帽子,穿着黑袍子,嘴里念念有词,手蘸着符水在**的纸上鬼画符。影视剧中到底有没有真实的还原我们古代道士的形象?道士身上都佩戴着那些物品呢?一般是有念珠、葫芦、乾坤圈、道簪、慧剑,这些也是身为一个道士的必备用品。
这些物品都各自代表着什么,有什么深意吗?葫芦是道士手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法物,谐音福禄,代表着吉祥如意。在《西游记》中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拿的法器就是一个葫芦,而他们就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坐骑。葫芦能容纳世间万物,包括妖魔鬼怪,甚至是神仙。我们今天也把葫芦作为一种摆食物。乾坤圈,又称阴阳环。它是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圆环,一般是木质、金属,有着“阴阳循环,周而复始”的意思。《西游记》中的哪吒使用的就是太乙真人送的乾坤圈,乾坤圈威力极大。佛教的珠子叫佛珠,道教的一窜珠子叫做念珠。通常道教的念珠有八十一颗,象征着道教的道祖太上老君的八十一化。一般,道士打坐手里都会拿着念珠,嘴里念念有词的说着咒语。古代的道士蓄着一头长发,他们都是用道簪插在头上,固定住自己的长发。现在的男子都留着短发,道士也没有用上道簪的机会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道教也融入其中。宗教是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以及无可奈何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文学作品《红楼梦》中主要采用的也是道教的思想,什么“通灵之说、太虚幻境”,可以从中看出道教对于我国文化影响之大。
道士身上所带的饰物大多是修行时用来平心静气的!其中多以寒属性的物品为多 如玉器 道士头上所束发簪也很有讲究 入门弟子多一桃木束发 长老以上多以汉白玉 道冠也有讲究 我曾经见过一位道长 道号玄真 他头上所顶的道冠就是用蚕丝制成 内部由玉盘成阵法 他给我解释 修炼时玉器可以达到让真气行走舒缓 不至于气走异穴!~这是我所知的 希望对你有用!
平常时:
穿道袍青衣,道裤,道袜,十方鞋
头上常戴混元巾,或九梁巾,或挽髻岔钗
法会科仪道场时:
高功身穿法袍(按等级而定),头上戴六角法冠等,脚踏云鞋,手持法器(剑,令牌,拂尘,朝护等)
五方冠是什么?五方冠简介
五方冠,在佛教中又称五佛冠,又称五智冠、五智宝冠、五宝天冠、宝冠。冠中有五尊化佛,外显法王庄严相,内表五智圆满。即是金刚界五如来,中央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所成。东方阿閦如来,大圆镜智所成。南方宝生如来,平等性智所成。西方无量寿如来,妙观察智所成。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所成。
五佛冠一般用布、皮,有的也用使用铜或银制作。五佛冠分别如莲花瓣五瓣连在一起,每瓣上有一佛龛,龛中有一佛,由左至右分别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西方阿弥陀佛、中央大日如来、南方宝生佛、东方阿閦佛。也有以五佛的梵文种子字,阿、梭、嗡、哈、吽。或以五佛代表的器物,金刚杵、白莲花、法轮、摩尼宝、十字金刚杵。有些则以宝石做为代替。
汉传佛教的五佛冠除了有五佛外,冠旁有二条垂带。在戴五佛冠则是先戴毗卢帽,在把五佛冠展开绑在或卡在毗卢帽上。毗卢帽是禅宗黄檗宗的僧人所戴,日后成为在汉传佛教在重要科仪上会顶戴毗卢帽。在焰口施食法会上,主法者会依照仪轨顶戴毗卢帽和五佛冠进行。所谓毗卢帽的毗卢即是毗卢遮那佛,也就是大日如来。实际上,毗卢帽与五佛冠并非一体。因帽上的五佛冠有毗卢遮那佛,又称为毗卢帽。
在道教中将「五方冠」称为「五老冠」、「五岳冠」、「五岳冠」道教的五岳冠,在五代道士刘若拙著,北宋道士孙夷中编的《三洞修道仪》中记载,高玄部道士于受箓之后,需戴「五岳冠」;此后也见载于元代全真道士苗善时所编纂的《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中提到吕洞宾事迹时,有「顶上云攒五岳冠」之诗句,从此可看出五岳冠为宋元道士的法服冠戴。而五岳则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国自古以来即有对山岳的崇拜,而五岳的确立,也受到中国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五方(东、南、中、西、北)思想的影响。
现今台湾所见道、佛教的五方冠,其外形多为冠带,冠状如五片五角形布板相连,两边各垂有剑带。在道教方面,冠状上多是绣有三清道祖、太乙救苦天尊、雷声普化天尊的神像,而两边剑带上则绣有神讳、神号或云纹图案。多是在大型普度仪式中高功道长所戴,绑于网巾头上,象征化身太乙救苦天尊。在佛教方面,除有冠带之外,另有冠帽形式,两种外形冠状同样绣有五方五佛,两边剑带上则绣有佛、菩萨名号或是真言咒语。
经常来道观里的居士信众们,可能会无意中看到道长们做科仪法事,在度亡道场之“炼度”科仪,会看到高功道长头上戴着一顶仿佛《西游记》连续剧里“唐僧帽”般的头冠,很多人会心里默默好奇,原来佛道果然是一家,不然道长们怎么也会戴着“唐僧帽”呢!
(影视剧形象)
实际上,和佛教无关,这顶“唐僧帽”的真正名字是五老冠,佩戴时围戴头部,无顶,呈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形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
(五老冠)
所谓“五老”,指的是五方五老,即道教尊奉的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盘炀、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盘炀、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盘炀、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盘炀和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盘炀,分别为东、南、中、西、北五方之天神。
五老冠和庄子巾、九梁巾等一样,是地地道道的道教服饰,只不过前者多为度亡道场中主坛高功所戴,并非日常服饰。
(“炼度”法事中佩戴五老冠的高功法师)
而之所以会让人误解五老冠为“唐僧帽”,这不得不说《西游记》这部连续剧对我们整整数代人的影响之深远,而实际上,“唐僧帽”名为五佛冠,也只有在重大法会时才会佩戴,而不会像影视剧中的大唐高僧般走到哪戴到哪。
同五老冠一样不为大众所了解的道教服饰中,还有太阳巾。
前几年,小编我随同几位道友云游时,正逢夏日,道友头顶太阳巾,路人纷纷围观,还有好事者自以为是,对旁人讲,“他们是韩国来的”,我和道友面面相觑,一脸尴尬。
(佩戴太阳巾的道友)
众所周知,韩国等东南亚地区同为汉文化圈,太阳巾作为我国明代很普遍的遮阳大帽,和茶道、围棋等相同,传播广泛,在韩剧《大长今》中便频频出现,而道教服饰一直延续了咱们汉文化传统,所以今天,仍然有道长会在夏日中佩戴太阳巾。
也请看过此文的朋友们,下次看到太阳巾时,会骄傲地对人说,这是明代我们祖先常戴的遮阳帽,后来才流传到韩国日本。
(网络资料图)
在道经《道书援神契序》中这样讲:“后世孔子徒之服随国俗变,老子徒之服不与俗移,故今之道士服,类古之儒服也。”
道教服饰,是道教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