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修身与修心

佛陀的修身与修心,第1张

在与佛陀论败后不久,外道萨遮迦又来找佛陀论难了。

有了上回在大众面前丢脸的教训,这回萨遮迦只低调地独自悄悄而来,以免输了又弄得大家都知道。

尊者阿难虽然看到他又不怀善意地来了,但还是慈悲地想让他能在佛陀这儿获得些法益,所以请求正想进城乞食的佛陀,暂且坐下来与他一谈。

向佛陀行礼如仪后,萨遮迦先提出一些外围的话题:

「瞿昙大师!有些沙门、婆罗门只顾修身而不修心,过去就有人因身受苦而两腿僵硬、吐血发疯,这是『心被身所指挥』,不修练心的缘故。有些沙门、婆罗门只顾修心而不修身,过去就有人因心受苦而两腿僵硬、吐血发疯,这是『身被心所指挥』,不修练身的缘故。」

「火种居士!你所知道的修身有哪些呢?」佛陀问。

萨遮迦举了一些苦行者吃得很少,守一些奇怪禁忌的事例,以为修身就是那样,佛陀因而反问他说:

「火种居士!他们总是吃这么少维生吗?」

「不!瞿昙大师,他们有时候吃一些很有营养的美味,所以身体还会肥壮回来。」

「火种居士!他们竟然先拒绝,后放荡大吃,他们的体重就这样增增减减。这哪是修身呢!又,你知道的修心有哪些呢?」

萨遮迦支吾其词,答不上来。

这时,佛陀就告诉他说:

「火种居士!你刚才所说的修身,不是圣者的修身。连如何修身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修心呢?让我来告诉你吧!你仔细听了。火种居士!一般未修学的人,一有快乐就着于欲贪,一有痛苦就忧悲愁泣。当起乐受时,因不修身而心起执着,当起苦受时,因不修心而心起执着,当心对乐受、苦受两者都起执着时,则是不修身,也不修心的缘故。

火种居士!有良好修学的圣弟子们,一有快乐,不会着于欲贪,一有痛苦,也不会忧悲愁泣。当起乐受时,因修身而心不起执着,当起苦受时,因修心而心不起执着,当对乐受、苦受两者都不起执着时,则是修身,也修心的缘故。」

144935166jpg

「我对『瞿昙大师是一位修身也修心的人』的说法,深具信心。」萨遮迦回应说。

「当然,火种居士!虽然你语带冒犯,我还是愿意告诉你,从我出家以来,我的心就不去执着乐受与苦受。」

「瞿昙大师从来未执着乐受与苦受吗?」萨遮迦其实还蛮怀疑的。

于是,佛陀为萨遮迦详细叙述了他所经历过的深禅定、各类苦行、禅观得正觉解脱等修学历程(如原始佛教 ▎佛陀的修学历程所说),来说明佛陀早已不执着乐受与苦受。

「萨遮迦!我曾经对几百人的群众说法,或许听者中有人会认为我是针对他说的,其实不应该这么想啊,萨遮迦!如来说法,是为了让大家都能了知,不是专与谁过不去。萨遮迦,一旦说法完毕,我内心即保持原先的平静与空寂。」

这我信得过,瞿昙大师!因为您已经证得全然的正觉。但,瞿昙大师!你曾经在白天睡过觉吗?」萨遮迦这时才把他的主要问难说出来。

「火种居士!我在夏天的最后一个月,当乞食完毕回来,我都向右侧躺,保持正念与清明地小睡片刻。」

「瞿昙大师!有些沙门、婆罗门认为,这样做是痴的表现。」

「痴与不痴,不是以午不午睡来看的,火种居士。我就来告诉你,什么是痴,什么是不痴,你仔细听了。

所谓痴,是那些未舍烦恼杂染与后有,招惹出麻烦,导致苦迫与下一辈子生、老、病、死的人。

所谓不痴,是那些已舍烦恼杂染,已舍后有,不会招惹出麻烦,不会导致苦迫与下一辈子生、老、病、死的人。

如来是不痴的人,断除了生死烦恼杂染的根,就像斩断棕榈树的芯,这棵棕榈树以后就不会再长了一样。」

「太神奇了,瞿昙大师!面对我一再冒犯挑衅的论难,您还是和颜悦色,一如我想象中证得全然正觉的解脱者一样。不像富兰那迦叶、末迦利瞿舍梨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删阇耶毘罗梨弗、尼揵陀若提子,当我对他们挑战论难时,他们常支吾其词,顾左右而言他,然后恼羞成怒,生气痛苦。瞿昙大师!打扰了,我们都很忙,还有许多事要办,就此告辞了。」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

二、外道萨遮迦虽然在第一次论败后,隔天即盛大地供养佛陀与僧众,但显然心中还不服,所以还有这一次的论难,而佛陀对他还是十分宽容。这次论难后,看来萨遮迦也没归信佛法。

三、佛陀所说的修身,是当由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生理而起快乐的感受时,心不起贪着。而所谓的修心,是当生理起苦的感受时,能止于生理的苦,所谓身苦而心不苦(参看原始佛教 ▎身苦心不苦)。

四、「萨遮迦!我曾经对几百人的群众说法,……我内心即保持原先的平静与空寂。」一段,文意不十分明确,也缺乏北传本的对照。佛陀要萨遮迦明了,即使萨遮迦对佛陀如此挑衅无礼,佛陀也不会针对他,乃至于其它任何人留有成见的方向解读。

五、后有,即后有爱,是一种不甘于死亡,还想要继续延续生命的强烈驱使力,这就造成了生死流转。阿罗汉等解脱者,常说「不受后有」,就是息灭了这种深沈的冲动。

六、富兰那迦叶、末迦利瞿舍梨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删阇耶毘罗梨弗、尼揵陀若提子,就是佛陀时代著名的「六师外道」。

有两种脸型,一种是大脸庞,高鼻梁,鼻尖是鹰钩状的。第二种是四方脸,面部显得比较平坦,鼻子较低且直。但其实佛转世凡人的五官特点也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定性。

佛转世的特征

1 生来就多灾多难,身体多数都不是很好。一生会有一次或多次大难不死的经历。

2 心地善良,心软,不敢杀生或不忍杀生,视金钱为无物,不拿钱财当回事。

佛转世凡人的五官特点,揭秘身上有佛缘仙缘的特征

3 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张扬,为人处事比较低调。

4 聪明,悟性很好,特别是接受和灵界有关的事情很快。

佛转世凡人的五官特点,揭秘身上有佛缘仙缘的特征

5 经常会作一些怪梦,包括上天堂、入地府。还会有一些奇怪的人,教你一些奇怪的东西,但醒来还记不住。

6 经常梦见神

7 偶尔会莫名其妙的头晕,很快就过去。

8 对灵体有特殊的感应,特别是进到庙里的时候,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如身上忽然感到冷(热),头皮发胀(麻、紧、触电感等),身上会忽然起鸡皮疙瘩,汗毛竖起来的感觉等。

有佛缘的表现

1、心中有佛是佛缘

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内心。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质的相同。佛是心灵打造的幻象,太过于执着外在,反而会迷失其。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

佛转世凡人的五官特点,揭秘身上有佛缘仙缘的特征

2、放弃非分的欲望是佛缘

佛缘,是少一些强求的欲望。佛经上说,未断我爱,不如洁净。爱恨恩仇,皆是情障。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今日的执着,可能会造成明日的后悔。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你烦恼,皆因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强求的欲望。放下非分的欲望,便是佛缘。

3、平和的面对生活是佛缘

佛,是一种平和的心境。人的心思很不稳定,它很容易受引诱,更会在光怪陆离的诱惑中迷失方向,很多人一心追求占有,得不到片刻清闲,失去生活的快乐,却带来了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扰和烦恼。佛教会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让本性自然的流露,平和的面对生活便是与佛有缘。

扁平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可以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激光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等方式来预防病情加重。

1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进行治疗,可以减轻病毒对皮肤的损害,缓解症状。此外,还可以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等,提高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

2 激光治疗:如果扁平疣数量较多或面积较大,可以考虑进行激光治疗。激光照射可以破坏局部的皮肤组织,使疣体脱落,达到治疗效果。

3 其他治疗方法: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还可以考虑中医中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中医中药治疗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等药物进行治疗;而手术治疗则是在上述方法无效的情况下采取的方法,但风险较高且可能会留下瘢痕。

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尽量避免用不洁的手去触碰扁平疣的位置。并且要注意休息好,尽量让身体的免疫能力提升起来进而有助于恢复。

大家知道唐僧前世就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在转世之后成为了一代圣僧,最后取得西经重新成佛,那么我们现在有没有佛转世来的凡人呢如果有,怎么去分辨这些人。下面本站我就为大家揭秘一下佛转世凡人的五官特点!

佛转世凡人的五官特点

长相会跟佛教中的某个人有点相像。有着细长的单眼皮,眼皮显得比较厚,皮肤比较白,但是肤质没有南方的细腻。

有两种脸型,一种是大脸庞,高鼻梁,鼻尖是鹰钩状的。第二种是四方脸,面部显得比较平坦,鼻子较低且直。但其实佛转世凡人的五官特点也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定性。

佛转世的特征

1 生来就多灾多难,身体多数都不是很好。一生会有一次或多次大难不死的经历。

2 心地善良,心软,不敢杀生或不忍杀生,视金钱为无物,不拿钱财当回事。

3 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张扬,为人处事比较低调。

4 聪明,悟性很好,特别是接受和灵界有关的事情很快。

5 经常会作一些怪梦,包括上天堂、入地府。还会有一些奇怪的人,教你一些奇怪的东西,但醒来还记不住。

6 经常梦见神

7 偶尔会莫名其妙的头晕,很快就过去。

8 对灵体有特殊的感应,特别是进到庙里的时候,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如身上忽然感到冷(热),头皮发胀(麻、紧、触电感等),身上会忽然起鸡皮疙瘩,汗毛竖起来的感觉等。

有佛缘的表现

1、心中有佛是佛缘

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内心。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质的相同。佛是心灵打造的幻象,太过于执着外在,反而会迷失其。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

2、放弃非分的欲望是佛缘

佛缘,是少一些强求的欲望。佛经上说,未断我爱,不如洁净。爱恨恩仇,皆是情障。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今日的执着,可能会造成明日的后悔。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你烦恼,皆因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强求的欲望。放下非分的欲望,便是佛缘。

3、平和的面对生活是佛缘

佛,是一种平和的心境。人的心思很不稳定,它很容易受引诱,更会在光怪陆离的诱惑中迷失方向,很多人一心追求占有,得不到片刻清闲,失去生活的快乐,却带来了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扰和烦恼。佛教会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让本性自然的流露,平和的面对生活便是与佛有缘。

4、对己对事负责是佛缘

佛缘,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佛心的人不去看众生的错;只看到众生的过错却看不到自己过失的人,枉谈“佛”字。要认清自己,看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也要看清楚事情的后果,因为你要对那个后果负责。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对己对事负责,便是与佛有缘。

5、拥有美好的信念是佛缘

佛缘,是心中的信念。佛祖有言,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当你痛苦的时候,相信痛苦不是永恒的,你就一定有力量战胜痛苦,这是一种信念。可以说信念主导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成佛成魔,也全在一念之间。拥有美好的信念,便是与佛有缘。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之女。摩耶夫人在回父国途中,于蓝毗尼分娩后7天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诃波_波提抚养成人。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不同说法。

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传佛教或认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说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

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一说是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木中单独修苦行6年。

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_世王的皈依,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我是基督徒,这句话出自圣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圣经说人打我的右脸,你把左脸给他打,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你被打的时候,你是被动,而第二次被打是你主动,这告诉我们:基督徒的伦理是主动的伦理,不是被动的伦理,而不是说你给人家打的就很属灵。基督徒的受苦,不是被逼,而是自己甘愿的。

如果人打你的右边,你把左边给他打,那表示说那个人是无理的,而你顺从上帝的道。但是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听了那篇道,谁听了就要被打而不是去打人。耶稣基督被打的时候,有没有说:“谢谢你,还有这边还没有打?”耶稣受审判时被打,他说:“我若行得不对,请你告诉我错在那里,我若行得对,为什么你打我?”这就是保罗所提醒我们的:不要凭着字句,因为字句叫人死,要凭着经意,因为经意叫人活。

和常人一样啊,修行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佛陀专门为众生介绍了六种成佛的办法和途径,统称为“六度波罗蜜”,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六大法门,根据佛指示的这些方法和方向,我们才能修成正果。所有的佛菩萨,无不沿袭着这样的道路去修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665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