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头怎么扎?道士头发怎么梳头?

道士头怎么扎?道士头发怎么梳头?,第1张

近日微博开始流行起来了道士头,仔细一看还是挺中性美的嘛。喜欢新发型的女生们可以尝试一下。那么道士头怎么扎道士头发怎么梳头

道士头怎么扎 第一种方法

1、先将头发扎成马尾

2、将头发卷紧,向左绕

3、向下绕,目的是盘成一个圆

4、将发尾塞进盘好的髻中

5、用发簪挑起一络头发

6、将发簪插进头发内的皮筋里

7、成品

8、也可将发簪另一端插出来,记得要压一络头发在下面,这样盘得更紧

第二种方法

1、先将头发扎成马尾

2、头发向右绕,注意,此时不以皮筋为中心了,而在皮筋上面

3、再向左绕

4、再向右,就这样绕来绕去,直到把所有的头发都盘进去

5、把发簪插入皮筋里,并且把皮筋位置向上拉一点

6、簪子向上插入头发中

7、成品

8、换个角度看

第三种方法

1、扎马尾

2、头发向左绕,用手把皮往上弄一点,省得埋在头发里找不到了,我的皮筋是黑色的,为了大家看清楚,所以用画笔描成**

3、头发再绕过来

4、头发绕到了皮筋的位置

5、把绕过来的头发塞到皮筋里面,等于用皮筋把它们捆住

6、捆过来的头发继续向左绕一圈,注意后面一圈的头发要在第一圈的后面绕,就是藏在第一圈的后面。注意我左手食指拿住的,是绕第二圈的头发,这时基本只剩个发尾了。

7、把这个发尾继续塞到这根皮筋里面,用皮筋把它捆住。

8、成品

第四种方法

1手型:跷起3、4、5指

2把头发拧一下,只是拧头发

3把头发放到2指与3指中间。照片上可能手指太多,看好了我左手3指带戒指,我的2指隐藏在头发后边了。

4缠绕2指一圈。这张图发尾已绕过2指一圈,从大指出掏出,准备绕第2圈。

注:头发不用拧,光绕就可以了。

5绕好了第2圈,我的左手大指按着发尾。

6簪子自上而下穿过插进2指上的环。

7把簪子横着向左穿过去,先向头皮深处扎,再从左边的一撮头发前,钻出来。这步要用力!小心别弄疼自己就行了!穿出的那撮头发是:一撮刚才被卷过的头发,只是一撮这句话不知怎么描述了!好难描述呀!我在最后一张图里,用画笔指一下那撮头发。

8绿色画的就是上步骤说的那撮头发,簪子从那撮头发处穿出完成了!

道士头发怎么梳图解

1“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不跟满族妇女学梳“两把儿头”或者“燕尾”。梳“两把儿头”很复杂繁琐,首先需要有一个较长的饰物叫扁方,它长约20厘米,宽约3厘米。梳头时要先用自己的头发将发纂的底座梳出,即头后边的“燕尾”,而且还要留下两绺头发。在头顶安好那用黑缎子和铁丝裹好的架子,再用这两绺头发往上梳,从左右两侧经过这大扁方裹住和固定这架子,再在根部插上各种簪子和花等装点起来。汉女子还因此保留了三寸金莲的陋习,甚至使旗人女子也纷纷效仿,以此为美。

2 “生从死不从”:这条即“生降死不降”。说的是人活着时穿满人服饰,死了则穿明朝服装,所以人死入殓,还是用明朝的服装。

3 “阳从阴不从”: 既然“生从死不从”,那么阴世的事,象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不从旗人习俗,所以叫做“阳从阴不从”。

4 “官从隶不从”:做官老爷的,吃皇粮办公事,观瞻所系,自然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朝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红黑帽”的打扮,这就是“官从隶不从”。

5“老从少不从”:孩子百无禁忌,穿什么都可以,但一旦长成,还是要按旗人的规矩办。

6 “儒从而释道不从”:这跟“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意思一样。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服装,因此僧人道士至今仍保持着明朝的服装。

7 “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从,唱戏演员不从。戏台上既然扮演的是前朝的故事,不穿前朝的服饰怎么演?废话一句。

8 “仕宦从婚姻不从”:这条可参照“男降女不降”。汉族男子投降,女子不投降,这也是指服饰。比如男女婚嫁,新郎穿的是旗人的礼服,女子则依旧穿明朝的礼服,即所谓的“凤冠霞帔”。

9“国号从官号不从”:改朝换代了,国号大清,叫大明当然不行。但官号就不必再另起炉灶,照抄大明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省却许多麻烦;

10“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满人有满人的语言文字,跟汉语言当然不同。满清入定中原后,最初是用满州自创的语言文字,后来具有许多优点的汉语终于战胜了满州语,成了国语,连旗人也不得不用起汉文,说起汉语了。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都作为我们的信仰,这两种教种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佛教中的和尚和道教中的道士对比看来,和尚剃着光头,而道士却是留着长发,这是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还是有很多说法的,信仰不同,所遵循的规定肯定就有所差异,这是很正常的。

道教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一种信仰。不剪头发是为了维持身体本来的模样,因为是父母赐予我们的身体,我们没有资格去伤害。如果伤害了,就是对父母的不尊敬和不孝顺,这就是道义。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道士,道义是必须要遵守的,这是起码的要求。而且自古我们炎黄子孙不管男性女性,都有蓄发的传统,道教要求留有长发也是对咱们老祖宗的尊敬,对古代文化习俗的传扬。

而在佛教中,认为出家人关键是要“四大皆空,六耳清净,抛弃凡尘”,头发又被形象地称之为烦恼丝,剪去头发就意味着摒弃所有的尘世烦恼,全身心地钻研佛法。换个角度来看,古时候和尚都有游历的习惯,长头发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麻烦,他们要清洗梳理,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所以才会剪掉头发,一干二净,来得清爽,无牵无挂。

因为道教和佛教的教义不同,信仰不同,所以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蓄不蓄发只是其中之一,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地方。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翻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满清入关以后,由于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汉族老百姓颇不服气。为了让汉族老百姓服气,满清实施了一项严厉的措施,就是“剃发易服”,并且做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规定。也因此,很多不愿意改装剃发的汉人,纷纷惨遭杀害。一时间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由此也可见,当时所采用的措施,是非常极端而又严厉的。

既然清初满清统治者采取的手段那么极端严厉,可是为什么,他们却允许道士留头发呢?实际上,当时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因为不愿意剃发,纷纷出家当道士。这种情况,满清统治者其实是知道的。可是为什么,满清统治者明明知道这些名人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被剃发,仍然放任不管呢?

实际上,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满清之所以要实施剃发易服,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让老百姓屈服。而当一个人(哪怕这个人是一个名人)出家当了道士以后,实际上意味着他已经屈服了,满清不用管他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出家当道士,意味着不再坚持汉人装束。

满清之所以要杀那些汉人,是因为他们坚持汉人装束。“装”就是服装,“束”就是束发。坚持汉人装束,就意味着留念汉人王朝。只要留念汉人王朝,就有可能会造反,这是满清统治者所担忧的。

同时,汉人的服装和束发,还具有一种“礼”的意义。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所代表的是汉人的文化。当清朝统治者刚入关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打算采用汉人文化,而是想按照满清的文化来行事。所以,改变装束,既有让老百姓不怀念旧朝的意思,也有让老百姓归顺满清文化的意思。

但是,当一个人出家当道士以后,他实际上已经改变装束了。他虽然留了发,但是那个头发,与汉人的“束发”,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且他们所穿的衣服,也与汉人的衣服是不一样的,包含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既没有怀念旧朝的意味,也没有坚持汉人文化的意味。因此,完全可以不用管了。

其二,出家当道士,意味着放弃世俗的权力。

出家人与没出家人,完全属于不同的两个群体。

没出家人的人,他们的生活叫做“入世”。“入世”的人,他们是有各种追求的。这些追求,其实也就是一种人生的欲望。因为有了欲望,自然就有诉求,就要追求权力。满人的权力很大,汉人的权力很小,汉人才不服,才要反抗。满清入关后,为了统治汉人,才会极力打击他们。

打击他们,也就是在压制他们的欲望,削夺他们的权力。

但是,出家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出家人叫做“出世”,不管他们是不是真出家,但是既然出家了,他们就要按照出家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再去想世俗的权力。自然,对于清王朝来说,其危害就不大了。

其三,出家的道士,要接受更多的约束。

前面我们说了,出家人是“出世”的,他们是必须受自己内心约束的。不管愿不愿意,都要受约束,都要排除自己内心的欲望。这一种约束,力量是相当强大的。

除了内心的约束外,出家人还会受到世俗的约束。世俗的老百姓会认为,出家人是应该遵守清规戒律的。因此,若是这些出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不遵守的行为,就会受到指责。这相当于又有一部分人在监督这些没剃发的人。

同时,道士还会受到道观里上级道长的约束,他们会时时规劝那些只是因为不想剃发而做道士的人。久而久之,这些人即便有造反之心,在受到多次规劝教育后,这样的心思也收敛了不少。

这样一来,道士相当于受到了三重约束,满清统治者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其四,出家当道士,就叫做跳出三界外。

从古至今,一个人无论是当和尚,还是当道士,只要出家了,就叫做跳出三界外,一般的统治者都不会再追究他。

《水浒传》里写鲁达杀了人,然后去出家,因此就逃避了被追责。还有一些末代皇帝。本来新朝廷的皇帝对他是不放心的。但是只要他出家了,一般都不会再管他。比如宋恭帝,就被元朝统治者送到西藏去当和尚。

还有一些战败的领袖,比如朱允炆、李自成等等,民间也有多种传说,说他们出家去了。民间为什么有这样的传说呢?就是因为如果这样,也就意味着跳出三界外,退出权力场,可以不用管他们了。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与佛教在中国同时存在了数千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两大教派之间也存在着融合与纷争。它们之间的教义与处事理念存在着区别,同样是出家之人,为什么和尚要剃度修行,而道士却留长发呢?

道教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自上古时期至明朝末年,炎黄子孙一直都是有蓄发的传统。儒家经典《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道士们修行追求的是仙道贵生,证道成仙。而要达到仙道必须要从人道做起,尊老爱幼,礼义智信仁等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都属于人道范畴。所以道士在修道之时也要有孝道,要蓄发出家。

道教的教义是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与世间万物皆有“道”,道教认为修行要顺应自然规律,蓄发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同时蓄发需要日常的梳理,也起到了疏通头皮经络,活血养身的作用,这也是仙道贵生的一种体现。

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剃发令”政策,强制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饰。这对几千年的华夏文化是一次沉重打击。在严苛的“剃发令”面前,满清规定有几类人可以蓄发,即所谓的“十从十不从”的规则。

其中就有一条是“儒从释道不从”:参加科考的儒生必须剃发留辫,而遁入空门的和尚、道士则可以保持原来的发式、服装。许多有气节之士纷纷加入玄门,蓄发出家,冠服不改,就是为了可以延续华夏文化。

道教分为两大派系,即全真派和正一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正一派对于蓄发的戒律不作强制要求,大部分的正一派道士在发型上与常人无异。而全真派依然严格遵守蓄发制度,全真出家道士必须进行冠巾仪式才可以,在仪式上行冠巾礼,有冠巾师、度师、拢发师、引礼师等。全真派的道士与现代人的装束格格不入,但是却是保留了千年华夏的文化传统。

中国就是有这么多言论约束,有这么多伤风败俗,才让人感觉电视剧变得没一点看头,才毁了那么多的经典。广电总局约束太多,不让这个不让那个,早晚反受其累!为什么中国**、电视行业上不去?美剧就这么吊?就是这么些约束制约发展,你想管大家的视听,却管不住大家的思想,大家的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不是傻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越约束我们偏要反抗,你不约束我们反而更爱国!少一点自私,多一点为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967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