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二、问题研究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
这首歌词以气势取胜。朗诵时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感情,如果能够调动学生产生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就可以产生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就可做到有感情地诵读。不宜过多过早对学生施加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
二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歌词内容。教师应注意题目中包含的两个深浅不同的层次。第一问是从表层设问,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第二问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三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体会诗歌的两种美学风格——崇高与优美。但在教学实际中,不必过分在术语上纠缠,应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感知来把握这两类诗的特征。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属于这类风格;上学期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则属于委婉含蓄的诗。
教学建议
一、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二、问题研究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表达了诗人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原诗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扩展资料: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描写的是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颈联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山居秋暝
“大都督”这一官职,翻译过来就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由曹魏设置,但是并不是一个常置官职,是属于某个人担任某个职位以外兼任的“加官”。而东吴跟曹魏制度相似,所以东吴建国以后也设立的大都督一职,东吴第一任大都督就是陆逊。
很多人都认为周瑜鲁肃是东吴的大都督,但事实并非如此,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有提到东吴有三个人担任大都督,其分别为周瑜、吕蒙和陆逊,并没有说鲁肃。然而在史书《三国志》中仅仅提到陆逊担任过大都督,其他人都没有。
在《三国演义》当中,对于大都督的设定与历史有所偏差,属于是整个东吴的军事负责人,而且还是长期性的职位。 周瑜、陆逊、鲁肃、吕蒙四个人,并非是东吴的“四大都督”,而是“东吴四英杰”。那这四位英杰的评价如何呢,我们看看便知。
首先是周瑜,周瑜(周郎,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
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周瑜的形象是心胸狭隘、气量极小,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反派。其主要是被罗贯中给故意丑化了,目的就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在正史上人们都称其“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政治家,孙吴势力著名的将领,为孙权策划未来战略蓝图《榻上策》。鲁肃是东吴名将,他有智有勇,堪与周瑜媲美,若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恐较周瑜还略胜一筹;
但在《三国演义》中、戏剧舞台上,鲁肃恰似一位仁慈的长者,忠厚有余,才智不足,经常为周瑜、诸葛亮斗智施谋所戏弄,显出一副愚相,然而,《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都是艺术创造,不是史实记载,从艺术角度看,可称生花妙笔,若从史学角度讲,可是历史的颠倒和歪曲。曾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活跃一时的鲁肃,他的心计绝不亚于后人。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东汉末年名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 我们常说的“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主角就是他,在经过学习后能力大增,白衣渡江最后使得武圣关羽败走麦城。
陆逊(陆议,183年-245年3月19日),字伯言,出生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深得孙权器重,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第四位战功卓著的将领,也是唯一有明确记载的东吴大都督,伟人都对他赞赏有加。
彝陵之战是孙、刘两集团之间的决战。陆逊是这次大战东吴方面的指挥官,指挥若定,大败刘备。伟人曾经批评刘备说: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他当然不是陆逊的对手。他说:最初陆逊是吕蒙手下的一个中级军官,以后继吕蒙当了统帅。陆逊知己知彼,很会打仗,伟人认为,陆逊指挥的彝陵之战和汉楚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曹袁官渡之战等一样,都是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
一、赏析: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句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2、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二、《登幽州台歌》全文: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解析:
⑴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向前看。
⑶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⑷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chuàng )然:悲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
四、翻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各位知道冉闵吗?他才是民族大英雄!
世无冉闵,汉人已从地球消失!!!
如果你是汉族人,希望你能在心中向他---冉闵,致以崇高的敬意!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致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后人该如何评价他?
不要跟我讨论他的人品行为,不要跟我讨论他的残暴好杀,我也也不想挑拨民族矛盾,我只想在这里告诉大家:
如果没有冉闵,汉族或许早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
公元四世纪,五胡乱华时,大量的中原的汉人随东晋政权大量南迁,南迁的人估计超过了半数,而留在北方的汉人命运都极为悲惨。大部分汉人被凶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所屠杀。凶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推测当时北方残留的汉人最多不过四五百万。
五胡乱华之前,由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在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汉族人口。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到公元349年,冉闵屠胡之前,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胡人。有被当时政府强迁进来的,有主动迁进来的,有武装打进来的。
入塞胡族成份复杂,主要包括:
像羯族、白奴族、丁零族、铁弗族、卢水胡、鲜卑(史书称白虏)、九大石胡的远迁部落等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
氐族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大月氐主体为白种人,小月氐和巴氐主要为黄种人。 而姜、夫余、乌桓(东胡与凶奴混血)、和入侵辽宁的高丽等民族主体为黄种人,个别部落除外。
后赵统治北方时,当时的汉人不超过五百万左右,胡人却与这个数相当甚至高于这个数。胡人人口还在增长,而汉人却不断的减少。
以冉闵为首的汉族对入塞胡族的复仇行动,是汉人发起的绝地反击。
公元350年前后,冉闵歼灭数十万后赵军团,推翻后赵王朝,致书各地,号召汉人起来疯狂屠杀胡人复仇。当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的汉人都纷纷起兵,仅邺都一地被杀的胡人就高达二十几万。
除了向侵略者报仇外,冉闵最大的功绩还在于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
石虎统治后期,冉闵散发仓库中救济饥民。冉闵推翻后赵,分兵四面出击,与各胡酋互攻,数百万胡人被中原汉人驱逐。(石虎强迁到邺城的共计几十万汉人,也有近半数在动乱中返还家乡,中途大部份被胡人所害。)
氐、羌、胡、蛮等各民族数百余万,不得不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九大石胡甚至迁回中亚老家。返迁途中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进攻掠对方,甚至人肉相食,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冉闵使胡族大返迁,造成中原百余万胡人死亡达十之七八,这就变相的杀了百万胡人。
如果没有冉闵的“杀胡令”,没有他号召汉人复仇,驱逐各胡出中原,以后会是什么样?
可以想象,胡人在中原繁殖上千万人口后,再把南方的汉人杀绝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等胡人杀尽了北方汉人,在中原地区繁殖起来。会成为一个金发碧眼的种族(根据现在鲜卑后代千分之几白人血统都成显性基因的特征),会再向南方要生存空间,再把南方的三百万人杀掉,剩余的小部分汉族将被溶入新的种族。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也会像别的三大文明古国一样被异族取代。
冉闵灭后赵,歼灭三十多万羯族与凶奴为主的胡兵。冉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屠杀了二十几万,加上全国各省各地的复仇屠杀。 羯族与凶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冉闵赶胡族出中原,为汉人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令山东、河南、安徽、江苏(长江以北地区)、湖北(长江以北地区)回归东晋。冉闵的神兵铁骑,让胡人从此不敢再轻视汉人的武力,收敛了他们肆意抢掠的行径。
中国历史上后来建国的十六国国家,鲜卑除外,是屠胡中成功返回的未被杀灭民族部落重新入主中原所建立。
但这时胡人数量大减,民间汉人数恢复增长。胡人见识了汉人血腥报复的可怕不得不向汉人寻求合作,汉人从事农耕,胡人则充军打战。在十六国南北朝频繁的战争中,胡族大量战死,胡族彼此之间也相互灭族。民间从事农耕的汉人不断恢复增长,北朝东西魏的战争使胡人人口枯竭。两国的汉族大地主势力却强大起来,为补充兵源不足,不得不开始大量起用汉军。西凉地区的汉军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这一时期。鲜卑国主们把公主嫁给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以拉拢他们,汉军的起用为后来杨坚灭胡和隋唐的建立创造了外部条件。
冉闵,不愧为我汉族英雄,其功业利在千秋!!!
冉闵史迹:
冉闵,也有史料为染闵或梁闵。
冉隆,冉闵祖父,一支流民军的首领,30?年率所部流民军投乞活帅陈午,败死黎阳。
冉良,冉闵生父,曾任晋值阁将军,属陈午部将,310年战死于河内西郊。
冉闵,冉良之子,字永曾,小名棘奴,生于兰陵郡。自幼果锐,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略,勇力绝人,攻战无前。少时任兰陵郡游击将军,公元338年参与昌黎之战,功名大显。升任北中郎将,修成侯。永和六年(350年)推翻石赵,自立为王,改元永兴,国号魏,史称冉魏。公元352年6月1日(一说6月2日),冉闵被鲜卑国主慕容俊杀害于遏陉山。
冉闵在世时自谓为中土英雄(中华英雄),据《晋纪》《甲府丹册》《资治通鉴》和一些地方史志记录:
鲜卑二十万大军南下,冉闵率军一万迎战,十战十捷(也有说为十二战)。在最后一战中,慕容恪使出了最新的战阵--连环甲马。冉闵的汉族军团虽然战斗力超强,但终因首次面对这种最先进的战争武器(相当于最原始的装甲车),无法冲破这种坚固的战阵而战败,冉闵也因战马累死坠地被俘。
冉闵被俘后,鲜卑国主慕容俊大赦他,已称帝的冉闵拒降,痛斥各族蹂躏中原。
慕容俊嘲笑他:“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
冉闵义正严词的回答道:“天下大乱,尔等夷狄禽兽之类人面兽心,尚且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人面兽心都能做帝王,何况我乃是堂堂中华英雄呢!为何不能做帝王?)
鲜卑国主慕容俊大怒,将冉闵鞭三百,送于龙城。公元352年6月1日(一说6月2日),冉闵被鲜卑王慕容俊斩于遏陉山。
冉闵一死,遏陉山山石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北方五月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俊大惧,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