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犊牛是指初生到断奶前的犊牛。一般指0~60日龄的犊牛。其饲养管理要点是:
(1)接产
犊牛出生后,立即清除口、鼻、耳内的黏液,确保呼吸畅通,擦干牛体。在距腹部6~8厘米处断脐,挤出脐内污物,并用5%的碘酒消毒。然后,称重、佩戴耳标、照相、登记系谱,填写出生记录,并放入犊牛栏。
(2)喂初乳、常乳
应在新生犊牛出生后1~2小时内吃到初乳,每次饲喂量为2~25千克,日喂2~3次,温度为38℃±1℃,连续5天,5天后逐渐过渡到饲喂常乳或犊牛代乳粉。常乳喂量占体重的8%~10%。随着采食精饲料和粗饲料量的增加,适当减少常乳的喂量,6周龄、7周龄、8周龄喂奶量推荐分别为5千克、4千克和3千克。
(3)补饲
犊牛出生一周后开始训练其采食固体饲料,自由采食优质粗饲料,促进瘤胃的发育。犊牛哺乳期日增重应不低于650克。
(4)去角和副乳头
犊牛出生后,在15~30天用电烙铁或药物去角。去副乳头的最佳时间在2~6周,最好避开高温天气。先对副乳头周围清洗消毒,再轻拉副乳头,沿着基部剪除,用5%碘酒消毒。
(5)断奶
当每头每天精饲料喂量连续3天超过1千克,犊牛生长到40~60日龄时,可实施断奶。
(6)管理
犊牛要求生活在清洁、干燥、宽敞、阳光充足、冬暖夏凉的环境中。保证犊牛有充足、新鲜、清洁卫生的饮水,冬季应饮温水。犊牛饲喂必须做到“五定”,即定质、定时、定量、定温、定人,每次喂完奶后给牛擦干嘴部。卫生应做到“四勤”,即勤打扫、勤换垫草、勤观察、勤消毒。
第一种,专门生产小牛肉的犊牛强化饲养。肉用品种中如利木赞牛最为理想,此牛具有生产早熟小牛肉的特性,8月龄小牛就具有成年牛大理石纹状的肌肉,肉质细嫩,沉积脂肪少,瘦肉多(占80%~85%)。犊牛生后一周训练吃草,生后2周训练吃料,满月后就饲喂全价混合精料和优质干草,此时减少奶的喂养,精料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平均日喂精料1千克(05~20千克),在4月龄断奶,体重达到140~160千克。而后继续强化育肥4个月,平均日喂精料25千克(2~3千克),并给优质干草,苜蓿粉或豆科牧草,日增重可达1千克以上。8月龄体重达到240~300千克,此时可屠宰出栏。精料配方组成:玉米粉42%、豆饼15%、麸皮25%、鱼粉25%、干甜菜渣15%、碳酸钙03%、食盐02%。
第二种,强化饲养小犊牛,生产白牛肉。白牛肉是指专用的乳幼犊生产的高档牛肉,其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因其肉色发白,故称白牛肉。如无专用肉用品种犊牛,亦可用肉用杂种犊牛生产小牛肉,可饲养到10~12个月屠宰出栏。
在强度育肥时,由于长期系留管理,常常造成临床上的维生素a和d缺乏病。在日粮中补充合成的油状或干的维生素制剂,可使幼牛营养的全价性提高,从而改善牛肉的质量。经试验,补加维生素a(肌注油状浓缩剂每日1万国际单位)的幼牛的屠宰前活重比不补加的提高55%~130%;补加维生素d(肌注油状浓缩剂每日4千国际单位)比不补加提高34%~131%;而分别补加两种维生素牛胴体重相应比不补加的提高46%~11%和33%~83%。如全奶,要求日增重最低达到07千克,3月龄前体重达到100千克,14~16周龄体重达到95~125千克。
为了降低成本,节约全奶,近年各国改用强化的代乳或人工乳,蛋白质含量要求在15%以上。代乳原料以乳业副产品(脱脂奶)为主的粉末状商品料,含乳蛋白20%,如加入大豆蛋白时,蛋白质含量可达22%以上,粗纤维含量低于05%。如晶石牌代乳料的组成:脱脂奶粉为7837%,动物性脂肪为1998%,植物性脂肪为002%,大豆磷脂为1%,谷类产品为023%,维生素和矿物质为04%。
犊牛喂1周初乳后,开始喂代乳料或人工乳,每公斤代乳料加7千克温水溶解成乳状物,温度35℃~38℃,最初与全乳混合饲喂,习惯后可单独饲喂。90天内共消耗全奶28千克,脱脂奶粉12千克,代乳料181千克,犊牛平均日增重为092千克。
(1)肉牛蛋白需要量的计算 肉牛维持蛋白质需要量是通过测定其在绝食状态时,体内每日所排出的内源性尿氮(EUN)、代谢性粪氮(MFN)以及皮、毛等代谢物中的含量之和,经过计算而得到的。肉牛维持的蛋白质需要,是指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蛋白质。其需要量随代谢体重增加而增加。根据试验结果,我国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维持需要量:粗蛋白质= 55W075(克/日);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42W075 (克/日);式中:W075——代谢体重(千克)。
肉牛增重的蛋白质需要量,是指增重中蛋白质的沉积。不同体重、不同日增重的蛋白质需要量不同。我国采用的公式为:
生长育肥牛粗蛋白质需要(克)=[DGW(16807-016869LW+00001633LW2)×(112-01233DGW)]/034式中:DGW——日增重(千克);LW——体重;034——生长牛增重的粗蛋白质平均利用效率。
小肠可消化蛋白质需要量,分犊牛和生长牛计算公式。
犊牛增重的小肠可消化蛋白质需要(克)=[DGW(17022-01731LW+0000178LW2)×(12-01258DGW)]/046生长牛增重的小肠可消化蛋白质需要(克)=[DGW(16807-016869LW+00001633LW2)×(112-01233DGW)]/046式中:046——犊牛和青年牛小肠可消化蛋白质对增重沉积蛋白质的利用效率。
肉牛对粗蛋白质或小肠可消化蛋白质的需要量,是维持需要和增重需要量之和。
(2)肉羊蛋白需要量的计算生长羊:生长羊的蛋白质需要量是根据内源尿氮和代谢粪氮排泄量估测其维持蛋白质需要的基础上,再通过饲养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测定增重的蛋白质需要,维持需要(CPm)与生长需要(CPg)之和即为生长羊的蛋白质需要量(CPR),即:CPR=CPm+CPg。
内蒙古细毛羊(育成母羊):
CPR=42356W075+915933-00782ΔW中国美利奴羊育成母羊:
CPm(克)=05721×625W075+(12%W+698)/4124%青山羊:
CPR(克/天)=292W075+056ΔW湖羊(断奶至六月龄羔羊):
CPR=844W075+363ΔW(千克)
式中:W——体重(千克);W075——代谢体重(千克);ΔW——体重变化。
常见种类
1、普通牛,分布较为广泛,数量极其多,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2、牦牛,毛长过膝,能耐寒耐苦,适应高原地区及其氧气稀薄的生态条件,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所产奶、肉、皮、毛,是当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资源。
3、野牛,如美洲野牛、欧洲野牛等。可与牛属中的普通牛种杂交,产生杂交优势和为培育新品种提供有用基因。
4、水牛是水稻地区的主要役畜。
5、黄牛,角短,皮毛多为黄褐色或黑色,毛短。多用来耕地或拉车,肉供食用,皮可以制革,是重要役畜之一。
扩展资料
常见起源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
原牛的遗骸在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都有发现。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中国和亚洲。亚洲是野牛原种的栖息地,迄今仍有许多在原地生活于野生状态中,而在欧洲和北美则除动物园和保护区尚存少数外,野牛已绝迹。
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许多地方发现,如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7万年。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此外,在东北的榆树县也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
参考资料-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