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以往认为是中老年人的疾病,如今已经悄悄来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边。据有关研究统计,目前被颈椎病困扰的人群中,30-40岁者多数都是白领上班族。其原因多数是由于工作中姿势性劳损、过渡劳累,从而使得颈部软组织损伤以及蜕变的。
上班族的颈椎病绝非一日之寒导致的,属于慢性疾病,在治疗方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下面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正常脊柱各段因人体生理需要,均有一定的弯曲弧度,称为生理曲度。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经常低头伏案,会使得颈椎正常的生理屈度变直,引起颈椎很多其他变化(如松动、增生、肌肉紧张等),从而刺激周围神经或血管,导致颈椎病痛。
每个人生命中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渡过;一个紧密适合颈椎生理曲度的枕头,可使工作、学习、生活一天后的你,在睡眠之中解除颈椎肌肉、韧带的疲劳。
根据人体工学,枕头的形状,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最适合颈椎生理曲度。这种枕头可利用前方凸出部位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笔记本电脑在人体工程学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屏幕与键盘之间距离太近,僵着脖子低头看屏幕,可能造成颈肌肉损伤;将机器抬到眼睛适合的位置,又可能造成肩膀和手臂肌肉劳损。目前,各种相关病变已在笔记本早期用户中逐渐显现出来了。
正确的防范方法是垫高笔记本电脑,同时使用外接的传统键盘。同时要经常起身活动,尤其是做颈椎的屈伸旋转活动。
1 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 颈椎病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与椎体、椎间盘、周围软组织的退变和慢性劳损等密切相关。其发生主要是由于颈肌的劳损导致肌张力下降,伸屈肌之间动力平衡失调;椎间盘的退变导致椎间盘膨出,椎间隙变窄,并引起椎体及韧带的退变,出现椎体及小关节增生,椎间孔相应变小;膨出的椎间盘纤维环、增生的椎体和增生肥厚的韧带使椎管、椎间孔、横突孔出现相对狭窄,刺激或压迫颈椎周围的神经、血管组织或脊髓,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1、2〕 。这些病理变化最易在活动度和受应力较大的下颈椎发生,导致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局部压迫刺激和无菌性炎症反应。因此,颈椎牵引通过调节和恢复颈椎生物力学的平衡,拉大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降低椎间盘内压,使纤维组织复位,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解;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神经肌肉组织水肿和炎症的吸收,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的压迫力,松解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使扭曲的椎动脉伸张,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1、3〕 。 2 颈椎牵引的牵引体位及牵引角度 21 牵引体位 颈椎牵引临床多用枕颌布带牵引,体位有坐位和卧位,均包括重锤滑轮牵引及牵引机牵引两种方式。对于两种体位,大多根据各自的临床条件、传统习惯选择,认为疗效并无太大的差异。但霍红等 〔4〕 通过临床对比观察认为,卧式牵引无痛苦又少疲劳感,可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2 牵引角度 牵引角度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问题。很多学者经过力学试验和临床观察总结认为,根据不同类型颈椎病及主要病变位置,采用相应角度牵引,其疗效较固定角度牵引佳;颈椎牵引的角度与牵引最大应力作用有关。牵引角度多数报道为颈前屈20°左右到0°(垂直位),也有报道认为后伸位牵引较前屈合适 〔5〕 。主张颈前屈位牵引的学者认为,前屈位牵引更易使力点直接落在颈椎后侧 〔6〕 ,力直接落在颈椎的中后柱或钩椎关节上,可使椎管和椎间孔相对增大,从而使脊椎和神经根所处的有效间隙增大 〔7〕 。李晶等 〔3〕 通过光弹性实验认为,牵引角度小时,最大应力位置靠近颈椎上段,而随着牵引角度的增大,最大应力位置逐渐下移。因此,建议牵引时可按病变在颈椎上段以小角度牵引,病变在下段用较大角度牵引的原则,结合病情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高楚荣等 〔8〕 通过X线观察认为,牵引前倾角度小于10°或垂直位,颈椎后缘不能充分伸展,大于20°则牵引力减小,只有15~20°前倾位牵引才符合力学要求,效果最佳。张希利等 〔9〕 统计分析认为,牵引角度应结合临床表现,对照颈椎X线片所见选择,直线型的多采用直立或前倾角度,反弓型的牵引角度为直立或后仰,而神经根型多采用颈前屈20~30°角,颈型采用颈前屈20°以下,脊髓型采用颈后仰10~15°角,椎动脉型采用5°以下。邵建萍 〔7〕 对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采用颈前屈30°牵引,认为可以使椎间隙距离拉大,颈椎弧度变直,使扭曲的椎动脉变直,钩椎关节的骨赘远离椎动脉;脊髓型采用中立位牵引,顺应原颈椎的生理弧度,比屈曲牵引疗效突出,混合型以偏重于某一型而采用相应的牵引角度。姜瑛等 〔10〕 根据X线改变及症状,采用病变位于C 4~5 牵引角度为0°;位于C 5~6 前屈5~10°;位于C 6~7 前屈15°;位于C 7 T 1 前屈20~30°;位于上颈椎时多为后伸5~20°。与李晶等 〔3〕 的结果相似。周章武等 〔5〕 主张仰卧后伸牵引。认为牵引时将在牵引状态下的各个颈椎骨最大限度地维持或近乎维持其生理状态,是最为理想的牵引方式;仰卧后伸牵引的牵引力是通过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均匀布散,较集中地作用于中段颈椎,中段颈椎恰好是颈椎病的好发部位,因此,这种牵引能直达病所。另外,颈椎后伸时脊髓、神经根处于松弛状态,有利于无菌性炎症减轻;后纵韧带紧张,椎间隙的前方开大,髓核有向前滑移之势,不易引起后方的纤维环损伤;颈后方的肌肉及韧带处于松弛状态,牵引力作用于颈椎骨本身,不致于加重对颈部肌肉及韧带(后方的)的副损伤;颈后伸,横突之间的距离缩短,牵拉力不会作用到椎动脉,不会影响到其血液供应。对于牵引角度,认为在治疗初期宜选用较小的后伸度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牵引时的后伸角度,直到15°为止。后伸15°牵引力正好沿中上段颈椎的轴线,对维持颈椎的弧度及调节颈椎的内外平衡最为合适。 3 颈椎牵引的牵引量及牵引时间 31 牵引量 颈椎牵引的牵引量多采用传统定量牵引,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史、分型等选择适合的重量。李恭等 〔11〕 认为调整牵引量到患者感到舒适的程度。隋孝忠等 〔12〕 认为,牵引量调到病人牵引过程中患肢麻木消失,并出现灼热感,脉搏加快,掌心出汗等表现为最有效。通常坐式牵引牵引量为3~12kg 〔8、11〕 或体重的15%~20% 〔10〕 ,卧位牵引则牵引量多为5~20kg 〔4〕 。另外,有人主张超体重牵引 〔13〕 ,重量可达60kg。但成鹏等 〔14〕 经过对比观察认为,在5~10kg范围内,牵引重量对颈椎病疗效的影响不显著。何慧等 〔15〕 认为,颈椎牵引的重量对疗效无显著影响。姜瑛等 〔10〕 认为,牵引力小于体重的10%或大于体重的20%,椎间隙无明显改变。因此,牵引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调节。 32 牵引时间 牵引时间一般为每次牵引15~30分钟,每日牵引1或2次,以7~20次为1疗程。孟庆明 〔16〕 经统计学处理认为,牵引60分钟与牵引30分钟椎间隙拉开程度无差别,没有必要延长1次的牵引时间。王斌等 〔6〕 认为,临床牵引不一定要牵引到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李恭等 〔11〕 则认为,治疗次数多则效果明显而且巩固。在牵引方式上主要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 〔12、17〕 。持续牵引多是小重量牵引时采用,王斌等 〔6〕 认为,稍长时间的小重量维持牵引能有效地消除肌肉痉挛,松解组织粘连,调整颈部的内在平衡,缓解临床症状。间歇牵引多在大重量牵引时采用,能有效拉开椎间隙。姜瑛等 〔10〕 还认为,持续牵引配合间歇牵引效果好,可克服持续牵引造成的一些副作用。 总之,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史、分型、牵引后的反应等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牵引角度、牵引重量、牵引方式、牵引时间,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的退变和慢性劳损等有关,为了预防其发病,减轻病人痛苦,方便平时治疗,我们认为可依据生物力学原理,设计制作一类简便有效的家庭用牵引装置,使广大颈椎病患者治疗家庭化。
1发病原因
颈椎病多由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从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以致病情错综复杂。颈椎病是50岁以上人群中的常见病。
颈椎位于上颅和胸椎之间,颈椎间盘的结构与腰椎间盘相似。间盘较厚,活动范围较大。其中第1、第2颈椎主要是旋转活动,第3颈椎以下部位前后移动较多,第5、第6颈椎在屈伸活动时前后移动范围。颈椎在脊椎中活动度,因此其颈间盘、周围韧带受伤机会增加。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损伤的积累颈椎间盘也发生退行性改变,逐渐老化,弹性减退,脆性增加。如果继续受到损伤,可使椎体的骨膜受牵拉和挤压,而产生损伤后修复反应,形成增生骨赘,骨赘与破裂的椎间盘组织成突出物,压迫邻近的组织。突出物如向外侧突出,可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神经根被压迫或刺激的症状;如突出物向后突出,压迫脊髓可产生脊髓受压症状;如突出物向侧方突出,可刺激交感神经;如压迫椎动脉,可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此外,青壮年颈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化时,可因明显的外伤而破裂,发生急性颈椎问盘突出,表现症状与颈椎病相似,但无骨资增生。较少见。
2护理诊断
颈椎病的病人主要以下特征:
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男性,常发单侧,偶发双侧。
(1)神经根型是压迫或刺激椎管单侧或双侧的神经根引起的症状。病人表现为颈肩痛、颈僵硬,且反复发作。常因劳累、寒冷、睡眠不佳或伏案工作过久而诱发,仰头、咳嗽、打喷嚏时加重,疼痛沿神经根支配区放射至上臂、前臂、手和指,颈部活动受限,有时可有头皮痛、耳鸣、头晕,重者手指麻木,活动不灵。
(2)脊髓型此型发生于40岁-60岁的中年人,是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引起。早期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软弱无力,有麻木感,以至行走困难,脚好似踩在棉花上样感觉,胸或腰部有束带感。少有疼痛,继而出现上肢发麻,手部肌无力,严重者发展至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
(3)椎动脉型沿大脑走行的椎动脉从第6颈椎横突孔开始通过,当颈椎的横突孔附近发生病变,颈动脉受压迫或刺激,除有颈部压痛、活动受限等颈椎病一般表现外,有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状,其甚发生猝倒。其症状常为一过性缺血或脊髓缺血的表现。当体位改变时,供血恢复,症状也得以缓解。
(4)交感型颈椎病由于刺激或压迫颈椎旁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枕部痛、枕大孔压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眼球震颤、流泪、鼻塞、心跳加快或减慢、心律紊乱、血压升高或降低、肢体发冷、皮肤瘙痒、麻木感、多汗或少汗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局限于单侧,也可见于双侧。
3护理措施
(1)让病人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增强治疗信心,掌握康复的方法。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经受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2)正确有效牵引,解除机械性压迫。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由于病人颈部制动,应减轻局部刺激。正确应用理疗、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以解除病痛。正确指导病人的头颈功能锻炼,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指导病人两手做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训练,以及手指的各种动作。
(3)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注意疼痛部位,肢体麻木无力的变化。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有关卧床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经常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病人的骨突部位,如骶骨、尾骨、足跟处、内外踝等。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励病人主动加强各关节活动。
4治疗与急救
(1)神经根型、交感型颈椎病可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非手术疗法也是手术治疗的基础,是治疗颈椎病的基本方法,它可使颈椎病的症状减轻、好转、治愈,对早期病人尤其应如此治疗。常采用头部牵引、理疗、局部制动、药物治疗等措施。
(2)头部牵引用刻枕吊带取坐位或仰卧牵引,头前倾15度,重量为4千克-6千克,每日1次-2次,每次25分钟—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牵引3个疗程后休息2周,必要时可再牵引。
(3)按摩可与牵引治疗配合,在牵引后进行,可以加速炎性水肿消退和改善神经的供血。按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供应,松驰肌肉痉挛,解除疼痛,缓解症状。
(4)局部制动症状轻者不需制动,可用消炎镇痛剂及舒筋活血中药等。症状严重者可用硬纸壳、泡沫塑料条或石膏条制成简单围颈局部制动,也可用颈支架制动。
(5)加强颈部活动锻炼疼痛好转后,逐渐作颈部各方向活动,以增强颈部肌力。平时应注意卧位的姿势及枕头的高度,仰卧时枕头不宜过高;侧卧时枕头可略高,使颈部与躯干保持一条线,而不偏向一侧。
矫正颈椎弯曲,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少低头,减少伏案工作的时间,不要枕太高的枕头,最重要的是注意姿势,注意坐姿和站姿。其次,要加强颈肩部的肌肉力量的功能锻炼,肌肉力量好了,非常有利于维持颈椎的生理弯曲。
如果颈椎生理弯曲不好或者出现反曲,也就是颈椎的生理弯曲向后,一般是姿势性弯曲,通过适当的调整和矫正可以得到改善。脊柱存在几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一共四个弯曲。颈椎和腰椎的生理弯曲向前,胸椎和骶椎的生理弯曲向后,一般认为颈椎和腰椎的生理弯曲是两个主弯,是有利于维持直立行走和挺胸抬头的状态。
颈椎弯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治疗:
第一、推拿、按摩治疗:松弛颈部肌肉,促进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且并无损伤,一般每次治疗时间在30分钟左右,连续治疗2-4周效果较好。
第二、持续性的颈椎牵引:每次牵引时间不少于两小时,每日牵引2-4次,通过两周左右的颈椎牵引,能够使颈椎弯曲得到缓解。
第三、卧床休息加颈部制动:可以减少颈椎的压力刺激,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
一般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能够使颈椎弯曲得到快速的改善。平时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固定姿势,预防颈椎弯曲的临床症状发生。
背靠墙站立。
两脚跟与肩膀齐宽,臀部紧紧贴着墙壁。肩胛骨也要碰到墙壁,这比肩顶是否贴墙更重要。
你可能需要稍微往中间夹紧肩胛骨,才能让它们进入更自然的姿势,并贴着墙壁。这个动作有时候也被称为“打开胸腔”。
摆好身体姿势后,留意自己的头部姿势。留意后脑勺是否有碰到墙壁。如果没有,那就是脖子前倾了,这很可能是脖子肌肉虚弱无力造成的。
让后脑勺贴着墙壁,摆出正确的头部姿势。
假装有一条绳子从头顶贯穿颈椎。向上提起绳子,像天鹅那样伸长脖子。随着脖子后侧肌肉伸长,下巴会向后并往下朝脖子后方收紧。这就是头部和脖子应有的正确姿势。
不要只是头往后仰,增加脖子曲度去支撑头。这个姿势同样不正确。脖子背部肌肉必须伸长才行。
保持这个站姿一分钟。
这就是正确的头部姿势,让身体牢牢记住它。经常靠墙站,检查自身姿势的变化。
用按摩球放松枕肌。
枕肌是位于颅骨底部的小肌肉,就在脖子和头连接处的正上方。很多时候,脖子僵硬和疼痛都是枕肌紧绷造成的,有时候还会头痛和头晕。想要放松这里的肌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球按摩它们。
你可以用网球、壁球、小的泡沫轴或是其它形状相似的东西。平躺在地上,脸朝上,把球放在脖子下面,摆在颈椎的其中一侧,正对着颅骨底部。
左右摆动头部,让球在不同部位来回翻滚。做5分钟,两侧都要按摩。
经常拉神脖子后侧的肌肉。
站直。下巴向下贴近胸口。两手五指交叉,放在头后。不要用力将头往下拉,而是靠手臂重量轻轻地往下施压,拉伸脖子后侧的肌肉。
保持30秒。重复3次或更多。
拉伸脖子两侧的肌肉。
站直或坐直。保持鼻子朝前,右耳往下靠近右肩。右手放在头的一侧,借着手臂重量轻轻地拉伸脖子左侧。不要用力把头往下拉,而是靠手臂的重量轻轻牵引。
如果你驼背,肩膀向前弯,那么在头向右倾斜的时候可以屈起左手肘,将左手臂带到背部,手掌朝外。
每侧拉伸30秒,重复3次。
放松脖子两侧的胸锁乳突肌。
这条强而有力的肌肉从耳后方延伸到喉部中间,并连接到锁骨的胸骨端。两侧胸锁乳突肌从正面看正好呈V形。这条肌肉很容易摸到。找到它,然后用手指轻轻地揉捏按摩。沿着整条肌肉上下来回按摩。
按摩时不要太用力往内推,以免碰到其它疼痛部位。按摩的动作应该是轻轻地将它往外拉,远离脖子里的其它构造。
把头往左右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和放松相反一侧的胸锁乳突肌。比如说把头转到左边,保持鼻子朝前,就能摸到右侧的胸锁乳突肌。
拉伸胸肌。
走到敞开的门口。右手靠着门的右侧放,手掌朝向门,手肘屈曲90度,前臂贴着门。右脚往前迈出一小步。前臂要一直贴着门。你应该会感觉到靠近腋窝的胸肌被拉紧。
保持30秒,换边重复。
咨询专业体肌疗法从业者的意见。
脊椎按摩师和按摩理疗师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了解错误的身体姿势会如何造成疼痛,以及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接受按摩理疗师或脊椎按摩师的治疗,并向他们请教你可以自己在家做哪些运动和拉伸动作。做缩下巴运动。
这个动作有点像点头,但是移动的不是头,而是鼻子。脸朝上平躺在地上,屈起膝盖,双脚平放在地上,防止拉伤腰部。鼻子朝向天花板,与天花板相垂直。在保持脖子不动的前提下,缓慢地向前点头。想象自己在用鼻尖画一条小弧线。动作要保持非常缓慢。
让鼻子慢慢地回到垂直位置。重复10次。在几天内慢慢增加至20次。一周后开始每天做2到3组。一旦你习惯了这个动作,可以试着靠墙站着做,也可以不靠墙。练习夹紧肩胛骨。
端坐在椅子上。脖子伸长,膝盖弯曲90度,双脚平放在地面。两侧肩胛骨往中间夹紧,就好像要让它们互相触碰一样。保持3秒,想象它们正努力地夹着一个网球。慢慢松开肩胛骨,让它们回到放松的姿势。
要是肌肉紧绷导致肩膀往耳朵方向耸起,你需要特意垂下肩膀。让手臂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
沉缓有序地重复这项运动10次。当肩胛骨周围的肌肉越来越强,将保持时间增加到10秒,每天做2到3组。
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或对着电脑办公的人经常会胸闷,背部肌肉也很弱。这会造成驼背,肩膀往前倾。夹紧肩胛骨可以矫正这个不良姿势。做进阶缩小巴运动来改善关节活动度。
端坐在椅子上或站直。练习缩下巴或点鼻尖数次,让鼻子稍微往下扫。下巴收缩后不要移动它,就让它和脖子一直保持相同的距离,只有头顶往后移动。
保持数秒,再慢慢地移动,让头回到原本挺直的姿势。之后下巴和鼻子也回到起始姿势。重复10次,随着肌肉慢慢变强,再增加重复次数和组数。
在这项运动中,切记不能增加脖子曲度。试着以自然、正确的方式向后移动头。长时间脖子前倾的人一开始可能会觉得这个动作很难。电脑的摆放要符合人体工学。
将屏幕抬高,好让屏幕上方三分之一与眼睛齐平。眼睛和屏幕的距离应该保持在45到60厘米之间。你可能需要用几本书垫高电脑屏幕,使用高一点或矮一点的桌子,或是调整椅子高度。用卷尺确认脸和电脑屏幕的距离,然后适当地调整椅子高度。
不要提很重的包或手提袋。
尽量使用小的单肩包或手提袋,而且越轻越好。如果需要提很多东西,最好用可以均匀分散重量的双肩背包,而不是单肩包。[10]不要总是用同一侧肩膀背包,这会造成高低肩。经常换边背包。
坐在办公桌、电脑或电视前面的时候,每30分钟做一次拉伸运动。
如果你一直坐在办公桌前或对着电脑办公,要经常起身走走,减轻脖子和背部压力。每半小时休息一会儿,四处走动对你有益。每隔2小时抽出30秒或1分钟拉伸脖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也要这么做。
购买支撑性能好的颈枕。
如果你经常睡觉起来就感到脖子酸痛,很可能是睡姿不好。支撑性能良好的颈枕可以让头部自然地放在中间,而和颈椎接触的枕头底部具有一定的曲度,也很结实,能很好地支撑脖子。
保持良好的站姿。
走路时肩膀往后垂,并保持对齐。收缩腹肌,让身体整体更挺直。膝盖稍微屈起,帮助臀部减轻一些压力。买一双足弓部位有良好支撑的鞋子,这对改善姿势有很大的帮助。
走路姿势也要正确。
走路时,下巴必须和地面平行,脚跟先着地,重心从脚跟转移到足弓,最后到脚趾。走路的时候不要一直盯着脚或弓背。臀部和腹部要与身体其余部分在同一条直线。
使用矫正背带。
研究显示使用矫正背带能将肩膀往后推,保持头部与脊柱在同一直线上,有助于改善姿势。每天使用不但能帮助维持正确姿势,还能把肩膀拉回正确的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