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和段祺瑞在面对利益和友谊会如何选择?

袁世凯和段祺瑞在面对利益和友谊会如何选择?,第1张

1916年6月5日,袁世凯紧急召见段祺瑞。因为自觉得不到袁世凯的完全信任和支持,段祺瑞此前早已提出辞呈,但是当得知袁世凯病势加剧且相召时,他还是携同夫人张佩蘅匆匆赶往袁府探视。

除了段祺瑞,被袁世凯相召的还有徐世昌、王士珍等。他们都坐着汽车而来,随同前来的家人自然也不少,在主人进入袁府后, 这些家人聚在一块儿,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老袁的病情。有尚不知情的问道:“总统怎么样了?”得到的回答是:“听说还是发烧,心里起急。”那些比较了解情况的则断言:“打紧板了,一时不如一时,恐怕好不了了。”徐世昌、王士珍等人去的早一些,见段祺瑞赶到,众人全都移步闪开,以便让他走近病床。病床上的袁世凯虽然神志清醒,还能勉强坐起来,但连睁开眼睛都已很困难了。

一看这样子,段祺瑞就知道情况不妙,他赶紧压低声音问道:“总统有何吩咐,敬请说吧!”见段祺瑞到来,袁世凯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他说:“芝泉,我不行了,以后全靠你了。”说完就闭上了眼。袁氏在北洋军中习惯运用“一手拿官和钱,一手拿刀”不假,但他与段祺瑞的历史关系又有所不同。自小站练兵开始,两人便志气相投,彼此来往频繁,常常一聊就是一天,长此以往,也造就了他们之间绵延长达几十年的友谊。

相比于功利的诱惑,友谊和曾经的志同道合总是更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不管袁、段曾有过怎样的不快,从重新见面的那一刻起,之前的种种怨恨和不满便已从彼此心中被一笔勾销。

段祺瑞,被称为“北洋之虎”,曾任国务总理、执政,有“三造共和”的美誉,是当时少有的廉洁官员。

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在物欲横流、无官不贪的民国时期,他是个官场的另类。

当时,达官贵人三妻六妾很时髦,段祺瑞也没有例外,讨了几房姨太太。

他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如花,知书达礼,段祺瑞很喜欢。

但她一进门就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原来她已经有了意中人。

段祺瑞便忍痛割爱,吩咐他妻子要像嫁女儿一样,置办嫁妆,吹吹打打,很热闹地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

段祺瑞让姨太出嫁的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段祺瑞一生没有房产,这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政客中是绝无仅有的。

段祺瑞在北京一直是租着房子生活,直到袁世凯以送套房子给他养女的名义(段在原配夫人过世后,娶了袁世凯的养女张氏为妻),给了段家一栋房子。

这栋房产的原房主是与袁世凯打牌输了四十万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给袁世凯的,可没给房契。

等老袁一死,房主的儿子拿着房契来找段祺瑞,要收回房子。

段祺瑞见人家手中有房契,二话没说,带着一家人搬了家,这栋房子只住了两年。

后来段祺瑞到天津、上海,都是租房而住。

作为一国军政首脑,给段祺瑞送礼的人自然会排成长队,但他从来不收礼,只是遇见最亲近的下属和友人送来礼物、却之不恭时,才会在礼物中挑选一两样最不值钱的东西留下,余者则悉数退还。

江苏督军齐燮元曾送给段祺瑞一件几扇镶嵌着各种宝石的屏风,五光十色,非常珍贵。

段祺瑞的家里人都喜欢得不得了,盼望段能留下这件宝物。

谁知第二天一早,段就派人将屏风归还给了齐燮元。

张作霖给段送来一些东北特产,并不值钱,但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后在张作霖副官一再恳求下,才勉强收下两条江鱼。

只有一次例外,段祺瑞将别人送的礼物照单全收,那便是冯玉祥送来的一个大南瓜,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把南瓜再切一半还给冯玉祥。

中国数千年家天下和世袭传统的熏陶,使得位高权重的官员总想要荫及子孙。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已是屡见不鲜,但是在段祺瑞这里却是个例外。

段家家规很严,夫人和姨太太都不准干预公事。

有一位姨太太想替老妈子的亲戚谋个差事,段祺瑞立即气歪了鼻子(段祺瑞在生气的情况下鼻子会歪),表示自己不会做出卖官鬻爵的事情。

段祺瑞的儿子段宏业从小寄养在亲戚家,十几岁才回到段祺瑞身边,小时候由于缺少良好的教育,所以文化水平不算高。

不少人劝段祺瑞给儿子在 部门安排个职位,段都没有答应,在他看来自己的子女们应该靠自己,从最底层做起,一步步上升,不能一下子就做官。

胞弟段祺甫来京求大哥给自己找个官做,段祺瑞也是一口回绝,给了他一些钱回去做买卖。

最可称道的是,段祺瑞坚持武力收复外蒙古的行动曾被传为历史佳话。

这件事,还是从辛亥革命开始说起。

1912年10月3日俄国前任驻华公使廓索维茨在库伦与“哲布尊丹巴 ”签订《俄库条约》。

条约规定:“北洋 不得在外蒙古派驻官员、军队,不得移民。”又规定,“外蒙古疆域为前清库伦办事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区域”。

后在袁世凯 的强烈反对下,外蒙古宣布取消“独立的大蒙古国与共戴年号”。

袁遂册封八世哲布尊丹巴为“呼图克图汗”。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陷入内战,外蒙古再度独立。

这引起了外蒙古上层的僧俗两派独立与反独立斗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派人毒死了亲华派大臣杭达多尔济与赛音诺颜部亲王那木囊苏伦。

1919年11月,由于俄国陷入本国内战,已无暇顾及外蒙古。

而北洋“武装统一派”此时已挤走了冯国璋,中华民国 首脑段祺瑞遂决定出兵外蒙,派直系大将徐树铮率兵直攻库伦,挟持“内阁总理”巴德玛·多尔济,软禁哲不尊丹巴图克图,撕毁《中俄联合声明》。

是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书大总统徐世昌,呈请废除俄蒙一切条约。

11月27日以《中国大总统公告》正式下令取消外蒙自治,同时宣布“《中俄声明》和《恰克图协定》永久无效”。

段祺瑞在库伦设立“中华民国西北筹边使公署”,由徐树铮部在外蒙古驻防,并一举武力收复唐努乌梁海。

蒙古全境归还中国 !遗憾的是随后不久内战爆发,徐树铮将军被害,段被迫下野,段组建的西北边防军也在内战中被毁灭,外蒙和唐努乌梁海再次被苏联霸占。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2月1日段祺瑞、冯国璋领衔十九省将军致电北洋 表示反对,谓“有图破坏中国之完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国虽弱,然国民将群起殉国”。

3月19日袁世凯召开对日会议,段祺瑞主张强硬。

5月2日,参谋总长黎元洪、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率三部之属员赴关岳庙宣誓,以示军人忠诚卫国。

5月8日,内阁讨论日方关于要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段祺瑞独持异议,主张动员军队,对日采取强硬态度,但袁世凯决定屈从,30日段称病辞职。

段祺瑞晚年下野后,仍能保持气节,不与日寇合作。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又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访段祺瑞,想请段出面组织华北 ,并许愿只要段同意,日本将会全力支持,但遭到了段祺瑞的严词拒绝。

为避免日本人的要挟,段祺瑞举家迁来上海,公开表明自己的抗日态度。

他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

我国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

语云:求人不如求己。

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惟有自救耳。”

有: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张勋、曹锟。

1、段祺瑞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2、冯国璋

冯国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县西诗经村人,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冯国璋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国璋任中央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司令。其为人亦首亦尾,但聪明好学、勤奋刻苦。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又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

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并联合五将军发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通电。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后黎元洪与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

民国七年(1918年)8月13日,冯国璋通电辞去副总统,于民国八年(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民国八年(1919年)10月,冯国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

3、王士珍

王士珍(1861年8月19日-1930年7月1日),字聘卿,号冠儒,直隶正定牛家庄(今河北正定)人。近现代政治人物,北洋三杰之首。

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政绩,得到袁世凯的青睐,历任军政要职,直至陆军部长、总参谋长和政府总理。1918年,退出政坛,隐居北京。1926年5月,任京师临时治安会长、京师救济联合会会长等职。1930年7月,身患肝癌,卒于北京,享年70岁。

4、张勋

张勋(1854年-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势力之一。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

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1913年镇压讨袁军。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

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后病死于天津,谥号忠武。

5、曹锟

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于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市塘沽),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驻军保定,被称为“保定王”。

1890年,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毅军哨官;1919年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1923年6月,曹锟将黎元洪逐走天津;1923年10月5日,重金收买议员,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27年移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拒绝日本出面组织新政府的要求。

1938年5月17日,曹锟病逝于天津。1939年12月,曹锟被国民政府追封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曹琨

-张勋

-王士珍

-冯国璋

-段祺瑞

段祺瑞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皖系军阀的首领。

老段为人刚正不阿,性格坚毅。曾三次出任民国总理。袁世凯死后,牢牢把持中央政权四年多。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亲自到广场道歉,下跪。这表明了执政者的态度,他是一只吃素的老虎,甚至在胃溃疡发作,医生劝其吃肉时,依旧拒绝:“人可死,荤绝不能开!”晚年日本间谍土肥原贤二数次邀请其出面组织东北政府,均碰了一鼻子灰。段祺瑞一生不抽大烟,不嫖娼,不酗酒,不赌博,不贪污,不卖官,号称“六不总理”其人品、气节在民国年间难能可贵。梁启超曾评价:“其人短处故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厉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之中恐无人能比”。

袁世凯小站练兵,武备学堂校长荫昌为他推荐了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等人。北洋军成立三个协,按照德军的方式,出任协统需要参加笔试,王士珍、冯国璋早已当上了协统,偏偏段祺瑞两次未过,在第三次考试的前一天,袁世凯派人将题给他,又把其他的关键环节一一打通,总算让他当上了协统。段祺瑞深感“爱恩深重,终身不忘。”自此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兼总教习。1900年段祺瑞原配去世,袁世凯将义女张佩蘅许配给了他,多了这层翁婿关系,段在北洋的地位都扶摇直上,有了自家人的味道。

一造共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出山,急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段祺瑞由于早年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中国的落后源于集权腐败的家天下统治。于是在讨伐革命军时,并不真的大举进攻,而是与革命军谈判并接连电告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声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联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将领,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1915年,段祺瑞反对袁世凯称帝,所以被迫卸去职务。袁称帝前,他曾五次劝阻,结果三次被拒绝,两次吃了闭门羹。他劝阻袁世凯称帝,说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万不能做的。而袁称帝后,出于他受袁世凯几十年知遇之恩,虽未公开声讨,但绝不参与,且未获任何封赏。

二造共和

袁世凯死后,国内政坛以段祺瑞实力最强,也最有资格继承大统。但南北统一是新一届政府即将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南方的护国军已多次表态拥护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并且将此视为阻止北洋系继续独霸中央政权的一个重要举措。换句话说,只要新总统不是黎元洪,他的日子就不会好过。

自“庚子事变”以后,凡中国的执政者要主持政局,无一不希望取得国际 社会 对其执政地位的认可。各国则从其在华利益出发,都希望中国政局能够保持稳定,而保持稳定的最佳途径无疑就是按照法律程序,由副总统继任总统,这样可以少掉许多纷争,犹如是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便日本也不例外,其政府也在竭力劝说南北势力对黎元洪进行支持。其实早在袁世凯病重在床,命在旦夕之际,他就派曾毓隽奔赴南京,与冯国璋商量“袁死黎继”的事。冯国璋认为黎元洪本为副总统,继任总统顺理成章,非其莫属。面对国内外的压力,段祺瑞不得不做出妥协,在公开场合一再表示支持黎元洪。与此同时,打算攀龙附凤,拥段登基者也不在少数,一些人甚至主张在袁世凯还没死的时候就动手,通过“一切由内阁代摄”的方式, 让段祺瑞抢班夺权,只是因为段祺瑞本人“力持不可”,才勉强作罢。段祺瑞并非不想,实则是当时的局势并不允许。南方的革命军,北洋的冯国璋都虎视眈眈,若是执意上台,必将造成北洋内部分裂。就这样手中无兵的老好人黎元洪就接任了掌印大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三造共和

新政府组建了,新争斗也开始了,给大家讲讲史上著名的府院之争。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加激烈。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老段借此机会重新出山,立即到马厂组织讨逆。3日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在马厂誓师,并与冯国璋联电数张勋八罪,发表讨伐张勋檄文。12日即攻入北京,张勋复辟失败,黎元洪也引咎辞去总统职务,由冯国璋继任。在共同赶走了张勋之后,府院之争也不能闲着呀,第二波又开始了。

在参战与不参战的问题上双方矛盾愈演愈烈。据传,德国为支持孙中山反参战,经人赠与孙中山两百万马克(孙实收一百万)为秘密活动经费,孙中山也借此厚赠在广州开起了“非常国会”成立了军政府。与北京分庭抗衡。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全国,向德国宣战。冯国璋则是首鼠两端,只是害怕段祺瑞一家独大,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老段为了达成政治愿望,操纵安福国会,把直系首领冯国璋赶下了总统位置,直皖两系的矛盾也摆在了台面上,紧接着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张作霖,前后夹击,皖军大败。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职,离开北京,避居于天津日本租界。从此潜心向佛,自号“正道居士”。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袁世凯死后,军阀各自为家,只为守住底盘,谋取自身利益。国际大问题上,没有相当的原则性。段祺瑞的努力最终也付诸东流。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胃病发作逝世,终年72岁,他给政府留下亲笔遗嘱,即“八勿”: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 时尚 之纷华。国民政府特予国葬,按佛教礼仪安葬,上海下半旗致哀。

天津《大公报》盖棺定论“段先生对于中华民国的关系之大,为孙中山先生及袁项城之外第一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298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