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合肥----祺瑞
六安县太平集(今肥西县金桥乡)人。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生于六安县太平集迤北三里祖居,祖父段佩(字韫山)早年曾与刘铭传贩过私盐、办过团练,镇压捻军有功,官淮军统领,领兵在外,父段从文在家务农,以租地耕种为生,母亲范氏。 1869年初,段从文为避刘姓土豪报复(土豪刘楠、刘枢横行乡里,段佩仗义诛杀,遂结下仇怨),举家搬迁到寿州炎刘庙。1870年,段佩回乡探亲,决定迁至合肥城西桥大陶岗(今肥西县三十岗乡陶岗村)农村定居,购置了百余亩田地。1872年,祖父段佩时任铭军直属马队三营统领,段祺瑞随到江苏宿迁兵营里,到附近私塾读书。1879年4月22日(光绪五年闰三月初二日),祖父段佩(以功累保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去世,段祺瑞哭护灵柩归葬合肥城西乡大陶岗,从此家道中落,到侯大卫村续读了一年私塾后辍学。 1881年,段祺瑞怀揣一块银元徒步数十天二千余里,来到山东威海投奔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被收留在军营中作哨书。1882年10月1日,父亲段从文在看望他的归途上被同行的两人害死,段祺瑞请假奔丧未获准,只得致函合肥知县,请求缉凶,不久案破,凶犯被正法。1883年5月10日母亲范氏因悲伤过度去世,抛下大妹启英十二岁,二弟启辅十岁,小弟启勋九岁,段祺瑞返乡治丧后回军营。1885年6月,清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9月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受到李鸿章的器重。1886年,段祺瑞与宿迁举人吴懋伟之女吴氏在合肥结婚。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 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它四位同学到德国留学。1889年春到德国,以官费入柏林军校,学习一年半年炮兵,后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半年。1890年秋,段祺瑞学成回国,派任北洋军械局委员。1891年调到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官。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段祺瑞与学生一道为阵地搬运炮弹,抗击日军。1895年12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人才,1896年初,段祺瑞被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旋兼行营武备学堂炮队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1898年9月9日,以北洋新建陆军创设随营武备学堂期满告成,清廷给于炮队学堂监督段祺瑞等升叙加衔。12月新建陆军编为武卫右军,段祺瑞仍统领炮队,并赴日本观操。1899年12月,随工部右侍郎、山东巡抚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编撰了许多本操练章典,是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冯国璋)之一。 1900年5月18日,段祺瑞原配吴氏在济南病故。1901年5月31日,袁世凯将义女张佩蘅(江西巡抚、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芾之孙女)嫁与段祺瑞为继室。11月7日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并加三品衔”,“兼充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1902年5月参与镇压广宗县景廷宾起义。6月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全面主持编练新军,7月9日升“道员留直隶补用,并加二品衔”。8月9日因镇压直隶广宗、威县反洋教团众“劳绩”,被袁世凯保奏,准赏戴花翎,加“奋勇巴图鲁”勇号。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襄办大臣,徐世昌为总提调),段祺瑞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 段祺瑞1904年6月,“武卫右军”改为“北洋陆军”,段祺瑞任第三镇统制官,辖第五协(统领雷震春)、第六协(统领张永成)、马标(统带张国泰)。1905年5月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成立,段祺瑞调任统制官,辖第七协(统领杨善德)、第八协(统领陈光远)、马协(统带孟恩远)。9月转任第六镇统制。10月清北洋军在河间府举行第一次秋操,段祺瑞任“北军”总统官。1906年2月复任第三镇统制,驻宝鼎,兼督理北洋武备各学堂。3月17日补授福建汀州镇总兵,仍留北洋原任。5月8日清在保定创办“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段祺瑞兼任学堂督办,北洋军官多是他的门生故吏。10月清政府在河南彰德举行南北两军第二次秋操,段祺瑞再次担任“北军”总统官。11月20日清廷准袁世凯开去各项兼差,陆军第三镇等收归陆军部统辖。 1907年9月,清政府调袁世凯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削去兵权,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专意督办陆军各学堂。1908年10月17日,段祺瑞任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11月慈禧和光绪先后病死,摄政王载沣欲杀袁世凯,段祺瑞制造假的兵变,致使载沣不敢动手。1909年1月2日,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被“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临走前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段祺瑞仍留军中,常赴河南彰德与袁世凯密议。12月29日又任陆军第六镇统制。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清江浦,负责本地治安。
[编辑本段]一造共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震动,清兵与革命军在汉口激战,23日清廷谕江北提督段琪瑞,尅日由海道北上,径赴湖北参与战争,25日派段祺瑞任第二军总统官(也称军统,即军长),直接由复起的钦差大臣袁世凯指挥。11月13日,袁世凯令段祺瑞急赴山西处理“吴禄贞刺杀案”善后。18日袁世凯令段祺瑞南下兼任第一军总统官,并署湖广总督,官位正二品。12月14日与冯国璋移交第一军军统关防要卷,驻师湖北孝感,全权主持前线和革命军作战任务,以武力压迫革命军。 1912年1月5日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7日派总参赞官靳云鹏自汉口到北京,谋联合各军,要求共和。1月26日,段祺瑞秉承袁世凯意旨,联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体”注(1),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王士珍致电段祺瑞,请其劝告各将领切勿轻举妄动。2月5日,段祺瑞又联合第一军八名协统以上将领发代奏电注(2),声称将“率全体将士入京”,10日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迁到河北保定,作出进京逼宫的姿态,11日到京。2月12日,清裕隆太后迫于各方面压力终于下诏清帝退位,此即段祺瑞“一造共和”。
[编辑本段]二造共和
2月15日袁世凯被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7日袁令段祺瑞署理陆军部总长,有训练、调遣军队和提拔军官的权力。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1日任命唐绍仪为内阁总理,29日通过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北京第一届内阁组成,段祺瑞积极参与袁世凯打击责任内阁与革命党人的活动。8月16日,段以陆军总长身份副署,使袁世凯、黎元洪杀害武昌首义元勋张振武的阴谋得以实现,22日参议院对段祺瑞提出弹劾,23日段祺瑞赴参议院答辩。9月7日,袁世凯颁令段祺瑞授为陆军上将。10月9日特授勋一位,给予二等嘉禾章。 1913年3月10日,段祺瑞与德国捷成洋行签订二亿两借款合同,用于购买军火镇压革命。5月1日,段祺瑞以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面对众议院国务委员的质询(关于善后大借款)傲然不答。7月17日卸代总理。7月19日再代理国务总理,参与调兵镇压国民党的“二次革命”。8月26日新任国务总理熊希龄到任,段祺瑞仍任陆军总长。12月8日,段祺瑞受袁世凯命到武昌以“磋商要政”为词“迎接”副总统黎元洪入京,9日晚黎元洪等十数人在陈宦的押解式的陪同下登车北上,10日袁世凯就公布了以陆军总长段祺瑞暂代领湖北都督的命令。 1914年2月1日,袁世凯召段祺瑞回京供职,另遣段芝贵署理湖北都督。2月13日兼领河南都督(原都督张镇芳因白朗起义被撤职),调集豫、鄂、皖等省军队镇压白朗起义。4月3日袁世凯招段祺瑞进京重任陆军总长,以田文烈署河南都督。5月8日,袁世凯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政府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将陆军部的权力收归己有,陆军总长降为办事处的一个办事员,段祺瑞对此极为不满,经常借故缺席会议,公务也交陆军次长徐树铮处理。6月30日,袁世凯下令于京师建立将军府,并设将军诸名号,同时任命段祺瑞为建威上将军,管理将军府事务。10月8日给予一等文虎章。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2月1日段祺瑞、冯国璋领衔十九省将军致电北洋政府表示反对,谓“有图破坏中国之完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国虽弱,然国民将群起殉国”。3月19日袁世凯召开对日会议,段祺瑞主张强硬。5月2日,参谋总长黎元洪、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率三部之远赴关岳庙宣誓,以示军人忠诚卫国。5月8日,内阁讨论日方关于要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段祺瑞独持异议,主张动员军队,对日采取强硬态度,袁世凯决定屈从,30日段称病辞职,31日袁世凯以王士珍署理陆军部总长,并就段祺瑞养病下抚慰令注(3),段祺瑞给假两个月,隐居西山。8月3日,因日本报纸谓段祺瑞与袁世凯将决裂,段通电辟谣,斥报纸挑拨离间。8月14日北京成立“筹安会”,段祺瑞对袁世凯帝制行为表示不满。8月28日,袁世凯下令正式免段祺瑞陆军总长职。12月袁世凯称帝大封爵位,段祺瑞并未授爵。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洪宪帝制,为对南方用兵只好请段祺瑞复出,23日令段祺瑞任参谋总长。4月22日,段祺瑞代徐世昌为政事堂国务卿,23日兼陆军总长,免参谋总长,5月8日撤销政事堂恢复国务院和总理名称,实行责任内阁制,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但袁对段并不放心,不但不采纳段祺瑞的建议,反而暗嘱梁士诒以掣其肘,这加深了段的怨恨,对当时军事政局的变化也不尽心。5月12日,段祺瑞下令中国、交通两行停止兑付现金,促使人们对袁更加不满。6月6日袁世凯病死,7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此为段祺瑞“二造共和”。
[编辑本段]三造共和
6月22日段祺瑞通电,反对恢复民元约法,仍以民三约法为行政标准。6月23日公祭袁世凯,以段祺瑞代表北洋政府主祭。6月29日废“国务卿”,段棋瑞再次被任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组织责任内阁,皖系势力逐渐形成。8月21日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了北京政府实权,而段棋瑞独断专行,演成“府院之争”。10月10日授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11月8日,段祺瑞因孙洪伊、徐树铮矛盾与黎元洪闹翻,不到国务院办公,徐世昌入京调和。11月20日黎元洪免内务总长孙洪伊职。12月24日,段祺瑞亲自与日本首相代表密谈,商讨“中日亲善”问题。 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协约国,黎元洪表示反对,因对德宣战问题府院发生激烈冲突,段祺瑞操纵督军团胁迫反参战势力。3月4日,段祺瑞及全体国务员在总统府会议对德问题,即请总统黎元洪令驻协约国公使,向驻在国政府磋商与德国绝交条件,黎元洪主绝交案应先俟国会同意,段祺瑞负气去天津,5日黎即派冯国璋、汤化龙挽留,6日回京,9日招待参众两院议员,说明对德绝交案。5月10日众议院开全院委员会,审查对德宣战案,段祺瑞嗾使公民请愿团包围该院 (靳云鹏、傅良佐指挥),迫于当日通过该案,殴打反对派议员,百端辱詈,众院即改开大会,请段祺瑞等出席,公民团始散,19日众议院议决缓议对德宣战案,须先改组内阁,各省督军责要求解散国会,20日段祺瑞对各督军解散国会呈文,决定不退亦不批,矛盾已不可调和,21日黎元洪告督军团,请解散国会于法无据,惟有请段祺瑞辞职一途。 5月23日,黎元洪免段祺瑞国务总理之职,以伍廷芳为代理总理,通电各地注(4),督军们闻讯后暴跳如雷。27日黎元洪任命李经羲为国务总理,随后,安徽、河南、浙江、山西、山东、陕西、福建、奉天、直隶和黑龙江等省纷纷宣布独立。6月14日张勋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兵进京,7月1日竟拥清废帝溥仪复辟,2日黎元洪只得下令免去李经羲的总理职务,重新起用段祺瑞为总理,并令段以总司令名义兴师讨逆,段祺瑞立即到马厂准备讨逆。3日原副总统冯国璋在南京通电代理总统,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4日在马厂誓师,并与冯国璋联电数张勋八罪,5日发表讨伐张勋檄文注(5),即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派段芝贵为东路司令,曹锟为西路司令,倪嗣冲为皖鲁豫联军司令,并以梁启超、汤化龙、李长泰、徐树铮为参赞,靳云鹏为总参议,傅良佐、曲同丰为军事参议,张志潭为秘书长,曾毓隽、刘崇杰、叶恭绰、丁士源分任军需、交涉、交通、军法处长。7月5日,段祺瑞回到天津,宣布正式就任国务院总理之职,6日讨逆军开始进攻,12日即攻入北京,张勋狼狈逃避,复辟乱平,黎元洪被迫去职,14日段祺瑞进京视事,15日兼陆军总长,17日正式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此为段祺瑞“三造共和”,其声威如日中天。
姥姥语录
作者: 倪萍 发表时间: 2012-1-19 7:53:00 所属类型:现代文学
正文
目录 开篇 心到就好 天黑了(1)
天黑了(2) 天黑了(3) 我不敢为她送行
姥姥挣钱了(1) 姥姥挣钱了(2) 姥姥挣钱了(3)
姥姥挣钱了(4) 姥姥挣钱了(5) 好心加好心,就是搅人心(1)
好心加好心,就是搅人心(2) 姥姥的冬天(1) 姥姥的冬天(2)
三个爸爸(1) 三个爸爸(2)
正文
目录
( 本章字数:1227 更新时间:2012-1-19 7:53:00 )
开篇心到就好
Ⅰ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
天黑了
我不敢为她送行
姥姥挣钱了
三个爸爸
骨肉相连,分开了就出血
如果有下辈子……
Ⅱ人生或许就该是这样……
什么日子都是掺合着过
两个妈
爱不怕分,越分越多
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
姥姥的金元宝
Ⅲ快乐你别嫌它小……
小幸福一天一个
倒过来想,换个个儿看
一句话的力量
给予是幸福,欠人家是受罪
Ⅳ智慧如同储蓄卡……
姥姥和季羡林是同学
写书也不是多大的事
我的老师是姥姥
人生就要上山顶
眼要是吃不饱,人就像个傻子
刷不爆的银行卡
一个孩子穿十件棉袄,那不烧坏了
(附:水门口比北京好)
结束语天籁之声
附录:姥姥最受用的智慧语录
[ 置 顶 返回目录 ]
开篇 心到就好
( 本章字数:2920 更新时间:2012-1-19 7:53:00 )
写本《姥姥语录》是姥姥生前我俩就说定了的。
记得第一次跟姥姥说这事的时候,她那个只剩下一颗牙的嘴笑得都流出了哈喇子:“人家毛主席说的话才能叫语录,我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婆子说的些没用的话还敢叫语录,那不叫人笑掉大牙?”
躺在姥姥的床上的我也笑翻了。你想嘛,一个只剩下一颗牙的人还说“笑掉大牙”,多可笑呀。
我跟姥姥商量:“是现在写,还是……”
姥姥接话可快了:“等我死了再写吧,反正丢人我也不知道了。光着腚推磨,转着圈丢人,你自己丢去吧,反正你脸皮也厚。”
“你可别后悔呀老太太,你是作者之一,咱俩联合出版。刘鸿卿、倪萍,我把你大名写在前头,稿费咱俩各一半儿。”
姥姥眼睛一亮。
想起十四年前写《日子》那会儿,姥姥陪在我身边,我坐着写,她站着翻,我写一张她翻一页,可怜的姥姥翻半天也不知道我都写了些啥,偶尔给她念一段,她还常常制止:“别为我耽误那些工夫了。起早贪黑地写能挣多少钱?”
“一本书二十二块。”
“那还真不上算,写这么些个字才二十二块,连个工夫钱都挣不回。不上算,不上算”
呜,姥姥以为我一共才挣二十二块呢!
只剩一颗牙的姥姥忧伤地望着窗外:“咳,俺这阵儿要钱可是一点用也没有了。天黑了,俺得走喽,俺那个地方一分钱也不用花……”姥姥知道自己要走了。
前年,活了九十九岁的姥姥真的走了,我的天也黑了。
姥姥是我家的一杆秤,遇到啥事上姥姥的秤上称一称,半斤八两所差无几。
姥姥走了,留下了秤。
姥姥的秤有两杆,大秤、小秤。她的大秤是人人都可以称的,叫公家的秤,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公平为准星的,小秤是自家的秤。大秤、小秤的秤砣分量相差很大。
我也曾让她称过《姥姥语录》,姥姥说:“上大秤称也就二两吧,咱家的秤能称个十两八两的。”
在姥姥的眼里,家里多大的事上了公家的秤都是很轻的分量。姥姥说得真准,现如今图书市场那么繁荣,好书有的是,一本小画书真的也就二两吧。但我还是拿起笔写了,因为姥姥语录得张贴出去。
姥姥的语录当真那么需要让外人看看吗?列出三十个题目后我也茫然了。真像姥姥说的那样,字里字外都是些“人人都明白的理儿,家家都遇上过的事儿”,有必要再唠叨吗?
稿纸放在桌子上,每天该忙啥忙啥。怪了,常常是忙完了该忙的事就身不由己坐到桌前往稿纸上写字。几天下来,满纸写的都是姥姥的语录。
这些萝卜白菜的理儿,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我怎么那么念念不忘呀?是我老了吧?是我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吧?可是认识姥姥的人,熟悉我的朋友见了我总是问起姥姥,提起姥姥语录。
敬一丹每回见了我一定有一句话是不忘的:“姥姥还好吧?”只是一年比一年问的语气迟缓。
去年主持人“六十年六十人”在浙江颁奖,她又问:“姥姥……还……好吗?”我说:“不好,走了。”一丹说她始终不敢问,是因为姥姥快一百岁了,问候都得小心翼翼。
中午吃饭,张越、岩松、一丹我们坐一桌,又说起了姥姥,说得一丹大眼睛哗哗地流泪,其实我们说的也都是些白菜萝卜的事。张越说“三八”百年庆典,她就想请姥姥这样一位普通百姓做嘉宾,我心想,如果姥姥在,她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拿到全国观众面前,不就真成了姥姥说的让观众“笑掉大牙”了吗?姥姥说:“人最值钱的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没个分量你往大秤上站站试试?那个秤砣动都不动。”
白岩松也是。去年我和他去上海参加《南方周末》二十五周年庆,回来的飞机上我们又说起姥姥。一路的飞行,一路的姥姥。飞机落地了,姥姥还在我俩的嘴边挂着。
岩松说:“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临说再见,他还嘱咐我:“倪姐,快写写姥姥吧,我们需要姥姥的精神。”
我咬着牙不写姥姥。
《南方周末》希望我开个专栏专门写姥姥,为此他们的副主编和张英还专程来北京找我说这个事儿,我也始终没有动笔。这些年本子上胡写乱划了很多字,但很少写姥姥—近乡情怯?不知道。这是我最爱的人,是我最了解的人,也是离我最近的人,可是落在纸上却常常模糊不清,好像我就是她,她就是我。
随着姥姥的远去,我充盈的泪水逐渐往心里流淌的时候,想念灌满了我的灵魂,我开始寻找姥姥。家里每一个角落、每一样东西都是我们和姥姥一同拥有的,现在这个人不在了,我找不到了。
可是冥冥之中,姥姥又无处不在。
我知道,我是一直不敢找!我知道,还用找吗?姥姥一直都在我心里,在我的灵魂里。不用想念,姥姥没死,走了的只是那个躯体。
我开始和姥姥说话了。
儿子说:“妈妈,这几天你老说山东话。”
“是吗?”
我知道,不是我在说,是姥姥在说。
[ 置 顶 返回目录 ]
天黑了(1)
( 本章字数:2010 更新时间:2012-1-19 7:53:00 )
姥姥说:“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姥姥走的那年春节我还跟她说:“挺住啊老太太,使使劲,怎么着咱们也得混个百岁老人。”
姥姥说:“有些事能使使劲,有些事啊就使不上劲了,天黑了,谁也挡不住喽!”
“姥姥,你怕死吗?”
“是个人就没有不怕死的。”
“那你这一辈子说了多少回‘死了算了’?好像你不怕死,早就活够本儿了。”
“孩子你记住,人说话,一半儿是用嘴说,一半儿是用心说。用嘴说的话你倒着听就行了,用心说的话才是真的。”
“哈哈,老太太,那你这一辈子说了半辈子假话呀?”
“也不能这么说。你想啊,说话是不是给别人听的?哪有自己对自己说的?给别人听的话就得先替别人想,人家愿不愿意听,听了难不难受、高不高兴。这一来二去,你的话就变了一半儿了。你看见人家脸上有个黑点,你不用直说。人家自己的脸,不比你更清楚吗?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你要真想说,你就先说自己脸上也有个黑点,人家听了心里就好受些了。”
哦,凡事要替别人想。
“姥姥,你走了以后我想你怎么办?每年清明还得给你上坟吧?”
“不用,活着那些人就够你忙乎的了,人死了啥都没有了,别弄这些个没有用的摆设了,那都是弄给别人看的。我认识你这个人快五十年了,我最知道你了,不用上坟。”
姥姥走后我真的没敢去看她。
越不敢去心里越惦记。
去年夏天,儿子去姥姥家的水门口村过暑假,我派他代我去看看老奶奶。儿子回来说,老奶奶就躺在村口河边一个小山包的一堆土里。土堆前有块石头,上面写着姥爷和姥姥的名字:倪润太、刘鸿卿,土堆上面有些绿草,别的啥都没有了。儿子用手比划着土堆的大小,看着他那副天真的样儿,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怎么也挡不住。很久没有这样哭了,心疼姥姥如今的日子,孤单、清冷。
我也最知道姥姥了,她本质上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副柔弱的肩膀,一双三寸的小脚,热热闹闹忙忙乎乎地拉扯了一大群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走的时候是四世同堂。
这是姥姥想要的日子吗?是,其实也不是。
“姥姥,如果还有来世,你还会生那么多孩子吗?”
姥姥反问我:“你说呢?”
我不希望姥姥再那么辛苦了,“不生了”。
我也不生。如果还是做主持人、做演员这个工作,我就不要孩子也不要家。我盼着现场直播之前,先在一个安静的属于自己的花园房子里睡上一大觉,起来洗个澡、喝一杯咖啡,再清清爽爽地去化妆,精精神神地去演播厅,无牵无挂。晚上回来,舒舒服服地泡上一个玫瑰浴,点一支香烟,喝一杯红酒,翻一本闲书。哪像现在呀,给全家蒸上包子,熬上稀饭,抹把脸就提溜着裙子去直播了。不管多晚回家,一大家子人还等着你,温暖是温暖了,可累人、累心啊!我都佩服自己,那些年是怎么混下来的?
“人哪,就是穿着棉袄盼着裙子,穿着裙子又想着棉袄。要不是这些人在家等着你,你在电视上兴许就不会说人话了。”
明白姥姥的意思了吧?这是对我主持风格的高度评价:说人话。
“那你的意思,来世你还会选择当一个这么多孩子的母亲,当一个这么多孙子、外甥(山东等地称外孙、外孙女为外甥)的奶奶、姥姥?”
[ 置 顶 返回目录 ]
天黑了(2)
( 本章字数:1929 更新时间:2012-1-19 7:53:00 )
“你和我不一样,你生下来是为老(好)些人活着的,有杆大秤称着你,俺这路人都是小秤盘里的人,少一个多俩的都一样。”
姥姥始终没给个具体答案。她不能想象没有家人、没有孩子,她这一生怎么个过法,但是姥姥觉得我是可以一个人成为一个家的那种人,我是有社会使命的那个人。哈,真会戴高帽子,谁给我的使命?
“姥姥,有多少家人、有多少孩子,最后走时还不是孤身一人?谁能携家带口地走啊?”
姥姥笑了:“分批分个儿地走啊,就像分批分个儿地来一样,早早晚晚地又走到一块儿了。”
是安慰还是信念?姥姥始终相信下辈子我们还是一家人。这是她对家的无限眷恋和对生命延续的阐释。
人为什么终究是会死去的呢?
知道姥姥走了的那天我在东北拍戏。晚上六点刚过,哈尔滨已经天黑了,小姨发来一条短信:“六点十分,姥姥平静地走了。”看了短信,我竟然很平静,无数次地想过姥姥的走,天最终是要黑的。我一滴眼泪也没掉,只是不停地在纸上写着“刘鸿卿”三个字,姥姥的名字。
一个不认字的老太太还有个挺有学问的名儿!她的父亲是个识文断字的人。只因为姥姥生为女性,否则她一定是个“念大本书、写大本字的读书人”。这是姥姥对文化人的评述,也是她常指给我们晚辈儿的光明之道。
天黑了,姥姥走了,窗外冒青烟的雪无声地陪着我。屋里漆黑一片,我庆幸这样的时刻身边没别人,这是我最向往的时刻,我的心是自由的。我把写满姥姥名字的纸贴在结了冰又有哈气的双层玻璃窗上,“刘鸿卿”三个字化开了,模糊了,看不清了,升腾了……
看着小姨的短信,心里想的却是半个月前和姥姥在威海见的最后一面。我这位认识了快五十年的最亲的人、最爱的人、最可信赖的老朋友一句话也没和我说,我甚至觉得她都不知道我在她身边。我们就这样永久地分开了,从此天上人间。
其实,姥姥病危的通知已经发了三次了,我心里早有准备,这个早恨不能童年就有。
太爱一个人、太依赖一个人,就一定最怕这个人离你而去。小时候惹大祸了,姥姥最重的一句话就是:“小外甥啊,你得气死我呀!”多大的错我一下子就能改了。
“没有了姥姥我怎么办?”
“有你妈呀!”
那时我觉得姥姥就是妈,妈就是姥姥。
我经常问:“为什么不是先有姥姥后有妈呀?”
姥姥也不避讳生孩子、结婚这类小孩子不能听的“秘密”,所以三岁多的我就敢在众人饭桌上大声地说:“我知道我姥姥和姥爷睡了觉,嘀里嘟噜地生了我妈、我大舅、我大姨……我妈我爸又嘀里嘟噜地生了我和我哥,我又嘀里嘟噜地生了我的孩子……”
众人大笑。我妈嫌姥姥太惯我,教育方法太农民,姥姥却欢喜:“一堆孩子都这么拉扯大的,同样的饭,同样的话,萍儿这孩子就是块有数的海绵,该吸收的一点也拉不下。”
偶尔发个烧,即使烧得很高,姥姥也从不带我去医院。她像揉面一样把我放在炕上,浑身上下从头到脚揉上一遍,揉过的我就像被水洗过一样,高烧立刻就退了。再看看姥姥,出的汗比我还多。享受着姥姥的敲打,体味着姥姥的汗水,高烧一次,长大一次。那时我盼着姥姥也高烧,我也想用汗水洗一遍衣服,可姥姥从来不病。
长大了才知道,姥姥的病是到九十九要死了才叫病啊!一生都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病了也不是病啊,想想这些我的心生疼,连生病都不舍得,铁打的姥姥啊!
[ 置 顶 返回目录 ]
天黑了(3)
( 本章字数:3183 更新时间:2012-1-19 7:53:00 )
五十年了,活在我面前的姥姥从来都是一副硬硬朗朗的模样,连体重一生也只在上下两斤浮动。健健康康的姥姥,血流充盈的姥姥,怎么会停止呼吸呢?我不敢面对将要死去的姥姥,不敢看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姥姥是什么样子。
我预感,如果再不敢去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那天我没跟任何人打招呼,早起七点的飞机就去了威海。出了烟台机场,我打了一辆出租车,三百二十块钱把我送到了威海最好的医院。
五十年了,这是我和姥姥第一次在医院见面。无论是她,无论是我,我们都是多么健康、多么坚强啊。两个一辈子都怕麻烦别人的女人大病没得过,小病没看过,挺挺、咬咬牙就过去了,这最后一面竟然是在医院里。
高级的病床上躺着插满了各种管子的姥姥,一辈子爱美、爱干净、爱脸面的姥姥赤身裸体地被医生护士翻动着。
我跟着姥姥五十年,没给她洗过一次澡,没给她剪过一次趾甲。太好强的姥姥,九十七岁还坚持自己洗澡。浴室的门一定要关上,家里人只能从门缝里“照料”着她,“搀扶”着她。
一个一辈子怕麻烦别人的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尽情地麻烦着别人,三个姨一个舅妈日夜在病房里守护着姥姥。到了医院,看见姥姥的第一眼我就知道,无论谁在,无论用什么最现代的医疗手段,姥姥的魂儿已经走了,眼前发生的一切都和她无关了。
天黑了。
医生商量要不要上呼吸机,感冒引起的肺部积水致使呼吸困难。
我问上了呼吸机还能活多久,医生很坦率地说:“不好说,毕竟这么大岁数了,身体各个器官都衰竭了。”
“不上了吧。”
切开喉管就得一直张着嘴,用仪器和生命对抗,直到拼完最后一点力气。姥姥还有力气吗?救姥姥还是安抚我们这些她的亲人?我瞬间就把自己放在了姥姥的秤上。
五十年了,我和姥姥无数次地说起过死,挺不住了就倒下吧。
姥姥,你不是说过吗?“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姥姥的天啥时候亮?这一次会永远地黑下去吗?
那天从进病房一直到离开,八个小时,我一分钟也没坐下,就那么一直站着。是想替姥姥挺着,还是怕自己的心灵倒下?姨们无数次地搬凳子喊“坐下”,我的眼睛始终没离开姥姥,我盼着她睁开眼睛:“孩子,姥姥死不了。”
姥姥,你不是说过吗?“盼着盼着就有望了,盼望嘛。”
我带着盼望离开了病房,电梯门一关我竟失声痛哭,我心里绝望了。姥姥,盼望被绝望压倒了。
八个小时后我又花了三百多块钱回到了烟台机场,当天飞回剧组。第二天拍戏,导演从监视器里看了画面,建议我休息一天,红肿的眼睛里没有了魂儿。
魂儿丢了。
怪不怪,从病房到机场,一路大雨。从小到大,无数次走过这条路,如今竟看不清这条路是去哪儿。和姥姥见的最后一面像是一场梦。
其实五年前姥姥就病危过一次。
粉白色的棉绒寿衣她自己早就备好了,几次嘱咐我们拿出来放在床头上。
“哪天睡着了不再醒了就赶紧给我穿上,省得硬了穿不上。”
我笑她好像死过一样,“你怎么知道是硬的”?
“俺妈就是坐着坐着睡过去的,等中午叫她吃饭时,啊,人都硬了,最后连件衣服都套不上。”
姥姥后悔了一辈子,老母亲临走穿的那件粉白的衣服就定格成了女人最漂亮的寿衣。
要走了的姥姥不吃不喝,我日夜焦虑。什么办法都用了,姥姥依然是半碗汤端上去,汤半碗端下来。
姥姥说:“这几天天天梦见你小舅(小舅四十多年前因公牺牲),你小舅拖我走啊。”
姥姥这句话启发了我,“姥姥,我认识东北的一个神人,这个大姐前些年出了一次车祸,起死回生后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医。我打电话问问她你还能活多久”。
姥姥几天不睁的眼睛突然睁开了,嘴上却说:“哪有神哪,神就是人,人就是神。”
我相信姥姥这回死不了,头脑还这么清醒。于是我赶紧当着姥姥的面儿,给这位“神人”拨通了电话。
“神人”是我表妹,就在隔壁屋等我的“长途”。
“什么?你说得准吗?五年?还能活五年?算今年吗?属狗子的。早上还是晚上生的,你问她自己吧。”我把电话递给了姥姥。
“神人”在电话里问了姥姥的出生时辰和方位。
姥姥的耳朵有些聋,根本听不出是变了音儿的孙女扮演的神人——哈,演出成功。
放下电话,姥姥说了句:“熬碗小米儿喝吧。”
……
1879年,广东佛山县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巧明火柴厂。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输入中国的商品,包括火柴数量都大为减少;加上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抵制日本货,提倡国货,全国各地又兴起了办火柴厂的热潮,在短短几年中,全国的火柴厂就增加到100多家。
1920年11月,上海的“火柴大王”刘鸿生创办“鸿生火柴公司”。
工厂技术人员经过半年多的试验研究,采用高强度的胶粘剂,解决了火柴头受潮脱落的难题;并购置磨磷机,提高了赤磷面的质量。改进后的鸿生火柴,头大,发火快,火苗白,磷面经久耐用。此后,他们又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改进,火柴质量一再提高,鸿生成为众口一词的名牌产品,不但在国内成了抢手货,一度还打入了南洋市场。工厂的利润也逐年上升。
1935年7月,刘鸿生首先邀集国产火柴制造同业成立联合办事处,继而以此名义与美商火柴公司达成协定,成立了华中地区火柴产销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火柴生产、销售限制办法。最后,刘鸿生又以中华火柴同业联合会首席代表名义,与日商在华火柴同业会进行谈判。日商迫于华商联合会与华中管理委员会的一致行动,不得不加入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
留学海外的侯德榜,带来了在美国设计好的图纸,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测试各种机器,经过调整改进,终于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解决了大规模制碱的一系列技术难题。1926年,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质量已经超过了英国卜内门公司的洋碱。这年秋天,在美国建国150周年国际博览会上,红三角牌纯碱荣获金质奖,不但使中国人扬眉吐气,而且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1906年周学熙筹建“启新洋灰公司”。由于产品质量好,所以销路很畅。启新水泥很快被全国重大的建筑工程所采用,津浦铁路上的淮河铁路桥、黄河大桥,京汉铁路上的洛河铁桥,北宁铁路上的渭水铁桥,以及青岛、烟台、厦门、威海等地的海坝、码头,用的都是启新生产的马牌水泥;北京图书馆、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大陆银行、交通银行、河北体育馆、上海邮政总局等当时的有名建筑,也都是用马牌水泥建造的。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建筑大部分仍然完好无损,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并肩挺立。
外国商人、特别是日本商人为了争夺中国水泥市场,与启新公司展开了一场殊死的竞争大战。日本商人仗着日本水泥产量高、质量好,又离中国最近,大量运到中国倾销。为了挤垮启新公司,他们孤注一掷,拼命压低价格。他们的水泥在日本的销售价是每袋297两白银,运来中国的运费合到每袋25两白银,但他们却以每袋3两白银的价格出售,也就是说每卖出一袋就要亏损白银247两。这是一场不见刀光血影、没有呐喊冲杀的战争。启新公司也及时采取了应付措施,将原来每桶的售价225两白银降到155两白银,袋装水泥从每包1两白银降到07两白银。由于周学熙十分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与改良,启新公司的水泥生产在产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并且多次在国际赛会、博览会及国内展览会上获得奖章和奖状,所以日本商人那种自杀式的倾销,最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启新公司垄断中国的水泥市场达14年之久,销量达到全国水泥总销量的92%以上。
启新公司的成功,为多灾多难的中国民族工业争了光,也为中国人在国际上赢得了宝贵的荣誉。
以下关于洋漆:
1929年5月,天津永明漆厂在鞭炮声中开工了。经过3年多的苦战、几百次的试验,陈调甫终于如愿以偿,研制出了物美价廉的油漆新配方。陈调甫把新产品定名为“永明漆”,它成为中国油漆工业的第一个名牌产品,当年就获得了实业部颁发的奖状,不但风行国内,而且美、英、日、荷、德等国的150多家厂商都和永明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永明公司成了令全国同行刮目相看的名牌企业。
陈调甫一天都没有放松过自己的研究工作。1945年,他研制出一种醇酸树脂漆,是我国合成树脂漆中的第一代品种。这种漆才在恢复后的永明漆厂投产成功,陈调甫将它取名为“三宝漆”。这是中国油漆工业中又一个超越西方的名牌产品。
此外还有中国船王卢作孚等就不说了。我最后要讲的是,中国以前是穷,但不白。而且我们当时有比得上日本美国的工业产品。这些比较要横比,不要纵比。现在我们广东人还叫香皂叫“番碱”,不管洋碱国碱一律叫番碱,只是习惯问题。
马尾造船厂建于1866年12月23日,是我国晚清洋务运动产生的第一家机器造船厂,时任总理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力排阻力,改革旧制,大胆引进欧洲先进的造船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聘请法国人日意格为船政正监督,任用洋人传授造船、造机技艺。1869年,造出了我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 1871年,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1882年,制造了我国最大吨位铁肋木壳兵船;1889年制造出我国第一艘钢壳网甲军舰。从建厂至1907年,马尾船政经历了从跟洋人学造木壳蒸汽兵轮到1875年辞退外籍技师,自行设计建造舰船,实现了自主建造木壳—铁木合构—钢制舰船的质的转变,共制造出大小船 40余艘,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造船最多的造船厂,也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辛亥革命后,马尾船政改为福州船政局,又创设了飞机制造工程处。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等中国年轻科技人员,经一年多努力,于1919年8月,制造成功了中国第一架“甲型一号”双翼水上飞机(1910年法国的费勃成功地解决了水上飞机的起降问题,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此后又造出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 17架飞机,并培养了我国自己的飞行员。这使福州船政不仅是舰船的发祥地,还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
汉阳兵工厂
(本文只引轻兵器有关资料,汉阳兵工厂尚生产其他大小火炮及炮弹,均略去.)
1890年9月6日,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长600丈,广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1895年8月开始小量生产,冬季重建完成,开始生产,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应是 CommissionRifle,与毛瑟无关),因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为88式,其全称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枪。使用圆弹头。同时生产子弹,每月能生产十三万粒。
德国定制八八式委员会步枪及汉阳造
1896年开工生产。第一年生产1300枝步枪
1901年,生产步枪2,500枝,马枪316枝。抬枪53杆。徐建寅试制棉质无烟火药成功
1904年9月26日,张之洞奏请将湖北枪炮厂改名湖北兵工厂。当时可以日产步枪50枝。子弹12000颗。
1904年,湖北枪炮厂又对88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88式步枪与德M1888式不同点有:德M1888式枪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称老套筒,
汉阳造88式步枪
1907年陆军部通令各省采购湖北兵工厂枪械。除特殊需要外,不应向外洋采购,一律向汉阳厂购买,并依期付款。该年生产步枪9,000枝
1916年9月8日,陆军部军械司在南苑试放汉阳兵工厂厂长刘庆恩(发明国造半自动步枪第一人)所制造的新枪,名为自装枪。
毛说“解放后”中国才能制造万吨轮,事实是这样的吗?
上海江南造船厂在1918年至1919年接受美国订货,制造四艘同一类型的万吨货轮,都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机型货船。分别命名为“官府号” (MANDARIN)、“天朝号”(CELESTIAL)、“东方号”(ORIENTAL)、“震旦号”(CATHEY)。船长135米,宽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吨。其中第一艘“官府号”于1920年6月3日下水,四船经美国运输部验收,工程坚固、配置精良,美国政府对其建造质量十分满意。
中国第一台重型柴油机:1924年,5种规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机,上海新样机器厂。
中国第一辆汽车:1929年,65马力,载重为18吨,沈阳辽宁迫击炮厂。
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
中国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飞机:1919年,甲型一号水上飞机,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至1930年,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已生产出教练机、侦察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7种飞机。
中国第一艘万吨轮:1920年,排水量14,750吨,时速105里,远洋运输轮,美国订单,此后又生产了另外3艘。
中国第一架飞机:1912年,广州燕塘广东飞行器公司(第一次升空后坠机,试飞未成功)。
中国第一台柴油机:1913年,烧球式40马力柴油机,广州协同和机器厂。
中国第一家车床制造厂:1915年,上海荣昌泰机器厂。
中国第一家飞机专业制造厂:1918年,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为万吨轮配套的蒸汽机:1918年,3430和3668马力蒸汽机,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轧花机:1887年,上海张万祥福记铁工厂。
中国第一台对开平板印刷机:1900年,上海曹兴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缫丝机:1900年,上海永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条轧油联合设备:1905年,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艘大型军舰:1906年,宁绍号,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福州船政局。
中国第一台抽水机:1907年,15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卷扬机:1907年,60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汽锤: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刨床: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铣齿机:1870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辆简易蒸汽机车:1881年,用蒸汽锅炉改制,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辆标准蒸汽机车:1882年,中国火箭号,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艘轮船:1865年,黄鹄号,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台车床:1867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1868年,恬吉号,排水量600吨,江南制造局。
记得上学的时候地理老师可是说旧中国“没有一滴石油”,是李四光在新中国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
近代开采延长石油,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延长油矿是中国石油工业之母。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陕西巡抚曹鸿勋奏准朝廷,拨银8100两为资<屯垦经费),开办延长油厂,并令知县洪寅为总办。经武汉化验油质,成分特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二十五日开钻,在延长县城西门外打出第一口油井,初日产量15吨。这是中国陆地中第一口油井,史称老一井。此井钻采成功,标志着中国工业开采石油的开始,从此揭开了中国石油发展史上新的一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油的历史。
独山子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与甘肃玉门、陕西延长同称为中国最早的三大油矿
1935年,有“中国甘蔗制糖之父”之称的原顺德糖厂投产,成为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甘蔗制糖厂,这个中国最老、也是最大的甘蔗制糖厂后来发展成现在的顺糖集团
薛广森,清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于顺德龙江。17岁去香港在船厂做工,学成一手出色的机械技术。薛氏借为停泊珠江的英国油轮“青龙号” 检修机械的机会,设法将船上的柴油机全面拆卸,绘出图纸,测得数据,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在1915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不久就成批投产,引起国外工业界人士的惊异。
十九世纪清朝末年的1898年,第一台美国“老狗”牌(NEWHOME)缝纫机输入中国;1910年,美国胜家缝纫机从上海、广州等口岸大量输入,很快垄断了这些地区的缝纫机市场。
1928年,上海龙华人计国祯力求改变这种局面,他曾预言:“将来有一天,每家女儿出嫁,都要有一台缝纫机做陪嫁!”于是他开设了胜美缝纫机厂(取名“胜美”是要胜过美国,胜过“胜家”),成功试制了中国第一台国产家用缝纫机,开创了中国家用缝纫机工业的起点。
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袁隆平试验杂交水稻等等
人在他乡,我想念家乡的 美食 有:凉粉,豆腐干,还有妈妈做的饺子等等。我想念的家乡美景有:古城墙和古城墙上的玉皇阁,还有玉壶湿地公园。
人在他乡思念亲人,思念故土的一草一木。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我日思夜想的家乡 美食 :
我家乡的凉粉我的家乡在张家口蔚县,凉粉是我们县的特色小吃,远近闻名,好多外地人都慕名而来,吃上一碗凉粉,放点凉粉专用的辣椒油,再吃上几块豆腐干,甭提多满足了。
我们的凉粉品种也很多,有土豆粉,荞面粉,旋粉,豆面粉,苦荞粉,小时候还吃过玉米粉等等。口感清凉爽滑,四季皆宜的特色小吃。就是我们本地人,时不时的也常去吃一碗,解解馋。
因为是我们当地的特色小吃,有时家里也自己做着吃,我妈妈做的很好吃,调汤汁是最重要的,看似简单的几种调料,不同的人能调出不同的味道。
凉粉制作也很讲究,做出的凉粉必须软而筋道,这也是一门技术活。
家乡的豆腐干我们家乡的豆腐干也是远近闻名,比附近各个县的都好吃,来 旅游 的人回家都要带一些回去,所以我们着的豆腐干有现吃的,还有真空包装的,方便运输不易坏。
豆腐干是有黑豆,黄豆经过研磨等其他工艺加工而成,口感筋到咸甜适中。
豆腐干的品种也很多:豆腐干,豆腐皮,熏豆腐干等等,都是豆制品加工而成,是补钙的佳品。
妈妈做的饺子人在他乡,每天吃着快餐就会想妈妈做的饭,饺子,那是妈妈的味道。吃饺子是我们的传统,谁家都吃,但味道各不相同。
我妈做的饺子个大,馅多,皮薄,口感非常好。
我再介绍一下我们县的美景:
古城墙和古城墙上的玉皇阁我们县是一个 旅游 大县,名胜古迹很多,但我只喜欢古城墙,因为我是从小在那长大的,回忆很多。
古城墙建于1377年, 历史 悠久远近闻名,好多 旅游 的人慕名而来,现在又经过政府的重新修建更为的巍峨壮观。
我记忆最多的还是古城墙,玉皇阁以前的样子,还有和小伙伴经常爬城墙的快乐时光。
玉壶湿地公园玉壶公园是最近几年新建的,以前它就是城墙下的护城河,年久失修,变成了一条死河,到了夏天臭气熏天,还有满天飞的蚊子,真不是什么好地方。
经过最近几年的改造,把老旧的护城河变成了现在的湿地公园,风景秀丽,还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真是变化非常大。
这些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家乡 美食 和美景,今天分享给你,以解你的思乡之情,也欢迎你有时间来 旅游 。
我很想念家乡的 美食 老北京爆肚。
我是个北京人,但是多年前已经离开北京了,开始了威海和三亚的双城生活。
说起北京的 美食 ,我最想念的就是爆肚了。每次回京,都必须暴搓一顿。
老北京的爆肚,吃起来美极了,那又柔又韧又脆又香又嫩的口感,那感觉是天下任何一种 美食 都没有的,也是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过去北京吃爆肚有名的地方,多在前门大栅栏、西四、鼓楼一带等。爆肚的名家很多,主要有爆肚冯、爆肚满、爆肚陈、爆肚王等等。
老北京爆肚实际上就是牛羊的胃,爆肚不同部位的叫法也不一样,其中肚仁为上上品,另外还有食信儿、肚板、肚领、肚葫芦、散丹等十多处。
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在轻工业部工作,他最喜欢吃爆肚了。他经常去西四吃爆肚,在他常去的爆肚小店,遇到侯宝林、田华等名人是常事。
爆肚这个东西必须吃现场,把食材放在水中爆的火候和过程事关重要,是需要读秒的。把爆肚从店里打包买回家去吃,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据说朱老总就特别爱吃爆肚和羊杂汤,他时常独自溜出来,跑到京城的胡同里吃爆肚。有次爆肚店的老板,虽然认出了他,但觉得不可能,只是长的相像而已。直到后来警卫员到处寻找,终于“捉”到了朱老总,把他“押”回去了,爆肚店的老板才恍然大悟。
我太渴望吃爆肚了,有一次在三亚的一条 美食 街上,看到广告上写的老北京爆肚,我立即要了一份,根本不是生肚现场爆的,而是把煮熟了的肚丝加热一下,一点吃爆肚的口感都没有。
前些日子,我看见三亚的美团上有老北京爆肚,我买了两份送到家里,结果吃了一份扔了一份,完全是在糟改老北京爆肚,别说是好吃了,非常难吃。
我现在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回北京,但只要一回到北京,我立即去吃爆肚。
刘星云
下面是我拍的老北京 美食 的照片,可惜没有在爆肚店吃爆肚的现扬照片。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背井离乡?为了生存而奔忙。惠州是我家,人在异乡,我想我家了。
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境内东江蜿蜒100多公里。东江南北两岸,风景秀丽,夏天的夜晚坐在岸上,三五知己一聚,喝点小酒,最是舒适不过了。
我喜欢沿着平湖边走,路过百花洲和红棉水榭,欣赏泗州塔在湖中的倒影,心旷神怡。
再往前走,就是西湖正大门,走在苏堤,凉风阵阵,心情大好。
位于西湖孤山上东坡馆,有着独特的岭南文化气息,让人流连忘返。馆前有东坡居士像,收集与苏东坡有关的 历史 文物一百多件,供游人赏鉴。时人冠以“孤山苏迹”之景誉。旁有朝云墓,记载着 历史 的轨迹,也诉说着大词人苏轼对王朝云的思念。
离开让人唏嘘的东坡馆,斜对面正好是点翠洲。经九曲桥到另一处西湖门,出去就是道家圣地元妙观了,旁边是集吃喝玩乐住宿的西湖宾馆。走累了,饿了,正好去喝茶、吃饭,那里的东西味道不错。
夏日炎炎,荷花盛开时,丰渚园的清香引来众多游人。这时节,也是品尝鲜甜荔枝的好时候。荔枝的品种很多,妃子笑、三月红、糯米糍、桂味、白蜡、黑叶……我喜欢吃黑叶,虽然核大,但味道特浓郁。
苏轼曾有诗云: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物产丰富, 美食 多不可数。在这里分享一下我最喜爱的 美食 :
1、东江盐焗鸡。
自己也曾尝试做来一解乡愁,但总是把握不好火候,只得作罢。
2、东江酿豆腐。
3、阿嫲叫。
萝卜丝粘米粉浆调和配料,炸出来的 美食 。
4、蒸肠粉或米丝,搭配个枸杞猪肉汤或各式炖盅,人在他乡,这是我最想念的早点。
5、大笼粄(类似年糕,但比普通年糕有嚼劲)
6、沙糕粄(糯米粉和粘米粉搓出来的糕点)
7、惠州梅菜很有名,适合搭配各类肉烹煮。
菜头切碎蒸魭鱼、梅菜扣肉、梅菜猪手……
我个人比较喜欢梅菜卷(五花肉切薄片,卷碎梅菜蒸好淋上酱汁)。
8、糖煮番薯干,小时候的主要零食。
9、横沥汤粉,猪脚粉、肉丸粉、肠仔猪皮粉……不说了,流口水了。
10、压轴的来了,当然是自己妈妈的味道……
好几个月没回去了,想吃妈妈做的鱼香茄子煲、鲫鱼汤……
人在他乡,为口奔忙。思想情切,梦里梦外,都是家乡的人和物……那山、那水、那解乡愁的 美食 ……
愿亲人安,远人宁。
很开心!一大早就看到这个关于家乡和亲情的问题,我非常乐意回答。
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面想念亲人很正常。我以前出差在外,最想老婆孩子。
二、我家乡是四川江油, 美食 就是江油肥肠,想着就会口水直流,不信你可以看附图。
才下子云亭,
又上越王楼。
涪江千里蜿蜒,
日夜向东流。
寻梦郪江古镇,
祈愿文昌帝庙,
王朗觅清幽。
千佛山堆雪,
白水湖飞舟。
求药王,
祭嫘祖,
拜禹沟。
六一堂侧,
相逢醉翁欧阳修。
日落窦团山外,
月挂粉竹楼顶,
能不起乡愁?
仗剑辞亲去,
吹梦回江油。
注:
1、“才下子云亭”源自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此亭即子云亭。
2、“又上越王楼”源自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此楼即越王楼。
3、“仗剑辞亲去”源自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释:
词中汇集绵阳三区六县的9位人古圣先贤和13处风景名胜:
1、涪城:子云亭(杨雄)、六一堂(欧阳修);2、游仙:越王楼(李贞);3、安州:千佛山、白水湖;4、平武:王朗;5、北川:禹穴沟(大禹)、药王谷(药王);6、梓潼:大庙山(张亚子);7、三台:郪江古镇;8、盐亭:嫘祖庙(嫘祖);9、江油:李白、粉竹楼(李月圆)、窦团山。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老家的 美食 就是妈妈用柴火蒸熟的红薯,饼子,就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鸡蛋。还有老咸菜。农村的风景真是景色怡人,春天一眼望不到边的梨花,雪白芬芳,麦苗青青,油菜金黄,鸟语花香。其实,农村就是父母的味道,就是乡邻的亲情。就是永远忘不了的地方。谢谢!
你好,很高兴能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我一直逃避的话题,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我06年离开家乡,来到几千里之外的重庆求学,毕业参加工作,结婚成家。一直在重庆发展,生活,每年只是春节回去,以前家里没有网络的时候,只能电话联系,可惜年少不懂事,经常半月更甚者一个月打一次电话,每次都是寥寥几句,匆匆挂断。结婚成家有了女儿之后,我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三天两头的就和父母微信视频,俗话说隔代亲、隔代亲!父母看到孙女后,笑容比以前更多了。我也会尽可能的多和爸妈沟通,问些家里情况,亲戚朋友怎么样了的话题,每次都要聊很久,这也是我这个做儿子的现在能做的事情了吧。
今年春节回家,老妈给我准备了我最喜欢吃的 野菜饺子、炖酸菜、干煸茧蛹、蒸肉、蒸猪血、皮冻、小咸菜 ,说到这些,就要说到我的老妈,我的老妈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人形象,踏实、勤劳、和蔼可亲、什么都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好东西都留给子女。春天,夏天的野菜,家里菜园里的蔬菜都会给冻起来或者晾干,等到春节我们回去了才拿出来吃。我老爸,典型的东北汉子形象,勤劳肯干、胆大心细。以前喝酒很厉害,前两年把酒戒了,剩下的好酒(农村自己种的高粱自己酿的高度酒)都会泡好野葡萄、野人参等过年时候我们回去才拿出来喝。
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老家东北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子,没有高山大河,没有名胜古迹,只有秧苗青青、小河璨璨,站在田间地头,眼界之内皆美景,醉也!
我想家了!想老爸老妈!想生我养我的屯子了!
岀外做事都很想家、外面吃的再好、还是家里的饭菜好吃
挣到了钱、还是回老家吃、住好!
人在外头,心呀嘛心在家……这首歌唱出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我们一家四口都在广州一年回家一次,都是在过年的时候,以前没出来时对家人和亲情没有太深刻的体会,一家人同在屋檐下哪有勺子不碰锅的,时常有矛盾,婆媳关系也不好相处,加上自己也年轻少不经事,婆婆个性又霸道蛮横,但是心眼不坏,就是说话尖酸刻薄让人难以接受,刚结婚那会儿也和她顶撞后来日子久了知道她的脾气也就忍下了,一家人过日子那能天天吵呢,总有一方要选择忍让的,忍让并不是懦弱能忍是福能让是德,时常用这两个词告诫自己,心里就舒畅多了,内心里也不止一次想要离开家……后来由于生活所迫我和老公不得不离开老家,先后出国去了俄罗斯几年后、又到了福建,北京现在又在广州安家了,刚离家那几年自由自在的(那时候年轻对家的思念没有太深的体会)随着岁数大点才发现家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就算这个家有争吵,回到家甚至也会生气、但这是你最牵挂的地方,一想到家里有老人在等你,每次回家提前几天甚至提前一个月就准备你爱吃的……婆婆会抢下我要洗的碗筷,把我推到屋里,嘴里一边说着这点活不用你,在外边干一年了回家就好好歇歇…看着公公婆婆一年一年的变老,皱纹深了白头发也多了,心里对他们只有心疼,这就是家就算这个家小点,破点但是家里有爱,有牵挂着你的父母有熟悉的亲朋好友,这种爱使我们不断为让这个家过的更好而奋斗!
回到家里一家人坐一起吃点家常菜这时候家常菜才是真的 美食 、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家常的味道和亲人团聚在一起的幸福感更美味了!聊聊在外边的新鲜事,陪家人逛逛公园和熟悉的地方你会发现无论哪里多大的城市再美风景都美不过你的家乡!
现在我的家乡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正备受瞩目,市民和医护工作者们正在同全国各地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们……奋力抵抗疫情,祈愿疫情早日结束迎来春暖花开,还我家乡宁静祥和!加油绥芬河!
确实,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体会。少时离家老归田,物是人非事事休。如今中国几乎是一个大流动 社会 ,特别是农村,多少人丢弃祖祖辈辈的老屋,荒废了一个个村庄,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又有多少人为了生存和发展,离开了从小长大的地方,到另外一个城市去打拼,甚至到老,也回不去家乡了。而他们无时不刻在想念自己的家乡,想念从小到大喜欢家乡的 美食 ,是习惯了的一种食品。我离开了我的家乡贵州多年,现在特别怀念家乡的传统食物,米粉,米饭,剪粉,羊肉粉,酸菜煮豆米,油炸饭豆粑,白菜苔等等几十种食品。如果每一年回去,就会逮住这些食物大吃而吃,饱福自己。看照片,都是家乡的小吃和喜欢的食品。
乡愁是每一位身在异乡的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小时候就想走远一点 见识更广阔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每每读到思乡的诗句,都会荡漾起心底的涟漪。
和大家分享一些古诗里的乡愁:
唐代张九龄《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唐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
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清代纳兰容若《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借着古人的乡愁抒发一下现代人的思乡之情!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清,饭是故乡香”
丁汝昌,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1895年2月11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带着无尽的绝望,吞服鸦片自杀,这是一段无比悲壮的 历史 。在丁汝昌自杀前19天,他收到了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的一封劝降书。
这封劝降书写得“情真意切”,伊东佑亨对丁汝昌很尊重,他写道:“阁下苟来日本,仆能保我天皇陛下大度优容。盖我陛下于其臣民之谋逆者,岂仅赦免其罪而已哉?如榎本海军中将,大鸟枢密顾问等,量其才艺,授职封官,类例殊众。今者,非其本国之臣民,而显有威名赫赫之人,其优待之隆,自必更胜数倍耳。”
丁汝昌拒绝了。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登陆,随即攻克威海陆上炮台。这意味着刘公岛彻底被日军围死,丁汝昌只能率领残部待援,结果自杀。《清史稿》中对丁汝昌的评价很不客气:
“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汝贵、志超丧师失地,遗臭邻邦,靦然求活,终不免於国典,何其不知耻哉?”
丁汝昌死不瞑目,他在遗书中还在为自己未能实现战争目标而自责,“倭寇曾使人说我被吾言辞拒绝,遂全面攻击我威海,并唆使我内部士兵对我施压。我苦苦说服军心动摇者,同时给予倭寇甚大打击。然弹药将尽,援兵无望。我昨曾下令炸毁伤船以期突围,怒人心已散无人听我令矣。吾或死或被擒,然吾既为中国人,宁死不降也!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有一死……惧他人以吾印降敌,故锯提督印一角以废之……吾将死矣,然百年后若有人懂我一片赤诚报国之心,昌死不朽矣!”
战败了,总需要替罪羔羊,李鸿章都不能幸免,何况一个小小的丁汝昌。很快朝廷的惩罚措施下达了,光绪皇帝认为丁汝昌要为战败负责,于是“朝旨褫职,籍没家产”,致使子女生活悲惨。更过分的还在后面,丁汝昌的棺材被涂成黑色,入殓时穿着黑色囚衣,棺材外面再锁上三道铁链。
光绪皇帝还下令十余年不许下葬。资料显示,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丁汝昌才被平反昭雪。就是说,丁汝昌自杀15年之后,才得以下葬。丁汝昌去世后,他的后人很多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比如丁汝昌四世重孙女丁亚华,1934年投身革命,1942年经他人介绍与新四军七师56团团长张铚秀(退休前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昆明军区司令员)结婚。丁亚华非常有魄力,她说:“那时有人问我为什么找军人。我说他是军人,我是党员,我们志同道合,我随时准备牺牲。”
冰心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购得。祖籍地是长乐横岭乡,现在叫福州市长乐区横岭村。冰心的曾祖父谢以达这一辈进城谋生。次年5月,全家迁至上海。
1929年与吴文藻结婚,婚后随丈夫到欧美游学,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例如,在英国,冰心就与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伍尔就文学和中国的问题进行了长谈。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冬儿姑娘》等。还翻译了黎巴嫩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1933年末写就《我们太太的客厅》,内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为文坛公案。
1994年9月冰心因心功能衰弱入住北京医院;1999年2月13日病情恶化,于同年2月28日晚上九点于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扩展资料
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
《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
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
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冰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