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整脊经过两千多年临床积累,在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科学,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理论。现代中医整脊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防治脊柱劳损病。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医患合作
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
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
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脊柱劳损病都源自椎曲紊乱。椎曲紊乱的病因病理基础就是椎体关节三角力学结构位移后出现“骨牌效应”所致。而椎曲紊乱起源于维持椎曲的四维肌力不平衡,所以要正骨调曲,就必须先理筋。理筋、调曲、练功三大原则,最终目标是调曲。
4内外兼治
《灵枢》曰:“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人体是一统一整体。脊柱骨关节疾病,既发生于“筋骨皮肤”,也影响到“五脏六腑”。因此,在治疗上需内外兼治。
整脊临床常用以拔罐、药熨、针灸的外治法,可有效松解肌肉韧带粘连,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肌容积、肌张力。通过正骨、调曲,可使关节复位,减轻软骨、椎间盘的压应力,使被压迫的脊髓、神经得到松解,缺血得以改善。但这些组织,均需要气血的补充,才有利于循环改善。因此,根据八纲辨证论治,配合中药内服,则有利于组织的修复。临床实践证明,不少内服方药既可消减椎间盘突出的炎症水肿,也可延缓椎间盘的退变,改善脊髓、神经的功能,减轻脊柱劳损病的症状。因此,整脊治疗学是主张内外兼治的。
5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中医整脊的一大创新。《灵枢·经脉篇》论及:“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脊柱轮廓应力是平行四边形平衡的。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法则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因此,在临床上寰枢关节错位调腰骶角;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病,调胸椎和腰椎;胸椎侧凸,调腰椎等方法已取得近万例临床的成功。中医整脊认为腰椎是脊柱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基础。腰椎椎曲紊乱、侧凸,即可继发腰椎、颈椎的椎曲紊乱、侧弯。临床调查347例颈曲紊乱的颈椎病,占98%合并腰曲紊乱。X线动态实验,也证实腰曲变直,颈曲也同时变直。因此,采取上病下治法治疗严重的、疑难的颈椎病,以及胸椎侧凸症疗效好,安全可靠,已成为中医整脊临床诊疗的特色。
6下病上治
下病上治,也是中医整脊的创新。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脊柱骨关节紊乱、侧弯或椎曲改变,都维持在一中轴线上。例如脊柱颈段、胸段、腰段三个节段中,活动度最大者,颈段是颈1~4椎;胸段是胸1~5椎;腰段是腰1~3椎。据此,腰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腰上段的侧弯;颈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颈上段的侧弯,如此才能达到调曲复位的目的。例如:腰椎滑脱症,就必须纠正上段腰椎的反弓、侧弯,滑脱才能复位;急性腰扭伤,往往是腰4~5关节错缝,但只要在胸腰枢纽作一小旋转,其错缝即可复位。
7腹病治脊
腹病治脊,指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脊源性妇科病、脊源性男性性功能衰退等。这些病变源自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骨关节紊乱,导致支配该脏器的脊神经紊乱而产生功能性病变。所以,通过整脊恢复其脊神经功能,这是整脊治疗脊源性疾病的具体措施。
8腰病治腹
腰椎的稳定,后缘靠腰背的竖脊肌,前缘靠紧贴后腹膜的腰大肌和腹内压。因此,腹内压是稳定腰椎的主要内动力。腹肌松弛,腰椎不稳,多患慢性腰痛。所以临床有“腹针疗法”治疗腰痛。腹部内环境与腰椎的内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往往有便秘、小便短赤等湿热下注证候,而晚期有二便无力或小便频繁的虚寒证候。所以临床上用中医辨证论治,虽是治腹,实则治腰,湿热下注的椎间盘突出症、用通下逐瘀血后,症状即可减轻。在功能锻练中,“床上起”、“俯卧撑”等均为练腹肌的功法,目的也是“腰病治腹”。
概而言之,中医整脊治疗八法,富于中医特色的整体辨证治疗。临床上只要正确运用,疗效将提高,疗程也将缩短,复发率也将降低。
正骨,中医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正骨,为专科名,是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
正骨对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即整治因骨关节损伤使肢体变形复原位的一门科学技术。
元代官方医疗制度中设有“正骨兼金镞科”。因此,元代以正骨专长的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设有“正骨兼金镞科”以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
治疗措施
整复
正骨就是运用熟练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确地复位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疗术。因此,在施行手法整复时,首先要做好骨折的检查和诊断。在此基础上,通过眼观、手摸和心会才能达到手随心转,使骨折整复的目的。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肢体或躯干,使局部的骨骼发生骨折。由于该部受力大小,所持体位的不同及肌肉的收缩等,可造成各种类型的骨折,因骨折的类型不同,整复手法亦不同。如完全骨折,用拢按法对接;凹陷型骨折,用提推法使陷者复起;粉碎性骨折,用捏挤法复位;螺旋型骨折,用旋按法衔接;凸起型骨折,用展按法平复;尾椎骨等嵌入型骨折,用钩提按捺和伸压展法整复;肱骨内外髁等之青枝骨折,用蹭推捏挤法复位;对于骨折断端重叠移位而缩短者,则按“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进行整复。在施术前轻轻地按压和按摩伤部,使收缩的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尔后用拔伸牵引的方法,使重叠的骨折断端复位;对向侧移位者可用提摇按推法复位;对于两根骨并列的部位发生骨折,则用扣挤分骨法使断端分离,然而用夹挤法复位。在正骨过程中,除运用恰当、熟练的手法外,治疗必须及时,动作要果敢、细致,准确而敏捷。如果施术时用力过大,就会有损伤骨软组织的危险;力量过小则达不到复位的目的。施术时,要正确运用手技,力求一次完成整复。反复多次施术,非但有损骨折断端,对愈合亦有不良影响,而且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痛苦。施术越早越好。四肢骨折,宜于伤后半小时内进行。此时伤肢麻木,尚未发生严重水肿,患部张力小,疼痛轻微,是最佳正整时期。如果局部肿胀严重,或皮肤破裂等,需要经过适当治疗,待肿胀消退,皮肤愈合,筋肉痉挛松懈后,再行手法整复。但要防止延误治疗,以免人为地造成陈旧性骨折。
固定
正骨固定的目的,在于强化整复后的效果和局部的相对稳定,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固定的范围要适宜。太大,会影响伤肢活动;太小,达不到固定的目的,伤肢长期固定不动,则气血运行受阻,易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延缓骨折愈合等不良后果。如系横形骨折,整复固定后沿骨干轴线推挤,若下肢骨则除推挤外,可使其踩地,这样可测知是否已正确复位,且利于连结。对于初次未能整复,或者移位骨折,可运用“以动治动”的方法,再行拔伸、摇动后整复固定予以矫正。对长骨骨折采用三点包扎固定法。三点加压的作用,有利于骨折段的轴线对正,既能使骨折的肢体达到解剖复位,又可解决因肢体“动静”矛盾所造成的伤肢功能障碍。骨折断端对接良好,肢体功能恢复。x线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已基本模糊,即可解除固定。
按摩
正骨按摩是蒙医正骨的一种独特疗术。也是正骨辅助治疗手段之一。骨折的阶段的不同,所用之按摩手法亦异。计有:
初期按摩:骨折后一周内,由于局部软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故导致血、希拉热亢盛,出现瘀血、疼痛、肿胀等症状。对此,宜采取化仁瘀消肿手法。即每日在夹板固定的空隙和上上段,喷激白酒进行蹭摩;衬垫处实行按摩;伤肢施行向心捋摩;疼痛部位则要用嵌摩法;伤肢邻近关节采用掐摩法;另外,有关穴位辅以搓摩。上述按摩,有助于改善血行,促进新陈代谢,加快骨折愈合。
中期按摩:经过初期综合治疗,骨折部位基本得到稳定,筋腱舒展,肿消痛止。根据“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及“肝生血,血养筋”的理论,在此时期,应以补肾益肝健骨为主要治疗原则。因此,按摩时宜取肝、脾、心、肾、肺等穴位。先喷激白酒,用大拇指进行抖摩或搓摩;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摩或按摩;或横向蹭摩,以进一步改善血液流通,加速骨折愈合。
后期按摩:经过初、中期治疗骨痂基本形成,骨折完全愈合。但由于内损外伤,长期卧床,往往导致三根平衡失调,气血虚弱,关节僵滞,肌肉萎缩等。此时,除继续进行中期按摩外,尚应在胃、大肠、膀胱等有关穴位上喷以白酒,施搓摩、抖摩、推摩法;对局部则进行按摩、蹭摩;对患肢肌肉,则施行抟摩、拿摩、搓摩;对患肢关节采取揉摩、摇摩、展摩法;对患肢指(趾),则采用曳摩法。通过上述按摩,可使伤肢气血畅通,强骨健筋,恢复功能。
按摩方法:由轻到重,范围略宽,操作要细致。对瘦弱者,手法宜轻而缓;对健壮者稍重而快。但必须注意保持患部稳定。喷酒按摩法是据“血受养于食物精华;血随气行”的观点而创用的。既能防止伤热内陷,筋腱拘紧,又能加快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药物治疗
指内服药物疗法。根据骨折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症状表现,用药原则也如按摩一样,分初、中、后三期投方。
初期:表现血、希拉热亢盛,恶血瘀滞,患部明显肿胀疼痛。常用方有:七珍散,七雄丸、冰片十七味散、冰片二十五味散、黑云香四味汤等。如伴有胸部灼热,惊悸不安者,可投以沉香八味汤、如意至宝丸等方。咳嗽、咯痰不利,则投以沙参四味汤,亦可投以三七单味散,以除伤毒。如有尿闭者,可投以骨伤传统验方——吃鸡蛋黄一个;大便燥结者可投芝麻单珠汤,或可加少量核桃仁、蜂蜜内服;局部发热则宜涂乌龟血。
中期:可选用具有排黄水、降热势,续筋接骨功效的药,如六味铜钱散、八味朱砂散、三味赭石散、六味石决明散、六味杜仲散、二十五味接骨散等。
后期:宜服强筋健骨,抑赫依,壮身润僵药物,如健胃石榴五味散、二十五味大剂散、沉香三十五味散,水银十八味散等。在患部特别是关节处可施行药水浸洗或药物涂擦。一般用白酒、醋、水等分,水煎浸洗,或用青盐热水浸洗,或用水柏枝、紫檀木、山蒿三味药酒煎浸洗。
对开放性骨折,应先清创复位涂药,缝合伤口。除使用杀粘药和清热药防止感染外,还要考虑使用具有生肌功效之药,以促进伤口愈合。如珍珠五味散、麝香十七味散外敷伤口,红花八味散内服,有续脉接骨、止血生肌之效。对白脉受伤,可投予十三味大鹏金翅丸,并用香獐粪或麝香、羊粪加白酒烘热外敷。
学习正骨一般需要一周左右时间最为合适;学习正骨的同时还要简单了解一下人体骨块结构、病因病理、影像诊断等,这些大约需要1-2天的时间,学习正骨重点是要把手法学会、手法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就悟出很多理论。
因此,学习正骨重点是要把手法学会熟练,正骨手法学习大约需要3天左右的是时间即可学会熟练、必要时还要做一些临床案例、以及现场观摩!
正骨,中医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正骨,为专科名,是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
正骨对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即整治因骨关节损伤使肢体变形复原位的一门科学技术。
元代官方医疗制度中设有“正骨兼金镞科”。因此,元代以正骨专长的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设有“正骨兼金镞科”以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
如果颈椎有问题先治好它
是常见病,绝大部分不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找个正骨大夫,他们手法专治这类病,通常治疗一到两次,就是治的时候会有点皮肉痛,休息一下就好,治疗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不再压迫神经,相应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通常百八十块钱的病
在现在大众越来越追求美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越来越强烈了。并且现在人们对于微整形以及整容已经不再是以前像看洪水猛兽那样看待了,现在的人们也越来越能接受整容了。但是呢,在自己的脸上动刀子,虽然说现在大部分的人为了美都能接受,但如果真的能够用不动手术就改变自己的脸型和体态,这样就更受人们追捧了,人们对于这种更温和的变美方式更能接受。
正骨这项技艺从古至今就是存在的,它属于中医的范畴。古时候就流传有华佗为曹操正骨的故事,由此可见,正骨还是经得起时光的考验的。现在正骨这项技术在现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下又重新火爆了起来。有很多人不相信,为什么没有动手术,一个人的脸型就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呢?但很多专家都说正骨真的可以修整体态和瘦脸。正骨的真正机制就是改变关节点连接方式,让脸型更加的协调,让脸型更加的耐看。
通过正骨的方式能够真正改变人的脸型,但是这种方式虽然更加的温和,但是如果很久不维持的话,脸型就会恢复到最初的形态。现代很多形体班,就是通过运动正骨的方式,慢慢纠正一个人的形态,从而改变一个人的体态,让她看起来会更加的挺拔,整体看起来更加的协调,在当今的社会中也会有更大的优势,所以,现代很多人都去报各种各样的形体班,想要改变做最好的自己。
为了变美,尝试各种各样合理的方式都不为过,但是也不能过于美化正骨,充其量它只是改变骨头分布的一种方式,只是让自己的脸在基础上更加的美化、更加的协调,但并不能让自己换一张脸,所以,也不能过于期待正骨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容貌,想要彻底改变,只能通过手术的方式,所以,要更加的看待正骨这种方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