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即头骨。由脑颅骨与面颅骨组成。
颅组成(一)颅盖: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上矢状窦沟、顶孔。(二)颅的侧面观:外耳门、颧弓、乳突、颞窝、颞下窝、翼点、翼上颌裂、翼腭窝。(三)前面观:1、眶:视神经管、眶上、下空、泪本窝、泪腺窝、眶下管、眶上、下裂2、鼻腔:骨鼻中隔、梨状孔、鼻后孔、上中下鼻甲、上中下鼻道、蝶筛隐窝。1、鼻旁窦: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四)颅底:1、外面:枕骨大孔、枕髁、破裂空、髁管、颈V空、颈A管外口、茎突、茎乳孔、舌下N管外孔、下颌窝、枕外隆凸、上项线、骨腭、切牙孔、腭大孔、鼻后孔、卵圆孔、棘孔。1、内面:①颅前窝----鸡冠、筛孔②颅中窝----垂体窝、交叉前沟、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③颅后窝----枕骨大孔、斜坡、枕内隆凸、横窦沟、乙状窦沟、
《解剖学基础》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
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不属于内脏器官的是
:
A
尿道
B
气管
C
心脏
D
口腔
2
.以体表为准的方位术语是
:
A
内、外
B
前、后
C
上、下
D
浅、深
3
.可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面是
:
A
矢状面
B
正中矢状面
C
水平面
D
冠状面
第二章
细胞和基本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
.变移上皮是
A
单层上皮
B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C
单层立方上皮
D
复层上皮
2
.内皮是
A
单层柱状上皮
B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C
单层扁平上皮
D
复层扁平上皮
3
.组织内没有血管的组织是
A
上皮组织
B
结缔组织
C
肌组织
D
神经组织
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在
A
食管
B
气管
C
胃
D
膀胱
5
.白纤维是
A
弹性纤维
B
胶原纤维
C
网状纤维
D
神经原纤维
6
.内分泌腺属于
A
单细胞腺
B
多细胞腺
C
有管腺
D
无管腺
7
.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的
A
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淋巴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8
.血红蛋白存在于
A
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红细胞
D
血小板
9
.分布于血管和内脏的肌组织是
A
平滑肌
B
骨骼肌
C
心肌
D
横纹肌
10
.双极神经元具有
A
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B
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
C
一个轴突和两个树突
D
两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第三章
运动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
.尺骨的结构不包括
A
尺切迹
B
尺骨头
C
鹰嘴
D
滑车切迹
2
.构成肋弓的肋软骨是
A
第
5
~
8
肋
B
第
6
~
9
肋
C
第
8
~
10
肋
D
第
8
~
12
肋
3
.与内踝形成关节的是
A
腓骨头
B
跟骨
C
距骨
D
骰骨
4
.新生儿颅骨的特征
A
面颅大于脑颅
B
前囟为三角形
C
后囟为菱形
D
鼻旁窦不发达
5
.开口位置高于窦底的鼻旁窦是
A
额窦
B
蝶窦
C
筛窦
D
上颌窦
6
.骶管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和须摸认的体表标志是
A
骶前孔、骶骨岬
B
骶管裂孔、骶角
C
骶管、骶骨岬
D
骶后孔、骶角
7
.运动幅度最大的骨连结是
A
第
4
、
5
腰椎间盘
B
髋关节
C
肩关节
D
颞下颌关节
8
.黄韧带连于两个相邻的
A
椎弓根之间
B
椎弓板之间
C
棘突之间
D
椎体之间
9
.胸骨角平对
A
第
1
肋软骨
B
第
2
肋软骨
C
第
3
肋软骨
D
第
4
肋软骨
10
.肱骨体后面中份的斜行沟是
A
尺神经沟
B
结节间沟
C
桡神经沟
D
横窦沟
11
.属于脑颅骨的是
A
下颌骨
B
颞骨
C
舌骨
D
上颌骨
12
.属于面颅骨的是
A
顶骨
B
下鼻甲
C
筛骨
D
颞骨
13
.具有乳突的骨是
A
顶骨
B
枕骨
C
颞骨
D
颧骨
14
.有关节盘的关节是
A
肘关节
B
髋关节
C
膝关节
D
肩关节
15
.属于长骨的是
A
跗骨
B
指骨
C
.椎骨
D
肋骨
16
.属于短骨的是
A
跖骨
B
掌骨
C
距骨
D
椎骨
17
.属于扁骨的是
A
楔骨
B
椎骨
C
胸骨
D
掌骨
18
.属于不规则骨的是
A
距骨
B
三角骨
C
椎骨
D
顶骨
19
.每块椎骨均具有
A
横突
B
横突肋凹
C
横突孔
D
末端分叉的棘突
20
.寰椎区别于其它颈椎的特点
A
有横突孔
B
无椎体
C
椎孔小
D
棘突分叉
21
.不属于躯干骨的是
A
椎骨
B
尾骨
C
胸骨
D
锁骨
22
.有齿突的颈椎是
A
寰椎
B
枢椎
C
第
5
颈椎
D
第
7
颈椎
23
.鉴别胸椎的主要根据是
A
棘突较长
B
棘突斜向后下方
C
棘突末端不分叉
D
有横突肋凹
24
.肩部最高的骨性标志是
A
锁骨
B
喙突
C
肩峰
D
肱骨头
25
.肩胛骨的上角和下角分别平对
A
第
1
肋和第
6
肋
B
第
2
肋和第
7
肋
C
第
3
肋和第
8
肋
D
第
4
肋和第
9
肋
26
.肱骨中段骨折最易损伤的神经是
A
肌皮神经
B
正中神经
C
尺神经
D
桡神经
27
.肩关节最薄弱的部位是
A
前部
B
后部
C
上部
D
下部
28
.关节囊内有肌腱穿过的是
A
肘关节
B
膝关节
C
肩关节
D
髋关节
29
.膝关节的主要运动形式是
A
屈和伸
B
内收和外展
C
旋内和旋外
D
环转运动
30
.下颌骨在体表易被触及的部位是
A
牙槽
B
下颌切迹
C
下颌角
D
冠突
31
.属于颅中窝的结构是
A
内耳门
B
颈静脉孔
C
棘孔
D
枕骨大孔
32
.属于颅后窝的结构是
A
圆孔
B
破裂孔
C
舌下神经管
D
眶上裂
33
.伸肘关节的肌为
A
肱三头肌
B
肱二头肌
C
三角肌
D
肱肌
34
.既能屈髋关节,又能屈膝关节的肌是
A
半腱肌
B
股二头肌
C
股直肌
D
缝匠肌
35
.臀大肌收缩,髋关节产生的运动是
A
前屈
B
后伸
C
内收
D
外展
36
.止于跟骨结节的肌是
A
胫骨后肌
B
腓骨长肌
C
小腿三头肌
D
趾长屈肌
37
.胸大肌可使臂
A
内收
B
外展
C
后伸
D
旋外
38
与胫、腓骨下端相连的骨是
A
跟骨
B
距骨
C
舟骨
D
骰骨
39
骨损伤后能参与修复的结构是
A
骨质
B
骨骺
C
骨膜
D
骨髓
脑的被膜 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脑蛛网膜和软脑膜。硬脑膜最厚,蛛网膜次之,软脑膜薄而透明紧贴脑组织并深人沟裂内。
(―)硬脑膜
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坚初而有光泽,由 两层 合成。外层为骨内膜层(endosteal layer), 兼具颅骨内骨膜的作用,内层为脑膜层(meningeal layer),较外层坚厚, 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当颅盖骨骨折或硬脑膜血管损伤出血时,可在硬脑膜与颅盖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 在颅底处 与颅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 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骨折时,脑脊液可流入鼻腔,形成脑脊液鼻漏。硬脑膜在脑神经出、入颅处移行为神经外膜,在枕骨大孔的周围与硬脊膜相延续。
硬脑膜不仅包被在脑的表面,而且其内层折叠形成板状突起,称硬脑膜隔(septum of dura maler),深人脑各部之间,以更好地保护脑。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不易止血而容易形成颅内血肿。 硬脑膜主要由颈外动脉的分支脑膜中动脉等供给营养。
1 硬脑膜隔
(1 )大脑镰 (cerebral falx):是硬脑膜内层在大脑半球纵裂内垂直向下的折叠,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2) 小脑幕 (tentorium of cerebellum):形似幕帐,伸入大脑与小脑之间。后外侧缘附着于枕 骨横窦沟和题骨岩部上缘,前内缘游离形成 小脑幕切迹 (tentorial incisure)。切迹与鞍背之间形成一环形孔,称 小脑幕裂孔 (tentorial hiatus),其间有中脑通过。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 上、下两部。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 小脑幕切迹疝 (也称海马钩回疝)而压迫中脑的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3) 小脑镰 (cerebellar falx):连于小脑幕后部的下方,自小脑幕下面正中伸入两小脑半球之间。
(4) 鞍膈 (diaphragma sellae):位于蝶鞍上方,连于鞍结节和鞍背上缘之间,封闭垂体窝,中 央有一小孔容垂体柄通过。
2 硬脑膜窦
(1 )上矢状窦 (superior sagittal sinus):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前方起自盲孔,向后汇入窦汇 (confluenceofsinuses)。窦汇由上矢状窦与直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而成。
(2) 下矢状窦 (inferior sagitlal sinus):位于大脑镰下缘,其走向与上矢状窦一致,向后汇入直窦。
(3) 直窦 (straight sinus):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由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汇合而 成,向后汇入窦汇。
(4) 横窦 (iransveree sinus):成对,位于小脑幕后外侧缘附着处的枕骨横窦沟内,连于窦汇与乙状窦之间。
(5 )乙状窦 (sigmoidsinus):成对,位于乙状寨沟内,是横窦的延续,向前内于颈静脉孔处出颅续为颈内静脉。
(6) 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两侧海绵窦借 海绵间前、后窦 (anterior,posterior intercavermjus sinus)而相连。
海绵窦内 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内, 自上而下 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第 1支)和上颌神经(三叉神经第2支)通过。
海绵窦主要接受大脑中静脉、眼静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
海绵窦与周围的静脉有广泛联系和交通:
①向前借眼上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交通;
②向后外经岩上窦、岩下窦连通横窦和颈内静脉;
③向下经卵圆孔的小静脉与翼静脉丛相通。
故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炎和血栓的形成,进而累及经过海绵窦的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
海绵窦向后借斜坡上的基底窦与椎内静脉丛相通,而椎内静脉丛又与腔静脉系交通。因此,腹、盆部的感染(如直肠的血吸虫卵)或癌细胞可经此途径进入颅内。
(7)岩上窦 (superior petrosal sinus)和 岩下窦 (inferior petrosal sinus):分别位于颗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将海绵窦的血液分别引入横窦和颈内静脉。
硬脑膜窦还借导静脉与颅外静脉相交通,故头皮感染也可能蔓延至颅内。
硬脑膜窦内的 血液流向 归纳如下:
(二)脑蛛网膜
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贴于硬脑膜内面,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 之间有硬膜下隙,向下与脊髓硬膜下隙相通。与软脑膜之间为蛛网膜下隙,此隙内充满脑脊液,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在蛛网膜下隙内还有丰富的蛛网膜小梁,连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具有支持和固定脑的作用。脑蛛网膜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处伸入沟内,此外,均跨越脑的沟裂而不伸入沟内,故蛛网膜下隙的大小不一,此隙在某些部位扩大称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 cisterns)。
蛛网膜下池包括位于小脑与延髓之间的小脑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临床上可在此经枕骨大孔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查。在视交叉前方有交叉池(chiasmatic cistern),中脑的大脑脚之间为脚间池(interpeduncular cistern),脑桥腹侧有脑桥池(pontine cistern),拼胝体压部与小脑上面之间为大脑大静脉池(cistern of great cerebralvein),也称为Galen静脉池或上池,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突入此池。
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在上矢状窦处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人上矢状窦内,称为蛛网膜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人硬脑膜窦内,回流人静脉。
(三)软脑膜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人沟裂内。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某些部位的脉络组织及其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人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cerebral pia mater图示为绿色
来源见水印
小脑幕tentorium cerebelli是一个由硬脑膜形成的宽阔的半月襞,介于大脑半球枕叶与小脑之间,并构成了颅后窝的顶。小脑幕圆凸的后外侧缘附着于横窦沟及颞骨岩部的上缘,达后床突而告终;其凹陷的前内侧缘游离,向前延伸附着于前床突,形成小脑幕切迹。小脑幕切迹与鞍背共同形成一卵圆形的孔,环绕着中脑。小脑幕切迹上方与大脑半球颞叶的海马旁回钩紧邻。当幕上的颅内压显著增高时(如颅内血肿),海马旁回钩被推移至小脑幕切迹的下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使脑干受压,并导致动眼神经的牵拉或挤压,出现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轻瘫等体征。
小脑幕前间隙内,动眼神经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动眼神经内间隙有动眼神经珠网膜段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交通动脉形成,动眼神经外间隙有动眼神经珠网膜段、小脑幕切迹缘形成。后交通动脉与动眼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存在变异,后交通动脉可位于动眼神经的上方,隔后床突,供应垂体柄漏斗;亦位于动眼的上方,后床突的下方。深穿支供应下丘脑、大脑脚。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的高度变异很大,基底动脉束端1/4位于基线下方,3/4位于基线上方。
你是说小脑幕附着点的体表标志么?
由额骨和面颅骨构成,并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⑴眶(orbits):为四面锥体形,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眶分为眶尖、眶口和四壁。眶尖斜向后内侧,经视神经管与颅中窝相通。眶口向前,其上、下缘分别称眶上缘和眶下缘。眶上缘中、内1/3交接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下缘的中间下方有眶下孔。眶有四个壁:上壁薄而光滑,为分隔颅前窝与眶腔的薄板;下壁与上颌窦相邻,中部有眶下沟,此沟向前经眶下管与眶下孔相通;内侧壁前下部有泪囊窝,此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外侧壁最厚,外侧壁与上壁之间的后方为眶上裂,外侧壁与下壁之间的后方为眶下裂。
⑵骨性鼻腔(bony nasal cavity):位于面部中部,前方经梨状孔通外界,后方借成对的鼻后孔通咽腔。骨性鼻腔的顶为筛板,经筛孔通颅前窝。底为骨腭,与骨性口腔相隔。筛骨垂直板和梨骨构成的骨性鼻中隔将鼻腔分为左右两半。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三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分别称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每一鼻甲下方的腔隙,分别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在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的浅窝称蝶筛隐窝。下鼻道的前部有鼻泪管的开口。在鼻腔周围的颅骨内有一些与鼻腔相通的含气腔,总称鼻窦,包括4对: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 可分为颅底内面和颅底外面。
⑴颅底内面:颅底内面承托脑,与脑底面的形态相适应,形成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1)颅前窝(anterior cranial fossa):位置最高,正中有一向上突起称鸡冠,在其两侧有许多筛孔通鼻腔。两侧的骨板较薄,构成眶的上壁。
2)颅中窝(middle cranial fossa):较颅前窝低,中央是蝶骨体,体上面的窝为垂体窝,窝的前外侧有视神经管,管口的外侧有眶上裂,两者均通眶。垂体窝后方的横位骨隆起是鞍背,垂体窝和鞍背等统称为蝶鞍。垂体窝两侧由前向后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自棘孔起有脑膜中动脉沟行向外上方,并分为前、后两支。在颞骨岩部尖与蝶骨体之间有破裂孔。在岩部尖端有一浅窝,称三叉神经压迹。
3)颅后窝(posterior cranial fossa):最深,中央有枕骨大孔,孔前方的斜面称斜坡,孔的后上方有一隆起,称枕内隆凸,此凸向两侧有横窦沟,该沟向前外至颞骨岩部后方移行为乙状窦沟,其末端终于颈静脉孔。颈静脉孔与枕骨大孔之间有舌下神经管。颞骨岩部后面中央有内耳门,由此续为内耳道。
⑵颅底外面:颅底外面高低不平,枕骨大孔约位于中央部,孔的后上方有枕外隆凸,孔的前外侧是一对枕骨髁。髁的前外方有一不规则的孔即颈静脉孔。颈静脉孔的内侧有舌下神经管的外口。在颞骨岩部下面中央有一圆形孔,称颈动脉管外口,向内延续为颈动脉管及颈动脉管内口,内口与破裂孔相通。颈动脉外口的后外方,有一细长的茎突,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